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城市化

合集下载

铜陵永泉小镇的发展模式

铜陵永泉小镇的发展模式

铜陵永泉小镇的发展模式铜陵永泉小镇,这地方,说来也有些“神奇”。

要是你没去过,可能都难以想象它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普通的小镇发展成今天这个模样。

以前啊,这里的人们也就一根葱,一心想着怎么过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偶尔有点风吹草动,也就当个八卦聊一聊。

可今天,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不仅是人越来越多,连空气里都仿佛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是那种迎风而上的气氛。

说实话,永泉小镇,这几年真是“起飞”了,什么叫“跃上云霄”,我敢打赌,去过的人都知道。

大街小巷都开始有了自己的“腔调”,发展模式,哎呀,说不上来,反正就好像一下子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你看现在,永泉小镇的发展可不是说着玩的。

这里的经济,简直是翻了个大跟头。

你要是去到当地,看到的那一片片崭新的楼房、新修的道路,那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说实话,这几年就连老一辈的人都惊呆了,原本他们那种慢节奏的日子,被一种新的“快节奏”给替代了。

大家伙一开始可能有点不适应,觉得“这是什么鬼?就连买菜都要去新建的超市了?”,但时间一长,大家的思想也渐渐改变了。

“能发展才是硬道理啊”,谁不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呢?想想看,大家伙的收入不但有了明显提高,而且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这才是最重要的吧。

别的不说,单单是那里的基础设施,哎,做得真的是滴水不漏。

电力供应、网络覆盖,真是啥都不差,啥都能保证你随时随地都能体验到生活的便利。

你可能会问,这小镇怎么做到的?咳咳,这可就得说说他们的“秘诀”了。

永泉小镇的发展模式,说起来还真挺“独特”的。

你看,它最初就是一个普通的小镇,没有啥特别的资源,也没啥大企业,纯粹就是靠着一群敢拼敢闯的人,慢慢将这个地方带上了正轨。

像什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听着挺高大上,但真要落实到这儿,大家伙的努力可没少。

当地相关部门也是绷紧了弦,想着怎么把这个地方从“蛮荒”拉到现代化,真的是费了不少劲。

土地资源也没浪费,开发新项目,吸引外资,找到了适合小镇特色的产业,像一些高科技企业、绿色农业、旅游业,嘿,这一搭配,真是“如虎添翼”。

铜陵财富广场规划方案

铜陵财富广场规划方案

铜陵财富广场规划方案项目背景铜陵市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地理位置优越,是沿江地区重要的工业、商贸、文化、旅游中心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

随着铜陵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为更好地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要,铜陵市政府决定打造铜陵财富广场。

铜陵财富广场总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这个规划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划铜陵财富广场的建设,并且让广场更好的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促进城市的繁荣。

设计思路铜陵财富广场规划方案以“现代、高端、绿色、智能”为设计理念,将广场划分为四个主要区域:商业区、休闲区、写字楼区和住宅区。

商业区商业区作为广场的核心区域,将有许多商铺、餐厅、咖啡店和超市,以及一些高端品牌的专卖店。

商业区还将配备一个大型的地下车库,来方便人们停放车辆。

为了提高商业区的环境质量,我们将采用先进的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实现全天候的自动化管理。

休闲区休闲区将是一个以绿化为主要特点的区域,方便广场的居民们赏花散步、读书放松和进行各种文化活动。

为了增强休闲区的绿色感,广场将在这里种植丰富的花草树木,并且地面铺设仿木砖地面。

休闲区还设有儿童游乐区、健身区和停车场。

写字楼区写字楼区将是为广场的商业区和住宅区提供高品质办公环境的专业区域。

这里将建造大楼,提供顶尖的设施和服务,包括高速网络、视听设备等,并且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使办公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

住宅区住宅区将是广场里唯一的住房区域,将建造公寓和别墅等多种房型,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服务。

为了让居住者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生活服务,住宅区将配备各种便利设施,如儿童游乐设施、健身房、社区超市等。

设计特点本规划方案的主要设计特点包括:现代化本方案将使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整合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设施,构建一个现代化城市综合体。

节约能源通过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风等资源,来实现能源的最大节约,提高楼宇的资源利用率和环境友好性。

智能化本项目将引入智能化系统,提高管理和运营的效率,为居住者和商业用户提供更加高效、方便的服务。

铜陵大数据报告

铜陵大数据报告

铜陵大数据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铜陵市进行数据分析,并提供关于人口、经济、教育和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指标和趋势。

