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合集下载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在世界戏剧的璀璨星空中,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无疑是两颗耀眼的巨星。

他们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却都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千姿百态。

莎士比亚的爱情戏剧充满了浪漫与激情。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冲破了家族的仇恨,展现出了爱情的强大力量。

这种爱情是热烈而直接的,犹如燃烧的火焰,瞬间点燃了两颗年轻的心。

他们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在《仲夏夜之梦》里,爱情则带有奇幻的色彩,仙王的魔法让人们陷入了混乱的爱情纠葛之中,充满了巧合与意外。

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常常伴随着激烈的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汤显祖的爱情戏剧则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

她的爱情超越了生死的界限,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这种爱情并非是瞬间爆发的激情,而是在内心深处逐渐滋长,如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汹涌的情感洪流。

在《紫钗记》中,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历经磨难,充满了无奈与悲哀,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爱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从爱情的表现形式来看,莎士比亚的爱情多以行动和语言来展现。

剧中人物往往通过激烈的表白和勇敢的行动来追求爱情,情感的表达较为直接和外放。

而汤显祖的爱情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积淀,人物的情感多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含蓄的言行来传达,情感的表达较为内敛和深沉。

在人物塑造方面,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性格鲜明。

罗密欧勇敢热情,朱丽叶纯真坚定;《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机智聪慧。

这些人物在爱情的驱使下,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汤显祖笔下的人物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杜丽娘的温柔婉约,霍小玉的忠贞不渝,都符合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

