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走进生活实施方案
语文走进生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语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学科,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对语文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了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抵触情绪。
因此,为了让语文走进生活,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
1. 创设语文情境。
语文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而是要融入到生活中去。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书法展览、戏剧表演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同时,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感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 创新语文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以灌输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3. 拓展语文学习内容。
除了传统的文言文、古诗词等内容,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当代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让学生了解当下社会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加学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同时,可以开展一些与语文相关的主题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 强化语文评价体系。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语文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5. 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家校合作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引导孩子的语文学习,共同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三、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我们相信可以取得以下效果:1.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效果明显;2.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3. 学校和家庭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的语文学习;4.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感受语文的魅力,形成对语文的积极态度和习惯。
让语文走进生活(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双促双发”课题组李文忠湖北省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双促双发”课题实验在宜昌市教育教学中心总课题的统一部署下,在学校“走科研兴校之路”办学理念的统一规划下,经过实验教师的艰辛劳动,风风火火又走过了一年,随着实验的深入,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教学实验的班级在逐步增多,教学实验成果显著,老师和同学们初步尝到了课题实验的甜头。
一、转变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一种期盼和向往,是语文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
“双促双发”课题实验开展以来,教师们自我提高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很多教师冲破了师道尊严的清规戒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让民主平等真正走进了语文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找到了较好的突破口。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前上课,老师们总担心学生不清楚,不明白,总是事无巨细,从头道来,生怕一个小地方没讲到,学生跟不上,结果常常是老师嗓子冒烟,学生昏昏欲睡。
课题实验展开后,实验教师们系统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开展优质课竞赛,评教评学,取长补短。
此外,我们还选派青年教师到省或全国参加优质课观摩,还组织全组教师观看全国中语会举办的优质课竞赛(光碟)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教师们达成了共识: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不能唱独脚戏,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之后,教师应大胆退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应放手交给学生,充分发扬民主,学生一时解决不了的,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
如高二年级陈永红老师上李煜《虞美人》一文时,从阅读到拓展全部交给了学生,在老师“读得准,读得美”的要求下,学生读、学生评、学生分组分组提问,综合有价值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引荐,学生研究,综观李煜的词作,对“亡国诗人的爱国词”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其次,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往前走。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从生活中来,语言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
他说:“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
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
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新的课程改革也要求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学校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如何能更好的将语文与生活联系的更好,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引领孩子去读书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实质上就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问语文学得好的人,大多都是课外看书看得比较多的人。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量的阅读才能明白语文中的奥秘。
目前小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的知识明显不足,让阅读成为习惯,而不能靠老师的强制来完成。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个个都很浓厚,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必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
1、培养孩子课前阅读的好习惯。
布鲁纳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好学的先决条件。
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如教《种一片太阳花》前,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太阳花的书籍、文章,使他们对花有一定的了解,并在课内提供机会,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介绍。
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起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
语文学习生活化
浅谈语文学习生活化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有意识地坚持让语文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这样既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又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识字生活化生活处处皆学问。
生活是最好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活的识字课堂。
我们要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广泛识字,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课堂,从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
高楼大厦、商场、超市、菜场、商铺……只要你是有心人,把它当成识字的课本,去鼓励学生,学生定会学得更加起劲。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识字本,每天记上自己刚认识的字,并注明在哪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定期评比、总结,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召开家长会并要求家长积极配合。
要求家长带学生逛超市、菜市场等地方,一定把它当成绝好的课堂。
每种蔬菜、禽蛋的名称,都是学生识字的机会。
此外,饮料名称、食品袋上的说明、路旁的各色广告,看电视时,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打出的字幕……似乎是专为学生营造的一个又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
学生不断地看、不断地问、不断地查,在不知不觉间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认识的字。
学生在学会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后,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自己学会主动识字了。
像这样的识字,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师省力省心,学生感兴趣,所识的字又能及时巩固,从而解决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隐痛。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语文
走进生活 , 在社 会的大舞 台上 学习语 文 、 运用语文 , 不断 丰富人 生经历 , 增长才干 。如此不仅 可以丰富语 言知识 , 而且将语文教
学有机地融入到了 日常生活 之中。
此外 , 值得一提 的是 , 作文教学属 于语文教学 的重要环节之
一
题鲜 明的课文时 , 教 师可 以将之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下 , 使学 生充分地体悟生活 。如此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文章主题 ,全面掌 叔 于勒》 通过对 菲利普夫妇对 于勒态度变化 的生动描写 , 揭露 了
