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议 教 战 守 策

合集下载

唐宋8大家散文选读教 精品学案:专题7 第22课 教战守策 Word版含答案

唐宋8大家散文选读教 精品学案:专题7 第22课 教战守策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桐叶封弟辩(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4)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亦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卒于柳州。

他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其文章风格清峭,内容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有表现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较多的是抒发内心的牢骚抑郁和去国离乡的悲哀。

现存有《柳河东集》。

相关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辨其误,指其失,其中充满着对现实政治的关怀。

这篇史评,就是这样一篇短小精当而见解甚深的力作。

据《吕氏春秋·重言篇》和《说苑·君道篇》记载,周成王在一次与幼弟叔虞的嬉戏中,指着一片桐叶说要封他为诸侯。

后来成王的叔父周公便以此为据,说“天子无戏言”,要求成王兑现诺言,结果叔虞被封于唐。

对这样一件史事,前人不过读读而已,从未提出疑问,但柳宗元却从中发现一个事关重大的“王者之德”的问题。

古之传者有言, 成王以 桐 叶 与小弱 弟,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给年幼的弟弟,戏 曰:“以 封 汝。

”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封地给你。

”⎣⎡传(zhuàn )者:编写史书的人,或指吕不韦和刘向等,因为 ⎦⎤《吕氏春秋》和《说苑》都载有此故事。

小弱弟:幼弟,指武王幼子叔虞。

戏:开玩笑。

封:分封,古代帝王赐爵位和土地给臣子。

周公入 贺。

王 曰:“ 戏也。

”周公曰:“天子不可周公入宫庆贺。

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

”周公说:“天子不可戏。

”乃 封 小弱弟于唐。

以随便开玩笑。

”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唐:西周国名,晋的前身,故地在今山西翼城县西。

吾意 不 然。

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

⎣⎡⎦⎤意:认为。

王之 弟成王的弟弟如当封耶,周公宜 以时 言于王, 不 待其 戏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而 贺以 成 之也; 不 当封耶,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 乃 成其不中之戏, 以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地以人 与小弱 者 为 之主, 其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 得 为圣 乎?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宜:应当。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洵《教战守策》(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洵《教战守策》(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洵《教战守策》(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疾,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该处字母填在横线上。

教战守策PPT课件 〔苏教版〕

教战守策PPT课件 〔苏教版〕

第二段译文:
昔者先王知 兵之不可去也, 是故天下虽平, 不敢忘战。秋冬 之隙,致民田猎 以讲武,教之以 进退坐作之方,
从前先王知道军 备是不可以放弃的, 所以天下虽然太平, (也)不敢忘记战 备。秋冬农闲的时 候,召集人民打猎 借此教练武事,教 他们学习前进、后 退、跪下、起立的 方法,
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 旗之间而不乱,使其 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 际而不慑。是以虽有 盗贼之变,而民不至 于惊溃。
导入新课
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 积极实行变法的时候,苏轼曾经因政见 不合,自请外调,相继在杭州等地任地 方官。其实这不能说明苏轼不关心朝政, 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就向朝廷进 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 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 生不测之患。这是很有远见的。下面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战守策》吧!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诵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 2、阅读注释,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课文。 3、再读课文,归纳各段段意。
文章层次:
第一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 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作者明确指出知 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门见山,提出 论点)
第二、三段:“兵之不可去也”。作者广征史 事,借古见今,使读者悟得道理,产生共鸣。(援 引史实,正反论证)
以为天下之知战者, 或上司邀功请赏,
惟我而已。
是什么原因呢?这
是因为他们认为天
下懂得作战的,只
有他自己罢了。
如使平民皆习于 兵,彼知有所敌, 则固以破其奸谋, 而折其骄气。利害 之际,岂不亦甚明 欤?
假如使一般百姓都 对军事熟习,他们 知道还有对手存在 ,那么一定能够识 破他们的坏主意, 又压下他们的骄横 气焰。利和害的界 限,难道不是很明 白吗?

