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理学原理第4章突触传递
盖顿生理学及Berne生理学原理
![盖顿生理学及Berne生理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bfbaa7fa45177232f60a2e2.png)
一、生理学导论:细胞与一般生理学1。
人体的功能组织与“内部环境”的控制2。
细胞及其功能三.蛋白质合成、细胞功能和细胞繁殖的遗传控制II。
膜生理学,神经和肌肉4。
通过细胞膜的物质的运输5。
膜电位和动作电位6。
骨骼肌收缩7。
骨骼肌的兴奋:神经肌肉的传递和兴奋-收缩偶联8。
平滑肌兴奋收缩三、心9。
心脏肌肉;心脏作为泵和心脏瓣膜的功能10。
心脏的节律性兴奋11。
正常心电图12。
心肌和冠状动脉血流异常心电图解释:矢量分析13、心律失常及心电图解读四、循环14。
循环的概述;生物物理学的压力、流量、阻力15。
的动脉和静脉系统血管扩张性和功能16。
微循环与淋巴系统:毛细管流体交换,间隙流体,与Lymph Flow17。
组织Blood Flow的局部和体液控制18。
循环的神经调节与动脉血压的快速控制19。
肾脏的在动脉血压的长期控制和高血压的作用:对动脉压力调节系统20。
心输出量,静脉回流,及其调节21。
运动时的肌肉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冠状动脉循环与缺血性心脏病22。
心脏衰竭23。
心脏瓣膜和心脏的声音;心脏瓣膜和先天性心脏缺陷24。
循环冲击及其治疗五、体液和肾脏25。
体液室:细胞外和细胞内的液体;水肿26。
泌尿系统:肾脏的功能解剖和尿形成27。
肾小球滤过,肾血流量,及其控制28。
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29。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细胞外液渗透压,钠浓度调节30。
肾脏调节钾、钙、磷和镁;整合肾机制以控制血容量和细胞外液体积31。
酸碱调节32。
利尿药,肾脏疾病六、血细胞、免疫、凝血33。
红细胞贫血、红细胞增多症34。
身体的抗感染的白细胞:我,Granulocytes,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炎症35。
机体对感染的抵抗:II。
免疫和过敏36。
血型;输血;组织器官移植37。
止血凝血七。
呼吸38。
肺通气39。
肺循环,肺水肿,胸腔积液40。
气体交换的原理;氧和二氧化碳通过呼吸膜的扩散41。
血液和组织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42。
呼吸调节43。
生理学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控问题思考题
![生理学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控问题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c833c865998fcc22bcd10da5.png)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1. 神经元由哪两部分构成?突起又分为哪两部分?(提示:神经元主要由什么结构组成?产生动作电位部位、传导动作电位的部位、释放神经递质的部位、接受信息和整合信息的部位是什么?)2. 神经元有哪些主要功能?3. 神经纤维有哪些功能?其主要功能是什么?4. 神经纤维有哪些分类方法?各分为哪些类型?5. 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如何影响?(提示:从直径、髓鞘、温度方面考虑)。
6. 什么叫轴浆运输?神经纤维轴浆运输分为哪几类?顺向和逆向轴浆运输各主要用于运输什么物质?狂犬病毒、破伤风毒素通过哪种运输而影响机体健康的?7. 什么叫神经的营养性作用?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患者,为什么容易引起肌肉萎缩的?8.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有哪些特征?9. 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功能?二、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1. 什么叫突触?突触分为哪两大类?2.经典突触由哪三部分构成?经典突触主要有哪几种类型?3. 什么叫突触传递?什么叫突触后电位?4. 叙述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
(参见第二章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5.突触后电位分为哪两类?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前膜释放哪类型的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提高后膜对哪些离子的通透性,以哪种为主?引起后膜产生去极化还是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又如何?7.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影响递质消除的因素、影响受体的因素分别是哪些?三、神经递质和受体1. 什么叫神经递质?什么叫神经调质?什么叫递质共存?2.神经递质应符合哪几个条件?3. 什么叫受体、配体、激动剂和阻断剂?4. 叙述受体的分类法及其类型。
5. 什么叫胆碱能纤维?哪些纤维属于胆碱能纤维?6. 什么叫胆碱能受体?包括哪两类?M受体和N受体分别分布于哪些部位?7.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后产生哪些效应?什么叫M样作用?M样作用包括哪些?8.M受体和N受体的阻断剂分别是什么?N1和N2受体的阻断剂呢?9.N受体分为哪两类?分别分布于哪些部位?与乙酰胆碱结合后分别产生哪些效应?10. 什么叫N样作用?N样作用包括哪些?11. 什么叫肾上腺素能纤维?哪些纤维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12. 什么叫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哪两类?1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α1受体、β1、β2受体结合后分别产生哪些效应?14. α受体、β受体的阻断剂分别是什么?α1、α2受体,β1、β2受体的阻断剂呢?15.普萘洛尔能用于伴有支气管痉挛的心绞痛患者吗?为什么?外周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及其作用如何?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1.什么叫无关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的?3.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4.什么叫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条件反射的消失吗?5.条件反射有何生物学意义?6.什么叫第一信号?什么叫第二信号?什么叫第一信号系统?什么叫第二信号系统?7.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8. 第二信号系统是如何建立的?9.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有哪几种?10.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有哪几个?11.什么叫做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比较这两种抑制的区别。
