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全覆盖”的实现路径与机制
以“四有”为抓手努力实现审计全覆盖
以“四有”为抓手努力实现审计全覆盖作者:高保明来源:《现代审计与经济》2015年第02期审计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要求,刘家义审计长强调要实现“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全覆盖。
一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审计局以“四有”为抓手,多措并举,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新路径,有效推动了审计全覆盖工作。
一、提高审计质量,实现有深度的全覆盖该局摒弃传统项目审计一味追求数量的思路,力戒走马观花,完成任务,力争对每个项目都审深审透,实现有价值、有深度的全覆盖。
(一)拓宽审计范围,揭露典型问题。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该局跳出传统账目审计的“查账”思路,遵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细则》,拓宽审计领域,创新审计方法。
2014年,对29位科级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不仅对其廉政纪律情况进行监督,而且对重大经济活动管理和决策进行了绩效评估,对其举借债务、决策失误、损失浪费情况进行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实质性评价和检查,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413条。
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中,不仅关注工程预决算价格,把好造价关的同时,还从严监督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批复等其他相关建设手续。
将投资数额较大的榆林市一中、区妇幼保健院等确定为重点跟踪审计项目,对一些项目进行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评价。
该局改变过去简单认为审计发现的问题越多,质量就越高的认识。
在众多问题中,抓实本质、抓准关键,体现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发现行业和部门一些隐性、趋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使被审计单位真正有被“点到痛处”的感觉。
(二)采用多种方法,强化源头治理。
为了更好地规范各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实现单位自我约束和审计机关外部监督的“里外”全覆盖,积极引导各单位建立内审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成立了榆阳区内部审计协会,为各部门财务人员的交流、学习提供平台。
邀请专家教授为全区领导干部作经济责任审计培训,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内容、方法、重点、程序、必要性及责任追究等,并用典型案例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些违规问题进行了预警,为领导干部行使好权力、廉洁自律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全区所有部门科级领导、财会人员共600多人聆听了讲座,实现了“量”上的全覆盖。
浅谈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
理论依据
审计全覆盖是审计理论发展的必然结 果,是审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
政策依据
国家政策对审计全覆盖提出了明确要 求,要求审计机关对所有公共资金、 国有资产、国有资源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全覆盖的原则和方法
突出重点原则
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要突出 重点,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 、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审计。
01
02
03
培训和学习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增强其审计能力 和判断力。
选拔和招聘
选拔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 技能的审计人员,同时积 极招聘具备相关背景和技 能的优秀人才。
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审计 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 能力,为审计全覆盖提供 有力的人才保障。
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全覆盖的流程和规范
制定审计计划
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结合实际 情况,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
02
开展审前调查
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业务情况 、财务情况等进行深入了解,为后续 审计工作做好准备。
01
整改落实
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落 实,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05
03
实施现场审计
按照审计计划和审前调查结果,开展 现场审计工作,收集相关证据和资料 。
社会审计全覆盖案例
某会计师事务所对某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同时对其内部控 制进行审计,实现全覆盖。
审计全覆盖的实践经验总结
制定详细计划
在实施审计全覆盖前,需要制 定详细的计划,包括审计对象 、审计内容、审计时间和人员
安排等。
加强沟通协调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与被 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确保审 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
《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为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根据《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实行审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审计机关要建立健全与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实施,注重实效,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通过在一定周期内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
对重点部门、单位要每年审计,其他审计对象1个周期内至少审计1次,对重点地区、部门、单位以及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1次,对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开展跟踪审计,坚持问题导向,对问题多、反映大的单位及领导干部要加大审计频次,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通过审计全覆盖发现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反映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总结经济运行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二、对公共资金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机关要依法对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政府部门管理或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资金,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主要检查公共资金筹集、管理、分配、使用过程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情况,贯彻执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情况,公共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公共资金沉淀等情况,公共资金投入与项目进展、事业发展等情况,公共资金管理、使用部门和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以及职责履行情况,以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审计全覆盖面临的“壁垒”及其实现路径
