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题壁(诗歌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文鉴赏

古诗文鉴赏

专项检测--古诗文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故地重游金·元好问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

[注]本指唐代的崔护,崔氏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1)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2)诗眼多是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且能带起全篇或全句的词语,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纱①纳兰性德(清)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

②被酒:醉酒。

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黄山白岳不果[明]汤显祖序:吴序怜予乏绝①,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②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①乏绝:潦倒,困穷。

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

明代中期,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1)《尚书·尧典》说“诗言志”。

“志”,就是思想、抱负、志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周晋图书一室。

香暖垂帘密。

花满翠壶熏研席。

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

篝香细勘唐碑。

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1)这是一首描写宋代读书人闲雅生活的小词。

词的上片描摹的书斋是何景象?请简要描绘。

(2)结合词作简要分析宋代文人“闲雅”的具体表现。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贾岛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诗词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诗词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诗词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诗词山丹丹,烈日炎炎的夏季,它如同一朵艳丽的花儿,在青山翠岭中闪耀着自己的美丽。

由于山丹丹青杏花末期开放,常与青杏花划在一起成词,因此也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青杏花,满山遍地香’的诗句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那些唱响山丹丹花的经典佳句吧:一、唐代-- 李白《将进酒》画楼西畔桂堂东,风帘翻卷处,总是愁闲梦咫尺。

不识别后庭花阵列,何妨胜饮一杯酒?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闲栽宿露盼晴天。

这是李白的《将进酒》。

其中,‘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正是将山丹丹花的美景寄托在了诗中。

二、唐代-- 白居易《杏园》杏园空翠远,山丹丹花烂。

为君不花开,春色复何谈?这是白居易的《杏园》。

白居易舒散而抒情的写出了‘山丹丹花烂’的美景,极富诗意。

三、宋代--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苏轼用以形容南岳衡山霁后云海和霞光争艳的重要词句,跨度很大,能表现得很生动。

四、明代-- 于谦《山桥花雨》春雨生青草,山桥柳色翠。

沂水古文化,山丹丹花锦瑟。

一日因乡思,远寻陶潜宅。

古镇山桥下,花雨履底迹。

这是于谦的《山桥花雨》。

在诗歌的最后,作者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如你在山丹丹花下行走,桥流水潺潺,环境清幽,美景可人。

同时,这也是一个游赏图景,闲逸恬淡的好所在。

五、明代-- 裴景福《青李花下叙景》南方式赛日本园,怒炎纵欲轰钧天。

热战电声明隽意,铁马铜人用女媧。

山丹丹,歌舞场中映晴天。

人生如此飘荡志,只愿明朝是好梦。

这是裴景福的《青李花下叙景》。

作者以南北朝战争为背景,写出了人生如梦、飘荡不定的感慨,其中‘山丹丹,歌舞场中映晴天’,也表达了饱尝战争之苦的人们,如何在生死边缘仍能欣赏美景,挥洒人生有限光阴的姿态。

总结:以上内容便是我们介绍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诗词。

可以说,以山丹丹花为主题的诗词数不胜数,但每首佳句都描绘出了山丹丹花美景,展现了文人雅士情感的张扬。

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三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含解析解析

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三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含解析解析

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三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出嘉峪关①感赋四首(其一)林则徐②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嘉峪关:在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七十里。

②林则徐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1841年6月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函谷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征人驻马蹄”指明全诗的立足点,这首诗从同一视点上,写出对象雄伟壮阔的丰富性。

B.“严关百尺界天西”一句“界”字指出嘉峪关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C.“飞阁遥连秦树直”,诗人回首来路,视角由远及近,嘉峪关楼阁与古秦地。

