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捉泥鳅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含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学习使用适当的捉泥鳅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准备:1. 活泥鳅若干条2. 捉泥鳅的容器(如脸盆、水桶等)3. 捉泥鳅的工具(如网兜、勺子等)4. 毛巾、肥皂等清洁用品教学内容:一、捉泥鳅(5分钟)1. 教师向幼儿介绍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外观、鳞片、尾巴等。
2. 讲解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用手捉、用网兜捞等。
3. 教师与幼儿一起在容器中捉泥鳅,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二、泥鳅的特点(5分钟)1. 教师与幼儿一起观察捉到的泥鳅,讨论泥鳅的特点,如光滑的皮肤、鳞片、游泳方式等。
2. 幼儿分享自己捉泥鳅的心得,讨论捉泥鳅的难易程度。
三、泥鳅的清洁(5分钟)1. 教师向幼儿讲解如何清洁泥鳅,引导幼儿观察清洁过程中的变化。
2. 教师与幼儿一起用毛巾擦拭泥鳅,用肥皂清洗泥鳅的身体。
3. 幼儿亲手清洁泥鳅,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四、泥鳅放归大自然(5分钟)1. 教师向幼儿讲解泥鳅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思考泥鳅为何要放归大自然。
2. 教师与幼儿一起将清洁后的泥鳅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3. 幼儿观察泥鳅在自然环境中的表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五、活动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本次活动,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针对本次活动的组织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类似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捉泥鳅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泥鳅特点的认知。
2. 关注幼儿在清洁泥鳅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搜集幼儿在活动结束时的分享内容,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满意度和收获。
六、科学探索:捉泥鳅的奥秘(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泥鳅能在水中自由游动?”引导幼儿思考泥鳅的生理特点。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知道泥鳅对环境的要求。
2.通过捉泥鳅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会捉泥鳅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泥鳅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2.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泥鳅若干条。
2.捉泥鳅的工具:小桶、网兜、手套等。
3.教学场地:户外泥鳅池。
五、教学过程1.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泥鳅吗?谁知道泥鳅长什么样?生:泥鳅长长的,滑滑的,身上有花纹。
师:对了,泥鳅是一种生活在水里的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捉泥鳅,好不好?生:好!2.讲解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师:在捉泥鳅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泥鳅身体细长,呈圆筒形,身上有花纹,喜欢生活在泥里。
泥鳅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怕冷、怕干燥。
3.讲解捉泥鳅的方法师:现在我们知道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了,我来教大家如何捉泥鳅。
(1)准备工具:小桶、网兜、手套等。
(2)选择合适的地方:在泥鳅池的边缘,泥鳅较多的地方。
(3)捉泥鳅的方法:用手轻轻插入泥里,感受泥鳅的存在,然后用网兜将其捞起。
4.实践活动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捉泥鳅的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捉泥鳅吧!(1)分组进行捉泥鳅活动,每组4-5人。
(2)在捉泥鳅过程中,注意安全,不要损坏泥鳅池的环境。
(3)捉到泥鳅后,将其放入小桶中,观察泥鳅的特征。
生1:我学会了捉泥鳅的方法。
生2:我知道了泥鳅的生活习性。
生3:我觉得捉泥鳅很好玩,我很喜欢。
师:是的,捉泥鳅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捉泥鳅的方法,还了解了泥鳅的生活习性。
希望大家能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保护环境。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泥鳅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达到了教学目标。
2.在实践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泥鳅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水边,喜欢在泥土中穴居。
2. 泥鳅的特点:体表有黏液,光滑,灵活。
三、教学准备:1. 实物:活泥鳅。
2. 教具:捉泥鳅的工具(如网、盆等)。
3. 观察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活泥鳅,引导幼儿说出泥鳅的特点。
2. 讲解: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生活环境。
3. 实践:分组进行捉泥鳅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4. 总结:让幼儿分享捉泥鳅的心得,总结泥鳅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五、教学反思:1. 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泥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捉泥鳅活动。
2. 在实践过程中,幼儿观察到了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提高了观察能力。
3. 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不足之处:在捉泥鳅活动中,部分幼儿对捉泥鳅的工具使用不熟练,下次活动需加强指导。
5. 改进措施: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不足,加强教学道具的准备和指导,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捉泥鳅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幼儿的观察、操作、协作等情况。
2. 收集幼儿在活动中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幼儿对泥鳅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征询幼儿对捉泥鳅活动的反馈,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教学扩展:1. 邀请家长参与捉泥鳅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共同了解泥鳅的特点。
2. 组织幼儿参观渔场,了解泥鳅的养殖过程,拓宽幼儿的视野。
3. 开展泥鳅绘画活动,让幼儿发挥创意,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泥鳅。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捉泥鳅活动中,注意安全事项,如防止幼儿滑倒、摔伤等。
2. 活动过程中,关注每个幼儿的表现,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
3. 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6篇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1活动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材质手套捉泥鳅,感知粗糙材料能防滑的现象。
