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在土壤中形态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关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关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摘要】本文综述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及相关内容。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详细讨论了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金属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治理技术。
在展望了未来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方向和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本文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提供参考,希望能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关键词】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迁移与转化、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治理技术、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等)超过环境容忍度而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重金属污染不仅会直接影响土壤质量,影响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了解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迁移规律、影响和治理技术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至关重要。
当前,国内外学者围绕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和解决。
开展本研究,深入研究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迁移与转化规律、影响及治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和影响,探索其来源、迁移与转化规律,揭示这种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
通过研究重金属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治理技术,为有效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展望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建议和指导,促进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
研究的目的在于为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土壤环境的健康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
铅在土壤中形态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铅在土壤中形态迁移转化研究进展铅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污染物,其污染源较多,如汽车尾气、含铅废液等, 且具有不可降解性, 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人们多通过食物摄取自来水饮用等方式把铅带人人体,进入人体的铅90%储存在骨骼,10%随血液循环流动而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影响血红细胞和脑、肾、神经系统功能,特别是婴幼儿吸收铅后,将有超过30% 保留在体内,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并损伤其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和学习记忆等脑功能,严重者造成痴呆。
铅与其它污染物相比,在环境中的滞留时间较长,在土壤中因其溶解度小,被微生物降解的自由度小,易在表层积累。
在较长的时间内可被作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人人体。
人体中过量摄人铅可增高龋齿的发生率,引起贫血、高血压、生殖机能和智能下降等症状。
土壤中铅的积累同时对土壤生物活性及作物生长产生直接影响,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随着重金属在化工、造纸、电镀、纺织、印染、化纤、农业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我国水体污染问题已越来越严重。
土壤和水体中含有超量的铅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作用,而这种潜在的危害与土壤和水体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弄清这种关系,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和防治铅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同时可以抑制地球表生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在自然界中,铅的赋存状态以硫化物结合态为主,还包括有机硅铅化合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态、离子交换态和水溶态等。
有机铅的毒性远比无机铅大,尤以三甲基铅的毒害作用最大。
过在天然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必须紧紧抓住泥沙颗粒运动及重金属与泥沙之间的转化关系研究铅在土壤态迁移转化。
1 铅的来源环境中的铅主要有两个来源,即人为来源和天然来源[1]。
人为来源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工业生产中污染物及废水的任意排放,其行业包括冶炼、矿业、化工、印染等;第二,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广泛应用;第三,自来水管道腐蚀后造成的铅释放;第四,日用品(如化妆品、染发剂、电池、釉彩碗碟、室内装饰用的涂料油漆、铅笔和教科书的彩色封面、玩具、含铅铝熨等)中铅的释放;第五,工业废气及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尾气的排放;第六,煤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铅;第七,罐头食品中的含铅焊锡对铅的释放。
铅在土壤中形态迁移转化研究进展解读
铅在土壤中形态迁移转化研究进展铅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污染物,其污染源较多,如汽车尾气、含铅废液等, 且具有不可降解性, 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人们多通过食物摄取自来水饮用等方式把铅带人人体,进入人体的铅90%储存在骨骼,10%随血液循环流动而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影响血红细胞和脑、肾、神经系统功能,特别是婴幼儿吸收铅后,将有超过30% 保留在体内,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并损伤其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和学习记忆等脑功能,严重者造成痴呆。
铅与其它污染物相比,在环境中的滞留时间较长,在土壤中因其溶解度小,被微生物降解的自由度小,易在表层积累。
在较长的时间内可被作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人人体。
人体中过量摄人铅可增高龋齿的发生率,引起贫血、高血压、生殖机能和智能下降等症状。
土壤中铅的积累同时对土壤生物活性及作物生长产生直接影响,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随着重金属在化工、造纸、电镀、纺织、印染、化纤、农业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我国水体污染问题已越来越严重。
土壤和水体中含有超量的铅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作用,而这种潜在的危害与土壤和水体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弄清这种关系,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和防治铅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同时可以抑制地球表生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在自然界中,铅的赋存状态以硫化物结合态为主,还包括有机硅铅化合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态、离子交换态和水溶态等。
