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学案

合集下载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所选的《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抒情、借古讽今的写作方法,《泊秦淮》这首诗既具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上述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要点和《泊秦淮》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用字的精炼、准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用精炼、准确的诗句所传达的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和对比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蓄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2.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等方式学习诗歌,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泊秦淮》歌曲和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氛围。

2.整体感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等),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诗中的难字难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讨论“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两个“笼”的含义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登幽州台歌》和《泊秦淮》,引导学生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风格的差异。

4.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泊秦淮》这首诗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泊秦淮》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欣赏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代诗人及其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泊秦淮》。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4.了解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2.诗文内容的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古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背景知识和重难点词语。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3.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5.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诗文内容、背景知识、重难点词语解释等。

2.相关资料: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介绍、秦淮河的图片等。

3.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朗诵或音乐。

4.作业纸:用于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文《泊秦淮》,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一、引言《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篇诗作,描绘了他在秦淮河边泊船时的感受与思考。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泊秦淮》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泊秦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掌握《泊秦淮》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4. 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批评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可通过准备一段秦淮河的音乐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杜牧,了解学生对唐代文学的了解程度。

2. 理解诗意- 教师朗读《泊秦淮》,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 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描绘,例如秦淮河的美景、夜晚的静谧等。

- 讨论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孤独、思乡等。

3. 解读修辞手法- 教师解读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诗意和情感的作用。

4. 文学批评思维培养- 引导学生对《泊秦淮》进行文学批评思考,例如探讨杜牧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图。

- 提醒学生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思考。

5. 欣赏与创作- 邀请学生欣赏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如杜甫的诗歌。

- 分组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唐诗,可以以泊船或其他题材为主题,鼓励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

6. 总结-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总结学生对于《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

- 强调诗歌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自己对《泊秦淮》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进行文学评论。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或图书馆,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

2. 开展唐诗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情。

3.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牧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杜牧 泊秦淮 教案

杜牧 泊秦淮 教案

杜牧泊秦淮教案教案标题:杜牧《泊秦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杜牧及其代表作品《泊秦淮》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境;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杜牧的诗歌《泊秦淮》;2. 掌握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境;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教学准备:1. 杜牧的《泊秦淮》原文;2.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杜牧的生平和代表作;2. 提问:你们对《泊秦淮》这首诗有什么了解?二、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15分钟)1. 展示《泊秦淮》的原文,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2. 分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文学鉴赏(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泊秦淮》的意境、情感和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整体讨论和点评。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提供几个写作题目,如“写一篇关于你最喜欢的地方的文章”或“写一篇关于旅行的诗歌”;2. 学生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写作,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诗歌结构、语言和意境进行创作;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老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对杜牧《泊秦淮》的理解和鉴赏;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如阅读其他杜牧的作品或与《泊秦淮》主题相关的作品;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3.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文学活动,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杜牧《泊秦淮》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

注:以上教案仅为示例,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泊秦淮》学案(含答案)

《泊秦淮》学案(含答案)

《泊秦淮》学案(含答案)《泊秦淮》学案(含答案)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作者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背景资料:《泊秦淮》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

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三、问题探究: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答;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

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2、说说这首诗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答:“笼”,即笼罩的意思。

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它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淡雅的景色,渲染出朦胧、凄凉、冷寂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

3、“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答:在全诗的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4.“商女”和“《后庭花》”各指什么?答:商女:指歌女,旧时以歌唱为业的女子。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作的歌曲,被后人称做“亡国之音”。

5、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不是。

《泊秦淮》文章教案

《泊秦淮》文章教案

《泊秦淮》文章教案泊秦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杨师道所作的一首诗。

描绘了作者泊船于秦淮河畔,感慨时光流转,感叹江南之美。

2. 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开头部分: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环境引起读者的注意。

2)中间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3)结尾部分:以思考当下和对未来的展望作为结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的使用。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阅读并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

2)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阅读和讲解文章1)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全文,讲解生词和理解文章内容。

2. 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讨论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文章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讨论其效果和目的。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学生独立阅读《泊秦淮》,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学生思考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3)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泊秦淮》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方法。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扩展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
举例:在分析“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人通过这一景象所暗示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无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讨诗句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直接输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泊秦淮》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1.学生能通过朗读、背诵,感受古诗文韵律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能理解并运用课内生字词,掌握古诗文的基础知识,增强语文素养。
-意境的领悟:古诗文意境的抽象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需通过具体描绘、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领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往往难以准确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加强指导。
-思想感情的深层解读: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人的历史感慨和个人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挖掘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
3.学生通过分析《泊秦淮》的意境、修辞手法,培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4.学生通过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5.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学会分享观点,解决问题。
6.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如创作诗词、解读历史等,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探讨诗人思想感情,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持续、主动探究古诗文的学习态度。
5.比较阅读《泊秦淮》与其他古诗文,如《夜泊牛渚怀古》、《枫桥夜泊》等,分析其异同。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诗人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二、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杜牧,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三、鉴赏诗歌1、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