通过深入分析铜陵市的大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本文档将涵盖以下几个主要部分:•人口统计数据•经济发展分析•教育水平评估•环境质量分析2. 人口统计数据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铜陵市总人口为约500万人。

其中男性为250万人,女性为250万人。

这表明铜陵市的性别比例相对平衡。

铜陵市的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5000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70%。

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市区附近和工业园区。

在年龄结构方面,铜陵市的人口呈现了逐渐老龄化的趋势。

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5%,而年龄在15至59岁之间的劳动力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

3. 经济发展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铜陵市的经济发展一直非常活跃。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铜陵市的GDP在过去五年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2020年的GDP总量达到了5000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了10%。

主要的经济部门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

制造业一直是铜陵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约为60%。

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贡献率分别约为20%和10%。

外贸是铜陵市的另一个重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铜陵市加大了对外贸易的开放力度,与国内外许多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纺织品。

4. 教育水平评估铜陵市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最新数据,铜陵市的教育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上水平。

铜陵市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中小学和高等学府。

市内有多所重点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较高。

此外,铜陵市还设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投入也逐年增加。

铜陵市政府将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稳定在4%以上,以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

5. 环境质量分析环境质量一直是铜陵市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铜陵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铜陵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铜陵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铜陵市的第三产业也逐渐成为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围绕铜陵市第三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以期为铜陵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第三产业发展现状铜陵市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金融、商贸、旅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铜陵市的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商贸业发展不够均衡。

铜陵市的商贸业以零售业为主,大型商场、连锁超市等大型零售企业较少,商业集聚区规模小,层次低,缺乏竞争力。

旅游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铜陵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独特的地理风貌、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但旅游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产品单一,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不高,整体旅游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文化教育事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虽然铜陵市的文化教育事业有所发展,但整体水平偏低,文化资源较为单一,文化产品缺乏创新,高端教育资源匮乏。

卫生体育事业亟需提高。

铜陵市的卫生体育事业相对滞后,卫生服务质量不高,医疗资源不均衡分布,卫生设施滞后,健康产业发展不充分。

二、发展对策铜陵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尚存在不少问题和隐患,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

铜陵市应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城市经济建设。

加强旅游业发展。

铜陵市应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旅游产品与服务升级,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环境,提高旅游业质量,扩大旅游业规模。

加强文化教育事业建设。

铜陵市应加大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培育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三、总结铜陵市的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潜力,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铜陵市应该充分认识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力度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从金融、商贸、旅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城市经济稳步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有关铜陵的历史

有关铜陵的历史

有关铜陵的历史铜陵古城一、铜陵古城的起源在五千多年前,远古汉族建立东周时期,就有迹象表明,铜陵在当时已是周穆王封赐的特殊城市,成为古铜陵的发源地。

此外,古代铜陵的地理位置处在山清水秀的彭蠡之洲——建大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四周即是铜陵湖、滶阳河与景山河,并有湿地环绕,构建了一个半岛形态的古城。

二、铜陵古城的历史演变1. 初建于东周时期,铜陵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2. 春秋时期,楚国的玄宗把铜陵建成市邑,刚开始的时候,麦蔬米油类食品便在这里出现了。

3. 隋唐时期,铜陵进入其繁荣时期,当时的居民以充沛的宝物和特色食材给全国带来了安宁。

4. 明清时期,铜陵仍旧是富饶繁荣的地方,各色瓷器、宋年民间文化遗留下来完整而精美。

5. 近代,铜陵渐渐进入萎缩时期,直到2004年,铜陵市成立,地方生活才渐渐恢复活力。

三、铜陵古城的文化精髓1. 传统文化:古代铜陵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特色为精髓之一,特别是在诗词文化、宗教文化及文学文化方面,铜陵人非常著名。

同时,古代铜陵有覆巢千室,文人士大夫聚集于此,且汇集了各种传统文化,建立了政教四位一体的全新文化模式。

2. 城市文化:当前,铜陵的城市文化也为人们所熟知。

铜陵崇尚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和城市文化,努力把传统工艺和行业文化与城市现代文明相结合,着力打造一个古老而新颖,落后而充满活力的文化底蕴。

