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雷诺兹特权
浅析雷诺兹肖像画“宏伟风格”

浅析雷诺兹肖像画“宏伟风格”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5期摘要:约书亚·雷诺兹是最早的英国本土艺术家,作为首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他在十五次对美术学院的學生演讲中,均提出了关于艺术的观点看法。
即对于绘画再现应当从整体把握对象而非局部细节的模仿,从而形成了他的“宏伟风格”,特别在其肖像画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探究约书亚·雷诺兹宏伟风格的思想来源,以及从其创作的自画像、亲子肖像和戎装三种类型题材的肖像画创作中分析他在肖像画中主张的理想秩序。
关键词:雷诺兹;肖像画;宏伟风格英国艺术一直以来受欧洲大陆艺术的影响。
直到18世纪,随着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一代英国本土画家得以登上历史舞台并受到皇室的青睐。
而1768年皇家美术学院的成立,使艺术家们经过专业训练,提升了专业水准,并让英国艺术能够与欧洲大陆艺术相抗衡[1]99。
首任美术学院院长约书亚·雷诺兹是学院派艺术的先驱,其学院派古典主义的艺术主张源于雷诺兹在欧洲大陆游历时的所见所闻,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和科雷乔,雷诺兹都颇为敬仰,不仅在1769年至1790年十五次对美术学院的演讲中反复提及他们的创作,而且“这些演讲的几乎所有重要特点都直接来源于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艺术理论”[2]159。
他后期创作或多或少也从中汲取营养,在理论上和实践创作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宏伟风格”。
一、崇高思想:“宏伟风格”的来源雷诺兹是古典理想秩序的拥趸者,其绘画思想的来源受到好友、美学家、哲学家艾德蒙·伯克的影响,伯克将“崇高”这一概念阐发为一种由巨大、惊惧引起的心理状态,这是形成雷诺兹“宏伟风格”的基础。
这种风格最初源自历史画的创作,雷诺兹将其应用在自己的肖像画创作上,“伟大的风格是如何以诗意的方式来构思与呈现主题的。
”这种超越一般描摹的创作方式,使描绘的对象“集中了人像能具备的一切优点。
“骆驼牌香烟”创始人 理查德·雷诺兹

“骆驼牌香烟”创始人理查德·雷诺兹作者:来源:《财经界》2008年第02期财富档案闻名于世的“骆驼”牌香烟,以其上佳的品质,充满神秘的东方情调的“骆驼”烟标的独特设计,在竞争激烈的烟草行业中盛名不衰,“骆驼”问世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了,它已成为世界名牌香烟中的常青树。
只要对香烟有一点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骆驼”牌香烟,它和“万宝路”、“希尔顿”等著名牌子一样,是所有吸烟者心中的至高理想。
同时,“骆驼”可谓元老中的元老,它是最早创立的“美国混合型”香烟,而这个口味直到今天还占据着世界的主导地位。
只要看到“骆驼”商标的人,估计都会喜欢它。
它还有一个可爱的绰号“老小伙”,请看一幅充满着异国情调的美丽画面:婆娑起舞的棕榈叶掩映着黄沙和金字塔,一只飞跑的骆驼顽皮地眨了一下眼睛,瞬间便跑到远方成为一个小黑点;接着,一位老土耳其人与一只与众不同的单峰骆驼出现了,这只骆驼就是“老小伙”。
“老小伙”不时抖动着单峰,并露出可笑而可爱的牙,它那充满现代感的厚嘴唇既像在诉说,又像在唱歌。
这是世界闻名的“骆驼牌”香烟的一则广告,而它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烟草商人——理查德.雷诺兹。
挑战传统的烟民1851年,理查德.雷诺兹出生在美国,从小就聪明好学,很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24岁那年,作为一个有多年吸烟历史的烟民,一次偶然的机会,雷诺兹发现了商机。
当时,人们吸烟还都是自己动手用烟草卷烟,很麻烦,并且每个人手艺有好有坏,不能保证卷出来的质量。
雷诺兹强烈感觉到这种手工操作的累赘,于是,他决定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云丝顿—萨勒姆建立自己的一个小工厂,生产一种扁形品嚼香烟,由此迈开了他在烟草业创业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时,雷诺兹的香烟销量并不是很大,因为人们一时还不能广泛接受这种新奇的玩意儿,销售只能局限在一个固定的地区内。
尽管如此,以他为开始,香烟制造行业却仍在悄悄地兴起和发展,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1884年,詹姆斯·布查南·杜克(美国著名烟草商)麾下的美国烟草公司率先推出了成批的机制香烟。
《门口的野蛮人》读后感

《门口的野蛮人》读后感知道这本书是因为,我看了宝能、华润、万科之间的斗志,于是一口气读完由一次疯狂收购过程演绎的400多页的书,书的内容大到资本运作、中到投标流程、小到人的贪婪、团队政治斗争。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的企业并购狂潮,或者说是由专营投机的金融大亨们自导自演的骇人听闻的疯狂游戏,而游戏的最终结果是他们或者各得其所,或者一败涂。
只是当浪涛与浮华烟消云散之后,当参与者的成败荣辱都将被尘世遗忘之后,还有谁会记得那场风风雨雨曾经怎样影响了华尔街的整个金融经济运行轨迹,如何制约了每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又怎样极其严重地威胁到任何一个以薪酬谋求一日三餐养家糊口的普通劳动者。
那是一次可怕又可悲的杠杆博弈游戏。
任何一个卷入其中的人与集团都无法全身而退。
而这本《门口的野蛮人》恰恰就是把1988年K KR公司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这一80年代最大资本并购案例的细枝末节,以及这一游戏的法则与游戏中大小玩家的手段、伎俩等种种淋漓尽致地再现的文本。
其中不乏缜密的商业伦理、公司理财以及投资银行学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还揭露了这场博弈中交战各方不仅仅是为了争夺一家大公司,更多的是为了争得既得利益甚至是整个华尔街的统治地位。
在我看来,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收购案,之所以被誉为“世纪大收购”,至少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这场收购案的规模空前;二是杠杆收购引进的垃圾债券给企业后续经营带来麻烦,三是收购案将资本的嗜血和人性的贪婪演绎的淋漓尽致。
这场收购案不但以最终250亿美元的收购价震惊世界,使后来的各桩收购交易望尘莫及。
而且其参与主体RJR纳贝斯克公司、KKR、摩根士丹利、第一波士顿、美林等公司,无论在当时,甚至在2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业内“大而不能倒”的寡头。
《死侍2》影评

