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应该提倡一辩稿

合集下载

当今社会,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一辩稿

当今社会,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它的解释是:中庸作为道德,应该是最完善的啊!而我方今天的观点正是:“当今社会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值得在当今社会被提倡呢?现在就让我方带领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庸之道吧!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通俗点来说就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它的中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含义为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还有很多博大精深的思想,需细细研读,在此我方只是一个概括的介绍,但相信各位一定已能感受到其广泛的涉及范围和正确的思想。

而令人担忧的是,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中庸之道似乎有着错误的理解:不知各位是否听说过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这句话,它的本意是老子鼓励人们就算环境不富裕,也要乐观地生活。

但是这句话却被现在的很多人误解成了不要有更高的追求的含义。

而中庸之道的处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方在此强调,我们说的中庸之道不是平庸,没有创新,甚至没有原则,也不是以为退缩,更不是阿谀奉承。

这些都不是对中庸之道的正确理解。

当然中庸之道这些理论性的优点并不是我们提倡的全部原因,我们更关注的是中庸之道对我们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去年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相信各位都有所耳闻,面对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倒在血泊中的幼小的身躯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中的人性正在一点点淡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

还有,全球热议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社会的形式也不容乐观,因为改革初期对树木的大量砍伐,我国现有沙漠面积174.31万平方千米,目前国土沙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除了在经济上带来了巨额损失,而且也使上千万的人民受到影响。

中庸之道辩论稿

中庸之道辩论稿

历史系教练稿(辩题:中庸之道应该提倡)我方的立场为“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中庸之道是否该提倡,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现实命题。

我方认为,讨论这一问题要明了中庸之道产生、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更要注重中庸之道在今时今日的实际意义。

何谓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在今日的语境下,我方认为,“中庸”就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就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

所谓“道”,既是理念,也是方法。

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我方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从理论上说,提倡中庸之道意味着更全面地考察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对矛盾双方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这无疑更有益于推动事物的发展。

其次,中庸之道的作用已经为历史经验所证明。

选择昭君出塞,而不是大军西征,是中庸之道;抗战时期实行“三三制”而不是直接没收地主土地,是中庸之道;我们今天实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存发展,更是中庸之道。

最后,提倡中庸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天,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失衡现象,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倡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方认为,对方会从以下几方面立论:1.认为中庸之道是腐朽的落后的封建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2.给予提倡狭隘的定义,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排斥其它的道理和方法论我方的战略战术:1.战略:立足于现代社会,突出中庸之道在解决现代社会失衡的问题上,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途径和理念2.战术:1)强调中庸之道的本质,区分对中庸之道的误解误读。

2)强调中庸之道有一个历史流变的过程,不能静止和偏狭地看待之3)从历史发展的经验,得出中庸之道是解决现代社会失衡问题的有效方法途径和理念。

历史系四辩陈词(辩题:中庸之道应当提倡)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我方仍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始终没有搞清楚的几点。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各位同学,我是反方的一辩,今天我将为大家阐述为什么当代中国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庸之道的内涵和特点。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通过调和平衡来达到和谐。

然而,当代中国已经步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需要追求更加积极有为的发展态度。

中庸之道注重平衡,但在现实社会中,有时需要打破平衡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冲击,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思维方法来应对挑战。

中庸之道强调传统和谐,但对于现代社会的复杂问题,单纯追求平衡和调和可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当代中国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

单纯提倡中庸之道可能使我们滞于原地,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更加激进的措施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

最后,中庸之道过于倚重道德伦理,可能会限制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需要具备更大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中庸之道重视的是社会秩序和和睦相处,而忽视了个体的特点和差异。

总结起来,当代中国不应当过分提倡中庸之道,而应当倡导积极主动、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来应对现实社会中的挑战。

谢谢大家。

反方辩词-二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各位同学,我是反方的二辩,我将延续一辩的观点并为大家进一步阐述为什么当代中国不应提倡中庸之道。

首先,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过于保守,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当代中国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迎接挑战。

中庸之道过于注重传统和稳定,可能会使我们错失发展的机遇。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的平衡和妥协,可能导致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当代中国存在着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等。

单纯追求平衡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我方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始终没有搞清楚的几点。

