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艺术创作的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在世界戏剧的璀璨星空中,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无疑是两颗耀眼的巨星。
他们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却都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千姿百态。
莎士比亚的爱情戏剧充满了浪漫与激情。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冲破了家族的仇恨,展现出了爱情的强大力量。
这种爱情是热烈而直接的,犹如燃烧的火焰,瞬间点燃了两颗年轻的心。
他们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在《仲夏夜之梦》里,爱情则带有奇幻的色彩,仙王的魔法让人们陷入了混乱的爱情纠葛之中,充满了巧合与意外。
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常常伴随着激烈的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汤显祖的爱情戏剧则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
她的爱情超越了生死的界限,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这种爱情并非是瞬间爆发的激情,而是在内心深处逐渐滋长,如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汹涌的情感洪流。
在《紫钗记》中,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历经磨难,充满了无奈与悲哀,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爱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从爱情的表现形式来看,莎士比亚的爱情多以行动和语言来展现。
剧中人物往往通过激烈的表白和勇敢的行动来追求爱情,情感的表达较为直接和外放。
而汤显祖的爱情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积淀,人物的情感多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含蓄的言行来传达,情感的表达较为内敛和深沉。
在人物塑造方面,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性格鲜明。
罗密欧勇敢热情,朱丽叶纯真坚定;《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机智聪慧。
这些人物在爱情的驱使下,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汤显祖笔下的人物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杜丽娘的温柔婉约,霍小玉的忠贞不渝,都符合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
在戏剧结构上,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冲突。
他善于运用多条线索交织的方式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使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
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
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
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
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
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
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
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
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因此,如果不从他们所受的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全面考察、评论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就无法进一步认识他们理论的深度和特色。
莎士比亚在剧作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的伦理观,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人的视野和认知能力。
这样,其伦理观中“善”的范畴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汤显祖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贵生说”。
他第一次把淹没在神圣庄严的封建礼教模式中的个人的人性欲望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提升到可以令人正视、令人崇尚、令人反省的高度,推出了一个值得几代人去为之奋斗的人生主题。
正文分四部分:以情越理的观念,爱情至上的主题,女性形象的塑造,浪漫主义的情调。
情是人的本性和欲望,它的力量是不可遏止的。
在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中,理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意象比较研究
作 者简 介 :王翠姣 ( 1 9 9 0 一) ,女 ,满族 ,辽 宁抚顺 人 ,吉林 艺术 学 院 1 4级研 究 生 ,戏 剧戏 曲学 专业 ,研究 方 向 :比较戏 剧学 。
由 ,春香 不得 不将 杜 丽 娘 园 中惊 梦 一 事 告 知 夫人 。杜 夫人 认 为 杜 戏剧 范畴 。所谓 戏 剧意 象 ,就 是 戏 剧 中 在 瞬 间呈 现 出 的变 现理 智 丽 娘一病 不起 ,是 因为 在 园 中 “ 着 了鬼 ” ,因此 要 为 其祈 福 。 《 麦 与感 情 的复杂 经验 的某种 具 体 的物 态 化 形 象 。可 以表 现 各 种 不 同 克 白》 中 ,麦 克 白为 了避 免 班 柯 的 预 言 实 现 而将 其 杀 之 。麦 克 白 的情绪 的 集合 ,也可 以表 现各种 的 观念 与 情绪 的更 为复 杂 的集 合 。 在 宴请 大臣 时 ,班 柯 的鬼 魂 飘来 飘 去 ,时不 时 的坐 在 王 位 上 ,致 从而 达到 戏剧效 果 ,使观 众产 生共 鸣 。 使 麦克 白惊慌 不 已 ,由于太 害怕 了 ,说道 : “ 你 不 能说 这是 我 干 的 l 自然意 象 :花园— —森 林 事; 别 这 样对 我摇 着你 的染 着血 的 头发 。 ”这 里 ,鬼 魂 的 出现 ,揭 1 .1 “ 花园 ” 意象 与 “ 森林 ” 意象 的相 同之 处 示 了宴会 背后 的无 限罪 恶 。 虽 然 汤剧和 莎 剧场 景 不 同 ,一 个 是 花 园 ,另 一 个 是 森 林 ,但 2 .2 汤 、莎剧 中 “ 鬼 魂 ”意 象 的不 同点 是 二者 都与 大 自然 息息 相关 ,象 征着生 命 与活力 。 汤显 祖笔 下的鬼 魂 意 象 大 多 是 剧 中 的主 人 公 ,而 莎 士 比亚 笔 汤 剧和 莎剧 中的 男女 主人 公 都 是在 花 园和 森林 中擦 出爱 情 火 下 的鬼 魂一 般不 是剧 中 的主 人 公 ,却 是 推 动 剧 情 发 展 必 不 可 少 的 花 的 。世界 文 学 史 上 的 永 恒 主 题 就 是 爱 情 ,在 汤 显 祖 的 戏 剧 中 , 人物 。 《 牡丹 亭 》 描写 了主 人 公 杜 丽娘 有 生 至 死 ,死 而 复 生 的过 花 园 内设有亭 台 ,回廊 ,涓涓 的流 水 ,五颜 六 色 的花 朵 充 斥 着 花 程 。描 写 了他 因情 而 死 ,在 冥 府 为 自己伸 冤 ,回到 花 园与 情 人 私 园 ,漂亮 的花 朵与 青翠 的树木 形 成 了一 幅美 丽 的 画 面 ,景 色宜 人 , 定 终 身 ,最 后 死 而 复 生 。 整 个 剧 本 围 绕 主人 公 杜 丽 娘 展 开 。而 给 人一 种生机 勃勃 的感 觉 ,这 像 梦 一般 的环 境 往 往 是 男 女 主 人 公 《 麦 克 白》 中 ,班柯 由于阻碍 麦克 自篡 位 被杀 。 之后 ,班 柯 的鬼 魂 共谱 爱情 的重 要场所 。《 紫 钗记 》 中,李益 邀 韦夏 卿 、崔 允 明二 人 注 视着 麦克 白的一举 一 动 ,并 没有 像 汤 显 祖 的 剧作 《 牡 丹 亭》 中 游 园畅饮 ,看 着 园 中美 景 ,又 想 到 自己如 今 孤 身 一 人 ,在 二 者 强 杜 丽娘 一样 起死 回 生 。莎士 比亚 的 《 麦 克 白》 是 以死 亡 的形 态 揭 烈 冲击 下 ,不 禁感 叹道 : “ 淑花 媚 晓 春 ,柏 叶传 芳 蕴 。愿 花 神 作 示 人性 的残 忍 与罪恶 。 主 ,暗催 花信 。 ” 在这 里 能 看 出 主人 公 对 爱情 的渴 望 。 《 牡丹亭》 2 .3 汤 、莎剧 中 “ 梦” 意 象 的相 同点 中 ,杜丽 娘长 期被 压 抑 的 情感 在 游 园 时 完全 爆 发 了 ,在 游 园 过 程 汤显祖 和莎 士 比亚 的 作 品 中 都有 预 言 之 梦 ,这 种 梦 会 推 动 情 中 ,看 到眼 前 的美 景 , 由此 想 到 自己还 无 佳 偶 相 配 ,伤 心不 已 。 节 的发 展 ,交 代后 文 的情 节。 《 牡 丹 亭》 中 ,杜 丽娘 在 睡梦 中,梦 爱情 意识 在此 萌发 。在莎 士 比亚 戏 剧 中森 林 也 见 证 了 爱 情 的 产 生 到 柳梦 梅 出现 在 园 中 ,两人 一 见 钟 情 、私 定 终 身 。实 际上 ,男 主 及发 展 ,森林代 表 着 浪 漫 。森 林远 离 喧 嚣 的 城镇 ,绿 色 代 表 生命 人 公一 出场 就讲述 了 自己作 了一 场 梦 。 因此 柳 梦 梅 做 得 梦 就 是 一 的活 力 ,在 这里 可 以展现 青春 的无 限活力 。 《 爱 的徒 劳 》 中 ,那 瓦 个 预兆 ,二人 因梦 结缘 ,因梦相 爱 。《 裘力 斯 ・ 凯 撤 》 中 ,勃鲁 托 王把 阻碍人 们进 步 的因素 归 结 于 人 的 情 感 和 世俗 的 欲望 ,他 为 了 斯 、狄 歇斯 的呢个 人 准 备 刺 杀 凯撤 。凯 撒 的妻 子 在 前 一 天 晚 上 梦 让 自己和 臣子们 专 注学术 研究 ,不 受外 界 影 响 ,下令 在 学 习期 间 , 到 了凯 撤 的雕 像 血 流 成 河 。其 妻子 劝 阻 凯 撤 不 要 出 门 ,凯 撤 先 是 与女 子断绝 来往 。