2、敢于亲近泥鳅,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活动准备:1、大地毯、泥鳅、盆、毛巾;塑胶手套、毛线手套;图文字卡(粗糙、光滑)2、童谣歌曲《捉泥鳅》、PPT活动过程:一、看看说说——大胆表达对泥鳅特性的了解T:(出示PPT)春天来了,冬眠的小动物们都醒来了。
最近在我们的自然角多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提问:你了解泥鳅吗?你知道关于它的秘密吗?小结:泥鳅是一种鱼,它身体细细长长的,身上有着一层滑溜溜的保护层——黏液。
二、捉泥鳅——在操作、比赛中发现捉泥鳅的方便与材料的关系(一)第一次空手捉泥鳅T:你们说泥鳅的黏液可以保护它不被抓住,真的吗?那你们想不想试试捉一捉泥鳅?(提醒幼儿卷起袖子)1、请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问:你捉起来觉得怎么样?2、请全体幼儿一起试试捉泥鳅,体验泥鳅的光滑,不易捉住。
(二)第二次戴手套捉泥鳅:T:泥鳅浑身都是光滑的,要抓住还真费劲!所以,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两样秘密武器——两种手套,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来帮你们更容易捉泥鳅。
1、幼儿戴手套捉,要求:戴一只,用戴手套的手去抓。
两种手套都试一试,比比哪一种手套更容易捉。
2、交流讨论:戴哪种手套容易捉?为什么?(丰富词:粗糙、光滑)小结:用光滑的手套很难捉住光滑的泥鳅,而用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住光滑的泥鳅,原来粗糙的东西能——防滑。
(三)第三次捉泥鳅比赛T:大家都觉得粗糙的绿手套捉泥鳅方便,那我们来一次捉泥鳅比赛,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像你们刚才试的那样有防滑本领!听清比赛要求:3人一组合作,2人抓,1人数。
看哪队合作得好!给你们30秒时间,听到“叮”时间到,停止捉泥鳅。
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捉泥鳅》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体验捉泥鳅的过程,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 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3. 团队合作捉泥鳅的游戏三、教学准备:1. 泥鳅若干条2. 捉泥鳅的工具(如网、盆等)3. 清水一盆4. 教学图片或视频素材5. 记录表(用于记录泥鳅的特征)四、教学过程:1. 引入:邀请幼儿观察泥鳅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谈论泥鳅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讲解:向幼儿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如泥鳅为什么能在泥土中生活、如何呼吸等。
3. 实践:带领幼儿到户外或室内泥鳅养殖区,让幼儿亲自动手捉泥鳅,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4. 记录:鼓励幼儿观察捉到的泥鳅,记录泥鳅的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等。
五、教学反思:1. 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泥鳅的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捉泥鳅的活动。
2. 在实践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多样,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让幼儿学到知识。
4. 下次活动可以尝试引入更多有关泥鳅的知识,如泥鳅的饮食习性、生长环境等,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泥鳅。
5. 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捉泥鳅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表现。
2. 评估幼儿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3. 收集和分析幼儿的记录表,了解他们对泥鳅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4. 通过幼儿的分享和提问,了解他们对捉泥鳅活动的兴趣和认识。
七、安全注意事项:1. 在捉泥鳅活动前,向幼儿讲解活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避免滑倒、小心捉泥鳅等。
2. 确保活动场地安全,无尖锐物品和危险障碍。
3. 成人陪同幼儿进行活动,随时关注幼儿的安全情况。
4. 活动结束后,检查幼儿的身体,确保没有受伤或不适。
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五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第三节《捉泥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捉泥鳅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关爱。
2. 学会捉泥鳅的正确方法,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捉泥鳅的正确方法。
重点: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模型、图片、视频、捉泥鳅工具。
学具:小桶、毛巾、捉泥鳅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展示泥鳅模型,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
1.2 邀请幼儿分享捉泥鳅的经历,激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2.1 介绍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捉泥鳅的方法。
2.2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泥鳅的特点。
3. 随堂练习(5分钟)3.1 教师示范捉泥鳅的正确方法,幼儿跟随操作。
3.2 分组进行捉泥鳅比赛,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4.1 教师点评幼儿捉泥鳅的表现,强调正确方法。
4.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呈圆筒形;体表有粘液,滑不溜手。
2. 泥鳅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淡水,喜欢在水底的泥沙中钻来钻去。
3. 捉泥鳅方法:双手并拢,轻轻捧起泥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关于泥鳅的画,并描述其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发现部分幼儿对泥鳅的了解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捉泥鳅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感受泥鳅的特点,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鼓励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捉泥鳅的正确方法。
2. 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
3. 例题讲解:介绍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捉泥鳅的方法。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捉泥鳅》。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5章“动物世界”中的第2节“水生动物”,主要围绕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捕捉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增强对水生动物的认识。
2. 学习捕捉泥鳅的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 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捕捉方法。
