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3)影响:商鞅变法使_秦国_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_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_,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_韩__、_赵___、__魏__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氏取代。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七国之间发生的著名战役有桂林之战、马陵_之战、__长平之战。
2.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__秦孝公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①建立县制,由_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_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_度量衡_。
③奖励_军功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战国七雄的概念;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都江堰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导致生产力的提高,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引起各国的变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理解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改革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敬仰;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参与改革。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都江堰的作用难点:商鞅变法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从而为后面讲述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流沙(唐代)胡曾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战胜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这种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变革?本课我们将学习第7课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讲授新课:一、战国七雄:1、历史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着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井田制被破坏: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人们开辟广阔的山林,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带来了方便。

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了。

农业的发展,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阶层,有了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

井田制的“千耦其耕”、“十千维耦”的集体劳动形式过时了,而分散的、一个体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左传》记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征税。

分封制、宗法制破坏: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深入了解不多,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掌握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史料分析:运用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案例讲解: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历史史料:关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史料。

3.课件:制作本节课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4.视频: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纪录片、短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激发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兴趣。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一)战国七雄教师:为什么叫战国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学生: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多媒体展示马陵之战图。

教师: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了解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位置、著名战役以及合纵与连横的基本史实,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2.通过研究商鞅变法,了解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懂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

理解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讲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3.了解都江堰工程,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知道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确立了新的制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在《历史朝代歌》和___的《咏史诗·流沙》中,我们听到了关于战国时期的描述,那么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讲授新课:教师指出“社会变化”是本课主要线索,并让学生思考:社会变化包含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合作探究:1.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文字表述,进行比较并思考: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吗?通过对比地图,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___、___,___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桂陵之战:齐魏(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___之战:___(纸上谈兵)。

教师明确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占,诸侯国内部也有争权斗争;北方遭受匈奴的侵扰,因此燕、秦、___来抵御。

2.乱悠悠使得“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当时的人们对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会渴望什么?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战国七雄的概念;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都江堰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导致生产力的提高,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引起各国的变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理解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改革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敬仰;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参与改革。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都江堰的作用难点:商鞅变法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从而为后面讲述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时期,战胜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这种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变革?本课我们将学习第7课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讲授新课:一、战国七雄:1、历史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着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井田制被破坏分封制、宗法制破坏2、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

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战国时期的背景、各国的变法、经济的发展、兼并战争的兴起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经济发展、兼并战争以及文化成就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各国的情况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各国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xx。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健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例外特点及历史影响。

2.xx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1.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例外特点及历史影响。

2.我国开放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公元前356年,秦国新上任的官员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并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

”告示下聚满了人,大伙直嘀咕:“这是什么难事,赏这么多金?”结果谁也不去扛。

商鞅见没人响应,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人们更加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时候,一个壮汉上前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走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

看热闹的人议论纷纷:“这位新官说话真算数。

”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

好久,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xx”是指哪些国家?2.战国时期诸侯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战国时期诸侯战争有什么特点?战国时期诸侯战争有什么影响?3.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各是什么?4.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变法有什么影响?5.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构成及其作用各是什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xx1.课件展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学生对照找到例外处,引出韩、赵、魏三家分晋。

2.引导学生观察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得出易记口诀:齐楚xxxxxx,xx到中间。

3.教师提问: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经常,都有哪些出名战役呢?出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4.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回答战国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和影响。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动。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健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

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

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

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较为复杂,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战国时期的特点及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此外,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变法、经济发展、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变化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料。

2.教学器材: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3.学生活动材料:历史教材、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内容。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地位、历史特点及其主要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为深入学习我国古代史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夏、商、西周等历史时期有一定的认识。

但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化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掌握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内在联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再现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事件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基本情况,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呈现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繁荣与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特点,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战国时期的战争、变法等方面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件。

2.媒体资源: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包括问题探究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识记与理解了解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

理解战国兼并战争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要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社会变化。

【导入新课】展示《南门立杆》图(教师自行查找,并找同学来讲解“徙木立信”的故事)。

商鞅通过南门立杆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他就在秦国开始了变法。

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这要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说起。

【内容探究】一、战国七雄1.春秋时期的三百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

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

到了战国时期只有七雄了。

这说明了什么?(对照地图,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然后回答: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2.教师展示课本第32页《战国形势图》让学生观察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说一说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在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战国七雄一目中第二段内容,问:战国时期的战争同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播放当时有关战争的视频资料,并指导学生从战争的旗号、规模、兵力、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

)4.教师可以重点介绍长平之战,分析秦国取得胜利的原因,从而重点引出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作用。