1.显然对方误解了中庸之道,只是一味地用浅薄的字面理解来反驳我方,中庸即中立,平庸吗?那为何对方辩友不更简单地认为中庸即今天大家不该坐左边也不该坐右边,而是该坐中间呢?那为何最主张中庸的孔子却要千辛万苦的游说列国,受尽白眼呢?这足以证明对方的错误所在,中庸之道其内涵何其丰富,怎会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如此浅薄呢?其次对方辩友,我方已经强调了多次,请勿再把乡愿当中庸了。

2.请对方辩友注意今天的辩题,是中庸之道是否应该提倡?我想你们已经偏题了,你们只一味地纠结于中庸之道的几个小小的不足之处,却对我方提出的中庸之道的优点避而不谈,试问对方辩友世上有什么事是完美的?提倡的只不过是有价值意义的,至于中庸之道的价值,中华5000年的历史足以证明这点,如果对方觉得中庸之道并非这个最值得提倡的最好的方法,难道你们觉得我们该像野蛮人那样直接用武力解决问题?3.对方辩友说儒家之道使国人落后,试问在儒家之道盛行的朝代,有几个国家能和我国相提并论,反而最反对儒家的清末,却是真的将我国推向衰败,如此说来请问使国人落后的根本原因到底是儒家之道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下面,我将再次阐述我方的观点中庸之道即提倡中和,和谐,是在保持有自己的原则之下,寻找一个度,以此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它强调的是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然而现在的人们对中庸之道一直有误解,主要是因为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以前主流舆论都在借批判它来批判"封建主义",其实它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或许也正因为太多的人和对方辩友一样有这样的错误思想,所以才更需要我们去提倡真正的中庸之道。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中庸之道,一个人如果勇敢而不细心就会显得鲁莽,如果正直而缺乏风趣就会显得枯燥,如果憨厚而缺乏情趣就会显得乏味,我们只有正确的掌握中庸之道,我们的生活才会像一朵丁香花,虽然没有绚丽的色彩,但它给你的却会是满室的馨香。

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一辩立论陈词

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一辩立论陈词

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一辩立论陈词谢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精彩发言,我方观点是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

提倡是指对于好的事物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符合客观现状,满足、匹配当下社会需求,能被社会中大多数人正确理解,并且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观念才可以提倡。

我方认为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中庸之道是不应该提倡的。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1我们不能否定中庸之道在历史中的重要意义,但不能用今人的眼光看古人,更要基于当下的社会。

社会是高速发展的,想要更快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突破创新,而这种突破是与中庸之道中的保守思想是相冲突的。

在社会中提倡中庸之道,导致人们作事力求中庸,那么社会还有什么生气和创造力。

社会前进的步伐也只能停滞不前了。

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不要锋芒毕露,这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需要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而中庸之道会埋没人的创造力、使人丧失掉竞争力2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它的作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一个导向,而不是具体的方法.中庸是道缺乏术,中庸是道的方向,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实行。

就好像告诉我们向前走,却没有告诉你走哪条路!中庸之道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也正是因为中庸概念的模糊化难免会让公众的滥用和误用,从而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3中庸之道倡导人待人物不偏不倚,在中国官场上往往被滥用成四面奉承、八面玲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中庸之道提倡调和折中,但在当今社会中往往被人滥用为不分是非曲直的一味折中,一味寻求稳定,导致执法的不严格、行政的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4中庸之道让人看到好的和谐的一面,而无视矛盾冲突,这样暂时的幸福感真实可靠吗?中庸之道所提出的是一种所谓“无过无不及”的零矛盾的社会,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本身存在矛盾的一面,这就是掩耳盗铃的表现,让我们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

宁波大学新生赛 辩论一辨:中庸之道应当提倡

宁波大学新生赛 辩论一辨:中庸之道应当提倡

中庸之道,始于孔子,后由子思成书立册,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宋代朱熹曾引用程颐的话给“中庸”下定义,曰“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

”即可谓,中庸实则是一种“不偏不易,无过无不及”的大境界。

为何我们当代应该提倡中庸理由有三:●中庸实则是一种“内敛”的高明,而绝非无能的“平庸”《中庸》中有言,“喜怒哀乐未之发,谓之中。

”也就是说“中”是不将自己内心的情结外泄,而应内敛于心;告诫我们要谨言慎行;而《中庸》的庸,应解释为“平常的德行和言论”。

而不是平庸,不出众,碌碌无为之意。

中庸论述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试问这样一种通达天下之大本的境界,怎么可能是碌碌无为的市井小民,平庸之徒可以达到的呢?故中庸想表达的实则是一种“内敛”的高明,而绝非无能的“平庸”●中庸还是“道义”的“中正”,而绝非不思进取的“中等”中庸是道,而道义是不可须臾离的。