教学重点:泥鳅的外形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泥鳅图片、实物、捕捉工具、PPT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捉泥鳅的工具(如小网、小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泥鳅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泥鳅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泥鳅外形特征学习(10分钟)(1)教师展示泥鳅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
3. 泥鳅生活习性学习(10分钟)(1)教师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如生活环境、食物等。
(2)学生互动,提问并解答关于泥鳅生活习性的问题。
4. 捕捉方法学习(10分钟)(1)教师展示捕捉工具,讲解捕捉泥鳅的方法。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捕捉泥鳅,体验捕捉的乐趣。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捕捉泥鳅的最佳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6.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选取一道关于泥鳅生活习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皮肤光滑尾部尖细2. 泥鳅的生活习性水生动物喜欢栖息在泥沙中以浮游生物为食3. 捕捉方法使用捕捉工具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捕捉泥鳅的方法。
2. 答案:(1)泥鳅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皮肤光滑、尾部尖细。
生活习性:水生动物,喜欢栖息在泥沙中,以浮游生物为食。
大班科学教案《捉泥鳅》含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捉泥鳅》含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 学会与同伴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活泥鳅若干条2. 捉泥鳅的工具(如网、盆等)3. 记录表格4. 画笔、彩纸等美工材料教学内容:一、导入部分(5分钟)1. 谜语导入:引导幼儿说一说泥鳅的特点,如滑、圆等。
2. 教师出示泥鳅,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二、实践活动(10分钟)1. 捉泥鳅:幼儿分组进行捉泥鳅活动,尝试用各种工具捉泥鳅。
2. 观察记录:幼儿在捉泥鳅的过程中,观察泥鳅的行为特点,记录在表格上。
三、分享交流(5分钟)1. 幼儿分享捉泥鳅的过程和感受。
四、美工活动(5分钟)1. 幼儿用画笔、彩纸等材料创作关于泥鳅的画作。
2.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发挥创意。
2. 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建议。
3. 教师鼓励幼儿在下次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尝试。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捉泥鳅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关注幼儿在分享交流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泥鳅的认识。
3. 评价幼儿在美工活动中的创意和表现。
教学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泥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捉泥鳅活动。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发展。
但在分享交流环节,部分幼儿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美工活动中,幼儿充分发挥创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在组织和引导方面仍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幼儿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科学探索(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泥鳅为什么会滑?它如何在水中游动?”2. 幼儿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泥鳅的行为。
3.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游泳方式,讲解泥鳅的生理特点。
七、认知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其他鱼类,引导幼儿区分与泥鳅的不同。
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三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围绕“捉泥鳅”的活动展开。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培养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鳅实物、图片、视频、观察记录表、教学PPT等。
2. 学具:小桶、渔网、毛巾、观察记录表、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参加“捉泥鳅”活动,引发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泥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
3. 新知讲解:通过PPT和实物观察,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
4. 例题讲解:分享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演示。
5.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捉泥鳅实践活动,观察记录泥鳅的特征。
7. 情感教育: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幼儿保护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光滑,呈灰色或棕色。
2. 泥鳅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淡水湖泊、河流、稻田等水域。
3. 泥鳅的生态价值: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科研价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了泥鳅的特点,培养了观察、表达、合作能力。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紧凑,提高课堂效率。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其他动物的观察实践活动,深入了解自然生物的多样性,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具体内容为捉泥鳅。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学习捉泥鳅的方法以及了解捉泥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掌握捉泥鳅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重点: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鳅、水桶、渔网、观察盒、放大镜等。
2. 学具:小水桶、渔网、观察盒、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池塘,现场捕捉泥鳅,让学生亲身感受捉泥鳅的乐趣。
2. 例题讲解:a. 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b. 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c. 捉泥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3. 随堂练习:a. 学生分组,每组派一名代表捕捉泥鳅,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b. 各小组讨论并分享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c.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5. 学生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捉泥鳅实践活动。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2. 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3. 捉泥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七、作业设计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泥鳅的捕捉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关爱动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动物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2. 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1. 选择合适的时间:泥鳅喜欢在清晨和傍晚活动,此时捕捉成功率较高。
