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张瑞敏说课材料
经典案例分析-海尔ppt课件
海尔创始人——张瑞敏
目录
• 海尔集团简介 • 张瑞敏简介(海尔集团创始人) • 张瑞敏创业史 • 海尔为什么会成功? • 我认为海尔成功的原因 • 用SWOT分析法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青 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 的主要创始人。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 业园,5大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 员工超过7万人。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 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962.8亿元,连续11 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集团援建了 164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制作212集科教 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 唯一白电赞助商。
张瑞敏,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
执行官。1949年1月生于青岛。“文革”中属“老三届”
,接父亲班当了工人。历任班组长、车间主任、厂长
、家电公司副经理。1984年受命,接手青岛电冰箱厂
,在琴岛利勃海尔、琴岛海尔,至今海尔共17年,与
员工共同缔造了今日海尔集团。每天在公司工作12小
时以上,无节假日。出差常选在周四,充分利用双休
海尔为什么会成功?
善于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并同自己的企业实际相结 合是每个管理人员重要素质。海尔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界的 一面旗帜,它的管理经验被无数专家探讨过、研究过,褒 贬不一。很多专家也曾发表文章谈“海尔的成功经验”,主 要观点不外乎这么几种:一、海尔的成功是张瑞敏先生个 人的成功;二、海尔的成功是品牌战略的成功;三、海尔 的成功是服务战略的成功;四、海尔的成功是海尔狠抓基 础管理,实施OEC(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结果;五、 海尔的成功是不断创新的结果。
海尔张瑞敏的“人单合一”模式
海尔张瑞敏的“人单合一”模式作者:晨曦来源:《齐鲁周刊》2018年第17期“人单合一”是张瑞敏迄今最为重要的管理理论创新。
根据他的阐述,“人”即员工,“单”即用户,“人单合一”就是把员工和用户结合到一起,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这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但要用它彻底改造企业的组织、流程,并使之“工具化”,谈何容易?而今面对记者,这位已经70岁的企业家直言,“当年我们砸了冰箱,今天我们砸了组织,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但砸组织比当年砸冰箱要艰难得多,意义深远得多。
”“砸冰箱”,起步的是质量成就品牌之路;“人单合一”重构的是企业活力。
作为白色家电行业的巨头,张瑞敏一手打造的海尔集团,举世瞩目。
而这位早就功成名就、大可激流勇退的企业家,目之所及、心中所想却是“大企业病”这一沉疴旧疾。
环顾世界范围内的巨无霸企业,“一而鼓,再而竭,三而衰”式的宿命轮回,让他决心改变这一切。
张瑞敏直言,从2005年9月20日正式提出,迄今的13年里,“真是探索了很多方法。
”近期,张瑞敏又带着他的“人单合一”模式,再次受邀走进美国哈佛讲堂,其详细地介绍成功的事例,在国际学界和商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
“共创共赢”颠覆了传统模式2005年,海尔首次提出“人单合一”模式,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管理体系,取得很大成功。
201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2419亿元,同比增长20%,海尔大型白色家电第九次蝉联全球第一,利税总额突破300亿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41%。
2016年,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后,没有进行大规模人员调整,而是采用“人单合一”模式对其进行改造,并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
张瑞敏说:“海尔的管理模式根植于我国社会与海尔的企业文化,体现了系统思维理念。
”他表示,“人单合一”是多方共赢的理念,体现了人的价值第一,给所有人都创造机会,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共赢。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莎贝斯·坎特认为,虽然“人单合一”模式仍然在探索当中,不过实践证明该模式是成功的,海尔的变革是没有先例的。
创业管理课件海尔案例张瑞敏创业史
工业园建设之初,整体规划需资金14亿, 而当时海尔建设资金仅8000万,与银行贷 款无果后,海尔于1993年出售股票获得资 金,最终建成工业园,可以说,改革开放 拯救了海尔。
创建五星级服务
在创立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之后,张瑞 敏要求员工继续树立服务意识,提出了 “三全服务”的理念,即“全天候、全方 位、全免费”。
学习了专业知识的张瑞敏经常在车间搞技 术创新,很快由工人成为车间班长,然后 又成为车间主任,最后升任副厂长。但是 张瑞敏和很多工人都发现,工作的努力并 没有带来生活的改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8岁时,张瑞敏结婚,一年后育有一子, 一家三口住在仅有8平米的房子里。
初入海尔
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青岛市成立了青岛 市家电公司,张瑞敏调任家电公司担任副 经理。为了改善工人福利待遇,张瑞敏从 不多的预算中挤出一部分购买了一辆巴士 接送工人上下班,给家庭成员较多的职工 优先分配福利房。
2000年5月,张瑞敏改任海尔集团首席执行 官;
2002年,由中影集团、山东电影制片厂联 合投拍的,以张瑞敏为人物原型的影片 《首席执行官》上映。
同年,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 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 美的总部,海尔初步在美国树立起本土化 的名牌形象。
2005年,张瑞敏提出海尔第四个发展战略——全 球化品牌战略。
为了改进生产工艺,张瑞敏接受了当时任 家电公司高级工程师的杨绵绵(后任青岛 海尔董事长)的建议,决定引进德国利勃 海尔的冰箱生产线,此生产线是当时亚洲 第一条四星级冰箱生产线。
由于青岛家电公司下属企业青岛电冰箱总 厂经营不善,1984年一年中换了四任厂长, 12月,最后一位厂长辞职,张瑞敏不得不 亲自担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杨绵绵担 任副厂长。
管理大师张瑞敏管理思想精髓:海尔将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 网络化战略阶段
