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植物-病原互作过程中效应子的作用

(如virulence factors and toxins)。 2.部分可诱导抗病性,刺激寄主防卫反应。如无毒基因产物也称
作effector,与抗性基因产物互作,引起防卫反应 (如avirulence factors and elicitors)。
目前effector已被多数植病学者接受和认可,并扩展到真菌、卵菌、 线虫研究中,已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
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已发表的重要文献
1.Axtell MJ, Staskawicz BJ. Initiation of RPS2-specified disease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 is coupled to theAvrRpt2-directed elimination of RIN4. Cell 2003;112:369–77.
但病原菌经过漫长的进化,通过干扰质膜上的PRRs对PAMPs的识别,或者 向细胞溶胶中分泌可能改变抗性反应的蛋白因子来抑制PTI途径的防御功 能。
2. ETI (Effector - triggered immunity)
一旦病原菌成功地抑制植物的第一道防卫反应,植物就需要启动更为特 殊的机制来抵抗它们,即由病原菌分泌的效应因子激发的植物防卫反应 ( Effector - triggered immunity, ETI) 。
第五章 Effector (效应子) 在病原物-植物互作及诱导抗病性
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节Effector (效应子)的基本情况
1.概念
Effector(效应因子或效应子),指由植物病原细菌、真菌、卵菌或线虫 产生的,可在病原物和寄主互作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与其它生物小 分子,能改变寄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通常为分泌性的,进入植物 细胞不同部位中发挥作用。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

(二)细胞-细胞识别:识别双方以分子识别实 现细胞间特异性结合、并引发一方或者双方细 胞学专化性反应的过程。
第四节 植物抗病性机制
一、抗病性概念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 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胞外多糖的产生不仅有利于营养吸收,而且有 助于菌体抵御干燥的损害。许多植物病原细菌 的胞外多糖已证明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第二节 植物病害生理学反应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会产生一系列异常的 生理生化变化。通常首先是细胞膜透性的改变 和电解质的渗漏,继而出现呼吸作用和光合作 用的变化,核酸、蛋白质、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等代谢的变化,水分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
不一致
(三)致病毒素特征
①致病性与活体外产生毒素的水平有关,并能 从病株中也分离到毒素;
②纯化毒素能重现病害症状; ③植物的感病性与对毒素的敏感性有关; ④失去毒素产生能力的突变体,其致病性也受 到影响。
(四)毒素引起的症状
萎蔫、坏死、褪绿、水渍状
(五)毒素的应用
抗病性鉴定,抗病品种筛选,抗病突变株诱导
1、接触前识别:是指病原物受寄主专化性的理化刺激或引 诱,向寄主方向移动(趋向)或生长(向性)的能力。
2、接触识别:发生在寄主植物表面,发生于病原细菌对寄 主植物的吸附,菌物孢子在植物表面的吸附萌芽和侵入。
3、接触后识别:发生于病原菌物寄主专化性毒素的致病 作用;病原物对寄主植物保卫素的诱导;病原物致病酶的诱 导合成。
燕麦叶枯病菌(Bipolaris victoriae)产生的维多利亚 毒素(Victorin,V-toxin)具有极强的寄主选择性,稀释 1000万倍仍能使感病燕麦品种表现病状,但抗病品种表 现病状的稀释极限则只有25倍。
第十一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

号
致 病 手 段
交
换
识 亲和性分化(A) 别 作 寄主选择性(B) 用 无识别(C)
诱导酶(C) 毒素(A)
萎蔫型(B)
腐烂型(C)
固有酶(A)
基因整合(B)
专 化 性 水 平
侵 入 方 式
直接(D)
自然孔口(E)
伤口(F)
吸 附 性 质
生化性(D)
物理性(E)
(一)抗病性特点:
1、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2、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受病原物互作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 3、病原物寄生专化性越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分化越明显; (二)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1、亲合性与非亲和性:病原物对植物成功侵染和致病与否
2、专化性与非专化性:病原物种、小种对寄主植物属、种、 品种的选择
(一)基本概念:由病原物分泌到细胞外的介质中的一类酶。
角 质 胶 酶 酶
病 原 物 胞 外 降 解 酶
细胞壁降解酶
果
纤 维 素 酶
半纤维素酶 蛋 白 粉 脂 酶 酶 酶
细胞内含物降解酶
淀 磷
(二) 胞外酶的致病作用
① 直接侵入:有些植物病原真菌产生角质酶,分
解角质层形成侵入孔而直接侵入植物组织。
②组织离析:果胶降解酶能使组织中细胞分离,导
3、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病原物小种对寄主品种的选择性
二、抗病性类型
(一)根据寄主与非寄主 寄主抗性:在病原物寄主范围内的植物对某种病原物的抗性 非寄主抗性:非寄主植物对某种微生物(病原物)的抗性 (二)根据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机制和抵抗能力 免疫性:在寄主范围内的某植物品种不受病原物侵染 避病性:从时间和空间避开病原物侵染 抗病性:抗病原物侵染、系列和扩展的组织结构或生化物质 耐病性:受病原物侵害无明显病变或损失小,抗损和耐害性强
植物与病虫害的互作机制

生物防御
总结词
生物防御是指植物通过与微生物共生或利用天敌来抵御病虫害的侵袭。
详细描述
