论肾为胃之关
“肾者胃之关”理解及应用
之关也 , 关 门不利 , 故 聚水 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 , 故为浮
肿 浮肿者 , 聚水而生病也” “ 关” , 在《 说文解字》 中意为“ 把 守 门户 ” , 以理解为“ 肾者 胃之关 ” 即为“ 肾为 胃之门户” 。肾 居下为 “ 至阴之脏 ” , 开 窍于二 阴 , 与 膀胱相 表 里。肾主水 , 在 人体水液 中起极 为重要的作用 , 在通常情况下 , 水人于 胃, 由脾 上输于肺 , 肺气肃 降 , 水下流而归于肾 , 这是水液由体外摄 取以 后在体 内升 降的大概 过程。如 肾气不 化 , 往往 二便不 利 ; 二便 不利则 中焦燥满 , 影响水液代谢 。正 如《 素问 ・ 经脉别论 》 说: “ 饮入于 胃, 游溢精 气, 上输于脾 , 脾气 散精 , 上输于肺 , 通 调水
3 0 g 、 法半夏 1 5 g 、 厚朴 1 5 g 、 淡竹叶 6 g 。2剂 , 共煎药 1 2袋 , 每 3次 , 一次 1 袋 。2 0 1 4年 4月 8日二诊 , 诉 药效神奇 , 服药第 二 天即无恶心 、 呕吐 , 且 有饥 饿感 , 小便顺畅 , 因刚到昆 明天气 多
道, 下输膀胱 , 水精 四布 , 五精并 行 , 合 于四时 , 五脏 阴阳 , 揆 度
气短 , 双下肢浮肿过膝 , 夜尿频数 , 大便少。舌红边有齿痕苔薄
腻, 脉弦滑。血压 1 5 0 / l O O m m Hg( 服用倍他 乐克 , 伲 福达 ) , 心 率: 9 6次/ 分, 律齐 , 血 肌酐 3 4 8 u m m o l / L , 尿素 1 8 m mo l / L , 尿酸 6 8 0 u m m o L / L , 血钾 4 . 8 mm o L / L , 血色素 7 3 L, 尿蛋 白 +、 潜血 +。诊断为 : 虚 劳( 水肿 ) , 证 属脾 肾亏虚 、 湿阻三 焦 , 治法 以补
胃病如何从补肾治起
胃病如何从补肾治起?我在长期对胃病的研究中,感到由于肾阴和肾气引起的不适主要表现在食道上,病人来看胃病,我一诊脉辨和他们讲,你的不舒服在食道到上胃口这一段,就是从食道至喷们这一段,或者痛,或者不顺,不利,有的还有热辣的感觉,对不对,病人往往连声称是,我就按肾阴亏虚,加是补肾气的黄芪,或者巴戟天等疗效非常好,这一点在医书在经络是是没有论述的,也没有记载,其他医生也不知道肾对胃的影响到底在什么地方,什么症状,怎么治疗更是没有,也有的病人用药可以加沙参麦冬汤,使食道更利,这是我联想到食道癌病人从什么地方下手会更快,也知道肾阴枯竭,阴津亏乏,气不通导致癌病,古人用五ZHEN饮等,我治疗大黄冶六志就是用这个方法,还有许多病人也都按照此种理论治疗好,可见治疗胃病不能光听病人讲,要有分析,才能治疗的更快更好,除根。
在后来治疗的不少食道病中,包括食道癌的病人,按照这个思路来滋阴,活血,散结解毒,疗效都相当不错,也证明了黄帝内经里讲的肾为胃关的理论.病情描述(主要症状、发病时间):胃胀,肚胀,右背靠中上脊椎部酸痛,右脚后跟酸胀,双膝酸软无力,喝点水脸都有明显浮肿,腰部也酸但不痛.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在省人民医院看的说是慢性胃炎,开了药刚吃了俩次手就过敏起泡又肿又痒,三四百块钱的药啊,就这样给扔了,还建意我做胃镜我吓得也不敢做了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很无助,希望有位良医能为我确诊一下,我这身体到底是哪个零件出问题了,也好对症下药.患者症状比较复杂,可能涉及多个系统,但从症状上来看,胃部情况可能问题不大,如果脸部有明显水肿,可以先检查一下小便,如果小便有异常,就应该先看肾科,因为胃病是不会出现面肿的,另外,腰背痛及双膝酸软应该与胃病也没有明显相关性,因此,1、慢性胃炎无法解释患者所有的症状,建议患者以最不舒服的症状为主进行治疗,2、由于涉及脏器较多,检查还是必要的,但检查可以先从容易做的,损伤小的做起,比如说先验一下小便,照照胸腰椎片等等,如果确实发现不了问题,再做胃镜也不迟。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肾性水肿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肾性水肿摘要:肾性水肿系由各种肾脏疾病而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泛溢肌肤,临床表现常有不同程度的四肢或者全身水肿。
属于中医学“水气病”“水肿”之范畴。
笔者以《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为理论基础,查阅文献,秉承着承袭经典、灵活思辨的态度,试从胃肾相关的角度论述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治疗上主张平衡肾中阴阳,协调肾之开阖,兼顾脾胃及肝之气机升降。
关键词:肾胃胃肾水肿; 水液代谢[中图分类号] R2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细致描述了人体正常水液代谢,后世医家将其总结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发为水肿病,很少有人注意到胃的作用。
又《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关” [1] ,在《说文解字》中意为“把守门户”,可将“肾者胃之关”理解为“肾为胃之门户”。
肾居下焦,肾开窍于二阴,司二便。
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如肾之气化功能异常,往往二便不利。
大便不利,可形成中焦燥满,久与痰浊、淤血等有形实邪相搏结,可影响胃之受承与腐熟水谷之功能;小便不利,影响水液代谢而致水湿泛溢肌肤而为水肿,饮邪又可停聚于胃肠,影响胃之受承及腐熟水谷之功能,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纳呆、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与现代医学中肾病性水肿常出现小便不利并见纳呆、恶心、呕吐的临床症状十分吻合。
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唯有肾之气化功能正常,则各脏腑功能正常,三焦通利,水液得以正常疏布。
由此可见肾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为胃的关闸;另清代医家陈士铎 [2] 则提出“胃为肾之关”之观点而非肾为胃之关,“一者肾司二便的功能除需肾脏本身之气调外,还需胃气之通降来协助完成,一者诸补肾之药食需借道中焦脾胃,布其精微,洒陈于脏腑方能起作用,一者中焦脾胃既为水湿之所由生,同样也是水湿之去路,故肾性水肿亦可借脾胃之道而得治”。
