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
专题03五招拿下文言断句题-2019年高三语文文言文提分要点Word版含解析
不少考生对于文言断句题感到困难,为了帮助大家顺利拿下文言断句题,这里支给大家“五招”。
第一招:把握对文段大意。
首先将文段整体阅读一遍,联系上下文粗略地揣摩出大意,在此基础上断句。
比如:例1. 对下面文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B.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C.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D.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解析】文段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乾德中”,人物有“帝”和“守信等”,事件是“帝”和“守信等”【巩固练习】1.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10处)。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2. 下列对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B.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C.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D.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1.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断句时可先弄懂文段大意:欧阳修走路时看见一块古碑,是晋代索靖写的,他停下马看了很久才离开。
走了几百部后又回来下马站着仔细看,站疲倦了又坐着看,并且在旁边睡觉,三天后才离开。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一、依据语法结构在断句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成分,并根据这些成分进行断句。
例如,“其一人/去倦怠/来而/犹侍立不去”中,“其一人”为主语,“去倦怠”为谓语,“来而/犹侍立不去”为宾语,应在“去倦怠”后断开,以明确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依据字词意义在断句时,要关注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词语的含义和功能进行断句。
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食不饱力不足”是一个意群,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应该在此处断开。
三、依据修辞手法断句时,可以借助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顶真等,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
例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物有本末”与“事有始终”是两个对偶句,应该在“终”后断开。
四、依据句间逻辑在断句时,可以借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断句。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应该在此处断开。
五、依据古文韵律古文讲究韵律,可以通过古文的韵律特点来进行断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是两个对仗的句子,应该在“流”后断开。
六、对比现代文翻译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可以对比现代文的翻译来进行断句。
例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吾生也有涯”翻译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也无涯”翻译为“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应在“涯”后断开。
七、结合上下文语境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行断句。
例如,“见山不见水/庸才也/见水不见山/庸奴也”中,“见山不见水”与“见水不见山”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水”后断开。
八、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来进行断句。
例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何夜无月”与“何处无竹柏”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月”后断开;同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前两句是转折关系,因此应在“者耳”后断开。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汇总
【答题技巧】
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带进原文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文停顿的规律口诀
文言断句的七个口诀如下:
1.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2.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3.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4.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5.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6.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7.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断包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
1.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2.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3.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4.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5.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6.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7.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8.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 文言文断句 含答案
抢分点一文言文断句——意标结合,三步断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4页突破点一三步法断句[典例](2018·全国卷Ⅰ,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思维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画线文字的意思是:第2步:结合选项定关键。
对比4个选项,可以确定如何断句关键点:①“芝坐爽/下狱/当死/”还是“芝坐爽下狱/当死;②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还是“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
第3步:意标结合细分辨。
统观四个选项,“芝坐爽下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意思,不能断为“芝坐爽/下狱”。
“志不苟免”是没有求得赦免的想法,“志”:。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徐锴,会稽人。
锴四岁而孤,母方教兄铉就学,未暇及锴。
锴自能知书。
稍长,文词与铉齐名。
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锴曰:“有人才如韩、彭而无行,陛下敢以兵十万付之乎?”后主称善。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在写作文言文时,正确的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并附带一些练习,帮助您提高断句的能力。