在戏剧结构上,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冲突。

他善于运用多条线索交织的方式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使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意象比较研究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意象比较研究
汤 显 祖 与莎 士 比亚 戏 剧 作 品 中的 1 3 0 0 2 1 )
作 者简 介 :王翠姣 ( 1 9 9 0 一) ,女 ,满族 ,辽 宁抚顺 人 ,吉林 艺术 学 院 1 4级研 究 生 ,戏 剧戏 曲学 专业 ,研究 方 向 :比较戏 剧学 。
由 ,春香 不得 不将 杜 丽 娘 园 中惊 梦 一 事 告 知 夫人 。杜 夫人 认 为 杜 戏剧 范畴 。所谓 戏 剧意 象 ,就 是 戏 剧 中 在 瞬 间呈 现 出 的变 现理 智 丽 娘一病 不起 ,是 因为 在 园 中 “ 着 了鬼 ” ,因此 要 为 其祈 福 。 《 麦 与感 情 的复杂 经验 的某种 具 体 的物 态 化 形 象 。可 以表 现 各 种 不 同 克 白》 中 ,麦 克 白为 了避 免 班 柯 的 预 言 实 现 而将 其 杀 之 。麦 克 白 的情绪 的 集合 ,也可 以表 现各种 的 观念 与 情绪 的更 为复 杂 的集 合 。 在 宴请 大臣 时 ,班 柯 的鬼 魂 飘来 飘 去 ,时不 时 的坐 在 王 位 上 ,致 从而 达到 戏剧效 果 ,使观 众产 生共 鸣 。 使 麦克 白惊慌 不 已 ,由于太 害怕 了 ,说道 : “ 你 不 能说 这是 我 干 的 l 自然意 象 :花园— —森 林 事; 别 这 样对 我摇 着你 的染 着血 的 头发 。 ”这 里 ,鬼 魂 的 出现 ,揭 1 .1 “ 花园 ” 意象 与 “ 森林 ” 意象 的相 同之 处 示 了宴会 背后 的无 限罪 恶 。 虽 然 汤剧和 莎 剧场 景 不 同 ,一 个 是 花 园 ,另 一 个 是 森 林 ,但 2 .2 汤 、莎剧 中 “ 鬼 魂 ”意 象 的不 同点 是 二者 都与 大 自然 息息 相关 ,象 征着生 命 与活力 。 汤显 祖笔 下的鬼 魂 意 象 大 多 是 剧 中 的主 人 公 ,而 莎 士 比亚 笔 汤 剧和 莎剧 中的 男女 主人 公 都 是在 花 园和 森林 中擦 出爱 情 火 下 的鬼 魂一 般不 是剧 中 的主 人 公 ,却 是 推 动 剧 情 发 展 必 不 可 少 的 花 的 。世界 文 学 史 上 的 永 恒 主 题 就 是 爱 情 ,在 汤 显 祖 的 戏 剧 中 , 人物 。 《 牡丹 亭 》 描写 了主 人 公 杜 丽娘 有 生 至 死 ,死 而 复 生 的过 花 园 内设有亭 台 ,回廊 ,涓涓 的流 水 ,五颜 六 色 的花 朵 充 斥 着 花 程 。描 写 了他 因情 而 死 ,在 冥 府 为 自己伸 冤 ,回到 花 园与 情 人 私 园 ,漂亮 的花 朵与 青翠 的树木 形 成 了一 幅美 丽 的 画 面 ,景 色宜 人 , 定 终 身 ,最 后 死 而 复 生 。 整 个 剧 本 围 绕 主人 公 杜 丽 娘 展 开 。而 给 人一 种生机 勃勃 的感 觉 ,这 像 梦 一般 的环 境 往 往 是 男 女 主 人 公 《 麦 克 白》 中 ,班柯 由于阻碍 麦克 自篡 位 被杀 。 之后 ,班 柯 的鬼 魂 共谱 爱情 的重 要场所 。《 紫 钗记 》 中,李益 邀 韦夏 卿 、崔 允 明二 人 注 视着 麦克 白的一举 一 动 ,并 没有 像 汤 显 祖 的 剧作 《 牡 丹 亭》 中 游 园畅饮 ,看 着 园 中美 景 ,又 想 到 自己如 今 孤 身 一 人 ,在 二 者 强 杜 丽娘 一样 起死 回 生 。莎士 比亚 的 《 麦 克 白》 是 以死 亡 的形 态 揭 烈 冲击 下 ,不 禁感 叹道 : “ 淑花 媚 晓 春 ,柏 叶传 芳 蕴 。愿 花 神 作 示 人性 的残 忍 与罪恶 。 主 ,暗催 花信 。 ” 在这 里 能 看 出 主人 公 对 爱情 的渴 望 。 《 牡丹亭》 2 .3 汤 、莎剧 中 “ 梦” 意 象 的相 同点 中 ,杜丽 娘长 期被 压 抑 的 情感 在 游 园 时 完全 爆 发 了 ,在 游 园 过 程 汤显祖 和莎 士 比亚 的 作 品 中 都有 预 言 之 梦 ,这 种 梦 会 推 动 情 中 ,看 到眼 前 的美 景 , 由此 想 到 自己还 无 佳 偶 相 配 ,伤 心不 已 。 节 的发 展 ,交 代后 文 的情 节。 《 牡 丹 亭》 中 ,杜 丽娘 在 睡梦 中,梦 爱情 意识 在此 萌发 。在莎 士 比亚 戏 剧 中森 林 也 见 证 了 爱 情 的 产 生 到 柳梦 梅 出现 在 园 中 ,两人 一 见 钟 情 、私 定 终 身 。实 际上 ,男 主 及发 展 ,森林代 表 着 浪 漫 。森 林远 离 喧 嚣 的 城镇 ,绿 色 代 表 生命 人 公一 出场 就讲述 了 自己作 了一 场 梦 。 因此 柳 梦 梅 做 得 梦 就 是 一 的活 力 ,在 这里 可 以展现 青春 的无 限活力 。 《 爱 的徒 劳 》 中 ,那 瓦 个 预兆 ,二人 因梦 结缘 ,因梦相 爱 。《 裘力 斯 ・ 凯 撤 》 中 ,勃鲁 托 王把 阻碍人 们进 步 的因素 归 结 于 人 的 情 感 和 世俗 的 欲望 ,他 为 了 斯 、狄 歇斯 的呢个 人 准 备 刺 杀 凯撤 。凯 撒 的妻 子 在 前 一 天 晚 上 梦 让 自己和 臣子们 专 注学术 研究 ,不 受外 界 影 响 ,下令 在 学 习期 间 , 到 了凯 撤 的雕 像 血 流 成 河 。其 妻子 劝 阻 凯 撤 不 要 出 门 ,凯 撤 先 是 与女 子断绝 来往 。不 料 ,法 国公 主 和 三个 婢 女 的 到 来 使 事情 发生 答应 了妻 子 的请 求 ,但 在 狄 歇 斯 的 引诱 下 冲 出 门 ,最 后 死 在雕 像 翻天 覆地 变化 。那 瓦 王将 其 安 排 在御 苑 中居 住 ,双 方 王 室 成 员在 前 。二 者的作 品 中的梦 有体 现 了这一 特点 。 御苑 见面 ,后来 。四对 恋 人 在 御苑 里 擦 出爱 情 的 火花 ,正 如 亚 马 2 .4 汤 、莎 剧 中 “ 梦 ” 意象 的不 同点 多所 言 :“ 绿 色是 情人 们 的颜 色 。 ”《 皆大欢 喜 》 中 ,人 们 因各 种不 在 汤显 祖 的 戏 剧 作 品 中,梦 的 制 造 者 都 是 剧 中 主 人 公 。 如 同 的 目的来到 亚登森 林 ,最终 都在这 里找 到 了爱情 。 《 牡 丹亭 》 ,杜 丽娘 和柳 梦 梅之 梦 ,此 梦 寄 托 了 他 们 冲破 现 实 的渴 1 .2 “ 花 园” 意象 与 “ 森 林 ”意 象 的不 同之处 望 ,同时为后 文 做 了铺 垫 。与 汤剧 不 同 ,莎 士 比亚 剧 作 巾 ,梦 的 虽然花 园和森林有很多相 同之处 ,但是也有不同与对方的特征。 制 造者不 是 剧 中 主人 公 。 如 《 特 洛伊 罗 斯 与 克 瑞 西 达 》 ,决 战 前 汤显祖 的 “ 花 园 ” 是 男女 最 终 的归 宿 地 ,而 莎 士 比亚 的 “ 森 夜 ,其妻 子 、母亲 和 妹妹 都梦 到 了他 最 终 战 死 沙 场 。但 是 赫 克 托 林 ” 只 是人 物 的一 个过 渡场所 ,他们最 终会 离开 。《 紫 钗 记》 中李 坚 持 出战 ,最 后 战 死 。 因此 ,梦 的 制 造 者 并 不 是 剧 中的 主 人 公 , 益 为 了考取 功名 离开 了花 园。《 牡 丹亭 》 中 ,柳 梦梅 由于不 顺 利来 而是 主人 公 的亲属 。 到花 园 ,在 此与 杜 丽 娘私 定 终 生 ,等 到 爱情 稳 定 后 ,柳 梦 梅 离 开 花 园 再次考取 功 名 。男 主人 公 最 终 还 会 为 了 花 园 中 的爱 人 回 归花 参 考文 献 : 园 。因为 ,花 园对 于 男 主人 公 来 说 是 逃 避现 实 压 力 的场 所 ,对 于 [ 1 ] [ 英]莎士 比亚著.朱生豪 等译 . 《 莎 士比亚全 集》 .北 京 :人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二)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二)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二)被阅览数: 296 次来源:中国文学网文字〖大中小〗)三、两位戏曲大师爱情观的特性1.莎士比亚的乐观性莎士比亚喜剧多半是在比较包容的思想氛围中创造出来的,展现了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一种繁荣景象。