四、铜陵古城的重要标志1. 铜陵有“鱼”和“熊掌”二子,是铜陵古城的标志,象征着铜陵人的勤劳和精诚。

2. 铜陵也有“彭蠡之洲”,这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景观。

此外,铜陵有八见水、六山、四郊及滶阳河等地标,都是铜陵最重要的地理标志。

铜陵是一座古老而繁荣的古城,在这里,曾有众多著名的古文人聚集,留下一份非凡的遗产,也印证了古铜陵曾是个有灵活精神和丰富文化的繁华城池。

今天,铜陵忙碌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期待在鱼熊联合努力、彭蠡洲的景色灿烂的情景中,看到更加繁荣的古铜陵!。

安徽铜陵简介

安徽铜陵简介

安徽铜陵简介
安徽铜陵是中国的一个城市,本文将为您介绍铜陵的基本信息和特色。

铜陵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该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它地处长江流域,被誉为“中国铜都”,因盛产铜矿而得名。

铜陵市总面积约为9600平方公里,下辖6个区和3个县,人口约为360万。

铜陵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古代,铜陵就以铜矿资源丰富而闻名,曾是冶铜业的重要中心。

如今,铜陵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工业化程度较高,涉及领域包括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

其中,铜冶炼业一直是铜陵市的支柱产业,铜陵市的铜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除了工业之外,铜陵市也有许多旅游景点值得一游。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铜陵山,它位于市区以南,是中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铜陵山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吸引着众多游客。

山上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观景点,如铜陵山大佛、宝华寺等。

此外,铜陵市还有一座古老的古城墙和一些历史文化街区,这些都是游客们感受铜陵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铜陵市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有连霍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贯穿市区。

此外,铜陵还有一个现代化的机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市内交通也十分发达,有地铁、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供人们选择。

总之,安徽铜陵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城市。

它以
工业化程度高和盛产铜矿而闻名,同时也有许多旅游景点吸引着游客前来观光。

安徽铜陵的未来发展趋势

安徽铜陵的未来发展趋势

安徽铜陵的未来发展趋势
安徽铜陵作为中国重要的非煤矿山城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较高的产业发展潜力。

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测:
1. 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推进,铜陵将逐渐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如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有望成为铜陵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 绿色发展: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的政策导向将推动铜陵向更加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通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等,铜陵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提升:铜陵将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通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城市更新、培育创新型人才等措施,铜陵有望成为宜居、宜商、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4. 旅游业发展:铜陵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是铜陵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旅游品牌等举措,铜陵的旅游业有望得到快速发展,为经济增加新的动力。

5. 深化区域合作:铜陵位于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通过深化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合作,加强交通、产业、人才等方面的
互动,铜陵的发展将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和助力。

总体而言,未来的安徽铜陵将朝着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城市建设、旅游业发展和区域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法规类别】公共场所与环境卫生【发文字号】铜政办[2013]16号【发布部门】铜陵市政府【发布日期】2013.03.06【实施日期】2013.03.0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铜政办〔2013〕16号)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铜陵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3月6日铜陵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建设整洁、优美、文明的宜居城市,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安徽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我市市区和市人民政府确定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其他区域。

第三条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坚持专业管理和群众监督、行政管理和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市容和环境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证市容和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五条市容管理机关是本辖区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县、区市容管理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建制镇人民政府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规定的权限与范围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各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对违反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六条规划、住建、公安、工商、国土、环保、卫生、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铜陵崛起

铜陵崛起

铜陵:崛起,再崛起!——谨以此文参加全市“四提四促”解放思想大讨论铜陵,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一座奋进而创新的城市。

万里长江在这里逶迤东进,不舍昼夜;三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在这里凝固成片片风景,带着厚重的底色和破空之音,造就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在岁月的流逝与风雨的激荡中,勤劳、勇敢、文明、善良的性格特质,更是早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血脉之中,他们在时间河岸上艰难跋涉的风景与刻痕,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永久的精神丰碑!铜陵,有太多的历史记忆。

62年前,这里曾是当年江南解放第一城,这片土地新生的希望被冉冉点起。

62年间,为了实现复兴与腾飞,这座城市的人民一次又一次开启了集体的自我觉醒:在九州大地,她最早掀起了影响深远的解放思想浪潮。

“醒来,铜陵”、“起来,铜陵”、“崛起,铜陵”,在这片需要创新、适合创新的土壤里,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铜陵人,连续发出声浪迭起的解放思想呐喊,不仅激发着汇聚五湖四海的铜陵人用汗水和智慧打造出了一颗工业明珠、一座山水新城,而且为这座城市未来不断实现的变革,超前做了生动演绎。

