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公开课高效教学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课件(共41张PPT)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 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 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足以与之抗衡 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便常常会被消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词小结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细读课文
理解、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 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检 3分钟
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
限时练
2019/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听读课文,积累词汇。 2·深入理解课文
2019/2/5
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 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 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 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2019/2/5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3·翻译课文,理解段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词小结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细读课文
理解、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 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检 3分钟
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
限时练
2019/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听读课文,积累词汇。 2·深入理解课文
2019/2/5
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 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 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 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2019/2/5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3·翻译课文,理解段落
八年级部编孟子二章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第12页/共39页
你思我想,理解内容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 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 真正的大丈夫?
2、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 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第13页/共39页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 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 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 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第6页/共39页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2、一词多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
妾妇之道 行天下之大道
居天下之广居
第7页/共39页
“女”同“汝”,你
能够 实现
道理 道路
居住 住所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母命之 与民由之 往送之门 居天下之广居
3、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第8页/共39页
第9页/共39页
课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 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 举行加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 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 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 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 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独自走 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 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第10页/共39页
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从景春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 张仪持什么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 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孟子》二章教学课件 全国一等奖优秀课件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2.孟子的“大丈夫”观。孟子对大丈夫的阐 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 迷乱、动摇、屈服。 )
(3)以顺为正者
介词,把 以:___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 作为
二、句子翻译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去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 要违背你的丈夫!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下最正确的
(5)以顺为正者
顺从 顺:______________ 正:______________ 原则
(6)与民由之
由:______________ 遵从
(7)独行其道 独行:独自,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言虚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丈夫之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指“男子” 父命之 _____________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3.孟子是怎么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树靶子 :公孙衍 合纵 张衡 连横 批驳: 以顺为正,妾妇之道 树标准:仁、礼、义 坚守原则 道德操守 总结:此之谓大丈夫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4.全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目的?
1.对比论证
1)公孙衍与张仪、大丈夫
2)得志、不得志 2.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 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
《孟子》两章PPT课件 (共19张PPT)
此,这
违背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课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违背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课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孟子两章优秀课件.ppt(使用课件)
自学指导:自行阅读课文一次,结合课文注释弄清生 字词读音。
• 1、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 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法家拂士 行 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 2、注意读准下列节奏。 •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 于/士,……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 • •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自学指导
• 自学目标: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 自学指导:讨论以下问题: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提出论点的? • 2)作者有否对此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假 如有,是怎样论证的? • 3)作者论证这个观点之后,由此得出什 么结论? •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
固国
威天下
治国也需要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一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
•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写战争是为了借战 争来表达政治观点。孟子借谈战争的取 胜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 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 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 “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 能治理好。
《孟子》二章优质课件
而
泉香而酒冽 表并列,并且 夫环而攻之 表修饰 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却、但是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 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 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 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 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 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
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
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 览》;韩非囚秦,《说(shuì)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 愤之所为作。
孟子名言
• • • • • • • • 仁者无敌。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给下列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quǎn)
(yuè)
(gé)
(f ú) (b ì ) (z ēn g)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⒈故/天/将 降 大 任 / 于是人也 ⒉空 乏/其 身,行/拂 乱/其 所 为 ⒊所 以/动 心/忍 性,曾 益/其 所 不 能 ⒋入/则 无 / 法 家 拂 士,出/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舜 发 于
起,被任用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田地 被选拔 狱官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两章课堂版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朗诵课文
请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 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 助”,“多助”则“天下顺之”, 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 支持和拥戴。
课前复习检测:温故知新
1、孟子名轲 字子舆 战,国 时期儒 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他“主仁张政以” 统一天下。 2、《孟子》是一部统计孟子 及其弟子言行的 书,现七存 篇,南宋朱教育熹家 将《孟子》
文章第4句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认的排比句,起必 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 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文章第5、6、7、8句运用什么句 式和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⑴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 利”局限性恃。
⑵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 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 点明文章主旨。
含义: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有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 密团结,通过八年的艰辛奋战,终于获得抗 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获得抗 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 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 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 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1分)
(反)治国 也需要“人 和”
结论(论断):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对比
失道寡助——亲戚畔之一 论证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孟子二章》-优秀课件
16
疏通文意 字斟句酌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7
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 配称为大丈夫?
•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
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
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呼尔而与之: 蹴尔: 用脚践踏着。尔,助词。 不屑: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 到它就要死,可是如果轻蔑地吆喝着给他吃,过 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人吃,乞丐 也不愿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上大丈
夫。
在孟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 是真正的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因迷乱、动摇 、屈服。
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生与死、利与义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二章
疏通文意 字斟句酌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7
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 配称为大丈夫?