而道又是对人的天性的引导,和谦和的获取外界的教育。

将人千差万别的各种性情引导至统一的“理”上,朱熹说:“道者,日常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

要做到控制自我行于道义之“中”,心中有“理”,遵理而行,是为“中庸”,而恰巧这就是一种进取,一种顺应“中正道义”的进取。

●中庸更是处事的“中和”,而不是委曲求全的“折中”“中”是“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的“中”,“和”是“发而皆中和”的“和”.它强调的是“度”的平衡,无过无不及。

“中和”提倡以“善”待人,提倡宽容和理解。

“中和”忌偏激,以“柔”待人,却不是因为内心软弱而怕得罪人的无原则“折中”。

“中和”是是非明于内,因果了与胸、方圆化于外地智慧、沉稳和大度。

它正是体现一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庸是发展着的德、理、道,是对于人们自身修养、治国安邦均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智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任何文化思想都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完善的。

辩论: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一辩稿】

辩论: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一辩稿】

【一辩:破题立论】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

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

所谓中庸,不偏不倚谓之中,不求改变谓之庸。

然而,这种处世之道真的应该被提倡吗?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只有符合客观现状,满足、匹配当下社会需求的观念才值得提倡。

这便是我们今天讨论中庸之道是否应该被提倡的标准。

我方并不是想否认中庸之道有其积极的意义,而是想说,应该先对其精神有所理解,并考量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后再做决定。

我方认为,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理由如下:第一,从哲学上说,所谓中庸之道,就是要永远保持旧的矛盾统一体,永远保持旧质的稳定性。

按照中庸之道,事物如果过或不及,都应该无条件地加以反对,只有“中”是最好的,因为把握住这个“中”,就不会走向极端,旧质的稳定性就不会受到破坏了。

但是,中庸之道却把这种质的界限神圣化了,把旧质的稳定性绝对化了。

在这里,它把旧事物说成是一种不可克服的力量,是神圣的、永恒的。

很显然,中庸之道就是把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加以绝对化和神圣化,否定社会的革命变革,否定社会的前进运动,主张保守,主张复旧。

中庸之道虽然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但它强调“不过分”,而这个衡量的度,恰好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分界线。

如果不越过这个分界线,那又如何由量变走向质变,产生新的事物,产生新的发展与变革呢?如果我们是用中庸之道去调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没有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果敢,那么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可能到来吗?第二,从个人角度看,中庸提倡的精神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符合的。

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讲求创新与效率的时代。

这要求身处时代之中的我们敢于面对挑战,敢于竞争,敢于大胆开拓进取。

而中庸告诉我们,在竞争和挑战面前要明哲保身,在创新和改革面前要不露锋芒安分守己,在决策面前要折中调和不置可否。

中庸之道一辩稿

中庸之道一辩稿

中庸之道应该被提倡谢谢主席和对方辩友。

今天我们的辩题是“中庸之道是否应该被提倡”,我方认为,中庸之道应该被提倡。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上的解释,中庸之道指儒家的一种主张,即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的方法论。

辩题中的应该表示理所当然,提倡就表示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

所以我们对辩题的理解就应该是: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应该被鼓励让大家实行。

需要强调的是,中庸之道指的是稳中求胜,而非单纯的折中主义,而“应该被提倡”则是指并非要全盘接受中庸之道的观点或排斥其他不同观点,而是指辩证地接受。

我们的标准是站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高度上,鼓励中庸之道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否可取。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上看,我们更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做人处事追求适度、得当,以不偏不倚为宜,提倡的就是辩证的否定观。

中庸之道既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做墙头草,也不是庸俗的极端主义,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思想。

此外中庸之道的思想还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既对立又统一,与不同的观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所以,无论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还是未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我们都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其次,站在我国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上看,我们都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政治上一国两制方针和永不称霸的承诺,经济上宏观调控政策和互利共赢的思想,文化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无不彰显着中庸之道在我国方针政策中的重要地位。

正是把代表着社会主流思想的中庸之道融汇到国家方针政策中,才保证了我国的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中庸之道既做到了重视发展速度,又做到了兼顾社会的安宁,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庸之道应该被提倡并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再次,站在个人的角度上看,中庸之道也要求我们坚持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符合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有助于我们每个个体融入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当中。