张瑞敏:海尔将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1984年12月26日,我们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创业。
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
在过去的28年,海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名牌战略(1984-1991年)、多元化战略(1991-1998年)、国际化战略(1998-2005年)、全球化品牌战略(2005-2012年),如今海尔要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我将它称为网络化战略阶段。
1984年12月26日,我们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创业。
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
在过去的28年,海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名牌战略(1984-1991年)、多元化战略(1991-1998年)、国际化战略(1998-2005年)、全球化品牌战略(2005-2012年),如今海尔要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我将它称为网络化战略阶段。
探索战略的历程28年来,不管在什么战略阶段,海尔的战略思路一直有一条主线:永远为用户创造价值。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有句名言:“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
”海尔之所以有竞争力,就是因为守住了“永远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一方向没有偏移。
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型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现在人们强调体验经济。
所谓体验经济,就是用户可以在虚实网上随时随地享受到自己可以享受的体验。
时代在变化,海尔的战略要跟随时代进行调整。
在1984年到2005年三个战略阶段,海尔的管理方式还是传统经济的思路:遵循的基本理论是分工理论,生产方式以生产线为主,组织管理以科层制为主。
在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5-2012年),海尔向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转型,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就是为了这次转型。
如今,海尔要做的是,坚定不移地在互联网时代把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做好。
在名牌战略(1984-1991年)阶段,我们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以“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的观念,为当时的用户提供高质量产品。
第四章-张瑞敏2002(讲座摘录)
创新---海尔张瑞敏创新--没资源创造资源德鲁克:创新是创造资源。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形生于无形,无形的东西就是精神要把观念,在内部建立创新的文化:1、正确的创新的观念,2、创新的精神,全员精神,每个人都可以去创新,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3创新是吧双刃剑一、观念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
1、德鲁克: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只是改变对事实的认识。
比如改革初期,提出时间就是金钱,24小时没变,但人们观念改变使得人们知道要提高时间效率,高效的利用时间。
2、正确的观念都是是由上而下推进。
一定依靠领导人提出去推进,比如邓小平改革开放。
部下提出自下而上不可能。
最早资金人才什么都没有。
借钱开工资。
原来没有什么资源,没有工程师,人才,技术。
能够发展起来就是靠创新。
创造资源。
最初砸冰箱,为了彻底改变观念,震撼的效用,因为有人认为有点瑕疵没关系。
当时短缺经济,可以做成二等三等品,但是改变观念:只有1登品。
为了转变,为了接受,才采用砸,有点过激,震撼效应。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如果能做好一个行业可以锻炼一支队伍,培养一种意识观念,那就什么可以做了。
比如一个家电企业亏损不大倒闭,买进来,还好不了,为什么,因为内部已经形成一个造成继续亏损的机制,所以会继续亏损。
国际化方面:出口创品牌不追求出口创汇。
出口创汇受制于人,出口路径上,提出:先难后易先发达国家后发展中国家。
在那里中国制造是没有品牌的。
财务方面:现金流第一,利润第二(竞争激烈的情况这非常重要)没有现金流,利润是空的。
资产负债表上有利润,又是空的。
比如,销售,物权转移了,算入销售额,有利润。
很多企业,是这样,当期没有表现。
后期表现出来关键:应收账款:收不回来。
国内应收账款一直挂着。
香港上市不可以一直挂着超过三年。
仓库管理:存货相当于资产,比如:存了雪糕,坏了,还算存货呢。
管理模式:(进入欧盟商学院的案例)过去式金字塔的结构,推出:市场链管理模式没有仓库—仓库本不应该存在,生产为仓库,采购为仓库。
案例海尔的组织创新--“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的无边界行动
案例海尔的组织创新--“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的无边界行动海尔向无边界化的转型与2000年前后IBM公司转型面对的挑战是很相似的。
第一、居于各自领域行业排名全球第一的领导者,面对产业增速放缓,需要与日益强大的竞争者们争食日趋缩小的市场“蛋糕”;第二、需要集中主要能力、公司的资源和市场影响力,还要有创业小公司特有的求生的渴望、灵活性和进攻性(Gerstner,2002)[22]。
拥有百年历史的IBM公司内生式的变革,与海尔转型实践采用的“企业无边界”方式、在资源和市场的“两极”进行社会化变革,二者重要不同在于社会化程度、人才与激励。
人才储备的基础相对较弱、专业化运作能力总体上还需提升、外部环境市场化的程度不足、网络化带来新的“跨界”竞争压力,这些是在中国产生“企业无边界”理论的重要原因。
海尔如何实施无边界化1)从自主经营到小微企业张瑞敏提出企业无边界,就是不要只看企业内部资源,更要看到外部资源。
互联网时代已经出现无边界经营方面的尝试,比如沃尔玛的众包模式:顾客在购物回去的路上,可以顺路给沿线的顾客带货,沃尔玛给提供带货服务的顾客一定补偿。
自2005年,张瑞敏带领海尔开展了“人单合一模式”的变革,其内核正是“互联网思维”。
人单合一双赢战略的人是员工,单是用户的价值,将每个人和他的用户价值连起来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张瑞敏认为,以企业为中心找客户我们变成以用户为中心,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用户,海尔集团有几万人,每个人要找到他自己的用户。
现在,海尔员工创客平台上经营的2000多家小微企业要实现人单合一双赢,要让每一个小微企业成长为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专业化公司。
海尔探索的正是按单聚散的人力资源平台,找最正确的人为海尔工作。
以海尔的家电研发为例,原来的研发人员现在变为接口人,对接外部资源。
张瑞敏提出,海尔有1150多名研发接口人对接全球5万多研发资源。
海尔美国研发接口人韦恩说,美国最不缺的就是技术人员,缺的是怎么把他们整合起来。
张瑞敏:怎么样在互联网时代进行管理创新?