细胞生理学原理第4章突触传递
![细胞生理学原理第4章突触传递](https://img.taocdn.com/s3/m/87ca38c36bec0975f465e2da.png)
脑,垂体
脑啡肽类
脑,视网膜,胃肠道
FMRF酰胺
脑
肽类
化合物
甘丙肽(galarfin) 胃泌素 胃泌素释放肽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抑制素类(inhibin) 胃动素 神经肽Y 神经降压素 催产素 促胰液素 生长抑素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神经元作用的部位
脑,脊髓 脑 脑 脑,自主神经节,视网膜 脑 脑,垂体 脑,自主神经系统 脑,视网膜 垂体,脑,脊髓 脑,胃肠道 脑,视网膜,胃肠道 脑,脊髓,胃肠道
一个动作电位使该运动神经元支配的每一个肌细胞都产生
一个动作电位和一次收缩。
乙酰胆碱以量子式释放
一个囊泡中所含的乙酰胆碱的量即一个乙酰胆碱的量子。 微终板电位MEPP是终板膜自发性的微弱去极化,一个 MEPP是由一个乙酰胆碱量子处发性释放入突触间隙引起的。
Ach受体聚集于接头褶脊部
每个运动终板均含有107~108个乙酰胆碱受体蛋白。神 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由5个亚单位(2个、、、) 组成,它同时也是离子通道。亚单位含有Ach结合位点,必 须两个亚单位都结合Ach时才能开放离子通道。
• 动作电位发生在轴突始段
突触后神经元形成突触部分的膜特化成对化学物质敏感,而非 对电信号敏感。因此,动作电位并非在突触产生。发生在突触的膜 电位变化,无论是去极化还是超极化,都是沿突触后神经元膜电紧 张性地传导。神经元的轴突起始的部分称为轴丘;轴突与神经元胞 体邻近的部分称为始段。在许多神经元,细胞轴丘始段的阈值较突 触后细胞的其他部位的质膜为低。若细胞的所有传人之和超过阈值, 那么动作电位就在这个部位产生。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它就会反向 传导至突触后细胞的胞体和树突的整个表面,并沿其轴突扩布。
一个突触后细胞可以接受一个或多个突触前细胞的 信号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四章突触传送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四章突触传送和突触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6e16f912866fb84ae45c8d6d.png)
⑵ 突触间隙 (Synaptic cleft): ): 宽20nm,与细胞外 20nm, 液相通; 液相通;神经递质 经此间隙扩散到后 膜。
13
⑶ 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 突触后膜( 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受体或 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电刺 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激不敏感(直接电刺激后膜不易 激不敏感(直接电刺激后膜不易 产生去极化反应) 产生去极化反应)
1
运动终板光镜像 (氯化 金染色) 金染色)
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 部位就称之为突触 部位就称之为突触 (synapse)。 。 突触小泡: 突触小泡:突触小体 内的囊泡。 内的囊泡。 囊泡内含递质: 囊泡内含递质:乙酰 胆碱、 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等
2
神经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 的特征: 的特征: 单向传递: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突触延搁:(synaptic delay) 高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高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接头传递保持一对一关 系
4
终板电位的产生: 终板电位的产生:
实验证据 Ca2+是神经冲动导致突 触前膜释放Ach的偶联 触前膜释放 的偶联 因子 Ach是神经肌肉传递的 是神经肌肉传递的 递质 Ach与终板膜 AchR 与终板膜N与终板膜 结合导致终板电位产生 Ach起作用后失活 起作用后失活
5
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 EPP)的特点 ) ①其电位只是去极化,不会反极化。 其电位只是去极化,不会反极化。 ②不是全或无的,可表现总和。 不是全或无的,可表现总和。 ③电位大小与递质量有关。 的受体竞争剂, 箭毒是是Ach的受体竞争剂,可阻断刺激神 经引起的肌肉收缩。 银环蛇毒(α BGTX)是 (α经引起的肌肉收缩。α-银环蛇毒(α-BGTX)是 N
简述突触兴奋传递的过程生理学
![简述突触兴奋传递的过程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6886c1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d.png)
简述突触兴奋传递的过程生理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功能单位之一。
突触传递的过程涉及到神经元之间的化学和电学信号传递,是神经系统信息处理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神经元结构、突触结构、突触传递的生理学机制等方面,对突触兴奋传递的过程进行简要介绍。
一、神经元结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神经系统中负责传递信息的细胞。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突触等部分。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中心部位,包含细胞核、细胞质等结构,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
树突是神经元的突出部分,主要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的信息。
轴突是神经元的长突,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目标器官。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地方,是神经元连接的重要结构。
二、突触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是神经元连接的关键环节。
突触主要包括突触前端、突触后端和突触间隙三部分。
突触前端是轴突末梢的部分,负责释放神经递质。
突触后端是突触前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的地方,负责接受神经递质的信号。
突触间隙是突触前端和突触后端之间的空隙,是神经递质传递的必经之路。
三、突触传递的生理学机制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机制,它主要涉及到神经递质、突触前端、突触后端等多个生理学结构和机制。