中庸之道一辩稿

中庸之道一辩稿

我在第一,中庸之道提倡“慎独自修”“君子素其位而行”。

以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为基础的自我封闭状态。

在这样一种闭关自守状态下,怎能长足发展,怎能与时俱进,正是因此,推行中庸之道的清朝末期如此衰败,正是因此,中庸之道固步自封,不接受再来文化的橄榄枝,也正是因此,让中庸之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与社会渐行渐远。

把一部过时的理论再搬出来学习、效仿於社会发展无益。

中庸思想能被历代封建朝廷不厌其烦广为利用,其中最根本的是中庸里蕴含了极大的副作用,其中最大功效就是能以学术的名义来麻痹人们的意志,涣散人们的思想,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提供最良好的技术保障。

翻看历史,哪个统治者不对中庸顶礼膜拜,有几代王朝不给孔夫子加装圣人的外衣,对于一种几乎已经脱离现实的处世态度,我们当然不应该去提倡它。

第二,中庸之道提出一种所谓“无过无不及”的无矛盾社会,显而易见,此乃镜中花,水中月,完全无法企及。

社会的多元化注定这个社会的复杂性,我们怎能强行将其理想化,中庸之道中“度”的把握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这使得对其的倡导无法实施。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可是这样一个不确切的“无过无不及”,让我们没有标准衡量,不能提出明确的实施方案。

而且因为对度的把握不好,很多人安分守己、不露锋芒,很多人安于现状、懦弱无为,影响了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三,也是中庸之道的最大弊病。

它扼杀了人的进取心。

人们失去进取心也就意味着社会的停滞不前。

鲁迅曾说:“惰性有两种表现状态:一是听天由命,二是中庸。

”这里的惰性指的也就是对人的进取心的消磨。

在21世纪甚至是未来的社会中人们提倡的是社会发展,在发展历程中,我们最需要的是有进取心的人才。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已经退出潮流。

我们并不是想否认中庸之道有其积极意义,而是想说,应该先对其精神理解透彻,并考量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后再决定现代社会该不该提倡中庸之道。

¬问题:1、中国在国外设立的孔子学院。

如个别单独领导家长制,一言堂,听不进下属的合理化建议,岂不知孔子有“民贵君轻”的思想。

中庸之道是否该被提倡的四辩稿

中庸之道是否该被提倡的四辩稿

纵观全场比赛呀,对方辩友的论证就像一个漏斗,把中庸之道所有好的方面都过滤掉,反而去捡那些糟粕,对方辩友这种走极端、以偏概全的行为显然就不符合中庸之道,所以我提倡对方辩友也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中庸之道。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庸之道被打翻在地上又踩上一脚的行为从五四运动开始算起已经有一百年了。

在我准备这个辩题之前,一提起中庸之道,我想的也无非就是折中主义,不分原则,乱和稀泥,不思进取,固步自封。

可是如果中庸之道就是这些的话,我们今天还有必要去讨论这个辩题吗?我们之所以站在这里就是想还中庸之道一个原来的面目,对方辩友对于中庸之道的口诛笔伐真是让我有一种真理被埋没的深切悲哀呀。

首先,对方辩友对于中庸之道的概念还是没有明晰,我们所说的中庸之道是儒学的中庸之道,是孔子的中庸之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度的掌握,二是关系的协调。

中庸的“中”的意思,不是对方辩友所理解的正中间,一半的一半和平分秋色而是恰到好处的恰,适当其可的可。

而庸的意思也不是平庸,在古文中它的意思通“用”,还有平常的意思,也就是一个适度的原则。

我不知道对方辩友是从哪里看出来中庸有固步自封,不善于改变的意思,而且孔子也说过“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也”。

也就是告诉世人要采取因时制宜的“时中”法则,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方辩友给中庸之道泼了脏水然后又指给世人说这样的中庸之道是肮脏的,对方辩友您说这合适吗?其次,对于中庸之道给这个社会带来的种种积极效应,不管是在发展东部经济的同时加强西部大开放,还是十八大提出的进一步协调农村和城市的差距,缩减工资收入的问题,还是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科学发展观,中庸之道给整个中国带来的益处对方辩友都不能否认呀,对方辩友一方面承认这些积极影响一方面又不去提倡,放着这么好的方法论却不用于实际效应,对方辩友您这是要闹怎样呀?对方辩友说这是因为中庸之道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我想告诉对方辩友的是,发展的根源来自矛盾,中庸之道从来没有说要追求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让矛盾的双方处于一个平衡统一的状态,也没有说让永远处在旧的矛盾不向新的矛盾转移,而是以一种更平稳的更循序渐进的方式向新的矛盾转移,所以合理的运用中庸之道能够达到的效果就是平稳的发展,如果背弃中庸之道就会让这个社会处于一个畸形发展的地步,这显然与我们平稳的发展这与主题不符合。

