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四 中庸之道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共17页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共17页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 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读解】 读解】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 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 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 毋必毋固”(《子罕》),通权 毋必毋固 通权 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 达变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孟 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 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 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 灵活洒脱 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 不违背大原则 左一点右 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 可了。 这一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 度。 不过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义之与比”-----正义的原 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正义的原 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中庸之道
制作
浙江浦江二中 黄 旭宝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① 子曰 其至矣乎② 民鲜久矣③ 其至矣乎②,民鲜久矣③。”
【注释】 注释】 ①中庸:中和,适合,即不是过分又不 是不够。庸:平常,处事不偏不倚,不 走极端。“中”与“庸”意相近,合起 来表示孔子的道德标准。 ②至:极高。 ③鲜:少。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 差之毫厘, 差之毫厘 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 千里 及,归于中道而已。”
【读解】 读解】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 觉得做过头总比 没做到要好一些, 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有 没做到要好一些,其 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 时候,过头了比没有够还糟糕得多,危 害也大 得多。别的不说吧,就说说最简单的饮食问题; 一顿饭吃 少了一点,或者说根本就没吃饭、那 不过是饿得快一点而已。可 是.如果是吃多了, 就不那么简单了吧,轻则吃酵母片、多酶片, 重则拉肚子,进医院。这是大家都有的生活体 验。更不用说政治 上的“左右派”给我们带来 的大灾难了!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君子都憎恶哪些人?你怎么看这些人, 君子都憎恶哪些人?你怎么看这些人,挑你最有感受的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 谈谈! 谈谈!
者。”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犹质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 忠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者,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德之贼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 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乎?”
《论语》选读之14 论语》
中庸之道
程颐: 程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偏不易 中和常行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 至矣乎, 民鲜久矣。” 久矣。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 ——钱穆《论语新解》 钱穆《 坏。 钱穆 论语新解》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4课《中庸之道》ppt课件1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4课《中庸之道》ppt课件1
第十四专题
孔子
【原文】6·29
•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 (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
•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 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
•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 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 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
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 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 题。
【原文】 13·21 •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
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 是不肯干的。” 【评析】 •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 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 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 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评析】
•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 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 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 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 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 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 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 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十四中庸之道课件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语文高二选修语文课件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十四中庸之道课件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语文高二选修语文课件
12/11/2021
12/11/2021
12/11/2021
第四单元 哲学思想
孔子的人生哲学是现实主义的,他要求门徒弟子对现实 的人生世相采取实用理性的态度。在迷信风气弥漫每个角落 的春秋时期,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确实令人称赞。
12/11/2021
第四单元 哲学思想
12/11/2021
第四单元 哲学思想
十四 中庸之道
12/11/2021
12/11/2021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十一课 11.22 章),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 (“不 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 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 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第八课 4.26 章), 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 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 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 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12/11/2021
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一章 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点拨]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 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 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之显示其威风; 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 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
12/11/2021
孔子学琴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乐器,并会作 曲、唱歌,他把音乐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阶梯。有一次,孔 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 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 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 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17页PPT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读17页PPT
《论语》选读之14中庸之道十四之 《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论语》选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Hale Waihona Puke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 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 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评析】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最高的德行。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 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 即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也指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 个方面。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评析】
人的个性和环境各异,言行也各异。 君子可以与他人保持和 谐融洽的关系,与人和平共处,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允许有不 同意见、不同思想的存在,还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原则;他的言行虽然带有他的个性,但始终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 对待任何事情都能独立思考,从不盲目附和。但小人为人处事的 原则则是要求人人都一样,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看法,不允许有 不同思想的存在。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完全一致,而 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和而不 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探究4:中庸之道的作用
练习三
2、人们或者社会的行动不能采取过分彻底的激进主义态度、理想主义态度。因 为人们设定的目标很多是不能完全实现的。一方面不具备完全实现的条件,另一 方面如果真的完全实现了,也会违背人们追求那一目标的初衷。比如在疾病治疗 活动中需要采取杀灭细菌的措施,当灭菌成为人们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时,我们 应该明白试图完全杀灭人体内的一切细菌微生物,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破 坏了菌群的自然平衡,往往使一些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减少或者不足,造成人体 的一系列不正常反应。再如我们提倡舍己为人,一事当前,处处替他人着想。但 是这个道德目标也不能完全实现,如果完全实现了这个道德目标,那么它带给社 会的就可能不是幸福而是灾难了。试想,如果一切人在社会活动中均舍弃为自己 利益与需要考虑问题这一基本追求,而去时时刻刻想着如何为他人解决问题、争 取利益、获得幸福,那么,这样的社会必将陷入混乱之中。因为自己的需要和利 益,他人是不容易真正了解的。依靠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要么供应太多、要 么供应不足,要么所提供的服务与需要者的愿望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样的尴尬 局面,达不到人们或社会追求某一道德目标希望达到的目的。

