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_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3课时原子中的电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子是按能量不同分层排布的2、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3、通过分析氯化钠的形成,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不同种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规律以及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了解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2、通过比较,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性质的学习,认识到事物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2、通过了解渴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三:教学难点:离子的形成四、教法学法:问题探究、类比、交流讨论、小组合作五、教学过程现的?下面我们就以钠在氯气中燃烧这一具体的化学反应来看1、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视频【交流讨论】在钠在氯气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中,钠原子和氯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活动三:欢迎运用形象的情景剧、语言描述、画图等方式表达你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拓展提升】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他们之间有何异同,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畅谈收获】完成学案汇报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小组交流分析、思考展示思考小组交流展示发表个人见解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离子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总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离子,并且借助氯化钠宏观和微观图片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对分子、原子、离子的理解。

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原子更“基本”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1、指出镁原子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组成的意义。

2、下列原子结构属于稳定结构的是____,易得电子的是____,易失电子的是_____。

3、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右图为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1)当a=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

(2)当a=11时,该粒子是______。

化学《原子中的电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原子中的电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年级:九学科:化学使用人:课型:新授周次:
指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简单表示方法。

演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介绍各部分的表示意义以及注意事项
学以致用
将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补充完整,小组交流
火眼金睛
找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小结原子结构
示意图的画法
探究活动三:核
外电子与原子化
学性质的关系
观察前十八位原
子结构示意

出示资料卡片,介绍相对稳定结构学生听讲、理解、记忆
分组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学生完成后交流、板演,纠错
学生回答
学生观查、交流
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形成共识
学生观看视频,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年级:九学科:化学使用人:课型:新授周次:课题第三单元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总课时数主备人审核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会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3、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了解离子的形成,能区分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学会书写离子符号,并能说出符号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模型化、视频等多种活动方式形成对电子、离子的认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教学重点1.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会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2.了解离子的形成,能区分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学会书写离子符号,并能说出符号的意义。

教学难点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理解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视频阅读短文提出问题:原子是由那些粒子构成的?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板书课题探究活动一: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观看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视频内容小结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1、高速运动;2、无规则运动,无固定的轨道;3、分层运动,离核越近能量越低。

探究活动二: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指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简单表示方法。

演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介绍各部分的表示意义以及注意事项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学生观看视频,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听讲、理解、记忆学以致用将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补充完整,小组交流火眼金睛找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小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探究活动三:核外电子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观察前十八位原子结构示意图出示资料卡片,介绍相对稳定结构出示问题,进一步探究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不同特点观看视频,了解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板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总结离子的概念和写法完成表格小结: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原⼦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原⼦的结构(2)了解电⼦层及核外电⼦分层排布的特点(3)掌握并能够画出常见元素的原⼦结构⽰意图(4)了解离⼦形成的过程,掌握离⼦符号的书写(5)理解相对原⼦质量概念和计算⽅法2、过程与⽅法(1)充分利⽤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类⽐、想像、归纳、概括等⽅法对获取的信息进⾏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进⾏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有关原⼦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原⼦的构成、离⼦的形成三、教学难点核外电⼦运动的特点、离⼦的形成四、教学⽅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新课通过图⽚观察原⼦的体积很⼩,结合第⼀课题在化学变化中原⼦不可再分,思考:抛开化学变化,原⼦可以再分吗?带着疑问学习课题2原⼦的结构2、科学引领,⾃主学习[引⼊]让我们追逐科学家的⾜迹看他们是怎样发现原⼦结构的。

[多媒体呈现情景]⼈类对原⼦结构的认识是⼀部壮丽的史诗原⼦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是⼀种极其微⼩,不可分割的微粒。

对于原⼦是否可以再分,原⼦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了长达近⼀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汤姆⽣发现电⼦,汤姆⽣认为电⼦就像葡萄⼲⼀样镶嵌在原⼦中。

【展⽰】卢瑟福的α粒⼦散射实验(α粒⼦,即氦原⼦的原⼦核)现象:绝⼤部分的α粒⼦沿着原来的⾏进⽅向,没有发⽣偏转;少部分α粒⼦的运动⽅向有所改变;甚⾄有极少数的α粒⼦被反弹了回来。

对于这种现象,利⽤汤姆⽣的原⼦理论是⽆法解释的,卢瑟福提出了⾃⼰的原⼦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中,原⼦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的全部正电荷以及⼏乎所有的质量,⽽电⼦带负电在核外很⼤的空间内作⽆规则的⾼速运动。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板书:执教者板书如下【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二、核外电子的排布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学情分析】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好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教师对本节教学内容挖掘较深,导学案设计科学合理,注重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教师在课堂驾驭能力上还需要不断改革探索,比如本节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教学上学生探究活动不足,没有达到能力的培养目标。