植物的生物防御机制包括与微生物共生,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以及 利用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和种群。这些生物防御机制 能够有效地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03
病虫害对植物的侵害机制
侵害方式
光照
光照强度和时长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植物与病 虫害的互作。
生物因素
1 2
寄主-病原物匹配
不同植物品种对不同病原物的敏感性不同,这种 匹配关系直接影响植物与病虫害的互作。
天敌和微生物
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微生物可以控制病虫 害的数量,从而影响植物与病虫害的互作。
3
遗传多样性
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可以影响其对病虫害的抗性, 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的植物群体通常更能抵抗病 虫害的侵害。
死亡
严重的病虫害侵害会导致植物死亡,破坏生态环 境和景观。
04
植物与病虫害互作的影响 因素
环境因素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如温度、湿度和降雨模式的改变可以影响植物和病虫害的 互作。例如,暖和潮湿的气候可能有利于某些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 。
土壤条件
土壤的pH值、养分和水分状况可以影响植物的健康状况,进而影 响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发病期
潜育期过后,病原生物开始大量繁殖,导致植物出现明显的病害症状,如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等 。
侵害后果
生长受阻
病虫害侵害会使植物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导致 植株矮小、叶片黄化、落花落果等现象。
品质降低
病虫害侵害会使植物产品的品质降低,如水果和 蔬菜的口感变差、色泽不鲜艳等。
植物免疫学试题与答案1

一.名词解释:1.抗病性(resistance)—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指寄主植物抵抗或抑制病原物侵染的能力。
不同植物对病原物抗病能力的表现有差异。
2.避病性(avoidance):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前者称为“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
3.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
4.毒素(toxin):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5.抗病性(resistance to disease):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6.耐病性(tolerance):一些寄主植物在受到病原物浸染以后,虽然表现明显的病害症状,甚至相当严重,但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有人称此为抗损害性或耐害性。
7.真菌(fungus):是具有细胞核、能产孢而无叶绿素的生物。
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或(和)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典型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
8. 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也称为植物抗毒素,它是由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或者作为伤害和其他生理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
泛指对病原物有杀伤作用从而减轻对植物的侵染和致病能力的非酶类小分子化合物。
植物保卫素对真菌的毒性较强.9.准性生殖(parasexuality):指异核体真菌菌丝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可以结合成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这种二倍体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交换和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的过程。
14 植物病理学 第十四章 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一)植物生长素 (吲哚乙酸IAA) 玉米瘤黑粉病菌(Ustilago maydis) 芸薹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桃缩叶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等。 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株生长素失调,导致 一系列生理变化,最终出现徒长和畸形等病状。
四、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 许多病原真菌、细菌、植原体、线虫等能 合成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相同或类似的物质, 侵染后干扰植株体内激素的正常代谢,从而打 破植株体内的激素平衡,导致植株产生徒长、 矮化、畸形、肿瘤、丛生、花器叶变、产生不 定根等多种病变。 植物病原菌产生的生长调节物质主要包括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 等几大类。
(二)赤霉素 真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锈菌和细菌中 的假单胞杆菌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水稻恶苗 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 使节间伸长,导致徒长、丛生和畸形等症 状,另有报道赤霉素可以降低植株的抗病性。 水稻恶苗病菌产生的赤霉素是使水稻茎叶徒长 的主要原因。
(三)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素(cytokinin)是一类与植物 细胞分裂和生长有关的激素,其化学成分为 嘌呤衍生物。细胞分裂素具有延缓组织衰老、 加速细胞分裂、抑制蛋白质和核酸降解等作 用。 细菌中的根癌土壤杆菌、带化病棒状杆 菌,真菌中的外囊菌、锈菌、黑粉菌、根肿 菌等。这些病原菌侵染寄主植物后,往往引 起寄主细胞分裂素失调,导致寄主细胞过渡 生长。