会计之友2018年第9期一、引言审计监督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国家政策有效执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审计监督体系的完善对于促进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及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审计全覆盖理念的出现,人们对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当前国家审计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对审计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合理调整审计方式,实现对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及国有资产的审计全覆盖。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下发的相关审计工作指导意见也对审计全覆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只依靠国家审计部门建设审计全覆盖体系是不现实的,只有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三方联动,审计监督全覆盖才能够实现。
当前,国家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从制度方面对审计机制、审计方式等内容进行明确,有效推进审计全覆盖。
但是部分政府审计部门尚未建立完善的三方联动机制,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政府审计工作的质量及审计全覆盖的进程。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审计全覆盖过程中遇到的“壁垒”进行分析,从突破组织边界及资源共享两个角度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的优势进行互补,提升审计效率,加快审计全覆盖进程,为审计部门构建全覆盖审计体系、进一步完善审计理论提供指导。
二、审计全覆盖实现过程中面临的“壁垒”(一)审计全覆盖现状分析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消费者在对企业提供的产品进行选择时考虑的内容逐渐增多,对商品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且越来越细,“特色”成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首要考虑因素,产品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市场变得更加难以捉摸,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也导致发展机遇可能转瞬即逝。
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企业需要对市场反馈的信息进行准确且迅速的反应,合理调整组织生产,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而要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及时反应,就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创新,改变以往的传统固有模式,因此审计全覆盖的实现也需要对传统审计模式进行创新。
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的途径
审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的途径◇ 郝贵军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的内涵(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的范围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象主要是指政府全额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
随着政府引导社会民间资本向公共领域投资,以PPP模式建设的公益性投资项目成为今后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形式。
由于该类项目的公共性,其固定资产投资也应列入审计监督的范围。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的内容固定资产投资要经历立项阶段、实施阶段、运行阶段。
通过对项目每个阶段关键工作内容的审计调查,了解项目产生的动机、过程及效果,才能全面地了解资金使用情况,才能对资金的使用效果作出客观评价,才能对项目效益作出整体评价。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的监督对象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存在许多参与单位,包括投资业主、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招标代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以及各种专业咨询代理机构,另外还有国土、环保、规划、财政等审批主管部门。
围绕建设项目向相关单位进行延伸调查,通过对各项审批文件的审查,可以反映出政府监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情况;通过检查投资业主的合同管理情况,可以反映出各相关单位的合同义务履行情况。
(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的行业领域财政资金投资项目涉及面广,包括农林渔水、教育卫生、能源环保、交通矿产、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楼堂馆所等,这就要求审计部门沿着资金走向进行审计监督。
许多投资项目虽然资金总额很大,但单体项目规模小而数量多,分散地域广,尤其是专项资金,要么是民生工程,要么是基础设施项目,公众关注程度高,上级领导重视。
这些项目不仅实施难度大,而且审计监督难度也大,很容易出现审计监督的空白。
(五)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的效果提升审计机关首先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被审单位进行整改、并督促被审计单位对责任主体进行责任追究,再从政策、制度、管理方面分析原因,针对问题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帮助相关单位部门完善管理制度,必要时可提出完善宏观政策、健全法规制度方面的建议。
审计全覆盖面临的困难及实现路径
方略♦2020•05审计全覆盖而临的困难及实现路径◊何一苹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意义(一)能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职能就是维护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大政策的落实;揭露和查处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通过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开展审计,能够及时发现贪污腐败、损失浪费、决策失误等违法违纪问题,通过发现和移交腐败线索、公开披露腐败问题.促进国家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利剑作用。
(二)推进国家重大项目和政策落实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是审计全覆盖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旨在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推进重大项目落地、重点资金保障,促进简政放权。
(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审计全覆盖不仅要能发现和查处问题,更要从国家、地区、部门的整体层面发现制度性、体制性、倾向性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纠正屡审屡犯现象的发生,发挥好经济建设卫士的作用,促进政府部门更好地依法行政。
在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弱势群体、公正司法等社会治理方面,审计全覆盖通过揭示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国家顶层设计和上层建筑的逐步完善,更好地发挥审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当前审计全覆盖面临的主要困难(一)基层审计业务人员能力不足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大多是财会类专业出身,随着审计监督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工作还涉及到宏观经济研究、政治法律建设、工程管理、社会服务、绩效评估、环境保护等各相关专业.符合新型审计工作急需的既具备审计查核能力、又具备分析研究能力、绩效评估技术、文字综合表达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现代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太少;同时,由于审计任务重、时间紧,大2020年第五期P41部分审计人员学习时间不足,学习状态不佳,复合能力提升较慢,致使审计只局限于看账查账、以财务论财务的阶段,弱化了审计在反腐倡廉、推进政策落实、促进依法行政等方面的建设性作用,制约着审计全覆盖向纵深发展。
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探索
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数据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其在审计监督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已经成为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就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进行探索,分析其意义、现状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大数据在审计监督中的意义1.提高审计监督效率传统审计监督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时耗力。