《死侍2》影评《死侍2》是2018年上映的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由大卫·雷奇执导,瑞恩·雷诺兹主演。
本片是《死侍》系列的续集,讲述了死侍与一名未来的超级战士合作,为了保护一名年轻的变种人免遭杀害而展开的一系列刺激而又幽默的冒险故事。
影片以幽默风格和戏谑的口吻贯穿始终,死侍这个角色的魅力也被发挥到了极致。
瑞恩·雷诺兹以其精湛的演技将死侍的性格表现地淋漓尽致。
他的机智和搞笑的台词让观众乐不思蜀,不禁爆发出阵阵笑声。
死侍的个性独特又有些自嘲,使得观众们无法抗拒他的魅力。
此外,《死侍2》也加入了更多的角色,包括新的反派和变种人,为故事增添了新的张力和趣味。
在剧情上,《死侍2》延续了第一部电影的故事线索,同时注入更多情感和深度。
影片中,死侍与一位来自未来的战士兼变种人"Cable"联手,力图阻止一名凶残的小孩变种人扬·亚洲人(Russell)引发的事件。
这个小孩变种人有一种危险的能力,能够操控火焰。
影片以两位主角之间的碰撞和互动为核心,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压力和对正义的追求,通过复仇、忍耐和友谊等主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界限。
在动作场面方面,《死侍2》充满了刺激和惊险。
导演巧妙地运用快速剪辑和特技效果,将死侍的战斗展现得生动而精彩。
动作戏的部分描写令观众大呼过瘾,尤其是死侍与"Cable"之间的精彩配合和高强度的打斗场面。
影片也不乏惊喜,让观众们对所看到的发生在银幕上一切情节产生兴奋和瞠目结舌的感觉。
除了荒诞喜剧和热血动作,影片还探索了一些社会问题和道德议题。
在故事中,死侍与一支多元化、包容性强的超级英雄小队合作,表达了对社会多元化和平等的关注。
同时,影片中也探讨了权力与责任、人性的黑暗面以及道德选择等问题,给观众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题材。
总的来说,《死侍2》是一部既有趣又引人思考的超级英雄电影。
它继承了第一部的特点,延续了死侍的幽默和性格魅力,同时通过增加更多情感和深度,让故事更加动人。
浅析乔舒亚·雷诺兹的肖像画

女士们处理得几乎像神话构图上 的人物 ,甜美 可爱 的儿 童画是
如 此 的天 真 自然 。
一
社 会所 追求 的绅 士气质 、审美趣味——追求作品 中 “ 崇高 的风 格, 崇高 的观念” 。 “ 高雅 肖像艺术是雷诺兹 的发 明 , 是雷诺兹的理想与商业 头 脑的结 合。高雅 肖像 画带来 了两大优势 ,一方面是纯商业 的成 功, 使得雷诺兹 的肖像画更受欢迎 ; 另一方面是奠定 了雷诺兹 的 社会地位和职业 上的地位 , 使他不仅仅 是一个普通的 肖像 画家 , 而且是一个高级艺术 的创作者 。”
出身于书香世家的雷诺兹 自小受到 良好 的教育 , 于 1 7 5 3 年 锐地感觉到历史画在英 国市场的有 限性 。于是全身 心地 投入 肖
兹认为在 肖像画 中要体现人物的优雅 与逼 真 ,要有总体风格 的 地, 他们要穿上衣服 , 处于一定的背景 , 还应有光影效果。 ” 对此 , 东西, 使人物处于一种神话氛 围中。 画面虽宛 如希腊神话 中的场
的典 型代 表 , 表现了平步青 云的海军将领凯波正迎着海风 , 在海
岸边 昂首 阔步 , 他一 副居 功 自傲 的态 势 和 生 气 勃 勃 的风 度 , 使 观
三、 真 挚 与 天然 — — 儿 童 肖像 画
除 了创作理想化 和高雅 的 肖像画 , 雷诺 兹亦善于描绘儿童 。 他 的性格温和 , 富有 同情心 , 在他 的住所 里总是高 朋满 座 。虽然
景 之一 ,但 却 结 合 当时 英 国的 社 会 面 貌— — 注 重 强 化 英 国上 流
在伦敦创建画室 , 他怀有将历史画在英 国发扬 光大的信念 , 却敏 把握 而不是对所有细 微之处 的精细描摹 。“ 人 物必须有 立足之 像 画的创作 中。以自己“ 崇高风格” 绘 画迎合 了十八 世纪英国的 雷诺兹从古典艺术 中发掘一些适合于被画人物及其所处环境 的 文雅社会 口味 。 在他 的 肖像 画中男子 肖像取 自古代雕像 的姿势 ,
新闻报道中名誉权与表达自由的冲突与平衡

