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_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
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 一、引言1871年1月,在容克军官们的拥促下,普鲁士王威廉一世于法国凡尔赛宫镜廊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正式宣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成立。
这一标志性的事件不仅结束了德意志民族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也彻底改变了欧洲自拿破仑时期以来的维也纳政治体系,从此德国取代了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世界政治也将围绕它而展开。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草创时期居功甚伟的俾斯麦理所当然地成为帝国宰相,主持帝国外交工作。
看起来,他似乎仍然可以使用那精巧得令人惊叹的外交技巧周旋于各国之间: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俄罗斯都被包括在与德意志帝国的联盟之中;对法国的殖民野性予以鼓励,使得法国和英国、意大利不断摩擦;鼓励英国对土耳其对俄的反抗,使英国保持中立。
这个结构复杂的“联盟体系”几乎使整个欧洲都需要德国的斡旋。
德国,这个破坏了欧洲政治格局的国家反而成了欧洲和平的保证人和仲裁者。
所以,一般认为,如果俾斯麦在1890年继续当政,德国可能就不会被迫进行战争,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不会崩溃。
然而,这种看法夸大了俾斯麦的个人意义,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的作用。
尽管俾斯麦付出极大的努力,但实际上他精巧的“联盟体系”正是在他当政时期遭到严重损害。
最大的原因在于:“联盟体系”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德国能否维持其平衡复杂欧洲政治的力量和地位,更取决于德国能否使世界其他强国相信它是个在领土上没有新要求的国家正。
是在处理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俾斯麦犯下了严重的失误,最终二、进退两难:是争雄世界还是老实作人?还德意志第二帝国刚刚建立时,它就面临一道选择题:是争雄世界还国后,也在德国急速开展工业化进程并硕果累累时,利的刺激和经济扩张的需要,使得一个世界帝国图景摆造成在他离任时德国处于必须面临多线对敌的危险境地。
是老实作人?在成功地击败法德意志民族的民族主义不断高涨。
尽管德意志第二帝国本身就是依靠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力量建立和巩固的,但是,民族主义从来就是狂暴任性的力量,非常不容易被恰倒好处地用于政治。
论俾斯麦个性外交对德意志崛起的影响
论俾斯麦个性外交对德意志崛起的影响俾斯麦是德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他的外交政策被认为是德国崛起的关键。
他的个性外交在德国的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促进了德国的崛起。
首先,俾斯麦的个性外交在促进德国经济和文化崛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支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保护德国的经济利益,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关税和建立德国的铁路和电信网络,以促进德国的经济发展。
他还推动了德国的文化崛起,通过支持音乐、文学和艺术等领域,提高德国的文化声誉。
因此,俾斯麦的个性外交为德国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俾斯麦的个性外交在欧洲的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德国的崛起创造了国际环境。
他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积极地为德国争取利益,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和妥协,维护了德国的国家利益。
他还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特别是与俄罗斯和奥地利建立的“三国联盟”,为德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这些外交努力使得德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并促进了德国的崛起。
最后,俾斯麦的个性外交在德国的统一和领土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通过军事力量和外交手段,成功地将分散的德意志小国统一起来,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他还通过对丹麦战争、奥地利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扩大德国的领土,并为接下来的德国殖民地扩张奠定了基础。
这些迅速的领土扩张和德国的统一为德国的崛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总之,俾斯麦的个性外交对德国崛起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通过积极地维护德国的国家利益,推动了德国的经济和文化崛起,为德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通过军事力量和外交手段,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和领土扩张。
这些都为德国在19世纪末成为欧洲大国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与俾斯麦外交战略的改变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与俾斯麦外交战略的改变1875年的德法战争危机使俾斯麦遭到了上任后的最大的外交失败,这次失败的重大意义在于:它表明如果德国再想削弱法国,其他大国必然要采取强制性手段;德国已经成为欧洲“最危险的国家”。
这导致了俾斯麦的外交战略的变化,他不再用维也纳体系时期的传统手段来建构和维持同盟,而是根据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来建构他的均势体系。
1.1871年后欧洲政治格局的改变以及俾斯麦的应对之策1.1.政治格局的改变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这彻底地改变了欧洲的格局。
就德法而言,普鲁士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大获全胜,使法国始终想要报一箭之仇,而《法兰克福和约》使法国将阿尔萨斯与洛林割让给德国,给这股怨气找到一个具体的焦点。
可以说,法国第三共和国从成立之初起,其首要目标就是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德国也认识到《法兰克福和约》只是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两国的矛盾并没有缓和反而更加尖锐了。