树木相连,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回的凄凉苦楚之情。

D.“缭垣斜压陇云低”“云烟”“绕垣”被压低“严关”又高出城墙,云烟绕垣烘托了严关高“百尺”。

(2)此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目录1.高启《梅花》2.王守仁《龙潭夜坐》3.谢榛《秋日怀弟》4.扬基《春草》5.高启《黄氏延绿轩》6.薛慧《泛舟》7.李梦阳《秋望》8.刘羽《一鹭图》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10.屈大均《摄山秋夕》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13.于谦《上太行》14.李攀龙《平凉》15.孙承宗《二月闻雁》16.吴承恩《舟行》17.谢榛《苦雨后感怀》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19.袁中道《夜泉》20.沈周《栀子花诗》21.徐祯卿《济上作》22.张弼《渡江》23.高启《春暮西园》24.李攀龙《出郭》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27.袁中道《朝耕》28.贝琼《经故内》29.徐渭《题墨葡萄诗》30.粱辰鱼《屈原墓》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32.扬基《闻邻船吹笛》33.于谦《咏煤炭》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35.王世贞《登太白楼》36.吴嘉纪《落叶》37.刘基《过南旺守闸》38.徐贲《写意》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41.陶安《泊江州》42.黄峨《又寄升庵》43.李东阳《九日渡江》44.高翥《秋日》45.戴珙《盟台夕照》46.茅坤《夜泊钱塘》47.孙承宗《渔家》48.袁凯《江上早行》49.高启《孤雁》50.王灿《客中》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53.王稚登《新春感事》54.徐祯卿《偶见》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56.何景明《竹枝词》57.徐渭《龛山凯歌》58.金銮《柳堤》59.高启《卖花词》60.顾文昱《白雁》61.戚继光《马上作》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竹枝词·其二》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64.丘浚《五指山》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66.王阳明《寻春》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68.唐寅《画鸡》69.高启《晚次西陵馆》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71.杨基《梦游西湖》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73.高启《寻胡隐君》74.孟洋《烟》75.韩洽《闻雁》76.何景明《雨夜》77.戚继光《登舍身台》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79.谢榛《秋兴》杜甫《秋兴(其三)》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81.夏完淳《别云间》82.谢榛《渡黄河》83.袁凯《白燕》84.王世贞《宿香山寺》86.康海《冬》87.李昌祺《归自南阳》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89.孙承宗《二月闻雁》90.邵亨贞《贞溪初夏》91.夏完淳《即事(其二)》92.夏完淳《即事》93. 马中锡《晚渡咸阳》94.谢榛《怨歌行》95.高启《秋望》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97.【明】高启《咏蔺相如》【宋】范成大《蔺相如墓》98. 吴宪章《访客舟中》杜甫《客至》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100.杜庠《赤壁》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古代民歌《题壁》原文及赏析

古代民歌《题壁》原文及赏析

古代民歌《题壁》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古代民歌《题壁》原文及赏析【导语】:人生七十强支持,帘卷西风烛半枝。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目录1、高启《梅花》2、王守仁《龙潭夜坐》3、谢榛《秋日怀弟》4、扬基《春草》5、高启《黄氏延绿轩》6、薛慧《泛舟》7、李梦阳《秋望》8、刘羽《一鹭图》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10、屈大均《摄山秋夕》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13、于谦《上太行》14、李攀龙《平凉》15、孙承宗《二月闻雁》16、吴承恩《舟行》17、谢榛《苦雨后感怀》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19、袁中道《夜泉》20、沈周《栀子花诗》21、徐祯卿《济上作》22、张弼《渡江》23、高启《春暮西园》24、李攀龙《出郭》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27、袁中道《朝耕》28、贝琼《经故内》29、徐渭《题墨葡萄诗》30、粱辰鱼《屈原墓》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32、扬基《闻邻船吹笛》33、于谦《咏煤炭》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35、王世贞《登太白楼》36、吴嘉纪《落叶》37、刘基《过南旺守闸》38、徐贲《写意》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40、唐寅《与沈石田落花诗》41、陶安《泊江州》42、黄峨《又寄升庵》43、李东阳《九日渡江》44、高翥《秋日》45、戴珙《盟台夕照》46、茅坤《夜泊钱塘》47、孙承宗《渔家》48、袁凯《江上早行》49、高启《孤雁》50、王灿《客中》51、李攀龙《与聂仪部明妃曲》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53、王稚登《新春感事》54、徐祯卿《偶见》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56、何景明《竹枝词》57、徐渭《龛山凯歌》58、金銮《柳堤》59、高启《卖花词》60、顾文昱《白雁》61、戚继光《马上作》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 《竹枝词·其二》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64、丘浚《五指山》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ﻫ66、王阳明《寻春》ﻫ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ﻫ68、唐寅《画鸡》69、高启《晚次西陵馆》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ﻫ71、杨基《梦游西湖》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73、高启《寻胡隐君》74、孟洋《烟》75、韩洽《闻雁》ﻫ76、何景明《雨夜》ﻫ77、戚继光《登舍身台》78、钱谦益《与盛集陶落叶》79、谢榛《秋兴》 杜甫《秋兴(其三)》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81、夏完淳《别云间》82、谢榛《渡黄河》ﻫ83、袁凯《白燕》ﻫ84、王世贞《宿香山寺》 86、康海《冬》87、李昌祺《归自南阳》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ﻫ89、孙承宗《二月闻雁》90、邵亨贞《贞溪初夏》91、夏完淳《即事(其二)》92、夏完淳《即事》93、 马中锡《晚渡咸阳》ﻫ94、谢榛《怨歌行》ﻫ95、高启《秋望》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97、【明】高启《咏蔺相如》 【宋】范成大《蔺相如墓》ﻫ98、 吴宪章《访客舟中》 杜甫《客至》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100、杜庠《赤壁》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山丹花的诗句