新闻报道中名誉权与表达自由的冲突与平衡新闻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新闻报道,有时因其敏感性,难免会有名誉权和表达自由二者之间的冲突。
如何在这种冲突中寻求平衡则是新闻媒体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本文以“雷诺兹特权”为例,旨在论述新闻报道中媒体应如何谨慎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维护新闻道德伦理与法规制度。
标签:雷诺兹特权新闻自由与名誉权新闻平衡原则调查性报道因其敏感性在新闻报道中也更为容易引起广泛争议。
西方新闻体系下新闻媒体被誉为“第四权力”,相比较于社会公众而言有一定的特殊权力,“雷诺兹特权”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是,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绝不是无限制的自由,媒体的“特权”也应依托其专业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新闻报道,绝非肆意妄为。
关于新闻报道中名誉权与表达自由的冲突与平衡问题,文章以“雷诺兹特权”为例,将从以下几大方面展开论述。
一、“雷诺兹案”与“雷诺兹特权”1994年11月17日,爱尔兰总理艾伯特?雷诺兹(Albert Reynolds)在议会下院宣布辞职。
随后《星期日泰晤士报》英国版和爱尔兰版都刊登了这个事件的长篇调查性报道。
对于英国版的报道,雷诺兹非常不满意,因为其中略去了他在下议院对自己政策辩护的内容。
他认为报道对他构成了诽谤,于是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被他告上法庭的,是泰晤士报公司,以及文章的作者和编辑。
而伦敦作为“诽谤之都”,无疑成了雷诺兹期待拿下官司的“保护伞”。
但出乎雷诺兹意料的是,英国庭审时虽不甚认可美国“沙利文案”的原则,但最终还是雷诺兹胜诉,法庭判决被告方赔偿原告方象征性的一英镑。
雷诺兹案无疑是英国新闻媒体界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由此确立下来的“雷诺兹特权”:被告媒体只要在证明其报道关乎公众利益,且采编工作是负责任的,即可免于诽谤责任。
“雷诺兹案”把受制约特权推广到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新闻报道,比起传统诽谤法一味要求被告媒体承担严格责任来,是一个很大的放宽。
虽说对于新闻媒体进行调查性报道而言,“雷诺兹特权”犹如一张“免死金牌”,但也要清醒得认识到“雷诺兹特权”的局限性。
浅析乔舒亚·雷诺兹的肖像画

浅析乔舒亚·雷诺兹的肖像画作者:刘亚男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1期摘要:雷诺兹以其“崇高风格”的肖像画迎合了英国的社会需求并大获成功,成为英国十八世纪重要的肖像画家。
文章旨在通过从其理想化的男性肖像画、古典高雅的女性肖像画和真挚天然的儿童画对其肖像画几个方面对其肖像画有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乔舒亚·雷诺兹;肖像;宏伟崇高;古典高雅;真挚天然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060-01出身于书香世家的雷诺兹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于1753年在伦敦创建画室,他怀有将历史画在英国发扬光大的信念,却敏锐地感觉到历史画在英国市场的有限性。
于是全身心地投入肖像画的创作中。
以自己“崇高风格”绘画迎合了十八世纪英国的文雅社会口味。
在他的肖像画中男子肖像取自古代雕像的姿势,女士们处理得几乎像神话构图上的人物,甜美可爱的儿童画是如此的天真自然。
一、理想与庄严——男性肖像画追求绘画的“崇高风格”可以说是雷诺兹毕生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对于艺术中的服务对象,雷诺兹运用了大量的古代法则与处理手法,在前辈大师杰作的范本基础上,运用想象的手段来实现追求崇高风格的目的。
《凯波将军像》是雷诺兹成功之作的典型代表,表现了平步青云的海军将领凯波正迎着海风,在海岸边昂首阔步,他一副居功自傲的态势和生气勃勃的风度,使观众感受到人物的内在力量和激励人心的精神。
作为英国当时最受欢迎的肖像画家,认为“倘若一个肖像画家想要抬高并美化他的对象,唯一的方法是让它接近于一般理想”,必须一改“暂时流行的时装为更永久性样式,使之不带有我们熟悉的平庸性”。
雷诺兹并力图将文艺复兴传统大师——甚至更早的艺术巨匠——那里借鉴来的东西融会于自己作品的努力。
凯波的画面形象显然借鉴了现存梵蒂冈的一尊古代的阿波罗雕像《望海楼的阿波罗》。
而雷诺兹正是巧妙地借用雕像那备受推崇的知名度以及征服世世代代观众的艺术理想,使自己作品的审美品味获得提升。
杰森雷诺兹放学后读后感

杰森雷诺兹放学后读后感
一开头,我就被那种独特的氛围给吸引住了。
它不是那种一下子就把所有东西都摆在你面前的作品,而是像在慢慢地揭开一个神秘的面纱。
我个人觉得,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生活里,你突然发现了一个被隐藏起来的小角落,充满了未知和好奇。
里面的角色塑造得特别鲜活。
我记得有一个角色,他的那种犹豫和挣扎,真的让我感同身受。
我当时就在想,这简直就像是在演我自己有时候的状态啊!在生活中,我们不也经常在一些选择面前,不知道该往左还是往右吗?这个角色的那种内心的矛盾,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我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他脑子里的两个小人在打架呢。
而且,电影里的一些场景啊,真的很有深意。
不过呢,有些我也不是完全能理解透。
就像有一个场景,画面看起来有点昏暗,人物的表情也很模糊,但我总感觉导演是想通过这个场景传达一些很复杂的情感。
也许是孤独?又或者是迷茫?我觉得这就很有趣,不同的人看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我还特别在意电影的结局,我认为这个结局其实有点开放。
我一直在想,那些角色之后会怎么样呢?是会继续沿着之前的道路走下去,还是会突然来个大转变呢?这真的让我困惑!你看了这部电影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脑子里有点乱乱的,但是这也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它能让你在看完之后还不停地去思考,去回味。
这真的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电影!如果你还没看,推荐你去体验一下!我相信你也会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的!。
王牌保镖电影观后感