辩论赛: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

辩论赛: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

谢谢主席,大家好:正本清源,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不提倡中庸之道不等于走极端,中庸之道在于事先确立折中思想指导行为,而我方提倡根据客观发展调整行为而不要被先入为主的中庸思想左右。

中庸之道已经明显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所以不应该被提倡。

首先,中庸之道无法普遍适用。

作为一项向社会大众倡导的思想,它的直接意义是作为世界观指导方法论实践。

故此,它是否适用于万事万物成为了一道最基本的门槛。

古代制度缺失,理念模糊,中庸之道有其现实意义。

但现代社会,小到为人处世,大到国际交往,都有着较为完善的准则与规范,很多时候再谈中庸便已不合时宜,试问,法官除了法律向谁中庸?警察除了真相向谁中庸?国家主权,除了坚守又如何中庸?其次,中庸之道违背发展规律。

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这里的“庸”就是一成不变的意思。

中庸之道只讲求对立面的统一而回避对立面的斗争,追求保持旧的矛盾统一体而怠于改变。

封建统治阶级之所以大力提倡中庸便在于这种安于现状避免矛盾的思想有利于巩固其统治。

鲁迅先生亦说:“惰性有两种表现:一是听天由命,二是中庸。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需要理论创新,思想突破,我们需要的不是以中庸之名一味回避矛盾,而是执理性之剑积极解决矛盾。

最后,中庸之道难以实际操作。

不偏不倚而执其中,说起来轻松听起来完美,但请问普罗大众怎么正好把握到这个度?中庸没有具体标准人们多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测来把握。

但我们都不是圣人,主观上的中庸并不一定带来客观上的不偏不倚。

每个人都持有中庸观点只会让社会失去了辩论与思考,在自以为是的中庸中坐井观天。

为什么真理越辩越明?为什么百家争鸣远胜独尊儒术?正是因为在交流与碰撞中我们才能寻获真正正确的坐标。

综上,中庸之道批判继承,但绝不应该被提倡。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应当提倡中庸之道尊敬的评委、各位辩友:我代表正方辩论队,就当代中国是否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这一议题发表我的看法。

首先,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内涵。

中庸之道强调适度平衡,主张在不同的对立面之间找到中间的均衡点,以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在当代中国,我们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和挑战,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德的平衡等等。

中庸之道正是能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通过中庸之道,我们可以寻求不同利益的平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其次,中庸之道有助于培养人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

中庸之道注重审慎和克制,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德修炼。

在当代中国,我们面临着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和利益诱惑的诱惑,不少人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大局之上,导致了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

因此,提倡中庸之道是有助于引导人们追求道德和品德的塑造,培养审慎和克制的习惯,在道德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众利益。

最后,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对于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通过中庸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倡导和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的中庸之道注重和谐与包容,适应了当今多元世界的发展趋势,可以为国际交流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提倡中庸之道,我们可以解决社会矛盾,培养人民的道德修养,同时维护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

因此,我坚信,当代中国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庸之道。

谢谢大家!正方辩词二辩:应当提倡中庸之道尊敬的评委、各位辩友:我是正方辩论队的二辩,接下来我将继续阐述正方的观点:当代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首先,中庸之道强调平衡与和谐,并能够有效应对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等。

一辩稿(定稿)

一辩稿(定稿)

当代中国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尊敬的评委,主席,在场的观众,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发言很是精彩,也指出了中庸之道的一些优点,但是,我想,我们还是需要回到中庸之道的定义中来。

在新华字典中,中庸之道一方面指调和折中,不偏不倚;另一方面指保守,不思进取。

我们都知道,当代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便是发展生产力,基于此,在结合中庸之道的定义,我方认为“当代中国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原因有二:其一,中庸之道不利于创新,而当代中国的发展最急需的就是创新!因此,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处处都是体现着要求创新的精神的文字,也就是说,在当代中国,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可是,我们从中庸之道的定义中可以看到,它作为一种做事调和折中,不偏不倚,且保守的行为准则,无形中给人定下了一种约束。