山丹花的诗句

山丹花的诗句《山丹花》王十朋四月相将莫,山丹开始都。

真心本来赤,正色自然朱。

百合晚乃俗,石榴繁更粗。

谁将仙灶药,花里着功夫。

王十朋是南宋诗人,都城临安在南方,这首诗写“始都”,即初始的都城开封。

阴历四月末是夏天,百花凋零,唯有山丹花开放。

诗中连用“赤”与“朱”字,来写山丹花的真心和本色,赞美它的大红和喜庆。

接着采取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山丹花的超凡脱俗。

百合花开花较晚而且俗不可耐,石榴花掩藏于浓荫之中,又过于繁密拥挤。

只有山丹花是真功夫,它的颜色美丽,仿佛那些修道炼丹的仙人所点化。

《山丹花》刘克庄偶然避雨过民舍,一本山丹恰盛开种久树身樛似盖,浇频花面大如杯怪疑朱草非时出,惊问红云甚处来可惜书生无事力,千金移入画栏栽作者刘克庄也是爱花之人,他外出遇到大雨,到一个农舍避雨,看见了这处盛开的山丹花。

心中大喜,想买下来在家中“画栏”栽种,但花的价格不便宜,他没有“千金”的实力,很是惋惜。

诗歌的中间四句着力写山丹花的姿容。

由于多年栽种,所以枝叶繁茂如车盖;由于经常浇水施肥,花朵也大如茶杯。

鲜红的色彩,真怀疑是“朱草”即仙草来到了人间,又好像是天上飘来的一片红云。

《山丹花》无名氏人间花木眼曾经,未识斯花状与名丹却青山暮春色,续它红树坠时英梅溪野老栽成癖,莲社高人诺不轻小小园林绿将暗,早移芳蕊看敷荣这首诗是宋代无名氏所作,也有版本说是王十朋。

根据诗中的“梅溪”和“莲社”来看,王十朋的可能性较大。

首联颈联是写见过很多花,独不曾见过山丹花。

它太独特,群芳凋零,春已归去,唯有它来继续一段繁华。

“梅溪野老”是作者自指,“莲社高人”是莲花社团成员,他们都爱花成癖。

而此时家中的园林花栏不见了花的踪影,没有花香,一切都显得枯燥乏味。

还是赶快把山丹花移栽过来,让生活一年四季都充满春天的气息。

《山丹花》周昂浪蕊谁能记,山丹旧所闻。

卷花翻碧草,低地落红云。

寒雨沾衣久,溪风入把勤。

莫言羌妇丑,谁识汉昭君。

金代诗人周昂这首诗把山丹花比喻成羌族女子,她虽然没有王昭君那样的美丽,但她非常朴实,并不是一般的“浪蕊”之花。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诗词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含解析)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诗词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含解析)

诗词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共19题)一、复合题(共19题)填空。

(1) ,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2) 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望月怀古》)(3)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4) 曹操《龟虽寿》一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的“老骥”意指,这一诗句表现了诗人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 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2) 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3) 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炼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 解释诗中加点的词语。

i 畦ii 闼(2) 哪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正面表现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自身不能实现这种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阅读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完成练习。