浅议“肾者,胃之关也
浅议“肾者,胃之关也何丽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关键词:胃关;肾;关门不利;关门不禁“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原文主要论述了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首先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而完成。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即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为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
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而完成。
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浊者”下降而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可见,水液的代谢虽与肺脾等脏密切相关,但其协调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肾来完成。
《景岳全书·肿胀》篇亦说:“风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因此说肾在津液的输布排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宰作用。
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
临床上既表现为关门不利,聚水从其类之水肿、便秘;又可出现肾元亏虚,关门不禁之多尿、腹泻,并见胃肾之阴相互影响。
本文就胃与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协调与影响,以及“肾关不利”所致机体的相关病症做初步探讨。
肾藏精,内寄真阴真阳,故称先天之本。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
”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为脾胃运化生成之水谷精气,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者胃之关”之我见
“ 肾者 胃之关 ”是指在 津液代谢方面 肾与胃之 间的病理 生理 联系 。因此 ,把 肾 胃之问 的生理联系视 为 “ 肾者 , 胃之 关 也 ” 内涵 的 外 延 或 由 “ 者 , 胃之 关 也 ”外 延 为 肾 “ 肾主 小 便 ” 肾主 大 便 ” 肾 主 月 经 ”甚 为 牵 强 。 、 、“ 3 “ 肾者 胃之关 ”之 我见 “ 肾者 胃之关 ”出 自 《 问・ 素 水热 穴论 》 “ 。 帝日:肾 何 以能聚水 生病 ?岐伯 日:肾者 ,胃之关也,关门不利 ,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 于皮肤 ,故为肘肿 ,肘肿者 , 聚水而生病也 。 此为论述 肾在水液代谢 失常所致 水肿病 ” 的病 机 。笔 者认 为 后 人 之 所 以对 “ 者 胃之 关 ” 的理 解 肾 产 生歧义原 因有 二。①后人把 “ 肾者 ,胃之关也 ”脱离 原文大意 ,断章取 义 ;②在水肿 的病机中 ,后世 医家重 视肺 脾 肾的关键作用 ,而忽视 中医滓液代 谢生理 中胃的 重要 性。 《 问・ 素 经脉别论 》 对津液在体 内的代谢作 了简要 的 概括 :“ 饮入于 胃,游 溢精气 ,上输 于脾 ,脾气散精 ,上 归 于肺 ,通 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 四布 ,五经 并行 。 ” 可见津 液代谢源于 胃的受纳和腐熟 ,再 由脾 上输于肺 , 肺通调水道 ,输布全身 ,下归膀胱 。肾为水脏 ,主津液 , 居 于 下 焦 ,通 过 温 煦 、 气 化 作 用 实 现 其 生 理 功 能 。可 见 肾并 非直接参与水液代 谢,而是通过气化 作用于 其它脏 腑特别是膀 胱来实现 其主水功能 。“ 膀胱者 ,州都之官 , 津液藏焉 ,气化则 能出矣 ” 。膀胱的排尿 ,有赖于肾的气 化作用 ,若气化 失司则膀胱不利 ,可见尿少 、排尿不畅、 甚则癃 闭。因此 ,在津 液代谢的途径 中,胃为津 液生成 之 “ 上源 ” 。 , 肾为 “ 下源 ” 肾脏 的病变 引起 下游 津液代 。 谢失常必然 会导致津液 生成之 “ 上源 ”水液泛滥 ,使 胃 生 理 功 能 失 常 i胃 失 和 降 ,胃气 上 逆 ,出现 纳 呆 、恶 心 呕吐等症状 。而 “ ”在 《 关 说文解字》 中意 为 “ 守 门 把 户” ,所 以 “ 肾者 胃之关 ”即为 “ 肾为胃之 门户 ” 。这与 现代 医学慢 性 肾功 能不全 出现 小便不通并见纳呆 、呕恶 的临床现象相十分稳 合。 再 者 ,根 据 肾者 , 胃之 关 也 ”之 上 下 文 ,“ 胃之 关 也 ”是对 肾主津 液生理功能 的解释 。因此 ,有 人把 “ 胃” 解释为 “ ,并不影 响读者对全 文肾脏气 化失常导致水 谓” 肿病机 的理解 。 参 考 文 献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泄泻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7 -50-小便赤淋,茎中作痛,或便溺余沥,脐腹阴冷,或形容不充,肢体畏寒,或鼻气急促,或更有一切热症,皆是无根虚火,宜服后方十全大补汤。
”[7]对于无根虚火,龚廷贤应用十全大补汤养气血生精来补充元气。
5小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自强,脾胃衰败五脏则伤,肾为先天之本,为发育生殖之源,藏先天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华。