有机铅的毒性远比无机铅大,尤以三甲基铅的毒害作用最大。
过在天然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必须紧紧抓住泥沙颗粒运动及重金属与泥沙之间的转化关系研究铅在土壤态迁移转化。
1 铅的来源环境中的铅主要有两个来源,即人为来源和天然来源[1]。
人为来源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工业生产中污染物及废水的任意排放,其行业包括冶炼、矿业、化工、印染等;第二,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广泛应用;第三,自来水管道腐蚀后造成的铅释放;第四,日用品(如化妆品、染发剂、电池、釉彩碗碟、室内装饰用的涂料油漆、铅笔和教科书的彩色封面、玩具、含铅铝熨等)中铅的释放;第五,工业废气及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尾气的排放;第六,煤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铅;第七,罐头食品中的含铅焊锡对铅的释放。
土壤-植物系统中铅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安 徽农 业 科 学 , u a o A1 i g .c.0 8 3 (6 :93—65 J r l f ll n Si20 ,6 1 )65 on } A u 95
责任编辑
姜丽
责任校对
况玲 玲
土 壤 一植 物 系 统 中 铅 的 迁 移 转 化 影 响 因 素 研 究 进 展
中图分类 号 S14 4 5 .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01 57—6 1 (0 8 1 6 120 )6—09 3 3 65 —0
Su yo Inln  ̄ atr f' td n n l o F c so l e o  ̄ r n  ̄' somain o P nS i pa t y ̄m tad a fr t f bi ol l s n o - nS S Yne l ( ol eo ni man l cec U i t a C lg f v e E mt et i e& E oneig u a nvri ,C agh ,H nn40 8 ) aS n n er ,H m nU i sy h nsa ua 102 n e t Abt c O h aeo u i t o ead'ra , a yf tr ht fc la( b oWnpri sipatyt uha h nh n n ltdae— sr t nte s f s de a r n a od m n a ost eted P )t asotn o-l s ms c st evomet i2i a b t s ha b c aa l ns e s e a  ̄ x
铅 (b 是一种 重金属 元 素 , P) 在环 境 中稳 定 , 定浓 度下 一 对生物不 会引起 明显 危 害 , 旦 进 入大 气 、 、 一 水 土壤 环 境 , 最 终会通过 食物链逐 级富 集 , 终造成人 体 中毒 。P 对 人体 的 最 b 危害 主要 表 现为 对神 经 系统 、 液 系统 、 血管 系统 和 骨骼 血 心 系统等造 成终生 伤害 。 P 在工业 生产 中用途广 泛 , b 污染源 主要来 自采 矿 、 冶炼 、 化工 、 电镀 、 蓄电池 生 产加 工 及 含 P 燃 料 燃烧 等 行 业 , 状 b 其 态有尾矿 固态 P , b 废水 可溶 性 P b和 精 炼 、 辆 排 放 的气 态 车 P 。它在土壤 中吸 附较 强 , b 被表 层 土 壤滞 留后 , 残存 很 长 要
土壤植物系统中铅研究报告进展
土壤-植物系统中铅的研究进展黄万琳<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摘要重金属铅不是作物生长的必需元素,而是一种对作物有积累性危害的污染物质。
铅一旦污染土壤,很难降解、去除。
铅对土壤污染后,可导致农产品产生残毒,并可通过土壤-作物系统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本文就土壤-作物系统中铅的来源、积累与迁移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醒人们关注铅的危害,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铅污染;土壤-植物系统;迁移转化;修复技术Advances in Studies on Lead Pollution in Soil-plant SystemWan-lin Huang(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Yunnan,Kunming 650000,China>Abstract:Lead is not a necessary element to crop growth but a pollutant with accumulation problems,If lead isabsorbed bysoil,it wil be difficult to be removed,Polluted soil will result in toxin in agriculturalproduct and lead can enter into food chain by soil-plantsystem,which will hurt human beings.Thispaper summarized the source of lead,accumulation and migration in agricultural soil-plant system inorder to remind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harm of lead and prevent it early.Key words:lead pollution。
铅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
铅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一、引言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由于其毒性较大,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也很严重。
铅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过程是研究铅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铅在土壤中的来源、形态及其转化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铅在土壤中的来源1.自然来源:地壳中含有大量的铅元素,通过自然风化和侵蚀作用,会将铅释放到土壤中。
2.人为来源:人类活动也是导致土壤中铅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燃烧含铅物质的燃料、工业生产排放废气、使用含有铅材料等。
三、铅在土壤中的形态1.可交换态:指与土壤颗粒表面吸附力较小,容易被水溶解或其他离子竞争替代出来的形态。
2.固定态:指与土壤颗粒表面吸附力较强,不容易被水溶解或其他离子竞争替代出来的形态。
3.有机态:指与土壤有机质结合形成的形态。
4.残渣态:指铅经过化学反应后形成的难溶性沉淀物。
四、铅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1.吸附作用:铅在土壤中主要以可交换态存在,会与土壤颗粒表面吸附作用,使其难以被植物吸收和迁移。
2.离子交换作用:当土壤中存在其他离子时,会与可交换态的铅发生竞争作用,使其脱离土壤颗粒表面进入水溶液中。
3.氧化还原作用:在还原条件下,铅可以从固定态转化为可交换态;在氧化条件下,可交换态的铅可以被氧化为固定态。
4.生物转化作用:植物根系分泌出来的有机酸可以将固定态的铅转化为可交换态,并促进其吸收和迁移。
同时,微生物也能够将有机态或残渣态的铅转化为可交换态。
五、影响因素1.土壤pH值:酸性环境下,铅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和迁移;而碱性环境下,铅更容易形成固定态。
2.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铅的可交换态越少,固定态越多。
3.土壤类型:不同种类的土壤对铅的吸附能力不同,例如粘性土壤比砂质土壤对铅的吸附能力更强。
4.水分条件:干旱条件下,铅更容易形成固定态;而湿润条件下,铅更容易形成可交换态。
六、防治措施1.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废气排放、限制工业生产中使用含有铅材料等。
不同湿度条件下外源铅、锌在土壤矿物中的形态转化