(1) 解释下列词语。

i 娉婷:。

《山丹题壁》赏析

《山丹题壁》赏析

《山丹题壁》赏析-中学语文论文《山丹题壁》赏析周多文明代承继宋代理学思想,开创了理学史的极盛时期。

文人鸿儒乃至政客不仅习学其思想,更崇尚“诗学唐宋”,尤以仿杜诗为最。

因而衍生出不少仿杜诗之作,明代文学中兴大家、复古派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将此,一类诗统称为“杜格”诗,并首推其师一代首辅、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

下面这一首其笔下的《山丹题壁》,正是“杜格”诗中的经典佳作:关山倡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一代名臣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明代中期四朝元老(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不仅在政坛上建功立业,三镇西北、智除巨佞;在文坛上也是极具大家风范,深得“杜诗”忧国忧民、感怀天下的真谛,其诗集《石淙诗稿》堪称明代“杜格”诗的扛鼎之作,上面这首《山丹题壁》便出自其中。

这首诗并非简单地仿“杜诗”而作,而是既有“杜诗”雄浑磅礴的笔力、沉郁悲怆的气质,又兼具深远多义的唐代“义山”诗的风骨。

可谓“出于老杜、比肩义山”。

一、雄浑磅礴出“老杜”诗人并非简单地模仿“杜诗”雄浑磅礴的神韵,而是融人了自己的诗风,这是《山丹题壁》有别于其他“杜格”诗作品的最大特色。

其一:语焉舒缓,渐生雄浑。

与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开篇的“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新奇相比,诗人在首联中并不刻意追求“先声夺人”的突兀感,反而以舒缓的语调娓娓道出西北边陲的风貌。

明代于今甘肃境内的山丹县设“山丹卫”,此处正处于河西走廊之蜂腰,被誉为“丝绸咽喉”,地理位置险要。

“倡仄”一词写出了山丹地势之狭窄;而“人踪少”又一语道出了山丹人烟稀少的风貌;“野色昏”则表明诗人极目远眺山丹风景的时间正是暮色四合的黄昏时分,奠定了全诗的悲凉基调。

然而到了颔联,笔风一转,渐起雄浑之势,因此学杜之痕更加明显。

尤其是“万里”与“百年”这样大气磅礴之词,不免使人联想起杜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颇有几分杜工风韵。

《山丹题壁》赏析

《山丹题壁》赏析

《山丹题壁》赏析作者:周多文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5年第01期明代承继宋代理学思想,开创了理学史的极盛时期。

文人鸿儒乃至政客不仅习学其思想,更崇尚“诗学唐宋”,尤以仿杜诗为最。

因而衍生出不少仿杜诗之作,明代文学中兴大家、复古派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将此一类诗统称为“杜格”诗,并首推其师一代首辅、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

下面这一首其笔下的《山丹题壁》,正是“杜格”诗中的经典佳作:关山偪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一代名臣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明代中期四朝元老(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不仅在政坛上建功立业,三镇西北、智除巨佞;在文坛上也是极具大家风范,深得“杜诗”忧国忧民、感怀天下的真谛,其诗集《石淙诗稿》堪称明代“杜格”诗的扛鼎之作,上面这首《山丹题壁》便出自其中。

这首诗并非简单地仿“杜诗”而作,而是既有“杜诗”雄浑磅礴的笔力、沉郁悲怆的气质,又兼具深远多义的唐代“义山”诗的风骨。

可谓“出于老杜、比肩义山”。

一、雄浑磅礴出“老杜”诗人并非简单地模仿“杜诗”雄浑磅礴的神韵,而是融入了自己的诗风,这是《山丹题壁》有别于其他“杜格”诗作品的最大特色。

其一:语焉舒缓,渐生雄浑。

与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开篇的“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新奇相比,诗人在首联中并不刻意追求“先声夺人”的突兀感,反而以舒缓的语调娓娓道出西北边陲的风貌。

明代于今甘肃境内的山丹县设“山丹卫”,此处正处于河西走廊之蜂腰,被誉为“丝绸咽喉”,地理位置险要。

“偪仄”一词写出了山丹地势之狭窄;而“人踪少”又一语道出了山丹人烟稀少的风貌;“野色昏”则表明诗人极目远眺山丹风景的时间正是暮色四合的黄昏时分,奠定了全诗的悲凉基调。

然而到了颔联,笔风一转,渐起雄浑之势,因此学杜之痕更加明显。

尤其是“万里”与“百年”这样大气磅礴之词,不免使人联想起杜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颇有几分杜工风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诗歌赏析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山丹题壁(诗歌赏析)