不 料 ,法 国公 主 和 三个 婢 女 的 到 来 使 事情 发生 答应 了妻 子 的请 求 ,但 在 狄 歇 斯 的 引诱 下 冲 出 门 ,最 后 死 在雕 像 翻天 覆地 变化 。那 瓦 王将 其 安 排 在御 苑 中居 住 ,双 方 王 室 成 员在 前 。二 者的作 品 中的梦 有体 现 了这一 特点 。 御苑 见面 ,后来 。四对 恋 人 在 御苑 里 擦 出爱 情 的 火花 ,正 如 亚 马 2 .4 汤 、莎 剧 中 “ 梦 ” 意象 的不 同点 多所 言 :“ 绿 色是 情人 们 的颜 色 。 ”《 皆大欢 喜 》 中 ,人 们 因各 种不 在 汤显 祖 的 戏 剧 作 品 中,梦 的 制 造 者 都 是 剧 中 主 人 公 。 如 同 的 目的来到 亚登森 林 ,最终 都在这 里找 到 了爱情 。 《 牡 丹亭 》 ,杜 丽娘 和柳 梦 梅之 梦 ,此 梦 寄 托 了 他 们 冲破 现 实 的渴 1 .2 “ 花 园” 意象 与 “ 森 林 ”意 象 的不 同之处 望 ,同时为后 文 做 了铺 垫 。与 汤剧 不 同 ,莎 士 比亚 剧 作 巾 ,梦 的 虽然花 园和森林有很多相 同之处 ,但是也有不同与对方的特征。 制 造者不 是 剧 中 主人 公 。 如 《 特 洛伊 罗 斯 与 克 瑞 西 达 》 ,决 战 前 汤显祖 的 “ 花 园 ” 是 男女 最 终 的归 宿 地 ,而 莎 士 比亚 的 “ 森 夜 ,其妻 子 、母亲 和 妹妹 都梦 到 了他 最 终 战 死 沙 场 。但 是 赫 克 托 林 ” 只 是人 物 的一 个过 渡场所 ,他们最 终会 离开 。《 紫 钗 记》 中李 坚 持 出战 ,最 后 战 死 。 因此 ,梦 的 制 造 者 并 不 是 剧 中的 主 人 公 , 益 为 了考取 功名 离开 了花 园。《 牡 丹亭 》 中 ,柳 梦梅 由于不 顺 利来 而是 主人 公 的亲属 。 到花 园 ,在 此与 杜 丽 娘私 定 终 生 ,等 到 爱情 稳 定 后 ,柳 梦 梅 离 开 花 园 再次考取 功 名 。男 主人 公 最 终 还 会 为 了 花 园 中 的爱 人 回 归花 参 考文 献 : 园 。因为 ,花 园对 于 男 主人 公 来 说 是 逃 避现 实 压 力 的场 所 ,对 于 [ 1 ] [ 英]莎士 比亚著.朱生豪 等译 . 《 莎 士比亚全 集》 .北 京 :人
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两部文学杰作中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跨越时空、文化背景迥异的作品,我们将揭示梦境和神话仪式如何成为两位剧作家构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以及传达深层主题的重要手段。
《牡丹亭》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巅峰之作,通过描绘杜丽娘与许仙在梦境中的相遇与离合,展现了生死轮回、爱情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而《仲夏夜之梦》则是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瑰宝,剧中通过一系列荒诞幽默的梦境和神话仪式,探讨了爱情、欲望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本文首先将对两部作品中的梦幻元素进行梳理,分析梦境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将探讨神话仪式在两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仪式化的行为来强化人物关系和情感表达;本文将总结两位剧作家在运用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方面的异同,并探讨这些艺术手法对作品整体艺术效果的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部文学经典如何运用梦境与神话仪式来展现人类共同的情感与追求。
二、《牡丹亭》中的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充满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的杰作。
在这部作品中,汤显祖巧妙地运用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浪漫情怀的世界。
在《牡丹亭》中,梦幻成为了情节推进的重要手段。
杜丽娘因梦生情,她的整个生命历程都似乎被梦境所主宰。
梦境成为了她与柳梦梅相遇、相识、相恋的场所,也是她最终得以还魂复生的神奇之地。
这种对梦境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汤显祖对梦境的深刻理解,也赋予了作品强烈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
《牡丹亭》中还融入了大量的神话仪式元素。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例如,杜丽娘还魂复生的过程,就融入了道教的炼丹术和魂魄复生的神话传说。
这一过程不仅充满了神秘色彩,也展现了汤显祖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运用。
《牡丹亭》中的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元素,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情怀。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之爱情比较 (2)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前言 (2)一、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3)(一)汤氏与莎氏其人 (3)(二)关于爱情主题的选择 (4)二、爱情观的共性 (4)(一)反封建传统的爱情观 (5)(二)提倡纯真、忠诚的爱情观 (6)(三)突破禁欲主义的爱情观 (6)三、爱情观的特性 (8)(一)莎士比亚的乐观性 (8)(二)汤显祖的妥协性 (9)四、爱情观何以异 (9)(一)表现手法不同 (10)(二)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 (10)(三)宗教文化的影响 (10)(四)创作理念的不同 (11)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之爱情比较——以《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摘要: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十六至十七世纪时,东西方剧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两位伟大的戏剧艺术家固然是在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历史进程中创作和思考,同时也承担着不同时代任务,而两位戏剧家对时代认知、人生价值实现和意义追寻的方式也大有不同。
因此,他们虽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爱情的看法既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戏剧入手,试图找出两位戏剧家的爱情观的不同,从而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爱情观;异同Comparing The Love Topic Between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Taking Peony Pavilion and Romeo And Juliet As ExamplesAbstract: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are the two bright pearl both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in the sixteen to seventeenth century. Of course, the two great theater artists are not only different in cultures, social backgrounds, historical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reflection, but also bearing the different task in different time and nation. Furthermore, the two dramas are different in the tim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able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meaning in our life. Therefore, they ar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ey have their own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ut their views of love are in an amazing same pages.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ramatists' view of love, and then explo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view from Tang Xianzu's Peony Pavilion and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Key words:Tang Xianzu; Shakespeare; View of Lov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前言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其戏剧作品广为人知,在中国,莎士比亚也获得了极其高的知名度和认可。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两部巨著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
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意象比较研究