王牌保镖电影观后感《王牌保镖》是一部由Patrick Hughes执导的动作喜剧电影,由瑞恩·雷诺兹、塞缪尔·杰克逊和加里·奥德曼等众多明星主演。
影片首次上映于2017年,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并广受观众好评。
作为一部集合了动作、喜剧和情节紧凑的电影,《王牌保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剧情紧凑,节奏紧凑而又引人入胜。
故事讲述了一位被称为“世界顶级保镖”的迈克(由瑞恩·雷诺兹饰演)被雇佣来保护一位重要的证人达丽奥(由塞缪尔·杰克逊饰演)。
达丽奥目睹了国际犯罪组织的活动,并打算在法庭上作证揭露真相。
然而,保护达丽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面临着来自各种势力的威胁。
迈克不仅要保护达丽奥的安全,还要化解危机,揭露犯罪团伙的阴谋。
整个电影一波三折,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始终保持紧张和兴奋的感觉。
影片中的动作场景堪称精彩绝伦。
导演巧妙地运用各种动作元素,包括格斗、追车和爆炸等,让观众时刻保持高度的紧张感。
特别是瑞恩·雷诺兹的角色迈克,他不仅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还展现了惊人的战斗技巧和灵活性。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周围的道具和环境,将敌人一一击败。
每一场动作场景都充满了紧张刺激和震撼力,让观众叹为观止。
除了动作场景外,电影中充斥着许多幽默的元素,使整体气氛更加活泼有趣。
瑞恩·雷诺兹和塞缪尔·杰克逊之间的默契和对话令人忍俊不禁。
迈克作为一名专业保镖,尽管认真负责,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经常遇到一系列令人发笑的故事。
他的幽默和机智给整个电影增添了许多笑点,缓解了紧张的气氛。
除了动作和喜剧元素外,电影还通过故事展示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和成长。
迈克和达丽奥之间的关系逐渐发展,从最初的不信任到相互依赖和合作,最终成为了朋友。
这种有趣而令人感动的关系让影片更加丰富和深入。
此外,迈克的过去也在电影中展示出来,观众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在面临困难和压力的时候保持坚强和勇敢的。
辛格动物解放与雷根动物权利平等观比较研究

辛格动物解放与雷根动物权利平等观比较研究在当今社会,动物权利和保护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话题上,辛格动物解放和雷根动物权利平等观是两个备受关注的立场。
辛格动物解放主张解放动物,使其拥有自由,并不再被人类视为商品;而雷根动物权利平等观则追求实现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平等和公正。
两种观点各有优缺点,本文将从5个方面比较两者,探讨其各自的特点。
一、目的辛格动物解放的目的是使人类完全停止剥削和虐待动物,让动物获得完全自由。
辛格认为,动物应该像人类一样拥有权利,而人类应该将动物视为生命体而非商品。
相比之下,雷根并不是追求动物完全的自由,而是追求实现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平等和公正。
例如,辛格认为动物不应该被困在笼子里或俘虏中,而应该自由地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对动物进行限制,比如将宠物关在笼子里,这一行为是雷根主张的平等和公正的一种表达。
因此,两种观点在目的上存在巨大差异。
二、伦理基础辛格动物解放的伦理基础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认为动物应该以其自身的痛苦和快乐价值为标准。
辛格的观点是:动物具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痛苦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而雷根动物权利平等观的伦理基础是自由和正义,认为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自由和尊严的权利。
雷根强调,为了实现一个公正的社会,我们应该对待所有生命体一视同仁,不应该将任何一个生命体视为另一个生命体的资源。
例如,在实验室中使用动物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辛格的实用主义观点认为只要这能够带来更多的益处,就可以使用动物;而雷根认为,使用动物实验与我们的伦理价值观相悖,因为这会将其他生物的痛苦视为我们自己的利益。
因此,两种观点在伦理基础上有所不同。
三、主张辛格主张解放动物,即与人类完全平等。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把动物视为同等的生命体,而不是人类的工具、食物或娱乐对象。
而雷根主张实现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平等,这种平等应该基于动物具有的自由、尊严和自主决策的权利。
论雷诺兹案对英国新闻自由的积极意义

论雷诺兹案对英国新闻自由的积极意义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性融合日益增强,人们对新闻事件、社会舆论和政治观点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传播媒介主要依靠纸媒等三大新闻媒体,这也更迫切需要新闻自由的合理存在。
新闻自由是人民的一项宝贵权利,同时也是机构的权利,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从历史发展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追求着新闻自由。
受独特的政治发展背景影响,始终代表着世界新闻传播业发展方向主流的英国对于新闻自由的斗争从未停止过,本文将从新闻自由的历史过程入手,经过对著名的雷诺兹特权案的源起、演进、及结果的分析,结合西方新闻自由特点、地位及发展进程,通过理论研究和举例说明分析雷诺兹特权案对于近年来英国新闻自由的发展和传媒法律的演进产生的影响,并主要涉及其积极方面。
标签:英国新闻自由;雷诺兹特权;媒体的有限特权;一、新闻自由的历史进程最早提出新闻自由概念的是一名一生为资产阶级民主斗争而奋斗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在弥尔顿的一生中有三位妻子,年龄都很小,因此他不断地在探讨缔结婚约与解散婚姻的问题并发表出来。
而当时的国会代表着大资产阶级利益和上层新贵族利益,对新兴革命力量既恐惧又厌恶,禁止出版任何相关民主和自由的意识形态的任何书杂志。
弥尔顿的小书册受到了国会的质询与禁止,因此他著写了《论出版自由》一文,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的重要性的书面存在。
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了纲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终于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了新闻自由。
1791年,由美国联邦党人提出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成为了第一个专门针对言论自由的修正案,禁止国会对于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出版自由等的妨碍与限制。
随着新闻自由的逐步发展,1951年,国际新闻协会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四个标准:自由采访,传播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
随后,讲述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抨击当局政治斗争黑暗内幕的电影开始涌现,比如,于1976上映的由水门事件真实改编的《惊天大阴谋(All the President’s Men)》以及同年反映对电视新闻栏目幕后受经济支配和强权控制的讽刺的《电视台风云(Network)》。
从沙利文原则到雷诺兹特权_对借鉴外国诽谤法的思考