样 的问题 : “ 请 同学们试想 一下 , 文章 中所反 映的社 会问题是 否 想法呢?” 通过连续追问 , 提醒学生主动 了解社会 。 二、 创设情境 , 再现 生活
让学生 学会 在生活 中细心观察 和学习 。比如 , 在进 行《 春》 的教 领 略春之魅力 , 充分体验春天 给人们带来 的无 限喜悦 。同时学
生 结合文章去观察生活 、 认识生 活 , 理解 作者写作时 的心境 , 学
教师可 以带领 学生走 出教室 , 到大 自然中亲 自观察 万物 , 只存在 于国外 ?你在 日常生活 中有没有遇到过?对 此你 又有何 学 时 ,
“ 要想 知道梨子 的滋 味 , 应该去 亲 自尝一尝 。” 这句话 同样 适应于对文章 的感悟 。教师要积极 引导学生去 朗读 、 感 悟文章 的语言 , 让学生们学会用 心去观察生活 、 体验生活 和感悟生活 ,
文本 。 一方 面, 可以使故事情节生活化 。 生活化的情境更 贴近学
能力 和探究能力 。 其次 , 要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活化。 这里 多的是语 文同其他学科知识 的全面综合 , 强调 与 日常生活 的紧
让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论文
让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认识1.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
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
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2.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科性质的要求(1)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
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
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
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言
语交流、文字阅读还是写作表达,都离不开语文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从生活中不断学习语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学习语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
各样的人和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每一件事情都有其背后的语言含义。
通过观察和倾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用词和表达方式,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和文章来学习语文。
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
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字表达方式,了解到不同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同时,阅读也可以拓展我们的词汇量,增加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者,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来学习语文。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不断的写作练习可以让我们逐渐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人
和事、阅读不同的书籍和文章、以及通过写作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语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语文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让我们的生活因语文而更加丰富多彩。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语文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
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和资源。
在实践中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主要依靠语言,要学好语文,必须到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
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对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
经常和别人交流,有意识地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逐渐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
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
我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课余时间循序渐进地阅读。
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阅读》《语文报》,我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推荐给学生,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
“中学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
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生活融入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语文关键词:语文生活课程标准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崔峦老师说:“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
教学时,教师应尽力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沟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一、让语文走进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教学中,教师要引渡学生向生活空间拓展,把从生活中“提纯”“浓缩”了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融汇,将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起来,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其乐无穷。
因此,我们应立足于生活高度,来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让语文回归生活。
1、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使学习是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把它学好。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学习新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十分重要。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语文学习的联系,瞄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连接点,化“冰冷”为“火热”,使学生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竟然就是语文的学习内容,感受到学习语文是那么有趣和实用。
如:朱自清的《春》,以学生畅谈“春”导入,谈及春天,同学们总是兴奋不已,浮想连翩,诸如喜悦、热爱、期盼、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由此走进文章,学生更能感受到文章的美,真的看到了“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适当适时地插入图片、视频,更能让学生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文章中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
如何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如何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语言之花在生活中闪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学习目的不仅是掌握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其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言,有效沟通,并提升智慧和感悟。
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实现语文教育教师育人价值的关键所在。
一、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语文学应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知语言、表达语言、运用语言。
例如,在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描述,如“夕阳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让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二、凭借生活素材进行语文教学,提升学习效果生活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文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学习“说明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里的电器说明书,分析其结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三、热情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表达,促进学习迁移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所以教师应帮助和鼓励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以多种形式进行表达。
例如,开展“家乡美”作文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言的魅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思维学习视野语文学习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融合,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课,讲解诗词创作的背景和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五、注重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提升学习效益语文学习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情感的熏陶和价值的引领,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启迪。
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工具,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更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与他人交流。