辅助教材:中庸之道教师版

辅助教材:中庸之道教师版

《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注译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面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

同学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课《中庸之道》。

1、【原文】中庸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为德也,其至[达到极点]矣乎!民鲜[少]久矣。

(6·29)【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中庸之道:1、儒学地位:至2、儒学定义:过犹不及无适无莫中行与yǔ之以礼节之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

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译文: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

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用来给宽待赦免的人坐的器具。

”孔子说:“我听说宽待赦免的坐具,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

”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

”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

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子路说:“请问有保持满的道路吗?”孔子说:“聪明有智慧的,就用愚笨的方法;功劳大过天下的,就用退让的办法;用勇力震抚世间的,就用胆怯的办法;富裕遍布四海的,就用谦恭的办法。

这就是所谓不断装满又不断损耗的道路。

孟轲讲了一个关於经济政策上过犹不及的故事:周人白圭是个好心肠的经济学家,建议更改税制,把当时实行的“什一而税”降为“二十而取一”。

《论语》-《中庸之道》课件

《论语》-《中庸之道》课件
中庸的原则——礼 和为贵的标准——以礼节之
二、实践中庸的前提——礼义原则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
子曰:“有恶2。恶3称人之恶4者,恶5 居下而讪上者,恶6勇而无礼者,恶7果 敢而窒者。”
恶123567(wù):憎恶 称:宣扬
恶4(è):坏处
下:下位
讪:毁谤
上:上位
窒:阻塞不通,固执
卜商长于文学,做事非常谨慎;颛孙 师深思好学,但思想偏激,爱走极端。这 个评价比较客观,因为孔子认为做人要 “中庸”,人的气质、作风、德行等方面 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 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 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 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 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 就被秦桧除掉了。
曰:“赐也亦有恶乎?”
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 者,恶讦以/为直者。”
徼:强取,掠夺 知:通“智”
孙:通“逊”
讦:揭发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 以为直者(宾前句)
中庸的原则——爱憎分明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要点: “乡原”这种人没有原则,只是采取 折中的处世态度。孔子反对“乡原”,就是主张 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 的君子。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孰:用于比较,哪个
过:过头
不及:不够 愈:强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合适的。
要义: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 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 求一种平衡,指处事应有度。

《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
21.“乡原,德之贼也”一句中,“原”的意思是__________ , “德”其实专指孔子主张的____________。(2分) 21.谨慎老实(1分) 中庸之道(1分) 22.孔子为何对“乡原”深恶痛绝?请根据孟子的分析分条概 括。(4分)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 好人,孔子却认为他是破坏中庸之道的人,为什么呢?”(孟 子)回答说:“批评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 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 行事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 不能进入尧舜之道,所以是‘道德的破坏者’。
“狂”是积极进取,“狷”是消极抵抗。不合流俗,不守 常规。“进取”或“有所为”很难,但“有所不为”即不同流 合污,不随波逐流,还是可以做到的,如陈寅恪。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 迫,乃为可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乐胜则流, 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 “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 和者,乐之所由生也。”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 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 行均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是在内的意思, 没有表现出来。“发而皆中节”,即符合节度,就是恰如其分 的意思,这就是“和”,其达到的结果就是平衡、和谐。“庸 者,用也”,“中庸”反过来讲,也就是“用中”,这是一个 实践的原则,通过“中”这个原则,达到“和”的状态。如孔 子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高中语文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学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学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中 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 (2)讪.(shàn) (3)徼.(jiāo) (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民鲜.久矣:少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 (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 (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 (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与⎩⎪⎨⎪⎧ 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资料讲解

中庸之道资料讲解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课文解读]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二、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定。

•又如“阳货见孔子章”,孔子与阳货主张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而不与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他也能以恰当评价,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23.孔子主张以中道行事,依据上文,中道的标准是什么?(2分)24.文中的“乡原”指什么?中庸之道与其有何区别?(3分)•23.仁义之道(仁义或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2分)•24.“乡原”是指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的折衷主义者。

(1分)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反对偏激行为,主张中立而不倚,但其中道是以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

(1分)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中庸之道都要依据道德原则,与“乡原”的无原则折中有本质的区别,孔子对其深恶痛绝,称之为道德的破坏者。