因此,法国新共和国的迅速恢复以及民族仇恨的积蓄不得不使德国时刻为自己的安全担忧。
法国在普法战争后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事实是,它已经无力与德国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正如基辛格所言:“在缅怀过去及未死的野心两相煎熬之下,法国将其挫折感升华为以近五十年的时间一心一意如今法国凭一己之力已难以对付德国:只想收回阿尔萨斯与洛林——因此永远都需要与他国结盟始得自保。
同样的,法国也随时准备同任何与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
”就欧洲其他大国而言,德国的统一也并没有使它们感到更加安全。
普法战争后,沙俄对于军国主义的德国在欧洲的出现和发展抱有极大的戒心,为确保其在西部边境的安全,它把相当一部分兵力调到西部,以防范德国。
奥匈帝国对于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失败以及普鲁士强加给它的耻辱难以忘却。
英国虽执行“光荣孤立”的政策,但它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过分强大的国家,危及均势。
总的看来,法国虽然已经被削弱到无力报复德国,但它组成反德同盟的潜在盟友还是存在的。
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对外政策析论
政策 , 归结为德 国的容克等封建残余本身具有 的侵
略性 所致 。
1 容 克 地 位 的下 滑
容克 的经 济地 位 出现 了严 重 的下滑 , 一 度丢 失 了政 治上 的 主导 优 势 。在 德 国工 业 化 迅 速 推 进 的
进程 中, 容克经济地位 的下滑是难 以避免的 , 农业
1 7 0 0人 ; 1 9 1 0年 左 右 , 这 两个 数 字 分 别 上 升 至 约 2 1 0 0 0与 约 4 4 6 0 , 分 别增 加 了 1 2 6 %和 1 6 2 % 。这
些拥着巨大财富的成功人 士大多数出身工业和商
业领 域 。在 工商 业 资 产 阶 级 的 富翁 们 奢华 度 日的 同时 , 容 克地 主 在艰 难 的维 持 其 惯有 的生 活 方 式 , 只能 眼睁睁 地任 由 自己经 济地 位 的不 断 下 滑毫 无 办 法 。一位 叫 亚努 肖的容 克地 主在 2 0世 纪初惊 呼 道: “ 贫 困并 不是 灾祸 , 但 坠入贫 困则是灾 祸 。 ” … 虽然容 克作 为 一 个 集 团依 旧掌 控 着 陆 军 和政
・
7 6・
兰
州 工
业
学
院
学Leabharlann 报 第2 0卷 1 8 9 3年 稳步 上 升 至 2 3 . 3 %, 1 8 9 8年 达 至 2 7 . 1 %,
益所 在 。而且容 克 地 主还 需 为 海 军建 设 缴 纳高 额 税费 , 1 9 0 9年农业 集 团拒 绝为 舰 队建 设缴 税 , 他 们
文章编 号 : 1 0 0 9— 2 2 6 9 ( 2 0 1 3 ) 0 6— 0 0 7 5一o 4
论俾斯麦个性外交对德意志崛起的影响
论俾斯麦个性外交对德意志崛起的影响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俾斯麦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其个性外交对德意志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俾斯麦的外交手腕和坚定的个性为德意志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也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从俾斯麦的外交策略、他的独特个性以及其对德意志崛起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俾斯麦是19世纪欧洲外交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以其独特的外交手腕和个性对德意志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俾斯麦的执政时期,他通过三场战争将德意志的统一完成,而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也成为了欧洲大陆上崛起的新强国。
俾斯麦的外交理念主要包括保持德意志的均势、与强国结盟、避免与强国发生战争等策略。
这些外交理念正是来源于俾斯麦的个性特点,他是一个深谋远虑、果断坚定的政治家,也正是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在外交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俾斯麦的外交理念对德意志的崛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统一德意志帝国之后,俾斯麦将外交政策放在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
在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中,保持德意志的均势是他的首要任务。
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德意志的权益,避免在强国之间成为棋子。
这种外交理念使得德意志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俾斯麦还积极寻求与强国结盟,以巩固德意志在欧洲的地位。
他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和《俄德条约》等协议,有效地巩固了德意志与俄国以及中国的关系,使得德意志在外交上更加得心应手。
这种外交理念对于德意志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德意志在外交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也确立了其在欧洲的地位。
俾斯麦的独特个性对德意志的崛起产生了深远影响。
俾斯麦是一个具有极强个性的政治家,他的深谋远虑、果断坚定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外交领域的卓越表现。
在德意志统一后的外交政策中,俾斯麦以其坚强果决的个性,坚决贯彻了坚持维护德意志的均势的外交理念。
他在与法国的外交斗争中深谋远虑,最终成功地通过《普法战争》使法国在德意志面前节节败退,确立了德意志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对外政策析论
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对外政策析论方家;张士昌【摘要】The change from the "Continental Policy"of Chancellor Bismarck to the "World Policy"of Wilhelm II was important in German history .With the continuously deepening modernization in Germany , the power of domestic classes was changed .Junkers gradually lost their priority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and their leading role was challenged by the rising capitalists .Therefore , the changes in the German foreign policy not on-ly can be seen as a presentation of aggressive nature of Junker , but can be seen as a compromise between Junkers and the rising capitalists .%从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到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是德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随着德国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德国国内的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容克地主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逐渐丧失,其主导地位开始受到日益强大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挑战。