突触传递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突触前端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突触传递信息的重要物质,它主要由突触前端释放。
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端时,会引起电信号的变化,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
钙离子的升高会引起突触前端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使神经递质从囊泡中释放出来。
2.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端结合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会与突触后端的受体结合。
受体是突触后端上的蛋白质分子,可以与神经递质结合并引起细胞内电信号的变化。
不同的神经递质与不同的受体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如兴奋或抑制细胞的活动。
3. 神经递质的再摄取和降解神经递质的作用通常是短暂的,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神经递质会被再摄取到突触前端或被降解分解。
突触传递的原理
![突触传递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27e3c6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4.png)
突触传递的原理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它是神经系统实现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关键环节。
突触传递的原理涉及到神经元内部的电生理学和化学传导过程,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突触传递的原理。
首先,突触传递的过程可以分为化学突触和电子突触两种类型。
化学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来传递信息,而电子突触则是指神经元之间通过电信号的传导来实现信息传递。
这两种类型的突触传递在神经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化学突触中,突触前神经元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使得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从而促使神经递质的释放。
神经递质跨越突触间隙,影响到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电位,进而引发新一轮的神经冲动。
这一过程是通过化学信号的传导来实现信息传递的。
而在电子突触中,神经元之间的细胞膜直接相连,电信号可以通过突触间隙的直接传导来实现信息传递。
这种方式的传导速度较快,适合于一些需要快速响应的神经活动。
无论是化学突触还是电子突触,突触传递的原理都是基于神经元内部离子通道的开闭和神经递质的释放。
在神经元内部,钠、钾、钙等离子通道的开闭调节了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影响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突触传递的原理。
此外,突触传递的原理还受到许多调控因素的影响,比如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浓度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影响突触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对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它涉及到神经元内部的离子通道、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突触间隙的传导等多个层面的生物学过程。
对突触传递原理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机制,为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4章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第4章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fdd13220b4daa58da1114a04.png)
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突触活动的调节——突触前的调节
突触前抑制: 通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
另一个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使突触后神 经元呈现出抑制性效应。
突触前易化:当一个突触前轴突末梢被反复刺
激,突触后的反应将可能会随每次刺激而增大
的现象。
第四章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神经肌肉接头
神经元突触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神经肌肉接头
兴奋传递过程:
运动神经元兴奋 Ca2+内流 前膜量子式释放Ach(乙酰胆碱) Ach扩散并与终板膜上Ach受体结合 终板膜上离子通道打开,对Na+、K+通透性增加,尤其是Na+ 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达阈电位即爆发一次动作电位
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 神经调质 神经递质的种类及其受体: 胆碱类(如Ach)、 儿茶酚胺类(NE、E、DA)、 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GABA、天冬氨 酸)、 其它(前列腺素PG、P物质、组胺等)。
神经元突触——电突触
神经元突触——化学突触
化学突触的分类
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 →Ca2+内流入突触小体→突触囊泡释放化学递质
并与后膜上特异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离子的
通透性→后膜产生局部的突触后电位。
由于递质及其对突触后膜通透性影响不同,突
触后电位有两种类型。
终板电位的特征
终板电位类似于局部兴奋,具有以下特征:
①没有“全或无”性质,其电位大小与神经末 梢释放的Ach量呈正比; ②无不应期;
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六版)
![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六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f0062c69eae009591bec6d.png)
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转导1.哪些因素影响可通透细胞膜两侧溶质的流动?,脂溶性越高,扩散通量越大。