精化为气,称之为肾气,又名元气,肾气上行不仅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而且又成为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不断激发五脏的功能活动,使五脏之气生机不息,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参考文献:[1]明•龚延贤.寿世保元[M].鲁兆麟,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王均宁,刘更生,毛淳,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7.[3]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王均宁,刘更生,毛淳,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2.[4]金•李东垣.李东垣医学全书•脾胃论[M].张年顺,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3.[5]金•李东垣.李东垣医学全书•脾胃论[M].张年顺,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6.[6]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王均宁,刘更生,毛淳,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7]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王均宁,刘更生,毛淳,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5.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专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zx214)。
作者简介:王立国(1981-),河北邢台人,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部爱贤(1980-),通讯作者,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养生康复理论的研究。
编辑:段苏婷编号:EA-4160612066(修回:2017-03-09)从“肾为胃之关”论治泄泻Treating diarrhe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kidney is the gate of stomach张宁1李鲜2(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2)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07-0050-【摘要】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黄帝内经·水热穴论原文
黄帝内经·水热穴论原文水热穴论【原文】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
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
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浮肿。
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黄帝问道:少阴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岐伯回答说:肾属于至阴之脏,至阴属水,所以肾是主水的脏器。
肺属于太阴。
肾脉属于少阴,是旺于冬令的经脉。
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
黄帝又问道: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
其水液在人体上下泛溢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
浮肿的成因,就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
黄帝又问道:各种水病都是由于肾而生成的吗?岐伯说:肾脏在下属阴。
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阴。
呈勇力而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泄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浮肿病。
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
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原文】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
故水病下为浮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
三阴这所交结于脚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浅谈“肾为胃之关”理论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
胃之关也”首先体现 了肾在水液代谢方面 的作用 。如果 “ 关门
不 约 ”, 会 出现 浮 肿 、癃 闭 ;如 果 “ 门不 禁 ”, 会 出 现尿 就 关 就 失 禁 、 遗尿 、 消渴 等 。 其 次 ,“ 胃之 关 ”体 现 了 。 谷 物 代 谢 方 面 的作 用 。 肾 , 徽 庐 江 2 10 ) 庐 安 35 0 关键 词 : 内 经理 论 ; ’ 胃关 ;腹 泻 ; 消化 不 良; 便 秘 ; 吞 咽 困难 为
D :l . 9 9 J s . 0 — 0 . O . 1 0 9 0I 3 6 / .i n 1 5 5 4 2 1 1 . 4 0 S 0 3 0
下几个方面 。
案例 1 :患 者 , , 4岁 , 0 6年 1 女 7 20 O月 l O日初 诊 。有 慢 性
腹泻 病 史 8年 , 累 、 受 凉 或 饮 食 稍 有 不 慎 即 易 腹 泻 。 患 者 常 劳
晨起 即肠 鸣泄泻, 日排便 3 每 ~5次, 大便溏薄, 时有完谷不化,
三 诊 :患 者 每 日排 便 1 2次 , 便 时少 腹 仅 感 隐约 不 适 , ~ 排
精, 内寓元 阴元 阳, 无论是 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 是 还
肺 的通 调水 道 , 以及 小 肠 的 “ 别 清 浊 ” 皆需 要 肾 的 蒸腾 气 化 泌 ,
2 1 功 能 性 腹 泻 .
