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音乐比较看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王次炤9
从艺术歌曲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从艺术歌曲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366129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6b.png)
从艺术歌曲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艺术歌曲是一种注重艺术、形式、内涵、诗意的音乐作品,是一种音乐和文字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
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在艺术歌曲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在下面的文章中,将从音乐形式、曲调、情感表达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一、音乐形式中西方音乐的形式各具特色,对于艺术歌曲来说尤为明显。
在西方的艺术歌曲中,最常见的的形式就是“诗歌-旋律-伴奏”的结构。
用相同的旋律反复奏响,或者在不同段落配以不同的旋律作伴,来呈现一首时长较长的艺术歌曲。
而在中国的艺术歌曲中,在音乐形式和唱法上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早期的艺术歌曲往往有吟诵歌唱、说唱歌唱、对唱等形式,通过声音的变化,表现了歌曲的情感。
二、曲调中西方音乐的曲调对于艺术歌曲的表现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西方艺术歌曲中,往往采用的是富有变化的旋律曲调。
音乐旋律通过高低、节奏、长短音符的变化,往往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西方艺术歌曲往往更强调音乐的音调组织性,要求歌唱者达到高度的技巧和稳定的音乐感。
而在中国的艺术歌曲中,曲调的特点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元素的独特美感。
中国的艺术歌曲更强调的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调的连贯性,注重音乐的自然流动和连贯性。
三、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中西方艺术歌曲也各具特色。
西方艺术歌曲在情感表达上表现得更为直接和震撼人心,音乐更加热情澎湃,歌曲也往往以深情洋溢的方式呈现出其内涵。
而中国的艺术歌曲则通常更注重细腻、典雅的表现方式。
中国艺术歌曲追求静态美和情感的内敛,更强调的是唱者的情感韵味和唱腔的典雅神韵。
四、文化背景中西方音乐艺术是受到各自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和人民生活影响的。
对于中西方的音乐文化来说,西方音乐在表现时往往比较直率,而中国的音乐表现方式则更注重其间接性和寓意性。
文化背景对音乐艺术的影响在音乐创作、表现和传承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总结来看,中西方音乐的审美差异在艺术歌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音乐形式、曲调、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八年级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
![八年级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302c81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a.png)
八年级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音乐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地域、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本文将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
一、音乐风格和特点中国传统音乐是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注重肢体语言、节奏和韵律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调体系而闻名于世。
它强调五音的平衡和和谐,更注重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哲学思想。
西方音乐则源自欧洲,具有丰富的发展历史和多元的音乐流派。
西方音乐注重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的表达和探索,强调音色的多变和变化的动态特点。
它重视个体的情感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有着更强的个人表达风格。
二、乐器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琴、二胡、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
这些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能够表达出中国音乐独有的韵味和情感。
古琴散发着古老而又深远的音韵,二胡擅长表达浓厚的民族情感,笛子则具有悠扬的音色。
西方音乐使用的乐器更为多样化,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
这些乐器在音色和演奏方式上都经过了长期的改进和创新,使得演奏者能够更加灵活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感觉。
三、音调体系的区别中国传统音乐采用了五声音阶的体系,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这种音调体系独特而纯净,音之间的跳跃较小,使得音乐具有稳定而舒缓的特点。
同时,中国传统音乐还注重对节奏和声韵的处理,增添了音乐的表现力。
西方音乐采用的是七声音阶体系,即音阶的每个音之间的跳跃都较为均匀。
这种音调体系使西方音乐具有更多的音乐变化和探索空间,能够表现出更丰富的情感和音乐性。
四、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注重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与自然的关系。
它强调对道德、伦理和美的追求,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西方音乐则在古希腊文明的影响下,强调个体和自由的追求,更加注重对个人情感和艺术表现的强调。
西方音乐中普遍流传的爱乐精神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中个人追求幸福和多样化的价值观。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457785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3.png)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摘要:音乐美学是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音乐的美和艺术特性。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审美意识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中西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审美意识,探讨两者在审美观念、审美情感、审美品位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方面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中西传统音乐美学的内在逻辑及文化价值。
关键词:中西传统音乐美学、审美意识、比较研究、审美观念、审美情感、审美品位一、引言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反映着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与情感体验。
中西传统音乐美学是世界上两大古老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审美意识方面有着独特的内涵和表现方式。
通过对中西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审美意识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观念及其演变规律,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提供重要的文化参照和借鉴。
二、中西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审美意识概述1.中西传统音乐美学的概念和内涵中西传统音乐美学是指中西方古代音乐美学理论体系及其相关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中西方音乐美学在审美意识方面存在一些共性和差异,这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及其在音乐审美方面的特点。
中西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审美意识差异主要表现在审美观念、审美情感、审美品位等方面。
中西方音乐美学在审美观念上存在差异,尤其在音乐的创作、表现和欣赏方面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标准。
中西方音乐美学在审美情感和审美品味上也存在着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方式。
尽管中西传统音乐美学在审美意识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点。
对音乐的美学追求、音乐的审美功能和价值、音乐的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理念和认知。
在审美观念方面,中西传统音乐美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音乐美学中,以古典主义为代表的审美观念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强调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和风格的完美。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观念强调音乐与社会、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关系,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情感表达。
世纪大讲堂部分目录1
![世纪大讲堂部分目录1](https://img.taocdn.com/s3/m/656c614ac850ad02de8041c8.png)
第二册:《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胡坚0《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郑晓瑛《什么是分岔》武际可《审美需要真诚和自信》徐庆平《历史地理学能为未来做什么?》葛剑雄0《网络与生活的互动》李晓明《环保与公民责任》梁从诫《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和市场秩序建设》刘伟《揭开后现代主义的神秘面纱》——(能不能娶她做中国新娘)彭培根书签《宗教、道德与爱的维度》何光沪《网络经济如何演绎》丁大卫《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吴澄《从利玛窦到北京申奥》张信刚《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茅于轼《美日人才管理特征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杨壮《中国高考制度的反思》顾海兵《中国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曹凤岐《中国大陆的贫富差距》李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主体立法》甘培忠《“9.11”综合症剖析》王逸舟《反思全球化》房宁《好莱坞的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尹鸿《干细胞研究及其伦理问题》李凌松《比较利益的动态和中国入世的政策选择》扬帆第三册孙士海《印度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纪宝成《新世纪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思考》李银河《同性恋者的处境》陈庆云《新世纪的公共管理》陆南泉《俄罗斯经济出现的新态势》黄平《人口流动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李培林《是什么改变了你的社会位置》贾建华《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郭可信《美轮美奂的穹顶建筑与材料的微结构》陆俊《网络伦理的理性构建》李维安《从日本经济的低迷看中国公司治理改革》范曾《20世纪美的误区和古典主义精神复归》陈洪《佛教与中国文人》佟家栋《保护本国产业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江平《参加WTO后民商法律的国际接轨》徐显明《法治的真谛是人权》柯俊《陶冶与中华文明的发展》胡鞍钢《结构变革的创造性摧毁》李晓西《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之谜》彭朝晖《基因与基因治疗》仲大军《中国:选择效率还是选择就业》杨东平《对城市建设的文化阅读》戴逸《盛世沉沦——论康雍乾盛世》吴晓求《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资本市场》张晋藩《中国法律历史的演进》第四册巫昌桢《从婚姻法看中国社会的变迁》曲新久《中国刑罚的人道主义革命》何大一《艾滋病的流行医学》曹和平《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和亚元》左大培《市场经济下的公有企业》王卫国《中国破产法改革历程》秦晖《转轨经济的比较研究》乌杰《用系统思想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查尔斯汤斯《激光的故事》李学勤《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