因此,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不仅可以视为容克所带来的侵略性使然,也可以看作容克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妥协。
【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德国;容克;转变;世界政策【作者】方家;张士昌【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516.42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宣告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对外政策出现了大陆政策变为世界政策的转向。
军国主义与沙文主义扩张不归路铁血宰相的遗产
106|国家人文历史■铁血宰相俾斯麦・军国主义与沙文主义扩张不归路:铁血宰相的遗产文I李思达1890年3月18日,因议会选举失禾U,反社会主义法注定失败,俾斯麦向新皇威廉二世递交了辞呈。
已经75岁的倔老头还耍了一个小花招:他声称自己身体不好,无法亲自前往皇宫递交信件,但等信差刚走,他就让手下人备马,然后骑着它晃晃悠悠地穿过街道和附近的公园,似乎是想用以此表达自己对威廉二世的抗议。
如同预兆一般,几乎没有路人认出老首相,他就像被光辉时代遗弃的幽灵,孤零零地走在柏林大街上。
3月29B,下台的俾斯麦离幵柏林,首都群众沿街送行,帝国政要出席欢送仪式——但皇帝没有出席。
火车开动时,仪仗队开始演奏一首慢速的进行曲,俾斯麦靠在车厢里,略带伤感地评论:“一场充满荣誉的国家葬礼。
”当然,对精力旺盛、感情强烈的俾斯麦来说,要他安分守己度过退休生涯是不可能的。
退职之后,他整天念叨"Le roi reverra"(国王会再召见我),但很快就发现不仅是皇帝,就连民众和政客都对他无动于衷。
这种漠视反而激起了他怒火和斗志,他开始以在野身份不断对政府政策方针发表各种评论,特别对新政府毁掉他曾花&/19O4年,在德国什未林市(位于今德国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俾斯麦雕像落成典礼上,俾斯麦正站在当地的男子合唱团前聆昕演唱。
1890年俾斯麦辞职下野,之后依然积极参与政洽活动,在各地举办演说中,极力敦促民众要更加尖锐地批评政府了大力气加以维护的德俄关系大肆抨击。
不过让人感到不习惯的是,下野之后的俾斯麦宛如换了一个人,声称“我绝对不是一个专制主义者,当然也不会在老年变成一个专制主义者”,还在公开演说中提醒民众“专制主义是不好的,官僚主义更加糟糕”,极力敦促民众要更加尖锐地批评政府。
在各地的演说中,他还表示:“我希望在议会中出现一个稳定的多数派……我对于我们民族机构的未来感到担忧,除非帝国国会能够有效地批评、审核、警告以及在某种条件下指导政府。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第 5期
黄
石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Vo _ 6 N . l2 0 5 0t c. 2o 09
20 0 9年 1 0月
J RNA OU L OF HUANG HII T T E OF T CHNOL S NS I UT E OGY
从 俾 斯 麦 到 威 廉 二 世
[ yw rs D ushsK i r i ;i ac ; a e lem I; ri h y Ke o d ] et e a er c Bs rk K i r hl fe g p e c s eh m s Wi Io n o
化 的压 力 , 力 图通 过 对外 大 胆 的 冒险 措施 来 摆 脱 内 便 17 8 1年 , 意 志 帝 国 的统 一 打破 了维 也纳 体 系下 德 欧洲 各 大 国之 间 的 “均 势 ” 在 当初 欧 洲 五 强 政 治 。 中 , 鲁 士是 最 弱 的 国 家 , 普 当德 意 志 帝 国取 代 普 鲁 土 的地 位 时 , 在 人 口、 它 土地 面 积 、 济力 量 和 军 事 实力 经
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 的转变及其影响
沈 劫
( 武汉大 学 历 史 学院 , 北 武 汉 4 0 7 ) 湖 302 [ 摘 要 ] 本文着重考察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过程, 分析了导致其转变发生的国际、 国内和个
人 因素 , 并进ຫໍສະໝຸດ 步探讨 了德 国外交政策 的转变对 当时 国际政治关 系所产生 的影 响。德国作为一个 中欧大 国,
在转 向争取世界 霸权 的过程 中, 外交政策 的得失是值得 我们 深思 的。 其
[ 键词 ] 关 德意志第二帝国; 俾斯麦; 威廉二世; 外交政策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890年是近代德国外交史的一个分水岭。
是年3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辞去宰相职务,这宣告了俾斯麦外交体系的终结。
对于欧洲来说,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德国新的领导人——威廉二世为德国外交战略设计了所谓的“新路线”政策。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构建以“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为基点,明确了统一后的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
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和孤立法国,并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避免东西作战;联合奥匈帝国,阻止俄向中欧和南欧发展;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相互制约。
根据这张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1873年俾斯麦促成俄、奥、德缔结三皇同盟。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成三国同盟。
此后同俄国关系紧张,80年代后期几启战端。
1887年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
对于英国,俾斯麦设法避免冲突,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实际支持英国,阻止俄国取得黑海制海权。