最关键的是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主义气息,给他的创造带来了蓬勃向上的朝气。

莎士比亚喜剧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敢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的青年男女形象。

首先,莎士比亚的爱情观具有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他认为爱情是伟大的,他相信巨大的爱情的力量能够冲破一切阻碍,正义能够战胜邪恶。

正如《维洛那二绅士》中开始恋爱的小姑娘裘丽亚表达她对情人的爱情一样,“你越把它遏制,它越燃烧得厉害。

汩汩的轻流如果遭遇障碍就会激成怒湍;可是它的路程倘使顺流无阻,它就会在光润的石子上弹奏柔和的音乐,轻轻地吻着每一根在它巡礼途中的芦苇,用着这样游戏的心情,经过了许多曲折的路程,而到了辽阔的海洋。

”⑨《温莎的风流娘们》中的安痕拒绝父母包办婚姻,密谋和情人私奔;《仲夏夜之梦》中的黑美霞为了爱情毅然离家出走,等等。

这些执著的爱情故事使我们看到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此外, 莎士比亚爱情观的乐观性还包含了他对人的缺点的宽容,他相信人能够收到正义和道德的感化。

《冬天的故事》中,郝美温妮在遭到丈夫误解之后,在宝琳娜的帮助下,以坚毅的意志生活下来,终于等到了丈夫醒悟和悔改的那一天。

面对妒忌成性的国王,宝琳娜毫不畏惧,当面谴责他的荒谬猜忌以及对王后的残酷与凌辱。

她以自己的勇敢、机智,促使了奇迹出现。

西西里国王利翁替斯也经历了十几年的自恨与哀痛的折磨,真心悔过自己的过错。

2.汤显祖的妥协性和莎士比亚相比,汤显祖生活的明代中后期,思想比较禁锢。

资本主义虽然有所萌芽,但根本没有动摇封建主义这棵大树。

汤显祖虽受到王学的影响,但是最终没有完全摆脱正统儒学的影响。

“中国的浪漫主义仍然不脱古典的理性色彩和传统。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异同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异同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异同20世纪30年代,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与莎氏同年而卒。

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1这是首次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也就是说,他们同时活跃在东西方的剧坛上,各自创造出辉煌的艺术成就,又都在同一年逝世,正如青木氏所说“亦一奇也”。

随着探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汤公和莎翁更有一种人性灵魂的呼应和戏剧内涵本质的相似,无论是戏剧理念、创作技巧还是语言特征及舞台转换等,甚至所发生的重大戏剧历史事件,都具有一种高度的巧合,不能不令人拍案和惊讶。

这恐怕是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特例。

剧本创作多寡的原因分析莎士比亚除去与别人合作的几部剧作之外,一生中属于自己“真作”的一共有三十六部,而汤显祖一生所创作的著作只有“临川四梦”,加上最初没有完成的《紫箫记》,也只有半部。