②易化扩散: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或电势差。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载体的数量,载体越多,运输量越大;竞争性抑制物质,抑制物质越少,运输量越大。
③原发性主动转运:能量的供应,离子泵的多少。
④继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浓度的梯度,转运①单纯扩散: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和物质的脂溶性。
浓度梯度越大蛋白的数量。
⑤胞膜窖胞吮和受体介导式胞吞:受体的数量,ATP的供应。
⑥胞吐:钙浓度的变化。
2.离子跨膜扩散有哪些主要方式?①易化扩散:有高浓度或高电势一侧向低浓度或低电势一侧转运,不需要能量,需要通道蛋白介导。
如: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等。
②原发性主动转运:由低浓度或低电势一侧向高浓度或高电势一侧转运,需要能量的供应,需要转运蛋白的介导。
如:钠钾泵。
③继发性主动转运:离子顺浓度梯度形成的能量供其他物质的跨膜转运。
需要转运蛋白参与。
3.阐述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过程中需要转运蛋白的介导,通过蛋白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过程。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速度快。
②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由转运蛋白介导,需要消耗能量。
原发性主动转运:由ATP直接提供能量,通过蛋白质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
如:NA-K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由离子顺浓度或电位梯度产生的能量供其他物质逆浓度的转运,间接地消耗ATP。
如:NA-葡萄糖。
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
前者直接使用ATP的能量,后者间接使用ATP。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NA-K泵。
过程:NA-K泵与一个ATP结合后,暴露出NA-K泵上细胞膜内侧的3个钠离子高亲结合位点;NA-K泵水解ATP,留下具有高能键的磷酸基团,将水解后的ADP游离到细胞内液;高能磷酸键释放的能量,改变了载体蛋白的构型。
突触(神经生理学)
![突触(神经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a21500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3.png)
突触的兴奋或抑制决定于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种类,神经递质的合成、运输、储存、释放、产生效应以及被 相应的酶作用而失活,是一系列神经元的细胞器生理活动。
一个神经元通常有许多突触,其中有些是兴奋性的,有些是抑制性的。
分类方法
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分类
1.电突触
在突触前神经元(神经末端)与突触后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电紧张偶联(electrotonic coupling),突触前 产生的活动电流一部分向突触后流入,使兴奋性发生变化,这种型的突触称为电突触。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间以 间隙连接相连,两胞膜之间以原生质相通,神经冲动直接通过。见于腔肠动物,蚯蚓,虾,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 物,也存在于平滑肌之间,心肌细胞之间,感受器细胞与感觉神经元之间。
1936年Dale等人在刺激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后得到了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因而把化学传递的假说推广到以及两膜间的窄缝──突触间隙所构成(见图),但两者有着明显差异。 胞体与胞体、树突与树突以及轴突与轴突之间都有突触形成,但常见的是某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间 所形成的轴突-树突突触,以及与胞体形成的轴突-胞体突触。
乙酰胆碱受体还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毒蕈碱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简称M型受体);一类是烟碱 型受体(nicotinic receptor)(简称N型受体)。M型受体存在于所有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还 存在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以及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的骨胳肌血管上。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可以产 生一种类似毒蕈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作用,包括心搏抑制、支气管胃肠平滑肌和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分泌、 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
突触和突触传递
![突触和突触传递](https://img.taocdn.com/s3/m/b4af3bfe1a37f111f0855b0f.png)
Charles Sherrington Synapse
Synapse
突触定义
突触是指神经元和另一个细胞之间的功能性连接。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另一个细胞是神经元; 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另一个细胞为神经元或非神 经元细胞, 如肌肉细胞 (神经肌肉接头)。
神经元-神经元突触
突触后
突触前 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PSP时间总和:
突触后神经元同一突触部位,在不同的时件内产生两个或多 个EPSP,形成EPSP总和;
突触可塑性(LTP and LTD)
突触可塑性(LTP and LTD)
突触可塑性(LTP and LTD)
突触抑制(突触调节的方式)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类型
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因素
1. 递质释放因素:Ca2+ 2.递质清除的因素 3. 受体因素
突触传递的特征
1. 单向传递 2. 突触延搁 (0.3 to 0.5 ms) 3. 兴奋的总和 4. 兴奋节律的改变 5. 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电位 的变化
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和突触传递
神经网络如何实现信息传递?