准确, 会对英国读者产生误导, 所以不能免责, 不过只
需象征性赔偿。
雷诺兹案的影响
雷诺兹案把受制约特权推广到与公共利益相关的 新闻报道, 比起传统诽谤法一味要求被告媒体承担严 格责任来, 是一个很大的放宽。本案成为英国侵权法中 的重要判例, 英国本世纪出版的主要媒介法著作都详 细介绍此案, 有些英国学者作出这样的归纳:
第二, 同英国1981年《藐视法庭法》第10条有冲突。
在沙利文案以后,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定一个原 则: 作为诽谤案被告的媒体, 在诉讼过程中, 有义务允许 原 告查证新闻编辑过程, 以确定媒体是否存有“实际恶 意 ”, 这 个 规 定 使 媒 体 不 得 不 公 布 许 多 编 辑 部 内 部 情 况 。#$%
第一, 同欧洲人权法院关于表达自由和名誉不受 侵犯两者相互平衡的原则存在着冲突。有些大法官引 用了《欧洲人权公约》第十条 , 有的指出, 表达自由不是 绝对的, 而是可限制的权利, 依法制裁诽谤行为并非妨 碍表达自由。
应该说, 沙利文案中也没有说公众人物的名誉不 受保护, 它只是把公众人物名誉保护的底线降低到侵 权行为人具有实际恶意而已, 那么为什么在英国大法 官看来就不平衡了呢? 这说明英美两国法律文化对于 两者平衡的尺度存在着差距。李启新在判词中写道: “名 誉 的 保 护 有 利 于 公 共 利 益 。 ”表 明 他 并 未 把 名 誉 看 作为单纯的私权; 就是说, 表达自由同名誉权之间, 并 不一定都是公共利益同个人权益的抗衡, 有时也会是 两种不同的公共利益的抗衡。这种观念固然令人想起 英国古老的诽谤法把国王、政府官员等名誉和尊严都 视之为“国家利益”, 都归于公法( 刑法) 保护的传统, 但 是李启新并不是沿袭这条思路。他以选举为例, 说明选 民需要如实地识别好人和坏人, 所以公众人物的名誉 不应被虚伪地贬低是符合公共利益的, 也是民主社会 所必需的。
苏雷诺兹的案例分析1000字

苏雷诺兹的案例分析1000字案例分析苏•雷诺兹(Sue ReynoIds),今年22岁,即将获得哈佛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本科学位。
在过去的两年里,她每年暑假都在康涅狄格互助保险公司打工,填补去度假的员工的工作空缺,因此她在这里做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
目前,她已接受该公司的邀请,毕业之后将加入互助保险公司成为保险单更换部的主管。
康涅狄格互助保险公司是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仅苏所在的总部就有5000多名员工。
公司奉行员工的个人开发,这已成为公司的经营哲学,公司自上而下都对所有员工十分信任。
苏将要承担的工作要求她直接负责25名职员。
他们的工作不需要什么培训而且具有高度的程序化,但员工的责任感十分重要,因为更换通知要先送到原保险单所在处,要列表显示保险费用与标准表格中的任何变化;如果某份保险单因无更换通知的答复而将被取消,还需要通知销售部。
苏工作的群体成员全部为女性,年龄跨度从19岁-62岁,平均年龄为25岁。
其中大部分人是高中学历,以前没有过工作经验,她们的薪金水平为每月1420 美元-2070美元。
苏将接替梅贝尔•芬彻的职位。
梅贝尔为互助保险公司工作了37年,并在保险单更换部做了17年的主管工作,现在她退休了。
苏去年夏天曾在梅贝尔的群体里工作过几周,因此比较熟悉她的工作风格,并认识大多数群体成员。
她预计除了丽莲•兰兹之外,其他将成为她下属的成员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丽莲今年50多岁,在保险单更换部工作了10多年,而且作为一个“老太太”,她在员工群体中很有分量。
苏断定,如果她的工作得不到丽莲•兰兹的支持,将会十分困难。
苏决心以正确的步调开始她的职业生涯。
因此,她一直在认真思考一名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一、试回答以下问题1.影响苏成功地成为领导者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你认为苏能够选择领导风格吗?如果可以,请为她描述一个你认为有效的风格。
如果不可以,请说明原因。
答:1. 每一个组织的领导者,都具有一定的权力。
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RJRNabisco)公司杠杆收购案

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RJRNabisco)公司杠杆收购案说到杠杆收购,就不能不提及20世纪80年代的一桩杠杆收购案——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RJR Nabisco)公司收购案。
这笔被称为“世纪大收购”的交易以250亿美元的收购价震惊世界,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杠杆收购,而使后来的各桩收购交易望尘莫及。
这场收购战役主要在RJR纳贝斯克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著名的收购公司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Co.)公司之间展开,但由于它的规模巨大,其中不乏有像摩根士丹利、第一波士顿等这样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直接或间接参与。
“战役”的发起方是以罗斯·约翰逊为首的RJR纳贝斯克公司高层管理者,他们认为公司当时的股价被严重低估。
1988年10月,管理层向董事局提出管理层收购公司股权建议,收购价为每股75美元,总计170亿美元。
虽然约翰逊的出价高于当时公司股票53美元/股的市值,但公司股东对此却并不满意。
不久,华尔街的“收购之王”KKR公司加入这次争夺,经过6个星期的激战,最后KKR胜出,收购价是每股109美元,总金额250亿美元。
KKR本身动用的资金仅 1500万美元,而其余99.94%的资金都是靠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发行垃圾债券筹得。
一、相关背景关于RJR纳贝斯克公司作为美国最大的食品和烟草生产商,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是由美国老牌食品生产商Standard Brands公司、Nabisco公司与美国两大烟草商之一的RJR公司(Winston、Salem、骆驼牌香烟的生产厂家)合并而成。
在当时它是美国排名第十九的工业公司,雇员14万,拥有诸多名牌产品,包括奥利奥、乐芝饼干、温斯顿和塞勒姆香烟、Life Savers糖果,产品遍及美国每一个零售商店。
虽然RJR纳贝斯克公司的食品业务在两次合并后得到迅猛的扩张,但烟草业务的丰厚利润仍占主营业务的 58%左右。
《特技狂人》电影观后感