那么,同样是东西方同时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为什么著作数量却如此悬殊呢?这是我们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汤显祖出身于江西临川文昌里的书香门第和耕读世家,与历史上千万学子一样,走的是一条科举入仕的道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远大抱负。

早在少年时期,汤显祖便显现出非凡的天赋与绝妙的才华。

十二岁阅读经史,作《乱后》诗云:“十三岁补入弟子员,已然为古文词,读诸史百家诸书。

”明隆庆四年(1570)二十一岁的汤显祖参加了乡试,题目《答策第三问》,对《易经》中的“八卦九畴”进行解析,大胆推翻传统世儒定论,独辟蹊径发表个人新的见解。

同考试官教谕陈批:“世儒类以图书说经,此作推原圣人本意,反复辩论,足解千古之疑。

”2两次进京会试,因拒首辅张居正笼络而落第,直至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即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三十四岁时才考中进士。

入仕之后,因上《论辅臣科臣疏》而贬谪海南徐闻,又转调浙江遂昌,在这条官途上一路坎坷,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四十九岁时最终弃官归隐,在故乡构建玉茗堂,全身心地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

关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艺术创作的比较

关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艺术创作的比较

莎士比亚时代是伊丽莎白、詹姆斯一世先后统治的时代,那是一个英国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文艺复兴时代。英国自十五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刺激了工厂手工业的畸形繁荣,它利用所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越区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掠夺,成为海上霸主,国力强盛。伦敦成为国际贸易和信贷中心,市民生活富裕,文化生活成为其必需品。和中国明朝相似,伦敦市民也很喜欢戏剧,最多时平均每周有十分之一的居民去看戏。此时英国戏剧也达到成熟阶段。十六世纪初,研究古典的风气盛行,大、中学校教师,往往摹仿古罗马的悲、喜剧,写成剧本,在学校中表演,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和促进了英国戏剧的全面发展。到莎士比亚时代,戏剧演出改变了在城乡利用临时舞台演出的形式,开始在固定剧场演出。他的作品进一步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腐朽,反神权、反封建,提倡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在当时促成封建制度的崩溃,推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具有强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汤显祖流传下来的作品有《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部。数量上虽和莎士比亚有差距,但影响却同样巨大。尤其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被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明清以来,一直风靡舞台。汤显祖被推为明代戏剧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明清两代还因为有很多文人模仿汤显祖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而形成了“玉茗堂派”、“临川派”等流派。在今天,他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意象比较研究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意象比较研究

三、结论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中英文化宝库中的两位杰出戏剧家,他们的戏剧作品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通过对两位大师的戏剧意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 现,他们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然而, 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他们都表达了对人性的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两 位大师的戏剧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 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生平背 景
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明朝末年的著名戏剧家,他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 汤显祖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史、诗词、古文、书法等多种学问,在戏剧创作 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他的代表作品是《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和《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戏剧家,他出生于英国中 部斯特拉福镇。莎士比亚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从小就热爱文学和戏剧,经常 参加当地剧团的演出。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 王》、《麦克白》等。
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戏剧意 象比较
1、人物塑造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独具特色。他以丰富的细节描绘人 物性格和情感,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 的形象柔美温婉,情感丰富,她的性格和情感变化得到了细腻的刻画。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则更加多样化,他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展现 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复杂的 人物,他既有忧郁的一面,又有果敢的一面,他的性格变化和情感经历更加丰 富多样。
相似之处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的作品都展现 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精髓。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弘扬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和 价值观念,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则呈现了 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次,两位戏剧家的作品都人性、情感和命运等主题, 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来打动观众。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比较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比较

争教两处销魂有两位剧坛,一位被革命导师推崇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一位被誉为古代“东方的莎士比亚”。

他们虽然早已先后陨落,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永传人间,至今在舞台上历演不衰。

他们就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汤显祖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

晚明时期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

莎士比亚历经伊丽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

当时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刚正不阿,与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从事诗文戏剧创作。

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

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与政治无涉。

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名利双收。

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戏剧作品都穿越时空,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欣赏。

四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戏剧作品一直被人们阅读、上演和评论,重要原因在于两位大师都能冲破当时的艺术教条,不落窠臼,走自己的路。

汤显祖认为要以“曲意”为重,让创作的激情冲破格律的束缚,“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莎士比亚作为“自然的诗人”,常常冲破“三一律”的限制。

可以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戏剧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摈弃了当时的艺术教条,尽情地表现了时代精神。

其次,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

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汤显祖在创作前期,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创作后期已经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得同一时代,都就是十六世纪最伟大得戏剧家。

汤显祖得代表作品《牡丹亭》与莎士比亚得《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得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得艺术舞台上。

两部巨著描述得都就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得爱情而做得一系列抗争。

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与文化土壤中得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得不同。