1. 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关系来断句。
通常将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吾闻友人善鼓琴。
练习:参军者多爱国。
2. 宾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动宾关系来断句。
将动词和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君子爱民。
练习:明月皎皎。
3. 状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状语关系来断句。
将状语和谓语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于是乐师陈词而宫商。
练习:以后人闻之大无伤。
4. 承载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承载成分来断句。
将承载成分和相应的宾语或状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人生贵有所为甘有所不为。
练习:士为之。
5. 对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对仗关系来断句。
对仗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
例:射者克而使我射者息。
练习:春风吹又生。
6. 偏正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偏正关系来断句。
偏正是指表示修饰、说明、限定等关系的短语或从句。
例:故颇有知古之称。
练习:严冬坚冰。
7. 并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关系来断句。
并列是指句子中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插入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插入成分来断句。
插入是指在句子中插入修饰、补充或解释的语句,通常用逗号隔开。
例:吾愿斯摩以陪吾游。
练习:和风生,将进酒。
通过不断练习和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序和词性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做到恰当地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3、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4、(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的5个妙招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的5个妙招一、明词性(一)明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
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二)明动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三)明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3、句末语气词,“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第一部分:文言文断句的总体思路一.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语句大意文学作品的理解,很忌讳“断章取义”。
故做断句题时,也不能只关注句子本身,而应联系上下文内容,明确人物和人物的关系,言行和人物的关系,言语和言语、行为和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二.研究断句差异点,采用排除法高考卷中的断句题一般都会提供两处断句差异点,这两处断句差异点便是你解题的重心,我们一般要结合语句逻辑、表达习惯、语法要求等具体方法,并采用排除法,逐一排除掉存在逻辑问题、不符合古代汉语表达习惯、不符合语法要求等问题的错误项,从而得出结论。
三.翻译语句,进行复核得出结论后,要对结论句进行翻译复核。
结论句应符合情理,逻辑自洽,语意自然。
第二部分:文言文断句断句差异点判断的具体方法一.表示说话的动词身后一般要断开文言文中,表示说话行为的动词是断句的重要标志,在其身后一般都要断开。
最典型的如“曰”“云”等。
例如: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1.六月,壬戌(指壬戌日,这里是干支纪日),王(指刘裕,他在东晋时的爵位为宋王)至建康。
傅亮讽(劝说)晋恭帝(东晋最后一位皇帝司马德文,禅位给刘裕)禅位于宋,具(准备)诏草(诏书的草稿)呈帝,使书之。
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遂书赤纸为诏。
——《资治通鉴·宋纪》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B.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C.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D.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参考答案:C1.根据刚才介绍的经验,正确断法显然应为“谓左右曰”,而不应为“曰桓玄之时”。
文言文的断句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的断句方法与技巧
1. 根据语句结构断句:按照文中的语法结构及句子成分的分布,一句话分为主谓、宾语、状语等部分,通过识别这些部分的连词、标点等来判断断句位置。
2. 根据意义断句:按照句子表达的意义来断句,尤其是在长句中,应该根据句子的上下文和意义进行合理的断句。
3. 根据韵律断句:文言文每五个字为一个小节,应该结合字音、平仄、押韵等特点,按照一定的韵律规律来进行断句。
4. 根据修辞手法断句:在文言文中,常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意图,如对仗、倒装、并列等,这些修辞手法也可以用来判断断句的位置。
5. 根据常见短语和套语断句:文言中有很多常见的短语和套语,如“不胜其忧”、“夙夜匪懈”等,这些短语和套语一般成固定搭配,可以作为断句参考。
6. 根据语气和情感断句:文学作品中常常要通过语气和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态度和情感色彩,所以在断句时应该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
7. 根据重要性和连贯性断句:对于长篇连续的文言文,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和重要信息的呈现顺序,将长句分割成较短的句子,保证文章的连贯性和易读性。
8. 根据词语的词性和词义断句:文言文中的“文言虚词”、虚词、
形容词、副词等词汇的位置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对于断句也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9. 避免断句过多或过少:要注意避免断句过多或过少,过多会影响文学作品的整体感觉和阅读流畅性,过少则容易让人在长篇文学作品中迷失方向。
合理的断句可以让句意更加清晰,同时具有节奏感和艺术感。
总之,文言文的断句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上下文和作品整体风格进行合理的断句,最终达到表达作者意图的目的。
文言断句法则
文言断句是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重要技能之一,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断句法则: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
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
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
根据这个特点,可以断出句读。
3.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4.把握原则。
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根据语意
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5.注意停顿。
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 动补)之间要停顿;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
顿;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除了以上五个基本法则外,还可以根据文言文语法中的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等来帮助断句。