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对企业提出来的挑战就两个字——速度。
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有人说农业时代解决饥饿工业征服空间,信息工业征服的是时间,所以对企业来讲时间是制胜的关键,能不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客户的需求。
德鲁克有一句话,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就是它最大的影响。
对于企业来讲只能做到和用户的零距离,如果和用户零距离你就赢了。
先要做企业信息化,然后再提升企业信息化。
作为企业信息化来讲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媒体报道中国企业ERP不能够成功的有93%,也就是说可以做到ERP的只有7%,而这7%还不一定能够成功。
媒体上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和做ERP的咨询公司打官司,说你给我做ERP,给我承诺做到什么程度,现在没有做到,我要求你索赔。
这说明一个很大的问题,做信息化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还没有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需求,然后就要求做信息化,其实做不到的。
现在中国企业做的油水分离,本来业务就像水一样,现在把信息化做的像“油”一样,放在水上面。
有点儿像《圣经》马太九章的一句话,没有人把新酒放在旧皮袋里去,如果把新杯放在旧皮袋里去旧皮袋一定会爆裂,新酒也会爆裂,所以只能把新酒放在新皮袋里。
原来的业务流程就像旧皮袋一样,现在的信息化像新酒一样,把新酒装到旧皮袋中去肯定不可以。
拿海尔自己来说,做信息化也废了很多周折,现在比较好地做起来了。
举例来说库存问题,我们在做信息化流程时库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我们提出零库存下的信息化。
我没有库存,但是用户要的话我可以马上送给你,用户不要就不会形成库存,实际上就是全流程的再造。
比如研发,今天研发的产品必须是六个月后用户的需要。
市场人员也应该了解到用户的需求,我的产品一定不会形成库存的。
现在这个问题我们做的相对好一些了。
这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很大的问题,比如说编成统一数据,2008年中国家电企业库存周转天数是64天,我们自己在2008年初库存周转天数是32天,差不多是中国平均周转天数的一半。
海尔管理模式精讲
海尔管理模式精讲海尔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导者,其管理模式以创新而著称,这种管理模式被称为海尔管理模式。
海尔管理模式是一种以驱动员工为目的的体系。
它的核心思想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管理者,和海尔一起创造价值。
海尔管理模式的核心信念是,公司雇员应该是根据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分配职位,而不是根据他们的经验和资格。
对于海尔而言,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自我管理的团队,那么公司管理也应该更关注人性的需求和动机。
这种管理风格的实施,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健可靠的管理保障。
海尔管理模式以员工为中心,管理职能相对而言更少,这样可以释放员工的能力。
此外,公司将员工分为两类:自由职业者(FCLs)和内部服务供应商(ISPs)。
FCL是指海尔自由工作者,他们为华为工作,但是可以自行管理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
ISP是指海尔部门和公司内部的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
除了这些特殊的职能配置,海尔管理模式还通过一系列的公司规则和行为准则来规范员工行为。
海尔模式的这些规则强调员工之间的合作、相互依赖和共创,这些都是使得员工能够积极、自主和互相支持的重要基础。
因此,海尔管理模式的成功也令其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海尔管理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公司的每一个员工的高度重视,他认为员工是公司的宝贵资源,公司的创新取决于是否能够挖掘出员工的潜能,通过挖掘员工的潜力,才能让员工发挥更大的价值。
张瑞敏认为员工是海尔的最大财富,并提出了“没有团队,就没有机会。
”的口号,鼓励员工互相合作,共同成长。
在管理方面,海尔创造了一整套基于员工的管理体系,而这个体系包括奖励、晋升、借鉴和共同成长。
他们还提倡“用户至上”,在海尔,所有员工都被教育成为客户服务的专家,哪怕是公司的制造部门也必须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反馈。
所有职能对公司创造价值,而公司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让每个人都有所作为的公司,这是海尔管理模式的核心。
总之,海尔管理模式是一种注重员工所能提供的价值,重视员工个性的管理模式。
海尔管理模式解读——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
质量与管理 Quality and Management44《生活用纸》2019·6期立核算共赢共享的经营团队。
自主经营体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下企业的基本创新单元。
自主经营体与合作方、交互用户共同组成价值共创、风险共担、按单聚散的虚拟组织,海尔称之为利益共同体。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本质是: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
也就是说,员工有权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决策,员工有权根据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自己决定收入。
海尔“人单合一2.0”“人单合一”从提出已经10年了,现在进入2.0时代。
“人单合一2.0”是要建立一个共创共赢的平台,它颠覆了传统模式。
首先,定位。
原来企业的定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现在企业的定位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可以包打天下的单位,而是互联网的一个节点。
企业的定位说到家,是封闭还是开放。
传统企业都是封闭的,但是现在企业只是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
第二,价值导向。
传统企业是以顾客为导向,也就是比销售额。
但是,现在的导向不是顾客,而是用户。
顾客和用户有本质的区别,顾客是一次性交易,是钱和物的交易,而用户是不断交互,不断参与,要创造出最佳用户体验。
第三,驱动力。
现在提出“按单聚散人”。
这个(创造)用户的目标能不能完成?能你就来干,不能就让别人来干,而用户目标是不动的。
传统企业是按人来定单——这个人很聪明,企业现在不能让他离开,如果他就这个能力,那就按这个能力给他制定一个目标。
因为现在每个人都是创客,都要跟投创业——有风投来投资,要跟着投资,这样大家的利益就绑在一起了。
第四,目的。
创业人员无边界。