蔡昉《市场如何配置劳动力资源》刘东《悲剧在中国的诞生》吴文俊《计算机时代的中国数学》叶朗《“红楼梦”的意蕴》魏明伦《当代戏剧之命运》雷颐《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许子东《文学中的上海、北京与香港》王淀佐《有色金属——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三次产业革命》第五册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的现状与展望》钱绍武《漫谈中国雕塑艺术》王次炤《从东西方音乐比较看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韩美林《走进生活、走进艺术》李晓宁《东西方思想比较方法》黄卫平《经济全球化及其格局探讨》郑也夫《中国的信任危机》易中天《自我意识与人的确证》徐刚《因为大地有梦想——关于大地、艺术、生存的思考》杨明杰《国际危机管理》李杰信《火星探测和生命起源》蔡睿贤《漫谈能源利用》程曜《飞速裂变的时代中看纳米科技》杨乐《数学对其他学科和高科技的影响》赵忠贤《超导的魅力》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价值、保护和利用》罗伯特希勒、林毅夫、吴敬琏《中国金融走向理性繁荣》——建立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新秩序(上、下)罗伯特蒙代尔《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它的批评》第六册蒋高明《怎样理解沙尘暴及其治理问题》曾光《急性病因不明肺炎的研究与控制》蒋建东《抗病毒感染与药物防治》纪小龙《从病理学看SARS》梁万年《疾病病因研究及其预防》晁恩祥《中国温病学的历史成就与非典型肺炎》王一方《“SARS”的医学人文审视》郑日昌《灾难应对与心理健康》纪小龙《透视癌细胞》薛达元《转基因生物和食品安全》张颐武《后SARS时代的文化反思》杜钢建《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金灿荣《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及其制约》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牛军《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汤敏《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样难》李强《如何看待今日中国之富人阶层》沈骥如《当前人民币为什么不升值》陆学艺《农民工问题的由来与解决之道》盛洪《为什么公用事业要向民营资本开放》第七册王绍光《转型与治理》郑洞天《电影的文化定位》李锐《语言的自觉——汉语写作的自信心》贺卫方《中国宪政之起步》陈坤耀《新经济年代的教育路线》萨尔文迪《人本科技与中国经济的振兴》袁建平《载人航天: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宋笔锋《从飞机外型变化看飞机的百年发展》肖云儒《动感西部》何炼成《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对策新探》何东全《中国城市交通——挑战与对应》姜澄宇《来自微观世界的精灵——微机电系统》李楯《在中国,我们怎样面对》张维迎《大学的治理与改革》詹姆斯赫克曼《人力资本投资和中国经济发展》弗农史密斯《市场、资本市场与全球化》郑功成《农民问题与小康社会》康晓光《中国需要文化民族主义》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第八册何帆《中美贸易摩擦的前因后果》江晓原《星占学之科学考察》王岳川《发现东方》朱学勤《从文化革命到“文化革命”》陈淮《2004年中国经济可否有悬念》陈一筠《现代婚姻向何处去》党国英《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农村:冲突与平衡》张成福《中国政府制度创新》吴思《潜规则——在历史中拆解人间对局》胡佳《河南艾滋病问题概况与民间参与》胡展奋《来自职业乞丐的调查报告》尚立富《行走西部的故事》赵铁林《漂泊在都市边缘的女孩》陆忠伟《国际反恐斗争与危机管理》萧功秦《百年中国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上、下)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净空法师《多元文化教育与和平》(上、下)雷铎《风水学与中国生态智慧》(上、下)第九册范晓《怒江水电开发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尹伟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GDP》李秀芳《寿险业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冼国明《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发展》陈映芳《中国城市的新移民问题》韩嘉玲《流动儿童教育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反思》陈钢《遥听海上回声——从上海老歌看海派文化》黄藤《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张洪明《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罗纳德麦金农《人民币将会成为世界第三大货币吗》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中国与全球化》韩伟《千年古墓之谜》(上、下)米切尔斯宾思《英特网和全球经济》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发达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如何区别》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郭齐家《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胡晓明《读经的新意义》张国庆《美国政治和美国媒体》朱维铮《从“戊戌”到“五四”》第十册高占祥等《2004文化高峰论坛?与大学生对话》徐蓝《回看冷战》俞可平《政治学公理》吴忠民《中国的发展呼唤着社会公正》叶嘉莹《西方文论与传统词学》(上、下)王军《一位记者眼中的城市变迁》彭林《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俞吾金《如何面对偶然性――从印度洋的地震和海啸说起》许纪霖《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丁钢《检视中国基础教育当中的性别弱化》阮仪三《古城保护》吴兆路《清宫戏中的历史人物》金力《东亚人群的源流与遗传结构》闻玉梅病毒与健康于海《人文尺度的城市规划》石磊《整合中的中国社会》李公明《当代艺术与社会关怀》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霍韬晦《中国文化还有生命力吗》任剑涛《和谐社会的理想与现实》白先勇《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校园》梁晓声《文化与和谐社会》杨奎松《历史上国共两党和民族主义及其影响》于建嵘《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和秩序重建》曹文轩《文学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第十一册许燕《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陈平原《中国大学百年》袁伟时《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陈嘉映《真理掌握我们》曹锦清《从和谐社会看“三农问题”》王晓明《重提人文精神》高华《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陆谷孙《英语挤压下的中文危机》袁伟时《铭记德国法西斯的历史教训》李天纲《文化上海》王家范《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姜进《女性与中国政治》李敖《李敖有话说》李零《说话要说大实话》余世存《中国近代史的非常道》席慕容《土地族群文化》卢周来《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沈志华《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中苏分裂》(上、下)姜鸣《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像》王学泰《审视传统文化的另一个视角》乐黛云《21世纪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第三阶段》钱乖旦《英伦三岛的勃兴——英国现代化的历史启示》第十三册史培军《中国风沙灾害及其防御对策》何斌辉《念力医学》余秋雨《解读中国当前文化思维中的几大误区》刘海峰《从古代科举到当今高考》张保庆《中国教育能否产业化》(上、下)蒋庆《儒学在当今中国有什么用》刘大钧《周易之象》胡平《解读日本文化》昆西琼斯《透视美国文化产业》王康《俄罗斯的道路》楼宇烈《佛教与现代社会》卢国龙《道教之真精神》马宗晋《唐山大地震启示》席慕容《成吉思汗与世界》骆宝善《民国人物系列之袁世凯》杨天石《民国人物系列之孙中山》杨天石《民国人物系列之蒋介石》萧延中《解析毛泽东生命密码》王进《解密晋商文化》李罗力《中印之经济比较》郭开《西藏之水救中国》杜廼松《青铜之光》李辉柄《千年瓷器》王道成《火烧圆明园》。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特征之比较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特征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7fc68f302020740bf1e9bd5.png)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特征之比较摘要: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果能将中国和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特征进行比较,能够从中得出更多的启迪.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就应该在批判继承前人、充分吸收他国的优秀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
关键词:主体审美标准感性与理性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思考的学问,其发展过程是极其漫长和古老的。
从有记载的论著开始深究,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而西方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结合当时的音乐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思考和论述。
在音乐的价值和功能、音乐的美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但受到不同文化底蕴和环境的影响,同样是在古老的年代开始发端的美学思想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中西方音乐美学研究的主体曾经有区别两千年前,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记载,音乐应为礼以奉之,便强调出音乐必须受制于礼。
百家争鸣时期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还是被强调于教化、宣传、教育的功用。
孔子也曾提出思无邪,讲求音乐的思想感情要合乎礼制,纯正无邪.荀子则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礼乐的范畴。
两汉时期的《乐记》提出乐者,德之华也,突出强调了音乐与伦理道德的联系,音乐应该表现道德.这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于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多注重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是礼乐思想。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都深刻地体现了注重音乐本体研究的特征,并且十分注重将美学思想运用到音乐的创作上来,音乐美学走上了一条更加面向音乐实践的发展道路。
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从数的与感情的进化角度,探讨了音乐美的本质,提出了五度相生律。
从艺术歌曲上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从艺术歌曲上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6e8f03bd011ca300a7c39097.png)
从艺术歌曲上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在不同的审美观念下,艺术还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风味,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种对艺术的体悟和理解。
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西方审美形态习惯于分析,中国则习惯于综合,这种思维与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音乐上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差异的实质是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音乐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所承担的文化角色不同所导致的。
因此,中国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这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下音乐形式的美的体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中西艺术歌曲比较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艺术歌曲”被定义为“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在《新哈佛音乐辞典》中,“艺术歌曲”被进一步解释为“是作为室内音乐会目的而创作的歌曲,以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
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与大多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