当我们随着共和国的雄健步伐,豪迈地走过二十一世纪头10年之际,当宏伟的“十二五”蓝图徐徐拉开帷幕之时,当大有希望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历“一年打基础”之后,当我们即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华诞的喜庆之日,面对新的时局、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征程,历史再一次向我们发出了深切呼唤:铜陵———崛起,再崛起!斗转星移看巨变时光飞逝,千年轮转。

回首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最好最快”成为这五年奋力崛起的最佳注释。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的进步,还是百姓福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铜陵,步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让我们共同见证过去五年跨越的辉煌业绩: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台阶,2010年生产总值相当于2005年的2.6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36.4%,累计完成投资超千亿元,是“十五”时期的四倍多;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到了29.6%,2010年达到8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18690元和7266元。

铜陵市情介绍

铜陵市情介绍

铜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铜陵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〇九年十月十四日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各位来铜指导工作。

借此机会,我简要向各位介绍一下铜陵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况。

一、铜陵经济社会基本情况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1956年建市,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

现辖三区一县,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人。

铜陵是一座快速发展中的城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经济平均增速为13.5%。

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为44870元(折合6459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6 : 67.1 : 30.3。

城市化水平达75.3%(按常住人口)。

进入新世纪,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

地区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14.5%,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8.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3.3%和10.9%。

主要人均指标均居全省前列,部分指标接近长三角城市水平。

铜陵经济外向度高。

我市与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27个国家和地区客商在我市投资兴业,全市已批准建立外商投资企业270家,与国内外23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

200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4.7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其中进口32.8亿美元,同比增长20.5%。

经济外向度达到70%以上。

铜陵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均衡教育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城区义务阶段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三项健康指标居全国前列。

文化事业富有特色,连续举办十届青铜文化博览会,城市雕塑独树一帜并被原建设誉为“铜陵现象”。

公共文化基础扎实,全市86个社区和140多个行政村中建成86个社区文化站,30个农家书屋。

在全省率先实现信息共享工程信号全覆盖。

近年来,我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政务公开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和安徽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称号。

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

作为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铜陵市已经启动了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本文旨在制定一份详细的实施方案,以推进铜陵市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建设内容1. 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铜陵市需要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

2. 公共服务建设铜陵市需要在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特别是在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铜陵市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水平,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3.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仅需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还需要发挥城乡经济协调作用。

铜陵市需要加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经济有机衔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三、实施方案1. 设立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铜陵市将设立“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方案、指导实施、检查工作进展等工作。

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铜陵市将出台一系列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包括经济补助、优惠税收、工业用地的供给等方面,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3.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铜陵市将优先选取一些农村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包括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

同时,铜陵市将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4.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铜陵市将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

通过设立新的医疗机构、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5.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铜陵市将加强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鼓励企业到农村地区投资、发展农村产业等方式,实现城乡经济有机衔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安徽省铜陵市总体规划文本及汇报

安徽省铜陵市总体规划文本及汇报

铜 陵 市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 2 0 0 9 - 2 0 3 0 ) 纲 要 方 案 汇 报
3)有好的铜产业基础,产量较大,但铜矿储量相对不足,产品种 类比较单一。 矿产资源种类多,但储量相对有限,最重要的铜矿资源频临枯竭, 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与国内其他城市或企业的铜产品构成相似,极易造成产能过剩和铜 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
安徽省地级市GDP平均增长率比较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合 肥 市 淮 北 市 亳 州 市 宿 州 市 蚌 埠 市 阜 阳 市 淮 南 市 滁 州 市 六 安 马 市 鞍 山 市 巢 湖 市 芜 湖 市 宣 城 市 铜 陵 市 池 州 市 安 庆 市 黄 山 市
目录 1. 规划研究
2. 市域规划
3. 中心城区规划
4. 远景X年概念规划 5. 专项规划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铜陵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2011.06
铜 陵 市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 2 0 0 9 - 2 0 3 0 ) 纲 要 方 案 汇 报
1. 规划研究
1.1 规划背景 1.2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铜陵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2011.06
铜 陵 市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 2 0 0 9 - 2 0 3 0 ) 纲 要 方 案 汇 报
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铜池一体化 发展”,江南集中区 一轴双核两翼布局 沿江发展轴——安庆、池州、铜陵、 巢湖、芜湖、马鞍山 合肥、芜湖双核 滁州、宣城两翼
铜 陵 市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 2 0 0 9 - 2 0 3 0 ) 纲 要 方 案 汇 报