三、结论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中英文化宝库中的两位杰出戏剧家,他们的戏剧作品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通过对两位大师的戏剧意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 现,他们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然而, 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他们都表达了对人性的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两 位大师的戏剧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 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生平背 景
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明朝末年的著名戏剧家,他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 汤显祖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史、诗词、古文、书法等多种学问,在戏剧创作 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他的代表作品是《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和《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戏剧家,他出生于英国中 部斯特拉福镇。莎士比亚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从小就热爱文学和戏剧,经常 参加当地剧团的演出。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 王》、《麦克白》等。
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戏剧意 象比较
1、人物塑造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独具特色。他以丰富的细节描绘人 物性格和情感,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 的形象柔美温婉,情感丰富,她的性格和情感变化得到了细腻的刻画。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则更加多样化,他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展现 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复杂的 人物,他既有忧郁的一面,又有果敢的一面,他的性格变化和情感经历更加丰 富多样。
相似之处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的作品都展现 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精髓。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弘扬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和 价值观念,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则呈现了 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次,两位戏剧家的作品都人性、情感和命运等主题, 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来打动观众。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比较
争教两处销魂有两位剧坛,一位被革命导师推崇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一位被誉为古代“东方的莎士比亚”。
他们虽然早已先后陨落,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永传人间,至今在舞台上历演不衰。
他们就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汤显祖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
晚明时期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
莎士比亚历经伊丽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
当时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刚正不阿,与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从事诗文戏剧创作。
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
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与政治无涉。
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名利双收。
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戏剧作品都穿越时空,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欣赏。
四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戏剧作品一直被人们阅读、上演和评论,重要原因在于两位大师都能冲破当时的艺术教条,不落窠臼,走自己的路。
汤显祖认为要以“曲意”为重,让创作的激情冲破格律的束缚,“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莎士比亚作为“自然的诗人”,常常冲破“三一律”的限制。
可以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戏剧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摈弃了当时的艺术教条,尽情地表现了时代精神。
其次,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
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汤显祖在创作前期,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创作后期已经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作者:赵勇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年第09期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两部经典的爱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最具有比较价值。
第一,作者出生年代相似,均出生于16世纪,而且在同一年去世:汤显祖(1550-1616),莎士比亚(1564-1616)。
第二,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间上只相差四年。
《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16世纪的东方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594年,是同一时期产生的西方经典。
第三,在作品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上,两部作品也是一样的,都表达了追求爱情自由、颂扬尘世幸福的主题,表现了人性的复苏和欲望的觉醒。
第四,从情节结构上,两部作品亦有相似之处,都是由一见钟情到私订终身。
只是在结局上稍有分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为爱殉情,以悲剧落幕;《牡丹亭》是为爱重生,以大团圆收尾。
然而,从作品反映的思想意义而言,笔者认为《牡丹亭》更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更具有现代主义的意味。
因为《牡丹亭》的构思更为巧妙,它通过“梦中情”,表现人性的本质,突出人的欲望的觉醒。
二者同是经典的爱情故事,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蒙价值,为什么《牡丹亭》却没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在世界文学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运兴衰的影响。
英国在16世纪末从海上战胜西班牙,成为新兴的霸权国家,之后,又相继打败了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成为西方的“日不落”帝国。
以后漫长的三个世纪(17-19世纪),正是英国的兴盛时期,英国在这三百年间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伴随着疯狂的殖民扩张,不仅英国的政治势力渗透到世界各地,其文化也随其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非常强劲的传播导向。
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英国经典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异同
20世纪30年代,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与莎氏同年而卒。
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1这是首次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也就是说,他们同时活跃在东西方的剧坛上,各自创造出辉煌的艺术成就,又都在同一年逝世,正如青木氏所说“亦一奇也”。
随着探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汤公和莎翁更有一种人性灵魂的呼应和戏剧内涵本质的相似,无论是戏剧理念、创作技巧还是语言特征及舞台转换等,甚至所发生的重大戏剧历史事件,都具有一种高度的巧合,不能不令人拍案和惊讶。
这恐怕是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特例。