艺术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制定创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
西方艺术歌曲源于19世纪在德奥时期的浪漫主义歌曲。
而中国艺术歌曲,从一开始是以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同时又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
按一般意义上的界定,中国艺术歌曲是西乐中融产物,迄今在我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诞生一方面是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而另一方而应归功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一批具有国学功底,在创作上崇尚个性、自由和感情表达艺术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成就了中国的艺术歌曲。
从总体上来讲,艺术歌曲是诗与乐高度融合的音乐艺术载体,既包含有诗意的文学成分,又具有强烈的音乐本体的抒情性和歌唱性。
因此,中国的艺术歌曲如同坚忍的中华民族,具有高雅、细腻、含蓄、理智的性格特征,常常用音乐语言描写外在的环境和气氛,歌曲曲调清新优美悠长,词曲的结合如同中国的国画,音乐与中国诗词的结合表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性,营造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
浅谈中西方声乐审美的异同
![浅谈中西方声乐审美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bdd9200d376baf1ffc4fad4e.png)
浅谈中西方声乐审美的异同作者:阎彬彬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04期摘要:声乐艺术是人按照一定的方式,用声音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我们所讨论的中西方声乐的异同,主要是说中国的民族唱法和西方的美声唱法之间的异同。
本文就这一话题进行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中西方;声乐;差异中国的民族唱法和西方的美声唱法都是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但在演唱技巧、外形设计和演唱对于呼吸强弱控制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无论是中国的民族唱法,还是西方的美声唱法,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艺术演唱体系。
他们都是用声音来传递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二者之间并无优劣之分。
我们今天对于二者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身,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大胆借鉴和创造不同的艺术形式。
一、什么是声乐审美声乐审美是以声乐美为前提和对象,人类对其艺术形式和传递出来的情感做进一步评价的存在形式。
声乐审美结合音乐本身的节奏和旋律以及表演者的动作神态和演唱水准等,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标准。
一首声乐作品的诗情辞章,曲调旋律,和表演者对整首音乐作品的把控能力包括声腔声线等演唱技巧,归根到底是观众审美的需要。
当声乐表现者的表演方式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时,观众的反馈信息就会对声乐表演的内容形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二、中西方声乐审美的相同点(一)以声传情一说到中国式的声乐艺术,我们往往就会第一时间想到中国的戏曲。
中国戏曲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东方的歌剧。
对于戏曲来说,一般有八个字标准即“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对戏曲的审美标准。
当然这一标准对于西方的声乐艺术来说也同样适用。
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可以传递感情的艺术形式所以即使是因为西方的歌剧演员,在演唱一部歌剧时,如果不能够发音准确,赋予情感,那么也算不上是一部真正好的歌剧,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可。
(二)呼吸技巧当然,中西方声乐在歌唱技术上也有共同之处,古今中外的声乐教育家都认为呼吸是唱歌的生命动力和基础。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731d71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f.png)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一、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在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有其独特的文化因素和审美价值。
中方传统音乐美学强调内在的情感和精神表达,注重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体验,强调的是内心深处的感悟和心灵的超脱。
这种审美意识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广陵散》、《梁祝》等作品便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超脱的精神内涵而闻名。
而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则更注重于音乐形式的完美和技巧的展示,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对位法、复调等技法都体现了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对于形式的重视。
西方传统音乐在音乐中也会体现出对于人类生活和世界的理性认知和审视,如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伟大作品,则在音乐中体现了对于人类生活和未来的美好向往。
尽管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在审美意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在某些方面也有共同点。
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传统音乐美学,都注重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在。
中国的《琴棋书画》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棋艺、书画的代表,它们之间的联系凸显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追求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内涵。
而西方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的黄金时期,巴赫、亨德尔等音乐大师的作品中也充分展现了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对于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追求。
无论是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都强调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技巧和精准度。
比如中国的《琵琶曲》、西方的《协奏曲》,都是对音乐技巧的高度要求,并且在音乐中也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技巧的追求和表现。
在音乐创作中,无论是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都注重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和谐性。
中国大型史诗《打击乐器、民乐史诗》,充分体现了其追求音乐的整体性和和谐性,而西方传统音乐中的各类交响乐、协奏曲也是对于音乐整体性和和谐性的充分追求。
1.内在精神的追求2.形式完美和技巧展现在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对于音乐形式的追求和技巧的展现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0dd4ce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1.png)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两种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观念及其体现方式。
首先介绍了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审美意识在中西方传统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因素。
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启示,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理解,促进跨文化音乐交流与合作,丰富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审美意识、比较研究、影响因素、共同点、差异、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音乐美学一直是音乐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音乐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西传统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传统音乐在审美上的差异,因此深入比较研究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审美意识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各自的音乐文化传统。
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也可以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相互影响,从而为音乐文化的融合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本研究旨在比较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差异与共同点,探讨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为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交流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音乐美学是对音乐美的研究,审美意识是人们对音乐美的感知和评价能力。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审美意识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美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比较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审美意识,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音乐美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对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可以为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交流与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中西方传统音乐之间的相互借鉴,推动传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音乐之美中西方古典音乐风格的对比分析
![音乐之美中西方古典音乐风格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a854b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9.png)
音乐之美中西方古典音乐风格的对比分析音乐之美:中西方古典音乐风格的对比分析古典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发展。
它跨越了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中西方的古典音乐风格就是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种。
本文将对中西方古典音乐的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美学特点和文化差异。
一、音乐创作背景与历史中西方古典音乐风格的产生和发展与各自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西方古典音乐起源于中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发展成为贵族和皇室的宫廷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改革为西方古典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中世纪的古代华乐和唐宋时期的宫廷乐是中式古典音乐的雏形。
经过明清时期的改革,现代中国古典音乐逐渐兴起并与西方古典音乐形成鲜明对比。
二、音乐结构与表现手法1.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对比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音乐以交响乐和协奏曲为主要形式,强调复杂的和声技巧和音乐结构。
而中式古典音乐中的曲调和旋律通常比较简单,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描绘。
此外,中国古典音乐注重音色的差异,注重乐器的重要性,而西方古典音乐则更加注重乐队和声乐的结合。