山丹题壁(诗歌赏析)

山丹题壁【明】杨一清②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

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

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

(4分)(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

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

(4分)(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在政坛上堪称一代名臣。

素有雄才大略,曾计诛刘瑾,并三次出任宁夏、甘肃、延绥三边军务总制,在西北边陲建功立业,后以华盖殿大学士衔入阁为首辅,有诗集《石淙诗稿》十九卷,由其门生李梦阳评点。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其中不少作品更有明显的向杜甫学习的倾向,或记叙忧国伤时的内容,或呈现沉郁顿挫的老杜诗风,或学习杜甫的诗歌技法。

李梦阳把这一类诗称之为“杜格”。

《石淙诗稿》卷四的这首《山丹题壁》写于杨一清在弘治四年到十二年担任陕西提学副使之时,这是他首次在西北任职。

他面对着西北边塞雄浑悲凉的壮阔之景有感而作,此诗诗风沉郁雄浑,是典型的学杜佳作;而其内容又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这既是与杜诗相异之处,又是此诗突出的独特之处。

一七律技法本来讲究首句须突兀,尤其在具有大气势的诗中,多在首联营造出突兀感,以此造成劈空而来、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如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

【专项300练】平顶山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专项300练】平顶山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⑴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题壁无名氏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试题

题壁无名氏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试题

题壁|无名氏|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试题题壁①无名氏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②满炉煨榾柮③,漫腾腾地暖烘烘。

[注]①题壁: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记载,这是题写在嵩山峻极中院的法堂后檐壁间的诗。

本诗选自《千家诗》。

②争似:怎似。

③榾柮③(guduo):树根。

5.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

请具体分析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6分)5.(6分)答案要点:①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

·②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

③“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

④对比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

(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语言表达2分) 赏析此诗的作者虽不可知,但大概还是可以确定这人是个贤士高人的。

尽管所作《题壁》带有打油诗的意味,却用语朴拙,意蕴深远。

全诗其实可以分开来看,上下两句写的是两种不同的火:一种是野地里,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燃烧起来,看似来势凶猛,一瞬间便可烧红半边天,但是也在一瞬之间,乱茅草就烧完了,火势自然不能随之延续,也就迅速的灭了;另外一种是在火炉里烧老树根疙瘩,它们埋在土里有些年头,早就腐朽了。

也正因为腐朽,火劲儿也就小,烧起来慢腾腾的,看着并不张扬,反而能保持恒温,特别耐烧,因而冬天可以用来煨火,于平平淡淡间给人以长久的温暖。

诗人在诗里并未留下明确的只言片语,对这两种火的形态进行评价,只是单纯地将这两种形态描述出来,诗便结束了。

但诗人的态度已经很分明,他用这两种火的形态来喻指世人做事的两种不同风格,一种谓之爆发力,一种谓之持久性。

辩证地来看,二者或许各有千秋,难说好坏,但诗人字里行间的意味,很显然是赞成后一种风格的,拒绝那种虚燥的、短暂的辉煌,而是去追寻踏实的、长久的温暖。

所以,诗的前后两句之间要用“争似”二字来勾连。

关山逼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的意思

关山逼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的意思

关山逼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的意思“关山逼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出自宋朝诗人杨一清的作品《山丹题壁》,其古诗全文如下:关山逼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翻译】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这首《山丹题壁》写于杨一清在弘治四年到十二年担任陕西提学副使之时,这是他首次在西北任职。

他面对着西北边塞雄浑悲凉的壮阔之景有感而作,此诗诗风沉郁雄浑,是典型的学杜佳作;而其内容又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这既是与杜诗相异之处,又是此诗突出的独特之处。

七律技法本来讲究首句须突兀,尤其在具有大气势的诗中,多在首联营造出突兀感,以此造成劈空而来、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如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

但是《山丹题壁》的首联并不故意以奇句来表现强烈的突兀感,而着重写诗人对西北边塞景色的整体印象,语气虽然相对舒缓,但呈现出沉雄的力度,为全诗的沉郁浑成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以来为东西交通要道,有“丝绸咽喉”之称,此地三面靠山,东临焉支山,南横祁连山,北至龙首山,形成一个西北偏低而东南偏高,中间倾斜的槽形平原,而且山川交错,地形十分复杂,属于半山区地域。