(三)细胞膜和细胞内含物降解酶 植物病原菌还能产生一些降解细胞膜和细胞 内物质的酶,如蛋白酶、脂酶、淀粉酶等,用以 降解蛋白质、类脂和淀粉等成份。 目前已发现一些病原细菌和真菌可以产生水 解蛋白质的蛋白酶,这类酶能水解蛋白质中的肽 键,其中很多也能水解酯键,而且多数都是非专 化性的。 有些病原物能产生磷脂酶,可能会对降解 植物细胞壁有一定作用。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1.什么叫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指当植物受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2.什么叫病状和病征?各举几个病例说明。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
马铃薯干腐病和甘薯软腐病。
类型定义分类1.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具体又可分为褪绿、黄化、花叶、红叶、脉明等类型。
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坏死最常见的就是病斑,其它有叶枯、茎枯、穿孔、疮痂、溃疡等类型。
3.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幼嫩和多肉的组织易发生。
腐烂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猝倒及立枯也是腐烂的类型。
4.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萎蔫。
生理性萎蔫―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若及时供水,则植物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蔫―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供水不足所出现的凋萎现象,如黄萎、枯萎和青枯等。
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导致植株死亡。
5.畸形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如矮缩、矮化、叶片皱缩、卷叶、蕨叶、瘤肿、丛枝或发根、徒长及变叶等。
病征是指寄主在发病部位出现的病原物的子实体。
由于病原物不同,植物病害病征常表现出不同的形状、颜色和特征。
其中常见的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等。
如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霜霉病,病部可见大量霜霉状物。
多种植物的白粉病和黑粉病等。
病征类型定义1.霉状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
2.粉状物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
3.锈状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4.粒状物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5.脓状物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
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的分子作用的机理

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的分子作用的机理【摘要】:寄主植物与枯萎病菌互作的病理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从病原菌接触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发病, 是病原菌识别寄主, 穿透寄主组织、生长和繁殖, 解除寄主防御以及植物抵抗病原菌的入侵和繁殖相互斗争的过程。
其间包含着各种信号的传递过程和寄主在细胞、组织、形态、生理、生化、分子等水平的变化过程。
仅仅研究两者间某一水平或某一状态下的互作机理是远远不够的, 应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系统研究。
【关键词】:病原真菌(pathogenic fungi)信号传导(signal transduction)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分子作用(molecular action)Abstract: The host plants and germs interaction pathology is a verycomplicated system. Contacting from pathogen host plants to host plant disease, the pathogen recognition is host, through the host organization,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remove host plants resist pathogens defense and the invasion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process against each other. It contains all kinds of signal transfer process and host in cells, organizing, form,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level of change process. Only between a level research or a state of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is not enough, so we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use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cell 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means for the system.引言:当人类不断改良植物的同时,病原真菌与植物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内容第一节共生、共栖和寄生第二节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第三节病原物的致病机制第四节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第五节植物的抗病机制植物病理学2第一节共生、共栖和寄生•自然界的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很少单独生存,它们与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其它生物之间有不同类型的相互关系。
