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肾为胃之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肾为胃之关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出自《素问·水热穴论》。主要论述水肿病的发病机理。后世医家对该理论进行多方诠释,引申发挥出多种理论应用于临床,尤其胃肾相关理论尤为历代医家所接受。笔者认为,要想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真正含义,必须紧密结合《内经》原文,绝对不能脱离经旨而对其理论内涵进行毫无根据的拓展。

欲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汉仪必须首先明确人体津液代谢的过程。人体内的津液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布散、涵养集体脏腑经络,多余的水液则下行膀胱,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和小肠的秘别清浊作用下,化为尿液排出体外。水液代谢的过程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文字即使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与水肿的关系

胃主运化,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如同水库的上游来水,源源不断的补充流入水库,人体就比作一座水库,肾如同水库的下游水闸,把胃化生的饮食精微留于人体,若满则适度下泄,如不足则减少下泄,从而维持人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化生的精微源源不断补充人体以营养机体,肾就如同水库的水闸,把精微物质留于体内涵养脏腑,把多余的水液排出体外,若肾关门不利则会导致水液的排泄异常,水液潴留体内,则出现“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导致水肿疾病的发生。《素问·逆调论》也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若肾脏的气化功能失常,则多余的水液排泄不利,聚于体内上下溢于皮肤而生水肿。

同样,若肾关门不利也会导致人体精气、津液过度下泄而虚,所以,人体精气之充足,有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同时又必须依赖于肾的藏精功能,使脾胃化生的精气留于体内,胃与肾协同作用,相互为用,方能保持人体的精气充足。肾据人体下焦,直接管辖小便、精液、月经的排泄,若肾关门不利则津液、精液、经血下泄无度,人体毕竟气血津液匮乏,提示肾对于胃所摄取、运化的饮食精微能使之留于体内经脉脏腑中,防止从下焦孔窍中流失,这也是肾为胃之关的主要含义。

肾功能是否与便秘有关

也有医者把肾为胃之关与大便的排泄联系在一起,认为肾主下焦,主前后二阴,故胃摄入食物能在胃存留、运化是由肾所主,认为便秘是胃关开启不利,腹泻则认为成肾关闭合不利。正如明代张介宾所注释:“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笔者认为,尽管肾居下焦,但是肾并不主后阴和大便的排泄,肾主后阴、大便的观点反映出对肾脏功能理解有偏差。肾是主藏精、主水的脏器,这不容置疑,而且在《内经》中也多次提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说:“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内经》反复强调肾主藏精,主水,却从没提出过肾主后阴和大便,而且大便为人体经过多脏腑的共同作用后化生的糟粕,与肾的主藏精功能是毫无关联的,所以把肾为胃之关理解成肾主后阴司大便的排泄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经旨。这样的理解,过分夸大了肾的作用,尤其在饮食的运化方方面喧宾夺主,把本应属于脾胃的功能强加到肾脏上去,这种观点很容易导致中医脏腑功能混淆不清。虽然中医认为人体是个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但是饮食的运化与大便的排泄与肾的关系并不大,而主要与脾胃、六腑的功能有关。

论“肾为胃之关”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运用

“肾为胃之关”理论在慢性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肾为胃之关”出自《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其意是指胃主摄运化水谷,为水液之源;肾主水液代谢,为津液气化排泄之门户。其内涵当是“肾为胃之门户”。因此,《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肾为胃之关”本意是指肾气不足可引起水液代谢障碍诸症,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胃肾关系密切,将其内涵不断扩展、延伸,使其超出了本来应有之义。

首先,“胃之关”体现了肾在水液代谢方面的作用,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饮入于胃后,水液的输布及排泄需要更多脏腑的协调工作而完成,但主要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如果肾的气化功能正常,则开合有度、水液得以存储和排泄;如果肾气虚弱,气化功能失常,则开合不利。如果关门不约,就会出现水肿;如果关门不禁,就会出现尿失禁、遗尿、消渴等。

其次,“胃之关”体现了肾在谷物代谢方面的作用。肾藏精,内寓元阴元阳,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作用而完成。正如《类经》所言:“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脾胃;以火土而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南宋许叔微将脾肾之间的关系比作“火力”与“鼎釜”,指出肾气虚衰,真火不充,则脾胃不能腐熟水谷。如果肾脏关门不约,就会影响脾胃及大肠的功能,脾胃升降失司,使胃气上逆,从而出现酸腐、嗳气、胃脘痛、腹胀、恶心、呕吐、呃逆等症,大肠传到失司,或出现气化无权的阳虚便秘,或为津枯热结、无水行舟的阴虚便必;如果关门不禁,脾不升清,就会出现久泄、滑脱的现象。因此,临床上有些看似胃肠道系统的疾病,从肾论治,则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胃病与补肾案例分析

1、慢性腹泻病史8年,劳累受凉即会腹泻,大便溏薄,时有完谷不化。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泻,

中医诊断为泄泻,证属脾肾两亏、清阳不升。治以温肾健脾、升阳止泻。数周后大便成型,

不消化食物减少。分析患者为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所以晨起泄泻,腰膝酸软,这些都是肾

阳不足的征象。主要是日久脾病及肾,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胃不能腐熟水谷,

可成命门火衰之五更泄泻。所以,治疗当以温肾健脾、升阳止泻为主。

2、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上腹胀闷,口干唇燥一年有余,曾服益胃汤未见效。诊见:大便干结,

不思饮食,小便短少,腰膝酸软,中干无津。胃镜显示为大致正常胃黏膜。西医诊断为功能

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为痞满,证属深胃阴亏,虚火内炽。治宜滋养肾阴、益胃生津,调中

消痞。一周后腹痞闷缓解,食欲好转,口干舌燥大减。分析,患者脘腹痞闷,口干舌燥,不

思饮食,小便短少,为胃阴不足之症;腰膝酸软为肾亏之象;唇干舌红,大便干结为虚火内

炽之象。总的病机为深胃阴亏,虚火内炽。治疗当滋肾以益胃生津,兼泻阴火,调中消痞。

通过滋阴养胃,健胃养中,理气消脾,润肠通便,全方滋阴降火、调中消痞之功。

3、功能性便秘。患者腹痛腹胀,大便干结数年,便如羊粪,努挣难下,形体消瘦,伴头晕耳鸣,

心悸怔忡,神疲腰酸,舌红少津。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改变,但见结肠易痉挛。西医诊

断为功能性便秘。中医诊断为便秘,证属肾阴不足、津枯无以行舟。治宜养阴润燥、增水行

舟。数周后,大便已通,腹痛腹胀消除,其余症状减轻,头晕耳鸣腰酸减轻,三个月后症状

消除。分析,肾水缺失,津液不足,导致肠道干涸,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便

如羊粪,努挣难下,肾阴不足,所以不能涵养身体,故形体消瘦,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故

头晕耳鸣;肾水不能上济心阴,心失所养,故心悸、怔忡;肾阴不足,外府失荣,故腰膝酸

软;舌红无津,脉象微细,均为阴虚内热之象。总结为肾阴不足,津亏热结。治疗当以养阴

补肾,润肠通便,以清泻虚热,清热生津,全方共奏养阴润燥、增水行舟之功。

4、功能型吞咽困难。患者素来体质虚弱,纳少,近一年来反复出现水饮不下,泛吐清诞,腹胀,

畏寒气短,腰酸冷痛。见诊为,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棉服组中,舌淡苔白,脉细弱。曾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