不同湿度条件下外源铅、锌在土壤矿物中的形态转化陈森;张春雷;徐丽萍;陈珊珊【摘要】湿度条件是影响重金属在土中存在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纯高岭土和石英砂矿物中添加外源铅、锌离子,并在恒干、干湿交替和恒湿三种条件下培养32 d,中间按照BCR法测定了铅、锌的形态并测定了土样的pH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变化.研究发现可溶态外源铅、锌进入惰性石英砂中有2.5%转化成可还原形态(F2),并且经过不同干湿条件下的养护后,转化到其他形态的总量不超过10%,说明重金属本身在土中的形态变化较小.进入高岭土中的可溶态铅、锌立即有34%转化成其他形态,而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可交换态(F1)和可氧化态(F3)含量大多降低并向F2和残渣态(F4)转化,其转化速率是恒干>干湿循环>恒湿.土样的pH均随培养时间先降低后增加,而高岭土的CEC总体持续降低,说明在老化过程中养护条件会促进高岭土与阳离子的结合,并且使结合的阳离子不断向矿物晶格内部转移,从而向更稳定的结合形态转化.%Humidity condi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pec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Exogenous lead and zinc ions were added simultaneously to the pure kaolin and quartz sand samples, then the polluted samples were maintained for 32 d in the conditions of constant dry, dry-wet cycle, and constant wet separately.The speciation of lead and zinc in soil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 (BCR) method, and the pH and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were also measured in the process of curing.It was found that 2.5% of the soluble lead and zinc in the inert quartz sand were transformed into the reducible form (F2), and the total amount converted to other forms under different curing conditions did not exceed10%,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peciation change of heavy metal itself in soil is small.Soluble lead and zinc in the kaolin immediately converted into other forms with the percentage of 34, the content of exchangeable form (F1) and oxidizable form (F3) in kaolin decreased and converted to the F2 and residual form (F4)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curing time.The order of transformation rates is constant dry> dry-wet cycle > constant wet.The pH of soil samples de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increased, and the CEC of kaolin continued to decrease, which means that the curing condition would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kaolin and cations, and accelerate the bound cations transfer to the interior of the mineral lattice continuously, thereby convert to a more stable binding form.【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7(017)012【总页数】5页(P299-303)【关键词】湿度条件;铅;锌;污染土;形态转化【作者】陈森;张春雷;徐丽萍;陈珊珊【作者单位】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南京 210098;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南京 210098;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南京 210098;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南京 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3外源重金属进入土壤中后,其可浸提性、可交换性、生物有效性或毒害性随时间逐渐降低的过程,称之为老化[1—4],而老化过程往往和重金属形态在土壤中发生转化有关。
铅的作物效应研究进展
铅的作物效应研究进展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是当今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
重金属在环境中积累的初期不易被人们所觉察,但当其毒害作用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时,就很难被消除。
铅是污染物中毒性较大的一种重金属元素,对植物和动物都会产生很大的毒害作用,对植物的形态生长和光合作用产生不利影响。
当铅被动进入植物的根、茎或叶后,就会积累在里面,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通常,在高浓度和长时间胁迫时,铅对植物的伤害作用显著,而在低浓度时,对植物的代谢过程或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Pb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它们进入土壤后会引起土壤理化性能的改变,从而造成土壤质地的降低;还会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引起植物中毒,导致植株形态、结构的变化;并通过植株的吸收和食物链进入人体而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危害。
土壤中所含的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被植物、动物数十倍的富集。
1 铅的存在形态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决定其在土壤中的迁移性、生物可利用性以及毒性。
大多数研究工作者在进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时,仍以TeSSier的划分方法应用最多, Tessier等认为可用化学试剂分步提取法来研究重金属形态,分为以下五种: 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态和残渣态。
由于水溶态的金属浓度常低于仪器的检出限,普遍将水溶态和可交换态和起来计算,也叫水溶态和可交换态。
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的铅对土壤环境的变化最敏感也最易被作物吸收,因而对作物的危害最大。
碳酸盐结合态铅对土壤环境条件,尤其是pH最敏感,随着土壤pH的降低,离子态重金属可大幅度重新释放而被作物吸收。
所以,这部分铅在不同pH条件下能够发生移动,也可能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属于较强的离子键结合的化学形态,所以不易释放。
但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变,也可使其部分被重新释放,对农作物存在潜在的危害。
有机态铅较为稳定,一般不易被作物所吸收利用。
但当土壤氧化电位发生变化时,有机质会发生氧化作用而分解,导致少量该形态铅溶出,而对作物产生危害。
铅污染土壤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铅污染土壤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壤污染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其中,铅污染土壤是污染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
铅是一种常见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而土壤铅污染也会对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铅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逐渐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本文将通过对铅污染土壤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物理治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疏解法和综合治理等四个方面。
一、物理治理法物理治理法是指利用物理、机械等手段将铅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迅速转移或移除的技术。
物理治理法主要有土壤搅拌、土壤曝气、土壤淋洗、土壤挖掘、土壤重组等技术。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将有害物质与土层分离,减少土壤铅污染程度。
但是,由于物理治理法具有强制性及短期性等特点,所以无法长期保证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是指针对铅污染土壤应用各类化学剂浸泡、清洗、原位固化等技术来解决铅污染问题的方法。
化学处理法主要包括化学萃取、离子交换、氧化还原法、络合剂修复法等。
化学处理法具有处理效果明显、工期短、适用性广等特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技术经验要求高、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大等。