目标定了,创业人员是谁没关系,谁行谁来。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创业是在海尔这个平台上进行的。
共赢是目的,是各方利益最大化,攸关各方能够持续协同、共享创造的价值。
被称为“近代政治哲学之父”的马基雅维利提出:所谓共赢,绝对不是零合博弈,而是所有参与各方都要得利。
不管什么样的企业,对它最重要的就是两类人:一类是外部用户,一类是内部员工。
管理大师张瑞敏管理思想精髓:海尔将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 网络化战略阶段
张瑞敏:海尔将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1984年12月26日,我们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创业。
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
在过去的28年,海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名牌战略(1984-1991年)、多元化战略(1991-1998年)、国际化战略(1998-2005年)、全球化品牌战略(2005-2012年),如今海尔要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我将它称为网络化战略阶段。
1984年12月26日,我们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创业。
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
在过去的28年,海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名牌战略(1984-1991年)、多元化战略(1991-1998年)、国际化战略(1998-2005年)、全球化品牌战略(2005-2012年),如今海尔要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我将它称为网络化战略阶段。
探索战略的历程28年来,不管在什么战略阶段,海尔的战略思路一直有一条主线:永远为用户创造价值。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有句名言:“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
”海尔之所以有竞争力,就是因为守住了“永远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一方向没有偏移。
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型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现在人们强调体验经济。
所谓体验经济,就是用户可以在虚实网上随时随地享受到自己可以享受的体验。
时代在变化,海尔的战略要跟随时代进行调整。
在1984年到2005年三个战略阶段,海尔的管理方式还是传统经济的思路:遵循的基本理论是分工理论,生产方式以生产线为主,组织管理以科层制为主。
在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5-2012年),海尔向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转型,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就是为了这次转型。
如今,海尔要做的是,坚定不移地在互联网时代把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做好。
在名牌战略(1984-1991年)阶段,我们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以“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的观念,为当时的用户提供高质量产品。
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张瑞敏
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海尔现在进行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已经持续探索十年多时间,现在已经初步显现一些成果,但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还需要持续创新探索。
我认为,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
我们的管理模式创新就是为了让海尔成为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企业。
下面从“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三个逻辑递进的关系来看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创新.一、“是什么”:是一个颠覆和变革传统管理体系和方式的探索,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速度的要求海尔进行的是一个颠覆和变革传统管理体系和方式的探索,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速度的要求,其变革和颠覆体现在三个角度上,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传统报表的变革颠覆。
(一)管理模式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
从管理模式变革角度,海尔探索将传统管理模式变为一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人单合一,人就是员工,“单”表面是订单,本质是用户资源。
表面是把员工和订单连在一起,但订单的本质是用户,包括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价值.人单合一,也就是把员工和他应该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面对的用户资源“合"在一起。
双赢,即员工不是根据上级下达任务完成的多少和好坏拿钱,而是以员工创造的用户价值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海尔对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传统管理模式与互联网时代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企业为中心制定的,而后者则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制定,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海尔管理模式的变革可以回答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即德鲁克四问:谁是你的客户?什么是客户认可的价值?你从客户那里获得的成果是什么?你的客户战略是否与你的经营战略配合得很好?你的客户是谁?作为一个企业要回答这个问题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何况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这个难度更大。