为大 小便的病变 与肾的关系密切 。正如张介 宾所云 :“ 肾者, 胃之关也, 位居 亥子, 开窍于二阴而 司约束 。 笔者认为, 肾为 ” “
胃之 关 ”的 本 义 是 指 。 不 足 可 引 起 水 液 代 谢 障 碍 诸 症 , 世 肾气 后 医 家 在 临 床 实 践 过 程 中认 识 到 胃 肾关 系 密 切 , 其 内涵 不 断 扩 将 展 、延伸 , 得 “ 为 胃之 关 ” 出其 本 来 含 义 , 要 表 现 在 以 使 肾 超 主
“肾为胃之关”探析
“肾为胃之关”探析编辑推荐语以历代医家的阐释为基础,探析“肾为胃之关”涵义及临床应用。
指出肾为胃的水液代谢、水谷精微代谢之关,而且肾与脾胃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相及,水肿、消渴、泄泻、便秘等二阴失司所致病证及部分中焦脾胃病,皆可根据临床辨证情况考虑从肾进行论治。
[摘要]《素问·水热穴论》中“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历代医家的认识多有不同。
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与临床相关病证的研究,本于《内经》篇目原文,首先论述了“肾为胃之关”的原旨内涵,肾不仅为胃的水液代谢之关,还为胃的水谷精微代谢之关;其次提出了肾与脾胃相关的认识,并从经脉、生理及病理三个方面对肾与脾胃的密切相关性进行了阐述,以求对此理论进行全面理解;并提出在治疗诸如水肿、消渴、泄泻、便秘等二阴失司所致病证及部分中焦脾胃病时,皆可根据临床辨证从肾论治,以期为临床诸多疾病的论治提供治疗思路。
“肾为胃之关”源出《素问·水热穴论》,“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此处主要论述的是水肿病的发病机制,强调了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而对于“肾为胃之关”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后世医家有着各自不同的阐释。
如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曰:“‘关’者,所以司出入也。
肾主下焦,膀胱为府,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
”指出了二阴闭塞令胃气不降,而肾的气化功能是二阴通利的保障。
明·张介宾在《类经·针刺类三十八》中云:“‘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
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
”进一步补充了二阴的功能,令肾与胃在生理上的联系逐渐明晰。
清·陈士铎在《辨证奇闻·种子》中云:“胃为肾关,《内经》年久,讹‘肾为胃关门’”。
浅析陈士铎所论“胃为肾之关”
浅析陈士铎所论“胃为肾之关”结合陈氏脏腑经络理论,阐明“胃为肾之关”的含义。
从胃的受纳、胃的通降、胃的固护以及胃的荣养等四个方面分析“胃为肾之关”的丰富内涵。
标签:陈士铎;胃为肾之关Abstract:Keywords:清代名医陈士铎,一生著作甚丰,其言及医理颇有异于常人之处,今就其所论“胃为肾之关”,浅析于下。
1对“胃为肾之关”的阐释基于脏腑经络理论陈氏在《外经微言·考订经脉篇》言及胃经时指出“足阳明胃经……行足少阴之外”,“其支者……过足少阴肾经之外。
”“其取气于肾,方能化谷精微。
”陈氏通过其经络理论指出胃经与肾经在经络上有密切联系,认为胃肾两经相通,胃之经气取自于肾,胃经经气的布达有赖于肾经的支持,从而在藏腑理论上认为胃要实现正常的功能须取决于肾。
而在胃肾关系的另一面,陈氏强调胃土的平衡对于肾的影响,如其在《外经微言·善养篇》所言“人以胃气为本,四时失调致生疾病,调其胃气而已,胃调脾自调矣,脾调而肝心肺肾无不顺矣[1]。
”另在《辨证录·痨瘵门》陈氏亦指出“胃土能消,而肾水始足[2]。
”其以胃兼脾,统言胃土之功,认为胃土乃后天之本、其纳谷化精的充养之能,是肾气可充,肾水可足的基础。
陈氏经过对胃肾关系的相互总结,基于胃肾之间相因相成的密切联系上,结合脾胃的藏腑功能,借古代关隘为喻,以胃统脾,提出了“胃为肾之关”。
2因胃土的特点,以“关”为胃土之“象”陈氏以关之开,能往来商客,对应胃的“受纳”;以关之阖,能启闭有节,对应胃的“通降”;以关之守,可卫土护疆,对应胃的“固护”;以关之市,可通贾八方,对应的胃的“运化”。
以“关”为“象”,陈氏生动的体现了胃土的开阖之机与守化之用。
以取象比类为法,以胃土为中心,灵活地把胃肾关系,概括为“胃为肾之关”。
这是陈氏对胃肾关系的独有发明,并以之用于临证,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
“肾气有衰,故关不能启”——《辨证录·关格门》陈氏以上吐下结,食饮不入为例,指出“胃为肾之关,肾气不得上,胃关不得开。
“肾为胃之关”什么意思
“肾为胃之关”什么意思
“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原文主要论述了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首先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而完成。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即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为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
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而完成。
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浊者”下降而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可见,水液的代谢虽与肺脾等脏密切相关,但其协调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肾来完成。
《景岳全书·肿胀》篇亦说:“风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因此说肾在津液的输布排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故张景岳说:“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肾者胃之关的解释
肾者胃之关的解释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肾者胃之关”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
咱先从胃说起哈。
胃呢,就像是一个大袋子,咱们吃进去的东西都先到胃里。
胃会把这些食物搅拌啊、消化啊,变成小小的、身体能吸收的东西。
比如说,咱们吃了一碗米饭,胃就会把米饭弄碎,变成糊糊一样的东西。
