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疟疾

合集下载

1956年资料9 中医对疟疾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1956年资料9 中医对疟疾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I药物治疗:
一、瘧疾初发:瘧疾初发,为邪居半表半里(所谓少阳症),这时勿截瘧,与以和解之剂治疗,常用1.小柴胡汤。2.清脾饮。
待瘧疾发作二、三次后,才主张截瘧,常用1.小柴胡汤加常山方。2.截瘧常山饮。3.常山饮。4.七宝饮。
服法:截瘧的药物不在瘧疾方发或正发时服用,恐药病交争,转为深害,须在未登两小时之前或发作日的清晨服用,在治疗中,注意饮食、生活,避免饮酒等。
Ⅰ.按六经见症来分:①足太阳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头痛重,遍身骨痛,小便短赤,先寒后热,热退,汗出多。(普通型瘧疾)②足阳明症瘧:往来寒热,伴有头痛,鼻干,渴欲引饮,不得眠,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甚则烦躁,畏日月火光,热退,汗出。(普通型)③足少阳症瘧:往来寒热,伴有口苦,耳聋,胸胁痛或呕,身体倦怠不耐烦,见人惕惕然,寒不甚,热不甚,热多,汗出甚。(普通型)④足太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不乐,善太息,不欲食,先寒后热,热过汗出而已,热甚者口渴。(普通型)⑤足少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脊强口渴,呕吐,小便短赤,欲阳户牖而处,寒从下起,寒热俱甚,寒少热多,其病难已。(普通型)⑥足厥阴症瘧:往来寒热,伴有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意恐惧,易太息,先寒后热,甚则色苍如欲死,成头痛而渴。(普通型)
瘧疾特殊伴有的症状,有以下的治疗法。
过热型(如瘅瘧、温瘧、热瘴):常用1.白虎加桂枝汤。2.安宫牛黄丸。
寒冷型(如牡瘧):可用四逆汤。
脑型(如心瘧、痰瘧、哑瘴):可用安宫牛黄丸。
胃肠型(如脾瘧、食瘧“胃瘧”):可用1.小建中汤。2.加味露姜饮。
笔者按:中医书籍载,瘧疾除往来寒热外,伴有的其他症状是按六经、五脏、外感及其他见症而处方的,这类方剂很多,其中方药内容多有重复,不作一一介绍。
小建中汤:桂枝二钱 白芍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饴糖五钱 水煎服

《疟疾》ppt课件

《疟疾》ppt课件

,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疟疾负担最重。
疟疾传播方式
02
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少数情况下可通过输血或母
婴传播。
疟疾症状与危害
03
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寒战等,严重时可导致贫血、昏迷
甚至死亡。
国际组织在疟疾防控中作用和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作用
制定全球疟疾防控策略、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黑尿热
由于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内,大量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从尿中排出,导致黑尿热。处理 原则包括立即停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碱化尿液,补充血容量,以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 素等。
脑型疟
由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表现为剧烈头痛、发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处理原则包括 降低颅内压,控制抽搐,使用抗疟药物,以及支持治疗等。
血涂片查找疟原虫是确诊的最可靠依 据。取患者外周血制成厚、薄血膜, 经吉姆萨或瑞特姬姆萨染色后镜检查 找疟原虫。
鉴别诊断及误区提示
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
如流感、败血症、伤寒、钩端螺旋体 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急性 血吸虫病等。
误区提示
避免将疟疾误诊为感冒或流感等常见 疾病,延误治疗时机。
实验室检测技术应用
传播阻断和消灭传染源途径
消灭蚊虫
通过喷洒杀虫剂、清除积 水等措施,减少蚊虫孳生 地,降低蚊虫密度。
阻断传播途径
在疟疾流行区,加强个人 防护和环境治理,减少人 蚊接触机会,从而阻断疟 疾传播。
治疗患者和带虫者
及时发现并治疗疟疾患者 和带虫者,消除传染源, 防止疫情扩散。
04
并发症处理与康复
期管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处理原则
01
显微镜检查
血涂片镜检是诊断疟疾的金标准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内是否有

