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营造法式》有感
读《营造法式》有感
读《营造法式》有感《营造法式》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花时间去慢慢品茗的好书。
它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的典籍,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改革很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任用王安石等一批改革派,积极推行新政,对建筑业的这种腐败状况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在熙宁年间(106 8-1077年)赦令将作监编出一套营业法式来加强对各项工程的控制。
可是将作监的编写工作做得很不得力,拖拖拉拉,直到十余年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又赦令将作监重编。
这一次是由将作监丞李诫承旨办理,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完成了这部巨著,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营造法式》。
从以上沿革可以看出,不论哪一部营造法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对建筑工程中虚报冒估、偷工减料等侵吞国家财富的行为作出反应,提供对策,企图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工料估算方法来控制工程预算,它的针对性是很强的。
对此,李诫说过:第一部营造法式就是因为控制不了工料而被废止不要的,而他的这部法式则是“关防工料,最为要切,内外皆合通行。
”他对自己的成果充满信心,深信一定切实可行,应在京师内外推广应用。
从书的内容来看,他确实也在《功限》和《料例》两部分下了工夫,不仅规定了按工艺要求高低分上、中、下三等工和按季节分长、中、短等工的计算标准,而且还根据材料容重、搬运距离和材料使用情况规定了不同的估工方法,其条章之精细明确,令人叹服。
总括起来,石雕的品类实际上有八种,即:1)混作——圆雕;2)半混——圆雕仅备三面,另一面贴地;3)剔地地突——高浮雕,去地;4)压地隐起——低浮雕,去地深2—3毫米以上;5)减地平级——线刻,去地甚少,在1毫米以下;6)石雕——高或低浮雕,就地雕出,不去地;7)平级——线刻,不去地;8)索平——无花纹。
营造法式的重要意义
营造法式的重要意义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营造法式》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规范:《营造法式》系统地总结了北宋以及以前的建筑技术和经验,对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后世的建筑提供了技术规范和标准。
2. 文化传承:《营造法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历史价值:《营造法式》记录了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为研究北宋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 艺术价值:《营造法式》中包含了丰富的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国际影响:《营造法式》对东亚地区的建筑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建筑都受到了《营造法式》的影响。
总之,《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著作,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东亚地区的建筑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
《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
《营造法式》是一本关于法国建筑风格的书籍,它注释和解读
了法式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设计原则。
下面是对《营造法式》的注释与解读:
1. 法式建筑风格,《营造法式》首先介绍了法式建筑的特点。
法式建筑风格源于法国,其特点包括对称、精细的装饰、华丽的立
面等。
这种风格在欧洲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在17世纪至
18世纪的巴洛克时期达到巅峰。
2. 历史背景,《营造法式》还解读了法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法
国在17世纪至18世纪是欧洲的文化中心,法国国王和贵族们在建
筑上展示了他们的权力和财富。
这种建筑风格也受到了当时宫廷艺
术的影响,体现了法国王室的独特品味。
3. 设计原则,《营造法式》详细解释了法式建筑的设计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对称性、比例感、细节装饰等。
对称性是法式建筑的
重要特点,建筑的各个部分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保持平衡。
比例
感是指建筑各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要协调和谐。
细节装饰则是法
式建筑的精髓,包括雕刻、壁画、雕塑等,这些装饰要精细、华丽,
展示出建筑师和工匠的技艺。
4. 影响和传承,《营造法式》还探讨了法式建筑风格对其他地区建筑的影响和传承。
法式建筑风格在欧洲各地产生了影响,例如英国的乔治亚风格和美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同时,法式建筑风格也在法国本土得到传承和发展,不断演变出新的风格和形式。
总的来说,《营造法式》通过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法式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和设计原则。
它是一本对于研究建筑历史和设计的人士来说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营造法式》研读札记