而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获取海量数据、自动分析关联信息,大大提高了审计监督效率,节约了人力资源。
2.提升审计监督精度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手段,快速识别潜在的审计风险点,提高审计监督的精度和准确性,减少漏检和错检情况的发生。
3.加强数据监管能力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全面监管和实时监控,有助于提高监管机构的数据监管能力,及时发现数据异常情况,加强对审计监督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二、大数据在审计监督中的现状目前,大数据技术在审计监督领域已有一定的应用基础,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数据来源不够全面部分审计监督数据可利用的数据来源较为单一,无法覆盖全面审计监督需求,导致审计监督的全面覆盖存在难度。
2.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审计监督数据的质量无法保证,存在数据准确性和可信度的问题,影响了审计监督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3.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审计监督机构缺乏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和人才支撑,难以发挥大数据技术在审计监督中的最大效用,导致审计监督的效率和精度不尽如人意。
三、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探索1.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各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全面共享和交换,避免数据孤岛的情况发生,为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提供数据保障。
2.提升数据采集和整理技术能力加强对数据采集、整理、清洗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为审计监督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4.建立自动化审计监督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自动化审计监督系统,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全面监督和实时监控,提高审计监督的效率和精度。
浅谈审计监督全覆盖
浅谈审计监督全覆盖【摘要】审计监督全覆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通过全面审计监督,可以有效提高监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保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在实施方式上,可以通过建立全面的审计监督制度和加强监督机构的能力建设来实现全覆盖。
在评估效果时,需要及时监测和评估审计监督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和提升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审计监督全覆盖也面临着挑战,如资源不足、技术压力等问题。
需要加强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引导和支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以保障国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审计监督、全覆盖、重要性、意义、实施方式、效果评估、挑战、对策、结论1. 引言1.1 引言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指审计工作全面覆盖所审核对象的各方面活动,以确保审计监督的全面性和全面性。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审计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监督的不断完善,审计监督全覆盖已经成为审计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要求。
只有做好审计监督全覆盖,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提高审计监督的效果和效益。
2. 正文2.1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性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性在于确保全面监督和审计各级各类财政收支,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审计监督全覆盖可以有效解决财政管理中存在的腐败、浪费和滥用问题,提高财政使用效率,确保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审计监督全覆盖还可以增强政府财政管理和监督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会信任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审计监督全覆盖将对政府财政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构建廉洁政府和透明治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有助于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信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2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意义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意义在于强化对政府财务、行政行为的监督和检查,有效防止和打击腐败现象的发生。
浅议内部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
浅议内部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国家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全覆盖,不留盲区和死角。
对于内部审计来说,要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难度似乎更大一些,因为各个企业、组织的内部审计发展阶段不同,审计特点不同,行业特点也不同。
然而,审计全覆盖是实现内部审计发展的一条可实现的重要路径。
下面从: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什么内审全覆盖、实现内审全覆盖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背景1.审计机关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审计机关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审计署原审计长刘家义指出:“必须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不断增强审计的威慑力和实效性,依法使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在审计监督之下,不留盲区和死角。
”2.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需要2018年9月11日,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在全国内部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必然作用。
审计全覆盖对审计监督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就必然要求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内审部门是补充国家审计力量、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一支生力军,整合内审资源、统筹内审力量、加强审计成果运用,实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优势互补,能够减少审计监督盲区,有力拓展审计监督深度和广度。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上层次、上水平,不仅能够强化各单位自身的风险防控,而且能够为国家审计监督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为审计机关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有力支撑,有效提升审计全覆盖的质量。
”二、什么是内部审计全覆盖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有明显的差异。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探析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探析摘要: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家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析其全覆盖的范围及实现路径,有利于提高审计效能,减少监督盲区。
关键词:全覆盖审计监督对象审计监督内容一、研究背景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了审计全覆盖的概念。