我们进行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探索已经将近十年,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精品]海尔张瑞敏的经营管理思想
原文地址:作者: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开创了海尔特色的管理模式——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再到“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
而所有的传奇都要从1984年35岁的青岛冰箱厂厂长张瑞敏的一项规定开始——不许随地大小便。
一、质量观1、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2、质量是企业生命,保质才能保量,没有质量等于无效劳动。
二、品牌观1、名牌不是检验出来的,也不是靠政府部门评出来的,名牌只能产生在市场上。
谁在市场上卖得快、卖得多、卖得贵,谁就是名牌。
2、一人没有自己名牌的企业,今后只能是别的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没有希望。
3、资本是船,名牌是帆。
船大了,能不能开得动,开得快,要靠帆。
没有名牌作帆,船就没有动力,没有方向。
4、名牌只代表今天,不代表明天。
名牌靠天天盯住市场努力保持,靠消费者用货币形式投票决定。
三、市场观1、用户永远是对的,绝不对市场说不。
先卖信誉,再卖产品。
2、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市场。
3、先开市场,再开工厂。
4、先难后易:在发达国家创牌子,在发展中国家扩牌子。
5、浮船法: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筹,半筹也行,只要保持高于市场的水平,就能处在竞争对手之上。
6、打倒自己:与其让别人打倒你的产品,不如自己先打倒自己。
不断否定自己过去,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
7、快鱼吃慢鱼:谁反应速度快,信息准、行动迅速,谁就会赢。
四、用才观1、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人。
2、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3、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末尾要淘汰。
4、死店活人开,盘活资产首先要盘活人,盘活人先要盘活观念。
5、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这就是有私;一事当前先替企业打算,这就是无私。
没有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终将一事无成。
五、管理观1、每天抓好一件事就够了,抓反复,反复抓。
2、搞管理不能一阵风搞运动。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企业管理,老是愿意搞运动,场面壮观,指标很好,但结果什么用都没有。
管理大师张瑞敏管理思想精髓:创造新的商业模式面对很大挑战
张瑞敏:创造新的商业模式面对很大挑战新浪财经讯2011年4月21日-22日,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道农研究院《绿公司》杂志主办的“2011中国绿色公司年会”在青岛举行。
图为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发言。
张瑞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上午好。
在这个会议上,我想谈一下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创新问题。
因为我自己感觉,这个话题与大会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
大会的主题就是全球变局下领先者的责任和创新。
我们面临的全球变局就是从传统经济时代进入到互联网时代,这对所有企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果我们不能适应这个挑战,不能在互联网时代具备企业的竞争力,那么不要说成为一个绿色公司,就连企业的生存也非常困难。
其实企业就是有时代性的,如果不能适应这个时代,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就像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这个时代,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商业模式,我们现在的商业模式基本都是过去的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在现在互联网时代显然不适应。
一、为什么要创新商业模式(一)互联网时代的制造——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比如说制造,过去全世界对中国企业的评价就是大规模制造非常有竞争力。
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必须改变,从大规模制造必须改变为大规模定制。
虽一字之差,但差距非常大。
大规模制造的时候,一个型号抓住一个定单可以生产几十万上百万,但是大规模定制时代,可能仍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订单,但却变成几十上百个型号。
确切地说,企业和用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改变了,过去传统经济下,不对称的主动权在企业手里,我生产什么,用户被动接受什么。
而现在主动权到了用户手里,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所有的产品,所有的价格,都可以进行选择。
这就不是以企业为中心,而是以用户为中心,这是非常大的改变。
如果你不能改变,还抱着低成本、大规模制造的旧模式肯定不行。
(二)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从以“价格+广告”卖产品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卖服务传统模式下营销的优势在哪儿呢?就是价格+广告。
图文: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演讲
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贵宾,大家上午好!刚才听了三位领导的讲话之后,我想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关于自主创新的问题。
我想主要是通过三点体现我想说的主题,自主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第一,自主创新的紧迫性。
第二,企业的时代性。
第三,海尔在自主创新的探索。
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主要把思路说一下。
企业和国家一样,国家现在需要转型,企业更需要转型,对于我们来讲,我想我们国家新中国建立60年以来,我想大概前30年以政治为中心,后30年以经济为中心,也就是说前30年老百姓关注的是党票,后30年老百姓关注的是钞票,现在国家发展模式要转型,就要转到社会建设上来,也就是转移到民生上来,转到有尊严的生活上来。