大班科学优秀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1. 教学背景学校:XXX幼儿园年级:大班科目:科学主题:水中生物内容:捉泥鳅2.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知道泥鳅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和食性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捉泥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好奇心,同时让学生了解泥鳅的生长环境,体会自然之美。
3.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乐趣,感受自然及科学的魅力。
3. 教学过程设计3.1 热身环节辞别季节气温渐渐升高,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一下大家最喜欢的泥鳅科来了!(教师给出图片)3.2 正文环节1.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介绍方法:先看图,了解泥鳅喜欢生长的环境。
通过图片演示,让学生对泥鳅生活环境有初步认知;之后依次展示泥鳅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和食性等基本知识。
2.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小河进行实践,观察、感受泥鳅的生长环境及生命活动等。
3.总结环节:让学生在班级共同分享自己的收获,加深学生对泥鳅科的认识。
4. 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不够全面,缺少一些扩展环节,如捉捕泥鳅的方法等细节问题,这些环节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反应调整。
2.对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调整不协调,导致学生情绪激动,个别学生不愿意参与,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释放情绪,同时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泥鳅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种去。
3.教师的换位思考不够全面,在第一节收尾环节因观点不同而导致学生像小鸟一样跑到学生的头上,这时候教师应该合理地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可采用漫画或积木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课前三分。
5.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对泥鳅这种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捕捉泥鳅,增强了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学会了团队合作和相互协作的重要性,我相信他们会对科学和自然有更多的理解和爱。
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次活动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捉泥鳅》。
活动主要围绕捉泥鳅的过程展开,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捉泥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分享和交流。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捉泥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难点:在捉泥鳅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捉泥鳅的视频资料、图片、泥鳅标本等。
2. 学具:捉泥鳅的工具(如网、盆、桶等)、泥鳅、水、毛巾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捉泥鳅的视频资料,引发幼儿对捉泥鳅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 讲解:向幼儿讲解捉泥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强调注意事项,如如何捉住泥鳅、如何防止泥鳅滑脱等。
3. 示范:教师进行捉泥鳅的示范,展示捉泥鳅的整个过程,让幼儿观察并学习。
4. 实践:让幼儿分组进行捉泥鳅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幼儿的操作错误,帮助幼儿掌握捉泥鳅的技巧。
6. 拓展:向幼儿介绍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捉泥鳅1. 观察泥鳅2. 选择合适的位置3. 轻轻地捉住泥鳅4. 防止泥鳅滑脱5. 与他人分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捉泥鳅的故事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回忆捉泥鳅的过程,并用绘画或口头描述的方式,讲述捉泥鳅的故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捉泥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实践,表现出较强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团队合作方面,部分幼儿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加强引导和培养。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泥鳅观察日记的活动,让幼儿定期观察泥鳅的生活习性,记录下来并与同伴分享。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以《捉泥鳅》为主题,结合生活实际,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教材章节:生活篇——动物世界。
具体内容包括:1. 泥鳅的形态特征;2. 泥鳅的生活习性;3. 泥鳅的捕捉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知道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了解捉泥鳅的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掌握捉泥鳅的方法。
难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视频、泥鳅标本、捉泥鳅的工具(如网、盆等)。
学具:画笔、画纸、泥鳅玩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观察泥鳅标本,让幼儿说一说泥鳅的外形特征。
2. 观看视频:播放泥鳅在水中活动的视频,让幼儿观察泥鳅的生活习性。
3. 教师讲解: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导幼儿思考泥鳅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
4. 互动交流:让幼儿分享自己捉泥鳅的经历,讨论捉泥鳅的方法。
5. 动手操作:分组进行捉泥鳅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7. 创作展示:让幼儿用画笔和画纸绘制自己捉泥鳅的场景,展示幼儿的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泥鳅的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捉泥鳅的方法:观察、思考、交流、动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小鱼,了解小鱼的生活习性,并尝试用捉泥鳅的方法捕捉小鱼。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掌握了捉泥鳅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捉泥鳅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024年捉泥鳅教案大班教案8篇