《营造法式》研读札记摘要:一、引言二、《营造法式》概述1.内容简介2.历史背景三、研读札记1.建筑术语解析2.建筑技艺探讨3.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分析四、对现代建筑的启示1.传统与现代的结合2.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五、结语正文:【引言】《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经典之作,自北宋时期李诫编写以来,对我国建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营造法式》的研读,梳理其内容和历史背景,探讨其中的建筑术语、技艺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启示。
【《营造法式》概述】《营造法式》是一部关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专著,涵盖了建筑制度、工程管理、建筑技艺等多个方面。
在历史背景下,北宋时期的建筑繁荣促进了《营造法式》的成书。
该书对于古代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资料。
【研读札记】1.建筑术语解析《营造法式》中涉及众多建筑术语,如“柱梁、斗拱、檐角、榫卯”等,这些术语代表了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
通过研读这些术语,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建筑的技艺特点。
2.建筑技艺探讨《营造法式》详细记载了各种建筑技艺,如木构架、砖石建筑、壁画、彩画等。
这些技艺在古代建筑中具有广泛应用,为后世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3.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分析《营造法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
从历史角度看,它为后世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应用角度看,它为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1.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营造法式》中的建筑技艺和理念在现代建筑中仍然具有生命力。
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具特色和魅力的建筑作品。
2.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营造法式》强调环保、节约资源的理念,与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相契合。
在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应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通过对《营造法式》的研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卓越成就。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的建筑虽然简单粗糙,但已经展现出了人类对于遮风避雨和生活空间的最初构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和艺术不断发展。
在奴隶社会时期,宫殿建筑逐渐兴起,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到了封建社会,中国建筑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的建筑,气势磅礴,如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和统一的气势。
汉代的建筑则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瓦当和画像砖。
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堪称典范,其规模宏大,街道整齐,宫殿巍峨。
唐代的建筑风格雄浑大气,结构简洁明快,斗拱硕大,屋檐深远,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例如,佛光寺大殿就是唐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水准。
宋元时期的建筑在继承隋唐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建筑注重比例和尺度的协调,建筑风格趋向于细腻、柔美。
这一时期的《营造法式》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典籍,对后世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建筑则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明清时期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更加成熟和完善。
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同时,民间建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地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徽派建筑、福建的土楼等。
中国建筑在结构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它具有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优点。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还具有装饰性。
屋顶的形式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不同的屋顶形式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和用途。