企业也是一样,前30年,我想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后30年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但是没有中国自己创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我们的管理大部分是学习了国外的管理方法,还说不上是管理模式,比方全面质量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我们需要有一个转型,就海尔来讲我们提出三转,从外部环境来讲,从传统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变,到企业就应该是转型,所谓转型就是要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如果再具体到员工就应该是转化,应该转化到员工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上级的指令来完成任务,而是应该主动地发现用户需求,创造用户需求,创造市场,应该是一个创新的主体。
所以,由此我想就应该体现出第二点,企业的时代性。
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时代的产物,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
比方说海尔,海尔就是一个改革开放的产物,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尔的存在,我想有很多企业也是抓住了这些机遇发展起来的。
但是,如果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所以说我们每个都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颠覆自己传统的观念,比方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第一就是营销的碎片化。
过去是营销是整体的,现在是碎片的。
需求是个性化的,不再是出来一个产品,流行什么产品大家跟着走,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化需求。
张瑞敏:颠覆式创新再造海尔
【 编者按】做企业的,特别是传统企业,大家都很关心一个话题,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应该用什么模式来发展。
问题的关键在于,互联网时代要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怎样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是非常大的挑战,传统管理理论也将颠覆,我们该怎么办?事实上,全世界还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学,海尔在这方面探索了很多年,也总结出一套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也就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也想分享三部分内容:传统的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为什么要调整;海尔是怎么做的;我们追求的三个“无”目标。
传统的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将被颠覆传统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的《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理论,并体现在两点上:制造和组织。
在制造方面的体现就是流水线,有人说,第张瑞敏:颠覆式创新再造海尔我从事管理30多年,体会就9个字:企业即人,管理即借力。
企业好坏不在于有多么好的资产,资产再优秀,设备再好都不能增值,要增值必须靠人,驱动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CEO ,让他们自觉对企业资产负责。
管理即借力是说管理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靠能不能整合到资源。
能整合多少资源,就会取得多大成功。
■ 文 / 张瑞敏*8月11日,久负盛名的美国管理学会(AOM )第73届年会成功举行,作为世界最顶级的、探讨最前沿管理话题的学术峰会,共吸引来自80多个国家、超过1万名专家学者参加。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成为本届年会唯一获邀并发表主题演讲的企业家嘉宾。
他分享了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变革探索,以及如何驱动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CEO ,海尔超前的创新与变革,在全球管理界产生巨大反响。
张瑞敏也成为第一个获邀在AOM 大会上围绕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变革进行主题演讲的中国企业家,第一次在国际场合阐述海尔网络化战略最新探索实践,第一次通过世界顶级管理学术平台,与全球近万名顶级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本文为张瑞敏在美国管理学会第73届年会的演讲摘要,全面解析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变得更成功。
第二讲 海尔成功之路——张瑞敏
领导在与不在,企业都会持续良性运转。
精选可编辑ppt
17
管理方式
海尔管理之剑 OEC
人单合一
精选可编辑ppt
18
张瑞敏发明了被誉为“海尔管理之剑”的OEC管理法。
“O”——“Overall”,意为“全方位”,
“E”——“Everyone,Everything,Everyday”,意为“ 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天”,
张瑞敏熟悉中国人的秉性,他知道中国人做
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认真,做事不到位,每天工作
欠缺一点,天长地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他认为
:“如果训练一个日本人,让他每天擦6遍桌子 ,他一定会这样做;而一个中国人开始会擦6遍 ,慢慢地觉得5遍、4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
!”他想,中国的企业需要一个管理机制专攻这
一毛病,这一机制同时还要承担下述功能:不管
当选中国共产 党第十六届中央 委员会候补委员
《财富》杂志 《金融时报》
选出“亚洲25
评出“全球50位
位最具影响力的 最受尊敬的商业
商界领袖”,张 领袖”,张瑞敏
瑞敏排名第六位, 荣居第26位,是
是入选的中国大 唯一一位上榜的
陆企业家中排名 中国企业家
最靠前的
精选可编辑ppt
5
二、领导特征——张瑞敏的谋势经营哲学分析
张瑞敏“谋势而后谋利”的战略思想与现 代战略管理
的竞争优势理论不谋而合。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竞争优
势可长可短,长期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企业独特的、不可
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延展而来,正是核心竞争力带来了企
业的长久生存与发展。核心竞争力正是张瑞敏要谋的
“势”。
精选可编辑ppt
16
三、管理方式
他在每次决策过程中,都有个做“两次决策”的习惯.
