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近代历史矛盾
1、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2、在第二阶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3、在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如何动员、组织全民族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
4、在第四阶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5、1949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6、1956年至今,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中国革命史简表
中国革命史简表摘要:一、前言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太平天国运动2.洋务运动3.戊戌变法4.辛亥革命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国共合作的大革命3.土地革命战争4.抗日战争5.解放战争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社会主义改造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文化大革命5.改革开放五、结论正文:中国革命史是一部充满奋斗与牺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发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渴望。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对封建统治的抗议,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尝试,辛亥革命则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历史的关键。
在党的领导下,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继展开。
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土地革命战争使农民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抗日战争展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坚定决心,解放战争则彻底摧毁了国民党政权,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同时,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历史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总之,中国革命史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见证。
第五章 大革命、土地革命
蒋介石策划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 年 4 月 12 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 反共政变,以“清 党”为名,在东南 各省大规模捕杀共 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
蒋介石策划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8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 军阀在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的血泊之中宣 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在国民政府成立大会上,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成 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仍然为国民革命军总 司令。
20万 30万 30多万 50万
4万多
3万多 3万多 7万多 8万多
约2.5:1
约7:1 约10:1 约4:1 约6:1
毛泽东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博古 李德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转折
1.遵义会议的召开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 (又称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 转移,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领导人又 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在强渡湘江之后, 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锐减到3万多人。
以此为借口,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戒严, 断绝广州内外交通,并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及其 它船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其卫队枪械,并 驱逐了黄埔军校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人。
蒋介石策划反革命政变
整理党务案
1925年6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蒋介石提出了排斥 共产党的《整理党务决议案》。其重要内容是:加入国 民党的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省、特别市党部中担任 执行委员,其数额不得超过各该党部委员数额的三分之 一;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 不得加入共产党;共产党须将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 单交国民党中央主席保存;共产党对参加国民党的共产 党员的指示,须事先提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通过方能下 达等。自此蒋介石一手控制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 从此,右派势力在国民党中央占据了优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首要对象:帝国主义主要对象:封建主义对象之一:官僚资本主义不同历史阶段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
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时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时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时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人民大众”的主体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1)这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条件所决定的;(2)中国民主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力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取得胜利;(3)十月革命后的中国无产阶级迅速成长,能够肩负起革命的重任。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1)从诞生之日起深受三重大山压迫,革命要求强烈;(2)分布集中,利于队伍组织和团结,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3)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同盟军。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实现途径(1)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2)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这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3)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基本策略;(4)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这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革命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革命史分为五个时期中国革命史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
一、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民主革命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参与者包括农民、知识分子、手工业者,工人阶级。
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或是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
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其压制资产阶级自由贸易的旧的生产关系。
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二、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
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各地工人、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举行罢工、罢课,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和示威游行,反对不抵抗政策。
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工人、农民、学生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抵抗日本侵略军。
四、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五、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③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1927年9月9日发动,攻打长沙受挫。 三湾改编
10月3日,抵宁冈古城。 7日,毛泽东率部抵宁冈茅坪,
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党员数量急剧减少,由5.7万多人减少到1万多人; 白色恐怖 国民党新军阀
对中共领袖人 物的迫害
李大钊
汪寿华
赵世炎
陈延年
萧楚女
熊雄
李启汉
周文雍 陈铁军
夏明翰
陈乔年 罗亦农
郭亮
向警予
澎湃
杨殷
颜昌颐
邢士贞
蔡和森
恽代英
邓恩铭
邓中夏
1.井冈山和赣南、闽西的土地革命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动农民进行打土豪、分
浮财、废债毁契,分田只是在个别地区试行。 1928年5月起,开展分田斗争,到6、7月间形成高潮。 同年12月,毛泽东在总
结井冈山根据地分田经 验的基础上,颁布了 《井冈山土地法》。它 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 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 农民耕种。从而第一次 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
古田会议是党和红军建设史上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古田会 议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⑴它制定了一条正确的建党路线。对全党具有普遍意义; ⑵它制定了一条正确的建军路线。它解决了长期处于农村游击
战争环境里,如何把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份的军 队,建设成为一支新型 人民军队的问题; ⑶它为党和军队的建设 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 和建军学说。
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
一、中国近代史时期:民主革命时期(1840年——1949年)1.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3.分期:(1)清朝后期的统治(1840—1912年)(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4.清朝后期的统治。
四次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六大运动或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农民阶级]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农民阶级]辛亥革命(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1.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结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领导阶级:无产阶级3.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4.分期:(1)建党时期(1919—1924年)(2)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5.建党时期:(1)五四运动(1919年)(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6.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中国近代史上中共 的土地改革或者革命一共是五次
中国近代史上中共的土地改革或者革命一共是五次国民大革命事情打土豪分田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1年土地政策抗日战争双减双交政策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革命会议建国后1950_1952年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共产党: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双减双交”政策;③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④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改运动,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如下: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
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
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井冈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
而《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3、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
实行了这个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国内 ②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③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国际: 共产国际的帮助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2)成立的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⑴时间: 1921年7月23日 ⑵地点: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⑶人物: 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⑷内容: 名称、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中央机构
2)、经过:
时间
第一阶段
中心 1919年5月4日 北京 6月3日起 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阶级
斗争形式 罢课 三罢斗争
第二阶段
3)、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探究一: 如何理解“初步胜利”的含义?