在建筑装饰方面,中国建筑也独具特色。
关于《营造法式》、《营造法原》等观后感论
关于《营造法式》、《营造法原》等观后感论⼀、对⽂献的阅读我国的庭园,原本是给私⼈游憩、怡情、修养的地⽅。
因此设计的时候,不追求庄严伟⼤,⽽攻幽静精巧。
避免呆滞,制造曲折和引⼈⼊胜的感觉。
常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为陪衬,给⼈以舒适感,与今天的园林有很⼤的区别。
我国园林建筑的分类,⼤概可以分为三类:以⼭取胜,如苏州沧浪亭;以⽔为主,如苏州⽹狮园;⼭⽔混合布景,如拙政园。
古⼈在园林中所细⼼经营的建筑、⼩品,⼤概分为⼗类:1.亭。
亭的样式有⽅、圆、⼋⾓、六⾓、扇⼦海棠等各式,并且有单檐重檐的区分。
单檐的⽅亭通常为四柱或者⼗⼆柱。
重檐的⽅亭可多⾄⼗六柱。
⽅亭分为歇⼭、尖顶。
2.阁。
阁为重檐双滴,四⾯辟窗,可以登临的建筑物。
平⾯都是⽅形,列柱⼋到⼗⼆,以步柱通长作楼。
上层的⾼度,是下层的⼗分之七。
屋顶构造为歇⼭式。
3.楼台。
楼⽤于园林,⽐⽤于厅堂的规模较⼩,适宜精巧⽽⽆须堂皇。
开间三间到五间不等,深度多⾄六界。
梁柱间多不⽤牌科,半槛挂落设计随意。
屋顶形式硬⼭悬⼭都可以。
“台”这种园林建筑,在《营造法原》中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和实例。
只是指出了其营造原则:园林筑台,不尚华丽,简雅为主。
莲柱⽯栏杆,不如普通⽤短柱架⽯条,或栏以⽯板为佳。
既能遮拦,也可凭坐。
阶台作宿腰起线,⼀概屏弃,不妨易以侧塘虎⽪,尤觉⾃然。
⽽《营造法式》给出的定义也⾮常简略:观四⽅⽽⾼⽈台。
综合这两个⽂献的解释,我们可以将台理解为⼀种⽤⽯材筑起来的⼀种带有休息、观景功能的⼩品建筑。
4.⽔榭与旱船。
⽔榭是⼀种临⽔的建筑物。
平⾯为长⽅形,⼀间或者三间⽐较合适。
柱间装短栏或者短窗,榭仅⼀层⾼,深四、五、六界。
(拙政园(左)与留园(右)中的⽔榭)旱船是⼀种模仿船形,造在⽔中的建筑物。
宽⼤约⼀丈多,沿进深⽅向分为船头,中船厅和后梢棚楼三部分。
船头深约五、六尺,中舱深约丈六、七尺,⽤隔扇分内外⼆舱。
两旁装和合窗。
屋顶形式多样。
(怡园(左)与退思园(右)中的旱船)5.廊。
古建抄绘心得报告
心得报告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彭泽1202210219写这篇报告之前想跟老师说声对不起,作业结果可能并不是很理想,因正在德国交换,手头关于《营造法式》的资料有限,因此选择了抄绘较为简单的厅堂四架椽间缝内用梁柱。
值得高兴的是自己在抄绘过程中对营造法式有了新的认识,但同时也有很多疑惑和不解的地方,希望以后回国能有机会向林老师请教。
一、收获虽然我学的是设计专业但对古建怀有浓厚的兴趣,对于传统古建的最初认识源于大三那年的古建测绘,当时使用的参考书便是《清式营造则例》,清代建筑较宋代建筑已经有很大简化,因此此书更容易读懂,而《营造法式》一书仿佛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碰也不敢碰。
事实证明《营造法式》并非那么晦涩难懂。
传统建筑大木作构件繁多,名称不尽相同,因此如果光看书本是很难想象看似复杂的结构空间是如何被有序的组织,以往看清式营造则例能勉强的记住斗拱各部分构件的名称,但回头就会忘掉,总感觉每一个构件的名称都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根本无法想象各个部件是如何榫接的,所有对古建的认识都是二维的,因此也是十分肤浅的。
所以这次通过绘制CAD和模型,我感觉自己第一次开始立体的认识了古建,虽然依然肤浅。
绘制工作最先完成的结构剖面CAD,绘制模型的时候自己完全傻眼了,发现之前所推敲的剖面很多地方都是错的,这正印证了中国传统古建空间的丰富性,光依靠二维平面很难完全理解。
从材栔分基本单位确立,然后根据法式图样一步步推算出构件各部分尺寸,之前看似曲线的四瓣卷杀原来是折线。
通过推算各个构件,对中国古代材栔分这种模数制度也有了基本了解,可以说这次的抄绘作业敲开了我认识《营造法式》的大门。
二、疑惑当然,短时间的接触必然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我把这些疑惑列举出来,希望以后继续学习释疑:1.宋代厅堂建筑开间进深尺寸是如何确定的?2.建筑台基高差是通过阶梯还是坡道解决?3.内外柱径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应该如何制定?4.地袱是顺向才有还是十字交叉?5.梁的厚度大于斗开口,这样与梁交接的斗是不是不同一般的斗科?它们是如何榫接的呢?6.蜀柱卷杀改如何制定?……不懂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但对于我来说,这起码是一个好开头,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跟老师继续学习《营造法式》。
试析《营造法式(序、札子、看详)》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启示
史》中指出:“现代遗产保护中的主要问题是 价值问题。”[3]文化遗产保护权威文件《威尼 斯宪章》的主要思想奠基人切萨雷·布兰迪 (CesareBrandi)也认为:“真正的艺术体验以 及随之而来的防护行动的秘密在于知道如何 ‘聆听’作 品,如 何 阅 读 作 品,理 解 其 最 内 在 的、最特征化的特色,从而才能尊重与保护建 筑遗产蕴含的思想体系,认识其历史、艺术、 科学的遗产价值。”[4]《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 则》(2015版 )也 将 “价 值 评 估 应 置 于 首 位 ” 列为保护的重要原则。
部分学者研 究 认 为,《法 式 》属 于 “设 计 手册加上建筑 规 范 ”(梁 思 成 )或 “建 筑 工 程 预算定额”(潘 谷 西),笔 者 暂 且 不 讨 论 《法 式》的具体内容,仅以《法式》中的《序》、《諸 子》和《看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 3则短 文的内容,梳理李明仲编修此书时的思想理 念、心路历程和具体实践做法,从中获取对当 前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有益的启示。