铜陵江北新区规划方案

铜陵江北新区规划方案

铜陵江北新区规划方案1. 引言江北新区是我国铜陵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进江北新区的规划建设,本文将介绍铜陵江北新区的整体规划方案。

2. 区域背景铜陵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较快。

江北新区是铜陵市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位于长江北岸,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江北新区规划的成功实施将有助于提升铜陵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3. 规划目标铜陵江北新区的规划目标是打造现代化、生态化、开放化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繁荣、生态环保和社会和谐相统一。

具体目标包括:•经济目标:促进新区经济发展,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环境目标:保护和提升新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

•社会目标: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服务资源。

4. 规划原则江北新区的规划将遵循以下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规划用地,合理布局产业和居民区,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

•生态优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产城融合: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

•公平公正: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公平公正的市政设施和社会服务资源。

•民众参与:广泛征求民众意见,通过民主参与方式提高居民满意度。

5. 总体规划布局江北新区总体规划布局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5.1 经济发展区经济发展区是江北新区的核心区域,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等。

该区域将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新区经济发展。

5.2 居住区居住区将提供高品质的住宅和配套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场等。

居住区将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5.3 教育科研区教育科研区将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该区域将注重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

中共铜陵市委、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的通知

中共铜陵市委、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的通知

中共铜陵市委、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9.02•【字号】铜发[2008]15号•【施行日期】2008.09.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中共铜陵市委、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的通知(铜发〔2008〕15号)各党委(党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现将《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铜陵市委铜陵市人民政府2008年9月2日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铜陵实现率先崛起、跨越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结合铜陵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的讲话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途径,进一步加快铜陵城市化进程,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二)总体要求。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全面推进城乡规划管理、户籍管理、土地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财政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进而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经验。

(三)主要目标。

到2012年,城市建成区形成“一主两副”的格局,农村形成以中心镇、中心村为主体的格局;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化率达7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8万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和13%以上;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提前八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率先建成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铜陵,走产城一体新型城市化道路

铜陵,走产城一体新型城市化道路

二 、当前 铜 陵 产城 一 体 发 展 中
完善 , 导致 对产城 一体 发展 的支撑 力
不够 。
3 . 产 城 融 合 的 联 动 发 展 乏 力
存在 的 突 出问题 体 化 综合配套 改革 试验 区 2 0 1 1 年
1 . 产 城 一体 的 规 划 理 念 滞 后
1 1 月, 铜 陵市在 全省 率先启 动 了城 乡
产 业是城 市发展 的支柱和 动 力 ,
体” ( 即: 产城 一体 、 城 乡一体 ) 走在 全 入 由工 业化 和 城 市化 中期 向 中后期
省前 列 的迫切 需要 , 也 是铜 陵探 索新 转 变的 阶段 , 初 步形 成 了城 乡群 众共 型城 市化 的战略抉择 。

创共 享 改革发展 成果 、 城 乡经 济社会
2 . 产业体 系的支撑 力度不 够 产城 一体发展 的核心 是产业 。铜
发 展框 架 已然拉 开 , 城 市功 能分 区更 推 动力和 落脚 点就是 推进 产城 一体 。 陵市现 有产 业 以工业 为主 , 第 三产 业 为合 理 。在 体 制 机 制 上 实现 重 大 创 目前 , 开 发 区产城 一体 化 已上 升为全 发展 相 对 滞 后 ,配 套 服 务 业 发展 欠
… A N … H U S … C I E N C … E T j & E C H
宴爨
。 - 。H N O L O G Y i i
l 市县科技工作之窗
- _J ^ 一 一 ll ‘ r I ^ J

体 化户籍 制度 改革 , 从根 本上 打破 城 市是产 业发展 的载体 和依托 。推进 了附加在 户 口上 的教 育 、 医疗 、 就业、 铜 陵产城 一体 发展 ,将 产业 功能 、 城 住房 等社 会福利 的不平 等待 遇 . 加 快

