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版)教科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7_1力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_1力教案新版教科版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明白得应注意以下两点。那个地址所说的作用指的确实是力。当有力显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彼此的
从生活中的体会咱们能够明白,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得手也受到水桶向下的拉力;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什么缘故咱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历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专门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咱们一路来探讨吧!
教学活动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咱们常常提到“力”那个字,可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小、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使劲。这些有力显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因此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大量情形下,尽管没有显现肌肉紧张的情形,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成效。大伙儿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4)学生举例(各类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成效吗?
板书设计
1.力
教学反思
学生对力有浅薄的熟悉,但往往是不确切乃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归纳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彼此的;(3)力所产生的成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术
明白力的概念。

八年级物理下7.1力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7.1力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下7.1力教学案例教科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教科版八下物理教案71力

教科版八下物理教案71力

教科版八下物理教案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1讲“力”。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2. 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了解力的作用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原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方法,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图示、实验器材。

学具:练习册、笔、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拉、提、压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教学内容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介绍其原理和使用方法。

(4)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讲解与力相关的典型例题,如力的合成、分解等。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3.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

(3)实验报告:力的测量实验报告。

2. 答案:课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介绍与力相关的科学家及其成就,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了解力的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2. 力的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解题方法。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教学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第1节)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第24节)3.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第5节)4. 相互作用力(第6节)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二力平衡。

4. 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能够判断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的判断,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扯弹簧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

6. 随堂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8. 作业设计:(1)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概念。

(2)请列举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解释。

(3)请简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请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牛顿,以及牛顿的生平事迹。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们来看教学难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力教学设计
3.教学策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教学内容:针对力的三要素、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应用等方面设计练习题。
2.教学过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给予及时反馈。
4.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存在,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提高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的三要素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能够运用向量图表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3.将力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拉力、推力、摩擦力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自然导入新课。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教学策略: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章节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掌握力的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力的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3.教学策略: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什么是弹力;(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下册力的教案最新模板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下册力的教案最新模板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下册力的教案最新模板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下册力的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下册力的教案1《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一、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2、过程与方法:根据公式P=IU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本节拟采用与伏安法测小灯炮电阻的实际进行对比学习,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是电学中第二个要求定量测量的实验,它关系到电压表,电流表和变阻器等电学器件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所以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正确选择仪表及合理地进行实验,准确地记录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是个关键,教师注意适当引导。

教学重点:用伏安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教学难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自己设计电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和各种故障的排除.教学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二、说教学设计方案复习导入1、什么是电功率?2、电功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3、前面我们学习了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参考这种方法,你能设计实验测定一个小灯泡的电功率吗?如何测定呢?实验过程:1、注意电源的正负极,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初步估计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2、设计实验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再进行实验。

3、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及灯泡的明暗程度进行比较。

评估交流:1、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能正常工作,此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2、实际电压偏低,小灯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灯光变暗.不能正常工作;3、实际电压偏高,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灯光过亮,若长期使用会影响灯泡的寿命,还有可能直接烧坏小灯泡。

教科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案-7.1 力1

教科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案-7.1 力1

新课讲授要想知道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刚才的这些情况。

分析得出用力的过程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力了吗?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

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板书第一节力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思考,并回答聆听聆听举出示例,归纳分析练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识别。

通过大量事例,概括力的概念。

明确有关力的概念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教科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案-7.1 力5

教科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案-7.1 力5

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1.力是熟悉的却又是陌生的,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力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1、提出问题:力是什么?2.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描述生活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2.学生体验: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完成推、拉、举、压的作用。

3.通过分析,推、拉、举、压、吸引、排斥等都是力的作用,在力的现象中都涉两个物体,得出力的概念: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4.讲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5.探究思考: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探究说明:两个物体要产生力的作用,是否必须要相互接触?(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通过拍手活动,提出拍手时的双手感受是怎样的?2.学生活动:通过两个气球的相互挤压,两个气球同时发生形变,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交流讨论:为什么立定跳远时,脚要用力蹬地?4.思考:用桨划船前进时,使船前进的力是哪个物体给的?(三)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1、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刻度尺、气球施加力的作用,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2、物理中把物体形状的改变称之为形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使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 能够使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3.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2.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力的图示教具。

2. 学具:每个学生一份力的图示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讲解力的概念(10分钟):使用力的图示教具,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展示力的图示,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10分钟):利用弹簧测力计,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通过力的图示,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10分钟):通过力的图示,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使用力的图示练习纸,练习表示力的三要素。

每组选一个实际情境,应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七、作业设计1. 画出两个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 举两个例子,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2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2