首先,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中学习语文。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来了解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写日记、作文等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生活中的琐事、感悟、体会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语文能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录生活的点滴。
其次,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中学习语文。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地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和朋友、家人的交谈中学习到一些地道的口语表达,也可以通过参加辩论、演讲等活动来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生活中的交流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魅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最后,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文化中学习语文。
语文不仅仅是文字和语言,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欣赏文学作品、音乐、电影等来了解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从中学习到更多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文化知识。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成语故事等传统文化来提高我们的语文修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是一种全方位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与他人交流。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语文学习,让语文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的生活因语文而更加丰富多彩。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的殿堂
教 师 可 以让 学 生 初 读 课 文 内 容 : 在 了解 云 和 天 气 关 系 的 基 通 过多媒体展 示: “ 海燕 ”分别在 “ 风雨前 ”、 “ 暴 暴风 础 上 , 引 导 学 生 去 户 外 做 实 地 观 察 ,教 会 他 们 “ 云 识 天 雨 时 ”、 “ 风 雨 后 ” 的场 景 ,感 受 作 者 描 写 “ 燕 ”在 看 暴 海 气 ” 的方 法 , 使 其 去 寻 找 观 察 “ 羽 毛 ” 、 “ 羊 群 ” 、 像 像 “ ”、 “ ” 、 “ ” 、 “电 ” 中 矫 健 的 战 斗 英 姿 , 以 风 雷 云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 教 师 要 有 选 择 地 利 用 一 些 生 活 中 的 教
培 养 他 们 从 生 活 点 滴 中悟 出人 生 真 谛 的 能 力 。 让 语 文 教 学 学 资源 , 如 图 书 、 杂 志 、影 片 、 网络 、新 闻 等 ,让 学 生 在 真 正 地 回 归 生 活 ,加 深 学 生对 教 学 内容 的 理 解 ,进 而 提 高 现 实 生 活 中感 悟 语 文 ,使 其 对 语 文 学 习 充 满 兴 趣 。例 如 : 他 们 的综 合 素养 。例 如 :在 教 学 《 云 识 天 气 》 一 文 时 , 看 在 教学高尔基 《 燕》一文 时,教师 可以根据教材 内容 , 海
“ 像鱼鳞 ”、 “ 像棉絮 ”的云 ,或是让 学生去搜集有关 天 及 所 表 现 出积 极 、 乐 观 的革 命 豪 情 。 教 师 运 用 形 象 、 生 动
气 的 民 间谚 语 , 如 “日晕 三 更 雨 , 月晕 午 时 风 ” 、 “ 虹 的 视 频 、 图片 和 字 幕 说 明 , 进 一 步 加 深 学 生 对 “ 燕 ” 的 东 海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1)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初探一、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
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
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
”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追求教学个性化1、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
①、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中对课文第二段的处理,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
这样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
②、找准教学“突破口”。
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天净沙?秋思》时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2、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
如《荔枝蜜》教学的导入,可采用音像资料导入的方法,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然后谈感性认识——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
走进生活 再学语文
语文教学就要 在教室 的门槛 内外同时进行 ,合理充分 的利用身边 的资源学习语文 。 首先 我们要告诉孩子关 注生活 , 了解 生活 , 才能体验生 活。 关注我们身边 的一切跟学习能联系起来的事物 , 改变学 么 办 ? “ 生 活 中 学语 文 ,把 语 文 运用 到生 活 中去 。 在 ”这 一 习方式 , 把课堂变得灵活起来 。 例如从我们开始上学每天都 说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已经耳熟能详 了,相信老师们 要接触拼音生字 , 每天都要在课 堂里学到很多的词语 , 那么 也已不陌生。 新课程标准 》 《 强调:“ 语文是 实践性很强的课 生活 中有没有可学之地?广告 、 标语 、 铺面招牌 , 这都是巩 程, 而培养这种能力 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又是 固、 习的地方 , 学 错别字太多怎么办?找 , 把课堂搬到教室 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 无时不有。 外边去 , 它变成流动的 、 让 不定 时、 不定地的课堂 , 到身边 因而 , 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 在大量的语文 去找生活中人们不注意常常写错的 、 用错的字 , 比我们天天 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 同时还提 出了“ ” 综合性学习” 自习课 抄来又抄去 , 效果要好的多。修辞部分 比较难运用 , 的要求 , 以加强语文课程 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 , 促进学 可以让 学生去看看春节家家户户贴 的对联 、听听生活 中经 生语 文素养 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 常用到的口头语 , 既学到了修辞的知识 , 又了解 了我们 民族
釜 _● U U ■ 型 W- ●■ I  ̄ -
走进生活 再学语文
蒋晓 静 /陕 西石 油普 通 教 育 管 理 移 交 中心 长 庆 二 中
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生活丰富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丰富语文[摘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断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都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丰富语文[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作文难现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都认为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断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怕写作文,即使让学生写一写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父母,也一样有不少人“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
原因到底在哪里?反思我们的教学,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学生的生活中缺少了语文。
所以我们应当呼吁: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丰富语文。
做好这件事,我想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树立语文走进生活,贴近生活的理念。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
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可是再看看我们的语文学习天天都在做什么。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学习失去了它本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
在成绩与名次的压力下,语文学习失去了轻松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而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教学失去了美的欣赏与愉悦,只有知识和思辩;在应试的背景下,上语文就是背背、默默语文常识,写写框架式的作文,做做练习题就行了。
几乎忘记了学好语文的根源在于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
学生失去了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就降低了对语文学习的认知能力。
在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语文具有厚积而薄发的特点,在做了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后没有很快达到想要的效果,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转而把精力都放在了学习数理化上,难怪学生常说: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眼里只有你。
由此看来,想要学好语文,我们必须树立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丰富语文的教学理念,让语文回归生活,让我们的学生不在为学不好语文而发愁,让我们的教学回到本原的轨道上,遵循规律做事是做好事的前提。
课堂即生活
课堂即生活,生活中学习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他们身边。
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在学习和阅读时,力争达到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走进生活,走进作者的心灵,从那石头中找到风景,沙子里发现灵魂。
真正感受和体验语文中美!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她以甲天下山水而著称于世界。
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
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