突触生理学
一、 突触概念与分类 二、 突触的基本结构 三、 突触传递的过程(重点)
突触后电位(难点)
Section A 突触概述和定义
Charles Sherrington “syndesm”
(Verrall: synapse)
“Such a special connection of one nerve cell with another might be called synapse”
2010 生理学复习 01
![2010 生理学复习 01](https://img.taocdn.com/s3/m/bb9ff0370b4c2e3f57276384.png)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思考题第1章绪论生理学、研究水平、内环境、生命活动的调节(外源性: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内源性:自身调节)、反馈1.何为稳态,细胞是如何实现自稳态的调节的?2.举例说明负反馈的调节机制。
第2章跨膜物质转运单位膜、液态镶嵌模型、通透性、1.哪些因素影响可通透细胞膜两侧溶质的流动?2.离子跨膜扩散有哪些主要方式?3.阐述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特点?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
5.阐述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中通过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的Na+和溶质的移动方向。
6.试述G蛋白耦联信号转导的特点。
7. 比较化学门控通道和电压门控通道信号传递的特点。
第3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静息电位、极化、刺激、兴奋、反应、兴奋性、阈强度、阈刺激、分级电位、动作电位、兴奋细胞的不应期、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连续传导、跳跃传导、、郎飞结1.简述神经细胞静息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2.何为离子的平衡电位?试述K+平衡电位与静息膜电位的关系。
3.简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4.试述在阈电位水平时,膜K+通道和Na+通道发生的变化。
5.在动作电位期间,去极化形成的超射值为何小于Na+的平衡电位值?6.何为神经纤维的跳跃传导?简述跳跃传导的形成机理。
7.试用离子通道的门控理论,解释神经细胞兴奋的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现象。
8. 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性第4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突触、神经肌肉接头、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受体1. 简述神经肌肉接头结构和信号传递的基本过程。
2. 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异同点。
3. 简述突触前抑制的调节机制。
4. 举例说明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的特点及功能意义。
5. 简述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异同,举例说明在一些情况下,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之间无截然的界线。
第5章骨骼肌生理横桥、肌丝滑行学说、兴奋-收缩偶联、等张收缩、等长收缩、伸长收缩、单收缩、总和收缩、(完全、不完全)强直收缩、单位平滑肌、起搏点电位1.简述骨骼肌收缩的横桥周期的主要过程。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_第四章__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_第四章__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9f7ed92059eef8c75fbfb35f.png)
(如pH↑→N元兴奋性↑;士的宁→递质释放↓;咖啡因→ 递质释放↑)。
⑹易疲劳性: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第三节、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中枢神经递质
1.神经递质的标准:•
⑴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 酶系统,能够合成该递质。
⑵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 突触间隙。
产
生
EPSP
突触后膜产生IPSP
兴奋一N元 抑制另一N元
意义:调控其它N元,以便
活动协调同步。
交互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
侧支兴奋
突
抑制性中间N元
触
后
膜
抑制性中间N元
产 生
释放抑制性递质
EPSP
突触后膜产生IPSP
兴奋 效应细胞
原兴奋的 N元抑制
意义: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
动及时终止。
3.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
(1)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N末梢AP→ACh+受体→EPP→肌膜AP
(2)具1对1的关系:
①接头前膜传来一个AP,便能引起肌细胞 兴奋和收缩一次(因每次ACh释放的量,产生 的EPP是引起肌膜AP所需阈值的3-4倍)。
②神经末梢的一次AP只能引起一次肌细胞 兴奋和收缩(因终板膜上含有丰富的胆碱酯 酶,能迅速水解ACh)。
通透性↑
EPSP
IPSP
总述
三、突触活动的调节
(一)突触的抑制 1.突触前抑制
⑴结构基础: 轴 2- 轴 1- 胞 3 串 联 突 触 。
(2)概念:通过改变突
触前膜(轴1)电位使突触后 N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https://img.taocdn.com/s3/m/0c15d79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f.png)
AChE):乙酰胆碱 胆碱 +乙酸
• 突触间隙与一般的细胞间隙相通,表明轴突与肌肉是分离 的。
第十七页,共六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1. 突触前终末内含有大量直径约50nm的囊泡状结构,为突 触囊泡(synaptic vesicle)。这是突触部位最具特
•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膨大成小球
状,称为突触小体(synaptic knob),
• 突触囊泡
• 活性带 • 突触后致密带
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化学突触信号传递过程,与神经肌肉接头类似
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神经元突触连接方式
• 神经元分胞体、轴突、树突三 个主要部分
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突触输入的总和