第七章力第1节力力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由于生活中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学生通过实验能理解力的概念.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尤其是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步体会.以简单的实验为基础,展示给学生,并通过实验探究,全方位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本节教材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引领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从宏观入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和改变物体的形状,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学生对力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学生经常说谁的力气大,但物理学中的力概念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的理解还是表面的,对于如何科学认识力的概念,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力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还不适应.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概念与条文,而应该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去尝试、去体验、去感受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去发现、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知识.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3.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来认识力,体验用转换法感知力的存在.2.通过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体验用模型法表示抽象的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画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课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故本节课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述法、实验法、归纳法.磁铁、小铁球、弹簧、小车、旱冰鞋、斜面、气球、铁钉、橡皮泥、多媒体课件等.课前3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P5内容,并用双色笔标出本节课基本的概念、定律和重点知识,物理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一、导入新课教师投影图片:伦敦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比赛,中国选手林清峰以总成绩344公斤获得冠军;“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教师提问:林清峰能举起杠铃的原因是什么?“神舟十号”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再创我国的辉煌飞天梦?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另一个人,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等.请同学们说出在哪些地方还常常提到力.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地由生活走向物理.)二、进行新课(一)力1.力的概念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做一些力的现象:手托课本,手拉弹簧,用落下的书砸气球,磁铁吸引铁钉等.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物体对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学生回忆生活中与此有关的力的现象,总结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发生了作用.教师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力的存在至少涉及几个物体呢?教师列举各种力的现象,学生讨论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设计意图:增加感性认识,有利于力的概念的形成.)2.力的单位教师讲述: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学生体验苹果对手施加的压力大约为2 N.教师讲述: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 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 N;一个质量是40 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 N.让学生再亲自感受一下物理教材放在手上时的2.5 N的压力.(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力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对点训练】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就没有力B.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C.发生力的作用,物体必须相互接触D.马拉车前进,同时车也用力拉马【答案】C(二)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分组实验一:1.用力捏橡皮泥;2.用力压和拉弹簧.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弓箭所发生的变化.学生讨论交流总结:1.橡皮泥形状改变;2.在力的作用下,弹簧缩短或伸长.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分组实验二:教师请学生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小铁球、斜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还可产生哪些效果.学生进行实验:用力推小车,用手挡住小车使小车停下来.师生共同分析:小车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变为运动;小车受力后又由运动变为静止.学生进行实验:1.一个小铁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2.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3.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的运动路径一侧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运动的变化情况.甲乙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点训练】下面四个选项中,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答案】D(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问题过渡: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猜想,并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探究,交流感受.(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3)教材P4“想想做做”推门实验:用同样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的远近不同,感受手推门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看来,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学生进行扳手腕游戏,通过游戏,体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同.2.力的示意图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师生归纳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要注意作图的顺序:首先找到作用点,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出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并在箭头末端写出力的性质.教师通过例题规X画力的示意图.【例】如图甲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甲乙【解析】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作用在物体上,方向沿绳子水平向右.从A点开始,沿绳子水平向右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拉力.【答案】如图乙所示.(设计意图:从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到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点训练】用100 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木箱,作出该力的示意图.【答案】(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刚才我们已认识了一些力的现象,同学们已能正确地说出谁对谁施了力,可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这些现象:撑船的船夫离岸时用撑竿给河岸一个力,结果船被撑走;碰碰船去撞别人时,自己却被撞走.究竟是谁对谁施力呢?学生分组实验三:1.手拉弹簧,你对弹簧用力了,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手呢?2.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拍你的手,能感到疼吗?拍你的同学能感到疼吗?“想想做做”中图甲的实验,找一位同学做做图乙的实验.使学生体会物体在施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力,物体在受力的同时必然也施力.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进一步巩固力的作用效果知识.)【对点训练】X斌和李晨两位同学穿着旱冰鞋面对面站在水平光滑的水泥路面上,如果X斌用力推一下李晨,其结果是()A.X斌仍然静止在原地,李晨被推开B.X斌与李晨同时向后退C.李晨受到X斌的推力,X斌没有受到力的作用D.李晨先向后退,之后X斌向后退【答案】B三、学以致用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它们一定相互接触B.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C.手推车时,手推车的力大于车推手的力D.孤立的一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2.下面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A.火箭刚起飞B.顶足球C.汽车匀速直线运动D.小钢球的曲线运动3.与地面夹角成30°的方向向右斜拉小车的力为80 N,用力的示意图作出这个力.【答案】3.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体会?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4.直观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力的示意图.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七章力第1节力一、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用符号F表示3.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的示意图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1.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首先通过观看课件而引入力,然后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分析,总结出力的定义,接下来通过观察、亲身感受等来学习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2.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活动、多感受,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为概念的理解打好基础.3.本节课所用器材较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器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把教师演示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照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4. 力的表示: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力的合成和分解: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和;反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差。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能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学会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计量单位、力的表示方法。