•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
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
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呼尔而与之: 蹴尔: 用脚践踏着。尔,助词。 不屑: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 到它就要死,可是如果轻蔑地吆喝着给他吃,过 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人吃,乞丐 也不愿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上大丈
夫。
在孟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 是真正的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因迷乱、动摇 、屈服。
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生与死、利与义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二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7/25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莫非不是真正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平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 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 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 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 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慎重,不要违反你丈 夫与儿子!’以顺从为标准,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 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位置上, 走着天下最光明大道。得志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 不得志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标准。不受富贵诱惑,不 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19/25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么以后,就能够知 道忧愁祸患能使人或国 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 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 亡道理。
20/25
细读课文,思索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课文开头列举6位名人有何用意? 3、一个人经受磨练有何好处?(原
句) 4、在课文第二段找出能分别论证“
饿:使……饥饿 空乏:使……资财贫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12/25
•曾:通“增”,增加。 •衡:通“横”,堵塞,不顺。 •拂:通“弼”,辅弼。
13/25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是从田间农民中被发觉出来, 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举出来,胶 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管 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后被选拔 并加以提升,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 请到朝廷中,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 被赎出后任用为大夫。
17/25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常会犯错误,这么以后 才会更正;心里迷惑,思想 堵塞,然后才知道奋发;一 个人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 示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 所了解。
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题目解说
•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
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 亡。成语“多难兴邦”“玩物丧志”就 概括了这种思想。 • 题目是文章的主旨、全文的结论。
背景资料
•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 宏伟的政治抱负,但始终不得志。 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 著书立说。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 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诸侯 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 盈天下”,因而孔子之道不著。
•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词类活用
• 必将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使用 方法,使……痛苦)
•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 使……劳累)
•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 使……饥饿)
•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 法,在文中意思是“使……受到贫困之 苦”)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 入:指在国内。则:就。 • 拂:通“弼”,辅佐。 • 出:指在国外。 • 者:代词,指这样一种状况。 • 恒:经常。 • 翻译:而一种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
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 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造成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乱。 • 翻译: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
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妨碍、干扰他的 事业。
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因此:用来……的办法。 • 动:使动使用方法,使……惊动。 • 忍:使动使用方法,使……坚强。 • 曾:通“增”,增加。 • 翻译: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
《孟子·告子下》
题目解说
•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
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 亡。成语“多难兴邦”“玩物丧志”就 概括了这种思想。 • 题目是文章的主旨、全文的结论。
背景资料
•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 宏伟的政治抱负,但始终不得志。 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 著书立说。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 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诸侯 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 盈天下”,因而孔子之道不著。
•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词类活用
• 必将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使用 方法,使……痛苦)
•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 使……劳累)
•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 使……饥饿)
•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 法,在文中意思是“使……受到贫困之 苦”)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 入:指在国内。则:就。 • 拂:通“弼”,辅佐。 • 出:指在国外。 • 者:代词,指这样一种状况。 • 恒:经常。 • 翻译:而一种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
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 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造成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乱。 • 翻译: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
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妨碍、干扰他的 事业。
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因此:用来……的办法。 • 动:使动使用方法,使……惊动。 • 忍:使动使用方法,使……坚强。 • 曾:通“增”,增加。 • 翻译: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九下《《孟子》二章》PPT课件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过错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征验,表现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同“横”,梗塞,不
奋发,指有所作为。
而后喻。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知晓,被人了解
在国内
同“弼”,辅 在国外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佐后知生于
往往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 你能从作者列举的六个事例发现什么?
说说你的发现
有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 把一只青蛙放于滚水中,它能 从滚水中跳出逃生,放于温水 中慢慢随水加温,它却最后被 烧死.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给下列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quǎn) (yuè) (gé) (f ú) (bì) (z ēn g)
舜舜
从 田 野
发 于
之畎
中 被 起
亩 之
用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的 劳作之中被起用。
胶胶
鬲鬲
从 鱼 盐
举 于
贩鱼
中 被 举
盐 之
荐中
管夷吾举于士
管夷吾从狱官 手里释放后被举用 为相。
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赎
买
百 里
回百 来里 并奚
奚 举
被被 起从 用奴
于 市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 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仲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为 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为令尹,百里奚从市井中 被赎回并选用为大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类推(治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也需要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一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 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表 现出来,从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 解。而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 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在忧患中可以使人谋求生存, 然而在安逸享乐中必将导致灭亡。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 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即提出观点。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 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 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 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 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 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 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 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举
百里奚
苦其心志
思想磨练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生活磨练
故 空乏其身
过渡
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磨练 动心忍性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曾益其所不能 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个别) --------------------- (一般) ----------------
正反对比论证
人恒过……而后喻 (正)
然 后
入则无……国恒亡 (反)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结论,进而推出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的结语。
4、得“人和”的实质: 得道
。
5、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第二课时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shùn
quǎn
舜
畎亩
yuè
gé
傅说 胶鬲
xī
bì
fú
百里奚 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zēng
曾益其所不能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 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18 <<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家,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著有《孟
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施行 仁政
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课文第一段中列举了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 奚”。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 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举例论证
出经身过卑艰微苦,舜 傅说 ------发
的磨练之 胶鬲
后才成就 了不平凡 的事业。
管夷吾 孙叔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 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的边 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来阐明他的
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这样才能
“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
矣”,国家才能治理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善
用排比,孟子的文章有铺排气势。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助道寡
论据(战例)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需要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作业 1、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 时期 儒 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 “仁政” 统一天下。 2、《孟子》是一部记录 孟子 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现存 七 篇,南宋教育家 朱熹 将《孟子》列为四
书之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揭示 中心论点 ,
接着从 攻、守 两方面分两层进行论证,得出
知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推论到治国) ------------------------ (归纳论点)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 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经受饥饿(之 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 扰乱他的事业。(通过这些途径)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 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他原来所不具备的才。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