高中语文专题七第2课教战守策

高中语文专题七第2课教战守策

第2课 教战守策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教战守策》2.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夜归临皋》3.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

——《木兰花·次欧公西湖韵》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一、字词积累 1.字音豢.(huàn) 钝眊.(mào) 痿.(wěi)蹶.(jué) 浸渍.(zì) 狎.(xiá) 重.(chón ɡ)屋 狃.(niǔ) 刈.(yì) 2.通假字①甲兵顿.弊 顿,同“钝”,不锋利 ②卒.有盗贼之警 卒,同“猝”,突然 ③而求之者无厌. 厌,同“餍”,满足 ④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陵,同“凌”,欺凌 3.一词多义(1)患⎩⎪⎨⎪⎧①此其患.不见于今 名词,祸患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动词,担忧③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动词,讳忌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动词,危害(2)固⎩⎪⎨⎪⎧①而唐室固.以微矣 副词,当然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副词, 本来③蔺相如固.止之 形容词,坚决的④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动词,巩固,安定⑤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名词,险要的地势(3)势⎩⎪⎨⎪⎧①此其势.必至于战 名词,形势②战者必然之势.也 名词,趋势③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名词,力量,威势④势.拔五岳掩赤城 名词,气势(4)岂⎩⎪⎨⎪⎧①岂.不至哉 副词,难道,表反诘②将军岂.有意乎 副词,是否,表疑问4.词类活用①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②兽.奔鸟.窜 名词作状语,像野兽一样,像飞鸟一样 ③风.则袭裘 名词作动词,刮风 ④然后可以刚健强力....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刚健强力 ⑤轻.霜露而狎风雨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5.古今异义①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 古义:表凭借,用来……的东西。

文学体裁常识

文学体裁常识

文学体裁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

它分为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四大类。

一、散文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按传统的说法,散文是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也可以这样说,除了诗、词、曲、赋以外,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诸如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寓言、神话及记事抒情一类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畴。

这是广义的散文。

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根据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抒情、议论三类。

叙事散文借叙述事件和描写人物来表达思想情感;抒情散文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慨叹山川人物,来激起读者的爱憎;议论散文以指点人、事的是非曲直来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和态度。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1.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多大异。

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

如《少年中国说》《马说》《黄生借书说》《师说》《捕蛇者说》。

2.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

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3.序跋:序也作“叙”“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写在后面的),写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记”。

这类文章,按照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如《〈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

4.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

《乾坤大略》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乾坤大略》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乾坤大略》原文及翻译《乾坤大略》简介《乾坤大略》是一部专讲战略的军事著作。

《乾坤大略》的指导思想是专论大端,即专论“王霸大略”。

览天下之大势,求帝王之得失成败,阐述逐鹿问鼎、扭转乾坤的大方略。

对于此一性质,作者明确指出:“此非谈兵也,谈略也。

”“至于选将、练兵、安营、布阵、器械、旗鼓、间谍、向导、地利、赏罚、号令种种诸法,各有专书,不在此列。

”《卷一·兵起先知所向》原文兵之未起,其说甚长,不必详也。

已起矣,贵进取,贵疾速。

进取则势张,疾速则机得,呼吸间耳,成败判焉!此不可不知所向也。

而所向又以敌之强弱为准:敌弱,或可直冲其腹;敌强,断宜旁翦其支,此定理也。

翦其支者云何?曰:避实而击虚也,乘势而趋利也。

避实击虚,则敌骇不及图,如自天而下。

乘势趋利,则我义声先大振,而远近向风。

不观唐太宗之趋咸阳乎?进乃胜矣。

不观黥布之归长沙乎?退乃败矣。

微乎!其不可以一瞬失也。

霸王大略,此其首矣!故不惜备录之。

知其说者,夫固无余蕴焉耳。

若夫一时之利钝,一事之坚瑕,又何足云!《卷二·兵进必有奇道》原文兵只一道耶?曰:不然。

所向既明,则正道在不必言矣。

然不得奇道以佐之,则不能取胜。

项羽战章邯于巨鹿,而后高祖得以乘虚入关;钟会持姜维于剑阁,而后邓艾得以逾险入蜀。

故一阵有一阵之奇道,一国有一国之奇道,天下有天下之奇道。

即有时正可为奇,奇亦可为正,而决然断之曰:必有。

夫兵进而不识奇道者,愚主也,黯将也,名之曰「弃师」。

不观之苏氏抉门旁户逾垣之喻乎?其论甚精,无以易也。

昔刘濞之攻大梁,田禄伯请以五万人别循江、淮,收淮南、长沙,以会武关;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曹操拒袁绍于官渡,移军欲向延津,而潜以轻兵袭白马,用此道也。

然则,用兵慎勿曰:吾兵可以一路直至,而无烦于旁趋曲径为也。

是以人国侥幸也,戒之哉!《卷三·初起之兵遇敌以》原文兵之进也,固有所过城邑不及下者矣。

文学体裁常识(基本)