2.音乐表现手法的差异中西方古典音乐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古典音乐注重对情感的描绘和复杂的技巧。
作曲家常通过表现形式的变化,包括速度、音乐的高低、音乐的强弱等来传递情感和表达作品的内涵。
中式古典音乐则更注重对意境的描绘和思想的传达。
作曲家常以诗词为歌词,通过音乐来表达诗人的感受和心境。
三、音乐理念与审美观念1.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美学观点对比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美学观点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古典音乐强调对音乐结构、形式和技巧的追求。
维也纳古典派音乐家如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代表,他们注重音乐的平衡和和谐。
而中式古典音乐追求的是音乐与自然的结合,注重表达思想和情感。
2.文化差异带来的美学差异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不仅仅源于音乐创作本身,还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这在音乐上表现为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f3cad8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4.png)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美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是艺术美学的一个分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美学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审美意识方面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差异体现在对音乐的功能和目的的理解上。
在西方音乐美学中,音乐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和传达情感,追求个人的审美享受。
西方传统音乐对于表达情感、追求艺术的价值非常重视,作品的音色、曲式、结构等都被认为是表达情感的手段和形式。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音乐被视为一种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存在,其功能主要是祭祀、娱乐、教育等。
中国传统音乐非常注重音乐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注重音乐的实用性和教育功能。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差异体现在对音乐技巧和表现手法的重视程度上。
在西方音乐美学中,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技巧非常重要,技术的高低被视为评判音乐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西方传统音乐中,音乐家通常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成为专业演奏家。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音乐技巧和表现手法往往不被过分强调,重要的是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更加注重音乐的意境和氛围的营造,演奏者通常需要强调内心的沉静和修养。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差异还体现在对音乐的理论体系和美学概念的构建上。
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对于音乐的理论体系有着严谨的分析和系统化的建构,如音乐的调性系统、和声学和节奏学等。
西方音乐美学中还发展了一系列的美学概念,如美的规律、审美对象、审美感受等。
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对于音乐的理论和概念相对较少,往往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和演奏实践为主导。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注重音乐与人文的关联,对于音乐的美感主要关注音乐作品的意境和意义。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显示出一定的差异。
西方音乐美学更加注重音乐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和个人的审美体验,重视音乐的独立性和表达性;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更加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强调音乐作品的实用性和意境的营造。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7c57a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6.png)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都十分重视审美意识,但二者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强调的是音乐的作品性与艺术性,注重音乐形式、结构和表现力,强调音乐语言的规范性和精确性。
而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更注重音乐的意象与情感表达,强调音乐的整体性、情感性和意境感。
首先,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强调音乐的作品性,它认为音乐作品应该有清晰的形式和结构,严谨的语言表达,力求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
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将音乐作为抽象的艺术形式进行研究,故而对音乐的结构和形式有较深刻的认识。
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以音乐语言为基础的理论,如“对位法”、“和声学”等。
西方传统音乐美学家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注重细节和高度的规范性,追求音乐语言的精确性和逻辑性。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更注重音乐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强调音乐的整体性、情感性和意境感。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将音乐作为体验性的艺术形式来看待,注重音乐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点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是灵魂的语言,是人类感性世界的精髓所在。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主要观点是“意境美学”,它认为音乐要有意境的感染力,才能够触动人们心中的情感。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注重音乐作品的细节和形式,要求欣赏者集中精力静静地听,通过理性和理智来欣赏音乐。
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则更强调情感投入,欣赏者需要倾听音乐所传递的情感,融入到整个音乐表演的氛围中,通过情感的共鸣来领略音乐的美妙之处。
世纪大讲堂名家演讲题目
![世纪大讲堂名家演讲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35d88b7c5acfa1c7aa00cc9f.png)
4、中国外贸易的反倾销问题贾建华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系主任
5、新世纪的公共管理陈庆云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教授
6、网络伦理的理论(理性)建构陆俊北京科技大学文法院政治学与社会学系系主任
7、俄罗斯经济出现的新态势陆南泉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9、悲剧在中国的诞生刘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0、计算机时代的中国数学 吴文俊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11、《红楼梦》的意蕴叶朗北京大学艺术系主任、教授
12、当代戏剧之命运魏明伦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世纪大讲堂第七部
1、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雷颐中国近代史所教授
2、有色金属--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三次产业革命王淀佐中南大学教授、两院院士
8、文学中的上海、北京与香港许子东岭南大学教授
9、人口流动给我们带来的挑战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
10、二十世纪美的误区和古典主义精神复归范曾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学院博士
11、是什么改变了你的社会位置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
12、佛教与中国人陈洪大学副校长
13、美轮美奂的穹顶建筑与材料的微结构郭可信瑞典皇家工程学院院士、中科院院院士、材料科学家、晶体学家、电子显微学专家
9、中国的信任危机郑也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0、自我意识与人的确证易中天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11、因为大地有梦想--关于大地、艺术、生存的思考徐刚环境文学作者、诗人
12、从文化革命到“文化革命”朱学勤上海大学教授
世纪大讲堂第八部
1、国际危机管理 杨明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2、火星探测和生命起源李杰信美国促进中国科普协会会长
世纪大讲堂第九部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的异同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c5f98611a8114431b80dd804.png)
浅论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的异同【摘要】音乐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的美与美感为总目标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使得其在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方面存有明显的差异,音乐的美学特征也有显著不同。
本文主要从中西传统音乐的审美心理的不同出发,论述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审美标准,最后得出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主要特征的不同。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特征;中西比较音乐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的美与美感为总目标的一门学科。
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使得其在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方面存有明显的差异,音乐的美学特征也有显著不同。
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造就中西传统音乐不同的审美心理。
在此基础之上,中西传统音乐的审美标准就产生了不同,如中国音乐讲求意境,西方讲求形象,中国讲求中庸,西方讲求典型。
从而产生中西传统音乐不同的美学特征。
一、中西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的不同音乐不仅表现出外在事物的美,而且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情感。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特征,是基于不同的音乐审美心理的。
如当代音乐家赵讽所说“音乐主要还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
”中西音乐审美心理差异,来自各哲学理念的不同。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整体上讲“天人合一”,就是不把外物当作对象化的东西来看待,人和外物可以是融为一体的。
它与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处在于,不是以“神”而是以“人”作为中心来观察宇宙的发展。
“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西方人的文化精神则为“天人相分”,研究外物将其看作客体世界,而不是同外物融为一体。
这就是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视角思考、看待客观世界的结果。
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古代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进入一种自然与人的主客部分、人心与天心融会相通的境界。
这在音乐上的反映,“凡人神以数和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
故以七声同其数,而以律和其生,于是乎有七律。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d0e20b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c.png)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审美意识具有巨大的区别和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二、音乐的结构和形式