在几百年得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与《罗米欧与朱丽叶》得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与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与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与作品明显不足。

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与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与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与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得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得中西方不同得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得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得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得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得善良弱小得人物尤其就是女性作为悲剧得主人公;在对美得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她们认为悲剧得本质就是美与真得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与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就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得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得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与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得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得结局,即使就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得尾巴。

西方得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得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得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就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得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

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_黄杨

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_黄杨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F NEIJ IANG NORM A L UNIVE RSIT Y 第24卷(增) (2009)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黄 杨*(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为世界著名的戏剧家之一,虽说东西方相隔万水千山,两位巨人在年龄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在他们的身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差异也很显著。

他们在剧作中反映出了其所处的中、西方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

本文从文化背景、戏剧艺术、舞台表现及其代表作方面进行了比较浅析,以了解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各自的创作、中西方社会文化及戏剧差异,对跨文化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汤显祖;戏剧;异同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9)S2-0244-03 在十七世纪初,于西半球的不列颠帝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及戏剧家,其作品享誉世界,经久不衰。

他的出现是整个西方戏剧上了一个台阶,亦出现了一个难以跨域的高峰。

在其名著《哈姆雷特》中出现的那一句“to be o r no t to be”通过设立一个人生僵局,或者十字路口来引导人们对人生,对爱情,对一切的一切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思索。

而他在抒情诗方面的登峰造极之作———十四行诗,在一些学者看来,其伟大成就在西方文学界至今仍无法超越。

他就是威廉·莎士比亚(Wiliam Shake speare,1564-1616)。

而此时,就在东半球的中国明朝,昆曲艺术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

出现了一个在中国文学和戏剧史上不朽的人物。

他流传下的主要作品———《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戏剧著作,都因内容于梦有关,又被统称为“临川四梦”。

其代表作《牡丹亭》情节曲折,构思奇特富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其问世之时,受到欢迎之热烈,甚至“家喻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剧中的梦幻--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比较

剧中的梦幻--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比较

剧中的梦幻--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比较
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都存在着许多梦境和幻境。

然而,两位大师对于梦幻的表现方式和意义却存在着不同之处。

首先,莎士比亚的梦幻通常是用来展现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情感
纠葛。

在《仲夏夜之梦》中,赫密欧斯和束缚她的家庭的矛盾、卢
西恩与海伦的互相爱慕、谷仓里幻境的混乱,都体现了莎士比亚的
主题:爱情的真实与虚幻。

而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母亲
梦到了死去丈夫,从而引发了哈姆雷特的怀疑和探究,形成了故事
的又一个转折点。

而在汤显祖的戏剧中,梦幻多用来描绘历史和神话传说。

比如,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就因为访梦牡丹亭,与潘母的传奇相会,
才有了后来的爱情传说。

而在《汉宫秋》中,武则天的梦境则揭示
了她对江山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追求。

此外,莎士比亚的梦幻情节多以手法繁琐著称,如《仲夏夜之梦》中的变形和变色,而汤显祖则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如他笔下
的太真,和白石道人所说的人间虚幻。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对于梦幻的表现方式和意义各有
千秋,都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

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此 , 时 的 中 国 . 上 到 下 自我 闭 关 , 此 从 自我 禁 足 . 自然 也 就 处 于一 种 自我 陶 醉的 状 态 下 在这 种生 活 富 足 , 物质 生 活得 到
而 此 时 , 在东 半 球 的 中 国 明 朝 , 曲 艺 术 的 发 展 到 达 就 昆 了 鼎 盛 时期 。 出现 了一 个 在 中 国文 学 和 戏 剧 史 上 不 朽 的 人
关 键 词 : 士 比亚 ; 莎 汤显 祖 ; 剧 ; 同 戏 异
中 图 分类 号 :0 16
文 献 标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 8 (0 9 s —0 4 —0 17 — 7 52 0 ) 2 2 4 3
在 十 七 世纪 初 , 于西 半球 的不 列 颠 帝 国 出现 了一 位 伟 大
审美 心 理 以及 戏 剧 艺 术 实践 等方 面 的 区别 。本 文从 文 化 背 景 、 剧 艺 术 、 台 表 现 及 其 代 表 作 方 面进 行 了 比 较 浅 析 , 了解 莎 士 戏 舞 以 比亚 与 汤 显祖 各 自的 创 作 、 中西 方 社会 文 化 及 戏 剧差 异 , 跨 文化 研 究 有一 定 的意 义 。 对
亡 亡 于神 宗 。朱 氏 王朝 从 此 一 直 走 下 坡 路 . 崇 祯 吊 死 煤 山 到 而灭 亡 . 普通 百 姓 只管 小 日子 , 管 大 环 境 , 一 日饭 吃 , 但 不 有 有 一 张床 睡 . 兵 荒 马 乱 . 妻 离 子 散 , 谢 天 谢 地 了 。 因 不 不 就
戏 达 三 百 多 场 。到 莎 士 比亚 时 代 , 剧 演 出改 变 了在 城 乡利 戏 用l 临时舞 台演 出 的 形 式 。 始 在 固定 剧 场 演 出 。据 统 计 , 开 从