关于铜陵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关于铜陵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居于生产环 节上游的科研、 信息 咨询 、 布局 、 企业发展 中的问题 。
设计 、金 融保 险 以及 居于下游 的新 兴
工业链 。 要用循环经济 的理念 , 强化从
三要提升市经济技术开发 区新功 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 生态 ,以防治二 展 已是 大势所趋。铜陵市经济技术开 重点.全 面推进 二氧化硫排放 量较大
市 科 工 之 县 技 作 窗萋 翟
西
关于 铜 陵工 业转 型升 垒
方 元
( 中共铜 陵 市委政 策研 究室 )
工 业是 铜陵经 济和 社会发展 的主 工业化 率虽达 6 . 76 %.但 以铜 金属冶
要推 动力 量。 十 一五” 间。 陵规模 炼、硫磷化工和 水泥建 材等为代表 的 “ 期 铜 工 业 主 营 业务 收入 从 2 0 0 5年 的 3 1 传 统资源型产 业产值 已占全市工 业比 7
优 势的新路径 、 新重 点, 出台促进 新 千方 百计 激活 民间资本 ;另一方 面 , 加快社会化 中介 服务体 系建设 。为 转 并 兴产业发展 的政 策 .努力走 出一条符 要构 筑 完善“ 以融资服 务 为核心 的社 型升级搭建 融资服务平 台、科技 与人 . 金 公共信息服务平 台, 时 及 合铜陵发展实际 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会化 服务体 系” 进 一步提 高财政 、 才服务平 台、
二是产 业层 次低 。2 1 0 0年 , 铜陵 外资源 ,努力 增强组合利用全 国乃至 力争用 5年左右 时 间,把铜陵建 设成 全球技术 资源的能力 .推进 引进 技术 为 国家级铜基 新材 料产业基地 :重点
的消化 吸收再创新 .努力实现 关键 技 支持城 市生活垃圾处理 设备 、环保在

合 成氨 陆续 上马 ,铜 陵市污 染总体排 合 的综合 型发展模 式。 一方面 , 要按照

关于铜陵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

关于铜陵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

很多欠账 , 极大地消耗 了资源, 同时也破坏了铜陵的
生态环境 , 空气污染严重 ,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需付 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
三、 铜 陵智 慧城 市建 设 的对策措 施 智 慧城 市是 一 个 愿 景 , 智 慧城 市建 设 是 一 项 系 统 工程 , 涉 及到 政 府 部 门 、 各 类企 业 以及广 大市 民 ,


铜 陵建 设 智 慧 城 市 的背 景 及 智慧 城 市建 设
存在 的 问题
( 一) 铜 陵建 设 智慧 城市 的背 景 近 年来 , 铜 陵面对 经济结构不优 、 产 业 层 次 不 高、 节 能减排 压力 较 大 、 环 境 污染 重 的基 本 市情 , 经 济增 长 面临前 所 未有 的压 力 , 如何 实现跨 越发 展 、 转 型升 级 的铜 陵 目前急 需解 决 的一个 难题 ; 同时 , 在铜 陵城 市化 和经 济 快速 发展 的背景下 , 矛盾 日益 剧增 , 社会 问题 、 资源枯竭 问题、 环 境 污 染 问 题 越 来 越 凸 显, 如 何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这 些 问题 呢? 只有 通 过 “ 智
手段 , 是 争创 新 一 轮发 展 优 势 的 战 略举 措 , 是 实 现 “ 四个 之 城 ” 建设 的有 力推 手 , 是 事关 民 生改 善 的 一
慧” 的理念和实践才能解决。
( -) 智慧 城市 建设 存 在 的 问题
项实事工程, 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必 然要 求 。 ( 一) 加快铜陵“ 智慧城市” 建设 , 是铜陵保持城 市竞 争力 的科 学决策 和重要 手段 。 ( 二) 铜陵“ 智慧城市” 建设, 是加速铜陵经济转 型、 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 。 ( 三) 铜陵 “ 智慧城市 ” 建设, 是建设 资源节 约 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智慧城市建设最深刻的改变和影响就是在资源 和环境保护方面, 目 前我国处于发展的机遇期 、 矛盾

《铜陵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主要内容

《铜陵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主要内容

《铜陵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主要内容一、规划背景1、贯彻落实国家实施城市更新战略的需要。

2、加快落实安徽省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部署的需要。

3、治理"城市病',补齐城市进展短板,建设"高质量进展、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化幸福漂亮新铜陵的需要。

二、规划目标1、远期目标完成各类更新用地规模34平方公里。

通过多元化、系统性的城市更新,逐步改善和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进展和用地高效利用,全面改善旧城区的人居环境,均衡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力量与城市平安保障力量,彰显历史文化地区魅力,完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城市更新项目,将铜陵建设成"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才智城市、人文城市'。