2015年《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和《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对审计全覆盖做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强全国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2020年10月审议通过并自2022年1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二、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面临的形势(一)推动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满足国资监管要求。
国有企业作为国资委的出资企业,需接受政府的监管。
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监管文件,均要求加强审计监督。
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709号)要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审计、企业法律顾问和职工民主监督等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要求“健全国有资本审计监督体系和制度,实行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全覆盖,建立对企业国有资本的经常性审计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国办发〔2015〕79号)要求“坚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
实现企业国有资产监督全覆盖,加强对国有企业全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决策环节的监督,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探索
运用大数据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路径探索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审计监督人员可以实现全覆盖的审计监督,即对每一家企业或机构的财务、管理数据进行监测,实时掌握企业运营情况并及时采取调查和处罚措施。
为了实现全覆盖的审计监督,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数据收集与整合首先,需要大数据技术支持的是数据的收集与整合。
审计监督部门需要对各种企业和机构的财务、管理等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其中需要包括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盈利与亏损数据、公司管理架构、人员职位等信息。
此外,也可以收集一些辅助数据,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会计记录等,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数据整合方面,要注意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遵守相关政策和法律的规定。
2. 数据清洗与处理在数据收集与整合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数据清洗与处理。
审计监督部门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冗余和错误数据,尤其是一些企业和机构可能存在财务造假或隐瞒行为。
清洗后的数据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同时,为了方便后续数据分析工作,审计监督部门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 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清洗与处理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数据分析和挖掘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可以对各种企业和机构的财务、管理等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各种异常情况,如财务造假、职务腐败等。
在数据分析与挖掘方面,需要结合现有审计监督经验和实际情况,开发一些算法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
同时,还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分析预测的准确性。
4. 数据可视化与报告最后,对于数据分析与挖掘的结果,还需要进行数据可视化和报告。
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以便审计监督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数据情况。
数据报告则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和控制措施,供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参考。
同时,也需要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
综上所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
审计全覆盖实施方案
审计全覆盖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逐渐增加。
为了保障企业的合规经营和财务稳健发展,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抽样审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对企业全面风险的识别和控制需求,因此,审计全覆盖成为了当前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要方向。
二、审计全覆盖的概念。
审计全覆盖是指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所有财务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审计,旨在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风险状况,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改进建议,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合规、安全、高效进行。
三、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方案。
1. 制定全面的审计计划。
在实施审计全覆盖之前,审计人员应制定全面的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的范围、目标和重点,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支持审计工作。
审计全覆盖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发现潜在的风险点。
3.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审计全覆盖不仅仅是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审计,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审计,发现可能存在的制度漏洞和管理不当的地方。
4. 强化审计报告的价值。
审计全覆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有价值的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应该在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形成有针对性的审计报告,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四、审计全覆盖的意义。
1. 提高审计的全面性和深度。
审计全覆盖可以让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计,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高审计的全面性和深度。
2.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通过审计全覆盖,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3. 提高审计的效益和质量。
审计全覆盖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益和质量,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五、总结。
审计全覆盖是当前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要方向,通过全面、系统、深入的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高审计的全面性和深度,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益和质量,对于企业的合规经营和财务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审计全覆盖的相关举措和成效
审计全覆盖的相关举措和成效
以下是一些与审计全覆盖相关的举措和成效:
1. 拓展审计监督范围:将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实现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全面覆盖。
2. 创新审计方式方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实时监控和动态分析。
3. 加强协同监督:建立健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提高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震慑力。