(1分)•(二十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链接——不偏不倚中和常行1.教材赏悟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看似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而把它运用到具体之处,则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

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2.名句赏记◆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六韬》◆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刘向◆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博兔,不如豺狼。

——淮南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葛洪◆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张融◆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朱熹◆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

——冯梦龙◆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

——王渔洋◆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佩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3.典例赏析强弱之辩《两同书》原文: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

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

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

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译文: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水是天下最柔软的。

金属虽然刚强,折断它却不可以续接;水虽然柔弱,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刚强的一面,金属的刚硬不会消除它柔弱的一面。

4.时文赏读平常心做事,自然而然,勿苛求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的《茶之书》中,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

当儿子完成工作的时候,茶师却说:“不够干净。

”要求他重做一次。

少庵于是再花一个小时扫园。

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

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

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

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

”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的方法。

这像是洁癖。

”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的树叶。

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千利休其实是训诫儿子,做事时太苦、太枯,苛求绝对完美的心态与做法,不仅违背自然,也往往使我们离美更远。

做任何事,保持一个中庸的余裕与平常心是很重要的。

勤劳、自我要求高原本是美德,但一旦要求到了枯槁极苦、十全十美的程度,就成了苛求,既不能得到修身养性的益处,心情也不会愉快。

不管是工作、待人接物,我们固然要尽己所能、日新月异,但也不须苛求太过。

一个人勤力于工作是很好,但如果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家庭与健康,长久下来,人生的画面必定导致偏差。

当一个人为了追逐幸福的尾巴不顾一切,却反而因为以偏概全的缘故,离幸福便更加遥远。

常识链接——知人论著1.识人物颛孙师(前503—?),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2.知背景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作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一、字音辨识①狂狷.()②讪.()③徼.()④乡原.()⑤攻讦.()⑥椟.()答案①juàn②shàn③jiāo④yuàn⑤jié⑥dú二、通假字①然则师愈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恶不孙.以为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无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与”通“欤”,吗②“原”通“愿”,谨慎老实③“知”通“智”,聪明④“孙”通“逊”,谦退⑤“莫”通“漠”,淡漠三、重要实词①其至.矣乎()②民鲜.久矣()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④义之与比.()⑤不得中行而与.之()⑥必也狂.狷乎()⑦小大由.之()⑧君子和.而不同.()⑨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⑩乡原,德之贼.也()⑪恶居下流而讪.上者()⑫恶徼.以为知者()⑬恶讦.以为直者()答案①动词,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②形容词,少③动词,亲近④动词,接近,靠近⑤动词,交往⑥形容词,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⑦动词,遵循,遵从⑧和,形容词,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动词,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⑨好,动词,喜欢;恶,动词,厌恶⑩名词,仇敌,敌人⑪动词,毁谤⑫动词,强取,掠夺⑬动词,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四、文言虚词1.与①师与.商也孰贤()②义之与.比()③不得中行而与.之()2.之①君子之.于天下也()②义之.与比()③礼之.用,和为贵()④小大由之.()⑤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3.而①不得中行而.与之()②君子和而.不同()③恶勇而.无礼者()4.其①其.至矣乎()②其.不善者恶之()答案 1.①连词,和②介词,跟③动词,交往 2.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③结构助词,的④代词,代“和为贵”的原则⑤代词,他 3.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并列③连词,表转折 4.①副词,表揣测,大概②代词,那些五、古今异义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1)下游;(2)卑鄙龌龊答案身居下位六、词类活用必也狂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形容词用作名词,狂放的人,狷介的人七、特殊句式①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义之与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判断句②宾语前置句,即“与义比”③定语后置句,即“善乡人”●语段赏析语段一: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赏析在处理问题,要考虑和把握好度的问题,可以透彻但是不能太彻底或者绝对,否则就会起反作用。

语段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赏析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

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

语段三: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赏析有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语段四: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赏析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因此,这样的人或许即使会有些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语段五: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赏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只要有仁德之心,就不会在乎流俗之人的说三道四,只管正道直行,不被外来舆论所左右。

作为评说他人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从良知出发,符合事理,合乎正道人心,合乎公平正义。

语段六: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赏析乡原本身没有毛病,没有缺点,也很规矩,可是真正要他在是非善恶之间,下一个定论时,他却没有定论,表面上又很有道德的样子。

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却并不合于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偷道德的贼”。

语段七: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赏析爱憎分明才是君子和圣人。

●要义探究1.如何理解文中的“过犹不及”?答:答案“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

2.狷狂者是讲求中庸之道的人吗?为什么?答:答案不是。

因为狂者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狷者性情偏急而为人正直,不流于世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