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1890年后,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1888年威廉二世继承德国皇位,在俾斯麦被免职后,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便积极对外推行“世界政策”。
“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他试图把德国从一个欧陆国家变为世界帝国,妄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并与世界列强争霸世界。
正如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试论1871—1890年德意志的大陆政策
试论1871——1890年德意志的大陆政策延边大学历史学专业2010级:邵张彬摘要: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后由于国际背景的限制,在外交上实行大陆政策,该政策以欧洲大陆为出发点,以压制孤立法国为目标,构建以柏林为中心的同盟,从周边对法国进行战略包围。
在其执行的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德国霸权和地位,保证了欧洲大陆的和平,由于大陆政策自身的局限性,例如没有争取到美国、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体制来执行、以及联盟的不稳定性,随着德意志领导人的更迭导致大陆政策在1890年被废止,并没有长久地维护德国的利益。
关键词:德意志大陆政策俾斯麦法国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威廉一世即位为帝国皇帝。
俾斯麦继续担任宰相直至1890年辞职。
因此,在1871——1890年间德意志帝国的对外政策具有一致性、连贯性和稳定性。
期间,如何处理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与英、法、俄、奥等大国的关系,如何运用外交手段来使德国利益最大化,便成了德国外交的核心目标。
目前,学界对于日本的大陆政策以及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研究有很多,论著见诸于不同的学术期刊和杂志。
而忽视了德意志的大陆政策。
笔者认为,德意志在1871—1890年间的外交政策可也称之为大陆政策,即着眼于欧洲大陆,一切以欧洲大陆为基本出发点的政策。
德意志的所有外交活动以及军事行动都以此为中心展开。
笔者试图通过探究在1871—1890期间德意志的外交阶段特征,德意志如何用外交手段维护并扩大国家利益,从德意志的外交政策上发现德意志崛起的历史轨迹。
1大陆政策的内容和背景大陆政策的内容是,在保持欧洲大陆的和平环境下维持德国的霸主地位,其基本内容有三点:一、孤立法国,极力压制法国,防止法国复仇;二、拉拢法国的潜在盟友,这后一种办法,既不触怒国际社会,又能保持德国的安全,防止法国复仇,因而成为俾斯麦时期德国的基本外交路线;建立以柏林为中心的德、奥、俄同盟和德、意、奥同盟;三、在殖民地扩张问题上持谨慎态度,尽量不与英国的海上霸权发生冲突,在对外事务中争取英国的合作。
威廉二世的狂妄自大,毁灭了一个崛起的德意志
威廉二世的狂妄自大,毁灭了一个崛起的德意志崛起路上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文 | 马国川他幻想将德国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世界性强国,他采取激进的行为付诸他的行动和想法。
所以他简直就是希特勒的前兆。
1888年,普法战争结束17年后,29岁的威廉二世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三任皇帝。
此时德国已经统一了十多年,工业化迅猛发展,国力蒸蒸日上,欧洲列国中仅次于英国的强国。
在这个崛起中的国家,即使威廉二世是一个平庸之君,只要他因势利导,无为而治,也可以成为一代英主,留名史册。
可是,威廉二世偏偏是一个野心勃勃、狂妄自大的君主,在他的领导下,德国一步步地走向了邪路,好端端的一个国家被推进了灾难的深渊。
威廉二世本来和俾斯麦关系不错,甚至一度仰慕这位对推动德国统一有大功的铁血宰相。
可是一旦大权在握,得意忘形的威廉二世很快与这位资深政治家发生冲突。
1890年,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辞职,俾斯麦推动的改革由此嘎然终止。
威廉二世任命的几位宰相都是高级公务员,没有俾斯麦那样高明的政治手腕和政治智慧,也不会像俾斯麦那样规谏,反而迎合新皇帝的野心,大肆鼓吹对外扩张。
从此,本性冲动鲁莽的威廉二世更加目中无人,不可一世。
威廉二世“俾斯麦推行的欧洲大陆政策十分狭隘,而今我奉行的是世界政策,”1895年1月,威廉二世在帝国议会发表讲演说:“柏林应当是' 世界都市柏林’,德国贸易应当是' 德国世界贸易’,德国与世界的含义是一致的,因为世界各地都应体现德国政策⋯⋯”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本来就会对既有国际秩序产生冲击,因此必须戒惧戒慎,在维护既有国际秩序的同时,逐渐调整对外政策,快速变道极易产生事故。
此前俾斯麦一直奉行稳健的“均势外交”,由于他高明的外交手腕,德意志就像个局外人般,驾驭着整个欧洲的局势。
然而,威廉二世却贸然抛弃原有的外交政策,声称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浅析威廉二世“世界政策”
浅析威廉二世“世界政策”作者:张志刚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12期【摘要】威廉二世在位期间,德国正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阶段。
他对内实行个人专治主义。
他将各种权利集中于他一身上,制造“帝权神授论”,排挤和压制一切与之相对抗的国会以及政党和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民主主义。
在对外政策上,他一改老宰相俾斯麦时期确立的“欧洲大陆政策”,实行新的“世界帝国计划”计划征服全世界,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外交上的霸权主义和民族主义,参与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竞争,并且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政策”是德国威廉二世时期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它改变了原先俾斯麦谋求德国欧洲霸主的政策,开始谋求世界霸权,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军扩建。
【关键词】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影响一、世界政策出台的背景威廉二世时期所推行的“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放弃了傅期麦时代对殖民地扩张的有节制的政策,转而采取一种积极的,更富侵略性的殖民地扩张政策,以此满足日益强大的德国工业寻求新的原料来源、新的产品销售市场以及资本投放的新途径的要求。
首先,德国经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是外交政策转变的根本动因。
19 世纪中期以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德国经济呈跳跃性发展。
其次,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是一个国家力量的自然发展趋势。
如果说俾斯麦的“大陆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德国统一后的现状和地位,维护德国统一的成果。