剧本创作多寡的原因分析莎士比亚除去与别人合作的几部剧作之外,一生中属于自己“真作”的一共有三十六部,而汤显祖一生所创作的著作只有“临川四梦”,加上最初没有完成的《紫箫记》,也只有半部。
那么,同样是东西方同时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为什么著作数量却如此悬殊呢?这是我们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汤显祖出身于江西临川文昌里的书香门第和耕读世家,与历史上千万学子一样,走的是一条科举入仕的道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远大抱负。
早在少年时期,汤显祖便显现出非凡的天赋与绝妙的才华。
十二岁阅读经史,作《乱后》诗云:“十三岁补入弟子员,已然为古文词,读诸史百家诸书。
”明隆庆四年(1570)二十一岁的汤显祖参加了乡试,题目《答策第三问》,对《易经》中的“八卦九畴”进行解析,大胆推翻传统世儒定论,独辟蹊径发表个人新的见解。
同考试官教谕陈批:“世儒类以图书说经,此作推原圣人本意,反复辩论,足解千古之疑。
”2两次进京会试,因拒首辅张居正笼络而落第,直至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即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三十四岁时才考中进士。
入仕之后,因上《论辅臣科臣疏》而贬谪海南徐闻,又转调浙江遂昌,在这条官途上一路坎坷,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四十九岁时最终弃官归隐,在故乡构建玉茗堂,全身心地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
东西戏剧中梦的比较——汤显祖的梦与莎士比亚的梦
东西戏剧中梦的比较——汤显祖的梦与莎士比亚的梦★承继文匯传统秉持讀書品质★文汇读书周报 ID: whdszb《文汇读书周报》第1615号第四版“书人茶话”版(2016年5月16日发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叶扬在上海图书馆作专题讲座东西戏剧中梦的比较——略谈汤显祖的梦与莎士比亚的梦叶扬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人远隔欧亚大陆,并无关联,但早在日本明治维新之际,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就把这两人扯一块儿了。
汤、莎两人,虽非同年生,却是同年死。
两人最大的相同处,是都写戏剧,而且,汤显祖有“临川四梦”,莎士比亚一生所写三十七部剧本,其中许多与梦也有很大关系。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一生写了四个剧本,即《霍小玉紫钗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牡丹亭还魂记》,因其斋名“玉茗堂”而称为“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每个剧本都是一个梦。
从艺术水平来说,《紫钗记》《南柯记》较弱,《邯郸记》稍强,但都不如其平生杰作《牡丹亭》。
《紫钗记》剧照《南柯记》剧照这个戏塑造的人物较多,但受中国戏剧角色的限制,相对而言不如莎剧中长长的人物画廊。
比如京剧生旦净末丑,基本是固定角色,涂白粉的花脸必为奸人,因而人物塑造不太活泼。
但在《牡丹亭》里,不是主要人物的陈最良这个角色写得特别成功。
这个老学究非常迂腐,杜丽娘和她的丫鬟春香闹学,是非常有名的一出戏。
与莎剧相比,单凭《牡丹亭》,汤若士就毫无愧色。
《邯郸记》剧照且看汤若士同代人的评价。
晚明的屠隆说:“义仍才高博学,气猛思沉。
格有似凡而实奇,调有甚新而不诡。
语有老苍而不乏于姿,态有秾艳而不伤其骨。
”评价非常高。
有名的小品家王思任说:“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剧照批评的也有。
精通曲律的王骥德说:“婉丽妖冶,语动刺骨,独字句平仄,多逸三尺,然其妙处,往往非词人功力所及。
”说汤若士平仄不对,跑音三尺,但笔下妙处,无话可说。
另一位大家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剧中的梦幻--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比较
剧中的梦幻--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比较
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都存在着许多梦境和幻境。
然而,两位大师对于梦幻的表现方式和意义却存在着不同之处。
首先,莎士比亚的梦幻通常是用来展现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情感
纠葛。
在《仲夏夜之梦》中,赫密欧斯和束缚她的家庭的矛盾、卢
西恩与海伦的互相爱慕、谷仓里幻境的混乱,都体现了莎士比亚的
主题:爱情的真实与虚幻。
而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母亲
梦到了死去丈夫,从而引发了哈姆雷特的怀疑和探究,形成了故事
的又一个转折点。
而在汤显祖的戏剧中,梦幻多用来描绘历史和神话传说。
比如,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就因为访梦牡丹亭,与潘母的传奇相会,
才有了后来的爱情传说。
而在《汉宫秋》中,武则天的梦境则揭示
了她对江山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追求。
此外,莎士比亚的梦幻情节多以手法繁琐著称,如《仲夏夜之梦》中的变形和变色,而汤显祖则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如他笔下
的太真,和白石道人所说的人间虚幻。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对于梦幻的表现方式和意义各有
千秋,都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
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作者:胡志毅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10期胡志毅今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我们可以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进行比较。
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中,最早的论文有徐朔芳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近期的有刘昊的《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爱情与异地》[1]。
本文试图从梦幻、梦境和神话仪式的视角,将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进行比较。
一、梦幻:主题与象征梦想,是一种诗学。
加斯东·巴拉什的《梦想的诗学》提出了“梦想的诗学”的概念。
他说:“在诗人作出宏伟的发现时,一个诗的形象能够成为一个世界的萌芽,一个呈现于诗人梦想前的想象天地的萌芽。
”[2]诗人的想象就是一种梦幻。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是戏剧诗人,他们采用梦幻来写作。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汤显祖写梦,并不是因为他把人世都看成是梦,而是借写梦,抒发他对当时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的不满。
《牡丹亭》的梦情,是在《惊梦》和《寻梦》中表现出来的。
梦情化成了梦境。
尼采说,每个人在创造梦境方面是完全的艺术家,而梦境的美丽外观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3]。
而弗洛伊德将“想象丰富的作家同大白天做梦的人”,把作家的创造同“白昼梦”作比较[4]。
《牡丹亭》中杜丽娘“昼寝”时做的梦,可以视为“白日梦”,柳梦梅是杜丽娘梦情中的理想爱人。
而花神则是现实中媒人的化身。
在《惊梦》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幽欢和花神从中“惜玉怜香”的保护,构成了这出戏的戏剧性,或者说是使其“戏剧化”了。
汤显祖的《牡丹亭》,“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曰: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杜丽娘的梦境是现实之境的升华,“梦中之境,何必非真”,梦中的爱人柳梦梅就是她后来超越于生死之上的爱人。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作者:许茂琴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8期摘要: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牡丹亭》都代表着中外爱情戏剧发展的顶峰,是爱情戏剧史划时代的佳作。
由于两位戏剧家写作环境、写作手法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想要理解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必须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对两位戏剧家作品的异同点进行分析。
本文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存在异同进行探究,希望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中西方优秀文化。
关键词:莎士比亚;汤显祖;爱情戏剧引言: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是16世纪中外戏剧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莎士比亚的诸多作品都被世界作者奉为佳作,尤其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被世界学者奉为爱情戏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而汤显祖则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其创作的《牡丹亭》也是中国古代爱情戏剧的代表作。
对这两位戏剧家的作品进行比对与研究,有利于加深人们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了解。