4. 强化审计整改: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清单,明确整改责任和时限,加强跟踪督促,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整改。
5. 提高审计成果运用: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推动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通过实施审计全覆盖,取得了以下成效:
1. 强化了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资源浪费。
2. 加强了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促进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廉洁从政。
3. 揭露和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问题,维护了国家财经法纪的严肃性。
4. 推动了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审计全覆盖的实施,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审计全覆盖制度
发展审计全覆盖制度
发展审计全覆盖制度是指建立一个全面覆盖国家各个领域的审计制度,确保对所有涉及国家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行为进行审计监督。
实施发展审计全覆盖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预防和打击腐败行为,确保国家财政资源的安全和合理利用。
为实现发展审计全覆盖制度,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框架,明确审计的目标、职责、权限和程序,落实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2. 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专门的审计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评估全国范围内的审计活动。
该机构需要具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和完善的工作体系,确保审计行为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3. 加强合作机制:与其他相关监管部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共享信息和资源,加强对相关领域的协同监管,确保审计全覆盖的有效实施。
4. 制定具体的审计标准和方法: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审计标准和方法,明确审计的内容和程序,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 建立激励和惩戒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履行审计职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于违反审计规定和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有力的震慑作用。
通过发展审计全覆盖制度,可以实现对国家财政资金的全面监督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国家财政资源的安全和合理利用。
浅探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四条路径
审 计任 务 繁 重 和 审 汁 力
量 不 足 的 矛 盾 将 更 加 突
l 叶J,这 就需 要审 计机 关有
效 整 合审 计 资 源 ,优 化 资
源 配 置 ,形 成审 计 1 作 整
体 合 力。
上 下 级 审 计 机 父 力
量 的整合 。近 年 来 ,大 项
日审 计 【j渐 增 多 ,“大 兵
审计机关 内部不 同专业力量 的融合 。随着国 人 大 监 督 、部 门 配合 、被 审 计 单 位 落 实 ”的 审计 整
家 审 计 的 职 能 范 围不 断 拓 展 ,审 计 业 务 日趋 多 改 工 作 机 制 ,是 推 动 和 加 强 审计 整 改 工作 的 有效
元 。部 分 大型 审 计 项 目需 要 打破 专 业 处 室 界 限 , 途 径 。
会 审计在 工 程造 价 、资 产评估 、环境 评 价等 方 面 的
4、加 强 审计 整 改
专 业 特长 ,解 决 审计 人 员 不 足 和 在 特定 领 域专 业
审 计 发 现 的 问题 能 不 能得 到整 改 ,关 系 到 审
能力 不足 的问题 。
计全覆盖能否取得实效。构建和完善“政府 主导 、
在 配 置 审计 人 员 时 充 分融 合 财 税 、土 地 、工 程 、环
—
—
明 确 整 改 责 任 主体 ,严 格 责任 追 究 。被
境等不同专业 的审计力量 ,通过协作配合 ,形成对 审计单位 的主要 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 ,要对审
重点领域的有效覆盖 ,确保审计质量 ,防范审计风 计查 出问题 的整改工作亲 自抓 、负总责 。将 政 策 执 行审 汁 、预
视 野 ,并在 一 定周 期 内对 全部 审计 对 象有 步 骤 、有 算 执 行 审计 、经 济 责 任 审 计 、政 府 投 资 审 计 、资 源
开发区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方法路径探析
ACCOUNTING LEARNING147开发区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方法路径探析韩翠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审计局摘要:基于开发区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主要存在着管理模式不统一、审计资源力量薄弱、审计监督缺位等问题。
结合现状,从规范开发区审计管理模式、统筹使用审计资源、制定审计规划、加强项目质量管理以及落实审计整改等方面探索开发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审计;监督;全覆盖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以及中办、国办印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对完善审计制度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明确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
开发区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兼具政府运作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模式,是工业突破的主战场,是集聚项目、吸纳资本的主阵地,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引领和带动作用。
面对区域内经济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速的形势,改善审计监督保障机制、实现审计全覆盖势在必行。
一、开发区审计工作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一)开发区审计管理模式不统一由于开发区不是一级独立的行政机构,不具备相应的法律地位和权限,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具有特殊性,开发区审计的管理模式也不统一:一是规模较小的开发区未设置审计部门,由市审计局代管;二是审计作为财政系统或纪委的内设部门,缺乏独立性;三是作为独立审计机构存在,具有政府审计职能,实施“双重管理”,开展业务较全面,但此类管理模式实施的比较少。
开发区审计管理模式不规范统一,审计职能受限,不能保证经常、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审计在维护财经法纪和经济秩序,防范风险、完善管理和提高效益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就非常有限。
(二)审计队伍力量薄弱相对于日趋繁重、审计边界不断延伸的现状,审计人员,尤其是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欠缺无疑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瓶颈。
如何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审计如何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赵岩竹《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指出,审计机关要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因此,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新形势下完善国家治理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全面有效履行法定职责的必然选择。
审计监督全覆盖,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数量和范围的扩大。
全覆盖不仅要有面的扩展,更要有质的提高,要按照刘家义审计长的要求,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地全覆盖。