因此,选择化学处理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治理要求进行量身定制。
三、生物疏解法生物疏解法是指利用生物化学作用的惰性生物系统将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稳定物质,从而达到减轻土壤铅污染的效果。
生物疏解法主要包括土壤菌群调整、微生物促进铅结合等技术。
生物疏解法具有绿色环保、处理过程优良、所需时间相对较长等优势,但应注意土壤微生物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工业连锁生态、土层修复等问题。
四、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指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式,在同一区域内采用多种技术对铅污染土壤进行处理的方法。
综合治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土壤铅含量,还能通过多种技术的互补作用,提高治理效果,保证长期的环境保护。
但此方法涉及复杂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成本较高。
铅在土壤-蔬菜体系中的迁移规律
铅在土壤-蔬菜体系中的迁移规律李茂亿【摘要】采集中山市农田中的土壤及对应种植的蔬菜,测定土壤和蔬菜中铅的含量,并计算出不同蔬菜对土壤中铅的富集系数,进而分析土壤中的铅含量、蔬菜中铅含量与蔬菜铅富集系数的相关性情况,以研究铅在土壤-蔬菜体系中的迁移规律。
结果表明:不同蔬菜中铅含量差异明显,铅在土壤-蔬菜体系中的迁移能力因蔬菜种类不同而不同,蔬菜中铅含量与土壤中铅含量不具显著相关性,与其富集系数具显著相关性。
%To study the Regularity of Pb migration in soil-vegetable system, the contents of Pb in Zhongshan soils and vegetabl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tents of Pb in soils and vegetables and the 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of vegetables were researched.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Pbin vegetables and the 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of vegetables were different. The contents of Pb in vegetables and soils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2页(P145-146)【关键词】铅;迁移;富集系数;土壤-蔬菜系统【作者】李茂亿【作者单位】中山市环境监测站,广东中山 528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3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公众环境保护、农产品食用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蔬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工业“三废”的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使土壤和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1-3]。
铅同位素在示踪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207
Pb
力较弱,但人为源的铅易溶解与易迁移,对环境的危
Pb /
害更加严重 [11] 。 随着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进一 步 加
。 铅同位素示踪技术最早应用
将铅同位素的比值与浓度变化引入混合模型之中,能
于大气颗粒物铅污染源的研究,此后逐步扩展到土壤
有效地区分出自然来源与人为来源,并能推算出自然
与沉积物中。 Jaime 等分析了美国佛罗里达州湖泊的
似的地球化学性质,采用铅同位素示踪工具研究了土
。 刘茜进一步对湘江入
壤中 Ti 的污染特征,发现污染土壤中 Ti 分布与 Pb
质的铅同位素数据,发现部分样品与矿石的铅同位素
组成相似,污染源可能为矿山,污染传播方式可能为
大气沉降 [9] 。 而长春市城市土壤的铅同位素示踪结
果显示:土壤铅污染主要来自于历史遗留的汽车尾气
释质谱法( IDMS) 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ICP⁃
污染、工业燃煤排放以及建筑尘,为多种污染源共同
异位素干扰。 而随着激光技术的兴起,激光共振电离
环 境 工 程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38
铅同位素在示踪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
杨 皓1,2 范明毅2 黄先飞2 李婕羚1,2 胡继伟1,2
(1. 贵州师范大学 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阳 550001;
2.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01)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was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lead isotope; tracing technique; heavy metals pollution; soil; application progress
污染土壤中铅、砷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2): 480-486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607028;20977110);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08AA06Z336)作者简介:崔岩山(1972年生),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污染控制及土壤健康风险评价。
E-mail: cuiyanshan@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9-12-21污染土壤中铅、砷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崔岩山*,陈晓晨,付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摘要:土壤铅、砷污染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并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对食物链途径的有效控制使得从口部无意摄入的土壤铅、砷对人体,特别是对儿童铅、砷摄入总量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甚至成为主要来源。
土壤中铅、砷直接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并可被人体胃肠道溶解出的部分称为其生物可给性。
有效、准确地判定土壤中铅、砷的生物可给性已经成为解决儿童铅、砷中毒的关键科学问题。
因此,有关土壤中铅、砷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章综述了污染土壤中铅、砷生物可给性的研究方法及各方法的优缺点,并从土壤性质、模拟胃肠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土壤中铅、砷生物可给性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还进一步论述了土壤中铅、砷生物可给性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最后,提出了今后该领域应重点加强土壤铅、砷生物可给性的标准参考物、模拟胃肠条件的优化以及土壤铅、砷生物可给性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以期充分发挥铅、砷等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可给性研究方法的潜力,更好地为控制土壤污染、保护人类健康服务。
关键词:铅;砷;生物可给性;健康风险;污染土壤中图分类号:X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0)02-0480-07土壤污染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环境问题,其中铅、砷是土壤中2种主要的污染物。
典型重金属铅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对 人 体 的 神 经 系 统 、 血 系 统 、 化 系统 造 消 及 生 殖 系 统 造 成 危 害 , 其 是 对 于 儿 童 尤 的 危 害 更 大 。 年 , 国 各 地 区 不 断 发 生 近 我
的 儿 童 血 铅 超 标 事 件 , 引 起 越 来 越 多 正 的专 家 、 者 的关 注 。 学
签, 用。 备
物 可 直 接 由 其 根 系 的 吸 收 作 用 将 土 壤 中 的 铅 聚 集 到 体 内 , 接 影 响 植 物 的 生 长 直
发育 。 时 , 过食物链 的传递进入 人体 , 同 通
1 3有机 物 .ຫໍສະໝຸດ 由 土 壤 微 生 物 作 用 , 土 壤 中 的 有 使
2 3样 品处 理 .