主情论观照下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较_张玲

主情论观照下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较_张玲

“主情论”观照下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较张 玲(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摘 要 :本文拟从“主情说”这个中国戏曲批评的角度出发,比较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情”这个主题的表现。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对“情”的精神与主题的表现有同有异,这与他们的哲学思想、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传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

从“主情说”的理论出发进行分析和比较,能加深我们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与从其他角度展开的比较研究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情”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5)05-0062-04收稿日期:2005-02-15作者简介:张玲(1975— ),女,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戏剧巨匠。

他们都是一个戏剧时代的代表人物。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作家之一,是英国伊丽莎白戏剧时代的旗手。

汤显祖是中国明代伟大的作家之一,是明清传奇的最主要的代表作家。

他们的戏剧作品不仅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巨大成就,而且都给后世文学以深远的影响。

细读汤显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与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会发现两位大戏剧家都致力于赞美至深真情,表现人之情感与生俱来而不可压抑的真理。

重“情”主 “人”是他们的共同的人生哲学基调。

在这一主题上,这两位东西方戏剧巨匠不约而同地达成了如此高度的一致,有其深刻的思想、哲学和社会根源。

本文拟从”主情论”这个中国戏曲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比较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情”这个主题的表现。

一、“主情论”的理论内容“主情论”的观念和理论从中国晚明哲学思潮出现后得到广泛的确立。

当时的时代是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在萌芽,商品经济带来了观念的变化。

人们要求张扬个体欲求的实现,开始怀疑儒家正统观念。

在政治和哲学领域,束缚人性的程朱理学的权威性正在日益衰落,以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在社会上出现。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意象之比较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意象之比较

文艺生活 Literary And Artistic Life52南风 south wind戏剧意象不同于戏剧形象,它富有象征意义,戏剧原型通过原型象征或原始意象得到呈现。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剧作中的故事都发生在特定的场景,比如《暴风雨》中的荒岛、《仲夏夜之梦》中的森林;《牡丹亭》中的后花园、《南柯记》中的孤槐、《邯郸记》中的邯郸古道等等,这些意象承载着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寄托着剧作者的主观情思。

1 “花园”、“森林”——爱情的伊甸园花园与森林分别为汤显祖戏剧和莎士比亚戏剧所运用的一类自然意象,都是人文化自然的呈现,在剧中均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文本中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均在此生发并觉醒。

花园与森林都是剧中男女主人公逃脱现实世界而幻化出来的理想世界,见证着主人公爱情的发生发展,带有极强的虚幻色彩,它们作为乌托邦的一种存在象征,是超然现实之外的真实之地。

汤显祖戏剧中的花园花朵缤纷、莺飞燕舞,充满了勃勃生机。

花园总是见证着人物情感的冲突变化,汤显祖剧作《牡丹亭》中杜丽娘从小生活在父权制家庭中而备受管制,花园的出现却改变了她原本的想法唤醒了她的少女情怀。

其笔下的花园经常出现“花、柳、梅”等景物暗合作品中的人物,如“柳”和“梅”暗指柳梦梅;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中,在绝对父权统治下赫米娅和拉山德、海丽娜与狄米特律斯的爱情得不到肯定,于是他们选择逃离现实私奔到森林,四个人在森林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自由的恋爱充满了浪漫气息。

其戏剧中的森林中常出现的“树”意象有着独特的涵义,树意象的内涵早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时就已显现出来,“树”本身就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因素以及神秘因素。

汤显祖剧中的花园多半是适应季节的,展现的是天时的变化,暗合剧中人物情感的波动变化。

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森林所呈现的是盛夏的景象,它只是单单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并不承载剧中人物情感的波动。

花园可称为是家庭和社会的结合体青年男女爱情的最终归宿,是超越家庭又不超越社会秩序的一个存在。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这两位戏剧大师的美学观念之比较。

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的国宝,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而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同样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时代和文化背景中,但二者在戏剧创作上展现出的独特美学观念却具有诸多值得比较的共通之处。

本文将首先分别概述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观,分析他们各自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与追求。

接着,通过比较两者的美学观念,揭示他们在戏剧主题、人物塑造、情节构建以及舞台表现等方面的异同。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他们美学观念形成的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经历等。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观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能为当今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莎士比亚戏剧美学观概述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戏剧创作和深刻的美学观念,成为了世界戏剧史上的璀璨明星。

