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讲苏联的改革及其解体(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赫鲁晓夫所推行的改革
1. 2.
3.
4.
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 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 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 对外关系的调整和改革

建议观看“中苏关系” 方面的资料片
赫鲁晓夫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
1.
2.
反对个人崇拜。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共逐步开展对个人 崇拜的批判。1956年2月24日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宣布闭 幕后的当天深夜,向与会代表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 果》的秘密报告。内容主要是揭露了苏联对斯大林个人崇 拜的事实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苏共二十大后,西方世界掀 起反苏反共浪潮,国际共运内部陷于思想混乱。 实行集体领导。在1953年3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强调集体 领导原则。遵照党章规定,按时召开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 会,党政领导职务分开,不兼职,改变了以往个人集权独 断专行的局面。然而以1958年起赫鲁晓夫自己又破坏了这 些决定,兼任部长会议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第四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和苏联的解体
第四讲
一. 二. 三. 1.
2.
3.
赫鲁晓夫所推行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与苏联改革进程的逆转 戈尔巴乔夫主政时期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 1985年3月至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 评价 1988年6月至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 其评价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1.
2.
3.
4.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共党内长期存在的严重的个人崇拜和个 人专断的现象,对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起 到了较好的作用。 开始打破和改变苏联长期奉行的某些僵死的、教条主义的基本 理论与政策,对工农业管理体制的一些改革,改变了旧体制不 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方面,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揭开了苏联旧体制矛盾和弊端的盖子, 对国际共运有巨大影响,使人们认识到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 的唯一模式,苏联模式也存在需要改革的矛盾和弊端。 与美国谋求缓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斯大林的对外政策。 赫鲁晓夫的改革绝非他个人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苏联旧的高 度集权体制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发展推动促成的。但是,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很不彻底的,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高 度集权的模式,对社会主义认识存在不足,对苏联旧体制弊端 认识不够,改革经验的缺乏,及赫鲁晓夫个人素质缺陷,是改 革最终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赫鲁晓夫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
1. 2.
工业体制改革: 精简机构、权力下放,把原来52个中央专业 部精简到25个,裁减90多万行政管理人员。 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经济管理由原来 的条条管理改革为块块管理。但是,这项改 革由于没有改变国家与企业的隶属关系,企 业仍没有经营自主权。虽然改变了高度的集 中管理,但又出现了严重的地方主义、地区 本位主义,使全国经济宏观失控,工业增长 率下降的趋势没有扭转,反而加剧。
赫鲁晓夫意识形态方面的改革


提出“三和两全”理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 渡,全民国家、全民党。 “三和” 主要是对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缓兵之计。在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旗号下,仍然要同美国搞军备竞赛, 争夺世界霸权。 在苏联社会所处发展阶段问题上进一步发挥了斯大林关 于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看法,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不切实际的宣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 本建成共产主义,并在新的党纲中把超阶段急于向共产 主义过渡作了详尽的谁和具体规划。
赫鲁晓夫(1894—1971) 是最早打出改革大旗的人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同年9月赫鲁晓夫 击败了政治对手马林科夫等人,出任苏共中 央第一书记,1958年3月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 席,集党政大权于一身。赫鲁晓夫执政期间 为适应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政治、经济、 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 改革,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早打出改革 大旗的人。
晓夫上台后,考虑到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特别 是面对美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决定在重大国际问 题上与美国合作,尽量缓和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对外政策上,强调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 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总路线。 在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上,赫鲁晓夫继承了斯大林在世 时所持的“老子党”的态度,企图用压服的办法使各国 共产党屈从苏共。 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还采取“经援”和“军援” 的手段,开始向第三世界扩张。
赫鲁晓夫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

1. 2. 3. 4.
5.
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 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放宽对个人经营副业的政策, 降低个人副业税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改革农业的计划管理制度,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撤销机器拖拉机站。 大规模开垦荒地。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状态,到1960 年开垦荒地6.3亿亩。1954~1978年垦荒区共生产粮 食近15亿吨,占全苏粮食采购总量的40%,向国家交 售的商品粮占粮食采购总量的50%,对改善苏联农产 品供应起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对垦荒缺乏全面科学认 识,没有控制垦荒规模,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造 成垦荒过程中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实施了推广种玉米、搬迁农学院等改革。
赫鲁晓夫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
3.
4.
干部制度改革: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苏共中央委员会及 其主席团成员至少要更换1/4,加盟共和国中央的成员更换1/3, 区级基层党组织成员更换1/2。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一般连续 当选不得超过3届,每届任期4年。加盟共和国、市委、区委领 导连续当选不得超过2届,每届任期2年,基层党组织的书记连 续当选不得超过2届,每届任期1年。以上各级领导要超过上述 规定,长期连续当选,必须有3/4以上的投票者赞成。某些享 有公认威信和高尚品质的活动家可以超过三届连续选入党中央 主席团。这项改革对苏联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是一个巨 大的冲击但由于干部更换过频,比例过高,造成各级领导核心 缺乏稳定性和安全感,致使这项改革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改组内务部,缩小内务部的权限,加强监 督机关的职能,加强监察部工作。平反一批斯大林时期的冤假 错案,修改和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令,还恢复和提高检察机关 和审判机关的权限,扩大地方法院的权力,禁止对公民的非法 拘捕和审判,力图改变以往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