文学体裁常识(基本)
7.外国戏剧源远流长,最早兴起的是古希腊戏剧,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十九世纪,欧洲戏剧创作先后出现高潮,产生了许多世界闻名的剧作家,如莎士比亚、易卜生等。
四、诗歌
1.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要求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2.诗歌的特点:
5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上说:“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太史公曰……’。二曰正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6说。它也是古代议论说明的一类文体,与论差不多。《文章辩体序说》上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如《师说》《捕蛇者说》。这类文章有的侧重于议论,有的侧重于记叙,叙事显理。有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一般不采用“论”,如《爱莲说》;有些议论性强的文章用“说”,用“论”也可。
(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以意象作为客观社会生活和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2)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3)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3.诗歌的分类:
(1)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旧体诗)和现代诗歌两大部分。
3.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4.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或用以烘托气氛,或表现人物感情,或推动人物情节发展等。
5.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6.按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小说)。

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七奏议第2课教战守策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七奏议第2课教战守策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2课 教战守策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教战守策》2.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夜归临皋》3.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

——《木兰花·次欧公西湖韵》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一、字词积累 1.字音豢.(huàn) 钝眊.(mào) 痿.(wěi)蹶.(jué) 浸渍.(zì) 狎.(xiá) 重.(chónɡ)屋 狃.(niǔ) 刈.(yì) 2.通假字①甲兵顿.弊 顿,同“钝”,不锋利 ②卒.有盗贼之警 卒,同“猝”,突然 ③而求之者无厌. 厌,同“餍”,满足 ④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陵,同“凌”,欺凌 3.一词多义(1)患⎩⎪⎨⎪⎧①此其患.不见于今 名词,祸患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动词,担忧③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动词,讳忌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动词,危害(2)固⎩⎪⎨⎪⎧①而唐室固.以微矣 副词,当然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副词, 本来③蔺相如固.止之 形容词,坚决的④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动词,巩固,安定⑤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名词,险要的地势(3)势⎩⎪⎨⎪⎧①此其势.必至于战 名词,形势②战者必然之势.也 名词,趋势③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名词,力量,威势④势.拔五岳掩赤城 名词,气势(4)岂⎩⎪⎨⎪⎧①岂.不至哉 副词,难道,表反诘②将军岂.有意乎 副词,是否,表疑问4.词类活用①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②兽.奔鸟.窜 名词作状语,像野兽一样,像飞鸟一样 ③风.则袭裘 名词作动词,刮风 ④然后可以刚健强力....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刚健强力 ⑤轻.霜露而狎风雨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5.古今异义①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 古义:表凭借,用来……的东西。

文言文常见的文体及其特点

文言文常见的文体及其特点

文言文常见的文体及其特点文体,指文章的体裁、类别。

文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等三方面考虑的。

就语言形式而言,古代文体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

押韵的:韵文,如《诗经》《楚辞》各各代诗歌古代文体骈文(四六文):讲平仄、对仗,句式一般四六对仗《朱元思书》不押韵:广义的:可分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散文狭义的:指文学体裁的一种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韵文是押韵的,如《诗经》、《楚辞》以及各个时代的诗歌。

另外,用于规戒的箴铭一类文章也押韵,属韵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分是前者讲求平仄、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文也叫“四六”文),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骈文,散文没有这些规定。

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

唐宋人把骈文叫做“时文”,把散文叫做“古文”。

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从文体而言,就是反对骈文而提倡散文。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韵文的作品,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体裁的一种。

我们讲古代散文用的是广义散文这一概念。

古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四类。

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类散文的特点。

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

按内容跨度分:通史、断代史按编写体例分:主要有三种。

(一)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相关的历史事件。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春秋》第一部,《左传》第一部词详备)和《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影响最大。

我们学过的《殽之战》《赤壁之战》就是这种文体,但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历史事件,难详其原委。

(二)纪传体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的创始人是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要内容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