不可出格,不可过激,不能打破。

而创新的本质便是突破,这样看来,中庸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把我们的创新精神不断地被消磨掉了!没有了创新精神,我们从何去谈发展?我们又怎么能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毫不动摇、毫不犹疑地坚持不断发展的路线,争取又好又快地发展。

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的要求不正是保守,不思进取的中庸之道不该被提倡的最好例证吗?其二,我们可以发现调和折中的中庸之道是在指导我们要去回避掉矛盾,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而无论从个人还是国家的角度,我们都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就个人而言,经验往往就蕴含在我们的不断抉择中,经历过抉择的我们才是不断趋于成熟,不断成长的。

正如我们现在在“仙林杯”上这样争锋相对,思维的碰撞,让我们提升了自我!当下,我们需要的不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以一种“就这样吧”的态度去对待,而是应该抱定一种“要么不做,要做就全力做到最好”的处事态度。

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一辩稿终极版

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一辩稿终极版

感谢主席,大家好!下面阐述我方观点。

我方观点是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开宗明义,所谓中庸之道,指的是以“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为主导思想的处世准则。

它的作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一个导向,而不是具体的方法。

提倡指的是鼓励引导大家去做,而判断一件事能否被提倡,则应看它是否匹配社会需求,有很大可能带来好的结果,而负面影响可以忽略。

因此,我方给出判断“应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的标准是:当今中庸之道是否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我方并不否认中庸之道在历史中的重要意义,但我方想强调的是,我们不能用今人的眼光看古人,更要基于当下的社会。

客观来讲,中庸之道等处事态度对于个人发展来讲有利有弊。

但当我们讨论对于一个社会是否应当提倡这种态度的时候就要全面客观的来分析,看清它带来的诸多问题。

下面我将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从个人角度来看:第一,中庸倡导过犹不及,容易让人们安于现状、甘于平庸。

我们知道,很多领导或者负责人,在任期内无作为,正是因为怕做错事,怕走错路。

于是,采取折中的方法,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求改变和突破,其结果也只能是碌碌无为。

第二,中庸之道折损人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在中庸思想影响下,许多人不思进取,不敢冒险,因循守旧。

中庸之道使人们不敢有创新意识,只能步人后尘甚至固步自守,何谈发展?第三,中庸所讲的折中调和,不偏不倚的态度很难去把握。

中庸的定义本来就是很空泛的一种处世法则,每个人对它的理解更是大相径庭,所以会导致很多人虽想着努力去把握但最终导致了前面所述的种种弊端。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当今社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充满竞争与挑战。

2.要求创新。

3.讲求效率。

只有迎合了这三方面的要求,个人、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可能。

而中庸之道所倡导的态度,不符合当今社会现状要求。

中庸告诉我们,在竞争和挑战面前,妥协退缩,躲躲闪闪,明哲保身;讲求安分守己,不露锋芒,不思进取;强调折中调和,立场中立。

中庸之道该不该提倡

中庸之道该不该提倡

第一,我觉得这是个不完整的悖论,从逻辑的角度讲,我们只能不提倡,为什么呢?如果提倡中庸之道,那么必然有着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那么这种人在矛盾的对立面自然都会保持调和态度,因此在提倡与不提倡中庸之道间自然也会选择两者皆可的态度,也就是说,她提倡也不提倡中庸之道,那到底是提倡还是不提倡呢,这是个悖论,很纠结,所以我们只能不提倡,当然这多少有点诡辩的味道。

中庸之道该不该提倡,我觉得要看我们从哪方面考虑。

如果我们从做人的本质上讲,我觉得是应该提倡的。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三是至诚尽性,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

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从这些看来,中庸之道让人在人格上更加完美是值得提倡的。

而有些同学会认为中庸就是折衷主义、保守消极,没有原则不讲是非、活稀泥的老好人这显然是因为对中庸之道的意义所知甚少。

而从现实意义上讲中庸之道或有不该提倡,《现代汉语词典》说,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

在书面语中,指德才平凡。

而《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

当然这种观点的普及率已经远远超过但年孔孟所提倡的了。

那这样的中庸之道”实际上就是向人们倡导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四面奉承、八面玲珑,见人未说先笑、点头哈腰的市侩哲学,以及不为人先、庸庸无为,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之道。

