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多发病,并且属于世界性、全球性的常见疾病。该疾病属于慢性疾病,具有自然缓解、反复发作的特点,人群患病率较高。消化性溃疡之所以被临床重视,不仅是其发病率高,更重要的是其会发生出血、穿孔、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1]。随着对消化性溃疡病因、发病机制、诊疗技术的不断研究,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其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有所降低,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国论文网/1/view-12857013.htm

1消化性溃疡病因、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

�P,一般认为是由于胃粘膜的损害因素与防御因素之间失衡造成的,在胃粘膜损害因素大于防御因素时,就会发生溃疡病,加之精神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参与,构成了溃疡病发生的复杂致病机制[2]。

1.1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主导作用初期消化性溃疡被认为与饮食、应激因素有关。随着不断的发展,提出无酸便无溃疡的观点,因此人们认为消化性溃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胃酸。胃酸对消化道黏膜的作用通常只在正常黏膜防御、修复功能障碍时才会发生,胃酸可对胃粘膜直接损伤,也可与蛋白酶结合发挥消化作用,使胃酸成为损伤黏膜的主要攻击因子,而胃蛋白酶在高酸状态下具有强力的消化黏膜作用[3]。

1.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因素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患者溃疡病的风险是阴性者的3~10倍,Hp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原因,临床在给于抗胃酸分泌药物治疗后,溃疡愈合,但只是短期的

疗效。若根除Hp,溃疡复发率较低。Hp 会使胃窦部的pH值升高,则其胃泌素反馈性释放会增加,促进了胃酸的分泌,进而形成溃疡[4]。此外,Hp感染后会导致多重炎性介质的释放,炎性介质会在胃排空时进入十二指肠,进一步造成十二指肠黏膜损伤。

1.3黏膜屏障损害胃粘膜自身具有抵御各种物理化学损伤的功能[5]。目前,多种药物会造成胃粘膜损伤,例如常见的镇痛药、抗癌药、部分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NSA IDs)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其在消化道出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6]。机体内源性前列腺素缺乏是由于非甾体抗炎药抑制环氧合酶,因此在发挥抗炎作用的同时,还会干扰生理性血栓A2合成而产生胃肠损害作用[7]。同时NSAIDs还会直接穿透胃粘膜屏障导致H+反弥散,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弱黏膜的保护作用,造成胃粘膜损伤。在这种情况下,会引起微血管紊乱,特

别是黏膜的折叠部位,促进了炎症反应过程。

1.4遗传因素相关研究显示,溃疡病患者家族的高发病率,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子女溃疡病发病率高于无溃疡子女。同时消化性溃疡与血型有密切关系,O型血患者溃疡发病率高于其他血型[8]。

1.5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异常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排空时间快于正常人,其肠腔内的pH值对胃反馈调节机制存在缺陷。发生胃溃疡后,胃排空会延长,反流的胆汁酸、溶血卵磷脂会损伤胃粘膜,损伤的胃粘膜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下会发生胃溃疡[9]。

1.6精神因素精神因素会影响胰腺外分泌、胃排空、胃内分泌。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前多处于焦虑、紧张等情绪状态下,并且慢性紧张、兴奋也会促进胃酸的分泌,增加溃疡的发生率。

2临床治疗的大变革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法与原则是依

据病因、发病机制来确定的。例如胃酸、胃蛋白酶作用引起的消化性溃疡,临床应给予抑制胃酸分泌的治疗药物[10]。H2受体拮抗剂的问世,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显著的改观。随着各种药物的相继出现,使千百万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也使其并发症如穿孔、出血的发生率大大降低。H2-RA会选择性竞争结合胃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11]。同时H2受体拮抗剂对组胺刺激的酸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也可抑制胃泌素、乙酰胆碱刺激的酸分泌。H2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液的pH,有效缓解胃粘膜的损伤,进一步保护胃粘膜屏障功能,实现临床的治疗目的。总之,H2受体拮抗剂阻断作用强,治疗溃疡效果显著,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显著,主要作用是选择性抑制胃壁细胞中的H+-K+-ATP酶,以阻断胃酸

分泌,实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与H2受体拮抗剂对比,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高[12]。PPI类药物治疗安全有效,但是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患者胃内细菌过度生长,增加感染的风险。胃内低pH 环境一直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之一。

随着胃酸抑制剂的广泛使用,耐药病原体增加,故所用剂量、疗程不能超过达到预期转归的需要[13]。PPI虽然可迅速缓解消化性溃疡症状,且在短期愈合。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治疗,临床不主张单纯抑酸治疗,应给予常规Hp 根治治疗。临床对于Hp阳性的患者,不论是活动期,还是有无并发症史,均应给予Hp根除治疗[14]。若细菌不能根除应及时调整药物,可以依据临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直到检查Hp为阴性。目前,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抑制胃酸分泌等,药物的敏感性与胃内pH、药

物剂型、给药途径以及药物到达感染部位的浓度等因素相关。当前,治疗一般有单药、二联、三联、四联等方案,三联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最有效方案[15]。标准的三联治疗方案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7~14d,治疗临床疗效较差时可选择其他治疗方案。

3消化性溃疡复发

临床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以达到溃疡愈合的目的。但是仍然要重视消化性溃疡复发问题。

3.1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主要原因。临床对146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给予治疗后随访1年,Hp根除组溃疡复发率为0%,未根除组溃疡复发率为41.09%[16]。

3.2 NSA IDs 目前,临床对非甾体类药物广泛使用。NSAIDs属于弱酸脂溶性药物,在胃酸环境中会溶解成非离子状态,药物通过胃粘膜进入细胞内,使细胞酸化,增加上皮黏膜细胞的通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