修缮过程中的思想理念、法式定则和实践记 录,多散落于古代建筑文献典籍之中。由此 推知,阅读整理古代建筑文献典籍,或能从中 获得部分有助于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启示。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 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 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崇宁 年间编修 的 《营 造 法 式》(以 下 简 称 为 《法 式》)作为 古 建 筑 领 域 最 重 要 的 文 献 遗 存 之 一,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官方名义刊行的最 为系统完整的建筑营造规范典籍。书中凡三 十四卷,分为总释、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 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 作、砖作、窑作,以及诸作功限、料例和图样。 三十四卷之外,还有目录和看详,各相当于一 卷。全书系统记载了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 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纲举目张,条理井然, 其科学性在古籍中实为罕见。
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
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
《营造法式》是宋代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这部法式实际上是宋朝的公共工程建设标准,对土石方工程(壕寨)、石方工程(石作)、大型木料工程(大木作)、小型木料工程(小木作)、泥水工程(泥作)、制砖与制瓦工程(砖作、瓦作)、装修工程(雕作、彩画作)等13个工种的选料、规格、设计、施工、流程、质量,都作出了详细的规范。
其中木料与砖的规格都实现了模数化。
宋朝建筑物的斗拱通常由上千个构件组成,榫卯复杂,必须一一对榫精准;宋朝修建城墙的用砖,往往由不同的窑厂烧制。
如果不对木料、砖的尺寸加以标准化,很难想象一项大型工程能够顺利完工。
材料的模数化,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还能够保证施工的质量。
因此,《营造法式》对修建城墙、房屋的地基建设标准也提出严格规定。
这本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建筑史学习心得5篇
建筑史学习心得5篇第一篇:建筑史学习心得建筑史学习心得本学期选修了建筑史这门通识课,由于自己是土建学院的,觉得这门课程很有必要。
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建筑的历史,也讲了很多建筑艺术,对土建的孩子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虽然只有四节课,但老师在这四节课中把古今中外的建筑发展历程几乎都讲了个遍。
从建筑历史来看,全球可划分为四大文明区,分别是地中海文明区、南亚次大陆、东亚文明区、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
世界上本有七大建筑体系,它们是古西亚、古印度、古埃及、古美洲、中国、伊斯兰和欧洲。
现在还保留的只有后三个。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是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古埃及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而结束,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
其中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埃及同时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伊斯兰的建筑代表是清真寺,清真寺主要由拱、光塔、伊旺和装饰组成。
讲究对称美。
古希腊则视神庙为圣地,古罗马的建筑气势磅礴等等。
在四周的课程中,老师着重讲了中国的建筑体系。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营造法式》研读札记
《营造法式》研读札记(原创实用版)目录1.《营造法式》概述2.《营造法式》的内容与特点3.《营造法式》的研读方法与技巧4.《营造法式》的价值与意义5.结论正文《营造法式》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术的经典著作,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古代建筑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营造法式》的内容与特点、研读方法与技巧以及其价值与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营造法式》的内容与特点。
《营造法式》是北宋李诫所著,是中国古代建筑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建筑的设计、施工、装饰等方面的知识,包括建筑的结构、形式、比例、尺寸、材料、色彩等各个方面。
同时,《营造法式》还以图、文、表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营造方法。
其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是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瑰宝。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营造法式》的研读方法与技巧。
研读《营造法式》,首先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
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对书中的术语、名词等进行准确的理解。
其次,要结合书中的图、文、表进行研读,以图解文,以文释图,以表明细。
此外,还需要通过实地考察、测量,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建筑相结合,以加深对《营造法式》的理解。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营造法式》的价值与意义。
