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2020年春九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导学案和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导学案【考纲要求】识记: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知道苏联解体。
【知识框架】【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1949年,苏联与一部分东欧国家成立,斯大林还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改革1.原因: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过程:⑴赫鲁晓夫改革: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第一人,年内容:①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勃列日涅夫改革:年内容:经济上推行“”。
评价:依然没有从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状态。
⑶戈尔巴乔夫改革:年内容:首先把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效果。
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方面(倡导“”和“”)。
评价:政治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原因:①80年代末,受改革的影响。
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上、上出现严重问题。
③西方国家推行“”战略。
④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实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表现: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在政治上,实行制和制;经济上,实行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2.苏联解体:原因:①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②改革推行错误路线。
(直接原因)③1991年事件后俄罗斯领导人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④西方等。
结果: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实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3.教训:改革要关注民生,符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巩固训练】1、题24图漫画说明了()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2、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以及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的实质。
一、新课导入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
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
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为什么会最终解体呢?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教师讲解“经互会”建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回答“经互会”建立后的影响。
2.教师讲述中苏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
教材通过介绍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认识不足,容易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掌握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挫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挫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独立了解社会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挫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家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4.情感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传递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发展和挫折的相关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历程和挫折原因,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为案例,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史料:关于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发展与挫折的相关史料。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發展与挫折。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3.操练(2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统编)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掌握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本课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领导人的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史实。
苏联的解体宣告了两极格局的终结,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2.了解东欧巨变的实质。
3.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1.东欧剧变的原因。
2.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苏联解体漫画》教师: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苏联突然解体了,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
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也终结了。
曾经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也随之突然土崩瓦解。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又是怎样土崩瓦解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苏联解体图片,曾经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苏联突然解体了,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
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也终结了。
设置悬念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苏联是如何解体的。
既直观形象有震撼人心。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教师: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北约、华约的建立,最终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了。
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资本主义阵营”,一个是“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主要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展示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8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从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曲折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其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问题。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地图、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介绍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东欧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以下内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后东欧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819”事件;《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结果,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等感知东欧剧变的过程,概况,从而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正确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
2.运用直观教学法,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3.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有关内容的同时,观察当今的国际形势,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形势,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从而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是必要的,以此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赫鲁晓夫改革很多方面脱离了苏联国情,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结果都失败了。
这说明改革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发,不可一味地照搬他国经验。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吸取其教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苏联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分析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及改革的重要性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中国改革开放为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课件、资料,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苏联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苏联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九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18课,主题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苏联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挫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家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社会主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围绕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展开,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挫折、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挫折,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社会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的具体内容不够清楚。
学生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理论有一定的掌握,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过程和挫折的原因可能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思考,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挫折、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等方面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挫折、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
2.难点:社会主义挫折的原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的基本内容。
2.史料分析法:通过史料的展示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相关的史料和图片。
4.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导学案)(原卷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注意改善人民的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设问1:二战后,社会主义使如何从一国变成多国?社会主义阵营使如何壮大起来的?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 ”,简称“ ”。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____________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_____________的轨道。
苏共还强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按照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的力量。
活动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设问2: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领导人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在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4.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但是,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5.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活动三: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设问3:东欧剧变是如何发生的?其原因又是什么?苏联是怎样解体的?其解体有对世界格局产生怎样的深刻影响?6.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政治上,实行;经济上,实行。
7.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俄罗斯领导人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年底,苏联解体。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从诞生到发展所经历的曲折过程。
教材通过详细阐述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使学生了解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教材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的起源、苏联模式、东欧剧变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所经历的挫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挫折原因可能存在片面或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挫折原因,掌握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挫折原因。
2.难点:分析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挫折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比较法:比较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社会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挫折原因。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案(带答案)
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导学案(附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经互会”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推广,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2.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3.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学习新课: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经互会成立的背景、概况和评价;2.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3.中苏互助局面的出现。
(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如何评价经互会的影响材料: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
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
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
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局限;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小过于局限。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影响;2.东欧巨变的原因和概况;3.苏联的解体过程。
(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苏联解体的原因与苏联解体的影响:合作探究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合作探究3: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课堂达标检测:1. 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一九事件”。