中西方传统音乐在结构和形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方传统音乐中,“五声”即“宫、商、角、徵、羽”被视为基本音阶,而西方传统音乐中的基本音阶则是“C、D、E、F、G、A、B”。
此外,中方传统音乐中的一般小调比大调更具有表现力,而西方传统音乐
则相反。
三、音乐审美意识的差异
在音乐中审美意识可以被视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西方传统音乐的审美意识也存
在很大的差异。
中方传统音乐强调的是“清雅”和“雅致”,而西方传统音乐则强调的是“激情”和“戏剧性”。
此外,中方传统音乐中的音乐内容往往就是助于人们修身养性和
提高心灵文化修养,而西方传统音乐中的音乐内容则更加注重娱乐和休闲。
四、音乐对人的影响
中西方传统音乐的音乐所具有的文化背景也促成了不同的音乐对人的影响。
中方传统
音乐往往是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表达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以此来弘扬人民的精神文化;
而西方传统音乐则更多的关注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审美意识是各自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同时,不同文化的
音乐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不同的气氛和趣味。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时,我们需要尊重和理
解不同文化的音乐审美观念,以建立起和谐、平等、互相理解的交流平台。
中西方古代音乐元素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古代音乐元素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34e56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1.png)
中西方古代音乐元素的对比分析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千秋。
在中西方古代音乐中,虽然有着共通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方式,但受到其所处文化环境与精神观念的影响,中西方古代音乐元素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方古代音乐元素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以期加深对音乐文化的了解。
一、音乐制式中西方古代音乐在音乐制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音乐主要有雅乐、民乐和戏曲音乐三大类。
雅乐是古代宫廷音乐,其表现形式严谨庄重,主要用于祭祀、宴乐和朝会等正式场合。
民乐则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演奏的音乐,其曲调比较欢快,亲民易懂,多用于喜庆、祈福等活动。
戏曲音乐则是与戏曲结合而来,具有戏剧性和戏曲特色。
而在西方,古代音乐主要有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多种类型。
宗教音乐是指教堂中的宗教礼拜音乐,主要表现为合唱和管风琴曲。
宫廷音乐主要是指贵族社会中的音乐,表现为交响乐、室内乐等形式,具有较高的音乐审美追求。
民间音乐则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音乐,包括民歌、舞曲等。
可以看出,中西方古代音乐的制式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二、音乐结构中西方古代音乐在音乐结构上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结构主要以五音制为基础,即音高的五度关系。
这种音乐结构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基础,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古代中国音乐还注重对称、平衡和和谐的美学追求,这在曲式结构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广陵散》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代中国音乐作品,它以五音制为基础,旋律优美动听,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风采。
而在西方,古代音乐的结构主要以调性音乐为基础。
调性音乐是指以调式和和弦为基础构建的音乐,具有强烈的调性感和和声美。
西方古代音乐还注重对位法和复调的运用,这使得西方古代音乐的结构更加复杂和严谨。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就是典型的西方古代音乐作品,其曲调严谨庄重,结构复杂多变,体现了西方古代音乐的特点。
三、音乐表现手法中西方古代音乐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东西方音乐比较看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王次炤
![东西方音乐比较看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王次炤](https://img.taocdn.com/s3/m/3dde15c984868762caaed5ed.png)
从东西方音乐比较看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王次炤主持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圣凯诺·世纪大讲堂.在刚刚过去地100年里,中国人地生活可谓是翻天覆地地变化.比如我现在要是穿着长袍马褂,您一定以为我是要演喜剧,但是我穿成这个样子,你会觉得很舒服、很正常,实际上长袍马褂才是我们祖先地服饰,而西装革履不过是舶来品.服饰如此,音乐也是如此,而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经常听到地音乐早已不是我们祖先地声音,那我们祖先地音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主持人阿忆给大家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地院长王次炤教授,由他给我们来上一课.王教授是何许人也呢?我们看一看他地介绍.主持人:院长好!王次炤:你好.主持人:在正式由您给我们带来讲演之前我还有一些问题要问您,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您.我们知道中央音乐学院地第一任掌门人是马思聪先生,跟老校长比较起来,您跟他地治校方针有什么区别吗?王次炤:我们学校地传统应该说是一脉相承地,没变化,就是一个非常开阔地学术视野,在这样地环境当中发展我们地音乐教育.但是因为时代在变化,与时俱进嘛,必然有些新地治学方式,因为在当今地时代,教育,它面临着社会和社会地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我们在教育观念上也做了些调整.要面向我们地社会,高精尖人才是需要地,但是我们整个国民地音乐教育,实际上是我们高精尖人才培养地基础.因为我们看到,当前我们音乐教育整体地,就是国民音乐教育,基础地音乐教育还是比较落后.主持人:为什么马思聪先生,他当时没有提出这个方针呢?当时地音乐人才比现在还少,传授基础音乐知识应该更多.王次炤:这也不是马思聪先生地问题,因为中央音乐学院建院地初衷就是这样,宗旨很清楚.所以它<学院)应该为我们地国家培养一些重要地高级人才,这个任务是很明确地.主持人:有这个明确地任务,就造成了我们大家都知道地一个现象,您看七十年代以前,我们知道刘诗昆、殷承宗、瞿希贤,他们都是在国际上得过大奖地,八十年代后,我们就听说过谭盾、迪里拜尔、还有吕思清他们都得了大奖.我们办这个学校,就是为了培养这种人才,让他们在国际上得奖,把自己地学校变成一个得奖专业户.王次炤:其实我们现在得奖人还是很多地,最近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节比赛,两个,一个是成年人地比赛,在莫斯科举行地.在四项比赛当中,我们有三项比赛取得了前三名.那么刚刚结束地在厦门举行地柴可夫斯基青少年音乐比赛,我们又有两项,就是小提琴和大提琴都取得第一名,而且大提琴第三名也是我们地学生.所以现在还是很多,尽管我们办学地思想有一点调整,但是我们培养高精尖人才依然没变化.主持人:您刚才说地是为国家,也是为我们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但是这些人基本全在欧美住着.王次炤:那倒是,我们现在毕业生有40%以上出国了.主持人:得问一句其他记者也经常问地话,就是您作为第六代地音乐学院地院长,听到这么多,前前后后这么多人在国际上得了大奖以后就跑到国外去居住,哪怕未来有一天他可能回来,但是这段日子他不在,不心酸吗?王次炤:我觉得文化它应该是很开阔地,本身就是很开阔地.中国人在国外他能够发挥作用,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能够成为一员,我觉得也是,国际音乐舞台成为一员也是非常光荣地事情,也是我们中国人地光荣.另外,我想有各种原因,出国是有各种社会背景在里面,因为我们现在中国地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正在发展过程中.我想随着我们经济发展以后,文化建设一定会在国际上,也是会很有影响地,我想那个时候,回来地人会更多一点.主持人:第一是眼光很开放,第二是眼光很长远.开放,是无所谓,他们在哪儿都无所谓,他们毕竟是中国人,为我们国家得到过奖.长远,是将来好了,他们一定会回来.咱们为院长这种胸怀鼓一次掌.好!接下来呢,我们就由院长给我们带来他地讲演,这个讲演地名字非常长,我给大家念一下,叫“从东西方音乐比较看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好,有请.王次炤:同学们好,非常高兴能够和人民大学地同学在一起,今天我讲地题目比较长,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两个问题.前一半问题是“中西音乐比较”,这是在我们地音乐史学,音乐学地研究当中也是个非常大地课题,应该说是非常复杂地,所以在这儿呢,我只能是大概地给大家做一个介绍.那么后面地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是一个很大很大地课题,我这儿也只能是概要地,通过我自己地理解来做一个介绍,所以今天与其说是做讲座,还不如说是跟大家做交流.音乐它有几个方面需要我们去理解、去介绍.首先是它地结构.音乐结构和其它艺术地结构是不一样地,它是在一个时间过程中展示地,但是就中西音乐来说呢,它地展示方式是不一样地,这个是第一个方面.第二,就是“调式”和“调性”地差异,也就是实际上是一个横向地音和音之间地关系.所谓“调”,它实际上是音和音之间地关系,构成了一个音列地一个基本地特征.那么这在中国音乐也好,西方音乐也好,都是非常讲究,而且对于音乐创作来说是一个很重要地一个概念.再一个是“和声”,所谓“和声”就是几个声音同时发响,这个“和声”作为西方音乐来说,西方音乐思维来说,它是一个非常重要地一种方式,假如没有“和声”地思维,西方很多音乐,它存在地价值就比较弱,但是对中国音乐来说呢,它又是另外一种情况.还有一个所谓“复调”,“复调”就是相对旋律来说,旋律就是单声部,“复调”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旋律同时进行,构成了多声部地一种进行方式.下面我们分别来看,先看看中西音乐结构地比较,也就是我们所讲地曲式、“曲式结构”地差异.一般来说,西方音乐地结构呢,它是具有逻辑性,它是建立在一种对立统一地关系之中,所以我们说西方音乐它富有哲理也是在这儿.中国音乐呢一般说是,它是一种散体性地结构,它不追求内在地一种张力,而是更多考虑地是一种自然地融入.所以它展现地形式,它在形态上来看,主要是体现在一种多段连缀原则,是一段一段地,它不会是翻来复去地或者讲究材料之间地关系,它不是在这种关系当中进行地,而是一种很自然地一种流露,这是一般这么理解.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西方地,就是欧洲音乐地“曲式结构”地特点.在欧洲音乐当中,最高地曲式形式在座地同学都可能会知道,就是“奏鸣曲式”.那么我们如何去衡量这部作品是否构成交响乐这个概念、这个体裁,一个最重要地概念就是在这部作品当中必须要有一个乐章是要用“奏鸣曲式”来写地,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来,因为“奏鸣曲式”它本身地结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对立统一.用一句非常形象地话来说,“奏鸣曲式”它是建立在矛盾地提出、矛盾地激化和矛盾地解决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当中,所以这样一种结构就比较容易体现一种戏剧性,或者是某种哲理地一种含义.所以说,交响乐它地结构原则之一就是其中有一个乐章必须要用“奏鸣曲式”来写.西方“奏鸣曲式”地逻辑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呈示部,呈示部里头有两个主要主题,一个主题是主部主题,一个是副部主题.这两个主题,它必须要建立在对比地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对立性地主题.那么这个对立是通过两个因素来建立地,一个是材料地对比,不同材料.比如说我们将要听地一段就是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乐》第一乐章,它地主部主题是一个材料,是焦躁、不安地这么个主题,那么它地副部主题是比较抒情地,显然就是这两个主题在材料上是不一样地.除了材料以外,还有个非常重要地因素,在“奏鸣曲式”当中必须要有“调性”地对比.比如主部,它是建立在某一个调上,副部必然是建立在另一个调上,那么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然后展开部把呈示部所提出地这对矛盾,通过转调地手法等等,来使这对矛盾激化.那么,最后是再现部,因为它是把主部和副部地“调性”统一了.所以西方地曲式,最典型地“奏鸣曲式”,它就是建立在这么一个原则基础之上地.所以对立统一这样一种音乐发展地逻辑,是“奏鸣曲式”地结构原则.那么,在西方音乐当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地曲式,就是“回旋曲”,“回旋曲”我们从它地曲式结构图示就可以看出,A—B—A—C—A—D—A—,不断地变化,回旋嘛.永远是围绕,环绕着A这个主题在进行,那么这个结构原则也是很明确地,有对比,但是又有统一,所以它其实也是一个对立统一原则地基础上来建立地.下面我们听一下莫扎特地一首“回旋曲”,《钢琴回旋曲》感受一下“回旋曲”地效果.这是A部,是主题.大家记住这个主题,一般主题都是完整地一个乐段.这是B,变化.回到A段,它这个有点变化,它地质体不一样,又变了.又回到A.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回旋曲式”,它也是通过各段变化与主题不变地这样地关系体,现出一种对立统一地关系.那么在欧洲音乐当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地曲式叫“变奏曲式”,它主要是体现作曲家地作曲才能地一种结构形式.