不善于运用发现法去启迪学生的思维,如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可以放心让学生发现,归纳其特点,效度会更好。

【教材分析】本课题处于初中八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教育。

二、原子的结构(带电)(带,占体积,质量)()原子(不带电)(带,占体积,质量)= =一、卢瑟福实验一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前进方向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三、原子的结构(带电)(带,占体积,质量)()原子(不带电)(带,占体积,质量)= =原子的构成练习:1、碘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碘可能诱发甲状腺疾病.已知碘的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3.下列有关碘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双选)A.核外电子数为53 B.核电荷数为133 C.中子数为53 D.中子数为802、(2011•湖州)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已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对应的是()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3、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质子、中子、电子B.质子、电子C.中子、电子D.质子、中子4、(2003•南京)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的核外电子数()A.50 B.86 C.136 D.2225、(2011•北海)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B.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因此不显电性6、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B.原子是一切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D.原子的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7、从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选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粒子是.(2)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3)不显电性的粒子是.(4)带正电荷的粒子是.(5)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6)质量最小的粒子是.8、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下图所示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目前初中阶段你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缺陷是;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有正电;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分割没有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课后反思】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原子的结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题内容,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需要边讲边创设情景来展示原子内部的结构,让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

重点是原子的结构和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了解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及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③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④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1.2过程与方法: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③通过对原子结构探究,初步学会化学理论的探究方式及方法。

2.1 教学重点①对原子结构的探究认识。

②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①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②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3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4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本5 教学过程直接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3.2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视频引入,归纳总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回顾分子、原子的定义,完成课件上的练习,让学生回答填空,书写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并评价,讲解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个反应的类型是分解反应,提出问题:“原子还可以再分吗?”展示课件[讲解] 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

20世纪初,卢瑟福为了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曾用a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少数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

初中化学原子中的电子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中的电子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中的电子教案
教学内容:原子中的电子的位置、结构和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的电子云结构;
2. 掌握原子中电子的能级分布;
3. 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子云结构、能级分布;
难点: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原子结构的图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中的电子。

二、讲解电子云结构(15分钟)
1. 介绍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结构;
2. 讲解电子云的概念和性质;
3. 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规律。

三、讲解能级分布(15分钟)
1. 介绍电子在原子中的能级分布;
2. 解释电子在各能级上的排布规律;
3. 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定量分布。

四、讨论电子的运动规律(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方式;
2. 解释电子在轨道上的运动规律;
3. 汇总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特点。

五、案例分析和讨论(1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电子在不同原子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概括电子在原子中的结构和性质。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中电子的理解。

教学资源和工具:投影仪、电子板、教材、案例分析题目。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原子中电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模拟等活动,进一步拓展
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中的电子-教案

原子中的电子-教案
七、板书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设问思考、讨论交流、巩固训练、总结提升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 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创设情境] 通过复习巩固知识引入新课,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宏观的物质由微观的分子和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的结构是质子和中子、电子。
[设问思考] 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如何运动的?
(3)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原子中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像力、推理力和兴趣
(2)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掌握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
2.能够形成关于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探索新知] 学生通过仔细分析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探索发现稀有气体、金属、非金属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重点讲解] 稀有气体、金属、非金属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特别指出: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牛刀小试]请将原子结构示意图模型的最外层电子,通过电子的得失变成稳定结构。
原子中的电子
(教 案)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4)理解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了解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问法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
(2)运用小组讨论法,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探索新知] 学生观看原子中核外电子运动的视频,发现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三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三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原子中的电子》板书设计:原子中的电子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二、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三、离子学情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内容,该部分内容抽象性、理论性强,是课题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承上是承接原子的构成知识,启下是学习离子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离子的内容要求不高,只是“知道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初步建立粒子观,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学生虽然学习了原子构成的知识,但知识储备还不够,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还较差,所以学习本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了解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但对原子得失电子后的变化还不清楚,借助多媒体展示“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学生的掌握离子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具体事例讲解同学之间有互助合作的精神,过度到原子之间也有互助合作的精神,这样就形成了离子,利用多媒体,以卡通形象的动画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化静态为动态,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效果分析1、学生自我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因,记住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知道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能够说出离子的形成过程,能正确书写简单的离子符号。

2、小组内部评价: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自主、合作,我们小组内每位成员巩固并加深了对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理解,了解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学会了书写简单的离子符号,增强了做题的自信心,提高了解题的效率。