《特技狂人》电影观后感不过,有两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僵局。
其中一位是瑞安·雷诺兹,中国观众可能更熟悉他的外号“小贱贱”。
另一位则是今天的主演瑞恩·高斯林。
小贱贱的出现首先改变了超级英雄电影的生态。
他与死侍的合作,就如同唐尼与钢铁侠的关系一样,相互成就。
他饰演的絮絮叨叨的超级英雄,以及各种黄暴段子,不仅没有让电影显得低俗,反而使其制作精良。
更不用说后来的《失控玩家》给人带来的惊艳感。
他打破了近期爆米花电影中演技浮夸、对话不知所云的情况。
高斯林的情况则有些不同。
我关注他的时间不算长,是从《芭比》开始的。
去年冬天看了他的《爱乐之城》,除此之外,其他作品我都还没看过。
但我觉得在《芭比》之后,他对喜剧的理解又更上一层楼了。
他的表演方式找到了一种很自然的状态。
而且在看了他最新一期的 SNL 演出之后,我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这部电影制作非常用心。
无论是音乐、动作场景还是故事情节,都表现出色。
在故事情节方面,它融合了戏中戏、抓马和悬疑等元素,并没有将这些内容简单粗暴地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了精心的编排。
尽管有些桥段可能有些套路化,但整体上仍然非常精彩,尤其是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来说,更是表现出色。
同时,它与“特技演员”的主题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在音乐方面,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使用泰勒的音乐,无疑展现了制作方的品味。
而且,片头音乐一响起,我就知道这部电影肯定错不了。
而在喜剧部分,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给它满分。
一方面,编剧的创作非常出色,许多反思维惯性的段子让我差点笑断气,同时还紧密结合时事,让人捧腹大笑。
另一方面,这些段子与剧情的结合非常紧密,不仅搞笑,而且服务于剧情,甚至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SNL 的风格,但实际上,几位主创似乎并没有相关的经验。
演员的出色表演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高斯林的表演非常自然,可能是因为我对他有滤镜,所以觉得他的状态非常对。
他并没有刻意追求演绎的效果或者夸张的表演,而是让观众相信这就是角色本身会做的事情。
《死侍》观后感

《死侍》观后感说起来,我最近看了《死侍》,感觉这片子真是绝了!它就像一剂猛药,瞬间治好了我的超级英雄电影疲劳症。
这可不是那种一本正经、拯救世界的大片,而是个披着超级英雄外衣的R级喜剧,全程高能,笑到我肚子疼。
导演提姆·米勒真是个人才,把一个原本应该很黑暗的故事,拍得这么欢脱,瑞恩·雷诺兹演的死侍更是完美,简直就是为他量身打造的角色。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特种兵韦德·威尔逊得了癌症,为了活命参加了个秘密实验,结果获得了超能力,也毁了容。
接着,他就开始寻找毁他容貌的仇人,一路嘴炮不断,各种恶搞,简直就是个行走的吐槽机器。
我就不剧透太多关键情节了,你得自己去看才能体会到那种酣畅淋漓的爽快感。
死侍这个角色,怎么说呢,就是个神经病,但又是个讨喜的神经病。
他贱兮兮的,满嘴跑火车,打破第四面墙跟观众互动更是家常便饭。
在插科打诨的外表下,他其实也有着温柔和深情的一面,尤其是对女友凡妮莎的爱,可以说是感人至深。
这部电影的主题,我觉得不仅仅是超级英雄,更多的是关于爱、救赎和自我接纳。
死侍虽然获得了超能力,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接受了自己丑陋的外表,并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其实也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我们都渴望被爱,被接纳,无论我们是什么样子。
画面方面,特效很酷炫,动作场面也很刺激,尤其是死侍的各种花式打斗,看得我眼花缭乱。
音效也很棒,配乐恰到好处,烘托了电影的氛围。
剪辑节奏很快,一点都不拖沓,全程无尿点。
这部电影也有一些小缺点,比如有些 jokes 可能有点低俗,不太适合所有人观看。
而且,剧情稍微有点简单,缺乏一些深度。
《死侍》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超级英雄电影,它打破了传统超级英雄电影的套路,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如果你喜欢轻松搞笑、动作刺激的电影,那么我强烈推荐你去看《死侍》。
它就像一颗怪味糖,初尝可能有点不适应,但只要你接受了它的设定,就会发现它其实甜到齁。
死侍观后感800

死侍观后感800《死侍》观后感《死侍》这部电影是由漫威漫画改编的一部动作喜剧片,由导演蒂姆·米勒执导,瑞安·雷诺兹饰演主角。
作为一部非常另类的超级英雄电影,《死侍》以其黑色幽默和血腥暴力的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
在观影后,我对这部电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电影中的主角死侍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他是一个拥有强大超能力的反英雄,拥有极高的恢复能力和攻击力,却因为一次实验而变得丑陋并丧失了正义感。
然而,他却以更加自嘲和幽默的方式来面对这一切,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发出爆笑声。
这种黑色幽默与传统超级英雄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
其次,电影的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主角死侍为了寻找报复的机会,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冒险和战斗,而这一切都为了拯救真爱。
影片中的各种意外和反转给人以巨大的惊喜,让观众难以预测下一步的发展。
每一个情节都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人全神贯注地跟随着剧情的展开。
此外,电影中的动作戏份和特效制作也非常出色。
各类战斗场景展现了死侍的高超格斗技巧和超强能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享受。
同时,特效的运用也使得电影中那些充满幻想和超自然元素的场景更加逼真和有力量感。
这些精彩的动作戏份和特效制作为观众提供了非常震撼的观影体验。
另外,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也非常成功。
主角死侍鲜活有趣的性格使其成为了一位与众不同的英雄形象,他对自己的缺点勇敢面对,同时也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和无畏的精神。
其他角色如死侍的朋友、敌人以及在背后支持他的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整个电影更加立体和生动。
总的来说,电影《死侍》以其非传统的超级英雄形象、黑色幽默和紧凑扣人的剧情,以及出色的动作戏份和特效制作,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它在超级英雄片的海洋中独树一帜,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英雄的形象和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另一种可能性,令人耳目一新。
荒诞剧情下的爱——观《王牌保镖》有感