那么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与巩固,德国已在欧洲确立和巩固其大陆强国地位后,必然谋求一种新的发展,通过向外发展、扩张来进一步显示其力量、提高其国际地位。
第三,弥漫于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对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动力。
近代以来,德意志受长期分裂、外国入侵的苦难历史及德国统一的过程中屡战屡胜的军功,使其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再加上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在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使德国人认为他们是“世界精神”的集大成者,负有开化全世界的使命,他们的民族主义开始畸形膨胀,迅速变形为民族沙文主义。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_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9-07-02[作者简介]沈劼(1983 ),男,辽宁开原人,硕士生。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沈 劼(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本文着重考察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导致其转变发生的国际、国内和个人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对当时国际政治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德国作为一个中欧大国,在转向争取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其外交政策的得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关键词]德意志第二帝国;俾斯麦;威廉二世;外交政策[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22(2009)05-0066-05Fro m B is m arc k t o KaiserW il hel m IIt he Transiti on i n Forei gn Poli cy of D eutschesK aiserrei ch and its InfluenceS HEN J ie(School ofH istory ,W uhan Un i v ersity ,W uhan H ube i 430072)[Ab stract]T his a rtic l e f ocuses on i nvestigati ng the transiti on process i n fore i gn po li cy of D eutsches K a i serre ich ,and analyses the i nternationa,l dom estic and persona l factors wh ich lead to its transiti on .Further mo re ,it also discussesthe i n fluence o f the transiti on o f f o re i gn po li cy o f D eutsches K a iserreich on the i nternationa l po litica l relations o f t hat ti m e .The ga i n and loss o f the f o re i gn po licy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 fG remany fro m a Centra l Eu ropean great pow er to a G l obal hegemony are w orth consi der i ng .[K ey words]D eutsches K a i serre ich ;B i s m arck ;K aiser W il he l m II ;fore i gn po licy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各大国之间的 均势!。
二战后德国外交政策“克制文化”的衍变及影响
·327·
l塞坐堕望皇里室窒全
实力和地位相适应的更大作用。 一方面迫于美国、英国等西方盟国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德国国内对
“9·11”事件发生后,施罗德迅速、敏感地认识到了阿富汗危机对德国 未来的意义。他数次表示,要“毫无保留地支持美国”,并从一开始就在军 事上支持美国的反恐怖行动,这同科尔当年在海湾战争期间的犹豫态度形成 鲜明对照。施罗德在美开始轰炸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之后访问美国,协调双方 立场,密切了德美关系。小布什总统不仅称赞德国是美国“伟大的朋友”, 而且肯定了德国目前在中东地区发挥的美国无法取代的调解作用,肯定了德 国与伊朗发展更密切的双边关系对西方的意义。
在战后长达几十年的“冷战”时期和两极格局解体的初期,德国对外政 策的“克制文化”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既为其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宽松 的国际环境,也为德国建构了良好的声誉。正是这诸多的正面经历和积极效 果,使得德国的政治家们将其视为化解误会和矛盾的法宝,并持之以恒地传 承着。
然而,在后冷战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欧洲形势的急剧变 化,德国对外政策的“克制文化”逐渐受到西方盟国的质疑。从1991年爆 发的“海湾战争”,到2001年开始的国际反恐战争,美国、英国的政治精英 都主张德国应发挥正常作用,并承担起维护国际秩序的责任,包括参与北约 和西欧联盟的军事行动。曾任美国驻德大使的丹尼尔·S·汉密尔顿在1994 年出版了一部有关统一后的“柏林共和国”与美国之间关系的书,①其作者 都是可直接或间接对克林顿政府的外交决策产生影响的人。他们明确呼吁德 国决策者要在外交政策方面转变思想,放弃“克制文化”。该书指出,德国 只有成为“正常的国家”,才能成为美国真正的伙伴。所谓“正常的国家”, 是指德国应承担起新的世界领导责任,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与其统一后的国家
论俾斯麦个性外交对德意志崛起的影响
论俾斯麦个性外交对德意志崛起的影响
作为德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家之一,俾斯麦在其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具有独特个性的外交政策,这些行动深刻地影响了德意志帝国的崛起。
首先,俾斯麦是一个极其重视国家统一和领土扩张的政治家。
他的“铁血政策”提出了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来实现德意志统一和国土扩张的目标。
1870年,俾斯麦成功地将普鲁士和南北德意志联邦国家统一起来,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此举使得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了日益扩大的势力范围和财富。
此外,俾斯麦借助“炮舰外交”手段,将德国的势力范围拓展到欧洲以外的殖民地,包括东非、喀麦隆、新几内亚等地。