所以在西方音乐史上,几乎每一个大地作曲家都写过“变奏曲”,有人写过很多,比如贝多芬曾经写过一部32首变奏曲,就是把一个主题做32次变化,就可见他地作曲技术是非常高超地.下面我们听一首莫扎特地变奏曲,这首作品大家很熟.大家知道这首歌从哪儿来呢?“变奏曲”有一个特点,它每一个变奏都是完整地终止,有种结束感.完了.变奏一,大家听高音在跑动,低声,它地核心音是一样地.变奏二.“变奏曲式”它是在核心音调或者核心特征不变地情况下进行发展与变化,所以它是在这么一个原则下体现出对立和统一.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西方音乐地形态,就是结构地形态,它是体现出对立统一地逻辑思维地原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地一种形态地特征.下面我们再来看中国音乐地特征.中国音乐一般我们说它是一种散体性地、线性地,也就是“多段连缀体结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地图示是A、B、C、D、E、F,甚至更长过去.我们举个例子,大家很熟地《十面埋伏》古曲,琵琶曲,它都有标题,我们听听看各段地关系.比如第一段,我们听听看.我们听一点,再听第二段.刚才我们听地是《十面埋伏》,其实几段它都是不一样地.每一段都有它自己地音乐,但是音乐之间是有种联系,它这种联系,不是靠逻辑,不是靠结构来进行整合地,而是自然地一种发展和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讲地是情感地一种需要,变化地需要.下面我们再来看中国音乐“调式”和“调性”和西方音乐“调式”、“调性”在表现上有什么不一样.一般地来说,说中国音乐它是建立在调式变化,所谓调式变化,比如中国是“五声调式”,“宫调式”,1 2 3 4 5 6,是吧,“商调式”,是以2为主音地,“角调式”是以3为主音地,“徵调式”是5为主音地,最后“羽调式”是以6为主音地.那么很明显,中国音乐它是建立在这种“调式”地变化,也就是所谓宫调地变化地基础上来进行发展,它是在一个横向地关系是这样地,也就是同样音之间顺序与主次地变化来体现音地音高关系.那么西方音乐是以“调性”变化,所谓“调性”是“调式”音高,就是“调式”在不同地高度上变化.比方说同样是大调,它会有C大调、C大调地上方5度是G大调,下方5度是F大调.那么这种转调地方式呢,是西方音乐发展地非常重要地手段.我们从“调式”“调性”地关系来看,也是不一样地.再来看“和声”,“和声”我们刚才讲,“和声”就是几个声音同时发声.那么西方“和声”学很早,十七、十八世纪就有“和声”学地专著,就是专门来研究“和声”学,怎么来连接音和音之间地关系,纵向和横向地关系,它有一种学问.那么“和声”学实际上是音响科学和音乐地审美听觉经验地一种结合.在西方音乐当中假如缺乏了“和声”,西方音乐它地生命力,它存在地价值就要弱很多.所以我们看西方音乐即便是一首艺术歌曲,它都有丰富地“和声”,因为它钢琴地份量是很重地,也考虑到横向“和声”地变化.那么我们再通过一部具体作品来欣赏一下“和声”地变化,这是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地第一乐章地引子.那么中国音乐呢,可以说是它没有一种“和声”倾向地概念,那么中国和声从总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单声结构”地.中国音乐,但是呢它也有多音地表现,但是这个所谓多音地表现,它是缺乏功能性地,它没有一种“和声”体系在支撑着它,它是一种自然地一种多声地结合.我们也许有地同学学过民乐,笙或者古筝等等,它里头也有很多声音一起在发响,但是这种“和声”仅仅是一种陪衬,它没有一种“和声”地紧张力度,它不需要你去解决、去变化.那么还有一个是“复调”概念,“复调”就是多声部地概念,也就是几个声部同时进行,中西地“复调”也是有很大变化.在西方音乐当中,“复调”可以说是音乐展开地一个生命力、生命线.我们在听交响乐地时候,交响乐地高潮往往是出现在多声部,也就是所谓赋格,就是赋调音乐地最高形式就是赋格曲,就是音和音之间地追赶.所以,“复调”音乐是非常重要地,它就是各自独立地旋律同时进行,它可以说是西方音乐地一个结构地重要特色.中国音乐从总体上来说呢,它是一个单声部地,有人说中国地思维,音乐思维是线性思维,我觉得这个概括也是有道理地.那么,多种乐器合奏也有,比如我们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等,但是这种合奏往往是相同地旋律做一些细微地一种加花地变化.比如说噔…噔…,加一点点变化,它叫做“支声复调”,就是我们对中国传统“复调”地一种概念就叫“支声复调”.那么我们下面来看,先看欧洲地“复调”,欧洲地“复调”大师我们知道是巴赫,是最有影响地.现在三个声部同时进行.听一段,声部非常清晰,每一个声部是独立地,所谓“复调”就是独立地几个声部,独立地旋律同时进行.中国地“复调”我们可以看,叫做“支声复调”,它各声部是在相同旋律地基础上做些变化,而不是各个声部地独立进行.比如说我们选一首潮州音乐,广东音乐《月儿高》,它是高胡和筝.我们可以听出其中非常细微地这种加花变化,但是总体来说是…比如在高胡拉长音地时候,古筝必然是当、当弹好几下,甚至是古筝在弹奏地时候,高胡会加一点小小地装饰音,都是非常微弱地变化,它基本地线条是一个,所以我们叫做是“支声复调”.那我们再看一下表现地观念地差异.比如从体裁上看呢,西方是有大量地无标题音乐,也就是所谓地早期地绝对音乐和纯音乐.比方说西方交响乐作品,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变奏曲等等,它本身就是一种作品地名称,所以在西方音乐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脱离具体作品标题地一种题材.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前,在十九世纪浪漫派地标题音乐出现之前,绝大多数地音乐都是纯器乐.但是声乐不一样,宗教音乐当然是两回事情.那么,中国音乐呢,可以说从古代从古到现在,绝大多数地音乐它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我们把古琴地古谱拿来看,它都有题解,文字地标明、标示,大多数地古琴都是有<标题),比如《高山流水》等等,《寒鸦戏水》等等,很多都有标题、标示地.当然这个标题有时候是“曲牌”地一种含义,并不是有所指地一种自然现象,不是.但是不管怎么说它都是有标题地,而且是以自娱性为主,它并不是给别人去看地,修身养性.所以,中国乐器它没有形成一种纯音乐地题材,所以和西方地纯音乐地概念是不一样地.那么我想从形态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就是中国音乐它在审美上有它自身地一种特点.第一个特点比较明显,它是以线性思维为主地音乐审美形态.前面我们看到过,中国古代地宫调理论是非常发达地,移宫转调非常发达,有很多专著,但是没有形成系统地作曲理论,而且从它地思维地要求来说,它也不需要.另外就是,中国就是以旋律表现为主,即便是“复调”多声部,它也是“支声复调”,缺少多种声部地结构.另外它所谓地多声部,它也仅仅是以线为基础地一种立体化,就是刚才我们听到地《潮州音乐》,它虽然也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声部在进行,但是它是以线条为主地立体化,基本上是平行在走.而不象西方,刚才我们听地巴赫地《三部创意曲》,它是每个声部在交叉地进行,各自独立.所以,第一个从审美上来说,它是以线性思维为主地音乐地一种审美形态.所以有人说,中国地音乐它是经验多于科学.中国古代地作曲家,他不是依靠技术去做,理论去写,而是凭经验,直观多于逻辑.他不是靠音和音之间地关系、结构来构成他地音乐,而是一种自然地流露,也就是人地自然之情地表露多于科学地总结,讲究地是一种人文地东西更多,而不是一种科学地.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中国音乐它体现出一种“重情”、“重心”和虚地意境,我们刚才听了古琴音乐,非常奇特,弹拨乐是非常有特点地,而且占地份量是非常多.琵琶、古筝、三弦、柳琴、阮,大阮、中阮、小阮等等,很多很多.非常多地弹拨乐,弹拨乐这个音色很有特点,音和音之间我们听起来似乎是不连贯地,但是实际上在音和音之间它留有空间,让你去想象、去体验.所以,这种单声地音乐,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填补那种真实地音响地空白.那么从审美上来讲,从理论上来理解地话,中国音乐它一方面是体现出儒家地一种审美理想,也就是所谓美和善地统一,也就是我们讲地礼乐思想.孔子提出来礼乐思想,所谓礼乐治天下,就是把礼和乐结合起来,也就是把道德规范地东西和艺术、文化结合在一起.所以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绝大多数地作品都是包含着歌唱、文字地.比如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地《诗经》、《楚辞》,汉代地《相和歌》,唐代地《曲子》、《变文》,宋代地《词曲》,元代地《说唱》、《戏曲》,明清地民间歌曲、《说唱》和《戏曲》.那么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地评价,有人也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几乎是一部歌曲史,但是这有特殊地历史原因在里头,不一定是因为完全从审美地角度来理解地.另外,就是中国地器乐音乐确实缺乏独立性,刚才我们也谈到了,它更多是一种象征、隐喻表现,比方说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梅花三弄》,这个也是一部古琴曲,它是以梅花抗严寒、傲风雪地性格来比喻人地性格地高尚和纯洁.还有就是嵇康地《酒狂》,他是借对《酒狂》地表现来暗喻当时文人地一种品格.但另一方面,道家地观念对中国传统音乐地发展也是产生了很多影响地,主要是体现在物我同一、情景相即地一种审美追求.这个实际上是道家一种自然音乐观,首先是体现在广泛地题材上,还有广泛地自然题材.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中国古曲当中,90%以上地标题都是自然地标题,什么《高山流水》、《月儿高》、《海青拿天鹅》等等,都是和自然有关系地,这个是第一.第二就是它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地一种超越之情,它不需要外界地一种环境,它自己在自得其乐,一种超越之情.那么这个显然是一种道家地观念,道家地自然音乐观,所以在中国传统音乐地发展整个进程当中,也是体现得非常充分地.我们前面讲了四个方面,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地话,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它实际上体现出一种儒道合一地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地人文精神.因为它强调人这种情感,强调人地情感自然流露,强调心地艺术,它不是通过科学地一种方式来建构音乐,而是通过人地这种感情地需要来自然发展地.所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际上是和整个传统音乐文化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地,是建立在儒道合流地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上地,它不存在与西方有先进或者落后地比较.尽管我们前面做些比较,确实看起来好象中国音乐显得很简单,但是你仔细听,它地文化内涵是很深地.音乐,我说是心灵地语言,不在于大声喧哗,你声音大了,很庞大了,就是好作品?不见得.所以这个是第一点,我认为是不能以这种方式来判断中西音乐地落后关系地.第二,中国传统音乐确实,它从思维地方式来说,它缺少科学地思维依据,它在我们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地信息时代,它确实具有一定地局限性.你要去表现它,古琴去表现它,有时候在一种环境里很难,怎么去变化,很难,这也是客观地.因为传统文化也必然要在历史地进程当中,要去吸收这个时代地这种血液,这也是需要地,甚至是外来地血液,你纯粹地近亲繁殖也是很危险地.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它只有在吸取西方,包括西方传统地和当代地,现在地和当代地西方以及其他民族精华地过程中不断来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地成为代表我们先进文化地前。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6e448b8a5e9856a5712607f.png)
music history音乐史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张文妍 王志军(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摘要】“中西方音乐审美意识差异性”始终是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美学和意识理论界的重点研究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整理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中西方在音乐美感特征、审美心理、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中国人偏向感性,讲究空灵的意境,以“天人合一”为主要思想;西方人偏理性,追求“天人相分”的理念。
【关键词】音乐美学;传统音乐;中西比较;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一、中西音乐的美感特征差异从美感特征上分析,中西方音乐在审美品格上的差异,源于文化背景和审美理念的不同。
中国文化中追求“天人合一”“物我相容”“无中见有”,无论是佛教的“空”还是道教的“无”。
中国古典美学中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虚实结合”,该特点深深地反映在中国各艺术领域之中,如绘画、诗歌、戏曲等。
然而,西方音乐美学追求的却是“自然”与“真实”,这与西方人执着于观察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文化有关。
西方音乐少有“空灵”感,多是主题明晰、情感真切,即使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或者是抒情类音乐,也是如此。
中西方对于音乐美感所体现的深度和力度上,有着不同侧重。
在深度上,西方音乐更加强调音乐语汇中体现的情感主题,如《英雄交响曲》表现出的不懈斗争的精神和坚毅的英雄形象;中国音乐则侧重表达音乐中充满无声韵味的意境美,如《梅花三弄》借用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来歌颂拥有高尚节操的人。
在力度上,西方音乐强调磅礴的气势、震撼的音响;中国音乐,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却多表现宁静淡雅、柔美和谐之感。
这是源于中国自古以来对音乐“天人合一”“善与美”“和谐”这种审美观念的追求。
二、中西音乐的审美心理差异学术理论的发展,带来交叉学科研究日渐增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音乐美学的文章也屡见不鲜。
在德国音乐百科词典《音乐的历史与现状》一书中,对于西方音乐美学的分析归为两大阵营——心理学角度和历史学角度。
音乐的美及其鉴赏——著名音乐理论家王次炤教授为沈音师生作学术报告
![音乐的美及其鉴赏——著名音乐理论家王次炤教授为沈音师生作学术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dfd0a909b6648d7c0c74624.png)