疟疾定义

疟疾定义

2011年泥凼镇卫生院疟疾培训会内容为加强我镇疟疾防治能力建设,进一步促进我镇消除疟疾工作,根据我市2011度疟疾防治工作计划,结合全球基金疟疾项目要求,特对我镇医院所有职工及村卫生室人员进行此次培训,培训内容如下:疟疾定义感染疟原虫引起的,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疟疾(Malaria)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

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

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症状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

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病原学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malarial)和卵形疟原虫(P.ovale)。

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两个阶段,即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殖、开始有性增殖和在蚊体内进行有性增殖与孢子增殖。

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两个时期,即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

传染源: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

人群易感性: 人对疟疾普遍易感。

中医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疟疾疟疾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主症的疾病。

常发于夏秋季节,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发病以南方地区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

瘴疟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病。

西医学中的疟疾和表现为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的类疟疾患,如回归热、黑热病及一些感染性疾病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疟疾”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疟”字记载。

疟疾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该书对疟疾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法等都有论述。

2.《素问·疟论》曰:“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粟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水。

”书中将疟疾分为“寒疟”“温疟”“痒疟”。

《素问·刺疟》曰:“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强调了《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蜀漆可治疟。

疟疾治疗时机的重要性。

3.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对疟、温疟、牝疟等不同类型疟疾进行辨证论治,指出久不愈,可以形成块,称为“疟母”,其中白虎加桂枝汤、鳖甲煎丸一直沿用至今。

4.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提出“疟”病名,病因为感受山岚瘴毒之气,明确提出青蒿为治要药,该书谓:“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对后世影响深远。

5.隋·巢元方提出间日疟和劳疟病名,论述了正虚与客邪的关系,如《诸病源候论·劳疟候》指出:“凡疟积久不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

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以常山、蜀漆为主药的截疟诸方,还用马鞭草治疟。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云:“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7.至明代,张景岳进一步肯定疟疾乃感受疟邪所致,而并非痰、食引起,《质疑录·论无痰不作疟》曰:“痰本因疟邪以生,而非因痰以有疟邪者。

中医诊治疟疾

中医诊治疟疾

中医诊治疟疾摘要】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

目的讨论中医诊治疟疾。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截疟祛邪为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

截疟是防止疟疾复发的根本措施。

实证以祛邪截疟为主,虚证以扶正补虚为主。

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兼夹症状,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关键词】中医疟疾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蚊虫繁殖之时,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人人体所致。

西医学中的各种疟疾,如间日疟、三日疟、卯形疟、恶性疟、先天性疟疾和婴幼儿疟疾、输血性疟疾、重型疟疾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本病的发作主要是感受疟邪所致,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随感邪的轻重及正气的强弱而表现不同的疟型。

诊断时主要侧重点,“当辨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所涉何经。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寒热轻重及发作时间,判断疟邪之深浅、疟发之部位及患者正气之强弱。

风温、时行感冒或淋病的初起或早期症状与疟疾相似,临床主要考虑与此类疾病进行鉴别。

现代医学主要考虑排除急性血吸虫病、伤寒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阿米巴肝囊肿、败血病等疾病。

中医诊断与鉴别主要抓住疟疾发作的典型规律,即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

结合患者有无接触疟邪、疫区居留、不洁输血的病史,观察其临床表现,分析其所感之疟邪、感邪之轻重、病位之深浅、正气之盛衰、预后之好坏等。

一旦明确病因,确立诊断,即以截疟祛邪为基本原则,针对典型证候,顾及兼夹症状。

(一)疟疾的诊断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间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肢体酸楚,恶心呕吐,发作后出现口唇疱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

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疟邪流行地区。

疟疾的知识点

疟疾的知识点

疟疾一、概述与简介1、定义: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人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发病机制:疟原虫先后在肝细胞、红细胞内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临床特点:突发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间歇性发作。

2、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三千年前),来源于意大利文,疟疾在我国古代称为瘴气,可谓“一根枕木一条命”民间俗称“打摆子”本病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

疟疾是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脾肿大、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