准确称 取 土壤样 品0.g精 确到 O O 0 g 1( .0 1 )
机 物 形 成 土 壤 腐 殖 质 , 们 是 一 类 高 分 于 聚 四 氟 乙 烯 消 解罐 中 , 别 加 入 5 0 mL 它 分 .0 子有机 化 合物 , 有多种 含氧 功能 团 , 含 如 HNO,2 O mL HCln . 0 HF, 匀 , , .O  ̄ 2 0 mL 摇 羧 基 、 羟 基 和 醇 羟 基 等 , 易 和 重 金 属 室 温 下 放 置 0. h, 土 壤 中 的 矿 物 品 格 酚 容 5 使 元 素 发 生 络 合 或 螯 合 反 应 。 些 以 有 机 彻 底 破 坏 , 元 素 全 部 融 入 试 液 。 聚 四 这 铅 将
快 , 境 污 染 已 成 为 当 今 世 界 人 类 不 得 环 不 面 对 的 问题 之 一 。 其 是 土 壤 的 重 金 属 尤
阳 离 子 的 总 量 , 是 土 壤 交 换 性 能 的 反 应 玻 璃 研 钵 将 土 样 碾 碎 , 后 通 过 2mm的 它 然 和 土壤 缓 冲 性 能 的 主 要 来 源 , 土 壤 保 肥 尼 龙 筛 , 去 沙 砾 和 植 物 残 体 , 出 的 细 是 除 筛
外源铅化合物在土壤中的转化
摘要 :通过 培养 试验 , 外源铅 化 合物 在黑 土 、棕 壤和 草甸 土 中的转 化. 果表 明, (O3 、P O、P 3 O )OH 2 P S 4 理 的土壤 研究 结 P N ) b b 2 b( 3 ( )和 b O 处 C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溶解 态 P 含 量在 试验 开始 时较 高, 后迅速 降低, 达 到平衡 状态 . S处 理下 , 解性 变化 异 常可 能与 PS氧化 有关 . 同铅化 合物 在黑 b 随 逐渐 P b 溶 b 不 土 、棕壤 和草 甸土 中 的溶解 性大 小一 致,bN ) PO, b( O )OH 2P S 4P S P O 和 P 3 O )OH P (O3> b P 3 3 ( ) b O > b ,b 2 C 2 > b( 3 ( h处理 下土 壤溶 解态 P 含 量没 C 2 b 有显 著性 差异( > .1. 土壤 混合 9d后, 部分 P S 4 P S仍 未溶 解.H值 和 P S氧化 是控 制 P S溶解 的主导 因素 . ( O3 、 b 和 P0 ) 0 与 0 大 b0 和 b p b b P N ) PO b 2 P3 o3( H)溶 解性 表现 为棕 壤> b( ) O 2 c 2 黑土> 草甸 土(< .1.bN )处理下 P 所 占 比例 显著 高于 其他 P P 00) (O3 P 2 b b处 理( < .1. 土壤 混合 9 P0 ) 0 与 0d 后,bN )和 P O处 理下 P “ 占 比例可 高达 7 . %, 可 能与土 壤溶 液 p P (O3 2 b b所 53 这 2 H值 和 D OC含量 降低 有关 .
ba k si bo n si a d me d w r e Sle whc s b NO ) P O b ( O ) OH 2 P S > b . 1 l ol r w oln a o wee t a l, ih wa :P ( 3 > b ,P 3 3 ( ) b O4 P S 11 c , h T 2 C 2 > e dsoue bc ne t i n t a emak ddf rn e e e b dP 3 O3 ( H) f < .1. tr xn i i i lt P tn d o v re i ee c t nP O a b ( ) O 2 P 00 )Af igw t s l s d o d h b we n C 2 e mi h o
植物对铅的吸收_转运_累积和解毒机制研究进展_段德超
重金属
铅胁迫
吸收
转运
累积
பைடு நூலகம்
解毒机制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14) 01 - 0287 - 10 中图分类号 Q945. 78; S154. 4; X53
重要的作用. 但是, 当植物体内重金属过量、 超过某 一临界值时, 就会对植物产生胁迫作用, 导致其体内 代谢过程紊乱, 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甚至导致植物枯 死亡. 而有些重金属元素( 如 Hg、 Cd、 Pb 等) 是植 萎、 物非必需元素, 微量即会对植物产生毒害 . 在众多重 金属元素中, 铅由于具有熔点低、 易加工、 耐腐蚀、 能 冶 够吸收辐射等特点, 已被人类使用数千年. 采矿、 金、 电镀以及含铅的涂料、 纸张、 汽油、 炸药、 污泥、 农 不 药等的生产和使用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铅 . 因此,
288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5 卷
能 “自主移动 ” 的植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铅污染的 毒害, 继而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的身体健康 . 当植物暴露于铅胁迫下, 即使在很低的浓度下, 也能显现出中毒症状, 如膜透性的改变 、 酶活性的扰 乱、 有丝分裂受阻、 DNA 损伤以及其他生理过程的 改变等
[2 ]
比, 大气铅浓度较高地区的莴苣( Lactuca sativa ) 等 蔬菜铅超标率要高很多[15]. Hu 等[16]利用铅同位素 示踪技术发现,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对钻叶紫菀( Aster subulatus) 叶片中总铅的贡献率超过 70% . 叶片对铅 的吸附是造成植物叶片铅含量升高的一个重要因 不同品种茶叶表面吸附态 素. 于明革[17]研究发现, 铅占叶片总铅的 30% ~ 50% . 叶片面积、 气孔密度、 叶片表面理化性质、 叶片生长姿态等是造成不同品 种茶树叶片铅吸附能力差异的原因 . 铅从大气环境向植物叶片内部的迁移与叶表面 形貌及其内部结构均存在密切关系[18]. 植物叶表皮 的角质层小孔、 气孔器( 由保卫细胞围合而成, 两个 保卫细胞之间的裂生 胞 间 隙 称 为 气 孔) 和 排 水 器 ( 是植物将体内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的结构, 由水 孔和通水组织构成) 是大气铅颗粒物进入植物叶片 的 主 要 通 道, 但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效率更
铅污染土壤的原位钝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态学报.2009,20(5):1214-1222. [8]刘旻 慧,王 震 宇,陈 蕾 ,等 . 花 生 壳 及 中 药 渣 混 合 生 物 炭 对 铅 污