一、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作品的差异点第一点,二者的写作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正值西方人文主义盛行的年代,莎士比亚在该时期创作的作品大部分充满理性,莎士比亚创作的爱情戏剧中情与理的冲突十分严重,其冲突具体表现在剧中男主人公罗密欧为了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与父母代表的封建家长包办婚姻、贵族世仇等封建观念进行斗争[1]。
而汤显祖戏剧中追求的理却和莎士比亚截然不同,汤显祖戏剧中体现的理是宋朝理学家宣扬的理,该理学观念给当时社会行为制定了一套规范性的准则,对男女之间的爱情自由造成限制,汤显祖爱情戏剧中体现的理,是左右人们行为的理,汤显祖作为戏剧大家,敢于将男女爱情和社会形态进行对立,提倡自由平等的爱情观念,因此也可以将汤显祖称之为打破时代束缚的自由斗士。
第二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作品,在宗教文化上存在差异,莎士比亚生活时代的欧洲基督教盛行,基督教观念深刻影响着莎士比亚的爱情戏剧。
基督教追求的是虚拟的东西,信仰的是来世,因此莎士比亚的爱情戏剧,男主追求爱情表现为对灵魂的追求。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中女性观之比较——以《邯郸记》和《麦克白》为例
㊀[收稿日期]2018 ̄12 ̄10㊀[基金项目]四川省翻译协会课题 «祝福»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 (201505)㊀[作者简介]付智茜(1979 )ꎬ女ꎬ四川仪陇人ꎬ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副教授ꎬ硕士ꎬ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㊁翻译理论及实践ꎮ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中女性观之比较以«邯郸记»和«麦克白»为例付智茜(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ꎬ四川南充637000)㊀㊀[摘㊀要]汤显祖的«邯郸记»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两部作品均从男性作家的视角塑造了超越时代的女性形象ꎬ彰显了崔氏和麦克白夫人两位女性的权欲与野心㊁胆识与谋略㊁能言善辩等 阳性气质 ꎬ也比较了他们 阳性气质 的差异:崔氏独立坚毅㊁麦克白夫人残忍粗暴ꎬ同时又不忘展现其 阴柔气质 ꎬ体现了两位剧作家的思想进步性ꎮ[关键词]汤显祖ꎻ莎士比亚ꎻ作品ꎻ女性观ꎻ«邯郸记»ꎻ«麦克白»[中图分类号]I10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 ̄0712(2019)02 ̄0046 ̄05㊀㊀16世纪中期ꎬ中国明代末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戏曲作家汤显祖(1550 ̄1616)ꎮ在文艺复兴时期ꎬ遥远的西方也出现了一位戏剧创作大家莎士比亚(1564 ̄1616)ꎮ虽然他们远隔重洋ꎬ但是各自的鸿篇巨作东西遥相呼应ꎮ当莎士比亚的戏剧风靡于英国剧坛时ꎬ汤显祖的 临川四梦 也席卷着中国戏曲舞台ꎮ有道是 当地球另一端的伦敦寰球戏院正在上演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ꎬ人们以灯笼代替月亮时ꎬ此刻中国某一处庙会舞台上却在演出汤显祖的«牡丹亭»ꎬ睡魔以铜镜一面摄引柳梦梅入梦ꎮ当莎士比亚以鹅毛管书写无韵体诗句时ꎬ他想不到世界另一端有一个同行正在 自掐檀痕教小伶 [1]ꎮ甚至连日本学者也惊叹道 东西曲坛伟人ꎬ同出其时ꎬ亦一奇也 [2]ꎮ二者笔下的女性形象ꎬ突破了传统的以男性话语权为中心的书写规范ꎬ塑造了超越时代的女性角色ꎮ她们不再甘当父权制社会里被束缚的 客体 ꎬ不再沉默失语ꎬ不再是 他者 ꎬ而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主体ꎮ一㊁女性的 阳性气质在中国父权制的封建社会里ꎬ性别政治显而易见:政治的主导为男人ꎬ女性只能服从ꎮ甚至有训诫称: 妇主中馈 国不可使预政 以致祸也ꎮ [3]在19世纪的西方ꎬ一部分中产阶级女性虽有了一定的自主空间ꎬ但依旧被局限于家庭的狭小世界里ꎮ伍尔芙曾这样描述 除了中产阶级客厅的场景以外ꎬ其他所有经验的大门都是关闭的ꎮ对于战争㊁航海㊁政治和经商ꎬ她们都不可能有第一手的经验ꎮ [4]女性作为独特的审美形态文学ꎬ在封建社会父权制的影响下ꎬ难以逃脱男权中心的樊笼ꎬ大多数女性角色只有通过爱情㊁婚姻和家庭生活来书写ꎮ因此ꎬ她们很多情况下只能在男女关系㊁家庭关系㊁家庭事务中来展开内心独白ꎬ没有独立的话语权ꎮ所以这样的文学创作 往往只在浅层次上做文章ꎬ而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64 第36卷第2期2019年3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HumanitiesꎬScienceandTechnologyVol.36No.2Mar.2019真正作用及存在价值并没有做应有的解释和估价 [5]ꎮ在男权话语中心的年代ꎬ汤显祖的«邯郸记»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向世人呈现了不同的两性格局ꎮ女性形象不再是次要陪衬ꎬ而是在政治领域里举足轻重的角色ꎬ她们影响男主角的性格ꎬ同时也推动情节的发展ꎬ有时甚至会产生出比男性角色更为令人震撼的效果ꎬ让人印象更深ꎮ许多学者在论及«邯郸记»中的崔氏与«麦克白»里的麦克白夫人时ꎬ一般都着重批判她们对丈夫的怂恿ꎬ造成男主角的悲剧下场ꎬ而忽视了她们作为女性本身所潜藏的权力欲望ꎮ鉴于此ꎬ笔者将从这两部作品所彰显的女性的 阳性气质 ꎬ即权利与野心㊁胆识与谋略㊁能言善辩与其差异及女性的 阴柔气质 两方面来梳理其独特进步的女性观ꎮ(一)女性的权欲与野心相比于传统ꎬ«邯郸记»里的崔氏与«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不是父权制度规范下的理想女性ꎬ她们都有着极强的追求权力的欲望㊁想要参与政治生活的野心ꎮ两部作品都突破了传统的范式ꎬ大量书写和渲染她们的权欲与野心ꎮ这种欲望比起男性来说有时简直是过犹不及ꎮ剧情伊始ꎬ她们就极力鼓动和怂恿各自丈夫谋求功名ꎬ这种行为并非简单的 望夫成龙 ꎬ而是彰显自身对权力和地位的诉求ꎮ崔氏逼卢生成婚以后ꎬ 忽动功名之兴 [6]90ꎬ劝卢生上京考取功名ꎬ并用家产资助他贿赂朝中官员ꎬ虽然这并非卢生本意ꎬ但也只能感叹 葫芦提田舍郎ꎬ仗娇妻有志纲 [6]94ꎮ可见ꎬ崔氏的权欲与野心更甚于卢生ꎮ而麦克白夫人从信中得知了女巫预言自己的丈夫会成为君王之时ꎬ内心的欲望就开始不断膨胀ꎬ进而极力怂恿麦克白篡夺政权ꎮ她反对 人情的乳臭 [7]9ꎬ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走捷径ꎮ由此可见ꎬ麦克白夫人是名副其实的野心家ꎮ(二)女性的胆识与谋划«邯郸记»里的崔氏与«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不但有着极强的权欲ꎬ更有着过人的胆识与谋划能力ꎮ«邯郸记»中崔氏仅用了短短几句诗 开元通宝是钱财ꎮ若道文章空使得ꎬ状元曾值几文来? [6]96一语道破了封建科举制度 以钱谋私 的本质ꎮ所以她让卢生利用自己的裙带关系去结识官员ꎬ倾其家产帮助卢生行贿ꎬ最后更是冒死为丈夫喊冤ꎬ让卢生得以攀上权贵ꎬ享荣华富贵ꎮ麦克白夫人则鼓动丈夫弑君篡位ꎬ劝说 您可以把今晚的大事交给我去办 [7]37ꎬ 泰然自若地抬起您的头来ꎻ恐惧往往是误事的根源ꎮ一切都在我的身上 [7]37ꎬ其过人的胆略和坚定的意志可见一斑ꎮ当得知邓肯将要来访的消息时ꎬ她当机立断ꎬ开始策划ꎬ决心抓住这次弑君夺权的机会ꎬ沉着冷静地帮丈夫实施谋杀计划ꎮ海涅曾评价麦克白夫人 一匹极其凶猛的野兽 [7]69ꎮ通过残忍血腥的手段达到目的之后ꎬ虽然在宴会上也深感紧张ꎬ但她仍然镇定自若ꎮ在麦克白差点露出破绽之时ꎬ她用自己过人的胆识和谋划掩盖了自己和丈夫的罪行ꎬ力挽狂澜ꎬ化解了危机ꎮ连麦克白都不禁感叹 你的无畏的精神ꎬ只应该铸造一些刚强的男性 [7]47ꎮ可见崔氏与麦克白夫人所具的胆识和谋划能力远远甚于自己的丈夫ꎬ展现女性在潜移默化中对政治的影响力ꎮ(三)女性的语言能力在父权制度下ꎬ语言是男性用来获得权力与地位的一种工具ꎬ以话语权来证明其存在和价值ꎮ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说 妇女必须学会沉默ꎬ必须完全屈从ꎬ我不允许妇女行如导师ꎬ不允许她在任何方面对男人施展权力ꎬ她必须寂静无声 [8]ꎮ崔氏与麦克白夫人凭借出挑的语言能力ꎬ在各自家庭关系中具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ꎬ有时候甚至其地位高于男性ꎮ她们能言善辩ꎬ用自己具有煽动性的语言激发丈夫的斗志ꎬ借此实现她们心中追逐权力的欲望ꎮ她们打破了父权制下对女性话语权的束缚ꎬ以语言为武器来对抗男性社会的话语权威ꎮ«邯郸记»中崔氏的语言能力可谓令人叹服ꎬ她条理清晰地为丈夫分析了他屡不得志的原因 说豪门贵党ꎬ也怪不得他ꎮ则你交游不74总第167期付智茜: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中女性观之比较多ꎬ才名未广ꎬ以致淹迟 [6]90ꎮ她在午门献回文锦时ꎬ哭诉 宿世旧冤家ꎬ当把卢生活坑煞ꎮ有甚驾前所犯㊁吃几个金瓜?把通番罪名暗加ꎬ谋叛事关天当耍 [6]31ꎬ以如此声泪俱下的喊冤哭诉打动了皇上ꎬ救卢生于生死边缘ꎮ麦克白夫人在丈夫犹豫之时ꎬ运用排比句㊁反问句等强有力的语言刺激㊁鼓动㊁劝诱丈夫ꎮ当麦克白杀死邓肯而恐惧焦虑之时ꎬ她又用自己巧舌安慰丈夫ꎬ使麦克白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自己弑君夺权的行径ꎮ 让我们回到自己房间里去ꎬ一点点的水就可以替我们泯除痕迹ꎬ不是很容易的事吗? [7]97当麦克白在宴会上差点露出马脚的时候ꎬ她用巧妙托词掩饰了一切罪行ꎮAnneKemble曾这样评价麦克白夫人: 她绝不会停止言说ꎬ直到她的目标实现ꎮ ①(四)«邯郸记»与«麦克白»中女性 阳性气质 的差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打破父权制传统观念的桎梏ꎬ赋予崔氏和麦克白夫人独特的 阳性气质 ꎬ即在社会政治领域极强的参与欲望和女性主体意识ꎬ但他们笔下女性的 阳性气质 也有所不同ꎮ«邯郸记»通过描写崔氏几次经历困境来表现她的坚毅与耐力ꎮ当她从 夫荣妻贵ꎬ府堂之内ꎬ奴婢数百余人ꎮ奴有金貂ꎬ婢皆文绣 的富贵生活陷入到 没入机坊ꎬ止许梅香一人相随 蓬首居然织作 [6]372的困境之时ꎬ她不畏艰难ꎬ依然坚强活了下来ꎻ当丈夫有难ꎬ孤立无援的境况之下ꎬ崔氏以文锦献呈皇帝ꎬ凭一己之力救夫ꎬ充分表现出她独立㊁坚毅的性格ꎮ而麦克白夫人的 阳性气质 更多体现在她那极其强硬的态度和言辞及残忍血腥的手段上ꎮ 她把匕首交给丈夫ꎬ用毫无人性和毫不手软的撒旦式的壮伟ꎬ毅然作恶的地狱样的冷血ꎬ来坚定并鼓励了他 [9]ꎮ父权制社会的规则使得崔氏和麦克白夫人对权力的追求只能寄托在丈夫的身上ꎬ她们依附于男性和家庭的情况充分反映出了男权中心的社会现实ꎮ但是ꎬ女性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间接性地参与到了对权力的攫取之中ꎮ崔氏对卢生施以金钱资助ꎬ表明 