《汉书》120卷,80万字。

范文正奏议提要

范文正奏议提要

范文正奏议提要首先呢,这范文正就是范仲淹啦,那可是个超级有名的人物。

他的奏议就像是他给皇帝打的一长串报告。

这些奏议的内容那可丰富了去了。

一方面呢,有关于政治改革的想法。

你想啊,当时的社会就像一辆有点走偏的马车,范仲淹就想通过这些奏议来告诉皇帝,咱们得调整调整方向啦。

他提出的很多措施都是为了让官场更清正廉洁,让人才能够被真正任用起来,就好比是给国家这个大机器换一些更好用的零件,让它运转得更顺畅。

比如说,在选拔官员方面,他可能就在奏议里提到,不能光看谁和谁关系好就给谁官做,得看真本事。

这就像是咱们现在找工作,要是只靠走后门,那干起活来肯定不行呀。

他希望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让有才能的人能够脱颖而出,去管理国家的各种事务。

还有啊,在民生方面,他也很操心。

他看到老百姓可能吃不饱饭,或者被繁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

那他在奏议里就会给皇帝讲,咱们得给老百姓松松绑啦。

减轻赋税就像是给老百姓的口袋里多放点钱,让他们能过上好日子,这样国家才稳定啊。

要是老百姓都穷得叮当响,那这个国家肯定也不会太安稳的,就像房子的地基要是不稳,房子迟早得塌呀。

在军事方面呢,当时宋朝可能面临着一些外敌的威胁。

范仲淹就在奏议里出谋划策,说咱们的军队得好好整顿整顿。

训练要加强,武器装备也得跟上。

就像一个篮球队,平时不训练,比赛的时候肯定打不过别人。

而且他还可能会提到一些边防策略,比如在哪里设防线比较好,怎样和边境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之类的。

这些奏议的风格也挺有意思的。

范仲淹肯定是很诚恳地在跟皇帝交流,就像你在跟一个好朋友讲道理一样,不过这个好朋友可是皇帝,所以也得注意措辞。

他不会说得特别弯弯绕绕,但也不会特别直白得冒犯皇帝。

就是那种很有条理,摆事实、讲道理的风格。

比如说,他会先讲现在的情况有多糟糕,然后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最后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就像咱们写作文一样,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国文知识:上书

国文知识:上书

5.诸葛亮〈出师表〉
• 篇旨:诸葛亮说明北伐的目的与任务,表白
自己尽忠的赤忱。最重要的是劝谏后主“亲 贤臣,远小人”。
• 文章特色:
1.文中称先帝者凡十三次,既以显示先帝对 自身的殊遇,也藉引先帝遗训警惕后主。
2.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不忠。
5.诸葛亮〈出师表〉
• 名句摘录:
1.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 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上书
• 上书定义、异名 • 上书的流变 • 上书类文章写作要件 • 上书类文章举隅
【著名作品】
1. 李斯〈谏逐客书〉 2. 晁错〈论贵粟疏〉 3. 贾谊〈陈政事疏〉 4. 李密〈陈情表〉 5. 诸葛亮〈出师表〉 6.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7. 苏轼〈教战守策〉
上书
• 定义:古代人臣言事于君。
• 异名:秦以前,臣下言事于君,皆称“上
2.策: (1)对策:应诏陈言(上问下对,策士之 制,始于汉)。分为制策、试策。如: 苏轼〈教战守策〉。 (2)进策:探事献说(下献于上)。
上书类文章写作要件
【必备条件】
1) 词贵简明 2) 理崇正大 3) 体尚委婉 4) 情须真切
如:〈谏太宗十思疏〉兼此四长。
上书类文章举隅
【著名作品】:
1. 李斯〈谏逐客书〉 2. 晁错〈论贵粟疏〉 3. 贾谊〈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中国
事。
上书的流变
(3)表:用以陈情。用来陈述事情,或有
所请求、举荐人才。唐宋以后功能多样化 ,可用于论事、请劝、庆贺、荐举、辞免 、贡物等。
(4)议:用以执异。用于表示不同的意见
,常用于议事论政。如:柳宗元〈驳复仇 议〉。

范文正奏议提要

范文正奏议提要

范文正奏议提要一、范仲淹这人不简单。

范仲淹在历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存在。

他心怀天下,就像那种超级英雄,不过他的超能力就是脑子特别好使,品德还特别高尚。

他一生都在操心国家大事,到处为官,看到啥不合理的就想办法去改变。

二、奏议是个啥东西呢。

奏议啊,简单说就是给皇帝写的报告。

在古代,皇帝那是最大的官儿,范仲淹要是想让国家按照他的想法变好,就得把自己的主意写成奏议呈上去。

这奏议里面啥都有,就像是他的政策小论文集。

三、奏议的内容大概都有啥。

1. 政治改革。

他老是想着怎么能让官场更清正廉洁呢。

那时候的官场啊,就像个有点乱的大屋子,他就想把那些歪风邪气像灰尘一样打扫干净。

他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都是针对当时官员的选拔、考核这些方面的。

他觉得应该选拔真正有才能、品德好的人当官,不能光靠关系啥的。

而且在治理地方的时候,他也有很多想法。

比如说怎么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他就像一个贴心的大家长,看着老百姓过得苦,就想办法从官府这边给点支持。