染 土壤 的修复 研究 [J]. 中国 海洋大 学学 报:自然 科学 版, 2016,28(1):101-107. [9]吴春蕾.生物炭修复技术在铅污染土壤及植物生长中的应用.聊 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0(1):66-71+77. [10]匡崇婷,江春玉,李忠佩,等.添加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 矿化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土壤,2012,44(4):570-575. [11]刘旻慧,王震宇,陈蕾,等.花生壳及中药渣混合生物炭对铅污染 土壤的修复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8 (1):101-107. [12]杜瑞英,王艳红.石灰对铅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J].生物技术 进展,2015,(5):461-467援 [13]宋波.含磷材料在铅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 环境工程学报, 2015,9(12):5649-5658.
第 45 卷第 7 期 Vol.45 No.7
时代农机
TIME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18 年 7 月 Jul.2018
铅污染土壤的原位钝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邓华健 1,匡 桢 2
(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5;2.万盛经开区环保局,重庆 400800)
典型重金属铅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典型重金属铅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研究进展作者:张洁汤宇烽徐丹阳刘益芬王玫赏林东旭杨鹏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22期张洁1 汤宇烽2 徐丹阳1 刘益芬1 王玫赏1 林东旭1 杨鹏2(1.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2.嘉兴市环境保护局浙江嘉兴 314000)摘要:铅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之一,铅元素过量的在土壤中存在,会影响植物的代谢过程和生长发育,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最终在人体内积累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本文综述了之前一些学者对不同地区表层土壤中铅的分布特征的研究,并介绍了土壤的一些基本理化性质,土壤中铅元素的检测方法及土壤铅污染的评价标准,为下一步的实验性研究作出指导方向。
关键词:铅土壤分布特征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145-02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
尤其是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由于重金属在土壤中累积的不可逆性,使其在环境中的滞留时间较长,进而对自然界中的生物造成不利影响。
铅是土壤中重要的污染重金属元素之一,植物可直接由其根系的吸收作用将土壤中的铅聚集到体内,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同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及生殖系统造成危害,尤其是对于儿童的危害更大。
近年,我国各地区不断发生的儿童血铅超标事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
1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1.1 pH值土壤pH值(酸碱度)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质,是土壤形成过程和熟化培肥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土壤中养分存在形态和有效性,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活动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1]。
此外,还值得强调的是,土壤由于施用化肥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作用使其产生的酸性,比酸雨带来的酸性要大。
上述因素包括:(1)NH4+-N肥的硝化作用;(2)根瘤菌和蓝菌的固定氮;(3)根对营养元素的吸收;(4)根呼吸放出CO2等都要产生酸。
土壤中铅的危害迁移转化及修复技术概述
土壤中铅的危害迁移转化及修复技术概述摘要:铅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取决于含铅物质的形态,如果不考虑铅的化学形态和矿物形态,就无法预估环境中铅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潜在毒性。
因此,了解铅的形态至关重要,不仅可以预测其迁移特性和生物可给性,还可以评估其对生物的潜在风险。
本文针对含铅化合物的特性、危害及迁移特性展开阐述,提出常用低成本、短周期铅污染土壤修复方法,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土壤;铅;危害迁移转化;修复技术引言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治理,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有化学淋洗法、化学固化法、植物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法和动物修复法等,其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固化、稳定化法是一种成熟的处置方法,其见效快,成本低,是适合在国内推广的方法,国内外研究人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成功将其应用于污染土壤治理。
与其他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处理时间短等优势,美国环保局曾将固化、稳定化技术称为处理有毒有害废物的最佳技术。
1土壤中铅的危害土壤不仅是农业的基础,也是人类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自然或人为活动所排放的铅进入土壤后不仅污染土壤,一定程度影响土壤质量、农作物土壤生态功能,种植在污染土壤中的植物在累积一定浓度的重金属后,其代谢功能就会失调,使得作物产量低下造成作物的经济损失,另外,还会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危害人类健康。