•植物与相关微生物之间主要有三种相互关系。
共生(symbiosis)共栖(commensalism)寄生(parasitism)植物病理学3共生(symbiosis)•共生,即植物与微生物共同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的互利关系。
•例:豆科植物与其根瘤细菌。
植物病理学4共栖关系(commensalism)•共栖关系:双方虽共存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间无明显的利或害的关系。
虽然有时一方可由对方得益,但对另一方没有不利影响。
•例:植物的根围和叶围非病原微生物。
植物病理学5寄生(Parasitism)关系•寄生: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寄主(host):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
•寄生物(parasite):得到营养物质的一方。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异养生物,自身不能制造营养物质,需依赖对植物的寄生而生存。
植物病理学6第二节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性: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植物病理学7二、营养方式寄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养分的方式有:死体营养: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
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死体寄生物。
活体营养:从活的寄主中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伤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这种营养方式的生物称为活体寄生物。
半活体营养:既能进行寄生又能进行腐生生活获取营养的方式叫半活体营养,这种生物称为兼性寄生物。
植物病理学8•寄生物的营养方式,反映了病原物的不同致病作用。
•死体营养的病原物腐生能力一般都较强。
此外,死体营养的病原物寄主范围一般较广。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和胡萝卜软腐欧氏菌(Erwinia carotovora)等,可以寄生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植物。
植物病理学9•活体营养的病原物的寄主范围一般较窄,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
•活体营养的病原物不能脱离寄主营腐生生活。
•白粉病菌就是典型的活体营养病原物。
植物病理学10三、寄生方式外寄生:从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在细胞外形成吸器获取营养物质。
如霜霉菌、白粉菌和锈菌。
内寄生:病菌侵入寄主细胞,在细胞内和细胞间蔓延,吸取营养。
如芸薹根肿菌;大多数细菌、病毒也是内寄生。
附生:少数真菌覆盖于寄主植物表面,不侵入植物体。
吸收植物分泌物和溢出的水分及蚜虫、介壳虫等的分泌物为生,但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如烟霉病。
植物病理学11四、致病性分化1、致病性分化:同种病原物中不同菌株对寄主植物中不同的属、种或品种的致病性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也称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
或生理专化性。
2、寄生专化现象涉及的名词:(1)种;(2)变种;(3)专化型;(4)生理小种;(5)菌系和株系。
植物病理学12认识寄生专化现象的意义•选育抗病品种;•轮作防病;•清除野生寄主和转主寄主。
植物病理学13植物病理学14五、病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的概念:一种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 )。
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pathogen)。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前者是指一种生物或病原物从活的寄主获取营养的能力,后者是指其破坏植物的能力,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病原物寄生物第三节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一、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对寄主细胞施加机械压力•酶、毒素和激素的破坏作用植物病理学151、致病性有关的酶及其破坏作用•酶的概念: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
•病原物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的酶很多:(1)角质分解酶:催化寄主表皮的角质多聚物水解。
(2)细胞壁降解酶类: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降解酶和蛋白酶等。
(3)消化细胞内物质的酶类:蛋白酶、淀粉酶、脂酶等,用以降解蛋白质、淀粉和类脂等重要物质。
植物病理学162、毒素及其致病作用(1)毒素的概念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毒素是病原物的代谢产物,对植物有毒害,不仅可以在植物体内产生,也可以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产生。
植物病理学17•毒素处理健康植物,能够使寄主植物产生褪绿、坏死、萎蔫等病变,与病原物侵染所引起的病状相同或相似。
•毒素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致病物质,它能在很低浓度下诱发植物产生病状。
有些化学物质,当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或毒害作用,这些物质就不是毒素。