海尔的管理创新与张瑞敏的管理思想
二.管理观
OEC管理模式
1.斜坡球体论
张瑞敏对于企业的管理制度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企业好比斜坡上的球体,向下滑落 是它的本性,要保证球不下滑,就必须给予球足够的止动力。对于企业来说,完善的 管理制度就是防止企业下滑的止动力。张瑞敏始终坚持结合企业实际,建立起来适合 海尔发展的管理制度。
2.日清管理法
二.管理观
人单合一的管理理念
人单合一包括了“人单合一”,“直销直发”和“正现金流”三个方面的内容。作 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模式,“直销直发”是实现“人单合一”的基础条件,而 “正现金流”则是“人单合一”必须保证的结果。
所谓的“人单合一”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订单,都要对订单负责,而每一张订单 都有人对它负责。张瑞敏认为,订单就是市场,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和市场要结合在 一起。“人单合一”,就是人与市场结合到一体,=然后每个人都成为创造市场的 “SBU”(战略事业单位),每个人都对市场进行经营。
一.质量观
在接手青岛电冰箱厂之初,张瑞敏就提出企业的立足之本在于高质量的产品,他认 为,企业在规模,品牌以及价格都不占据市场优势的情况下,在市场竞争中的唯一 优势就在于产品的质量。自此,产品的质量始终是张瑞敏企业管理的核心。
1、企业的质量意识
张瑞敏刚上任就提出了他的产品质量管理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他对每 个部门进行产品质量理念的教育,不断向企业领导和员工灌输质量的思想。1986年 “砸冰箱”事件成为张瑞敏质量管理的标志性事件。这种质量理念的树立,对后来 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张瑞敏认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今天的事情今天必须做完,今天做的事情应该比 昨天有提高,明天的目标应该比今天的结果更高。”OEC管理制度的核心就是“日日 清”,由三个方面构成,即目标体系,日清体系和激励机制。目标体现了企业发展的 方向和要达到的目的。日清体系是目标系统得以实现的支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张瑞敏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海尔现在进行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已经持续探索十年多时间,现在已经初步显现一些成果,但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还需要持续创新探索。
我认为,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
我们的管理模式创新就是为了让海尔成为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企业。
下面从“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三个逻辑递进的关系来看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创新。
一、“是什么”:是一个颠覆和变革传统管理体系和方式的探索,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速度的要求海尔进行的是一个颠覆和变革传统管理体系和方式的探索,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速度的要求,其变革和颠覆体现在三个角度上,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传统报表的变革颠覆。
(一)管理模式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
从管理模式变革角度,海尔探索将传统管理模式变为一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人单合一,人就是员工,“单”表面是订单,本质是用户资源。
表面是把员工和订单连在一起,但订单的本质是用户,包括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价值。
人单合一,也就是把员工和他应该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面对的用户资源“合”在一起。
双赢,即员工不是根据上级下达任务完成的多少和好坏拿钱,而是以员工创造的用户价值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海尔对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传统管理模式与互联网时代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企业为中心制定的,而后者则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制定,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海尔管理模式的变革可以回答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即德鲁克四问:谁是你的客户?什么是客户认可的价值?你从客户那里获得的成果是什么?你的客户战略是否与你的经营战略配合得很好?你的客户是谁?作为一个企业要回答这个问题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何况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这个难度更大。
我们进行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探索已经将近十年,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的客户是谁,就要回答第二个问题:你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是什么?因为即使你找到自己的客户,却不一定能给他创造价值。
如果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就会面对第三个问题:你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你获得的成果是什么?你分享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赢”的概念,把员工和用户连在一起。
最后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你的客户战略和经营战略是否一致?其实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很多时候客户战略和经营战略是不一致的,比如客户战略是创造用户价值,但是经营战略很可能是背离的,追求的可能是市场份额、营业额等。
这样的经营战略很可能会导致打价格战,事实上是把用户需求放在一边了。
人单合一双赢的探索是为能清楚地回答这四个问题,实则是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模式变革的原因所在。
(二)组织结构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对传统正三角模式的颠覆,创新为倒三角模式。
传统的正三角组织:一般企业,包括我们的企业过去都是按照金字塔的正三角组织来搭建的。
金字塔最上面的尖就是最高领导,最底下是普通员工,中间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
这种结构带来的问题是,最底层的员工接触用户,得到的信息要一级级汇报上去,领导做的决策也要一级级传下去,这显然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快速反应的要求。
所以我们把金字塔结构倒过来,变成倒金字塔,接触用户的员工在第一线,领导在下面,领导从原来的指挥者变成了资源提供者。
倒三角的组织结构体现的是实现两个“零”的目标,员工内部协同的零距离;组织与外部用户的零距离。
第一个零距离体现在一线员工要完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目标,原来的领导要支持他,和他协同零距离;第二个零距离则是内部员工协同起来共同创造用户资源,必须全流程和用户零距离。
比如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都面向用户,共同满足用户需求。
由此产生的自主经营体架构:我们把八万多员工变成了两千多个自主经营体。
自主经营体改变了原来学习日本企业所建立的事业部制,其本质则是打破了传统的层级结构,大家都面向市场。
比如营销,原来有负责全国的、各个省的和各个县的,和国家的行政层级差不多,现在就只有一层,就是自主经营体。
在城市,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经营体,在农村,一个县就是一个经营体。
原来的中间层级全取消掉,变成资源支持平台。
一线经营体倒逼后面的支持平台提供资源。