胜利: 释放、罢免、拒签 初步: 对内: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 中国社会性质。 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
最低:真正民主共和国 奋斗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最高:实现共产主义
二、国民革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
1.兴起 :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中共: 工人运动严重受挫,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⑴原因: 的必要性。
国民党:孙中山从“以美为师”到“以俄为师”观念的 转变,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中共合作。
革命模式 城市中心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革命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 党的建设 幼稚逐渐走向成熟(表现)
1927-1936年实践:南昌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长征、谋求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1945年实践:领导抗日战争(抗战路线、战术、主要战役)、 毛泽东思想逐渐走向成熟(表现) 1946-1949年实践: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策略(主要战役、进程)
光辉的战斗历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大革命时期
• 20世纪初,国内军阀混战频繁,政局动荡,社会极度 混乱。中国共产党决定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结 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把革命引向胜利。 •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举行,确定了联俄、联 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 •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成立北伐军。次年,蒋 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逮捕和枪杀工人群 众,同年7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正式宣布和共产 党决裂,随后对共产党人进行大逮捕、大屠杀,第一 次国共合作破裂。
光辉的战斗历程
杭州支队政治处
我党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2、大革命时期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4、抗日革命战争时期 5、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摸 索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 • 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工人 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 大开端 •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在上海正式举行。
2、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计 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点。 • 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 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格局
五、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要求我党和人民思想更 解放一点,改革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伐更快一 点等。是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新阶段。 • 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郑重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提出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这就是,我们党之多以赢得人民的拥护, 是因为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 是代表中国现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 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
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考研史纲高频考点 土地革命解读
考研史纲高频考点:土地革命解读
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近了,考研在复习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这部分时,要善于总结,合并相关联知识点,按照时间顺序把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
为了帮助并能够给考生的考研复习节省下时间,下面,太奇考研小编为考生们总结了考研史纲高频考点之土地革命解读,供考生借鉴。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严厉镇压。
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共产党的组织不断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许多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被捕、被杀。
据中共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3月到1928上半,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 000多人。
汪寿华、萧楚女、熊雄、陈延、赵世炎、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周文雍等党的重要活动家先后牺牲。
工会、农民协会等也到处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落。
论中国革命的进程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姓名:叶秦班级:10级广告班学号:2100124138论中国革命的进程摘要: 中国近代史的主题集中表现为革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以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关键词: 反对帝国主义革命,反对封建主义革命,反对官僚资本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一、中国革命的进程概况(一){旧民主主义革命} 【1】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到七一五反革命事变:大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
【2】南昌起义到七七事变:土地革命战争战争时期。
【3】七七事变到1945 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时期。
【4】1945 到1949 新中国建立:国共内战时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胜利。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性质、领导阶级、革命任务和民众参与四方面的区别。
相同点:①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③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三次论战》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解题过程]①洋务派与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向西方学习而论战。
②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③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认识:①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与地主阶级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的内容直接触及了封建制度,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并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与之相比,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③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内部在民主革命手段和目标上的分歧,在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并无重大冲突。
因此,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其影响的深度大大超过了另外两次论战。
第一次: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第二次: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论战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论战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第三次:革命派与保皇派(保皇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
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
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政体之争。
相同点: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第一次论战:19世纪60、7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党的发展史简介100字2022
党的发展史简介1、党的建立时期(1919年-1923年)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北伐战争时期(1923年-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
5、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1946年6月底,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转入战略进攻。
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年-1956年)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
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我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7、文化大革命时期(1956年-1976年)1976年10月,党中央政治局代表人民的意志,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8、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年至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日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重新评价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我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由大革命失败进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一个历史转折的标志
由大革命失败进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一个历史转折的标志
由大革命失败进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一个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是八七会议。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六天,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便是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着重指出:它在同国民党的关系上,完全放弃了共产党自己的独立的政治立场,一味妥协退让,“没有想着武装工农的必要,没有想着造成真正革命的工农军队”,而且“受着国民党领袖恐吓犹豫的影响,不能提出革命的行动政纲来解决土地问题”。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是党在付出了大量鲜血的代价后换得的正确的结论。
出席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在发言中突出地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
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团结同一的方针。努力成为全民族团结事业的中流砥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团结合作的方针是一致的,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之一就是。它是团结的胜利,是合作的胜利。历史证实。国家的同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团结造就万众一心。团结激励同船共济,团结形成坚强气力。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国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集中全民族的聪明和气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4.一要弘扬和提倡科学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任何人、团体、政党、阶级的利益相比,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和本质特征。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全人类的利益具有更高的价值,我们应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大国风范,实现激情和理智的共振。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都是一个好的机遇,但中国共产党抓住了机遇,国民党没有抓好。我们不能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能力,要把握好客观形势和机遇。最后,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力戒盛世意识。
二、回顾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我的启示有:
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好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当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必然结果。西安事变爆发前一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就明确指出:党“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无论过往还是未来。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就能够以最大的公心造福于祖国与人民;就能够把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引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西安事变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请谈谈这一事件对现在的启示。
答:
一、西安事变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1.西安事变的爆发结束了国共两党长期斗争的状态,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调动了全民族抗战的激情;
2.西安事变最终让南京国民政府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集中力量抗战;
3.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最深厚的思想基础,毛泽东同道曾经深刻指出。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是否可以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呢?我们以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同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由朴素的感情上升为全民族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自觉行动,正是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才得以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
3.“国共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是当时日本侵略军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西安事变在事实上迫使日本放缓了侵略步伐
4.历史意义来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对蒋介石国民党,尤其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有利,促成了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举国一致抗日的发动和最后胜利,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铺垫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