植物病理学18(2)毒素的作用机制•影响植物细胞膜透性;•钝化或抑制植物一些主要酶类:包括抑制或刺激呼吸作用,抑制蛋白质合成,干扰光合作用、酚类物质代谢和水分代谢等;•抗代谢:毒素是抗代谢物质,使寄主细胞的磷酸化作用受抑制,在生理上和生化上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植物病理学19(4)毒素的种类•依据对毒素敏感的植物范围和毒素对寄主种或品种有无选择作用可将毒素划分为:寄主选择性毒素(host selective toxin,HST)非寄主选择性毒素(non-host-selective toxin,NHST)植物病理学20寄主选择性毒素•寄主选择性毒素亦称寄主专化性毒素(host specific toxin),是一类对寄主植物和感病品种有较高致病性的毒素。
这类毒素只对一定的寄主或品种产生毒性。
•病原物各菌系(小种)的毒性强弱与其产生毒素能力的高低相一致;•感病的寄主品种,对毒素也很敏感,中度抗病品种对毒素有中等程度的敏感,抗病品种对毒素则有高度的耐性。
植物病理学21非寄主选择性毒素•非寄主选择性毒素亦称非寄主专化性毒素(non-host-specific toxin),这类毒素没有严格的寄主专化性和选择性,不仅对寄主植物而且对一些非寄主植物都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使之发生全部或部分症状。
植物病理学22五、激素(生长调节物质)1、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概念生长调节物质亦称植物激素,各种生长调节物质是植物体细胞分裂、生长、分化、休眠和衰老所必需的。
许多病原物能合成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严重扰乱寄主植物正常的生理过程,诱导徒长、矮化、畸形、落叶、顶端抑制和根尖钝化等多种形态病变。
植物病理学232、激素的种类(1)吲哚乙酸(IAA)(2)赤霉素(GA)(3)细胞分裂素(CTK)(4)乙烯(ET)(5)脱落酸(ABA)植物病理学24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异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经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性状。
但是,如下原因可以导致其变异:1、病原物丧失了某些酶的活性或丧失合成特殊刺激生长的物质的能力;2、遗传基因发生重组;3、病原物的适应性改变。
植物病理学25第四节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一、植物的抗性•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
•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
植物病理学26根据抗性的强弱,抗性分为•免疫:植物完全抗病,不表现任何症状。
•抗病:病原物能侵入寄主并建立寄生关系,症状很轻,病原物被局限在较小范围。
•耐病:寄主症状显著,但是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大,即植物具有耐受病害的能力。
•避病:寄主的感病时期从时间和空间上与病原物的盛发时期错开,不被病原物侵染,从而不发病。
植物病理学27二、抗病类型1、垂直抗性:小种专化抗病性、单基因抗病性;2、水平抗性: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多基因抗病性、广谱抗病性植物病理学28第五节植物的抗病机制一、植物固有的物理抗性1、抗接触:•植物表皮上的蜡质层、角质层多的比少的减少感病机会。
•植株直立的比株形散开的减少受病机会。
•表皮毛多的比表皮毛少的减少受病机会。
•闭颖受粉的减少受病机会。
植物病理学292、抗侵入:表皮结构;侵入位点;角质层的厚薄;气孔的多少和结构。
3、抗扩展:潜育期的长短;病斑数量的多少;病斑的大小,病斑扩展的速度;产孢量的大小。
细胞壁的物理和化学结构的特性影响病原物的扩展。
植物病理学30二、植物固有的化学抗性1、直接的毒害作用•酚类化合物;•植物根部分泌的某些糖和氨基酸对病原物有抑制作用;•葱油和大蒜素;•芥子油。
植物病理学312、间接的毒害作用•有些植物的分泌物能刺激叶围和根围拮抗生物的生长,从而对病原物产生间接的影响。
—菊科叶片刺激产生的细菌能产生抑制灰霉菌的孢子萌发的物质;•植物表面活力强的腐生菌由于对营养的竞争而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和发育。
•破坏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如植物中的酚类化合物,单宁和蛋白质能抑制病原物分泌的细胞壁降解相关酶类。
植物病理学32三、诱发的结构(物理)抗性•乳突的产生;•细胞壁加厚;•凝胶物质的形成;•侵填体的形成;•木栓化的形成。
植物病理学33四、诱发的化学抗性•过敏性坏死反应。
•氨裂解酶活性的增强;苯丙氨酸氨裂解酶;酪氨酸氨裂解酶等酶活性增强,促进木质素的形成。
•黑色素的形成,黑色素与抗性有关。
•植物抗毒素(植保素)的产生。
•病程相关蛋白的产生。
植物病理学34植物保卫素(抗毒素)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植物保卫素对真菌的毒性较强。
植物病理学35五、植物抗性的变异•植物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植物本身,或病原物的变化、以及外界条件的影响,抗性可以增强或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1、植物的发育阶段不同,抗性不同。
2、寄主的生活能力的影响,抗性不同。
3、寄主的营养条件的不同,抗性不同。
4、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不同,抗性不同。
植物病理学36六、抗性的利用•利用植物抗性来防病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根本。
具体方法有:1.品种免疫(利用抗病品种):需要育种、推广等。
2.栽培免疫:通过栽培措施以强化植物抗性的体现。
3.化学免疫:使用化学物质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如NS 83增抗剂施于烟草和番茄,可以增强抗CMV的能力。
植物病理学37小结•植物抗病性的概念;•主动抗病性和被动抗病性;•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单基因抗病性和多基因抗病性;植物病理学38•抗接触(避病)、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失(耐病)和抗再侵染。
•植物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既有物理抗病性因素,又有化学抗病性因素;•植物的避病、耐病和诱导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