2、近期目标1)争取完成各类更新用地规模18.12平方公里。

其中,拆除重建类更新用地规模5.49平方公里,综合整治类更新用地规模12.63平方公里。

2)争取完成2-3个重点产业片区改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腾挪空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园区竞争力;力争完成20个棚户区改造、126栋危房改造、79个老旧小区改造,初步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力争完成2-3个街区风貌提升,打造1-2个历史风貌区,彰显城市品尝和文化特色。

3)通过城市更新有效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文化设施、训练设施、医疗设施、体育设施、养老设施、绿地与广场等公益性项目,实现城市设施配套水平显著提升。

三、规划原则1、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坚持规划先行,对城市更新的区位、范围、规模、时序等进行统筹支配,确保城市更新工作的有序开展。

2、坚持市场运作、因势利导。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鼓舞业主、集体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和社会力气参加城市更新,形成多元化的城市更新改造模式,增加更新改造动力。

铜陵,走产城一体新型城市化道路

铜陵,走产城一体新型城市化道路

铜陵,走产城一体新型城市化道路
方元;韦钱宁
【期刊名称】《安徽科技》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

推进铜陵产城一体发展,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筑“全域铜陵”宜居宜业的发展格局.既是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铜陵“两个一体”(即:产城一体、城乡一体)走在全省前列的迫切需要,也是铜陵探索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抉择。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方元;韦钱宁
【作者单位】铜陵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课题组;铜陵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课题组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全面推进“产城一体”成都蛟龙港向千亿级产城一体化时尚新城迈进 [J], 尧圣荣;
2.新型城市化道路中的文化推力——关于杭州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要重视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J], 吴百花
3.特种养殖应走产、加、销一体化道路 [J],
4.必须走产城融合的道路 [J], 刘亭
5.推进产城一体促进富民强县——对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J], 刘云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化发展及我市城市化若干问题的思考发布时间:2010-1-21 17:36:39 被阅览数:755 次作者:吕文强■吕文强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发展完善。

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而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

它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其实质就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潜力很大,进一步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但由于各国发展的差异性,因此,在研究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同时,必须结合现实条件,研究当前主要现状及形成的历史背景,从而探索出符合国情、市情和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及现状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广、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差异极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曾经明确认识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而且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增加了三千万。

后来中央政府在“城市化”问题的决策上发生了重大改变。

从1958年至1978年,中国采取的城市发展方针均是要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中国城市化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城市数量的减少,其中小城市由115个减少到105个,小城镇由5400个减少到2900个。

1978年后在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下,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进入新世纪后,通过对建国以后城市化发展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国家在“十五”发展规划中强调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年份城市化率(%) 年份城市化率(%)1949 17.43 1978 15.821950 16.55 1979 16.591951 15.41 1980 17.021952 14.42 1981 17.401953 14.85 1982 17.641954 15.31 1983 17.931955 15.19 1984 19.021956 15.92 1985 20.141957 16.42 1986 19.771958 18.50 1987 19.981959 20.19 1988 20.691960 20.74 1989 21.121961 18.85 1990 19.651962 16.75 1991 21.321963 16.75 1992 21.891964 16.56 1993 22.631965 16.71 1994 23.491966 16.55 1995 24.041967 16.55 1996 24.581968 15.99 1997 24.991969 15.37 1998 25.071970 15.25 1999 25.511971 15.66 2000 26.081972 15.64 2001 26.681973 15.68 2002 27.891974 15.50 2003 29.701975 15.45 2004 30.811976 15.49 2005 31.991977 15.45 2006 32.53注: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发布经过六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有了长足的进展,但还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首先,从数量上看,我国现已有城市667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37个,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51个,20万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6个,20万以下的小城市363个;另外还有19000个建制镇;全国城镇人口为3.89亿;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2.53%(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有观点认为,我国2007年城市化率为44.9%,低于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4.6个百分点;2008年城镇人口6亿,城市化率为45.7%)。

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7%;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为37%。

其次,从速度上看,我国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和人均GDP增长的幅度。

据有关专家提供的数据,在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工业劳动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为2:3,发展中国家为1:3,而我国为1:0.8。

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一般规律推算,我国在1990年时城市化水平就应该达到50%以上。