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对于朋友的错误不予以之争,永远抱着明哲保身,隔岸观火的姿态,这是不好的。

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一、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其实无论说中庸之道不科学还是不适用,都是因为对中庸之道有着错误的理解。

我方已多次强调:中庸之道并不是对方所指的“折中、不上进”,它是追求无过无不及的思想和做人处事的大智慧,对方说的折中是一把尺子取其中点,而我方说的中庸是找它0.618那点,或者靠近那点。

对方说的不求上进、庸碌无为是平庸并非中庸,我们承认积极上进是每一个时代、任何时期都应该提倡的,但也是在适度的范围内去追求,比如我们研究神舟5号、6号,甚至更多,但绝不会开发永动机。

至于对方辩友质疑中庸之道不好把握这个度,难以实现无过无不及,但我们看到共产主义实现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今天的努力呢?为了中国大西北荒凉的戈壁出现绿洲,许多人不辞辛劳,可他们并没有看到理想中的成果,并且他们几代人或许都看不到,他们是不是应该放弃今天的付出呢?我们并没有说每件事都很容易找到合适的点,但我们追求的是尽可能找到、贴近它,如果连积极的想法都没有,可能有好的结果吗?古人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说到底,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不能因为有人错误理解了中庸之道就摒弃正确的处事原则,就好比说水对人很有益,但如果人喝水呛着了能说不要喝水了吗?为了让大家准确认识它、运用它,我们更应该大力提倡、正确引导。

一个好的东西、思想不提倡,那么只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让人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而为;二是坏的东西被提倡。

如果您方说不想提倡中庸之道,那就只能说明对方辩友不想把事情做好。

清末时期,我们自称“天朝上国”,闭关自守;而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又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不履行中庸之道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面对今天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又该怎么办?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争输赢,而是希望大家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它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作为科学的哲学观,时刻都指引着大家做出任何正确的决定,只有提倡它才会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四辩——中庸

四辩——中庸

谢谢主持人,谢谢评委,谢谢对方辩友义正词严的反驳我方的观点但,事实总归是事实,是甚于雄辩的。

而且对方辩友们的论点论据里存在一些致命的漏洞~//果断抓点~~//如果他们提到中庸不创新,不挑战,我们就说:亲爱的对方辩友,中庸之道不是不提倡创新,而是在说在创新之前我们首先要打好基础,只有拥有稳固的基础才有创新的可能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常言道厚积而薄发,我们的中庸知道就是那个基础,就是那个厚积,没有基础就没有创新啊!//不挑战,何为挑战,挑战是需要资本的,资本是一种运动中的价值,它在人们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时候不断累加不断升值,有了庞士元巧献连环计、黄盖诈降、大都督亲自挂帅诸葛先生夜观天象借来东风的中庸之道的资本累加,才有5万吴蜀联军大破20万曹兵的赤壁之战,才成其火烧赤壁的千古名篇啊,只有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资本,挑战在具有意义!//如果他们提到中庸只是取一半、取中间,我们就说我方多次声明,我们所谓的中庸之道,是取事物平衡的所在,是取其最完美的那一点,打个简单的比方,我们把世间万物浓缩到0和1这两点间的线段中,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对方辩友要跟我纠结中庸就是0.5这个点呢,我们明明强调的是最和谐最有益处的嘛,我们所取的点,它不是0.5,是0.618,是根号五减一除以二,是黄金比例的那一点啊!我方一再强调,中庸是理念是方向,是对度的准确把握和各种关系间的良好协调,我们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不是固步自封不是墨守成规、不是要将人们的思潮推回到封建社会,而是为了让大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为了现在的更好发展、是让现在的人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倡中庸之道,是为了让现在的我们站在泰山之巅去看尽中庸之道在五千余年古国古的大浪淘沙后熠熠生辉的精髓,而我们则是去学习,去撷取的。

何必因为单单只看到中庸这两个字的表面上的折中和平庸而误解了孔老夫子的本意以至于舍弃了圣人予千年后的我们尚能适用的精神上的启发呢?中庸之道即君子之道。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正方立论稿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场下的观众以及可爱的对方辩友,大家早上好!开宗明义,定义先行。

首先,何谓“中庸之道”?是指由孔子提倡,要求我们对度有一个正确把握,在平衡中寻求发展以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与方法。