其次,俾斯麦倡导的“平衡政策”对于德意志帝国在欧洲的稳定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政策的核心原则是通过缓和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达到保持和平和维持国际稳定的目标。
俾斯麦通过维持俄国和奥地利帝国之间的同盟和平和对法国的警惕关注,成功地避免了地区战争,从而推动了德意志帝国的发展。
此外,俾斯麦在外交政策中秉持的“实用主义”思想也为德国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他避免了在国际事务中采取过激的行动,同时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工业经济,大力推进德国的现代化建设。
总体而言,俾斯麦的个性外交政策是德意志帝国能够成为欧洲最强大国家之一的重要因素。
他的政策同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长远的战略目标,为德国在国际崛起过程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890年是近代德国外交史的一个分水岭。
是年3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辞去宰相职务,这宣告了俾斯麦外交体系的终结。
对于欧洲来说,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德国新的领导人——威廉二世为德国外交战略设计了所谓的“新路线”政策。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构建以“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为基点,明确了统一后的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
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和孤立法国,并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避免东西作战;联合奥匈帝国,阻止俄向中欧和南欧发展;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相互制约。
根据这张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1873年俾斯麦促成俄、奥、德缔结三皇同盟。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成三国同盟。
此后同俄国关系紧张,80年代后期几启战端。
1887年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
对于英国,俾斯麦设法避免冲突,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实际支持英国,阻止俄国取得黑海制海权。
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1890年后,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1888年威廉二世继承德国皇位,在俾斯麦被免职后,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便积极对外推行“世界政策”。
“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他试图把德国从一个欧陆国家变为世界帝国,妄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并与世界列强争霸世界。
正如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试论俾斯麦外交思想及其对德国的影响
试论俾斯麦的政治外交思想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出身于普鲁士勃兰登堡一个中上层容克贵族家庭,近代德国政治家,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兼外交大臣。
如果说德意志中世纪最著名的人物是腓特烈大帝,那么德意志近代最著名的则莫过于俾斯麦了。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俾斯麦出生两个月,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一世惨败于滑铁卢,其所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随之灰飞烟灭。
属于拿破仑的时代已经结束,另一位绝代英雄将接替他登上历史舞台。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出生军人世家且身材健壮、性格暴烈的俾斯麦并没有成为职业将军,像他的祖辈那样建功立业,而是成为了一名职业政治家和外交家,尽管这并非他的初衷。
从1862年6月他成为首相到1890年去职,在这28年中,俾斯麦主宰了普鲁士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内政外交,并对此后德国五十多年的国家进程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
在整个十九世纪的世界历史中,几乎可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取得像他那样对自己国家乃至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所做出的成就,他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政治明星,使得其他所有人都黯然失色。
俾斯麦之所以在日后成为一名政治家、外交家,毫无疑问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俾斯麦的母亲威廉明妮出身于世代精通法律、政治的门肯家族,她美丽聪明,思想开放,全心全意的教育着俾斯麦,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在日后成为一名政治家。
潜移默化之下,俾斯麦那传统容克贵族粗野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精明强干的头脑。
俾斯麦在中学和大学时期学业平平,唯独其语言天分突出,表现出了对各种外语的浓厚兴趣,学会了英、法、俄、波兰、荷兰多种语言,为他日后走上外交舞台奠定了基础。
一、俾斯麦外交思想的演变形成1847年,俾斯麦开始步入政治舞台,成为普鲁士一名议员。
此后十余年的十年里,除了短期曾经离职回家外,他在政治舞台上步步高升,先后担任普鲁士驻德意志邦联会议代表,驻俄大使、驻法大使,直至1862年担任首相,俾斯麦的的政治外交思想经过演变发展,开始形成此后影响世界的铁血政策。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威廉二世的统治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威廉二世的统治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19世纪末,德国由一系列的小国家和城邦组成,政治上相对分散。