2、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5、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6、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泊秦淮-杜牧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泊秦淮-杜牧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泊秦淮-杜牧》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泊秦淮》。

2.理解《泊秦淮》的主题和意境。

3.掌握《泊秦淮》的基本背景和文学特点。

4.通过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

二、导学重点1.杜牧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泊秦淮》。

2.《泊秦淮》的主题和意境。

3.《泊秦淮》的基本背景和文学特点。

三、导学难点1.理解《泊秦淮》中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泊秦淮》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四、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介绍杜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泊秦淮》作者的背景和文学地位。

2.学习《泊秦淮》:带领学生逐句阅读《泊秦淮》,解释其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整体意思。

3.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分析《泊秦淮》中所表现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自由发挥,探讨诗歌所蕴含的意义。

4.赏析诗歌:请学生展示对《泊秦淮》的理解和感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泊秦淮》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作尝试,写一首自己的诗歌或散文。

六、作业布置1.阅读杜牧其他的诗歌作品,总结作者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

3.完成课堂上的创作活动,提交自己的作品。

七、拓展延伸1.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解读《泊秦淮》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2.组织学生参加文学论坛或比赛,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鉴赏能力。

通过这样的导学案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泊秦淮》这首名篇的背景和内涵,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体会文学之美,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课时一、导入引言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曲折优美,描绘了当时社会风情和人生百态。

其中的《泊秦淮》就是一首反映江南风光的佳作。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与情感,感受江南的柔美和诗意。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泊秦淮》,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怀与境界。

古诗泊秦淮教案

古诗泊秦淮教案

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标题: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2. 学习并理解古诗《泊秦淮》的意义和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

2. 掌握古诗《泊秦淮》的意义和内涵。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3.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提问:“你们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有什么了解?他们是如何创作诗歌的?”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古诗《泊秦淮》(15分钟)1. 分发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原文和翻译,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 解读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心情和感受。

步骤三:讨论与交流(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诗《泊秦淮》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和词句。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理解。

步骤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对古诗《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情景的想象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词语,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步骤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情景的想象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古诗的美和古代文人的情怀。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古代文人的作品,比如杜甫、白居易等,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类似泊秦淮的地方,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泊秦淮-杜牧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泊秦淮-杜牧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泊秦淮-杜牧》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1. 教学目标- 了解杜牧及其作品《泊秦淮》的背景及特点- 理解《泊秦淮》中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泊秦淮》的结构与艺术特点-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2.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泊秦淮》中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泊秦淮》的结构与艺术特点3. 教学准备- 杜牧的生平及作品背景资料- 课堂所需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课堂练习及活动所需材料二、课堂导学内容1. 导入引导学生阅读《泊秦淮》全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概括诗歌内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 讲解- 介绍杜牧的生平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分析《泊秦淮》的背景及写作动机- 解读《泊秦淮》中的意境,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文学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泊秦淮》的结构及其艺术特点3. 活动- 分组讨论《泊秦淮》中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探讨诗歌描写的意象与情感-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泊秦淮》,理解诗歌的音韵及节奏感- 设计文学赏析题目,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泊秦淮》的内涵和意义4. 总结结合课堂讨论及活动,总结《泊秦淮》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5. 课后练习布置阅读相关的文学材料,让学生写读后感或相关评论,加深对《泊秦淮》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和练习,评价学生对《泊秦淮》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检查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鉴赏和思辨。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泊秦淮》。

2.理解《泊秦淮》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境。

3.掌握《泊秦淮》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学重点:1.杜牧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泊秦淮》。

2.《泊秦淮》中的主题和意境。

3.《泊秦淮》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导学难点:1.理解《泊秦淮》中所表达的意境。

2.掌握《泊秦淮》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前准备:1.提前准备好杜牧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泊秦淮》的资料,以便进行讲解。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泊秦淮》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学习诗人杜牧的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

(2)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泊秦淮》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学习杜牧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朗读《泊秦淮》这首诗,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背景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泊秦淮》,理解诗句含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手法。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师点拨1.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 老师讲解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五)背诵默写1.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背诵《泊秦淮》这首诗。

2. 学生独立完成默写,老师检查。

(六)总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作者:杜牧3. 背景:晚唐时期4. 意境:烟笼寒水月笼沙5. 情感:忧国忧民6. 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一:[泊秦淮教案]杜牧《泊秦淮》泊秦淮⑴烟⑵笼寒水月笼沙,夜泊⑶秦淮近酒家。

商女⑷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⑸。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挨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