那胃和肾有啥关系呢?这就说到“肾者胃之关”啦。
肾就像是一个大门,管着胃里的东西能不能好好地出去。
如果肾这个大门关得紧紧的,那胃里的东西就不好出去,就会在胃里堆起来。
要是肾这个大门松松垮垮的,那胃里的东西就会一下子都跑出去,也不行。
咱们举个例子哈。
比如说,有个同学喝了好多水。
这些水到了胃里之后呢,要是肾很健康,就能把多余的水排出去,不让胃里的水太多。
要是肾不好呢,这些水就排不出去,胃里就会觉得胀胀的,不舒服。
那肾是怎么管着胃这个“关”的呢?肾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身体里没用的东西变成尿,排出去。
如果肾不好,就不能好好地把这些没用的东西排出去,那胃里的东西也会受影响。
比如说,身体里的垃圾排不出去,就会反过来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而且啊,肾还能管着身体里的水。
要是肾不好,身体里的水就会乱走。
有时候会跑到腿上,腿就会肿起来;有时候会跑到眼睛周围,眼睛就会肿起来。
这些水乱跑,也会影响胃的工作。
再说说咱们平时怎么保护肾和胃吧。
首先呢,不能乱吃东西。
那些辣的、凉的、油大的东西不能吃太多,不然胃会不舒服,时间长了也会影响肾。
还有啊,不能憋尿。
有了尿就要赶紧去厕所,不然对肾不好。
平时也要多喝水,这样肾才能把身体里的垃圾排出去。
另外,咱们还要多运动。
运动能让身体更强壮,肾和胃也会更健康。
但是也不能运动过度哦,不然会累坏身体的。
总之呢,“肾者胃之关”这句话就是说肾和胃的关系很密切。
肾就像一个大门,管着胃里的东西能不能好好地出去。
咱们要保护好肾和胃,这样身体才能棒棒的。
同学们,记住了吗?以后可要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哦。
陈士铎论『胃为肾之关』
陈士铎论『胃为肾之关』郭巧德;林晓辉;胡灵敏【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1(043)008【摘要】@@ 陈士铎,清代名医,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作甚丰,今存<石室秘录>、<辨证奇闻>、<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本草新编>、<洞天奥旨>、<外经微言>、<辨证冰鉴>九种.其迹近怪异,其文有奇论."胃为肾之关"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到,并指出"胃为肾之关,非肾为胃之关,<内经>年久讹写误传,世人错认肾为胃之关门" (<辨证录·卷十·种嗣门>).有别于<内经·水热穴论>"肾为胃之关"的观点.且不论年久讹写误传与否, 笔者通过复习文献,试分析陈公"胃为肾之关"的内涵及运用.【总页数】1页(P83)【作者】郭巧德;林晓辉;胡灵敏【作者单位】台州医院,浙江临海317000;台州医院,浙江临海317000;台州医院,浙江临海3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3.1【相关文献】1.浅析陈士铎所论“胃为肾之关” [J], 幸念强2.从胃治肾探析“肾者胃之关” [J], 郭永胜;张思超3.“肾为胃关”探源流——论肾胃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J], 高建国;李俊;王进峰4.陈士铎“胃为肾之关”及“非治之治”的临床运用 [J], 王芳瑜;李杰祥;贾德蓉5.从“肾为胃之关”探讨四神丸治疗肾泻及验案举隅 [J], 魏立晓;杨晓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肾为胃之关
论肾为胃之关“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出自《素问·水热穴论》。
主要论述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后世医家对该理论进行多方诠释,引申发挥出多种理论应用于临床,尤其胃肾相关理论尤为历代医家所接受。
笔者认为,要想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真正含义,必须紧密结合《内经》原文,绝对不能脱离经旨而对其理论内涵进行毫无根据的拓展。
欲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汉仪必须首先明确人体津液代谢的过程。
人体内的津液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布散、涵养集体脏腑经络,多余的水液则下行膀胱,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和小肠的秘别清浊作用下,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水液代谢的过程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文字即使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与水肿的关系胃主运化,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如同水库的上游来水,源源不断的补充流入水库,人体就比作一座水库,肾如同水库的下游水闸,把胃化生的饮食精微留于人体,若满则适度下泄,如不足则减少下泄,从而维持人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化生的精微源源不断补充人体以营养机体,肾就如同水库的水闸,把精微物质留于体内涵养脏腑,把多余的水液排出体外,若肾关门不利则会导致水液的排泄异常,水液潴留体内,则出现“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导致水肿疾病的发生。
《素问·逆调论》也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若肾脏的气化功能失常,则多余的水液排泄不利,聚于体内上下溢于皮肤而生水肿。
同样,若肾关门不利也会导致人体精气、津液过度下泄而虚,所以,人体精气之充足,有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同时又必须依赖于肾的藏精功能,使脾胃化生的精气留于体内,胃与肾协同作用,相互为用,方能保持人体的精气充足。
从胃治肾探析“肾者胃之关”