然而,通过普鲁士的领导和威廉二世的统治,德国实现了统一,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一、普鲁士的崛起与统一普鲁士王国在18世纪末崛起,成为德国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外交手段,扩大了领土,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农业改革、行政改革和军事改革,使普鲁士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导致德国各国家和城邦的分崩离析。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意识到统一德国的必要性,并在他的统治下,普鲁士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战争,以实现德国的统一。
二、威廉二世的登基与帝国的建立威廉二世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儿子,也是德意志帝国的创立者。
他于1888年登基,成为德国的皇帝。
威廉二世在位期间,致力于进一步巩固德国的统一和发展。
威廉二世实行了一系列的国内外政策,以增强德国的实力。
他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他还加强了德国的军事力量,扩大了军队的规模,并建设了现代化的海军。
这些举措使得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三、威廉二世的统治风格与挑战威廉二世的统治风格备受争议。
他是一个极具个人主义特点的君主,经常干涉政府事务,并采取了一系列冒险的外交政策。
他的决策经常受到批评,认为他过于冲动和好战。
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他试图通过扩大殖民地和海军力量来增强德国的地位,但这引起了其他大国的不满。
尤其是德国与英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德意志帝国的终结与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标志着德意志帝国的终结。
德国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不仅失去了殖民地,还被迫接受了丧失领土和军事限制的条约。
德意志帝国的终结也导致了德国社会和政治的剧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7-02[作者简介]沈劼(1983 ),男,辽宁开原人,硕士生。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沈 劼(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本文着重考察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导致其转变发生的国际、国内和个人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对当时国际政治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德国作为一个中欧大国,在转向争取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其外交政策的得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关键词]德意志第二帝国;俾斯麦;威廉二世;外交政策[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22(2009)05-0066-05Fro m B is m arc k t o KaiserW il hel m IIt he Transiti on i n Forei gn Poli cy of D eutschesK aiserrei ch and its InfluenceS HEN J ie(School ofH istory ,W uhan Un i v ersity ,W uhan H ube i 430072)[Ab stract]T his a rtic l e f ocuses on i nvestigati ng the transiti on process i n fore i gn po li cy of D eutsches K a i serre ich ,and analyses the i nternationa,l dom estic and persona l factors wh ich lead to its transiti on .Further mo re ,it also discussesthe i n fluence o f the transiti on o f f o re i gn po li cy o f D eutsches K a iserreich on the i nternationa l po litica l relations o f t hat ti m e .The ga i n and loss o f the f o re i gn po licy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 fG remany fro m a Centra l Eu ropean great pow er to a G l obal hegemony are w orth consi der i ng .[K ey words]D eutsches K a i serre ich ;B i s m arck ;K aiser W il he l m II ;fore i gn po licy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各大国之间的 均势!。
在当初欧洲五强政治中,普鲁士是最弱的国家,当德意志帝国取代普鲁士的地位时,它在人口、土地面积、经济力量和军事实力等方面不仅超过奥匈,而且也超过了法国。
但是对新德国来说,其处境也是极为尴尬的。
正如希尔德布兰特所说: 德国对于欧洲的∀均势#来说太过强大,而对于整个大陆的霸权来说,又太过弱小[1]。
!俾斯麦所奉行的 大陆政策!正是出于对德国实力及安全的准确认识而采取的稳健的对外政策。
但是随着德国的发展,其利益的要求已经不是俾斯麦所限定的框架所能满足。
到了19世纪90年代, 德帝国传统的政治精英们已无能力通过改革来应付内部社会政治现代化的压力,便力图通过对外大胆的冒险措施来摆脱内部的困境。
[2]!俾斯麦的免职,威廉二世 世界政策!的出台,就是应付这种内在压力的最好证明。
本文旨在考察这一时期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可以说一战的爆发与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有直接的联系。
德国在处理与俄国和英国的关系时所采取的冒险政策使得其在一战爆发前,外交回旋的余地丧失殆尽。
而德国作为一个中欧大国,在转向争取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其外交政策的得失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德国通过1870~1871年普法战争的胜利,强迫法国接受法兰克福和约并割让阿尔萨斯 洛林,使得法国人不甘心失败,一直找机会复仇。
这就使得新第26卷 第5期2009年10月 黄 石 理 工 学 院 学 报J OURNA L O F HUANG S H I INST ITUT E OF TEC HNOLOGYV o.l 26 N o .5O ct 2009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列强中的地位,一开始就受到法国的敌视。
而1875年战争在望!危机中英国和俄国的态度,使得俾斯麦深知在国际政治中,为了不致迅速引起别人的不信任并造成反德联盟,德国务必采取非常克制的态度![3]。
当时要阻止法国的复仇有三种办法:一是要求法国人宽容并且忘掉阿尔萨斯 洛林的丧失,这显然不可能;二是彻底击溃法国,使之不能东山再起,这显然为一贯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英国所不能接受,东邻俄国更不愿冒单独面对强大德国的风险,因而为国际社会所不容;三是把一切可能成为法国盟友的国家联合在德国周围,孤立法国,只要法国孤立无援,仅凭自己的力量显然无法击败德国。