社会弱势性别的女性向强权性别 男性(尤其是其文化精英 才子)给予关键的助力ꎬ既是女性扮演社会角色的试探ꎬ也是对主流话语神圣性的质疑ꎮ换句话说ꎬ女性真正开始关注封建男权社会的运作手段ꎬ发挥财富的力量来辅佐心愿的完成ꎬ更进一步是为谋求个体的人生出路ꎬ即通过自己能动的参与ꎬ完成实现自我的行程ꎮ [10]不同于崔氏的是ꎬ根据英国当时的社会情况看麦克白夫人在成为王后之后极有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合法权力和地位ꎬ在这些利益的驱使下ꎬ她更是直接参与到了谋权篡位的阴谋之中ꎮ她身上的 阳性气质 不再是女性坚强刚毅的表现ꎬ而是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以极其残忍粗暴的手段攫取权力ꎮ麦克白夫人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谋取她渴望已久的权力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由于女性长期在父权制社会下所受的压抑演变成了一种心理的扭曲所造成的ꎮ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社会里ꎬ女性的存在价值只能困于家庭的狭小空间ꎬ社会政治领域将她们排除在外ꎬ女性被置放于 他者 的位置ꎮ叔本华指出: 一切欲求皆出自需要ꎬ出自匮乏ꎬ因而也就是出自痛苦ꎮ [11]在男性为绝对主导的社会秩序中ꎬ女性参与政治的权力被剥夺ꎬ女性作为人的自然属性也被社会生活所忽视ꎬ这就势必造成在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与父权制度下ꎬ女性既定的思维模式产生严重的偏差和冲突ꎬ从而导致心理扭曲和行为的狂悖ꎮ法国女权主义哲学家克里斯蒂娃指出: 由于女性希望自己能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人ꎬ她们要么将竞争㊁攻击力和权欲等诸多男性理想观念融入自我意识ꎬ从而象男人们那样追求成功和认可ꎬ否则ꎬ便只能去遵循男性所推举的所有女性美德ꎮ [12]«邯郸记»和«麦克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意识和行动性ꎮ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以男性作家的视角去审视和关注女性的命运ꎬ不再将女性的活动空间仅仅局限于家庭关系和男女关系ꎬ而是凸显了她们性格中的 阳性气质 对社会政治领域的影响ꎮ法国女权主义哲学家克里斯蒂娃指出: 由于女性希望自己能成84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67期为具有社会意义的人ꎬ她们要么将竞争㊁攻击力和权欲等诸多男性理想观念融入自我意识ꎬ从而象男人们那样追求成功和认可ꎬ否则ꎬ便只能去遵循男性所推举的所有女性美德ꎮ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说: 其实女人只要有了权力ꎬ其行为就与男人无异ꎮ [13]崔氏和麦克白夫人的形象突破了传统父权社会里对女性角色的定位ꎬ揭开了女性渴望权欲的另一面ꎬ也反映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ꎮ二㊁女性的 阴柔气质在传统的男权中心的书写模式中ꎬ女性要么扮演着温顺㊁善良㊁没有自我主见的贤妻良母的角色ꎻ要么被刻画成为了反抗父权㊁夫权而阴险狡诈的悍妇形象ꎮ这两种书写无疑都是对女性形象的扭曲ꎬ前者满足了男性的支配心理ꎬ后者由于反抗而引发了男性的恐惧心理ꎮ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打破了传统文学对女性的书写模式ꎬ更多地凸显了崔氏和麦氏身上的 阳性气质 ꎬ超乎社会规范的权欲和对政治参与的渴望ꎬ为达目的的坚毅性格及令人惊叹的办事手段ꎮ然而ꎬ作者在彰显她们 强悍 一面的同时ꎬ也没有忽视女性本身所具有的柔情及她们细腻的内心ꎮ在«邯郸记»中ꎬ崔氏表现出了超乎男权社会规范的对权力的欲望及在官场中运筹帷幄的能力ꎬ但我们依然能从字里行间看到 阳性气质 的崔氏作为妻子温柔的一面ꎬ对其丈夫的爱和体贴ꎮ家境殷实使她在婚姻关系中处于强势的地位ꎬ但她却并没有嫌弃卢生的穷困落魄ꎻ卢生倾心舒适的生活ꎬ无心追逐功名ꎬ她并未冷语相向ꎬ而是晓之以理ꎬ动之以情ꎬ悉心相劝ꎬ让卢生充满信心ꎻ卢生西征之时ꎬ她 不茶不饭ꎬ所事慵妆里 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超过了对功名利禄的渴望ꎻ卢生落难被贬之际ꎬ她为丈夫送行ꎬ并且 袖了半截银锞子ꎬ路上顾觅 ꎬ可谓患难见真情ꎮ卢生晚年由于纵欲过度ꎬ身患重病ꎬ她不离不弃ꎬ悉心照顾ꎬ毫无怨言ꎮ无论卢生身处何种境地ꎬ她对丈夫始终如一ꎬ作为一个女子ꎬ她温柔体贴ꎬ宽容大度ꎬ说崔氏是贤妻良母毫不为过ꎮ在«麦克白»中ꎬ麦克白夫人一番: 我曾经哺乳过婴孩ꎬ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ꎮ可是我会在他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ꎬ从它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ꎬ把它的脑袋砸碎ꎮ [7]46这话一方面表现出了她想要夺权的决心ꎬ另一方面ꎬ 尽管许多人认为这体现了她无情的本质ꎬ但这也恰恰证明了完全相反的事实因为这句话最清楚地表明了她深知世上没有比女人和她的孩子之间更温柔的关系了 ②ꎮ还有学者也谈到: 她的这番话反而更容易让人感觉到她的女人气质 ③ꎮ崔氏和麦克白夫人纵然有着极强的 阳性气质 ꎬ但是毕竟不能完全抹灭自己天性中的 阴柔气质 ꎬ作者这样 刚柔兼顾 ꎬ也让崔氏和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ꎮ三㊁结语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着重凸显女性 阳性气质 的同时ꎬ兼及女性本身的阴柔特质ꎬ塑造出了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女性形象ꎬ崔氏和麦克白夫人身上都具有 双性特质 ꎮ作者强化她们的 阳性气质 并不是对崔氏和麦克白夫人本身的女性特质的否定ꎬ而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ꎬ提倡个性解放ꎮ崔氏和麦克白夫人形象的成功塑造ꎬ或许是作者对男女两性在人的本性和理想之间的一种思考ꎬ既能突破男权统治的束缚ꎬ又避免女性走向另一种极端ꎮ崔氏和麦克白夫人都不是完美的形象ꎬ但正因如此ꎬ作品更透出一种真实ꎮ男性作家在父权制社会里对女性的独特关怀ꎬ体现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思想的进步性ꎮ注释:①AnneKembleꎬ LadyMacbeth ꎬinAnnThompsonandSashaRoberts.Ed.ꎬWomenreadingShakespeare.1660 ̄1900:AnanthologyofcriticismꎬManchesterandNewYork: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ꎬ1997:119作者自译ꎮ原文:Shehasherendtogainbytalkingꎬandshetalkstillshedoesgainitꎮ②JoanLarsenKleinꎬ LadyMacbeth:Infirmofpurpose ꎬin94总第167期付智茜: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中女性观之比较CarolynRuthSwiftLenzꎬed.ꎬTheWoman sPart ̄ ̄ ̄ ̄Fem ̄inistCriticismofShakespeareꎬ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ꎬ1980:252.作者自译ꎮ原文:Apassagewhereshealludesto pluckinghernipplefromthebonelessgumsofherin ̄fant ꎬthoughusuallythoughttoproveamercilessandun ̄womanlynatureꎬprovesthedirectopposite showthatsheconsiderednotiesotenderasthatwhichconnectedherwithherbabeꎮ③JulietDusinberreꎬShakespeareandtheNatureofWomenꎬNewYork:PalgraveMacmillanPressꎬ2003:258.作者自译ꎮ原文:LadyMacbeth simageofdashingthebabefromherbreastevokesherfemininityevenmorepotentlyforShakespeare stimeꎮ参考文献:[1]徐朔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J].社会科学战线ꎬ1978(2):208.[2]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M].王古鲁ꎬ译.上海:中华书局ꎬ1954:93.[3]颜之推ꎬ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台北:台北明文书局ꎬ1984:59.[4]伍尔芙.伍尔芙随笔集[M].深圳:深圳海天出版社ꎬ1993:180.[5]王力.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ꎬ1990:61.[6]汤显祖.邯郸记[M].汪榕ꎬ培英ꎬ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ꎬ2003.[7]海涅.莎士比亚的少女和妇人[M].绿原ꎬ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ꎬ2007.[8]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ꎬ2002:204.[9]别林斯基语ꎬ歌德.莎剧解读[M].张可ꎬ元化ꎬ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ꎬ2003:351.[10]张宏生.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ꎬ2002:252.[1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1996:379.[12]JULIAK.Women sTime[M].NewYork:ColumbiaU ̄niversityPressꎬ1986:188.