这个变革非常难,因为涉及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还有面子问题。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不这么变革将会更困难。
以上两条的变革和颠覆很符合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的观点,钱德勒说企业成长主要是取决于两个变量,第一是战略,第二是组织结构,也就是说忽视了这两点则不能成长,他还有个著名的从属观点即:战略决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从属于战略。
我们为什么要把组织机构变成倒三角呢,就是因为战略变成人单合一了。
最难的是战略改变了,组织结构也要改变才能跟得上。
好比一个人向前走,现在要求你往右拐,头就是战略,身子就是组织。
头很简单地转到右边,可身子太大了很难转。
我们很多年来的探索主要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战略转向人单合一后组织要尽快颠覆为倒三角。
(三)报表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对传统报表的变革,从传统损益表到战略损益表。
一般企业都有三张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我们也有三张表,分别是每个自主经营体的损益表、保证事前算赢的日清表和每个员工的人单酬表。
先说损益表,我们把传统的企业损益表变成每个自主经营体的战略损益表。
两者的不同在于,其一,传统损益表是以数字损益为导向的,战略损益表是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
传统损益表的主要内容是,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等于利润。
战略损益表的内容分为四个象限,简单地说,第一个象限是用户价值,第二象限是人力资源,第三象限是流程,第四象限是闭环优化。
国外的学者研究海尔战略损益表四个象限的思路和内容后,把四个象限的第一个字母挑出来,正好组成“ZEUS”(宙斯),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神,这样,海尔战略损益表在国际上交流时大家也容易沟通。
其二,从原来企业一张总的大表变成两千多个经营体各有一张战略损益表。
每个自主经营体各自为自己的用户创造价值,不仅形成整体效应,还避免了滥竽充数的问题。
其三,两者的不同还在于,传统损益表是事后分析,战略损益表是事前算赢。
每个企业都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但分析的都是过去的数据,已经木已成舟。
我们现在做的是事先算赢,分析的是为达到目标应做什么工作。
由事先算赢的概念带来第二张表。
第二张表是日清表。
我们做企业的都知道,最头疼的一件事是月初目标定得很高,也很有竞争力,但是到月底核算发现差得非常大。
我们的日清表目的是预实零差距,日清表就是保障怎么样把工作落实到每一天,把预实差距背后的问题预先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证目标落地,避免到了最后难以挽回。
第三张表是人单酬表。
经营的结果直接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其宗旨是“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
这是我们现在最大的突破。
人单酬表的重点就是“单”,“单”不是内部自定的而是由市场竞争力定的,而人是要有能力来承接这个单的,最后产生价值和薪酬挂在一起。
而很多企业包括海尔过去也是一样的,根据职务拿钱,但是人单酬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收入可以很高,也可能较低,但不在于职位高低,只和价值挂钩。
德鲁克有一句话,一个重视贡献,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
反之,如果不对成果负责,即使职位再高也不是真正的高层管理者。
海尔的战略损益表符合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物本管理、人本管理、能本管理。
最早的阶段是物本管理,顾名思义是以物为本,重物轻人,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泰勒的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时间动作研究,把很多复杂的劳动分解成非常简单的动作,然后给它界定了具体的时间,这样生产效率会极大提高。
但是它带来的弊端是人成了机器的附庸,虽然效率提高了,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却没有了。
为解决其弊端就产生了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我认为人本管理最出色的是日本的企业管理,其最主要特点是团队精神。
如TQM源于美国戴明博士,但美国未做起TQM,主要是缺少日本企业的团队文化,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却把TQM发挥到极致,大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现在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不是那么突出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时代又往前发展了,管理理论进入能本管理阶段。
能本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将被管理者转为特定领域的管理者。
二、“为什么”:为了将企业建成网络组织,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
“是什么”阐述的是以满足互联网对速度的要求而进行的管理体系的变革,而这个变革又是“为什么”的前提。
具体还要从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报表三个方面的“为什么”来回答。
(一)管理模式。
为什么要变成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因为时代变了,是用户决定企业,而非企业决定用户的时代,企业唯一能做的是跟上用户点鼠标的速度。
而人单合一模式则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企业和用户之间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
在传统经济时代,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在企业,是企业决定用户的时代,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性不对称的主动权交给用户了,是用户决定企业的时代。
传统时代,用户无法知道所有企业的信息,所以广告和促销就很重要,如果你是中央电视台的标王,可能胜算就比较大。
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网上可以看到所有企业的信息,用户可以决定企业的生存。
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跟上用户点击鼠标的速度。
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给一线员工最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在第一时间对用户的需求做出反应。
就像美国在战争中采用的信息化手段。
一线士兵不仅仅是端着冲锋枪往前冲的普通士兵,而是一个信息化的终端,把前线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给总部,总部及时提供火力支持。
自主经营体的员工也是这样,如果在第一线发现用户需求,二线支持平台马上就要提供支持,全流程协同起来,最快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就带来一个改变,过去是员工听领导的,现在变成员工听用户的,企业听员工的。
人单合一可以让员工持续保持活力。
传统模式的弊端,对企业来说是大企业病,对员工来说则是懈怠。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生就像钟摆,钟摆的一端是欲望,一端是懈怠。
有欲望就积极,欲望满足了就会消极懈怠。
企业里有的员工也是一样的,可能他的欲望是挣更多的钱、有更高的职位,但薪酬不可能无限制地上涨,职位也总是有限,到了某个阶段一定会从欲望变成懈怠。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对这个难题的解决方案是,给员工提供一个创新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人的价值和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挂钩,没有职位和工资的高低,只有价值的大小。
员工能力高低不是领导评价而是市场和用户认可,形成每个人创新空间的平台,自己的成果自己说了算,是自驱动而非他驱动。
大部分员工会对此有信心,当然也有人不愿意这样做,而是想找一个不出力也可以多挣钱的地方,这样的想法在人单合一的平台上肯定实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