这后一种办法既不触怒国际社会,又能保证德国的安全,防止法国复仇,因而成为俾斯麦时期德国的基本外交路线[4]。
1871年前,俄国一直是俾斯麦外交政策的坚定支柱。
由于俄国的支持,俾斯麦才得以进行1866年和1870~1871年这两场战争而不遭到别国的干涉。
而法国明显的敌对态度,使德国比以往更加依赖于俄国。
为了拉拢俄国和奥匈帝国共同遏制法国,俾斯麦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的联盟体系,希望以此来缓解联盟内部的矛盾。
1872年9月,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及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及首相戈尔恰科夫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
三国首相最后议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
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毛奇访问圣彼得堡,德、俄签订了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
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同年10月22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
柏林会议后,德俄关系恶化。
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因而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为期3年,1884年续订,1887年废除,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
协定规定:缔约国之一与第四国作战时其它两国应遵守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任何改变须经三国共同协议,三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原则,使土耳其不得将海峡供任何交战国作军事活动之用。
另外,三国又签订一项附加的协议书,规定:奥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保留随时合并之权,三国不反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
1887年协定期满,因俄、奥在巴尔干冲突加剧而未再续订。
同年,面对法俄的接近,俾斯麦另与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此约维持到1890年。
俾斯麦并不期望再保险条约会成为反对俄法联合的一个可信的工具,而仅仅相信,这个条约也许能阻碍法俄联合的形成,如无这一条约,则此种联合肯定会出现[3]。
!为了继续巩固他的大陆联盟体系,防患法俄之间可能的同盟,俾斯麦又将意大利拉入自己的怀中,于1882年5月与奥匈帝国一起与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为:(1)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理由为何,其他两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
(2)如果俄奥发生战争,意大利将严守中立;当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法国侵略,或德奥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受法俄攻击时,意大利才参战[5]。
虽然条约中对意大利的约束很小,但是俾斯麦也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它至少能在法德冲突时,使意大利能从南面牵制法国。
俾斯麦用了近20年的时间,通过高超的外交手段,精心维持着他的大陆联盟体系。
这一体系一方面防止法俄可能的同盟,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在法俄结盟后能建立与之对抗的同盟集团。
可以说这一同盟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导着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关系,使结盟成员之间互为矛盾,互相制约,并使德国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
但是,联盟的梦魇!并没有消除,其中隐藏着许多不可化解的矛盾,尤其是德、俄关系未有实质性的改善。
以至于到了1880年后,俾斯麦外交的主要目的都着眼于化解俄、奥之间的争端,以免德国因此而与俄国冲突。
俾斯麦渴望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清算近东突出的问题来使欧洲得到平静,并且通过实践一项真诚的对巴尔干问题的解决方案,来化解俄国和奥匈帝国的争端。
他在1879年表明一个旨在防止俄奥接近的双重联盟是必要的,而且他还对所有试图通过增强巴尔干国家力量而解决这一地区问题的计划都表现得毫无兴趣[6]。
!虽然第二次三皇同盟和俄德再保险条约使德国一度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德国也由此获得了欧洲大陆上所谓的半个霸权[7]!。
但是,德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求柏林的领导能在国家艺术上有特别高超的水平[8]!。
显然,俾斯麦凭他个人超强的外交能力才得以勉强驾驭这复杂的联盟关系,但是当他的后继者们面对如此局面而难以掌控时,此复杂体系的缺陷和联盟内部的各种矛盾就暴露无遗了。
导致这一局面的产生,也与德意志帝国从普鲁士继承下来的专制主义传统、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帝国内部社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俾斯麦当然也要为他被迫辞职后德国外交政策的失败负责。
正如茹特菲尔斯所说:帝国的创立者显然是政策转变的第5期 沈 劼: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 67责任人,至少要为一项政策的合法化负责,这种方式最终不幸完善了,从我们的时代来看更是显而易见[9]。
!考察帝国建立及其初期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俾斯麦更多的是通过军事手段的上层的革命!来创建新帝国,其统一是形式上的、虚假的统一,民族主义被保守主义操纵而遭到扭曲[10]。
可以说,这个帝国根本不符合民族国家的理念。
以致希尔德布兰特评论道:如今的德国,也就是1871年建立起来的帝国,其所包涵的德意志民族的共同点,比起1806年就已经终结的神圣罗马帝国所包涵的还要少[1]。
!在这样一个过渡型国家里,俾斯麦的传统内阁外交与大众民意越走越远,而这些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他的殖民地政策里。
俾斯麦从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立足未稳的现实出发,始终把他的对外政策定位在确保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强国地位上,在采取殖民扩张政策问题上,态度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