《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建筑的技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它也为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和营造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例如,书中强调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节能环保"的建筑原则,"美观实用"的建筑风格等,都为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和营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
《营造法式》注释与解读营造法式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它起源于法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室内装饰中。
本文将对营造法式进行注释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建筑风格的魅力。
营造法式,即“造法”。
法式建筑追求对称、精致和浪漫的特点,注重细节和比例的完美平衡。
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法国,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建筑进行了大力发展和推广。
从那时起,营造法式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
注释一:营造法式的特点营造法式建筑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下面将逐一加以注释解读。
1. 宏伟的外观:营造法式的建筑外观通常庄重、宏伟,给人一种稳重而庄严的感觉。
精心雕刻的立柱、窗框和门廊构成了建筑的独特魅力。
2. 对称的设计:营造法式建筑非常注重对称,无论是外立面还是内部空间布局都力求平衡和和谐。
这种设计手法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整齐、统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3. 细致的装饰:营造法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无论是立柱上的雕刻还是墙壁上的壁画,都充满了艺术气息。
这些细致的装饰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4. 典雅的色彩:营造法式建筑的色彩通常以柔和、典雅为主,采用浅色调和中性色彩,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注释二:营造法式的应用领域1. 城堡与宫殿:法式建筑最初应用于城堡和宫殿的建设,这些建筑代表着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宏伟的建筑外观和精美的装饰彰显了统治者的地位和荣耀。
2. 教堂和教育机构:法式教堂以其高耸的拱顶、精致的雕刻和彩色玻璃窗闻名于世。
此外,法式建筑也广泛应用于教育机构,如大学校园和图书馆,为学术氛围增添了一抹古典的风采。
3. 城市规划和街道设计:许多城市在规划和设计中采用了法式建筑元素,使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优雅和谐的氛围。
宽阔的街道、对称的建筑布局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注释三:营造法式的现代演绎尽管法式建筑起源于几个世纪前的法国,但其魅力依然流传至今。
现代设计师们对法式建筑进行了创新和演绎,将其融入到当代的建筑和室内装饰中。
营造法式解读pdf
营造法式解读pdf营造法式是一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经常用到的解读工具,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将就营造法式进行详细解读。
1.营造法式的定义营造法式是指一种逐步深入、由浅入深的阅读和解读方法,通过分层次、逐字逐句的解读,引导读者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逐渐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2.营造法式的使用营造法式的使用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是表层意思的阅读。
读者要明确文章的主题、篇章结构、语言特征、作者用意等,获取文章的概貌。
第二步是语篇解读。
掌握文章的大意后,要进一步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辨别词语的含义、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等,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层次,梳理文章的结构。
第三步是语境解读。
根据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等因素,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探寻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四步是比较解读。
将文章和同类文章进行比较和对比,寻找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从中发现文章的独特之处和特殊之处。
第五步是总体解读。
通过全面、深入、综合的阅读和分析,领悟文章的全貌和内涵,理解文章的意图和主旨。
3.营造法式的意义营造法式可以帮助人们克服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理解文章更加深入、全面、准确。
通过营造法式,我们可以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收获,也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营造法式的应用营造法式可以应用于各种文本的阅读和解读,如小说、诗歌、报告、文章、报纸等,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水平和质量。
此外,营造法式不仅可以用于阅读,也可以用于写作和讲授等活动中。