3、法国人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1880年在人红血球中找到疟原虫,英国医生Sir Ronald Ross,1897年在蚊胃中发现疟原虫两人均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4、定义: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5、40%的人口生活在流行区传播速度快年死亡人数达170~250万人每天均死亡约3000人90%的疟疾发生在非洲。

6、中国21个省(市、区存在传播),90年代末,疫情出现回升,有点状暴发,面临输入病例威胁。

7、全省共分布有19个一类县区,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云南省与海南省是全国流行最为严重的疟区,昆明市作为省会城市,面临输入性病例的威胁8、疟区从事农业生产、在田棚及森林从事野外作业人员、从无疟区到疟区打工的民工、出入境留宿人员均为高危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人群普遍易感,防止蚊虫叮咬!9、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间日疟,病原为间日疟原虫;三日疟,病原为三日疟原虫;卵形疟,病原为卵型疟原虫;恶性疟,病原为恶性疟原虫。

10、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

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

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疟疾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疟疾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疟疾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引言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并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为了提高公众对于疟疾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本文将介绍疟疾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治疗措施,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全球性健康问题。

1. 疟疾的基本概念1.1 什么是疟疾?•疟疾是由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感染性传染病。

•寄生虫通过蚊子叮咬人类传播,并在人体内引起发作性高热。

1.2 症状和并发症•约7-30天潜伏期后,发作性高热、头痛、寒战、出汗等是典型的初期表现。

•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贫血、脑部受损等。

2. 疟疾的传播途径2.1 蚊子是主要媒介•疟疾主要由感染了寄生虫的蚊子叮咬传播。

•感染者的血液中含有寄生虫,被蚊子叮咬后,寄生虫会进入蚊子体内。

2.2 寄生虫在人体内循环•寄生虫在人体内经历两个阶段:无性期和有性期。

•无性期寄生在人体红细胞内,有性期则发生在蚊子的胃肠道中。

3. 疟疾的预防方法3.1 避免被蚊子叮咬•使用蚊帐、电蚊拍等物理方法防止被蚊子叮咬。

•使用驱蚊剂,特别是含有DEET成分的驱蚊剂。

3.2 阻断病原传播链•及时识别和治疗感染者,以减少寄生虫在人群中传播。

•销毁或处理掉可能滋生蚊子的水源。

3.3 使用预防药物•长期居住或旅行到疟疾流行地区的人可考虑使用预防药物。

•预防药物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人体内的繁殖。

4. 疟疾的治疗措施4.1 及早就医•出现发作性高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疟药物进行治疗。

4.2 完成全程治疗•抗疟药物需要按时按量服用,并完成全程治疗。

•不得自行停药,以免引起耐药性。

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关于疟疾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治疗措施。

预防是关键,避免被蚊子叮咬、阻断传播链和使用预防药物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同时,及早就医并完成全程治疗也是重要步骤。

希望通过这些知识宣传,能够提高公众对于疟疾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共同努力减少疟疾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健康。

什么是疟疾呢?疟疾的概念

什么是疟疾呢?疟疾的概念

什么是疟疾呢?疟疾的概念关于《什么是疟疾呢?疟疾的概念》,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到疟疾很多人都非常陌生,因为疟疾在国内并不常见,所以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疟疾。

这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传染病,如不及时治疗发展成恶性疟疾时死亡率极高,以周期性规律发作为主要症状。

1.疟疾概念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恶性疟死亡率极高。

2.症状(1)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痛,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相当于肝细胞内的疟原虫(裂殖体)发育成熟裂殖子释入血流,但因周围血内的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2)发冷期或寒战期:持续数分钟至1h,常伴头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多已超过38℃,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3)发热期:一般持续3~4h,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多次复发的病人,可只定时出现微寒和低热,或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和三叉神经痛而无明显的高热,发热期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

(4)出汗期: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失。

(5)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就典型者的间歇期而言,恶性疟病例很不规则,短仅数小时,长达24~48h,间日疟和卵形疟约为48h,三日疟为72h,镜检所见原虫除恶性疟外,以大滋养体为主。