从胃治肾探析“肾者胃之关”郭永胜;张思超【摘要】The paper believes kidney is the gate of stomach refers to the stomach is the upper source of water metabolism and the kidney is the below source,which emphasizes on treating disease of water metabolism from overall situation,based on the summary of water metabolism in Inner Canon of the Huangdi,considering context of kidney is the gate of stomach and its discussion as well as its clinical practice.Because of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n water metabolism between kidney and stomach is closely related,then when one of them is in disorder,we can cure it from treat the other.And clarify the kidney is the gate of stomach from the view of treating kidney disease from treating stomach,which expanding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it,and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eating kidney disease on the aspect of treating stomach for clinic.%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水液代谢过程的概述,联系“肾者胃之关”上下文,结合诸多学者对于“肾者胃之关”的论述及其指导下的临证实践,认为“肾者胃之关”,此句原义是暗含以胃为水液代谢的“上源”,肾为之“F源”的整个津液代谢过程,强调的是从全局考量水液代谢疾病.肾为胃之门户,肾病及于胃,由肾治胃;胃为肾之上源,胃病及于肾,从胃治肾.并着重从胃治肾的角度进行“肾者胃之关”的阐释,以拓展对于“肾者胃之关”的全面认识,为从胃治肾的临证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02【总页数】3页(P168-169,172)【关键词】肾为胃之关;《黄帝内经》;水液代谢;从胃治肾【作者】郭永胜;张思超【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对于“肾者胃之关”的理解或运用,诸多学者或认为强调从肾治疗水肿[1]符合“肾主水”的理论;或阐释为从肾论治脾胃异常,调补脾肾以治二便不利[2],注重肾对脾胃功能发挥的关键作用;或从文字训诂上研读发现,在古汉语中“胃”与“谓”音同意近,是《内经》成书相近时代常用的通借方法[3-5],并理解为“肾者谓之关”,强调肾在五脏中的重要作用。
肾为胃之关
肾为胃之关对于脏腑间的关系,脏为阴,腑为阳,肾为癸水,胃属己土,并不是脏腑的表里关系,为什么会有“肾为胃之关”的说法呢。
《素问·水热穴论》,“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聚水而从其类,水液之病就符合水的特性,上下溢于皮肤,这里上下是文法,主要是下,周身水肿的时候就比较严重了,讨论水肿病,为何说肾为胃之关这句话呢?中医的特点在前面有讲过,厚古薄今,总是认为越老的文献就越有价值,越老的医生就水平越高,所以,《内经》一句话,后世传千年,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再看教材,更是集合了多家的解释,让学习中医的人经常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中。
在临床上,水肿最常见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皮肤发黑,下肢慢性水肿,病程中几乎伴随患者终生的一个症状就是:呕吐、纳差,现代医学认为是氮质血症引起的,通过利尿等对症治疗症状可缓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所有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在医嘱里都是等着透析,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身体逐渐变差,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如果在理论层面上去解释一些问题,那么中医是强项,因为五行系统是一个闭环,就是不论什么问题都能再中医这里得到解释,自圆其说的能力无出其右者,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年轻人很难在完全信服中医的这一套理论,认为是说大话,这个后面再说。
在此想表达的无非是,学中医过程中要重视自己的理解,其他的解释太多了,有的时候自相矛盾,我们大可不必在意。
肾与胃的关系不是水液代谢的问题,脾胃升清降浊,当时是胃负责降浊,也因此,胃以降为顺,那么这些浊气降哪里去?下焦排泄出去,肾处下焦,司二阴,就是这么简单的关系,没必要解释的那么复杂。
慢性肾病的患者经常出现小便、大便都很难的问题,这个问题甚至极为普遍。
如果调整好脾胃的气机运动,对于水肿的改善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并不是强调肾对胃的作用,仅仅是关卡的作用。
“肾为胃之关”理论在针灸治疗五更泻中的运用
“肾为胃之关”理论在针灸治疗五更泻中的运用韩思文;程立红【摘要】"肾为胃之关"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其体现了肾之封藏、温煦、主二便及水液等功能,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古今许多医家运用"肾为胃之关"理论付诸于临床实践去治疗胃肠疾患,尤其是在治疗五更泻上。
五更泻系由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土则致运化失常的虚寒型泄泻,而肾与脾胃在经脉紧密联系,在功能上肾能暖土启枢以助运化升降,因此针灸常常选用温肾阳而实脾土的穴位来治疗此证型疾病。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3页(P55-56,102)【关键词】五更泻;肾为胃之关;针灸【作者】韩思文;程立红【作者单位】[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南昌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灸学院,南昌3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4五更泻,又名肾泻、鸡鸣泻。
由于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不能蒸化而致泄泻。
黎明之前,阳气未至,阴气盛,脾肾阳虚者,胃关不固,隐隐作痛,肠鸣即泻。
《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云:“肾泄,是肾虚失其闭藏之职也……今肾既衰。