[13]西蒙娜 德 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ꎬ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ꎬ1998:267.ComparisonofViewofFemaleinWorksWrittenbyTangXianzuandShakespeare:TakingHandanjiandMacbethasExamplesFUZhi ̄xi(ForeignLanguageandCultureDepartmentꎬNorthSichuanMedicalCollegeꎬNanchong637000ꎬChina)Abstract:BothHandanjibyTangXianzuandMacbethbyShakespeareshowconcernsforthefateofwomen.Thetwoworksdemonstratethelivingstateofwomenalongwiththeirfateinthepatriarchalsocietyfromtheperspectiveofmalewritersꎬgivingashapeoffemaleimagesbeyondthetimes.Incommonꎬtwoworksbothmanifestwomenᶄs"positivetemperament"likelustandambi ̄tionꎬcourageandcounselꎬglibandquick ̄tonguedinargumentꎻincontrastꎬMsCuiisfirmandpersistentꎬwhileMrsMacbethiscruelandbrutal.Meanwhileꎬthetwoworksmakeeffortstodisplay"femininity"ꎬwhichembodiestheprogressiveideasoftwoplay ̄wrights.Keywords:TangXianzuꎻShakespeareꎻworksꎻviewoffemaleꎻHandanjiꎻMacbeth(责任编校:彭芬辉) 05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总第167期。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意象之比较
文艺生活 Literary And Artistic Life52南风 south wind戏剧意象不同于戏剧形象,它富有象征意义,戏剧原型通过原型象征或原始意象得到呈现。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剧作中的故事都发生在特定的场景,比如《暴风雨》中的荒岛、《仲夏夜之梦》中的森林;《牡丹亭》中的后花园、《南柯记》中的孤槐、《邯郸记》中的邯郸古道等等,这些意象承载着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寄托着剧作者的主观情思。
1 “花园”、“森林”——爱情的伊甸园花园与森林分别为汤显祖戏剧和莎士比亚戏剧所运用的一类自然意象,都是人文化自然的呈现,在剧中均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文本中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均在此生发并觉醒。
花园与森林都是剧中男女主人公逃脱现实世界而幻化出来的理想世界,见证着主人公爱情的发生发展,带有极强的虚幻色彩,它们作为乌托邦的一种存在象征,是超然现实之外的真实之地。
汤显祖戏剧中的花园花朵缤纷、莺飞燕舞,充满了勃勃生机。
花园总是见证着人物情感的冲突变化,汤显祖剧作《牡丹亭》中杜丽娘从小生活在父权制家庭中而备受管制,花园的出现却改变了她原本的想法唤醒了她的少女情怀。
其笔下的花园经常出现“花、柳、梅”等景物暗合作品中的人物,如“柳”和“梅”暗指柳梦梅;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中,在绝对父权统治下赫米娅和拉山德、海丽娜与狄米特律斯的爱情得不到肯定,于是他们选择逃离现实私奔到森林,四个人在森林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自由的恋爱充满了浪漫气息。
其戏剧中的森林中常出现的“树”意象有着独特的涵义,树意象的内涵早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时就已显现出来,“树”本身就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因素以及神秘因素。
汤显祖剧中的花园多半是适应季节的,展现的是天时的变化,暗合剧中人物情感的波动变化。
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森林所呈现的是盛夏的景象,它只是单单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并不承载剧中人物情感的波动。
花园可称为是家庭和社会的结合体青年男女爱情的最终归宿,是超越家庭又不超越社会秩序的一个存在。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悲剧主题异同研究分析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悲剧主题异同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都是伟大的戏剧家,两人都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名人,他们的作品广泛被世人所熟知。
它们是两位不同国家的文学大师,而他们的悲剧作品被认为是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两位文学家在悲剧主题上的异同。
1.主题的共同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悲剧主题都强调了命运和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对抗。
命运是一种既定的力量,它超越了人的意愿和决定,以某种方式制定了人类的命运。
在两位文学家的作品中,命运是每一个角色的注定。
然而,这种科学或宗教上的人类其他力量的东西,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和汤显祖作品的主题之一。
同时,两位文学家都强调了爱情的力量,它使人克服一切的障碍。
爱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内在力量的源泉。
2.主题的不同点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主要强调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导致他们注定的命运。
他们的行为是他们失败的根源。
例如,哈姆雷特被他的不信任和对疯狂的恐惧所困扰,所以他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这些错误的决定导致了他的悲剧性结局。
相反,汤显祖的悲剧就强调了主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他的悲剧人物往往是被压迫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
由于环境的限制或者其他原因,他们无法使自己的梦想成真。
与莎士比亚的作品相比,汤显祖的作品更加强调社会、人性和文化背景对人物的影响。
3.表达方式的不同点莎士比亚的作品经常属于典型的欧洲戏剧,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情节发展为主要手段。
另一方面,汤显祖的作品则在国粹的框架下,以多种形式表达悲剧主题,可以在大戏和演唱场景中看到不同的表达方式。
除此之外,汤显祖作品中的舞蹈、歌唱和音乐元素都是很重要的。
这些元素共同形成了一种充满中国特色的戏剧形式。
4.戏剧表达的不同点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通过角色间的对话、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戏剧。
而汤显祖的作品则以表演方式为主,通常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来表达戏剧。
比如,音乐、舞蹈、书法和武术等元素就经常出现在汤显祖作品中。
汤显祖的作品强调了形式和表现力。
莎士比亚更注重对话和性格细节。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这两位戏剧大师的美学观念之比较。
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的国宝,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而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同样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时代和文化背景中,但二者在戏剧创作上展现出的独特美学观念却具有诸多值得比较的共通之处。
本文将首先分别概述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观,分析他们各自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与追求。
接着,通过比较两者的美学观念,揭示他们在戏剧主题、人物塑造、情节构建以及舞台表现等方面的异同。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他们美学观念形成的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经历等。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观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能为当今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莎士比亚戏剧美学观概述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戏剧创作和深刻的美学观念,成为了世界戏剧史上的璀璨明星。
他的戏剧美学观,既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又蕴含了个人独特的艺术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美学观首先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上。
他的剧作常常以人性的复杂多面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生动地展示了人的欲望、情感、理智与道德的冲突与交融。
这种对人性深入的洞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
莎士比亚注重戏剧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戏剧不仅能够娱乐观众,更重要的是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对正义、善良、爱情等美好品质的颂扬,以及对邪恶、贪婪、自私等丑陋行径的批判。