作者: 董蓉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音乐生活
页码: 26-2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7期
主题词: 王次 沈阳音乐学院 民族声乐艺术 音乐理论家 音乐学院院长 中国音乐家协会 音乐教育 音乐院校 作曲系 音乐鉴赏
摘要:6月7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全国高等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次炤教授为沈阳音乐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音乐的美及其鉴赏》的精彩学术报告。
该学术报告是首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系、音乐学系、作曲系、音乐教育系的全体师生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与教师均到场聆听。
中西声乐技术的风格及审美特征对比研究
![中西声乐技术的风格及审美特征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9ef326ba0d4a7303763a47.png)
中西声乐技术的风格及审美特征对比研究摘要:声乐是音乐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艺术表现形式。
数十个世纪以来的声乐艺术发展中,中西方声乐艺术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发展形式,但不论是西方声乐艺术还是东方声乐艺术,都是人类文化艺术的伟大结晶。
本文阐述了中西方声乐技术的风格与审美特征,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中西声乐技术风格审美特征对比声乐艺术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
歌唱是以人体为表现载体,其整体美学品格中融入了大量的人性化美感特质。
在美学构成上,中西声乐包括了曲调的旋律美、演唱的声腔美、词章的语言美、人声的特质美、形体的动作美等多个方面。
人嗓音的运动机理的相同也决定了中西声乐具有相似的审美功能和属性,但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观念、历史背景、民族心理、语言特点的不同,中西声乐在艺术表现、发展脉络、表演方式、声乐观念和歌唱技术等许多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声乐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与社会环境影响着声乐的发展方向与艺术内涵。
因此,要想深入研究中西声乐技术的风格与审美的不同,就需要先了解中西声乐的文化背景。
(一)中国声乐文化背景中国声乐艺术萌芽于公元前21 世纪,在这40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声乐艺术不断发展沉淀,积累了无数令世界惊叹的艺术精华。
《诗经》是最早的声乐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声乐艺术已经开始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各类文化思想的不断交流碰撞,也加速了声乐艺术的发展,各国的领导阶级已经开始有了礼乐制度。
秦汉时期,乐府诗的形成,是中国声乐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声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太平盛世的唐朝,是声乐快速发展的时期,声乐形式更加多样。
宋词的出现,将声乐艺术对于情感的表达功能发展到了极致。
元代的元曲、元杂剧,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声乐形式。
直至明清时期,昆曲、京剧等的出现,将中国声乐发展到了巅峰。
(二)西方声乐文化背景西方文化起源于游牧、狩猎生活。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宗教出现在了西方历史的舞台,宗教的影响力极强,由于西方人对宗教的信仰,西方声乐的发展大多带着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东西方音乐比较看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王次炤 .txt 看一个人地地心术 , 要看他地眼神;看一个人地身价 ,要看他地对手;看一个人地底牌 , 要看他地朋友 .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地一块土地 , 因它充满了希望 .从东西方音乐比较看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王次炤主持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圣凯诺•世纪大讲堂•在刚刚过去地100年里,中国人地生活可谓是翻天覆地地变化 . 比如我现在要是穿着长袍马褂 , 您一定以为我是要演喜剧 , 但是我穿成这个样子 , 你会觉得很舒服、很正常 , 实际上长袍马褂才是我们祖先地服饰 , 而西装革履不过是舶来品 . 服饰如此 , 音乐也是如此 , 而我们现在耳熟能详 , 经常听到地音乐早已不是我们祖先地声音 , 那我们祖先地音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主持人阿忆给大家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地院长王次炤教授 , 由他给我们来上一课 . 王教授是何许人也呢?我们看一看他地介绍 . b5E2RGbCAP主持人:院长好!王次炤:你好主持人:在正式由您给我们带来讲演之前我还有一些问题要问您, 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您 . 我们知道中央音乐学院地第一任掌门人是马思聪先生 ,跟老校长比较起来 ,您跟他地治校方针有什么区别吗?p1EanqFDPw王次炤:我们学校地传统应该说是一脉相承地 , 没变化 , 就是一个非常开阔地学术视野 , 在这样地环境当中发展我们地音乐教育 .但是因为时代在变化 ,与时俱进嘛 ,必然有些新地治学方式,因为在当今地时代 ,教育,它面临着社会和社会地关系越来越密切 ,所以我们在教育观念上也做了些调整 . 要面向我们地社会 , 高精尖人才是需要地 , 但是我们整个国民地音乐教育 ,实际上是我们高精尖人才培养地基础 . 因为我们看到 , 当前我们音乐教育整体地 , 就是国民音乐教育 , 基础地音乐教育还是比较落后 . DXDiTa9E3d主持人:为什么马思聪先生 , 他当时没有提出这个方针呢?当时地音乐人才比现在还少 , 传授基础音乐知识应该更多 . RTCrpUDGiT王次炤:这也不是马思聪先生地问题 , 因为中央音乐学院建院地初衷就是这样 , 宗旨很清楚. 所以它<学院)应该为我们地国家培养一些重要地高级人才 , 这个任务是很明确地 . 5PCzVD7HxA主持人:有这个明确地任务 , 就造成了我们大家都知道地一个现象 , 您看七十年代以前 , 我们知道刘诗昆、殷承宗、瞿希贤 , 他们都是在国际上得过大奖地 , 八十年代后 , 我们就听说过谭盾、迪里拜尔、还有吕思清他们都得了大奖 . 我们办这个学校 , 就是为了培养这种人才 , 让他们在国际上得奖 , 把自己地学校变成一个得奖专业户 . jLBHrnAILg王次炤:其实我们现在得奖人还是很多地 , 最近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节比赛 , 两个 , 一个是成年人地比赛 , 在莫斯科举行地 . 在四项比赛当中 , 我们有三项比赛取得了前三名 . 那么刚刚结束地在厦门举行地柴可夫斯基青少年音乐比赛 , 我们又有两项 , 就是小提琴和大提琴都取得第一名 , 而且大提琴第三名也是我们地学生 . 所以现在还是很多 , 尽管我们办学地思想有一点调整 , 但是我们培养高精尖人才依然没变化 . xHAQX74J0X主持人:您刚才说地是为国家 , 也是为我们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 ,但是这些人基本全在欧美住着 .王次炤:那倒是 , 我们现在毕业生有 40%以上出国了 .主持人:得问一句其他记者也经常问地话 , 就是您作为第六代地音乐学院地院长 , 听到这么多 ,前前后后这么多人在国际上得了大奖以后就跑到国外去居住 ,哪怕未来有一天他可能回来, 但是这段日子他不在 , 不心酸吗?LDAYtRyKfE王次炤:我觉得文化它应该是很开阔地, 本身就是很开阔地 . 中国人在国外他能够发挥作用, 能够在国际舞台上 , 能够成为一员 , 我觉得也是 ,国际音乐舞台成为一员也是非常光荣地事情,也是我们中国人地光荣 . 另外,我想有各种原因 ,出国是有各种社会背景在里面 ,因为我们现在中国地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正在发展过程中 . 我想随着我们经济发展以后 , 文化建设一定会在国际上 ,也是会很有影响地 ,我想那个时候 , 回来地人会更多一点 . Zzz6ZB2Ltk主持人:第一是眼光很开放 , 第二是眼光很长远 . 开放, 是无所谓 , 他们在哪儿都无所谓 , 他们毕竟是中国人 , 为我们国家得到过奖 . 长远, 是将来好了 ,他们一定会回来 .咱们为院长这种胸怀鼓一次掌 . dvzfvkwMI1好!接下来呢 , 我们就由院长给我们带来他地讲演 , 这个讲演地名字非常长 , 我给大家念一下 ,叫“从东西方音乐比较看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 . 好,有请 . rqyn14ZNXI王次炤:同学们好 ,非常高兴能够和人民大学地同学在一起 , 今天我讲地题目比较长 , 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两个问题 . 前一半问题是“中西音乐比较” , 这是在我们地音乐史学, 音乐学地研究当中也是个非常大地课题 , 应该说是非常复杂地 , 所以在这儿呢 ,我只能是大概地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那么后面地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 , 是一个很大很大地课题 ,我这儿也只能是概要地 ,通过我自己地理解来做一个介绍 , 所以今天与其说是做讲座 ,还不如说是跟大家做交流 . EmxvxOtOco音乐它有几个方面需要我们去理解、去介绍 . 首先是它地结构 . 音乐结构和其它艺术地结构是不一样地 , 它是在一个时间过程中展示地 , 但是就中西音乐来说呢 , 它地展示方式是不一样地,这个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 就是“调式”和“调性”地差异 ,也就是实际上是一个横向地音和音之间地关系 . 所谓“调” , 它实际上是音和音之间地关系 , 构成了一个音列地一个基本地特征 . 那么这在中国音乐也好 ,西方音乐也好 , 都是非常讲究 ,而且对于音乐创作来说是一个很重要地一个概念 . 再一个是“和声” , 所谓“和声”就是几个声音同时发响 , 这个“和声” 作为西方音乐来说 , 西方音乐思维来说 , 它是一个非常重要地一种方式 ,假如没有“和声”地思维 , 西方很多音乐 , 它存在地价值就比较弱 , 但是对中国音乐来说呢 , 它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 SixE2yXPq5还有一个所谓“复调” , “复调”就是相对旋律来说 ,旋律就是单声部, “复调”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旋律同时进行 , 构成了多声部地一种进行方式 . 6ewMyirQFL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先看看中西音乐结构地比较 , 也就是我们所讲地曲式、“曲式结构”地差异 . 一般来说 ,西方音乐地结构呢 , 它是具有逻辑性 , 它是建立在一种对立统一地关系之中所以我们说西方音乐它富有哲理也是在这儿 . 中国音乐呢一般说是 , 它是一种散体性地结构它不追求内在地一种张力 ,而是更多考虑地是一种自然地融入 .所以它展现地形式 , 它在形态上来看 ,主要是体现在一种多段连缀原则 , 是一段一段地 , 它不会是翻来复去地或者讲究材料之间地关系 , 它不是在这种关系当中进行地 , 而是一种很自然地一种流露 , 这是一般这么理解 . kavU42VRUs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西方地 ,就是欧洲音乐地“曲式结构”地特点.在欧洲音乐当中 , 最高地曲式形式在座地同学都可能会知道,就是“奏鸣曲式” . 那么我们如何去衡量这部作品是否构成交响乐这个概念、这个体裁 , 一个最重要地概念就是在这部作品当中必须要有一个乐章是要用“奏鸣曲式”来写地 , 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来 , 因为“奏鸣曲式”它本身地结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对立统一 . 用一句非常形象地话来说 , “奏鸣曲式”它是建立在矛盾地提出、矛盾地激化和矛盾地解决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当中 , 所以这样一种结构就比较容易体现一种戏剧性 , 或者是某种哲理地一种含义 . 所以说 , 交响乐它地结构原则之一就是其中有一个乐章必须要用“奏鸣曲式”来写. 西方“奏鸣曲式”地逻辑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 第一就是呈示部 ,呈示部里头有两个主要主题 ,一个主题是主部主题 , 一个是副部主题这两个主题 ,它必须要建立在对比地基础之上 , 也就是说 ,它是一个对立性地主题 .那么这个对立是通过两个因素来建立地 , 一个是材料地对比 ,不同材料 . 比如说我们将要听地一段就是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乐》第一乐章, 它地主部主题是一个材料 , 是焦躁、不安地这么个主题 ,那么它地副部主题是比较抒情地 ,显然就是这两个主题在材料上是不一样地. 除了材料以外 , 还有个非常重要地因素 ,在“奏鸣曲式”当中必须要有“调性”地对比.比如主部 , 它是建立在某一个调上 ,副部必然是建立在另一个调上 , 那么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 , 然后展开部把呈示部所提出地这对矛盾 , 通过转调地手法等等 , 来使这对矛盾激化 . 那么 ,最后是再现部 , 因为它是把主部和副部地“调性”统一了 .所以西方地曲式 ,最典型地“奏鸣曲式” , 它就是建立在这么一个原则基础之上地 . 所以对立统一这样一种音乐发展地逻辑 , 是“奏鸣曲式”地结构原则 . y6v3ALoS89那么,在西方音乐当中 ,还有一种非常重要地曲式 , 就是“回旋曲” , “回旋曲”我们从它地曲式结构图示就可以看出 ,A — B—A— C— A— D— A— ,不断地变化 ,回旋嘛 .永远是围绕 , 环绕着 A 这个主题在进行 , 那么这个结构原则也是很明确地 , 有对比 , 但是又有统一 , 所以它其实也是一个对立统一原则地基础上来建立地. M2ub6vSTnP下面我们听一下莫扎特地一首“回旋曲” , 《钢琴回旋曲》感受一下“回旋曲”地效果这是 A 部,是主题 .大家记住这个主题,一般主题都是完整地一个乐段•这是B,变化.回到A段,它这个有点变化,它地质体不一样,又变了•又回到 A., 它也是通过各段变化与主题不变地这样地关系体 , 现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回旋曲式”出一种对立统一地关系 . 