逼,同逼,逼仄是狭窄之意。

此地的山本多是连绵长远的山脉,诗人立足山丹远眺,大约正好从侧面看到远山的山脊,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故产生千里关山有如斧凿刀削一样狭窄险峻之视觉效果。

边塞之地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人烟稀少。

这样一句“关山逼仄人踪少”就精辟地写出山丹的地理特点、诗人远眺边塞的角度、山丹边塞在诗人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野色昏暗点明了具体时间,其时正是黄昏日落之际。

2021高考语文考前押题 古诗歌阅读(边塞征战、感时伤乱)(1)

2021高考语文考前押题 古诗歌阅读(边塞征战、感时伤乱)(1)

2021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古诗歌阅读(边塞征战、感时伤乱)(时刻:40分钟分值:64分)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8分)从军行陈羽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③,老是关山④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①海:那时天山周围的大湖。

②横笛:笛子。

③新声:新的乐曲。

④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成效如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8分)书边事张乔①调角②断清秋,征人倚戍楼③。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④。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 ①张乔:唐朝诗人。

②调角:犹吹角。

③戍楼:防守的城楼。

④梁州:那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1)全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首联中的“倚”字的表达到效。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下列问题。

(8分)山丹①题壁[明]杨一清②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疆场尤有未招魂。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的意思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的意思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的意思“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出自宋朝诗人杨一清的作品《山丹题壁》,其古诗全文如下:关山逼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翻译】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这首《山丹题壁》写于杨一清在弘治四年到十二年担任陕西提学副使之时,这是他首次在西北任职。

他面对着西北边塞雄浑悲凉的壮阔之景有感而作,此诗诗风沉郁雄浑,是典型的学杜佳作;而其内容又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这既是与杜诗相异之处,又是此诗突出的独特之处。

七律技法本来讲究首句须突兀,尤其在具有大气势的诗中,多在首联营造出突兀感,以此造成劈空而来、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如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

但是《山丹题壁》的首联并不故意以奇句来表现强烈的突兀感,而着重写诗人对西北边塞景色的整体印象,语气虽然相对舒缓,但呈现出沉雄的力度,为全诗的沉郁浑成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以来为东西交通要道,有“丝绸咽喉”之称,此地三面靠山,东临焉支山,南横祁连山,北至龙首山,形成一个西北偏低而东南偏高,中间倾斜的槽形平原,而且山川交错,地形十分复杂,属于半山区地域。

逼,同逼,逼仄是狭窄之意。

此地的山本多是连绵长远的山脉,诗人立足山丹远眺,大约正好从侧面看到远山的山脊,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故产生千里关山有如斧凿刀削一样狭窄险峻之视觉效果。

边塞之地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人烟稀少。

这样一句“关山逼仄人踪少”就精辟地写出山丹的地理特点、诗人远眺边塞的角度、山丹边塞在诗人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野色昏暗点明了具体时间,其时正是黄昏日落之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丹题壁【明】杨一清②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

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

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

(4分)(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

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

(4分)(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在政坛上堪称一代名臣。

素有雄才大略,曾计诛刘瑾,并三次出任宁夏、甘肃、延绥三边军务总制,在西北边陲建功立业,后以华盖殿大学士衔入阁为首辅,有诗集《石淙诗稿》十九卷,由其门生李梦阳评点。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其中不少作品更有明显的向杜甫学习的倾向,或记叙忧国伤时的内容,或呈现沉郁顿挫的老杜诗风,或学习杜甫的诗歌技法。

李梦阳把这一类诗称之为“杜格”。

《石淙诗稿》卷四的这首《山丹题壁》写于杨一清在弘治四年到十二年担任陕西提学副使之时,这是他首次在西北任职。

他面对着西北边塞雄浑悲凉的壮阔之景有感而作,此诗诗风沉郁雄浑,是典型的学杜佳作;而其内容又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这既是与杜诗相异之处,又是此诗突出的独特之处。

一七律技法本来讲究首句须突兀,尤其在具有大气势的诗中,多在首联营造出突兀感,以此造成劈空而来、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如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

但是《山丹题壁》的首联并不故意以奇句来表现强烈的突兀感,而着重写诗人对西北边塞景色的整体印象,语气虽然相对舒缓,但呈现出沉雄的力度,为全诗的沉郁浑成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以来为东西交通要道,有“丝绸咽喉”之称,此地三面靠山,东临焉支山,南横祁连山,北至龙首山,形成一个西北偏低而东南偏高,中间倾斜的槽形平原,而且山川交错,地形十分复杂,属于半山区地域。