3、教师评价:交流和小结后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不同同学回答来检验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_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驱动性问题引领:
微观视角——
为什么不同物质在化
学变化中的表现会不
一样呢?
想不想知道?
播放PPT: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学习任务
和学习目标
环节一:
电子的运动
——分层排布
自主观看
“电子的分层排布”视频;
展示交流。
播放视频:
问题引领:
1.不同原子所含电子数相同吗?
2.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每个电子的能量相同吗?
3.什么是电子的分层排布?
《原子中的电子》效果分析
1.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学习,全体学生认识到了原子核外的电子根据能量的高低分层排布。
2.通过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自主学习,大多数学生能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3.通过对质子数1—18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探究,大多数学生初步认识了氯化钠的微观形成过程;并能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化学变化。
得失 电子运动分层排布 表示 示意图
离子 原子 一 二
电子
原子核
《原子中的电子》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并且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课则进一步学习电子的相关知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一般性知识的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资料,并结合教师的形象和绘声绘色的讲授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多样方式来进行,从而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认识原子中的电子,立足于继续发展对微观粒子的认识。由此,认识到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根据能量的高低分层排布;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电子的分层排布;最后,定位于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旨在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实验、假说、模型、推理、归纳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二 <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初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够构建原子的结构和明确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科学探究推论出原子的结构及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构建原子结构的空间想象思维。

学法指导:同学们课前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收集有关原子结构的各种信息,学会从课本内外多渠道获取信息,学会自己动手构建知识结构图,培养我们的探究、分析、总结的能力。

学习过程复习上节课知识(见课件)(一)、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的探索)1.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没有人可以将原子再分!”。

2.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了不同原子中都含有电子。

由此证明原子可以再分。

3.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等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薄金箔,得到上图所示现象。

(二)、交流展示【学生活动1】1.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了什么?2.为什么一小部分α粒子却改变了原来的方向?3.为什么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4、科学家探究原子结构的历程,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活动2】阅读教材,讨论以下问题:(自学指导一)1、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2、什么是核电荷数?【学生活动3】分析表格数据,讨论下列问题(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原子都不显电性?(3)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吗?【归纳总结】你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学生活动4】(自学指导二)1、原子中核外电子运动有什么特点?2、原子中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3、怎样表示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怎样画原子的结构图?【归纳总结】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是:【课后反思】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题之前只是初步建立原子的概念,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建立了极为初步的概念,因此对学生来说,本课题的知识几乎是全新的。

山东省烟台20中九年级化学《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

山东省烟台20中九年级化学《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

烟台二十中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原子中的电子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3、初步了解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了解离子的形成及表示方法。

5、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比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难点了解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离子符号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举例比喻、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原子中的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只是原子核外的电子。

构成物质的又一种微粒----离子。

教学过程【师】1、原子的结构怎样?2、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生】思考后回答。

【导入】我们知道,除氢原子外,其他原子核外都不只有一个电子,那么这些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师】在多电子原子中,各电子的能量不同,运动区域也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较远,能量低的离核较近。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通常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5页相关内容,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什么意义。

【生】看书、讨论并归纳总结。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展示图片】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师】以氧原子为例说明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生】讨论回答。

【设问】电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据”的空间却很大,它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中怎样运动?【动画展示】电子云。

【师】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轨道。

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位置,只能想像,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云雾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形象地把它称为“电子云”。

初中化学_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白板照相机、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一)课前热身1、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__固定的轨道,但却有__的区域。

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__。

2、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

3、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最少的有_层,最多的有_层。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_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_个﹚4、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知道吗?原子核占据原子的体积,说明电子运动的空间很大设疑: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分析] 电子不像宏观物体运动有固定的轨道,但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样的区域称为电子层。

(三)讲授新课一、核外电子的排布[归纳]核外电子的运动又称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按照电子层离原子核由近到远的顺序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电子能量:低————高离核距离:近————远[过度]核外电子有多个时,他们又是如何在电子层上分布的呢?[归纳]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⑴先排内层,后排外层。

⑵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⑶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

(只有一个电子层时最多2个电子);⑷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代表电子层数).[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

《原子中的电子》优秀教案范文

《原子中的电子》优秀教案范文

《原子中的电子》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理解离子的形成及表示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表达能力。

3.培养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以及离子的形成。

2.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教学过程I.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原子核外电子构成的。

其中原子不显电性。

并提问学生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表达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呢?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新课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段和第二段并思考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知识】在原子中,电子是体积小、质量轻的一种小粒子。

不同的原子含有的电子数目不同。

例如:1个碳原子含有6个电子,I个氯原子含有8个电子。

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

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问题】我们用什么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呢?【知识】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核外也子排布。