再次,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1970年到1980年期间的我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大大低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但是从1980年至1995年,我国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4.2%,高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步入了城市化的“快车道”。

二、铜陵城市化现状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犹如同胞兄弟,同生同长,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诺瑟姆,1979年提出)一般认为,城市化发展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前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往往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但到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在初中期,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

而到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则会形成城市化率高于工业化率的格局。

铜陵和中部地区其他城市一样,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由于产业特点和只辖一县,农村人口比重较低,在较长时期内城市化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那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化,第三产业相对不发达。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知青返城就业、企业招工和征地招工等,非农人口增长较快,1985~1990年,全市非农人口年均增长4.44%,1990年城市化率达到43.86%,在省内居首位。

铜陵市部分年份城市化率年份城市化率% 年份城市化率%1990 43.86 2002 52.921996 49.30 2003 53.601997 49.63 2004 54.461998 50.22 2005 54.931999 50.60 2006 57.982000 51.39 2007 58.802001 52.25 2008 58.84注:数据来源为《铜陵年鉴》据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统计,在200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率排名中,我市列第35位,省内列第一;芜湖市列第55位,为48.02%;马鞍山市列59位,为47.47%。

如同用GDP增长率考核政绩不合理一样,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将导致社会发展规划的畸形。

城市化不代表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唯一方向,城市化率更不应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值得警惕的是,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建制“城市化”,已经陷入单纯的城市开发范畴,城市化的本义即依靠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的目标并不清晰,模糊了与工业化需求相匹配的城市化目标,城市对农村和社会人口、资源、资本和生产力的整合有限,不能为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迁入的农村人口没有实现城市就业,城市化的实质与内涵不足。

如何解决二元体制的制度障碍,在户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进行改革实践,健康而合理地来推进城市化、健康有序的来增加城市人口、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合理的迁移和转移,做好他们进城以后的生活、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等,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造,这才是中国式城市化的内涵。

多年来,铜陵的领导层没有对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而是坚持不懈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扩张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较早地关注民生工程,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保障、移民建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廉租房制度、棚户区改造等诸多方面,率先进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人民群众是满意的。

特别是今年7月提出建设幸福铜陵的目标,这是在关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统筹协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福祉不断提升,是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提出的目标要求。

基于此,虽然铜陵在城市化过程中,没有明确提出城市化战略,同时,和中部其他城市一样,呈现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特别是高端服务业起步较慢。

但是没有发生不少城市急功近利,盲目扩张,粗放经营;只重数字不重人,只重城市规模不重民生福祉的不良倾向,而是呈现总体上健康发展的态势,其标志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农民纯收入不断增长。

三、下步城市化进程应当注意的问题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加快形成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12月7日,安徽省召开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工作会议,提出到2011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要实现工业增加值1150亿元,年均增长23%的目标。

中部省份相互联系与合作也呈加速态势。

1、明确提出城市化战略。

要从全球背景出发考虑全球化对皖江经济带特别是对铜陵城市化的影响,准确确立铜陵在泛长三角、沿江经济带中的功能定位。

具体来说,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应明确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提出远期、近期发展目标、政策措施。

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制定符合铜陵实际的城市化战略。

2、关于制度创新。

解决与城市化发展相关的产权问题,特别是土地相关的产权问题。

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应推广农民集体共有的股份合作制,保持其原有的以社区公共福利和劳动就业最大化为目标的属性。

农村土地制度必须体现农民作为农村财产的所有者权益,做好实施新的《土地法》的准备;在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以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实行土地流转探索,以县区一级为主管、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土地管理、实行农业机械化,寻求突破农业发展瓶颈。

理顺基层管理关系,加快基层体制的改革。

如实现农村管理机构的直选,加强农民对乡镇级管理机构的监督力度可能是一条有效的办法。

进一步取消不利于乡镇企业及农业企业进行融资的歧视政策,同时加快有利于融资体制的创新,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投资于城镇经济建设,实现拓宽融资渠道。

3、关于人力资源。

分析我市人力资源现状,研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提出“十二五”时期完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机制和促进素质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如应对洋山港建设和上海航运中心的确立,发挥水运、铁路、公路、机场优势,从中部的合肥、武汉等地高校引进物流、外贸、外包等专业人才;依托中部高校和研究机构,引进、合作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延伸产业链,对现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为促进支柱产业发展,在本市大专院校开设或合办如数控、机械加工等专业,培养自己的专门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