他的戏剧美学观,既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又蕴含了个人独特的艺术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美学观首先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上。

他的剧作常常以人性的复杂多面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生动地展示了人的欲望、情感、理智与道德的冲突与交融。

这种对人性深入的洞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

莎士比亚注重戏剧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戏剧不仅能够娱乐观众,更重要的是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对正义、善良、爱情等美好品质的颂扬,以及对邪恶、贪婪、自私等丑陋行径的批判。

这种对戏剧社会功能的重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莎士比亚还强调戏剧的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他认为,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应该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因此,他在创作中,注重语言的韵律、情节的结构、人物的形象塑造等方面,力求使每一部作品都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比较研究视域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的异同论

比较研究视域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的异同论

),女 ,江西宜 黄人 ,文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南 昌大学教 授 ,主要从事戏 曲和影视文学研究 ;韩
),男 ,山东东 营人 ,南 昌大学新 闻与传播学 院 2 0 1 4级硕士生 ,主要从事戏 曲传播研究 。( 南昌 3 3 0 0 3 1 )
本文系 2 0 1 1 年度江西省社 会科学 规划项 目 《 汤 显祖与江西戏剧》 阶段性成果 ( 项 目编号 :1 1 Y S 0 6 ) ;2 0 1 1 年度 江西省艺术科
华 ,少了人物性情的表达与铺垫 。绿色 的森林在盛 夏之夜 ,多少都能想到活力青春 的词 眼 ,作 为莎士 比亚青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 ,作品 中 “ 森
林 ”成 为了赫米娅 、拉 山德 、狄米特律斯戏 剧冲突 的场源 。但 是最 终 “ 森林 ” 并 没有 成为 故事 人 物 情感 的参与者 ,只是 单纯故事发生 地。 究其原 因 ,两人 生活的时代 背景 的差异是 最根 本性 的。一切艺术来 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 ,现实话 语 的表 达与浪 漫气息 的诠 释均在于二人不 同生 活土
莎士 比亚在创作 中,既融入社会底层 的生活审美体 验 ,又把家乡斯特拉特福作为创作 的源泉 。这二位
伟大的戏剧家均卒于 1 6 1 6年 ,作为 同时代 的两位 , 都 经历 了各 自社会空 间的巨大变革 ,这使 得笔者对
道 ,《 李尔 王》 中的荒原 , 《 仲 夏夜之梦 》 中的森
的异 同及其 内在的意蕴 。
“ 森林 ”都是无 法 回避 的重要场 景 ,尽管从 某种 意
义上来 说 ,对 于故 事 的发生 , “ 庭 园” 显 得闭 塞 ,
“ 森林 ”更加具有 张 力 ,但 是作为 场域 而言 ,二者
收 稿 日期 :2 0 1 6 一 O 8 —1 5

东西戏剧中梦的比较——汤显祖的梦与莎士比亚的梦

东西戏剧中梦的比较——汤显祖的梦与莎士比亚的梦

东西戏剧中梦的比较——汤显祖的梦与莎士比亚的梦★承继文匯传统秉持讀書品质★文汇读书周报 ID: whdszb《文汇读书周报》第1615号第四版“书人茶话”版(2016年5月16日发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叶扬在上海图书馆作专题讲座东西戏剧中梦的比较——略谈汤显祖的梦与莎士比亚的梦叶扬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人远隔欧亚大陆,并无关联,但早在日本明治维新之际,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就把这两人扯一块儿了。

汤、莎两人,虽非同年生,却是同年死。

两人最大的相同处,是都写戏剧,而且,汤显祖有“临川四梦”,莎士比亚一生所写三十七部剧本,其中许多与梦也有很大关系。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一生写了四个剧本,即《霍小玉紫钗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牡丹亭还魂记》,因其斋名“玉茗堂”而称为“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每个剧本都是一个梦。

从艺术水平来说,《紫钗记》《南柯记》较弱,《邯郸记》稍强,但都不如其平生杰作《牡丹亭》。

《紫钗记》剧照《南柯记》剧照这个戏塑造的人物较多,但受中国戏剧角色的限制,相对而言不如莎剧中长长的人物画廊。

比如京剧生旦净末丑,基本是固定角色,涂白粉的花脸必为奸人,因而人物塑造不太活泼。

但在《牡丹亭》里,不是主要人物的陈最良这个角色写得特别成功。

这个老学究非常迂腐,杜丽娘和她的丫鬟春香闹学,是非常有名的一出戏。

与莎剧相比,单凭《牡丹亭》,汤若士就毫无愧色。

《邯郸记》剧照且看汤若士同代人的评价。

晚明的屠隆说:“义仍才高博学,气猛思沉。

格有似凡而实奇,调有甚新而不诡。

语有老苍而不乏于姿,态有秾艳而不伤其骨。

”评价非常高。

有名的小品家王思任说:“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剧照批评的也有。

精通曲律的王骥德说:“婉丽妖冶,语动刺骨,独字句平仄,多逸三尺,然其妙处,往往非词人功力所及。

”说汤若士平仄不对,跑音三尺,但笔下妙处,无话可说。

另一位大家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一)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一)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一)被阅览数: 205 次来源:中国文学网文字〖大中小〗)内容提要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东西方剧坛的两位杰出的戏剧大师。