5.营造法式的局限性营造法式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营造法式只是一种解读工具,不能完全替代读者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其次,营造法式只适用于有深度和内涵的文章,对于平淡或无意义的文章则效果不佳。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和要求,合理运用营造法式。
通过理解和运用营造法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解读各种文本,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拓展思维和语言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我们更加独立、自信、富有创造力。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建筑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1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凭借自己生活的气候环境从而营透了许多适合居住的宫殿、陵墓、桥梁、楼阁、移至阶基以及大众化的民宅······梁思成先生用毕生精力完成这本著作。
书中将中国建筑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到元明清以及清末民国的建筑物,可以说是详细的为我们将古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呈现给我们,尤其是那些黑白配图,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今中国的建筑历史建筑要素,还让我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与历史事件,因为建筑形式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一本书中去感悟到许多,也应该学会很多。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也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在不断向前发展着。
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慢慢地掌握了营建房屋的技术奴隶社会时期,因为有大量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很多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得以建成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走向和谐统一,让我们不得不为它的恢弘大气而感慨。
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有了后人的虚心学习我们的古代建筑文化才不会在发展的社会中慢慢让遗忘,我国现在仅存的几本书,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书中保存的是先辈们的苦心孤诣,需要我们年轻人不忘历史眼看未来地去创造更实用美观的建筑。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者,梁思成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趁着我们年轻,思想还跟得上步伐,更应该好好领略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撇开走马观花,真正的用心去看建筑!中国建筑史读后感2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中国建筑史》真本书讲述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
宋营造法式图注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宋营造法式图注》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 了宋代建筑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包括宫室制度、城市规划、街道布局等内容; 中篇则详细阐述了各种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如殿堂、厅堂、拜殿、廊庑、 楼阁、佛塔等;下篇则集中介绍了建筑材料和工艺,包括砖石、木料、瓦作、 油漆等方面的知识。
这段文字解释了房屋的基本构成,包括正(正面)、附耳(两侧)、斜(斜面) 等不同位置的柱子名称和作用。这些柱子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时是必须考虑的因 素,对于房屋的结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凡构屋之制,皆以举架为祖。举架之法有四:四架举,六架举,八架举,十 架举。”
这段文字介绍了四种不同的举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四架举适用于小型房屋,六架举适用于大型房屋,八架举适用于高大的宫殿和 寺庙,十架举则适用于最高级别的殿堂。这些不同的举架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 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精彩摘录
“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二等为上材,四等为中材,六等为下 材。”
这段文字说明了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八种不同等级的材料。其中上材 为最好的材料,下材为最差的材料。这表明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时,必须充分考 虑材料的质量和适用性。
“凡屋有八者,正谓之柱梁,四角翚飞,正(四面),附耳谓之柚柱,斜谓之 斜柱。”