同时,也可以利用对偶、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来辅助断句。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大意,然后再从微观上逐句进行断句。
如果遇到难以断句的地方,可以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和语法结构来进行推断。
总之,文言断句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多加练习才能掌握。
文言文断句的5个小妙招
文言文断句的5个小妙招
1. 寻找句末的关键词: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会用一些表示句尾的关键词,比如“也”、“而”、“然”等。
这时,你只要把它们当作句号,就能够将句子分割出来了。
2. 熟悉常用的句式:文言文当中,会有一些特定的句式,比如“名词+不及+名词”,“名词+并+名词”等等,我们如果熟悉这些句式,就可以很快地将它们分隔开来。
3. 找出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都是一个主谓宾结构,比如“秦氏和燕氏,各有其国”这句中,“秦氏和燕氏”就是主语,“各有其国”就是谓语,这样,我们就可以以谓语来将句子分开了。
4. 重点寻找助动词: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都会有一些助动词,比如“使”、“令”等,如果我们在句子中找到了这些助动词,就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句子的结束,从而将句子分隔开来。
5. 寻找句中的逗号: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会有一些逗号,比如“去者,若返之”中的“,”,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句中的逗号,就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句子的结束,从而将句子分隔开来。
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
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
以下是 6 条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及例子:
口诀一:“主谓动宾要分清,句子结构看得明。
”例如:“吾爱读书”,“吾”是主语,“爱读”是谓语,“书”是宾语,一下子就能断清楚啦!
口诀二:“名词代词常为首,找准它们不会愁。
”像“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就是这里的名词呀,从这开始断句,没错的!
口诀三:“曰云言后常断开,对话自然现出来。
”比如“孔子曰”“公曰”这里肯定得断开呀,这句话不就清晰了!
口诀四:“关联词前多留意,前后意思有关联。
”像“虽然”“然则”之类的前面,就是一个断句点嘛,就像“虽然吾今日疲惫,然则仍坚持读书”。
口诀五:“排比句式看整齐,节奏韵律藏玄机。
”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种有规律的,断句不是轻松加愉快嘛!
口诀六:“修辞之处细思量,特殊句式有方向。
”比如“何陋之有”这样的倒装句,就得特别注意断句啦!
总之,掌握了这些口诀,文言文断句就不再那么头疼啦,多练习肯定能熟练起来的!。
高中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高中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高中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断句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之一。
正确的断句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结构,并且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流畅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1. 根据句子成分来断句: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可以根据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来进行断句。
例如:“吾闻,上古圣人传道,隐不见形,忽而自现。
”可以断为“吾闻,上古圣人传道/隐不见形/忽而自现。
”2. 根据修辞手法来断句:文言文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借代、比喻等。
可以根据修辞手法的位置来进行断句。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可以断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 根据语气和停顿来断句:文言文中有时通过标点符号或语气来表示停顿和语气的变化,可以根据这些停顿来进行断句。
例如:“大人者,言必信,行必果。
”可以断为“大人者/言必信/行必果。
”4. 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断句:文言文中的句子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可以通过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断句。
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可以断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此外,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断句技巧:- 避免断句过多或过少:过多的断句会导致句子不连贯,过少的断句会使句子过长,难以理解。
需要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断句,保持句子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 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不同标点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例如句号表示停顿,逗号表示顿挫等。
- 理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对于复杂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需要逐步解析和理解,才能准确地进行断句。
通过掌握这些高中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结构,提高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此外,多读、多练也是提高断句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断句水平。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8页)
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语法断句+语意语境=正确答案(2019卷Ⅰ)(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解析】第一处需要考虑的断句是“闻”后是否断句,可以根据句子成分断句。
介宾短语“于郡中”是作动词“闻”的状语后置,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成分,点出闻名的地点,所以“闻”后不断句,排除D项。
第二处需要考虑的断句是“郡中”后断句,还是“吴廷尉”后断句,因为“吴廷尉”是下句的主语,和“为河南守”是完整的主谓宾,所以“吴廷尉”前断句,排除A项。
第三处需要考虑的断句是“门下”前断句还是后面断句,可以根据语意和句子成分断句,因为“甚幸爱”的主语不能是地点的“门下”,主语是前面的“吴廷尉”,所以“门下”后断句,排除B项。
语法断句+语意语境=正确答案【C】【参考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
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
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
(2019卷‖)(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 含答案
抢分点一文言文断句——意标结合,三步断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4页突破点一三步法断句[典例](2018·全国卷Ⅰ,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思维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画线文字的意思是:第2步:结合选项定关键。