• 一般来说,与神经元胞体形成的突触多是抑制性突触,而 与神经元树突形成的突触主要是兴奋性突触。
• 任何一个神经细胞膜表面可能会形成数千个突触,其中 有数百个可能同时处于激活或失活状态,因此,在任一 时刻,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将由这数百个突触后电位 的共同作用所决定。
• 支配眼直肌的肌纤维很少:精确调节
第十三页,共六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 突触前膜、 • 突触后膜:终板膜 • 突触间隙
• 突触膜与毗邻的非突 触膜相比,明显增厚
,是特化的轴突膜 及肌膜
第十四页,共六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突触前膜的胞质面,有
致密物质堆积形成的 具有一定几何形排列
• 轴突——树突型突触 • 轴突——胞体型突触 • 轴突——轴突型突触
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86336f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8.png)
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
突触传递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神经元兴奋:当一个神经元受到足够的电刺激时,会产生电冲动(动作电位),这会导致神经元内部电压发生短暂的变化。
2.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神经元的末梢时,会导致突触前细胞内部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使神经递质储存泡融合到突触前膜,并释放出神经递质分子到突触间隙。
3. 神经递质扩散:释放的神经递质分子会在突触间隙中扩散,趋向突触后神经元的突触膜。
4. 神经递质结合受体:传统的突触中,神经递质分子会与神经元突触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这导致突触膜电位发生改变。
5. 电位改变:当神经递质分子结合到突触膜上的受体时,可以导致离子通道开启或关闭,从而改变神经元内部电位。
这样的电位改变可能会引发下一个神经元中的电冲动。
总的来说,突触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的扩散和与突触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神经元内部电位来实现的。
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通过电化学过程完成,从而实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第 04 章 突触
![第 04 章 突触](https://img.taocdn.com/s3/m/bdca6ab90029bd64783e2c36.png)
第一节 神经元肌肉接头
第一节 神经元肌肉接头
3、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EPP) 4、动作电位 5、Ach的失活: 失活途径: a、转至非终板区 b、被胆碱酯酶水解
第一节 神经元肌肉接头
(二)神经肌肉传递信号的阻断 1、竞争性抑制剂:箭毒与nAch受体结合 2、除极化阻滞剂:抗胆碱酯酶物质 毒扁豆碱(依色林)
第二节 神经元突触
EPSP在轴突的始段达到阈电位时,就可以引发动作电位。始段爆 发的动作电位向两个
第二节 神经元突触
(四)突触活动的调节 1. 突触前抑制:抑制作用发生在突触前膜。 机制:轴突B末梢释放GABA后 使A对Cl-通透性增高,在 A去极化时抵消了Na+的
新斯的明
有机磷农药(如敌百虫、敌敌畏)
3、生物毒素:阻断神经末梢释放Ach
第一节 神经元肌肉接头
三、神经肌肉传递特征
1、单向传递:神经→肌肉
2、突触延搁:0.5ms
3、高敏感性:易疲劳
第二节 神经元突触
第二节 神经元突触
一、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沟通的部位。是神经元之间 最重要、最基本的信息联系方式。 经典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三部分组成。
第三节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第三节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 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 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 些化学物质。
第三节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Otto Loewi (1873-1961)
德国奥托·洛伊维
1921年,离体蛙心灌流实验证明了自主 神经与效应器之间有化学物质传递。
细胞生物学 第四章 细胞膜与物质的穿膜运输
![细胞生物学 第四章 细胞膜与物质的穿膜运输](https://img.taocdn.com/s3/m/82d0e0b1eff9aef8951e069b.png)
2. 外在膜蛋白(extrinsic proteins)
也称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占20%~30%,位于膜的内外表面,内面较多
主要是水溶性蛋白质 连接较松散,温和处理就与膜分离
周边蛋白通过离子键、氢键或静电作用与膜脂 分子相互作用
高盐溶液可破坏离子键,不需用去垢剂 如:血影蛋白、锚蛋白。细胞色素C等
1. 膜脂的流动 脂双层是一种二维流体,因细胞内外的水环境
阻止膜脂分子自双层中逸出,只能在双层内运动和 交换位置
1)膜脂分子的运动形式
烃链的旋转异构运动(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C一C 自由旋转产生旋转异构体
反式构象
歪扭构象
侧向扩散(lateral diffusion) 同一单分子层内脂类分子交换位置,107次/秒。 扩散距离为1~2 µm/秒
乙酰胆碱受体是典型的配体门控通道 N冲动传至神经末梢,电压闸门Ca2+通道瞬时开放 Ca2+内流使突触小泡释放Ach Ach结合突触后膜受体,使Na+通道开放 肌细胞膜Na+内流使电压闸门Na+通道短暂开放 肌细胞膜去极化,肌浆网上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引起肌原纤维收缩
神经肌肉接头处离子通道
这种含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的微区较膜其它部位厚, 更有序,较少流动,称脂筏
脂筏直径约70~100nm,其上数百个蛋白质形成小 窝(caveolae),它可转运生物活性分子入细胞,参 与信号转导
脂筏的特点 一是聚集蛋白质,便于相互作用 二是提供蛋白质变构环境,形成有效的变构
脂筏功能的紊乱已涉及HIV、肿瘤、动脉粥样硬化、 老年痴呆、疯牛病等
水端朝向膜的内外表面 球形蛋白质附着在脂双层的两侧表面,形成蛋白质-
突触传递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突触传递的名词解释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e6c759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4.png)
突触传递的名词解释生理学突触传递是生理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神经信号传递方式。