偪,同逼,逼仄是狭窄之意。

此地的山本多是连绵长远的山脉,诗人立足山丹远眺,大约正好从侧面看到远山的山脊,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故产生千里关山有如斧凿刀削一样狭窄险峻之视觉效果。

边塞之地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人烟稀少。

这样一句“关山偪仄人踪少”就精辟地写出山丹的地理特点、诗人远眺边塞的角度、山丹边塞在诗人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野色昏暗点明了具体时间,其时正是黄昏日落之际。

而风雨苍茫之描写,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多义性出发,可产生多重理解。

其一,实写诗人远眺之时的天气变化,在万里边疆的关山,劲风急雨,扑面生寒,好一派苍凉景象;其二,当时西北地区虽无大规模战事,但蒙古诸部落以成吉思汗后裔自居,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不时入侵西北边陲掠夺物资,诗人以风雨如磐借喻当时边塞在眼前和平宁静的外表下潜藏着动荡的暗涌;其三,诗人当时出仕从政已二十年,这二十年来虽然未经大变,但多少会有飘零异乡的无依感、宦海浮沉的危机感、饱阅世情的沧桑感,诗人在山丹被苍凉阔大的边城景色激发出这些平时隐藏在心里的无限感触,所谓的“风雨”,是心里的不平静,正是诗人心中的风雨。

其四,以上理解或同时存在。

这种模糊性、多义性客观上加强了沉郁的艺术效果。

这样,首联作为起承转合中的“起”,既写了边塞整体景色,又若隐若现地含蓄地提示了诗人的复杂心境,更重要的是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

二颔联在形式上有非常典型的学杜痕迹,“万里”、“百年”的句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明人普遍推崇唐诗,唐诗中又多尊杜甫,杜诗的这一联成为明代文人经常学习的对象。

如李东阳“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雨几重阳”、何景明“万里江湖双涕泪,百年天地几交游”、谢瑧“百年节岁同寒食,万里封疆立介休”,就是评点杨一清《石淙诗稿》的李梦阳,其诗中此句式也比比皆是。

从内容上看,首联写了放眼远观的万里景象,颔联紧承首联,由对外部的观照写到对自身的感慨。

但是推敲下去,又是一个模糊多义的语境。

“万里一身”既是实写自己宦海远游,又是以实写虚,表达诗人心中的孤独感。

出句的“万里”与“一身”既可看作首联与颔联在描写对象方面的承上启下,同时又构成了一组极为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独”字。

诗人在这里强调这个“独”字,又有意无意地暗合了首联“风雨”一词的第三种理解,即表现出诗人在宦海中孑然一身漂泊他乡的流离之感。

而对句中所谓“百年多事”,到底是什么事呢?对“事”的理解又有两种:第一,从大处着眼是指国家大事,具体到眼前是指边关战事;第二,从小处看是指诗人自身心事,即人物由“万里一身”的孤独感而衍生出的细微的心理变化。

颔联以典型的杜诗句式,写了朦胧多义的内容,对首联的承接也符合人物对诗歌刻画对象的观照顺序和心理变化逻辑。

整个颔联照字面直解就是:我孤独一人走了万里路刚刚来到此地,百年来这么多的事情我该和谁讨论呢?副词“方”字用得甚为巧妙,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一旦用了这个字,贯通了上下句的句意。

读者如果只读“万里一身方独往”,是不能理解到诗人想表达的完整含义的。

只有出句和对句合起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倘若改成“万里一身能独往”,这就变成上下句各自单独完整地表达了一个意思。

一个副词的运用,乍看起来无关大局,但细细斟酌之下,却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正因为出句和对句合起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句意,所以这一联实际上是逻辑关系的流水对。

这种逻辑关系的流水对不像时间、空间的流水对那么明显,但同样具有浑成统一的艺术特点。

而巧妙运用对仗,正是老杜诗法中的重要一环,杨一清对其诗歌技巧的学习可说是深得神髓的。

三颈联话锋一转,从颔联的心理活动刻画转向眼前具体实景的描写。

如果说首联写景从面入手,那么颈联的写景则是从点下笔。

“东风四月”点明季节正值春天。

本来“初生草”是一派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但是细心分析,在遥远的江南,二三月已经绿草满原,清人高鼎的七绝《村居》就有“草长莺飞二月天”之句。