其次,什么是“提倡”?是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

我们的标准是,在中国的长远发展过程中,中庸之道在政治经济、物质文化、思想精神等方面是否能符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目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第一,从政治经济方面来说,由于当代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中庸之道所提倡的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着现代化,需要从过去那些思想中吸取生命力,寻找有利于国情的部分。

我国市场经济坚持诚信的原则与中庸之道提出的志诚尽性,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提倡双方以诚信为主不谋而合,故中国应该提倡。

当今世界的主题更是和平与发展,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更应积极提倡中庸之道的维护和平,共建和谐社会,和平崛起,在平衡中寻求发展的理念。

第二,从物质文化方面来说,中庸之道提倡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符合我国当代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思想。

在追求金钱与物质的同时不忘追求精神道德上的提高,做到品德意识与行为意识相统一。

要求人们做事不要太苦,享欲不要太乐,待人不要太苛,用物不要太荣。

而且,目前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与中庸之道中提出的“三达德”,既“智仁勇”相符合,所以我国应该提倡!第三,从思想精神方面来说,中庸之道所倡导的慎独自修,忠恕宽容,在人们的思想提高,精神层面起到有利作用,使人们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当前中国一直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中庸之道中提出的用于调剂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五达道”,既“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正与其相吻合,有利于社会和谐,使人能客观平衡地处理事情,做到三思而后行。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一辩稿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一辩稿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是指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和过犹不及的思想,最终达到至真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从思想来看,一个好的思想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追高追求和至高准则,对国家昌盛、社会繁荣和道德建设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在实践中不断地显示出其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第二,从个人出发,中庸之道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通过教育人们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使人们在工作中客观、平衡地处理各种情况,在生活中以中立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协调矛盾,从而做出正确、适当的决定。

第三,从社会实际来看,当今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我们的每一步稳定的发展进步,无一不体现着中庸之道的精神。

相反,面临着一系列道德缺失的麻木不仁现象和报纸头条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案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更加需要中庸之道这种有效的协调,所以,无论是重要性还是必要性方面,我们没有理由不提倡中庸之道。

总之,中庸不是消极的,更不是糟粕的,它是一种客观,是一种合理和谐,更是一种境界。

提倡中庸之道,是适应时代的要求的必然选择。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

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一辩稿

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一辩稿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好,大家好,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开场,我方的观点是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它的作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一个导向,而不是具体的方法。

古代的君王治理国家讲究内儒外法,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上采用法家的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中庸之道作为一个原则的导向作用就体现在,在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时候注意一个“度”,就是说在好安定民心巩固统治和维护上层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所以中庸之道是一种原则,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而不是具体的解决方法。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原则,它提倡的是过犹不及、执中致和,而这种调和折中是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就是天人合一。

何谓天人合一?在古人看来,“天”是世间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源,古人对“天”保持着衷心敬畏,并认为人和“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天”与人是能相感应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符合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还有多少人对“天'”对“大自然”存在着敬畏之心?中庸之道调和折中的标准和法度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实践过程中往往被人滥用误用,从而影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从个人角度看,中庸倡导过犹不及,容易让人们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磨损人的锐气,消耗人的斗志;中庸倡导平稳安定,容易埋没人的创造力,折损人的创新精神;中庸倡导安分守己,不要锋芒毕露,会让人缺乏大胆说出自己独特鲜明看法的勇气,丧失竞争能力,这些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从社会的角度看,中庸之道提倡调和折中,往往被人滥用为不分是非曲直的一味折中,一味寻求稳定,从而导致执法的不严格、行政的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庸之道倡导人待人接物不偏不倚,在中国官场上往往被滥用成四面奉承、八面玲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是指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和过犹不及的思想,最终达到至真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从思想来看,一个好的思想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追高追求和至高准则,对国家昌盛、社会繁荣和道德建设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在实践中不断地显示出其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第二,从个人出发,中庸之道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通过教育人们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使人们在工作中客观、平衡地处理各种情况,在生活中以中立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协调矛盾,从而做出正确、适当的决定。

第三,从社会实际来看,当今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我们的每一步稳定的发展进步,无一不体现着中庸之道的精神。

相反,面临着一系列道德缺失的麻木不仁现象和报纸头条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案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更加需要中庸之道这种有效的协调,所以,无论是重要性还是必要性方面,我们没有理由不提倡中庸之道。

总之,中庸不是消极的,更不是糟粕的,它是一种客观,是一种合理和谐,更是一种境界。

提倡中庸之道,是适应时代的要求的必然选择。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