它在神经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使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学习和记忆的形成。
本文将从突触传递的定义、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一生理学概念。
突触传递指的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化学和电信号的转化过程。
在神经系统中,突触可以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类型。
其中,化学突触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占据了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在化学突触中,突触前神经元会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也称为突触裂隙)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
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和突触后元件组成。
突触前元件包括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和突触囊泡等组成。
而突触后元件通常是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两者之间通过突触间隙相互连接。
在突触传递的过程中,神经递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由神经元合成并储存在突触小泡中。
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末梢时,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
这些神经递质分子会扩散到突触后神经元上,与其表面的受体结合。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导致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这种突触传递的方式可以起到增强或抑制神经信号传递的作用,从而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通过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传递、学习和记忆等复杂的功能。
突触传递不仅在正常的神经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还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例如,神经递质不平衡可能导致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出现。
其他一些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也与突触传递的异常有关。
综上所述,突触传递在神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神经信号传递的重要机制。
通过化学或电信号的转化,突触传递能够实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功能调节。
然而,突触传递的复杂性也使得其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神经肌肉接头是一个化学突触
运动神经元轴突和骨骼肌之间的突触称为神经 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或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对神经肌肉接头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其它 化学突触。
结构要点:
轴突末梢脱去髓鞘;突触槽;接头褶;40nm突触囊泡;Ach受体集中在 接头褶的突起附近。
5. 许多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ligand gated ion channel)
6. 在某些情况下神经效应物质,包括非肽类和神经肽,发
挥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而非神经递质的功能。神经调
质通常可与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影响突 触后细胞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或突触前细胞神经递质的释 放量。
3. 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使活性区附近电位门控Ca++通 道开放,Ca++内流,胞内[Ca+]升高,可以导致神经递质 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入突触间隙(synaps cleft)
4. 神经递质跨突触间隙扩散并结合到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 神经递质受体receptor上。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导致 突触后膜对一种或多种离子电导的瞬时改变,进而引起 突触后膜细胞电位的一个短暂变化。去极化电位变化称 作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作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如果EPSP叠加可引发动 作电位。
一个突触后细胞可以接受一个或多个突触前细胞的 信号
神经肌肉接头是一对一突触,在神经系统中也有一对一 突触,但更多的是一对多突触和多对一突触。
最普遍的是多对一突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突触前细胞 的动作电位不足以引起突触后细胞发放一个动作电位。
整合发生在那些具有多突触传入的突触后细胞上
运动神经元约与10000个突触前轴突发生突触联系,其 中约有8000个与树突联系,另外的约2 000个与运动神经元 胞体联系。这些突触前轴突中的一些是兴奋性传入,在突触 后细胞上引起一个短暂的去极化,即产生一个EPSP。另一 些传人则引起一个短暂的超极化,即产生IPSP。
突触后细胞的活动取决于二者的加和(正负相抵)。若 传入的瞬间总和使突触后细胞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细胞就 会发生一个动作电位。这就是发生在突触后神经元上的整合。
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由特异性递质门控通 道开放引起
• 脊髓运动神经元的EPSP: Na+ , K+ 电导增加前者大于后者
• 脊髓运动神经元的IPSP:Cl- 电导增加
电突触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许多非 神经细胞间也存在
4.2 在化学突触中,突触前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 引起突触后细胞的电反应
化学突触有多种类型,它们大多具有如下特征
1. 突触前神经元的末梢含有包含神经递质neurotrsmitter或 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的囊泡。
