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青年时期赴日本留学,开始小说创作。1921年在日本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其间发表小说《沉沦》,表现留日青年学生的生活。1922年回国,1923年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小说之一。1930年与鲁迅等人一起发起成立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期间,参加各种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

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默读课文,划分结构。这篇课文的结构与《荷塘月色》很相似。

第一部分(1-2):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

第二部分(3-11):具体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

第三部分(12-14):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课文中的词语

1、一椽(破屋):(见注解)名词转化为量词。成语"大笔如椽":夸赞别人笔力雄健。区别:椽/掾(yuàn):古代指副官或属吏。

2、潭柘寺:柘zhè。江西有柘林水库。区别:柘/拓tuò(开拓、拓展、拓宽)。

3、颓废: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精神萎靡。(戴望舒《雨巷》:"到了颓圮的篱墙")

4、诗歌散文钞:"钞",通假字,等于"抄"。如:《革命烈士诗钞》。

5、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有时泛指读书人,知识分子。(《史记》:"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6、廿四桥(廿:二十,读niàn),扬州名胜,即二十四桥。"廿"也写作"念"。林觉民《与妻书》:"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中哪一句话概括了北国之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之秋的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有人说这是文眼。)

第2段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对比。作者是怎样评价南国之秋的?"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用口语来说,就是南国之秋比起北国之秋来不过瘾。作者认为过瘾好还是不过瘾好?过瘾好。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比喻1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跟我们看到的一般的比喻有什么区别?

一般的比喻是:A像(是)B;这个比喻是:A不像(不是)B。

我们把这样的比喻称作"反喻"。用意:欣赏秋景,就应当酣畅淋漓,痛痛快快,百分之百,完全彻底,要看饱,尝透,赏玩到十足,就像游泳一样,要完全浸泡在水中,而不是在岸边戏水。

什么是反喻?

反喻就是一种否定形式的比喻,它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比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例如:"打江山不是容易的,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来狼吞虎咽。"(姚雪垠《李自成》)这是说打江山不像吃红烧肉那样容易,而是一件极其艰难、需要流血牺牲的事情。反喻虽然不能从正面直接说明事物的性质,但从反面烘托和比较,有时反而能使意思表现得更深沉、更含蓄,更能发人深思。

反喻更适合议论

杀头不像割韭菜,韭菜割了还可以长起来,人头落地就长不拢了。(毛泽东)

反喻常和正面议论相结合,能把道理谈论得更加透彻。

文章的结尾最好能让读者觉得余香满口,余味无穷,千万不要是一粒发了霉的花生米。(徐仲华《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学生朗读。

写了几种景物?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各用4个字加以概括)

描绘北国之秋:

(1)北国之晨

(2)槐树落蕊

(3)秋蝉残鸣

(4)秋雨索落

(5)秋果成熟

(1)北国之晨

这里用了排比,列举了北平几处有代表性的名胜的秋景,但是没有展开,详写的是以平民的视角所观察到的秋景。

写了几样东西呢?天色,飞声,日光,蓝朵(牵牛花)。写这4样东西,主要是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课文中有没有概括性的词语?——"十分的秋意"。

第3段写北国之晨,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白花,青天下驯鸽的颜色,主要也是白色,瓦灰色。

从美学的观点属于冷色调。

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的,便于表现人的寂寞凄婉的心境。

"牵牛花的蓝朵","蓝朵"是什么?就是蓝花。为什么不说蓝花?为了避免重复,这就是行文的避复。

(2)槐树落蕊

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写得特别细腻。它是从哪一种感觉来写?触觉。(上一段写了视觉、听觉,这里又加上触觉: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同时还将客观描写和主观感受结合起来。那么这段景物描写体现了秋的怎样的意境?清、静。

(3)秋蝉残鸣

注意用词的变化:残声、啼唱、嘶叫。这不一定是好听的声音,但它是一种秋声,表现了秋意,你觉得秋蝉残鸣体现了秋的哪方面的意境?悲凉。

(4)秋雨索落

这一节在语言上有下列特点:

口语风采。"还有秋雨哩......下得更像样。"这种近于口语的文字,好像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充分表达了赞美之情。

用了拟声词写秋雨:息列索落。写文章要绘声绘色,有时就要用到拟声词,能传达某种声音效果。这种下雨的声音,不是大雨,也不是毛毛细雨,不是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南方的小雨,而是那种有些疏落,随风飘落的阵雨。不用这四个字,用别的字,还很难描摹。

记录方言的语音语调。所谓歧韵,是指不标准的读音。之所以记录方言,是因为写的是市井生活,写的是都市闲人。这些人,不是士大夫阶层,不是文化人,而是普通的市民。作者拿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色,使人感到很亲切,也反映了作者的平民意识。也可能是作者很羡慕这种无忧无虑的市井生活,希望能融入到他们中间去。

(5)秋果成熟

请学生读这一段。

第一句,也叫段首句,是对全段的概括,也可以叫总提句。接下来就是具体描写,重点是写了哪一种秋果?枣子。

这一段描写在描写中属于状物。它对于枣子、枣树叶、枣果的形状、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都描绘得十分逼真。

什么是状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