荒诞剧情下的爱——观《王牌保镖》有感周末看电影仿佛已经变成自己的常态,上周末与朋友相约看了一部动作喜剧电影《王牌保镖》。
在这里写一下我自己的一下小看法,下面含剧透部分,没看过的同学们要慎重!
电影的两位主角分别是出演过《死侍》的瑞安·雷诺兹和《复仇者联盟》里饰演神盾局前局长的塞缪尔·杰克逊。
主要讲了瑞安·雷诺兹曾经是一个国家认证的3a级别保镖,因为一次保护的日本军火商被杀手塞缪尔·杰克逊强杀,导致他保护行动失败而被取消。
过了几年后,塞缪尔因为要出庭为控诉一个国家领导人作证人而被瑞安保护到法庭,剧情大概就是这样,过程引爆全场。
一些荒诞的情节,两位主角的默契演出让全场发出爆笑。
作为一部简单的喜剧片们,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里面的剧情设计,虽然怪异,却又合乎常理。
但是作为一部动作车战片,这个剧情就稍微有点简单平凡,几乎都是这类电影中的老套路。
但是配乐很符合荒诞的剧情,可以增加一些欢乐感。
一些爆炸的场景也很真实,几乎接近主角的爆破让我几次觉得惊险万分。
瑞安饰演的角色虽说正派,但是却不会男女之间的爱,可以说是不了解女人的心;而应该是冷酷杀手的塞缪尔却是一个会爱,知道男女之间的是如何相处的,这个故事反倒是变成了杀手让保镖学会了男女的爱情,并且在瑞安深陷危险的时候,塞缪尔出手相救,可以说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
总之就是,这部电影虽说不是什么大电影、大制作,但是作
为闲暇时候的消遣还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到电影院观赏这部爆笑的电影,可以让你紧张焦虑的心情放松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雷诺兹特权”与英国新闻自由文学院新闻班12120237 王琪摘要新闻自由的抗争一直是新闻媒体从业者与政府博弈间的重要课题,新闻自由源起于欧美等国对于出版自由的争取。
英国作为新闻自由发展的桥头重镇,最先开展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在社会条件上具备争取新闻自由的先决条件。
而在这样的历程中,“雷诺兹特权”是我们所不能回避并应予以重视的案例,本文从“雷诺兹案”着手,探索新闻自由的缘起和发展。
关键词雷诺兹特权新闻自由诽谤利弊新闻传播与国家政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在现代集权制国家体制下,新闻出版业者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时必然处于监督、影响甚至控制之下。
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
1自大众媒介出现伊始,对表达自由、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的追求就不曾消退。
英国对于新闻自由的争取十六世纪,在封建都铎王朝控制下的英格兰对于新闻出版自由一直是压制的。
1528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一切出版物都必须拥有政府颁发的许可才可以顺利出版否则禁止出版。
声称设立该制度的目的是抑制“诽谤、恶意、宗派、异端”。
1643年,国会恢复出版特许制度,成立出版检查委员会,英国政论家、民主斗士弥尔顿在被国会召去质询时发表了著名的演说辞《论出版自由》2,反对当权长老派的跋扈。
并于1644年以小册子形式正式出版,成为争取言论自由的战斗檄文。
《论出版自由》有三个要点:提示书报检查制度中存在的无法解开的矛盾,从而说明人在接受智慧方面应有的“知”的权利;强调革命者绝不能因集团利益而自食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
弥尔顿认为出版自由的实质性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开明地听取人民的冤诉,其二,是容忍不同意见的争论。
“因为通过这些不同的意见,能启发思路,开阔视野,即便它们是无用处的尘土,也能成为擦亮真理的武器。
因此,帮助人们认识真理,掌握真理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予人们以言论出1参见维基百科2 《论出版自由》由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著于1644年,是研究西方新闻自由理论的重要奠基之作。
版的自由,使人民在理性的指导下,通过追求真理的反复修正过程,战胜谬误,最终把握真理。
”3英国的新闻业从17世纪开始便卷入了政治,在严厉的《诽谤法》4的控制下,人民批评政府的言论一直被镇压镇压。
英国皇家的“星法院”规定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对国王的指责都是被禁止的。
《诽谤法》并不保护讲真话的人,因为其使命就是禁绝一切对政府的批评。
在此情况下,弥尔顿的文章虽然并没有全面论述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原则,但是在当时提出了反对集权主义强有力的论点,打破了人们对于新闻自由的认识。
1712年英国政府开始对报刊征收“知识税”,包括印花税、广告税、纸张税等,后来增加了报纸副刊税。
而此后反对知识税的斗争持续了百年。
直到1850年代陆续废除各项知识税,新闻自由才被认为正式在英国确立。
“雷诺兹特权”的缘起在英国追求出版自由的斗争中,“雷诺兹特权”5这一名词不容忽视。
新闻总是和政治相关,政治事件的发展对新闻出版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994年11月17日,爱尔兰总理艾伯特·雷诺兹在议会下院宣布辞职。
11月20日星期天,《星期日泰晤士报》英国版以大约整版篇幅发表了题为《再见了,放高利贷的人》的长篇调查性报道,爱尔兰版以长达三个版的篇幅发表了报道《为何一个撒谎的人难以证明其作为爱尔兰和平缔造者的重要性》。
这两篇报道虽然都对雷诺兹持批评立场,但爱尔兰版详细报道了全过程,而英国版则略去了一些重要内容,特别是没有报道雷诺兹在下院的辩护声明,雷诺兹对英国版的报道极为不满,对泰晤士报公司及文章作者、编辑提起诽谤诉讼。
此案於1996年11月初审,媒体败诉。
但鉴于作者和编辑没有恶意,法庭判令被告赔偿原告一便士。
且上诉后维持原判。
虽然媒体败诉了,但是被告提出的:本文属于政治性报道,与公共利益有关,应该享有“受约制特权”6保护的抗辩理由和大法官们在判词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原则,使得按照传统普通法在诽谤案中很难胜诉的媒体大受鼓舞。
法庭判决肯定媒体在民主社会的重要地位和功能,肯定涉及公共利益、受到公众关注的新闻和言论应当受到特别保护。
藉此抗辩,被告媒体只要证明其报道关乎公众利益,且采编工作是负责任的,即可免于诽谤责任。