这是国家赋予审计新的职能定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突出重点,确保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资金和对改革发展稳定有重大影响的难点、热点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其次要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全覆盖,绝不能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盲目求数量、赶进度,而是通过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再次要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勇于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同时推动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因此,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数据库,实现审计计划全覆盖一是摸清审计对象情况,逐步完善监控系统,建立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库。
审计机关要紧随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建立人事、财政、编制、社保、国土、房产、车管、户籍、扶贫、农业、民政基本数据资源共享系统或直接联网,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分类的审计数据库。
通过建立和完善被审计单位数据库,把全部审计对象纳入监督视野。
二是对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整理分类,设定相应的动态管理层级。
在对获取的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前提下,根据审计工作实际需要和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经济性质、规模、预算级次等条件,将审计对象进行科学分类,设定不同的动态管理层级,为科学制订审计工作计划、编制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实施方案等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全覆盖”的实现路径与机制
审计全覆盖的实现路径与机制在我国国家政治制度中,审计监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也对审计监督提出了全覆盖的要求,同时国家审计监督也列入了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
但是就目来看,我国想要实现审计全覆盖还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因此,在新发展形势下,需要根据实际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中的不足,积极探索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有效措施。
一、审计全覆盖概述
国家不但提出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并且也重新定义国家审计。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容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了公共资金、国有资金、国有资源管理以及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行状况[1]。
由此可以可见我国审计不仅仅局限于对于财政资金的审计,而且对于统筹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等各方面的工作也要进行审计,最终实现审计全覆盖。
有步骤、有重点、有深度、有成效的全面覆盖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主要内涵。
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工作首先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的允许,然后审计单位才能对公共资金、国有资金、国有资源以及企业负责人和各级领导进行审计。
审计全覆盖的目标是推动我国重点发展领域的改革,将我国的治国体系推向现代化。
我国提出的审计全覆盖给审计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平台,更是国家对审计人的考验。
二、实现审计全覆盖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人才缺乏
审计工作不仅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金等有关联的工作进行审计,还要对于这些资金有关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审计。
因此审计监督是一项范围广泛任务繁重的工作。
现在我国审计机关有3000多个,审计人员有90000多人,而审计覆盖面只有1%左右,导致审计工作面临着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
同时在我国审计工作中也缺乏審计专业人才,随着审计范围的日益扩大,审计人员的审计业务也越来越多,涉及范围越来越广,而当下我国审计队伍中高层次审计人才的严重缺失,也不利于审计全覆盖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审计信息资源缺乏
审计信息资源主要是来自于审计内部对信息的整理、积累,对外部信息的利用、共享。
但是目前审计机关对于充足的审计信息资源缺乏相对应的整理管理和利用。
同时,被审计的单位信息与审计机关没有形成及时共享机制,导致相应的信息资源没有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缺乏审计信息资源不利于开展审计全覆盖工作[2]。
(三)审计监督体系没有有效衔接
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按不同的主体可以划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种。
而目前我国审计监督工作压力之所以巨大,也是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发展较弱而造成的。
而在这三种监督体系中还存在着缺乏资源共享、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这也是导致我国不能有效的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因素之一。
三、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路径与机制
(一)完善审计法的法律法规
在审计工作中,想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就需要不断的探索新方法新路径。
因此,对于实现审计全覆盖首先应当加强审计相关法律和实施条例的修订,通过完善的法律框架可以使审计监督全面覆盖工作顺利展开。
其次,应当尽快对新兴的审计类型从法律层面明确审计机关监督职责。
比如资源环境审计,在我国将环境审计正式列入国家审计内容后,应当尽快在法律层面上赋予审计机关开展工作的职责,并且在具体的业务操作层面上统一业务规范和指南。
只有加强立法和制度完善,并出台相应的操作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才能够推动实现审计全覆盖。
(二)整合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整合人力资源首先应当强化上下级相对应的审计工作,上级领导加强对下级人员的监督管理,下级人员集中力量展开审计工作,保证审计机关内部人力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发挥其作用。
其次加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和指导,国家可以强化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只有内部审计的业务水平和监督水平有所提高,才能够减轻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压力。
整合信息资源首先应当加强审计机关审计信息数据库建设,合理有效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资源信息进行整合管理[3]。
其次应当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并对共享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与运用,以此达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效果。
只有做好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才能有效的实现审计全覆盖。
(三)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审计质量不仅决定了审计全覆盖的深度,也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
重要因素。
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需要审计人
本文由收集整理
员的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还需要审计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对于加强审计质量管理,首先应当做好充分的审前准备,其次制定出明确的审计目标和实施方案,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严格遵循业务审定的程序和规则,促使审计监督不留空白和误区,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
只有通过审计人员严格对审计内容层层把关,并逐级控制好审计质量,才能进一步实现审计全覆盖。
四、结束语
总之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路径和机制不仅要从国家审计的法律制度、机制体制的层面进行改革和完善,还有加强内部审计的整合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审计全覆盖,才能有效的推动国家审计事业的转型。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