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堂语文课都能找到语文意境优雅的享受之处,在这种快乐的时光里享受工作和学习!。
让语文走进生活论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新课标还提出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在语文中学生活,在生活中用语文
在语文中学生活,在生活中用语文语文是人类的思想与感情的工具,它既是一门学科,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学生时代的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语文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在语文中学生活,在生活中用语文的种种可能。
首先说到在语文中学生活。
语文是我们学生时代学习的重要科目,它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字知识、文学、修辞、表达等多个方面。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掌握知识,更是在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要学会阅读各种文学作品,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我们要学会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我们要学会修辞,使用言辞来打动人心。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传授给我们语文知识,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水平;我们会和同学一起讨论文学作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语文作业中,我们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阅读理解等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我们还会参加各种语文竞赛,锻炼自己的语文技能,争取更好的成绩。
在语文中学生活,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说到在生活中用语文。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与人交往中,语文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用语文来撰写工作报告、发表演讲、与同事沟通等,良好的语文表达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出色。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用语文来与家人交流、与朋友交往,甚至与陌生人沟通。
良好的语文表达能力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思和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阅读各种书籍、报纸、杂志,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修养,这些都离不开我们在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在生活中用语文是无处不在的,我们需要用语文来理解世界、表达自己,甚至是改变世界。
在语文中学生活,在生活中用语文是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语文学习,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在生活中用语文,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与人交往,更好地理解世界。
让语文走向生活
让语文走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尊重生命、关注生活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也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而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脱离,仍以课本为主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抽象、枯燥。
同时,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学习兴趣渐弱,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小语专家杨再隋老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到: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与生活相衔接,使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呢?一、创设生活情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老师、小伙伴交流时,一般都显得无拘无束、自然流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入情入景,尽可能地回归自然、还原生活。
这样,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投入,主动训练语言,提高训练兴趣与质量。
创设情景可以采用语言描述、课件演示、实物情景、家长参与等方法。
有位老师是这样教学《菜园里》的:课前学生六人围成一组,教室四周摆着各色蔬菜。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事物认读拼音,然后在师生活动中纠错、强化,通过形象知觉认读、记忆拼音,最后小朋友近距离接触实物——“我觉得豆角又细又软又长”“我摸到黄瓜身上有刺”……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感知中认识蔬菜,认识事物。
生活是丰富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源于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学习,激发兴趣,激活情感,体验生活,受到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体验生活对于文章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不能束之高阁只字不提,也不能只作平推式的表面化的训练,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并加以强化,来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例如:教育孩子要关爱他人,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发生在校园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给贫困孩子捐书,给印度洋海啸受难民众捐钱,照顾身边的孤寡老人,还有班级中互相帮助的事例,这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语文走进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
语文材料来自生活,对它的解读也应返归生活。
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获得真正的陶冶。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扎根于生活这块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鉴于此,语文教学势必要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新课程改革中也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
因而,我在语文中教学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进生活,触摸生活。
如,《游子吟》的教学中,我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请学生谈谈生活中的一件事来体现妈妈对自己的爱。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谈自己生活中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母子情。
在这样的情境中,他们深深地领悟了妈妈的爱。
此时,从他们充盈着泪水的眼眶和深情的声音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眷眷深情。
但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为了全面推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还必须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模拟性实践推向现实性实践,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课程资源生活化教材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
教师应注重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如书报杂志以及当时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新型玻璃》教学反思
本周我一直在教授第三单元的内容,第三单元是说明性文章,基本上都是通过不同的说明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清楚、具体。
今天我执教的《新型玻璃》一课,感触颇多,反思如下: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我有三点注意事项: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本单元的习作是小小推销员,我就以本课为契机,让学生推销自己所喜欢的新型玻璃,此时学生认真读课文,抓住不同玻璃的特点仔细揣摩向大家进行推销。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涨。
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就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
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吗?所以,本节课上所进行的推销员环节,更使同学兴趣盎然,学生们都精心准备,全身心地投入,主体性参与极高。
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
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本节课上,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
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
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
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的及时参与,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这样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
三、锤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召开推
销员的环节,把学生直接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模拟市场竞争中,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锤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总之,本课的教学让我充分意识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
不过,有时是有意识的学习,有时是无意识的受到影响,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在于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