表达自由与诽谤法3 参见弥尔顿《论出版自由》译文4 本论文所称的英国诽谤法,仅指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诽谤法。
由于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具有独立的议会、法律制定程序和司法程序,因此不将其纳入研究范围。
而且,英国最新一轮诽谤法改革仅仅涉及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诽谤法5 参见魏永征,白净. 从沙利文原则到雷诺兹特权——对借鉴外国诽谤法的思考. 新闻记者, 2007 年第8 期.6 同上由于缺少成文的宪法和法规7,表达自由曾经一度被作为剩余权利,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8而在封建统治下,表达自由更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保障自身权利的意识不断增强,普通民众也开始觉醒自己作为自由人享有天赋的权利。
但是在诽谤法9的限制下,言论表达自由极易同诽谤他人名誉相关联。
相比较侵犯名誉权相比,表达自由更像是空洞的概念,既缺少内核,又缺少法律保障,成为极易混淆的认知。
在“雷诺兹案件”之前,诽谤法对于个人名誉的保护可谓谨慎严苛。
如果诽谤性言论以一种永久的或被认为是永久的形式发表10,即书面诽谤,原告不必证明任何实际损失即可起诉11。
并且对于英国媒体来说,一旦被起诉为诽谤,他们更需要做的是举证自身言论的真实,因为其报道均被假定为失实的12。
这对于针砭时情而言,媒体首先就被放在了被告席的位置上,这就是英国媒体对于诽谤法的诟病之处13。
诽谤法将特权分为“绝对特权”14和“受约制特权”15,本案中,媒体方抗辩应享有“受约制特权”,法庭裁定政治性报道不属于特权保护范围,但是,1999年,为保证媒体的新闻自由,解除其受诽谤法的限制,英国上议院在受约制特权的基础上扩展出了一项新的抗辩:雷诺兹特权,供被告媒体使用。
上议院大法官李启新认为:“法庭应当格外重视表达自由的重要性。
媒体履行…警报‟和…监视‟的重要功能,对於媒体报道是否涉及公共利益,公众是否有权知晓,特别是当报道涉及政治领域时,应当慎重对待。
解决任何疑难应当有利于出版。
”虽然他不赞成把政治性报道列为一项新的受约制特权,但是他在列举了以往诽谤案判决“受约制特权” 保护的一些情况后指出:当一个人基于某种利益,或者职责、法律、社会甚至道义的需要发表意见,比如这种发表关乎公众利益,发表时的表现又是负责的,就可以得到“受约制特权”保护。
这自然也适用于新闻报道。
衡定原则有:1.对当事人(诽谤案件的原告)指责的严重程度;2.有关事项受到公众关注程度;3. 消息来源是否可靠;4.发表前是否作过核实;5. 有关事项所处状态,例如是否正处于当局调查中;6. 发表的迫切性;7. 有没有请当事7 Bill of Rights.8 参照Eric Barendt, Freedom of Speech (2nd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chapter 2, at 40.9 参照Eric Barendt et al., Libel and the Media: The Chilling Effec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at 1.10 英文原文为: “…in a permanent form or a form which is deemed to be permanent.”参见P Milmo & WVH Rogers, Gatley on Libel and Slander(11Th Edition), Sweet & Maxwell, (2008), chapter 3, at 92. d Slander(11Th Edition), Sweet & Maxwell, (2008), chapter 3, at 92.11 同上,chapter 3, at 92.12 参照P Milmo & WVH Rogers, Gatley on Libel and Slander(11th Edition), Sweet & Maxwell, (2008), chapter 11, at 311.13 同上14 英文名为: “absolute privilege”15 英文名为: “qualified privilege”译法参照《香港诽谤条例》第21 章人回应;8.有没有报道当事人的意见;9. 行文的格调;10. 报道发表的现实环境和时机。
理论上,如果媒体不能证明报道中的诽谤性指控的真实性,但只要报道关乎公众利益,雷诺兹特权为媒体留有很大的空间,媒体只要能说服法官其报道符合负责任的新闻工作标准,即可免于诽谤责任。
“雷诺兹特权”的利弊雷诺兹案把受制约特权推广到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新闻报道,比起传统诽谤法一味要求被告媒体承担严格责任来,是一个很大的放宽。
雷诺兹特权在普通法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也在其后的各类案件中得到了各式的应用。
若干媒体在被控诽谤的案件中采用“雷诺兹特权”进行抗辩,结果有成有败,其原因在于“雷诺兹特权”自身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平衡还有待研究。
雷诺兹特权对英国媒体的最大有利之处在于为新闻媒体从业者,尤其是调查报道性媒体提供了一项新的抗辩16,打破了在英国诽谤诉讼中,媒体必须证明其报道内容真实的传统。
在过去的抗辩中,只要媒体被起诉为诽谤,言论的真实性得到怀疑,媒体方便处于被动地位。
在雷诺兹特权提出之后,即使媒体不能证明其报道中含有的诽谤性指控大体上真实,亦有可能依靠雷诺兹特权抗辩在诽谤诉讼总胜利。
在雷诺兹特权得以确立的基础上,媒体的自由性得以充分发挥,且并不局限于调查性报道,新闻自由与出版自由权得以肯定和落实。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难看到,雷诺兹特权的评定仍然有着其缺陷。
在评定雷诺兹特权的十项因素中,虽然这些原则已尽量详细的表述雷诺兹特权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但是十项因素很容易演变成十项障碍17,下级法院法官在运用时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务实性,这导致雷诺兹特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媒体难以依靠雷诺兹特权在抗辩中胜诉。
另外,由于雷诺兹特权的灵活性过大,给媒体留存的空间很容易成为失实报道和不负责任报道的温床18。
如何恰当的理解和适用雷诺兹特权依旧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