2. 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合成和分解图示、实际例子道具。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讲解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照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讲解力的计量单位:牛顿,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通过图示和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和;反方向时,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差。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计量单位、表示方法、合成和分解。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力的合力。

(1)一个5N的力和一个3N的力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

八年级物理下 7.1 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 7.1 力教案

第一节 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3’)"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同学们知道"力"字词语有多少呢? 力量、力气、能力、…… 理解力、战斗力…… “给力”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

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 ? 二、新课教学1 、 力的定义 (10’)活动一:①请同学们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感受力的出现。

②把磁铁和一个铁块分别放在小车上,靠近,观察现象。

结合刚才的感受和实验,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力出现的场景,以及课本上的图12.4-2,完成右上表。

师引导学生举出的事例,尽量效果各不相同。

师生分析上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 活动三:体会力的大小。

手托物理课本的力大约是3牛。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 ;一个质量是40kg 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 等等。

分析强调: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力的出现最少的有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分别叫施力物脚 磁铁体和受力物体。

并且是同时存在的。

力作用时物体一定必须接触吗?不一定。

2、力的作用效果(5’)活动二:小组讨论,上面的事例中力产生的效果分别是什么?分组回答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024年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例如抛物线运动、建筑物的稳定、交通工具的运行等。
4.计算题:
(1)你将会感受到1N的力,因为你的手对书施加的力和书对your hand施加的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小球将会运动,因为推力大于摩擦力,小球获得的加速度为1m/s²,所以小球加速运动的速度为v = at = 1m/s² × 2s = 2m/s。
-学生可以选择阅读以上拓展内容,进一步了解力的相关知识。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弹簧测力计,亲身体验力的测量过程。
-学生可以查找一些与力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了解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尝试解决一些与力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等。
-学生可以思考力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新性想法。
(2)请解释一下重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计算题:
(1)一本书的重力约为2N,如果你用1N的力去举起这本书,你将会感受到怎样的力?
(2)一个小球受到的摩擦力为4N,如果小球受到的推力为6N,小球将会运动吗?如果会,请计算小球加速运动的速度。
答案及解析:
1.选择题:
(1) B.弹力
(2) D.重力
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以下哪一种力是接触力?
A.重力
B.弹力
C.磁力
D.摩擦力
(2)以下哪一种力不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A.推力
B.拉力
C.压力
D.重力
2.判断题:
(1)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状改变的越明显。
(2)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3)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任意大小的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7.1 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7.1 力》教案

第1节力课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或者学生:举例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 由课前举的例子分析,得出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进而引出力的定义、单位、符号力的表示符号:F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学生活动:思考题①.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力的产生至少要两个物体②.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力的作用与是否接触无关。

2.力的作用效果教师提出疑问: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什么效果?(有条件或者在课室上课可做)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PPT上的动图和实验视频,让学生理解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三要素由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学生观察下列图片分析总结(有条件或者在课室上课可做)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在物理学中,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4. 学生活动:练习反馈5. 课堂小结课时2:1.回顾上节内容的知识点2.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优秀教学案例
2.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计量单位,让学生了解力的计量方法。
3.力的作用原理: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另一个物体的力的作用。
4.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速度、方向等。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让学生回答“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对力的理解有何变化?”等问题,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反馈和交流。例如,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理解。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力的认识。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鼓励学生在下一节课前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问题导向: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随后,我设计了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力的理解。在课堂的最后,我进行了总结与拓展,提醒学生关注力的作用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注重了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知识深度,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科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案-7.1 力6

教科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案-7.1 力6

素有关,在实验时应注意_________。

任务四: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响力的作用效果(2)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3)现象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任务四:1、用线将吊灯悬挂在天花板上,线对灯的拉力F=4N。

请在图中画出拉力F的示意图。

2、一位同学沿水平方向用75N的力推箱子,请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自主合作1、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在练习本上自主(独立)研做。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交流、研讨、互助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每个任务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

10分钟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时间汇报成果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物投影、黑板演示、口头表达等方式汇报学习成果。

最好到台前展示。

2、教师依据小组汇报情况进行赋分评价。

10分钟巩固拓展1、用手向上提水桶,手对水桶有力的作用。

其中_____是施力物体,_____是受力物体;同时手会感到水桶向下拉手,这里的施力物体是_____,受力物体是____。

2、力的_____、_____、_____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如图中,甲、乙都表示,其中甲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述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有_________;运动方向改变的有________;速度大小改变的有_____________。

①匀速转动的摩天轮②正在进站的火车③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的小轿车④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大卡车⑤自由下落的钢球⑥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请你总结:满足什么条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4、画出桌子对物体的支持力F=10N的示意图。

任务详解10分钟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

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

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

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

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

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

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

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

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略)
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力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