而西北边塞到了步入晚春的四月份才有初生嫩草,可想而知其气候之苦寒、土壤之瘦瘠,同时也不排除是边军坚壁清野的后果。

“落日”、“孤城”是边塞诗人常描写的对象,高适《燕歌行》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王维《送韦评事》又有“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这两个经常出现的边塞意象无可否认很容易造出壮阔悲凉的意境。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对这两个意象的描写与前人或有不同,无论高适诗还是王维诗笔下的孤城落日,相当程度上是虚写。

而杨一清所写却是实景,“落日”呼应了首联的“野色昏”,“孤城”则正是诗人所在的山丹城。

蚤字通“早”,边地城池于黄昏就早早关闭城门,是由明王朝的边疆在军事上采取战略防守的态势而决定的。

这一联中,出句以“四月初生草”这样一个具体景象唤起读者的主动联想,从而生动地展现了边地的萧条肃杀;对句更落到实处,写了“孤城早闭门”这样边城独有的景象。

在前两联都运用了多义模糊的艺术手法以致使读者可能产生多种接受体验之后,诗歌本来无可避免地多少带有了义山式的朦胧美,而颈联忽然又回归现实,描写具体物象,诗意从多重性回到了唯一性。

这样的安排一来很好地完成了颈联在七律技法中“转”的任务,二来以独有的边地意象,把首联定下的艺术基调落到实处,全诗至此已经形成了沉郁雄浑的整体风格。

四尾联由实返虚,从眼前实景一下跳跃到回忆中的史实。

山丹此地毗连焉支山、祁连山,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以冠军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一千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擒浑邪王子。

同年夏,霍去病又攻至祁连山,擒酋涂王。

诗人登临之处,正是古战场所在,所以他很容易就联想到这段“汉兵追寇”的史事。

忆及昔年霍去病的赫赫武功,诗人心里百感交集,产生了一句“沙场尤有未招魂”的感慨。

细细玩味起来,这句看似普通的感慨之语所表达的情感,实质上也是模糊多义的,也就是说,诗人在此刻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复杂的、多层次的。

略论之有如下几种:其一,古战场历经千年,还将亘古常在,而死者已矣,生命短促,这是诗人在凝重肃杀的氛围下自然产生的历史沧桑感,以及由生命有限、时空无限的现状生发出的深沉的生命意识,即类似“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其二,也可理解为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即类似“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其三,这些“未招魂”的汉家将士,是在汉王朝军队深入西北腹地向西域匈奴主动出击时牺牲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死在主攻冲锋的路上,死得轰轰烈烈,所以末句还可以理解成诗人在回忆到这些史实的时候,隐约流露出对明王朝一味实行闭关坚守策略的不满,即类似“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四,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不仅保家卫国而且开疆辟土的伟大功绩,表达出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即类似“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虽然诗人的主观情感因其多种可能性而有着不同的客观理解,但谁能说诗人一定没有其中的某种情感呢?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体会主要来自诗句,根据句意而对诗人情感的发展做出逻辑判断,而决不能是凭空臆测。

而上述这些多种理解的可能性正是从诗中根据诗人的情感逻辑推断出来的,所以,更可能接近真实的是诗人同时具有这些情感。

同时,诗人复杂而多层次的感情由前三联的含蓄发展到末句直欲喷薄而出的程度,却又在欲发未发之时,诗歌戛然而止,言忽尽而意无穷,通过这样典型的情感上的“顿挫”,把整体的沉郁诗风推向高潮,造就出更为深沉远大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全诗的艺术特征表现出老杜式的沉郁顿挫、义山式的模糊多义,两者相互结合,使诗意在“实——虚——实——虚”的安排的过程中,产生虚实相生乃至浑融无间的效果。

而其诗句的朦胧多义是把雄浑阔大的景象向沉郁深远的意境推进的主要手段。

就杨一清这首《山丹题壁》而言,既成功地学习了杜甫的诗风,又成功地突出了自身的特点,学古而不拟古,更有其独特创新之处,从这首诗中正可管窥杨一清卓越的诗歌创作功力以及他对明中叶文学复古运动的先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