土壤中的铅通常可经口、皮肤、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其中,经口直接摄入是人体暴露于Pb的最主要途径,特别是儿童因手口活动直接接触造成的无意经口摄入。
重金属铅具有神经毒素,严重影响儿童智力的发育,儿童血铅含量与土壤的Pb含量密切相关,若长期暴露,儿童的智力及行为发育将受到影响。
目前在我国关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筛选、管控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标准是基于污染物总浓度,尚未其生物有效性,而土壤中铅的总量仅可给出关于金属富集的信息,不能说明该元素在上壤中的赋存状态、迁移能力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铅在土壤中形态迁移转化研究进展铅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污染物,其污染源较多,如汽车尾气、含铅废液等, 且具有不可降解性, 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人们多通过食物摄取自来水饮用等方式把铅带人人体,进入人体的铅90%储存在骨骼,10%随血液循环流动而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影响血红细胞和脑、肾、神经系统功能,特别是婴幼儿吸收铅后,将有超过30% 保留在体内,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并损伤其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和学习记忆等脑功能,严重者造成痴呆。
铅与其它污染物相比,在环境中的滞留时间较长,在土壤中因其溶解度小,被微生物降解的自由度小,易在表层积累。
在较长的时间内可被作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人人体。
人体中过量摄人铅可增高龋齿的发生率,引起贫血、高血压、生殖机能和智能下降等症状。
土壤中铅的积累同时对土壤生物活性及作物生长产生直接影响,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随着重金属在化工、造纸、电镀、纺织、印染、化纤、农业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我国水体污染问题已越来越严重。
土壤和水体中含有超量的铅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作用,而这种潜在的危害与土壤和水体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弄清这种关系,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和防治铅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同时可以抑制地球表生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在自然界中,铅的赋存状态以硫化物结合态为主,还包括有机硅铅化合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态、离子交换态和水溶态等。
有机铅的毒性远比无机铅大,尤以三甲基铅的毒害作用最大。
过在天然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必须紧紧抓住泥沙颗粒运动及重金属与泥沙之间的转化关系研究铅在土壤态迁移转化。
1 铅的来源环境中的铅主要有两个来源,即人为来源和天然来源[1]。
人为来源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工业生产中污染物及废水的任意排放,其行业包括冶炼、矿业、化工、印染等;第二,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广泛应用;第三,自来水管道腐蚀后造成的铅释放;第四,日用品(如化妆品、染发剂、电池、釉彩碗碟、室内装饰用的涂料油漆、铅笔和教科书的彩色封面、玩具、含铅铝熨等)中铅的释放;第五,工业废气及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尾气的排放;第六,煤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铅;第七,罐头食品中的含铅焊锡对铅的释放。
天然来源释放的铅相对较少,主要是岩石风化使铅释放出来,铅由岩石向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转移。
以上来源的铅最终分散于大气、水体及土壤中。
单质铅和可溶性铅盐都是有毒的,它们广泛存在于大气颗粒物及相关行业的工业废水中,通过大气降尘和污水排放等形式进入水体[2]。
目前日益枯竭的淡水资源面临着人类对淡水日益增加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未加处理的大量含铅废水排入水环境,更加严重影响了水生生态结构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3]。
同时铅属于非降解型有毒物质,不会降解消失,却可沿食物链被生物吸收、富集(富集系数可达104以上),最终在人体形成积累甚至中毒[4]。
2 铅的理化性质2.1铅的物理性质铅为第六周期Ⅳ族元素,元素符号为Pb。
其毒性的强弱与铅化合物在体内的溶解度、铅烟尘颗粒大小、中毒途径及铅化合物的形态等有关[5]。
单质为浅蓝色,新切面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很快变为暗灰色的碱式碳酸铅[6]。
400~500℃时可蒸发,形成气溶胶,铅蒸气在空气中氧化生成氧化亚铅(Pb2O),并凝集为烟尘。
其蒸气寄粉尘可由呼吸道吸入,被呼吸道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将其迅速带至血液,造成人体中毒,铅在空气中的允许量为0.01 g/L[7]。
2.2铅的主要化学性质在空气中,单质铅表面会很快生成碱式碳酸铅,也阻止了铅的进一步氧化。
不溶于水和稀盐酸,溶于硝酸、热浓硫酸、碱液,加热会分解产生有毒烟雾。
铅是两性金属,可溶于碱液形成铅酸盐[8]。
铅能与H2SO4和HCl作用在表面形成几乎不溶的PbSO4和低温下不溶的PbCl2,这些物质可以防止铅被进一步的腐蚀[9]。
单质铅还可以与空气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铅,在加热的条件下氧、硫、氯等在均可以与铅反应。