2. 含有经典小分子神经递质的囊泡很小(直径约为50nm, 且许多囊泡锚定在突触前膜的细胞内侧面被称为活性区 的特异性释放位点附近。含神经肽(neuropeptide)的 囊泡则较大,分布于整个神经末梢。多数神经末梢含有 两种囊泡。
化合物
乙酰胆碱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5一羟色胺 组胺 GABA 谷氨酸 天冬氨酸 甘氨酸
神经元作用的部位
神经肌肉接头,自主神经末梢,自主 神经节,汗腺,脑,视网膜,胃肠道 脑,脊髓 交感神经末梢,脑,脊髓,胃肠道 脑,交感神经节,视网膜 脑,脊髓,视网膜,胃肠道 脑,胃肠道 脑,视网膜 脑 脊髓,脑? 脊髓,脑,视网膜
脑,垂体
脑啡肽类
脑,视网膜,胃肠道
FMRF酰胺
脑
肽类
化合物
甘丙肽(galarfin) 胃泌素 胃泌素释放肽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抑制素类(inhibin) 胃动素 神经肽Y 神经降压素 催产素 促胰液素 生长抑素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神经元作用的部位
脑,脊髓 脑 脑 脑,自主神经节,视网膜 脑 脑,垂体 脑,自主神经系统 脑,视网膜 垂体,脑,脊髓 脑,胃肠道 脑,视网膜,胃肠道 脑,脊髓,胃肠道
Ach的合成
胆碱乙酰基移位酶
乙酰辅酶A+胆碱
乙酰胆碱
其中胆碱主要靠继发性主动转运从细胞外摄取
乙酰胆碱受体是通透Na+和K+的配体门控通道
Ach与其受体结合,引起离子通道的短暂开放, 使接头后膜对的Na+和K+电导增加。引起终板区上个 短暂的去极化,这一短暂的去极化称为终板电位 end plate potential(EPP)。
自主神经系统,脊髓,脑,视网膜,胃肠道
证明一种物质是否为某一特定突触的神经递质通常十分 困难。一般说来,一种物质必须满足下列标准才能被认为是 某一特定突触传递的递质。
突触前神经元必须含有该物质且必须能够合成它。 突触前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时必须能够释放该物质。 在突触后膜上微量给予该物质必须能够模拟突触前神经 元的刺激效应。
当一个突触被重复地刺激很长时间,就会达到一个转折 点;在该点上,每个连续的突触前刺激都只能引起较小的突 触后反应。这一现象称为突触疲劳(synaptic fatigue)(神经肌 肉接头的神经肌肉压抑)。发生突触疲劳的突触后细胞对通过 微电极施予的递质反应正常;因此,这一缺陷是突触前的。 在某些情况下,量子含量(每个突触囊泡中所含的递质量)的 降低是导致突触疲劳的原因。典型地,疲劳突触一般在数秒 内恢复。
The axon terminal and muscle cell are seperated by 60 nm synaptic cleft. The presynaptic terminals are filled with thousands of 50-nm-diameter synaptic vesicles and many mitochondria. A muscle fiber many centimeters long may have an end -plate region only 100 to 500 µm long. A few vertebrate muscles have more than one end-plate region innervated by different motoneurons, but most muscle fibers have only a single endplate innervated by one axon.
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压抑与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变化有关
对脑内某些突触的重复高频刺激可以增强这些突触的传递 效率,这一反应可持续数天至数周。这一现象称为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很可能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相
同突触上的重复低频刺激可能引起长时程压抑(long—term depression),即突触效能的持续性降低。
• 动作电位发生在轴突始段
突触后神经元形成突触部分的膜特化成对化学物质敏感,而非 对电信号敏感。因此,动作电位并非在突触产生。发生在突触的膜 电位变化,无论是去极化还是超极化,都是沿突触后神经元膜电紧 张性地传导。神经元的轴突起始的部分称为轴丘;轴突与神经元胞 体邻近的部分称为始段。在许多神经元,细胞轴丘始段的阈值较突 触后细胞的其他部位的质膜为低。若细胞的所有传人之和超过阈值, 那么动作电位就在这个部位产生。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它就会反向 传导至突触后细胞的胞体和树突的整个表面,并沿其轴突扩布。
当突触前神经元被强直性地刺激(高频的连续刺激)数秒 时,就会产生一个较长时程的突触后反应增强(强直后增强, posttetanic potentiation)。强直后增强的持续时间远长于易 化;当强直性刺激停止后还能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
易化和强直后增强都是重复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效应的结 果。这些现象不涉及突触后细胞对递质的敏感性变化。在重 复刺激的作用下,递质释放的量子数增加,部分是由于重复 刺激导致细胞内Ca2+水平增加所致。
突触前抑制:Cl-电导增加,动作 电位短小,进入末梢的Ca2+ 少 。
突触前易化:K+电导下降,动作 电位被 延长,进入末梢的Ca2+ 多。
重复刺激可以调节突触前神经元的递质释放量
当突触前轴突被重复刺激时,突触后反应将随每一次刺 激而增强。这一现象称为易化facilitation。易化的程度取决于 突触前刺激的频率。在刺激停止后数十至数百毫秒内,易化 快速衰减。
突触传入的总和通过空间总和与时间总和机制而发 生
空间总和 时间总和
对突触前轴突的突触传入可以影响其递质的释放量
对某一特定突触后细胞的突触传 人强度可被对某一特定突触前轴突的 兴奋性或抑制性效应所调制,这是由 于这种突触前效应可以调节递质的释 放量。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和突触前易化(presynaptic facilitation)通过调制性神经元与突触 前轴突间的轴-轴突触而实现。
第4章 突触传递
本章讨论电可兴奋细胞间的通讯 突触synapse是电反应从一个细胞传递至另一个 细胞的发生部位。有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和化 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后者是本章要重点讨 论的内容。
4.1 在电突触缝隙连接允许离子在细胞间流动
在电突触中一个细胞的膜电位变化以电流的形式 直接传递给另一个细胞。通常允许双向传递。
与突触前神经末梢变化所导致的调节机制相反,长时程增 强和抑制似乎主要与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变化有关。
4.5 许多化合物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有许多化合物可以作为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按大类列 出如下:
乙酰胆碱 生物胺类 嘌呤/嘌呤核苷酸类 气体类 肽类
乙酰胆碱 生物胺类 氨基酸类
表4—1.一些常见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一个动作电位使该运动神经元支配的每一个肌细胞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