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末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末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泊秦淮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诗歌的赏析与理解。

2. 难点:对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准备课件、诗歌文本。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古诗,叫做《泊秦淮》。

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初步理解。

(学生自读)师:好啦,谁来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呀?生:感觉挺有意境的,但是有些地方不太懂。

师:哈哈,这很正常。

那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这首诗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谁来说说写了什么呀?生:写了晚上秦淮河的景色。

师:对呀,那这种景色给人什么感觉呢?生:有点朦胧。

师:非常棒!那接着下一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又说了啥呢?生:诗人晚上把船停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师:很好。

那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呢,这又表达了什么?生:好像是说那些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还在唱那种亡国的歌。

师:太对啦!那诗人通过这两句想表达什么情感呢?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吧。

师:没错,诗人通过描写秦淮夜景,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担忧和不满。

大家都理解了吧?生:理解啦。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互动,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内涵。

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和培养。

《泊秦淮-杜牧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泊秦淮-杜牧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泊秦淮-杜牧》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理解并精通杜牧的《泊秦淮》的背景知识和意境特点。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感悟诗歌中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二、导学重点和难点1. 背景知识: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意境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应用的修辞手法。

4. 主题和情感:熟识诗歌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三、导学内容1. 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理解《泊秦淮》的意境特点。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感受诗歌中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四、导学过程1. 阅读杜牧的《泊秦淮》,了解诗歌所描绘的背景和场景。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其作用和效果。

3. 谈论诗歌表现的主题和情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4. 通过谈论和分组讲解,加深对《泊秦淮》的理解和感悟。

5. 完成教室小结和作业,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五、导学评判1. 同砚能够理解并准确表达《泊秦淮》的意境和情感。

2. 同砚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同砚能够深度沉思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提升文学情感体验能力。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杜牧这位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泊秦淮》的背景和主题。

2.理解《泊秦淮》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培育同砚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古诗词的观览和理解能力。

导学内容:1.诗人杜牧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淮梁,唐代诗人。

其诗风清新婉约,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致的情感著称。

杜牧对风景的描写独具匠心,尤其擅长写江南的景色和民情,代表作品有《泊秦淮》、《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诗歌赏析:《泊秦淮》是杜牧创作的一首描述秋夜江南风景的名篇。

诗中描绘了夜晚泊船在秦淮河畔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秋夜美景的感慨与深思。

3.诗歌解读:《泊秦淮》这首诗通过描写“秦淮清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景物,呈现了江南秋夜的安静和秀丽。

《泊秦淮》学案

《泊秦淮》学案

《泊秦淮》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杜牧,注重相关诗句的积累。

2、理解诗句的含意,背默全诗。

3、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晚唐统治阶级不顾国家安危,荒淫无度、醉生梦死的本质。

学习重点:目标1.学习难点:目标2.学习方法:朗读、探究。

学习过程:一、读诗句、知诗人(要求划分节奏)泊秦淮(一句一顿)泊秦淮(一句二顿)烟笼寒水月笼沙,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隔江犹唱后庭花。

1.回忆杜牧的诗。

《》,。

《》,。

关于作者:杜牧(803年-约852年),字,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代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或樊川居士。

著有《》。

杜牧的诗歌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

与并称“”。

2.写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如著名的《阿房宫赋》。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二、解词义、释诗意(可参看课下注释及译文划出自己不懂的词语)笼:泊:近:犹:烟雾月色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哪里懂得亡国恨,还在对岸的酒楼里高唱《后庭花》。

三、抓词句、悟情感1)简析两个“笼”字的妙处?(方法回顾:释义+内容+画面)笼,的意思,两个“笼”字,将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形象准确的描绘了一幅的画面。

2)“夜泊秦淮近酒家”中照应了题目,点明了时间,点明了地点,本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学案
课题:古诗四首——《泊秦淮》时间:课型:自学讨论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以济世之才自负。

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以七言绝句著称。

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后庭花》曲,不禁触景生情,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二、默写。

泊秦淮
杜牧
,。

,。

三、弄清诗句大意:
泊秦淮
,。

,。

四、理解诗歌,把握主旨: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
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亡国历史,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切忧虑。

五、诗歌赏析。

1.“,。

”这两句诗是《泊秦淮》中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当时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呈现的画面。

3.“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4.一个“寒”字有何妙处?
5.“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它作简要赏析。

6.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阅读《泊秦淮》,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

两个“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

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优秀诗篇。

参考答案;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3.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4.“寒”字不仅点出季节(时值深秋或冬季)、环境冷寂的特点,还透出诗人心中的悲凉。

5.一是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二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6.诗人采用曲笔的形式,表面是在斥责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充满辛辣的嘲讽,表面上是批评商女,实则把矛头指向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7.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