3.疟疾中医治疗正疟症状【主症】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和解达邪。

疟疾-教学课件

疟疾-教学课件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 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 常山、草果、厚朴、青皮、陈皮—散寒燥湿,化痰截疟。

减:
但寒不热者,去黄芩苦寒之品; 寒郁日久化热,心烦口干,去桂枝、草果,加石膏、知母。
【辨证论治 】 【辨证论治 】
4.瘴 4.瘴 疟
症 舌
热瘴 状: 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 脉: 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3.寒 3.寒 疟
症 舌 状: 发作时热少寒多,口不渴,胸闷脘痞,神
疲体倦。 脉: 舌苔白腻,脉弦。
病机概要: 素体阳盛,疟邪入侵,寒湿内盛。 病机概要: 治 法: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代 表 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3.寒疟
常用药及加减 常用药 加减
常 用 药:
三、分类及有关病名
1.正疟: 1.正疟: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正疟 2.类疟: 2.类疟:发作不典型的疟疾。 类疟
【概 述】
2.类 疟
温疟——热多寒少 温疟——热多寒少 瘅疟——但热不寒 瘅疟——但热不寒 牡疟——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 牡疟——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 疫疟——来势凶险,病情严重 疫疟——来势凶险,病情严重 瘴疟——感受山岚瘴毒 瘴疟——感受山岚瘴毒 劳疟——病久正虚,遇劳即作 劳疟——病久正虚,遇劳即作 疟母——久疟而左胁下结有疟块 疟母——久疟而左胁下结有疟块
常 用 药:
何首乌、人参、白术、当归、白芍——补益气血; 陈皮——理气和中; 生姜、红枣——调和营卫; 青蒿、常山——祛邪截疟。

减:
气虚较著,倦怠自汗者,可加黄芪、浮小麦;偏于阴虚,下
午或夜晚兼见低热,舌质红绛者,加生地、鳖甲、白薇; 如胸闷脘痞,大便稀溏,舌苔浊腻者,去首乌,加姜半夏、 草果芳化湿浊。

治疗疟疾的方剂

治疗疟疾的方剂

治疗疟疾的方剂中医·疟疾疟疾(malaria)为病名。

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

俗称打摆子。

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多发于夏秋季节。

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

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

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疟疾的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引起的,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医药学名词》(2010):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古人论述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

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

而早在《黄帝内经素问》里,就有《疟论篇》《刺疟篇》等专篇。

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

足见当时对疟疾已有深刻的研究。

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以疟疾为最详。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指出疟疾的病因为疟气。

谓“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多为“间日而作”,也有每日发作者。

发作时的临床症状是:“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根据寒热偏盛的不同,而有寒疟、温疟、瘅疟之分别。

在治疗时机的选择上。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指出:“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

疟疾是什么

疟疾是什么

疟疾是什么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种类比较多,在对疾病治疗上,一定要先对疾病进行很好的了解,这样对疾病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最佳之选,那疟疾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这样的疾病对人体健康损害很大,而且这样疾病在治疗的时候,都是需要很好的方式。

很多人对疟疾是什么并不是很了解,在对这样疾病治疗前,一定要对它进行很好认识,使得知道如何治疗最佳,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的损害,可以放心选择。

★疟疾是什么: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症状:1.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

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

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

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

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

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

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

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2.发冷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

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

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

高热患者痛苦难忍。

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

疟疾(malaria)

疟疾(malaria)

疟疾(malaria)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

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

因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疟疾是一很古老的疾病,远在公元2000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疟论篇》和《刺论篇》等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并从发作规律上分为“日作”、“间日作”与“三日作”。

然而,直到1 880年法国人Laveran在疟疾病人血清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人Ros s发现蚊虫与传播疟疾的关系,它的真正病因才弄清楚。

疟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愈20 0万人。

我国解放前疟疾连年流行,尤其南方,由于流行猖獗,病死率很高。

解放后,全国建立了疟疾防治机构,广泛开展了疟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疟疾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历代战争史实表明疟疾对军事行动影响颇巨,低疟区部队进入高疟区,常发生大量非战斗减员,所以我军医务人员为保障部队战斗力,搞好疟疾防治研究在当前仍具重要意义。