由此可以直接引入学习下一目内容——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3页商鞅变法一目中第一段内容,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较为难懂,但不是初中的教学重点,教师可简单讲述,不作重点探讨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图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图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图文1.了解战国七雄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辩证地认识此时的兼并战争。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教学目标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3.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认识到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教学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新导入1:(材料式导入)(商鞅变法)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

(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

”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

这就是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通过这一件事,商鞅课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

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导件呢这次变法的效果如何呢由此导入新课。

入导入2:(情境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去看过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放水节(播放放水节视频)吗清明放水节是四川省都江堰地区的传统节日。

每年清明时节,都江堰市便迎来了从公元978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大型旅游活动,以纪念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

你知道都江堰是如何修筑的吗它为什么被称为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

板块一战国七雄教学内容观察教材“战国形势图”,回答问题:(1)战国七雄指哪些其中,“三家分晋”指哪三国最西边的是哪国(2)说出战国时期的一些著名战役。

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重要特点(3)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4)《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课题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主备人 备注栏(教师填写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标注学习重点及修改错题) 课型新授课 备课时间 序号 学习目标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法指导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学习过程 【对照学案,自主学习】:一、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 战国初年,晋国被 、 、 三家瓜分。

2.田氏代齐 齐国大夫由田氏取代3.战国七雄 、 、 、 、 、 、 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4.兼并战争(1)概况: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2)战争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著名战役: 、 、(4)影响: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 、 、 、 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尤其是地处西部的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1)背景:①战国时期, 和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的势力增强。

②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 年,秦孝公时期(4)指导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家思想)(5)内容政治 ① ② ③④①经济②③军事(6)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7)意义:使秦国的实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8)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改革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②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③敢于同旧势力斗争;④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⑤商鞅有革新的魄力。

(9)商鞅变法的启示:①改革能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富强和进步;②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③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必然会遭到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甚至会付出沉重的代价;④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
(一)战国七雄
教师:为什么叫战国
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学生: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
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多媒体展示马陵之战图。

教师: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

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多媒体展示长平之战图片
教师: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多媒体展示桂陵之战图片
教师:“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韩非子》
教师:战争的结果怎样?
学生: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战国中后期,秦国日渐崛起,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教师:这场战争有什么特点?
学生:战争的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多媒体出示主要战役图。

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图片
教师: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她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学生:人民长时间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到了国破家亡,妻离子散。

在这种环境下人民希望生活在没有战争、没有勾心斗角、自由、和平和谐的社会当中。

教师:你能说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吗?
学生:这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灾难,同时,通过战争,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各民族交流不断增多。

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

(二)商鞅变法
教师: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回想一下,前面我们讲过,奴隶主本身拥有谁分给的田地呢?
学生:国家分给的“公田”
教师:西周实行井田制。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垦田是有限度的,主要集中在一些都邑的周围,被整治成大小相连的方块田,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三十一亩多),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

领主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教师:找出商鞅变法的内容?
教师: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秦国落后挨打,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教师: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

教师: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政治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学生: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学生: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教师:在文中找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学生: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作用;废除了旧制度;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学生:奖励耕战。

作用:废除了旧制度;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国力。

学生:建立县制。

作用:废除了旧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动脑筋:商鞅被处死,那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学生:是成功的。

因为,经过变法,秦国富国强兵,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学生: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学生:商鞅变法得到了掌握国家统治实权的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学生:商鞅采用徙木赏金的做法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学生:商鞅变法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广大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学生:商鞅具有改革家的魄力和勇气,敢于同阻碍变法的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思考:商鞅变法的影响
学生: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教师:学习商鞅变法有什么启示?
学生: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学生:我们应该向商鞅学习,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学生: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尊崇。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师播放都江堰的视频
教师: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

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教师:在文中画出重点内容
教师:都江堰在什么地方?
学生:成都平原
教师:都江堰修建于什么时期?
学生:战国时期
教师:是谁修建的?
学生:李冰
多媒体展示都江堰图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教师:都江堰的功能是什么?
学生:防洪、灌溉、水运等。

教师: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

公元前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

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

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制订治水方案。

教师:都江堰的建成对以后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从这里,我们也要知道:水对人类是很重要的,
三、课堂总结
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遍大地。

春秋末年用牛耕,农业史上大革命。

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除水患灌农田。

治水功劳胜大禹,造福人民几千年。

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给力。

承认私人有土地,奖励耕战免徭役。

废除旧贵族权力,建立县制搞治理。

经济有了大发展,军队有了战斗力。

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四、课堂练习
1.商鞅变法发生在( D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D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