则命门之火熄而水独治。
故令人水泻不止。
其泻每在五更。
”“肾为胃之关”出自《素问·水热穴论》篇:“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可见“肾为胃之关”在《黄帝内经》原文中是在论述肾对水津代谢的作用时,提出了浮肿的发病机理是由于肾之关合不利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泛溢肌肤而成,但是我们知道胃与肾之间的关系远非如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其关键在于“关”的含义,《类经》曰:“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
”认为“关”乃开合出入的门户,所以笔者认为肾为胃之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肾之封藏、温煦、主二便及水液等几个方面上。
“肾为胃之关”体现了肾之封藏、温煦功能。
其虽名曰“胃”,实则包括脾胃、大小肠、阳明经。
胃可为肾经风湿出路。并祛丹。泻胃与大肠之风湿,而肾之风湿自去。胃为肾之关,而大肠为肾之户
胃可为肾经风湿出路。
并祛丹。
泻胃与大肠之风湿,而肾之风湿自去。
胃为肾之关,而大肠为肾之户胃可为肾经风湿出路肾间风湿,犹为难治,其因有三,一是病位在肾较深,二是湿性下行黏滯难祛,三是肾气亏虚不易骤补.而祛邪有伤正气.陈公谆谆告诫"肾有补无泻".虽有防己可祛肾湿,稀莶可疏肾风,两者合用似可治肾之风湿,然"其言似善,而其祸实大也,夫肾有补无泻,用一-缓泻,尚为不得已之治法,二者同用,肾将立惫矣."《本草新编防己》对于肾经风湿这个问题,陈士铎别出心裁的认为胃为肾之关门,既可为肾输送后天精微物质,也可作为祛除肾经风湿的一一个出路他在《辨证录遍身骨痛门》指出:"风湿人于经络则易去,风湿入于骨髓则难祛,以骨髓属肾,肾可补而不可泻,祛风湿则伤肾...虽然肾不可泻,而胃与大肠未尝不可泻也.泻胃与大肠之风湿,而肾之风湿自去".方用并祛丹:黄芪一两,白术五钱,茯苓五钱,甘菊花三钱,炙甘草一钱,羌活五分,防风五分。
此方不直接入肾而间接祛胃肠之风湿,属非对之治,也即陈公所谓的"非治之治"。
辨证录,遍身骨痛门人有一身上下,由背而至腰膝两胫,无不作痛,饮食知味,然不能起床,即起床席,而痛不可耐,仍复睡卧,必须捶敲按摩,否则其痛走来走去,在骨节空隙之处作楚,而不可忍。
人以为此症乃痛风也。
然痛风之症,多感于风湿,而风湿之感,多入于骨髓。
风湿入于经络则易去,风湿入于骨髓则难祛,以骨髓属肾,肾可补而不可泻,祛风湿则伤肾,肾伤则邪欺正弱,将深居久住,而不肯遽出矣。
虽然肾不可泻,而胃与大肠未尝不可泻也。
泻胃与大肠之风湿,而肾之风湿自去。
盖胃为肾之关,而大肠为肾之户也。
方用并祛丹:并祛丹黄芪(一两)白术(五钱)茯苓(五钱)甘菊花(三钱)炙甘草(一钱)羌活(五分)防风(五分)水煎服。
一剂而痛减,二剂而痛除,三剂而痛全愈矣。
愈后,用八味地黄丸调理,永无再犯之患。
论理,不治肾而治胃与大肠之风湿,去风宜用干葛也,去湿宜用猪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肾为胃之关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出自《素问·水热穴论》。
主要论述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后世医家对该理论进行多方诠释,引申发挥出多种理论应用于临床,尤其胃肾相关理论尤为历代医家所接受。
笔者认为,要想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真正含义,必须紧密结合《内经》原文,绝对不能脱离经旨而对其理论内涵进行毫无根据的拓展。
欲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汉仪必须首先明确人体津液代谢的过程。
人体内的津液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布散、涵养集体脏腑经络,多余的水液则下行膀胱,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和小肠的秘别清浊作用下,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水液代谢的过程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文字即使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与水肿的关系
胃主运化,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如同水库的上游来水,源源不断的补充流入水库,人体就比作一座水库,肾如同水库的下游水闸,把胃化生的饮食精微留于人体,若满则适度下泄,如不足则减少下泄,从而维持人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化生的精微源源不断补充人体以营养机体,肾就如同水库的水闸,把精微物质留于体内涵养脏腑,把多余的水液排出体外,若肾关门不利则会导致水液的排泄异常,水液潴留体内,则出现“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导致水肿疾病的发生。
《素问·逆调论》也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若肾脏的气化功能失常,则多余的水液排泄不利,聚于体内上下溢于皮肤而生水肿。
同样,若肾关门不利也会导致人体精气、津液过度下泄而虚,所以,人体精气之充足,有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同时又必须依赖于肾的藏精功能,使脾胃化生的精气留于体内,胃与肾协同作用,相互为用,方能保持人体的精气充足。
肾据人体下焦,直接管辖小便、精液、月经的排泄,若肾关门不利则津液、精液、经血下泄无度,人体毕竟气血津液匮乏,提示肾对于胃所摄取、运化的饮食精微能使之留于体内经脉脏腑中,防止从下焦孔窍中流失,这也是肾为胃之关的主要含义。
肾功能是否与便秘有关
也有医者把肾为胃之关与大便的排泄联系在一起,认为肾主下焦,主前后二阴,故胃摄入食物能在胃存留、运化是由肾所主,认为便秘是胃关开启不利,腹泻则认为成肾关闭合不利。
正如明代张介宾所注释:“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
”笔者认为,尽管肾居下焦,但是肾并不主后阴和大便的排泄,肾主后阴、大便的观点反映出对肾脏功能理解有偏差。
肾是主藏精、主水的脏器,这不容置疑,而且在《内经》中也多次提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说:“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内经》反复强调肾主藏精,主水,却从没提出过肾主后阴和大便,而且大便为人体经过多脏腑的共同作用后化生的糟粕,与肾的主藏精功能是毫无关联的,所以把肾为胃之关理解成肾主后阴司大便的排泄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经旨。