病原学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malarial)和卵形疟原虫(P.ovale)。

我国以前二种为常见,卵形疟仅发现几例。

各种脊椎动物(主要是禽类、鼠和猴猿类)的疟原虫有100多种,仅灵长类的疟原虫偶可感染人。

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两个阶段,即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殖、开始有性增殖和在蚊体内进行有性增殖与孢子增殖。

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两个时期,即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

1.红细胞外期(exoeryghrocytic stage)当受染的雌性按蚊吮吸人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进入人体血循环,约半小时全部侵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原虫,经过5~40天发育成熟,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的裂殖子(meroxoite)进入血流,进入血流的裂殖子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杀灭,部分侵入红细胞并在其内发育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

疟疾

疟疾

疟疾【概说】一、概念:疟疾是感受疟邪所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我国长江流域以南气温高,湿度大,故尤为多见。

二、沿革(一).《内经》中有专篇记载。

《素问•疟论》指出疟疾的病因是“疟气”;“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二)《金匮》又有专篇论及证治。

《疟病脉证治》仲景柴胡汤,白虎加桂枝汤、鳖甲煎丸等方药一直沿用至今。

(三)后世认识进一步加深,并提出截疟的方法。

用药如常山、蜀漆、马鞭草、青蒿等。

三、分类及有关病名(一)正疟: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的典型疟疾。

(二)类疟―――发作不典型的疟疾。

热多寒少的称为“温疟”但热不寒的称为”瘅疟”。

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的叫”牡疟”。

来势凶险,病情严重的叫“疫疟”。

感受山岚瘴毒,临床症状严重的疟疾。

好发于岭南“瘴疟”。

病久正虚,形体嬴廋,遇劳即作的叫“劳疟”。

久疟而左胁下结有疟块的称为十“疟母”。

四、讨论范围本篇讨论内容主要对应西医学中的疟疾。

至于非感受"疟邪"而表现为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的类疟疾患,如回旧热、黑热病、病毒性感染以及部分血液系统疾病等,亦可步照本篇辨治,但在辩病诊断上应加以推敲。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感受疟邪:通过蚊虫传播人体。

夏秋暑湿当令之际,正是蚊毒,“疟邪”肆虐之时,若人体被疟蚁呀吮后,疟邪则入侵致病。

(二).正虚邪乘,体质强壮者,感受疟邪后不一定发病。

若饮食劳倦,起居失宜、正气耗伤,营卫空虚,复感风寒、暑湿或瘴毒之气,疟邪乘虚而动,即可发病。

二.病机(一).疟邪伏于半表半里,邪正交争则发,正胜邪却则休止。

疟邪侵入人体后,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之时,则疟疾发作,疟邪伏藏则发作休止。

(二).病理性质以实为主,久病可致正虚。

本病总因感受疟邪所致,故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

但疟邪久留,屡发不已,气血耗伤,不时寒热,可成为遇劳即发的劳疟。

中药总结疟疾防治知识点

中药总结疟疾防治知识点

中药总结疟疾防治知识点一、中药防治疟疾的历史渊源中医药在防治疟疾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关于疟疾的记载,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方法。

中药防治疟疾的经验主要来源于民间,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疟疾防治理论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药防治疟疾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肯定,成为疟疾防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疟疾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疟疾是由于暑湿外袭、外寒外邪、内伤情志、肝胆湿热等因素导致脾胃不运、气血失和而引起的发热寒战、高热汗出、周身酸痛等症状。

疟疾的发病过程可以分为发作期、间歇期和复发期,病情顽固,易反复发作。

三、中药防治疟疾的常用药物1. 柴胡柴胡具有辛温解表、解郁理气、升举清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明热疟、疟疾寒热错杂、寒热往来、胸胁疼痛等症状。

柴胡还可以协助其他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是治疟疾的常用药物之一。

2. 青蒿青蒿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有辛凉解表、清热除湿、凉血止血的功效。

青蒿素是青蒿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杀灭疟原虫的作用,是目前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