《宋营造法式图注》不仅是一本关于建筑方面的著作,同时也是一本关于城市 规划方面的著作。书中详细介绍了宋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方法和实践,对于现 代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宋营造法式图注》作为一本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也有着重要 的价值。书中不仅记录了宋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还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文化、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特点,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文汇学人破译《营造法式》的梁思成
文汇学人破译《营造法式》的梁思成
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收到梁启超寄来的北宋《营造法式》开始,梁思成便立志研究、破译这部无人能懂的“天书”。
加入营造学社后,他首先通过学习清代建筑和清工部《工程做法》理解清式建筑做法,并于1934年出版专著《清式营造则例》;继而结合唐、宋、辽、金建筑实物,逐步释读《营造法式》——尤其在深入理解法式“大木作制度”中“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的基础上,将其与西方古典建筑中以柱径为设计模数的ORDER(今译“柱式”,梁思成曾将其译作“型范”)相提并论,并极具开创性地提出这是确定建筑比例的基本方法,此乃梁思成对中西建筑史比较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中国建筑史》等一系列论著中,梁思成把宋《营造法式》和清《工程做法》称作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1960年代,梁思成重拾因种种原因停滞多年的《营造法式》注释工作,并在“文革”前夕与助手们完成了大部分主要内容。
营造法式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营造法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尊敬的读者,本文档将向您介绍一本精心编纂的图书《营造法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这本图书旨在通过注释和翻译的方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经典名著。
本书精选了中国文学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同时采用了法式的阐释和翻译方法,使这些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与理解。
在本书中,每一部经典名著都会配有全本的完整文本,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地阅读。
经过我们团队的精心研究和整理,每本书都注释详尽,涵盖了文本中的重要人物、地点、时代背景等信息。
通过这样的注释,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除了注释之外,每本书还会进行全面的翻译。
我们的翻译团队本着忠实、准确地再现原著精神的原则,对每个章节进行细致的译文工作。
通过这样的全译,读者可以在不懂原著语言的情况下,享受到其中优美的文学语言和故事情节。
本图书力求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来呈现经典名著的内容。
我们注重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以保持文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通过避免“首先、其次、最后、总的来说”等逻辑词语的使用,我们将带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流畅地理解每一个故事片段。
最后,我们坚持高质量的文档创作,以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本文档中,我们禁止出现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如广告、联系方式、商业化等。
我们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本完整而精致的图书,让他们在阅读中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感谢您对本文档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相信,《营造法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将为阅读者带来难以忘怀的阅读体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让我们一同领略中华经典名著的魅力吧!。
《营造法式》读后感
《营造法式》读后感《营造法式》内容概要:全书有“总释”二卷、“制度”十三卷、“功限”十卷、“料例”三卷、“图样”六卷、“目录”和“看详”(补遗卷)各一卷,共计三十六卷,此外前有“劄子”和“序”。
这部中国古籍中最完整、最具有理论体系的建筑设计学经典,融人文与技术为一体,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界碑……《营造法式》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营造法式最著名的现代版本是1925年陶湘刊本。
中国书店在1989,1995两次宣纸石印陶湘刊本,以线装书形式发行,售价千余员一套。
2006中国书店本是平装得陶湘本营造法式,上卷大字宋体,下卷有精美插图。
这是既经济实惠的版本。
不过古文的营造法式是没法看懂得,买此套中国书店平装本时,务必同时购买梁思成全集第七卷,全卷是梁思成大师多年心血的营造法式注释,现代标点。
梁先生添加了大量现代工程图,配合文字,解释原书,是至今最权威的营造法式注释。
只是梁书以铅字排版,字体小,不如中国书店本的宋体美观,插图也较小……营造法式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历史上的中国人一向很少对于自己的技术与艺术进行系统性的、科学性的总结,大多是感悟的文字性的描写,久而久之很多的事物或者技术就成了传说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这样的著作也就凤毛麟角了。