他们虽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爱情的看法既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有各自的特性。

本文试将莎氏喜剧和汤氏戏曲拿来做比较研究,从中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

关键词莎士比亚汤显祖爱情观异同一、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和汤显祖(1550—1616)是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东、西文化背景下的两位杰出的戏剧大师。

莎士比亚被公认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天才文学家。

他是演员、导演、剧院老板,也是诗人和戏剧家。

他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两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这些作品涉及了历史、政治、社会、人生等广阔的领域,具有博大的人文主义思想。

其中,以爱情为题材的17部喜剧主要创作于1590年至1600年期间,“这时正是伊丽莎白女王在位的时候,经济繁荣,王权巩固,人民生活暂时稳定,社会矛盾还没有大量暴露出来,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特征是乐观主义,追求欢快生活,追求真理,反对禁欲主义,反封建主义。

”①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描绘了人的情感和心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时代;他不仅属于英国,而且属于全世界。

他被马克思称为“世界艺术的高峰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正当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欧洲时, 东方也出现了中国戏曲的繁荣。

在中国戏曲史上,金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前后相辉映,明代的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把中国当时的戏曲推向了顶峰。

汤显祖生活在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明代中、晚期。

这个时代倡导尊经崇儒,奉程朱理学,顺从天意又不违背人伦的封建礼教统领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汤显祖的一生没有名利双收的莎士比亚那么好运,他有追求仕途的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一生不得志。

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月,汤显祖弃官移居临川玉茗堂,先后完成他的杰作《牡丹亭》,以及其他的戏曲《南柯记》《邯郸记》,这三部戏曲和先前改编的《紫钗记》一起被称为《临川四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

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

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

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

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

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

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

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

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因此,如果不从他们所受的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全面考察、评论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就无法进一步认识他们理论的深度和特色。

莎士比亚在剧作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的伦理观,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人的视野和认知能力。

这样,其伦理观中“善”的范畴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显祖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贵生说”。

他第一次把淹没在神圣庄严的封建礼教模式中的个人的人性欲望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提升到可以令人正视、令人崇尚、令人反省的高度,推出了一个值得几代人去为之奋斗的人生主题。

正文分四部分:以情越理的观念,爱情至上的主题,女性形象的塑造,浪漫主义的情调。

情是人的本性和欲望,它的力量是不可遏止的。

在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中,理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

莎士比亚戏剧美学中情与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青年男女主人公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与宗教禁欲主义、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制度、封建贵族世仇及门第观念之间的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争。

汤显祖戏剧美学中的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基本社会意识形态。

他敢于将,’J清”和“理”对立起来,敢于肯定“情”是生活的客观规律,不同于封建统治思想的“理”。

在当时程朱理学甚嚣尘上的时代,汤显祖敢标新,能立异,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斗士。

由于宗教信仰的终极目的有的在来世(彼岸),有的在现世(此岸),基督教的目标在来世,而儒家思想的信仰在现世,两者完全不同。

儒家为入世说,基督教为出世说;儒家重视始而不注重终,基督教顾及彼岸而不顾及此岸。

儒家文化是世俗文化,基督教文化是宗教文化。

受此影响莎士比亚的“情”表现为一种出世文化,即灵的追求;而汤显祖的“情”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入世文化,即欲的追求,正所谓“幸福就在人间”。

父权制的社会中的性别系统有利于男性的个人发展,在男性看来,女性的全部价值就是女性的性功能。

女人的操行,因夫权家庭性质而归结为一个“贞洁”,成为女人安身立命的基本
德行。

基督教产生之时,便走向另一个极端—禁欲主义。

基督教教义核心观点—“原罪”,把禁欲的矛头直接对准妇女。

莎士比亚对女性采取了由衷的、毫无保留的平等态度。

这种态度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资产阶级的特点。

中国历朝历代都利用各种手段强化男尊女卑的观念。

在《牡丹亭》中,对“情”的追求,女子甚至比男子更为主动,要求更为迫切。

正是由于汤显祖深入到了人的本质方面,摆平了从来就不平等的男女之间的位置,使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女性站在了和男性比肩的同一地平线上。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中女性形象是他们人文主义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所要倡导的道德原则和生活理想的形象化表现。

一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戏剧大师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幻象、抒清等手法的运用,对刻画人物,升华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莎士比亚汤显祖戏剧美学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