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B.“八·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C.通过政变戈尔巴乔夫强化了国家领导权D.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就不会解体2.东欧剧变主要是指( )A.国家名称变了B.国家的版图变了C.国家的首都变了D.国家的性质变了3.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讲到:“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的发展和挫折。
教材通过介绍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最终会取得胜利。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越南的社会主义建设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挫折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认识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掌握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最终会取得胜利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的挫折原因,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社会主义概念,引出本课的主题: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 同步学案设计(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课程标准】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考点梳理】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经互会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②建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③影响: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中苏关系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②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背景: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②内容: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③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背景: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②内容: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③评价: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①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②内容(2)东欧剧变①原因:东欧各国的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②结果: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苏联解体①催化剂:“八一九事件”。
②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
【基础演练】1.(2019·四川成都)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
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 B.计划与市场结合C.自由放任 D.多种所有制并存2.(2019·山东淄博)某节历史课上提到“马歇尔计划”“古巴导弹危机”“苏联解体”等关键词。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以下内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后东欧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819”事件;《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结果,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等感知东欧剧变的过程,概况,从而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正确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
2.运用直观教学法,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3.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有关内容的同时,观察当今的国际形势,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形势,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从而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是必要的,以此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赫鲁晓夫改革很多方面脱离了苏联国情,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结果都失败了。
这说明改革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发,不可一味地照搬他国经验。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吸取其教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程目标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教学目标目标细化目标层级结果性目标感悟性目标了解理解评价迁移运用家国情怀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原因、启示及影响√√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法讲解、问题导向图片展示学法自主学习、表格列举、归纳概括、合作探究教学资源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旧知导入出示复习问题:⒈了解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与欧洲联合的基本史实;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特点和日本经济崛起与原因;⒉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的原因和影响;⒊探究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共同原因,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
课前复习知识点课中回答问题巩固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加强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联系。
二、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齐读标题,这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齐读学习目标:1、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2、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启示,探究苏联解体的影响;3、感悟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朗读学习目标初步熟悉本节课需要掌握得内容,便于学习内容抉择。
三、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1.展示材料——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变为多国:根据教师讲解和图片史料加深知识的记忆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史料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加强学生对历力量的壮大2.展示材料——苏联模式的推广:材料1—经济:建立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材料2—政治:建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实质: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然而,从1973年起苏联的军费就超过了美国。
1971年,苏联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增至860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1023亿美元。
到了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军费开支都超过了2000亿美元,但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50%—60%,而这种畸形的军事投入在苏联却是一种常态。
归纳总结:(1)经济上:“新政策”;(2)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3)评价: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图解改革】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改革图解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展示: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
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
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戈尔巴乔夫在思想、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特点(或措施)。
提示:思想上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政治上多党制、议会制代替共产党和苏维埃制度;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归纳总结:改革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2.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理解东欧剧变的原因与剧变的实质。
材料展示: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设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提示:东欧剧变的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各国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体制弊端,成效不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出来;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等。
归纳总结:(1)剧变的原因;(2)剧变的表现;(3)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8.19”事件和苏联解体过程。
材料展示:伴随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发展,社会日益动荡。
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年的历史,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苏共内部进一步分化,400多万党员退党。
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共和国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提示:(1)主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影响;政治思想改革错误,反对马列主义和共产党执政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2)启示:①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等。
归纳总结:苏联解体与原因(1)苏联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
(2)解体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直接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路线。
具体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偏差;共产党自身的原因;经济方面的错误;民族方面的因素;西方和平演变等。
【图解演变】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图解三、课堂总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遭受的重大挫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不切实际地倡导“政治多元化”,使改革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实际的正确道路。
实践证明:立足国情的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苏联改革与解体涉及的方面很多,从学生的感觉来说比较遥远,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对这样的情绪体验和讲解不会引发学生更深、更积极的思考,思考的深度肯定远远不够。
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学生对苏联解体的认识,老师要适当的给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这是因为什么?通过启发讨论学生比较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也就更能感受到我们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基础知识】知识点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建立了__________委员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斯大林按照__________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中国: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____________阵营的力量。
知识点2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知识点3东欧剧变1.原因(1)20世纪______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
(2)各国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西方国家加紧推行“__________”战略。
(4)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2.后果:东欧各国__________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基础达标】1.1950年,我国与哪个国家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A.美国B.苏联C.日本D.德国2.小丽同学写了一篇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论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彻底打破了苏联模式B.大力推广种植玉米C.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D.发动垦荒运动3.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改革造成的直接后果是()A.苏联经济大滑坡B.党内斗争日益尖锐C.民族矛盾日益尖锐D.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4.1991年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徐徐降下,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是() A.同盟国解体B.轴心国瓦解C.苏联解体D.苏联成立5.读图,回答问题。
(1)通过观察图片指出,二战后初期,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在地域上有什么特征?(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能力提升】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并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力量壮大B.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亚非拉国家反殖民统治D.亚非拉国家的改革2.东欧剧变的实质是()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3.曾经强大的苏联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它的教训十分深刻。
苏联解体说明()①社会主义的失败②社会主义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③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④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材料一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对苏俄(联)历史发展分别有何重大贡献?材料二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而这种旧体制在苏联又是根深蒂固的,这就决定了这场改革必然是不彻底的。
——《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他的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材料三苏联的剧变有其十分深刻的深层次历史原因……不要因为苏联剧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而忽略了苏联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忽略引起质变的诱因,忽略量变背后更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夭折的戈尔巴乔夫时期(下)》(3)请你根据材料三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
5 材料一材料二苏联军事工业增长表(1)通过材料一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如何看待材料二中军事工业的迅速增长?【基础知识】知识点1 1.经济互助苏联模式2.社会主义知识点2斯大林农产品新政策戈尔巴乔夫加速经济改革苏共多党1991知识点3 1.60和平演变2.社会制度【基础达标】1.B2.A[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3.D4.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从题干中的“1991年底”“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徐徐降下”可判断是苏联解体。
5.(1)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其中亚洲新建立了4个社会主义国家,东欧新建立了8个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