这种对戏剧社会功能的重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莎士比亚还强调戏剧的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他认为,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应该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因此,他在创作中,注重语言的韵律、情节的结构、人物的形象塑造等方面,力求使每一部作品都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时代是伊丽莎白、詹姆斯一世先后统治的时代,那是一个英国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文艺复兴时代。英国自十五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刺激了工厂手工业的畸形繁荣,它利用所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越区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掠夺,成为海上霸主,国力强盛。伦敦成为国际贸易和信贷中心,市民生活富裕,文化生活成为其必需品。和中国明朝相似,伦敦市民也很喜欢戏剧,最多时平均每周有十分之一的居民去看戏。此时英国戏剧也达到成熟阶段。十六世纪初,研究古典的风气盛行,大、中学校教师,往往摹仿古罗马的悲、喜剧,写成剧本,在学校中表演,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和促进了英国戏剧的全面发展。到莎士比亚时代,戏剧演出改变了在城乡利用临时舞台演出的形式,开始在固定剧场演出。他的作品进一步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腐朽,反神权、反封建,提倡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在当时促成封建制度的崩溃,推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具有强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汤显祖流传下来的作品有《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部。数量上虽和莎士比亚有差距,但影响却同样巨大。尤其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被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明清以来,一直风靡舞台。汤显祖被推为明代戏剧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明清两代还因为有很多文人模仿汤显祖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而形成了“玉茗堂派”、“临川派”等流派。在今天,他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当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也有不同点,那就是时代的主导精神以及作家素质与社会处境的不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关系已在封建制度阵容中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反对宗教神学兴起了一场思想文化活动——文艺复兴,旨在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伸张资产阶级人性、人权。人文主义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原则,其根本标志是以人为本,人文主义者的这种根本性的观念革命激发了文艺复兴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全面享受生活的巨潮,因此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分的体现出了生动丰富的人文魅力,弥漫着一种自然人格和精神人格充分舒展的情调。但与同时代的英国相比,在明朝中、晚期,临近末路的封建势力仍相当强大,相形之下,资本主义萌芽显得稚弱多了。由于资产阶级及其人文主义思想尚未形成,因而当时的戏剧家包括汤显祖在内,不可能超脱儒家范畴,其思维语言仍是传统“中国式”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艺术创作的比较
摘要:作为同时期的中西方戏剧家,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身上有许多共同点与不同之处,本文从艺术成就、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这些异同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汤显祖 莎士比亚 艺术创作 异同
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们是同辈人,虽相隔天涯海角,但相似之处颇多,差异亦显著,两位都集中反应了当时的中、西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二人同时光照东西方剧坛,都在本国本国和世界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这实在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大奇迹。
其次,两人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也有不少相近的地方。他们所处的时代的一个共同点是由于城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兴起和统治者的提倡,出现了戏剧繁荣的局面。汤显祖生活在明代中、晚期,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封建剥削阶级的疯狂掠夺与兼并,导致了土地高度集中,与此相一致的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方面的封建统治,像浓密的阴云窒息着神州大地。而在朱明王朝业已腐溃的土壤中,却已朦胧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萌发的星星之火,正是它的出现,“市民等级”的成熟和“市民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深刻变革。使两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市民文学”繁荣起来,汤显祖时代的戏曲艺术也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大明律》虽禁止“搬做杂剧”,却束缚不了戏曲在民间的蓬勃发展。他的作品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期的民主、自由思以及对封建礼教和黑暗政治的批判。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矛盾,猛烈的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同时又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在明代这个极力提倡妇女贞洁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艺术创作上的异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戏剧成就方面。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下剧本37部,其中最著名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等等,在世界各国都几乎家喻户晓,除此之外,他还写过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三或四首长诗。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并把他的作品誉为“世界艺术高峰之一”。 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
第三,两人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有共同之处。汤显祖的作品多数以“梦”为题材,而且描写生生死死、死而复生,情节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莎士比亚的某些作品也有类似的特点。如同样描写梦的《仲夏夜之梦》,有鬼魂出现的《哈姆雷特》,在《第十二夜》中,女扮男装,情节也非常离奇。神怪、传奇手法的运用,既给戏剧添加了扑朔迷离的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特点也正是两人在艺术上最大的相似之处。但二人在艺术方法的运用上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对戏剧结局的处理就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审美习惯造成的。中国传统喜剧讲究结局的皆大欢喜,表现悲剧时尽量把悲伤因素放在过程中。而西方文学对悲剧和喜剧有明确的定义和划分,判断一部戏剧的悲喜成分,除题材方面的特征外,结局是个重要标志。大多数的莎剧都是遵循此原则的,喜剧结局是皆大欢喜,悲剧则以死亡和流血而告终。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基本相同,汤显祖生于公元1550年,死于1616年;莎士比亚生于1654年,死于1616年。汤显祖比莎士比亚早出生14年,但两人同年去世,可以说是同时代人。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生活在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汤显祖出生在读书世家,承袭了四代袭文的家风,5岁就能属对联句,10岁学古文词,对《文选》颇为喜爱。14岁补为诸生,在县学里名列前茅。21岁时又以排名第八的成绩中了举人,但在进士科考中屡考屡败,受挫十载,直到万历十一年才以第三甲第211位的排名中了进士。但汤显祖为人正直,不受别人的拉拢,因此在官场上也一直屈沉下僚,于万历二十六年毅然辞官,归隐于临川玉茗堂中,与百感交集中创作了“临川四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