3. 苦参苦参具有苦寒泄火、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病情严重,寒热错杂,全身酸痛等症状的疟疾患者。

苦参还可以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有利于疟疾的康复。

4. 金银花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疟疾病情轻微的患者。

金银花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预防疟疾的发生。

5. 牡蛎牡蛎具有滋阴清热、收敛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疟疾病情严重,伴有出血、高热等症状的患者。

牡蛎还可以改善肝肾功能,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疟疾的能力。

以上药物是中药防治疟疾常用的药物,但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不宜随意使用。

四、中药防治疟疾的常用方剂1. 青蒿清胆汤青蒿清胆汤是治疗疟疾的经典方剂,由青蒿、柴胡、黄芩、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对治疗疟疾有良好的疗效。

2. 苦参汤苦参汤是治疗疟疾的常用方剂,由苦参、柴胡、黄芩等药物组成,具有苦寒泄火、清热解毒的功效,对治疗疟疾病情严重、寒热错杂的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疟 疾PPT课件

疟     疾PPT课件
有人认为安宫牛黄丸内雄黄有毒,且含有硫化砷,对肝脏有损害, 影响疗效。
2
2. 按三阴三阳辨证:将黄疸分为以阳明为主的热 重于湿证及以太阴为主的湿重于热证。
黄疸在三阳者,有如麻黄醇酒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所主治的太阳经证黄疸,及《外台秘要》栀子汤所主 治的少阳、阳明合病的黄疸。 黄疸在三阴者,有《东医宝鉴》茵陈附子干姜汤所主 治的太阳、少阳合病的阴证黄疸。 也有《外台秘要》瓜蒂散所主治的邪入厥阴心包的急 性黄疸证。杨氏主张传染性肝炎急性期,以茵陈蒿汤 治阳明发黄;以茵陈四逆汤治太阴寒湿发黄,以茵陈 胃苓汤治阳明兼太阴发黄。慢性期,太阴阳虚血弱, 用归芪建中汤,厥阴阴虚血燥,用三甲复脉汤等。
3
3. 按脏腑辨证:龚氏将急性黄疸分为四型论治,热陷心包痰 火内闭型,用《千金方》犀角散清热解毒,退黄开窍;湿热蕴结 热毒炽盛型,用茵陈三黄汤(茵陈、栀子、黄芩、黄连、黄柏、 大黄、犀角粉、石菖蒲、败酱草、胆草)清热解毒,燥湿退黄, 凉血开窍;湿困中焦、阳气虚衰型,用茵陈术附汤加味温阳退黄,
4
5
兼症:头痛面赤,口渴引饮,骨节疼 痛,便秘尿黄,胸脘痞闷,神疲体倦, 神昏谵语。
20
病因病机
疟疾的病机为疟邪侵入人体之后,伏于 半表半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由于 疟邪与正气相争,虚实更作,阴阳相转, 而发生疟疾的一系列症状。疟邪与营卫 相搏,入与阴相争,阴盛阳虚,以致恶 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则壮热 汗出,疟邪与营卫相离,则发作停止, 当疟邪再次与营卫相搏时,又引
18
概述
(三)范围 现代医学的疟疾属于本证的范围。
此外,肝胆疾病、流行性感冒、败血症 等疾病出现寒战壮热、休作有时症候, 与中医广义的疟证相似者,除不使用截 疟治法外,均可参照本篇证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
疟疾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
发挥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关于中医证病基本概念
“疟疾”
以供大家了解和掌握。

疟疾
病名。

出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妊娠疟疾诸方》“治妊娠疟疾,头疼,憎寒壮热,面黄,不思饮食,人参散方。


《内经·疟论》称为疟,《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称疟病。

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头病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多因夏秋季节蚊虫叮咬,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所致。

临床分类如下:按临床证候分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寒疟、温疟、牝疟、瘅疟、疟母等;按发作时间分有间日疟、三日疟、三阴疟、久疟等;按诱发因素和流行特点分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瘴气等;另外还有五脏疟(肝疟、心疟、脾疟、肺疟、肾疟)。

参见上述各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