但是只要有那肯定成为划时代的集大成的经典,如《本草纲目》、《园冶》及《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毋庸多言,它是北宋官方出版的一本关于建筑的综合技术规范,囊括了名词由来及解释、劳动工时定额、材料模数、制作方法,既便于规模生产又便于检查,杜绝贪污浪费,既有严谨的由不失灵活性,比当代的建筑规范更加适应建筑行业的需要。
当然这本书大部分的内容与规定对于当今建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本书看出古人的智慧,继承先人们的做事原则和精神内涵。
本书是有人民出版社以四库全书版本的《营造法式》为底本,结合了梁思成的《营造法式注释》而刊行的,除个别专用字体采用繁体外,其他都是采用的简体横排的现代行文方式,封面和排版都非常的古朴,价格也不贵,可谓物美价廉,很是喜欢。
清式营造則例读后感
清式营造則例读后感
读了此书后我知道了本书目标是清代官式建筑的做法及各部分构材名称。
蓝本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27种建筑物各部尺寸单+瓦石油漆算料算工)以及营造学社的《营造算例》(匠师秘传抄本的搜集册子,有计算程式)为主。
有老匠师切磋甚密,又有社长朱启钤(朱桂辛)在研究材料和经费上的支持。
脱稿后,又经两年的增补修正,才终成正稿。
正如梁先生在序中所说,本书既不是建筑史,也不是建筑理论。
无涉结构,力学,美学,实用的探讨。
虽然内容无涉,但梁林是旨在开启未来进一步的历史研究以及建筑创作的。
所以特意安排了一章绪论。
“但在研究一代建筑则例之前,不能不稍有历史方面演变的认识及理论方面的基本了解。
故烦内子林徽音为坐绪论一章。
”
绪论的语言带着那个年代的人特有的优雅,夹杂着月光烛影的氛围,娓娓道来。
林在那时就已经对于中国古建筑有了相当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营造法式》有感
《营造法式》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花时间去慢慢品茗的好书。
它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的典籍,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改革很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任用王安石等一批改革派,积极推行新政,对建筑业的这种腐败状况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在熙宁年间(106 8-1077年)赦令将作监编出一套营业法式来加强对各项工程的控制。
可是将作监的编写工作做得很不得力,拖拖拉拉,直到十余年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又赦令将作监重编。
这一次是由将作监丞李诫承旨办理,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完成了这部巨著,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营造法式》。
从以上沿革可以看出,不论哪一部营造法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对建筑工程中虚报冒估、偷工减料等侵吞国家财富的行为作出反应,提供对策,企图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工料估算方法来控制工程预算,它的针对性是很强的。
对此,李诫说过:第一部营造法式就是因为控制不了工料而被废止不要的,而他的这部法式则是“关防工料,最为要切,内外皆合通行。
”他对自己的成果充满信心,深信一定切实可行,应在京师内外推广应用。
从书的内容来看,他确实也在《功限》和《料例》两部分下了工夫,不仅规定了按工艺要求高低分上、中、下三等工和按季节分长、中、短等工的计算标准,而且还根据材料容重、搬运距离和材料使用情况规定了不同的估工方法,其条章之精细明确,令人叹服。
总括起来,石雕的品类实际上有八种,即:
1)混作——圆雕;
2)半混——圆雕仅备三面,另一面贴地;
3)剔地地突——高浮雕,去地;
4)压地隐起——低浮雕,去地深2—3毫米以上;
5)减地平级——线刻,去地甚少,在1毫米以下;
6)石雕——高或低浮雕,就地雕出,不去地;
7)平级——线刻,不去地;
8)索平——无花纹。
列举以上例子,并非苛求于《法式》,要求作者编写一部包罗万象的建筑设计、施工大全。
既然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关防工料,势必着重用料尺寸、用工定额,也必然要选录官式建筑最有代表性的做法作为变造用材的准则。
问题在于我们今天解读《法式》时必须恰如其分给以认识,而不能认为《法式》是无所不包的。
设定建筑等级,按规格及质量高低进行分类,有利于区别对待、控制工料,特别在建筑量较大的情况下,更需要这种分类。
《法式》中虽未明确列出建筑分类,但从各卷所述内容可以看出实际上官式建筑有三类:
第一类:殿阁。
包括殿宇、楼阁、殿阁挟屋、殿门、城门楼台、亭榭等。
这类建筑是宫廷、宫府、庙宇中最隆重的房屋,要求气魄宏伟,富丽堂皇。
第二类:厅堂。
包括堂、厅、门楼等,等级低于殿阁,但任是一组官式建筑群中的重要建筑物。
第三类:余屋。
即上述二类之外的次要房屋,包括殿阁和官府的廊屋、常行散屋、
营房等。
其中廊屋为与主屋相配,质量标准随主屋而高低。
其余几种,规格较低,做法相应从简。
根据《法式》大木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各卷并参照实物和有关资料,可知宋代官式建筑木构架有三类;即柱梁作、殿阁式、厅堂式。
关于铺作功限,《法式》只提到两种,一为“名件造作功”,二为“安勘、绞割、展曳功”。
卷十七、十八,大木作功限一、二,于卷尾列出:“凡铺作。
其铺作安勘、绞割、展曳,每一朵取所用斗、栱等造作十分中加四分。
”“凡转角铺作,各随所用每铺作斗、栱一朵,如四铺作、五铺作取所用栱、斗等造作功,于十分中加八分为安勘、绞割、展曳功;若六铺作以上,加造作功一倍。
”
“安勘”的同时,必须对构件进行修整,需要剧、削等加以“绞割”,以使构件能合缝安装,榫卯紧密。
有的构件如柱头枋之类,其端部无榫卯,也需要在安装时截割。
“展曳”功只有铺作和城门道功限有,“展曳”似指从中线开始,将构件向两侧伸展、排放。
铺作的安装即先在地面试拼装,用来校核、检验斗、栱的榫卯、互相的配合,从中发现问题,经过调整、修正,然后进行正式、全面的上架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