5、师生小结
捉泥鳅教案大班教案篇4
设计意图:
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孩子们常常喜欢站在旁边看泥鳅,但却不敢给泥鳅换水,换水的时候泥鳅跑出来了,有的女孩子吓得尖叫,不敢靠近,更不敢捉泥鳅。根据孩子们喜欢观察又害怕泥鳅的特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消除幼儿对动物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
1、设疑:用那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
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
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大班科学优秀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捉泥鳅。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提高幼儿对动物世界的认知。
2. 培养幼儿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分享的学习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鳅、渔网、水盆、观察箱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参观池塘,观察泥鳅的生活环境,引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征,让幼儿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捉泥鳅的方法,每组分享捉泥鳅的技巧。
4. 捉泥鳅实践活动(10分钟)带领幼儿到池塘捉泥鳅,观察泥鳅的反应,记录捉泥鳅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征2. 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捉到的泥鳅,并描述它的特征。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和家人分享捉泥鳅的经历,并讨论如何保护动物。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捉泥鳅的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其他动物的观察和了解,如鱼、虾、青蛙等,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培养幼儿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2. 实践活动:带领幼儿到池塘捉泥鳅,观察泥鳅的反应,记录捉泥鳅的过程。
3. 作业设计:画出你捉到的泥鳅,并描述它的特征。
4. 课后反思:部分幼儿对捉泥鳅的方法掌握不够熟练。
一、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捉泥鳅前,教师应向幼儿详细讲解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捉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提高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促进团队协作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捉泥鳅和泥土2.蝌蚪和青蛙等相关生物的图片或模型3.捕虫网、鱼网和竹篾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介绍本次活动内容:学习了解捉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并促进团队协作和合作精神。
2. 了解捉泥鳅1.展示捉泥鳅和泥土,让幼儿动手摸摸看,了解捉泥鳅的外形和特征。
2.展示蝌蚪和青蛙等相关生物的图片或模型,和幼儿一起探讨它们和捉泥鳅的关系。
3.介绍捉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让幼儿了解捉泥鳅的生活和繁殖方式。
3. 动手捉泥鳅1.用竹篾编制捕虫网或鱼网。
2.让幼儿到附近的河边或池塘中捉泥鳅。
3.指导幼儿如何正确地使用网和捉泥鳅的方法,让他们动手捉捉看。
4. 观察捉泥鳅1.将捉到的泥鳅放入容器中,让幼儿观察和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
2.让幼儿观察捉泥鳅游动的方式、形态、动作等,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5. 总结体会1.让幼儿回顾捉泥鳅的全过程,分享店论捉泥鳅的方法和体会。
2.教师可从整体上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价,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科学活动,《捉泥鳅》这个主题的深入探讨让幼儿在实践中快乐学习,使科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
活动反映了一种探究学习、动手实践、体验教育的教育理念。
同时,本次活动也要求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关注、团队合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共同成功。
同时,注意保障幼儿的安全,做好防范措施。
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五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捉泥鳅”。
通过观察泥鳅的特点,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泥鳅的外形特征,培养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实物或图片、泥鳅生活环境图片、教学课件。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邀请幼儿观察泥鳅实物或图片,引导幼儿描述泥鳅的外形特征。
(2)组织幼儿讨论:你们在哪里见过泥鳅?泥鳅生活在哪里?2. 例题讲解(10分钟)(1)通过课件展示泥鳅的生活环境,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2)讲解泥鳅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用彩泥制作泥鳅模型。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发观察记录表,组织幼儿观察泥鳅,记录泥鳅的特点。
(2)邀请幼儿分享观察成果,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泥鳅的外形特征。
4.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外形特征2. 泥鳅的生活习性3. 保护生态环境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并与家长分享。
答案示例:我观察了小区里的猫咪,它有柔软的毛发、尖尖的耳朵、长长的尾巴。
猫咪喜欢在草地上晒太阳,还会捉老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泥鳅的特点,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表达、合作能力。
但在课堂组织方面,还需加强幼儿的纪律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拓展延伸:1. 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了解更多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2. 开展“我身边的动物”主题活动,鼓励幼儿观察、记录、分享身边的动物,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捉泥鳅活动。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掌握捕捉泥鳅的方法,培养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提高幼儿对生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2. 学习并掌握捕捉泥鳅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捕捉泥鳅的方法。
难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捕捉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鳅、鱼缸、捕鱼网、观察盒、显微镜。
学具:小桶、毛巾、捕鱼网。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鱼缸,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谈论捕捉泥鳅的经历,激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捕捉方法。