【问题】那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怎样的含义呢?教师展示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

【知识】为了方便简明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阅读课本中的“多识一点”【问题】一般情况下,哪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哪些原了•容易得到电子?哪些原子比拟稳定?【知识】在化学反响中:有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如多数金属原子;有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如许多非金属原子;也有的原子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如缴、家、氮等稀有气体的原子。

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问题】在化学反响中谁是不改变的?谁是改变的?【知识】化学反响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是指原子核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是原子核外电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九学科:化学使用人:课型:新授周次:课题第三单元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总课时数主备人审核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会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3、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了解离子的形成,能区分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学会书写离子符号,并能说出符号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模型化、视频等多种活动方式形成对电子、离子的认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教学重点1.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会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2.了解离子的形成,能区分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学会书写离子符号,并能说出符号的意义。

教学难点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理解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视频阅读短文提出问题:原子是由那些粒子构成的?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板书课题探究活动一: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观看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视频内容小结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1、高速运动;2、无规则运动,无固定的轨道;3、分层运动,离核越近能量越低。

探究活动二: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指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简单表示方法。

演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介绍各部分的表示意义以及注意事项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学生观看视频,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听讲、理解、记忆学以致用将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补充完整,小组交流火眼金睛找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小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探究活动三:核外电子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观察前十八位原子结构示意图出示资料卡片,介绍相对稳定结构出示问题,进一步探究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不同特点观看视频,了解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板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总结离子的概念和写法完成表格小结: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

学以致用能力提高分组合作交流,完成任务学生完成后交流、板演,纠错学生回答学生观查、交流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形成共识学生观看视频,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合作交流,完成学生完成表格??《原子中的电子》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所以在此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具备了一些原子的相关基础知识。

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经验,而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所以教材编排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

教师如果能够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最容易形成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志趣,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原子中的电子》教学效果分析☆效果分析☆本节课以构建“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人人组织学”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力争做到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同时在这一节课里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

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贯穿始终。

使用多种媒体手段插入图片、微课、影像等资料。

同时利用学生有效课堂展示,充分展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真正实现了让课堂为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量、训练量、思维量称为了“大舞台”,最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

因为有“知识与能力”获得,学生有收获,有发展,所以他们就会爱学习。

《原子中的电子》的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原子中的电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在上节课学习原子结构的基础上,本节课着重学习核外电子的有关知识。

而原子中的电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性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层离核的远近与电子的能量有关,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强调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是指原子核不变,发生改变的是原子核外的电子。

知道离子的表示方法。

对原子、分子、离子进行比较。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现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习解释微观世界实际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会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3、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了解离子的形成,能区分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学会书写离子符号,并能说出符号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模型化、视频等多种活动方式形成对电子、离子的认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1. 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会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2. 了解离子的形成,能区分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学会书写离子符号,并能说出符号的意义。

教学重点:1. 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会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2.了解离子的形成,能区分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学会书写离子符号,并能说出符号的意义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理解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原子中的电子》测评题目及评价表学以致用:1、根据下图所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填序号,下同)______.(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______,易获得电子的粒子是______.2、根据下图所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属于原子的是(填序号,下同)______.属于阳离子的是(填序号,下同)______.属于阴离子的是(填序号,下同)______.能力提高1、某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数为13,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该离子的名称是______,符号是____,该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2、根据右边的结构图回答:①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原子,X值为___,该原子的符号是____。

②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X值为___,符号是____。

③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X值为___,符号是____学以致用:将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⑥离子等粒子用序号分别填入下列适当空格中:(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2)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3)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4)带正电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5)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___(6)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学生自我评价表(请在你认可的项目下划√)《原子中的电子》的课后反思☆课后反思☆通过各位老师的评课,尽管优点很多,但是存在的不足之处也不少,例如本节课最大的缺点就是讲的太多,对于这样的理论课,如何协调“讲清”和“探究”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

本部分的重点是:1、核外电子根据能量不同分层排布。

2、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3、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种类的概念。

难点就是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许多学生会认为电子在核外的轨道上运动,实际上不是轨道,而是电子层。

这部分内容很抽象,又没有生活经验可循,只有书本图。

现在我觉得不需要对学生解释如何分层,说不清,就两句话: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2、能量越低的电子越往内层排。

第二是画结构示意图。

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和学生缺乏对微观出界的想像力,使得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像的构成是教学中的难点,难于突破。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是教学的最高目标。

因此,在今后化学课堂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方法与策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化学规律的技能。

通过讲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排布规律最外层电子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等,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这种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较少,为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改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