在化合物中的铅以Ⅱ和Ⅳ氧化态存在,一般Ⅳ价的铅化合物不稳定,PbO2有较强的氧化性,PbCl4具有较强的水解性。
Ⅱ价铅的标准电极电位为-0.128,电化当量为3.8657克/(安培·小时)[10]。
Ⅱ价铅具有还原性[11]。
P区金属的氢氧化物大都具有两性,铅的氢氧化物也具有两性。
铅的氢氧化物有两种,Pb(OH)2和Pb(OH)4。
其中Pb(OH)2为两性偏碱,Pb(OH)4为两性偏酸[12]。
碱溶液加入到含Pb2+的溶液中,立即生成Pb(OH)2。
Pb2++2OH-= Pb(OH)2当加入过量的强碱溶液时,Pb(OH)2继续与OH-发生反应生成亚铅酸盐。
Pb(OH)2+OH-= Pb(OH)3-3 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可以归纳为沉淀一溶解、离子交换和吸附、络合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等。
其中络合作用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的影响主要在于影响溶解度,从而影响其生物的可给性,而且这种作用是双向的,影响的方向与土壤的理化性质、配体类型及金属离子的种类都有密切关系。
铅在土壤中主要以二价态的无机化合物形式存在〔川,极少数为四价态。
多以Pb(OH)2、PbCO3或Pb3(PO4)2等难溶态形式存在,故铅的移动性和被作物吸收的作用都大大降低。
在酸性土壤中可溶性铅含量一般较高,因为酸性土壤中的H+可将铅从不溶的铅化合物中溶解出来。
从土壤一植物系统来看,根系分泌的大量有机酸能络合溶解含铅的固体成分,当植物根系周围元素因植物吸收而浓度降低时,金属有机络合物可以离解,在溶液中形成浓度梯度,促进难溶元素的移动,增强它们对植物的有效性。
3.1 数学模型的建立3.1.1 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控制方程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土壤特性和污染物特性都会导致不同运移结果 [13]。
实际上土壤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且其中运移的农药等溶质一般具有化学反应的特征,势必造成结构土壤中化学反应性溶质运移行为十分复杂。
研究表明,不可动水和土壤吸附相的存在是影响田间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
因此,采用同时考虑可动水和不可动水和吸附/解吸行为的两区模型进行模拟所得结果将更为精确。
本文在该模型中对可动水区考虑非平衡吸附模式,对不可动水仅考虑平衡吸附模式,模型建立如下[1-4]。
二维情况下考虑非平衡吸附和一阶微生物降解的可动水相的浓度控制方程(1)不可动水区的水分虽然不直接参与淋溶,但与可动水区发生溶质交换,并伴随生物降解现象。
因此,不可动区总控制方程为(2)由质量守恒原理和考虑一级动力学吸附过程可得可动水区非平衡吸附相浓度控制方程(3)不可动水区平衡吸附相浓度控制方程为(4)式中:Cm和Cim分别为污染物在可动水相和不可动水相中的浓度;Sm和Sim分别为污染物在可动和不可动吸附相上的吸附浓度;θm和θim分别为可动水相和不可动水相的体积含水率;Dxx , Dxy , Dyy和Dyx均为弥散系数分量;qx 和q y为达西流速分量;f为平衡吸附交换点位占总吸附点位的比例;ρ为土壤体积密度;Kd为土壤-水分配系数;k为一阶吸附解吸速率常数;α为可动水区与不可动水区之间的质量转移系数;µcm,µcim,µsm,µsim 分别为可动水相、不可动水相、可动吸附相和不可动吸附相一阶微生物降解速率系数。
3.2 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模型在铅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中,有一类模型是纯经验模型。
这类模型是采用经验关系式描述铅迁移转化与泥沙运动之间的联系[14],并用实测资料来确定关系式中的系数国外学者建立的模型[多数为这一类模型[15],这类模型优点是计算简单,适用于大范围内长时段的估算铅输移,其缺点是对实测资料的依赖性较强,适应性较差,无法阐明铅迁移与泥沙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例如,Kowalkowski等[16]描述了重金属(铅和锌)在浅层土壤中发生的吸附和迁移现象。
根据观察到的金属在不同土壤基质的结果,并将其数据作出拟合。
利用PH(2.5~5.0)的模拟酸雨作为研究金属从土壤中提取出来的矩阵。
结果拟合曲线得出了测试金属被提取的效果,并形成一个新形式的指数方程应用。
以实验数据拟合优度判定方程的准确性。
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在截然不同的深度(10~20cm,3.5~5m)里的吸附能力也同时被检测得出。
还有在研究铅在土壤中的生物吸收特性的的研究中Magrisso et.al [17]通过分离铅污染的土壤中和混有铅的分离的土壤组分(如碳酸盐,铁的氧化物,粘土,有机质,和石英)中,通过基因工程生物发光的细菌报告菌株的方法研究了生物对铅的吸收度。
计算的生物体内的铅含量分别与土壤样品的铅浓度和过滤溶解到水里的铅含量做了比较,实验数据数据表明,报告细菌不吸收土壤中吸附的铅,而只吸收溶解在水里的铅。
同时还发现,水溶液浸滤不能从受污染的突然中解吸出有任何可衡量的铅(< 0.1 ppm),但是在单独的土壤组分中可以解析出铅,在不同的效率(10% 碳酸盐岩,25-60% 石英,25-55% 粘土,0%铁氧化物,和0-3%有机质。
这种或土壤中不同的组分对铅的不同的吸附能力,这将决定了生物对铅吸收度。
例如,铁的氧化物对铅具有最高的吸附能力,使其在土壤中的微生物不能利用。
更多的模型是根据铅在迁移转化中质量守恒关系建立的。
在考虑泥沙运动时 , 以往模型较多的是采用经验关系来描述泥沙沉降、再悬浮等运动[18-19]。
其缺点是对实测资料的依赖性较强 , 适应性较差 , 无法阐明重金属迁移与泥沙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另一些模型在考虑泥沙运动这一重要影响因素时较好地将泥沙运动与铅属迁移转化联系起来[20-21]。
由于这些模型在考虑复杂的泥沙运动的影响时结合了相对成熟的水沙模型 , 因此所建模型更为合理。
同时,采用多手段、多方法、多参数的综合研究尤为重要,由于环境重金属污染物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综合研究有利于从多个方面解释物质来源,能够更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
如多元统计分析与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结合,重金属形态分析Pb同位素示踪的结合。
利用同位素完善示踪各环境(土壤、大气降尘、水系表层沉积物、生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对于区域内提出有效合理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