对比4个选项,可以确定如何断句关键点:①“芝坐爽/下狱/当死/”还是“芝坐爽下狱/当死;②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还是“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
第3步:意标结合细分辨。
统观四个选项,“芝坐爽下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意思,不能断为“芝坐爽/下狱”。
“志不苟免”是没有求得赦免的想法,“志”:。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徐锴,会稽人。
锴四岁而孤,母方教兄铉就学,未暇及锴。
锴自能知书。
稍长,文词与铉齐名。
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锴曰:“有人才如韩、彭而无行,陛下敢以兵十万付之乎?”后主称善。
文言文断句六大技法和解题步骤 (1)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复习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B [划线句中,鲁人说的话的范围是“夫鲁小国……则是弃卫”,其后“疑 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排除 A 项。“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 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 排除 C 项。“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 D 项。]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复习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 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 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 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 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复习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 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 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 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复习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技法四 依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方法1文言文朗读节奏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夫、盖、且、若夫、至若)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2、有些古今异义词(于是、可以、以为、妻子、中间)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3)可/以一战”(《曹刿论战》)3、根据语言顺序,分析结构停顿。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4、需要着重强调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8、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xx文言文断句技巧一、读文段,通文意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
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答案】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注释】(1)刻削:雕刻。
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
然:这样。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005年北京卷)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答案】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解析】在选段中,“匡庐即庐山”、“香炉峰”、“遗爱寺”、“太原”、“峰腋寺”都是地名,“草堂”是常用的名词,“元和十一年”是年号,“白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知道这些,对正确断句是很有益处的。
(句中划线词均为专用词,有年号时间、地名、人名及事物名。
)三、看虚词,找位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如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例】拙于用大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庄子·逍遥游》【注释】(1)拙:笨。
拙于:不善于。
(2)惠子:姓惠名施,宋国人,曾做过梁国相国,是先秦的思想家,据说是庄子的好友。
(3)魏王: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邑,国号为魏;后来,害怕秦的强大,被迫迁都大梁,改国号为梁,同时僭号称王,故魏王有时也称梁惠王。
瓠:葫芦。
(4)树:栽培种植。
成:成活。
(5)剖:破开。
(6)瓠落:平浅的样子。
(7)枵然:虚大。
(8)掊:击破。
【答案】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译文】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
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
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
把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了多少水。
葫芦不是不大啊!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啊!”2.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解析】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
“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例】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解析】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答案】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文言虚词断句歌“曰”后冒(:),“哉”问叹(?!)“于”“而”一般在中间“xx”“乎”经常表疑问(?)“则”前断句常加逗(,)“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顿或句(。
)或逗(,)酌情看“盖”“夫”“xx”“纵”“向使”“然则”“是故”“于是”“苟”经常用于句子首解释:1.“曰”后面加冒号是不言而喻的;“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询问或反问语气,句末常用叹号或问号。
例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而”作连词经常用于句子中间,起连接作用,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介词,由它和名词组成介词结构多数放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作补语。
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则”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其中,“则”表示承接、假设、转折等关系时,“则”前常有停顿。
例如:“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则”表示并列关系时,常用于句中。
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语气词“盖、夫、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们前面要断句。
此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则”“苟”“纵”“是故”“于是”“向使”“是以”“纵使”“然则”等前面也常常要断句。
例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