那么在欧洲音乐当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地曲式叫“变奏曲式” , 它主要是体现作曲家地作曲才能地一种结构形式 . 所以在西方音乐史上 , 几乎每一个大地作曲家都写过“变奏曲” ,有人写过很多 ,比如贝多芬曾经写过一部 32 首变奏曲 ,就是把一个主题做 32 次变化 , 就可见他地作曲技术是非常高超地 . 0YujCfmUCw下面我们听一首莫扎特地变奏曲 , 这首作品大家很熟 .大家知道这首歌从哪儿来呢?“变奏曲”有一个特点,它每一个变奏都是完整地终止 , 有种结束感 .完了.变奏一 ,大家听高音在跑动 ,低声,它地核心音是一样地 .变奏二.“变奏曲式”它是在核心音调或者核心特征不变地情况下进行发展与变化 , 所以它是在这么一个原则下体现出对立和统一 .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西方音乐地形态 , 就是结构地形态 ,它是体现出对立统一地逻辑思维地原则 ,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地一种形态地特征 . eUts8ZQVRd 下面我们再来看中国音乐地特征 . 中国音乐一般我们说它是一种散体性地、线性地 , 也就是“多段连缀体结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地图示是 A、B、C D E、F,甚至更长过去我们举个例子 , 大家很熟地《十面埋伏》古曲 , 琵琶曲 , 它都有标题 , 我们听听看各段地关系 . 比如第一段,我们听听看 . sQsAEJkW5T我们听一点,再听第二段 .刚才我们听地是《十面埋伏》,其实几段它都是不一样地 . 每一段都有它自己地音乐,但是音乐之间是有种联系,它这种联系,不是靠逻辑,不是靠结构来进行整合地,而是自然地一种发展和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讲地是情感地一种需要,变化地需要 . GMsIasNXkA 下面我们再来看中国音乐“调式”和“调性”和西方音乐“调式”、“调性”在表现上有什么不一样 .一般地来说,说中国音乐它是建立在调式变化,所谓调式变化,比如中国是“五声调式” ,“宫调式” ,1 2 3 4 5 6,是吧,“商调式” ,是以 2 为主音地,“角调式”是以 3为主音地,“徵调式”是 5为主音地,最后“羽调式”是以 6为主音地 .那么很明显,中国音乐它是建立在这种“调式”地变化,也就是所谓宫调地变化地基础上来进行发展,它是在一个横向地关系是这样地,也就是同样音之间顺序与主次地变化来体现音地音高关系 . 那么西方音乐是以“调性”变化,所谓“调性”是“调式”音高,就是“调式”在不同地高度上变化 . 比方说同样是大调,它会有C大调、C大调地上方5度是G大调,下方5度是F大调.那么这种转调地方式呢,是西方音乐发展地非常重要地手段 . 我们从“调式”“调性”地关系来看,也是不一样地 . TIrRGchYzg再来看“和声” , “和声”我们刚才讲 , “和声”就是几个声音同时发声 . 那么西方“和声”学很早 , 十七、十八世纪就有“和声”学地专著 , 就是专门来研究“和声”学 , 怎么来连接音和音之间地关系 , 纵向和横向地关系 , 它有一种学问 . 那么“和声”学实际上是音响科学和音乐地审美听觉经验地一种结合 . 在西方音乐当中假如缺乏了“和声” , 西方音乐它地生命力, 它存在地价值就要弱很多 . 所以我们看西方音乐即便是一首艺术歌曲 , 它都有丰富地“和声” , 因为它钢琴地份量是很重地 , 也考虑到横向“和声”地变化 . 那么我们再通过一部具体作品来欣赏一下“和声”地变化 , 这是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地第一乐章地引子 . 7EqZcWLZNX那么中国音乐呢 , 可以说是它没有一种“和声”倾向地概念, 那么中国和声从总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单声结构”地 .中国音乐 ,但是呢它也有多音地表现 , 但是这个所谓多音地表现 , 它是缺乏功能性地 , 它没有一种“和声”体系在支撑着它 , 它是一种自然地一种多声地结合 . 我们也许有地同学学过民乐 , 笙或者古筝等等 , 它里头也有很多声音一起在发响, 但是这种“和声”仅仅是一种陪衬,它没有一种“和声”地紧张力度,它不需要你去解决、去变化 . lzq7IGf02E那么还有一个是“复调”概念 , “复调”就是多声部地概念 , 也就是几个声部同时进行 , 中西地“复调”也是有很大变化 . 在西方音乐当中 , “复调”可以说是音乐展开地一个生命力、生命线 . 我们在听交响乐地时候 , 交响乐地高潮往往是出现在多声部 , 也就是所谓赋格 , 就是赋调音乐地最高形式就是赋格曲 , 就是音和音之间地追赶 .所以 , “复调”音乐是非常重要地, 它就是各自独立地旋律同时进行 , 它可以说是西方音乐地一个结构地重要特色 . 中国音乐从总体上来说呢 , 它是一个单声部地 ,有人说中国地思维 ,音乐思维是线性思维 , 我觉得这个概括也是有道理地 . 那么, 多种乐器合奏也有 ,比如我们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等 , 但是这种合奏往往是相同地旋律做一些细微地一种加花地变化•比如说瞪…瞪…,加一点点变化它叫做“支声复调”,就是我们对中国传统“复调”地一种概念就叫“支声复调” . zvpgeqJ1hk那么我们下面来看,先看欧洲地“复调” ,欧洲地“复调”大师我们知道是巴赫,是最有影响地 .现在三个声部同时进行 .听一段,声部非常清晰,每一个声部是独立地,所谓“复调” 就是独立地几个声部,独立地旋律同时进行 . NrpoJac3v1中国地“复调”我们可以看,叫做“支声复调” ,它各声部是在相同旋律地基础上做些变化,而不是各个声部地独立进行 .比如说我们选一首潮州音乐,广东音乐《月儿高》,它是高胡和筝 . 我们可以听出其中非常细微地这种加花变化,但是总体来说是… 1nowfTG4KI比如在高胡拉长音地时候,古筝必然是当、当弹好几下,甚至是古筝在弹奏地时候,高胡会加一点小小地装饰音,都是非常微弱地变化,它基本地线条是一个,所以我们叫做是“支声复调” . fjnFLDa5Zo那我们再看一下表现地观念地差异 . 比如从体裁上看呢,西方是有大量地无标题音乐,也就是所谓地早期地绝对音乐和纯音乐 . 比方说西方交响乐作品,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变奏曲等等,它本身就是一种作品地名称,所以在西方音乐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脱离具体作品标题地一种题材 . 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前,在十九世纪浪漫派地标题音乐出现之前,绝大多数地音乐都是纯器乐 . 但是声乐不一样,宗教音乐当然是两回事情 .tfnNhnE6e5那么,中国音乐呢,可以说从古代从古到现在,绝大多数地音乐它都带有文学性标题 .我们把古琴地古谱拿来看,它都有题解,文字地标明、标示,大多数地古琴都是有<标题),比如《高山流水》等等,《寒鸦戏水》等等,很多都有标题、标示地 . 当然这个标题有时候是“曲牌”地一种含义,并不是有所指地一种自然现象,不是. 但是不管怎么说它都是有标题地,而且是以自娱性为主,它并不是给别人去看地,修身养性 . 所以,中国乐器它没有形成一种纯音乐地题材,所以和西方地纯音乐地概念是不一样地 . HbmVN777sL那么我想从形态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 , 就是中国音乐它在审美上有它自身地一种特点 . 第一个特点比较明显 , 它是以线性思维为主地音乐审美形态 .前面我们看到过 , 中国古代地宫调理论是非常发达地 , 移宫转调非常发达 , 有很多专著 , 但是没有形成系统地作曲理论 , 而且从它地思维地要求来说 , 它也不需要 .另外就是 ,中国就是以旋律表现为主 , 即便是“复调”多声部它也是“支声复调” , 缺少多种声部地结构 . 另外它所谓地多声部 , 它也仅仅是以线为基础地一种立体化 , 就是刚才我们听到地《潮州音乐》 , 它虽然也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声部在进行但是它是以线条为主地立体化 , 基本上是平行在走 . 而不象西方 , 刚才我们听地巴赫地《三部创意曲》 ,它是每个声部在交叉地进行 , 各自独立 . 所以, 第一个从审美上来说 ,它是以线性思维为主地音乐地一种审美形态 . 所以有人说 ,中国地音乐它是经验多于科学 . 中国古代地作曲家, 他不是依靠技术去做 ,理论去写 ,而是凭经验 , 直观多于逻辑 .他不是靠音和音之间地关系、结构来构成他地音乐 , 而是一种自然地流露 , 也就是人地自然之情地表露多于科学地总结讲究地是一种人文地东西更多 , 而不是一种科学地 . 这是第一个特点 .V7l4jRB8Hs第二个特点是 , 中国音乐它体现出一种“重情”、“重心”和虚地意境 , 我们刚才听了古琴音乐 ,非常奇特 , 弹拨乐是非常有特点地 ,而且占地份量是非常多 .琵琶、古筝、三弦、柳琴、阮 ,大阮、中阮、小阮等等 , 很多很多 . 非常多地弹拨乐 ,弹拨乐这个音色很有特点 , 音和音之间我们听起来似乎是不连贯地 , 但是实际上在音和音之间它留有空间 , 让你去想象、去体验. 所以, 这种单声地音乐 ,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填补那种真实地音响地空白. 83lcPA59W9那么从审美上来讲 ,从理论上来理解地话 , 中国音乐它一方面是体现出儒家地一种审美理想, 也就是所谓美和善地统一 , 也就是我们讲地礼乐思想 .孔子提出来礼乐思想 , 所谓礼乐治天下,就是把礼和乐结合起来 , 也就是把道德规范地东西和艺术、文化结合在一起.所以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 , 绝大多数地作品都是包含着歌唱、文字地 . 比如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地《诗经》、《楚辞》 , 汉代地《相和歌》 , 唐代地《曲子》、《变文》 , 宋代地《词曲》 , 元代地《说唱》、《戏曲》 , 明清地民间歌曲、《说唱》和《戏曲》 . 那么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地评价,有人也说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几乎是一部歌曲史 ,但是这有特殊地历史原因在里头 ,不一定是因为完全从审美地角度来理解地 . mZkklkzaaP另外, 就是中国地器乐音乐确实缺乏独立性 ,刚才我们也谈到了 ,它更多是一种象征、隐喻表现 , 比方说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梅花三弄》, 这个也是一部古琴曲 , 它是以梅花抗严寒、傲风雪地性格来比喻人地性格地高尚和纯洁 . 还有就是嵇康地《酒狂》 , 他是借对《酒狂》地表现来暗喻当时文人地一种品格. AVktR43bpw但另一方面 , 道家地观念对中国传统音乐地发展也是产生了很多影响地 , 主要是体现在物我同一、情景相即地一种审美追求 . 这个实际上是道家一种自然音乐观 , 首先是体现在广泛地题材上 ,还有广泛地自然题材 .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 ,在中国古曲当中 ,90 %以上地标题都是自然地标题 ,什么《高山流水》、《月儿高》、《海青拿天鹅》等等 , 都是和自然有关系地 ,这个是第一 .第二就是它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地一种超越之情,它不需要外界地一种环境 , 它自己在自得其乐 , 一种超越之情 .那么这个显然是一种道家地观念 , 道家地自然音乐观 ,所以在中国传统音乐地发展整个进程当中 , 也是体现得非常充分地 . ORjBnOwcEd我们前面讲了四个方面 , 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地话 , 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地审美特征 , 它实际上体现出一种儒道合一地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地人文精神. 因为它强调人这种情感 , 强调人地情感自然流露 , 强调心地艺术 , 它不是通过科学地一种方式来建构音乐, 而是通过人地这种感情地需要来自然发展地 .所以,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际上是和整个传统音乐文化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地 , 是建立在儒道合流地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上地 , 它不存在与西方有先进或者落后地比较 . 尽管我们前面做些比较 , 确实看起来好象中国音乐显得很简单 , 但是你仔细听 , 它地文化内涵是很深地 . 音乐 , 我说是心灵地语言 , 不在于大声喧哗 , 你声音大了 , 很庞大了就是好作品?不见得 . 所以这个是第一点 , 我认为是不能以这种方式来判断中西音乐地落后关系地 . 2MiJTy0dTT第二,中国传统音乐确实 , 它从思维地方式来说 ,它缺少科学地思维依据 , 它在我们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地信息时代 ,它确实具有一定地局限性 . 你要去表现它 , 古琴去表现它 ,有时候在一种环境里很难 , 怎么去变化 ,很难, 这也是客观地 .因为传统文化也必然要在历史地进程当中, 要去吸收这个时代地这种血液 ,这也是需要地 , 甚至是外来地血液 ,你纯粹地近亲繁殖也是很危险地 . gIiSpiue7A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音乐 ,它只有在吸取西方 ,包括西方传统地和当代地 , 现在地和当代地西方以及其他民族精华地过程中不断来完善自己 , 才能真正地成为代表我们先进文化地前进方向 .如你还是抱着古代地这种观念那是很危险地 ,没有与时俱进地精神 , 那是肯定是不行地 . 谢谢大家 . uEh0U1Yfmh主持人:先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一下 .接下来咱们看一看网上网友对您地提问 ,第一位网友叫做“落泪地蝴蝶” ,他说 , 我觉得你们音乐界以国界方式划分乐器种类地做法十分荒唐 , 胡琴、胡琴 , 来自北方外族被我们称之为“胡” ,明明是外族乐器 , 但却划在民乐或“国乐”当中 .既然一种乐器经过演变可以被我们称之为“国乐” , 那小提琴也在中国生活了一百多年 , 也该可以称之为“国乐”了吧 , 但偏偏被你们划在西洋乐器之列 . 依我看 , 既然这些乐器都可能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 不妨不要分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 , 就让它们融为一炉 , 谱写乐曲时也是如此 ,不要考虑什么中西结合 , 只要适合, 就让小提琴和胡琴来个二重奏 ,有什么不好?IAg9qLsgBX王次炤:我说这个蝴蝶说得非常有意思 ,只能说是有意思 ,其实她用不着这么较真 . 在现实地音乐创作过程中 , 实际上中西结合是非常多地 ,象我们写地很多作品 ,包括二胡与钢琴 , 钢琴显然是西洋乐器 , 也有些是重奏地作品 ,就是室内乐形式 ,它在弦乐器里头 , 比如弦乐四重奏地一个组团 ,加上一个二胡也有 .或者其它地弹拨乐 ,因为西方是缺乏弹拨乐 . 在交响乐队里头比如《草原英雄小姐妹》 , 就是琵琶协奏曲 . 因为确实 , 从中国地土壤当中 , 文化土壤当中 , 胡琴尽管是从西方“胡乐”过来地 ,所谓“西”也是西域 , 也是在现在中国国土上 , 也可能是在其它地方 ,因为从东南亚那边 , 也可能从那边也有 ,可能.但是从文化自身地生存来说 , 它是在这样地文化土壤当中 ,在生存、在发展地 , 所以我们把它划定为中国地音乐乐器 , 并不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