(2)演示捕捉泥鳅的技巧,如:快速、轻柔、避免伤害泥鳅。
3. 随堂练习(5分钟)(1)幼儿分组进行捕捉泥鳅实践,教师指导。
(2)幼儿分享捕捉泥鳅的乐趣,培养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光滑,有黏液。
2. 泥鳅的生活习性:喜栖息在泥沙底质的河流、湖泊、稻田等水域。
3. 捕捉泥鳅的方法:快速、轻柔、避免伤害泥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回家后,向爸爸妈妈讲述捕捉泥鳅的过程,并画出泥鳅的外形。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对捕捉泥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幼儿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开展“保护泥鳅”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鼓励幼儿观察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捕捉方法,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2. 例题讲解中捕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4. 作业设计中亲子互动和幼儿的绘画表达。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捉泥鳅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和特征。
2.学会捕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泥鳅?2.泥鳅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和特征。
3.捕捉泥鳅的方法和技巧。
4.观察捉到的泥鳅,分析其特征。
三、教学步骤1.导入首先,老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先对泥鳅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然后向学生打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了解泥鳅吗?有没有见过或捕到过泥鳅?介绍一下你们的经历或体验。
2.讲解让学生先观察一下手中的泥鳅,注意泥鳅的眼睛、身体、鳃等特征,再配合PPT,讲解泥鳅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了解泥鳅的生态环境,例如泥鳅出没的时间、场所等等。
3.操作与练习准备好教师提前准备好捕捉泥鳅的器材。
给学生讲解如何使用钓竿和钓饵等工具,如何选择捕捉泥鳅的场所。
在实地操作中,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
每组依次钓泥鳅,学生要注意协作、安全和卫生。
4.检查与总结在完成泥鳅捕捉后,让学生带着自己捕捉到的泥鳅,去观察、描述泥鳅的形态特征和有趣的事项。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检查总结本次课堂的内容和体验,并做出课后的思考题。
四、教学反思本次科学课堂以捕泥鳅作为引入,环节与环节之间紧密衔接,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其中,很快就产生了高度兴趣和热情参与的状态。
在操作时,不同的团队之间展示了很好的协作意愿,体现了地道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且在操作时也有“积极性的强有力的推动”。
在之后的总结中,我们也观察到了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有些学生收获了更多对生态环境的了解,有些学生则获得了更多形态方面的知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贯彻教学过程的理念,尽量采用全面的教学方案,让科学课堂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资源,并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捉泥鳅。
通过观察泥鳅生活习性,解其身体特征,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大自然神奇。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解泥鳅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
2. 培养孩子们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增强孩子们对大自然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泥鳅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观察。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捉泥鳅工具(如网兜、小桶等)、泥鳅、观察箱、显微镜等。
2. 学具:记录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孩子们来到附近池塘,实地观察泥鳅生活环境,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捉泥鳅。
2. 例题讲解:讲解捉泥鳅方法和技巧,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并实践。
3. 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自行捉泥鳅,观察泥鳅身体特征,记录在记录本上。
六、板书设计1. 泥鳅生活习性:喜欢在泥泞环境中生活有较强逃避能力2. 泥鳅身体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粘液,滑溜不易捉住有两对须,有助于寻找食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动物,记录它们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孩子们积极参与,观察认真,捉泥鳅过程充满乐趣。
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孩子对泥鳅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掌握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带领孩子们参观动物园,观察更多动物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拓展知识面。
同时,鼓励孩子们在家观察身边动物,培养他们观察力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特别关注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
针对大班孩子年龄特点和兴趣,我选择捉泥鳅这一活动,既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又能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大自然魅力。
补充说明: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充分考虑孩子们实际情况,确保活动既具有趣味性,又不失教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捉泥鳅
活动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
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
(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
(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
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捉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
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
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
科学小百科:
泥鳅的身体表面没有鱼鳞,但却有黏黏、滑滑的黏液。
泥鳅、鳝鱼、鳗鱼这些表面有黏液的鱼类,一般都是没有鱼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和推测,这种黏液肯定是取代鱼鳞成为了它们的保护层。
泥鳅很不容易被抓住,特别滑。
黏液可以让它们在泥土和水中减少阻力,也便于逃生。
其次,这种黏液也起到隔离细菌的作用。
所以泥鳅身上的黏液就像软的防身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