这样的理解,过分夸大了肾的作用,尤其在饮食的运化方方面喧宾夺主,把本应属于脾胃的功能强加到肾脏上去,这种观点很容易导致中医脏腑功能混淆不清。
虽然中医认为人体是个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但是饮食的运化与大便的排泄与肾的关系并不大,而主要与脾胃、六腑的功能有关。
论“肾为胃之关”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运用
“肾为胃之关”理论在慢性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肾为胃之关”出自《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其意是指胃主摄运化水谷,为水液之源;肾主水液代谢,为津液气化排泄之门户。
其内涵当是“肾为胃之门户”。
因此,《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肾为胃之关”本意是指肾气不足可引起水液代谢障碍诸症,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胃肾关系密切,将其内涵不断扩展、延伸,使其超出了本来应有之义。
首先,“胃之关”体现了肾在水液代谢方面的作用,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
饮入于胃后,水液的输布及排泄需要更多脏腑的协调工作而完成,但主要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如果肾的气化功能正常,则开合有度、水液得以存储和排泄;如果肾气虚弱,气化功能失常,则开合不利。
如果关门不约,就会出现水肿;如果关门不禁,就会出现尿失禁、遗尿、消渴等。
其次,“胃之关”体现了肾在谷物代谢方面的作用。
肾藏精,内寓元阴元阳,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作用而完成。
正如《类经》所言:“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脾胃;以火土而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
”南宋许叔微将脾肾之间的关系比作“火力”与“鼎釜”,指出肾气虚衰,真火不充,则脾胃不能腐熟水谷。
如果肾脏关门不约,就会影响脾胃及大肠的功能,脾胃升降失司,使胃气上逆,从而出现酸腐、嗳气、胃脘痛、腹胀、恶心、呕吐、呃逆等症,大肠传到失司,或出现气化无权的阳虚便秘,或为津枯热结、无水行舟的阴虚便必;如果关门不禁,脾不升清,就会出现久泄、滑脱的现象。
因此,临床上有些看似胃肠道系统的疾病,从肾论治,则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胃病与补肾案例分析
1、慢性腹泻病史8年,劳累受凉即会腹泻,大便溏薄,时有完谷不化。
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泻,
中医诊断为泄泻,证属脾肾两亏、清阳不升。
治以温肾健脾、升阳止泻。
数周后大便成型,
不消化食物减少。
分析患者为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所以晨起泄泻,腰膝酸软,这些都是肾
阳不足的征象。
主要是日久脾病及肾,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胃不能腐熟水谷,
可成命门火衰之五更泄泻。
所以,治疗当以温肾健脾、升阳止泻为主。
2、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上腹胀闷,口干唇燥一年有余,曾服益胃汤未见效。
诊见:大便干结,
不思饮食,小便短少,腰膝酸软,中干无津。
胃镜显示为大致正常胃黏膜。
西医诊断为功能
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为痞满,证属深胃阴亏,虚火内炽。
治宜滋养肾阴、益胃生津,调中
消痞。
一周后腹痞闷缓解,食欲好转,口干舌燥大减。
分析,患者脘腹痞闷,口干舌燥,不
思饮食,小便短少,为胃阴不足之症;腰膝酸软为肾亏之象;唇干舌红,大便干结为虚火内
炽之象。
总的病机为深胃阴亏,虚火内炽。
治疗当滋肾以益胃生津,兼泻阴火,调中消痞。
通过滋阴养胃,健胃养中,理气消脾,润肠通便,全方滋阴降火、调中消痞之功。
3、功能性便秘。
患者腹痛腹胀,大便干结数年,便如羊粪,努挣难下,形体消瘦,伴头晕耳鸣,
心悸怔忡,神疲腰酸,舌红少津。
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改变,但见结肠易痉挛。
西医诊
断为功能性便秘。
中医诊断为便秘,证属肾阴不足、津枯无以行舟。
治宜养阴润燥、增水行
舟。
数周后,大便已通,腹痛腹胀消除,其余症状减轻,头晕耳鸣腰酸减轻,三个月后症状
消除。
分析,肾水缺失,津液不足,导致肠道干涸,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便
如羊粪,努挣难下,肾阴不足,所以不能涵养身体,故形体消瘦,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故
头晕耳鸣;肾水不能上济心阴,心失所养,故心悸、怔忡;肾阴不足,外府失荣,故腰膝酸
软;舌红无津,脉象微细,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总结为肾阴不足,津亏热结。
治疗当以养阴
补肾,润肠通便,以清泻虚热,清热生津,全方共奏养阴润燥、增水行舟之功。
4、功能型吞咽困难。
患者素来体质虚弱,纳少,近一年来反复出现水饮不下,泛吐清诞,腹胀,
畏寒气短,腰酸冷痛。
见诊为,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棉服组中,舌淡苔白,脉细弱。
曾作
胃镜检查显示食管未见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钡餐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功能性吞咽困难,中医诊断,噎嗝,证属脾肾阳虚,中阳衰微,温煦失职,气不化津。
治以温补脾肾。
运用补气运脾汤等综合调理,慢慢能进稀饭,一个月后可食馒头,精神好转,一般状况明显改善。
改以中成药调理。
分析,患者年老体衰,素来饮食偏少,气血化源不足,致精血亏损,阴损及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久则脾、胃、肾阳气衰败,不能输化津液。
患者水饮不下,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泛吐清诞,腹胀为脾胃阳虚的表现;畏寒,气短,腰酸冷痛为肾阳衰弱的表现,面浮足肿、脉细弱为脾肾阳虚之象。
总之,病机为脾肾阳虚,温煦失职,气不化津,故治以温补脾肾,补火暖土,使胃能受纳,脾能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