2. 军事边防。

当时边境可不太安宁,有外敌老是来捣乱。

范仲淹就跑到边境去守着,他在军事方面也很有见解。

他的奏议里就会提到怎么加强边防,比如怎么训练士兵啊,怎么修筑防御工事啊。

他就像一个军事指挥官在给皇帝出谋划策,要把边境守得像铁桶一样,让外敌不敢轻易来犯。

3. 民生问题。

范仲淹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要是哪里发生了灾荒,他就着急得不行。

在奏议里会说怎么救灾,怎么让粮食供应充足。

他主张官府要多做些实事,像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这样既能预防旱灾、水灾,又能让农民的收成好一些。

四、为啥这些奏议很重要呢。

1. 对当时的意义。

在当时啊,他的奏议就像一道道亮光,照亮了朝廷治理国家的路。

皇帝看了他的奏议,有的时候就会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这就能够改变很多人的生活呢。

比如说他的改革措施要是实施了,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就有机会大展身手,老百姓也能少受贪官污吏的欺负。

在边防上按照他的办法去做,士兵们就能更好地保卫国家,边境的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明史·于谦传的阅读试题及答案(附译文)

明史·于谦传的阅读试题及答案(附译文)

明史·于谦传的阅读试题及答案(附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

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

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帝大悦。

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

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

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

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

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那么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

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

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王惊谢至再。

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王乃受命。

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

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

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

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

徙附郭居民入城。

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

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

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

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那么治臣罪。

”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

未一年败,赃累巨万。

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

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

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帝为默然。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17.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帝命谦口数其罪数:清算 B.王惊谢至再谢:回绝C.以赢米为之直直:通“值”,代价 D.上下无固志固:坚决18.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洎牧以谗诛B.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曩者辱赐书C.不效那么治臣罪海运那么将徙于南冥D.帝忧形于色士大夫请于当道19.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小学语文体裁的分类

小学语文体裁的分类

小学语文体裁的分类1.诗歌(1)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着的一种文体,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其主要特点是: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

③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中国的旧体诗、词、曲的一句就是一行)。

(2)诗歌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诗歌可分为若干类别。

按国别分,可分为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中国诗歌按时代分,可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中国古代.诗歌按体例分,分为诗、词、曲;中国古代的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l字以上);(1997年全国已考)元曲可分为小令和套数(又叫套曲);新诗又可分为自由诗和用旧形式写成的新诗。

(3)古代诗歌与新诗古代诗歌是泛指古代文学长河中用文言写成的韵文,即这一历史时期的诗、词、曲。

新诗指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以后出现的诗歌。

(4)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996年全国、2001年春季已考)古体诗主要是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其主要特点是每首诗行数不固定、每行诗字数不固定、每首诗的用韵不固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它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主要指初唐形成的律诗和绝句,其主要特点是每首诗行数固定、每行诗字数固定、每首诗的用韵固定。

(5)诗、词、曲的区别诗、词、曲都是韵文,其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

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它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

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灵活,句中经常添加衬字等。

(6)新诗中的自由诗和旧体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并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中用白话写的大致押韵、形式自由的诗叫做自由体诗,如《天上的街市》、《大堰河——我的保姆》、《王贵与李香香》等。

教战守策-

教战守策-
第二十页,共37页。
论三
西夏契丹的威胁-----战争不可避免 分析形势,重申重点(zhòngdiǎn)
说明“教战守”的重要性
第二十一页,共37页。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 乐无事之中,一旦(yīdàn)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 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 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 人• 夫民:也发是语如此然(r:ú这cǐ样)。现治在平太:平太的平 时间长了,天 下• 骄的惰人脆骄弱气:懒骄纵惰懒脆惰弱(l,ǎn就du象ò)脆妇弱女小孩不出内室 的• 如门妇一人样孺。子谈,不论出起于打闺仗门的:事像女情人,小就孩吓一得样不缩从着内脖 子室大出腿来发。抖介;宾后听置说句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 愿• 论意:听谈。论而且士股大栗夫:大也腿不发曾抖经说起战争,认为 这• 以是为滋:生认事为端干生扰事人:滋民生的事生端活,扰:露干了扰苗头不可 以• 渐让不它可再长发:展不能:让这(不事也端是)畏露出惧苗太头严并重发而展下保去养得 太过了吗?
教战守策
苏轼
第一页,共37页。
古代常见(chánɡ jiàn)奏章
• 战国时多称”书“ • 奏: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yìjiàn)
或说明事情 • 议: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yìjiàn) •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yìjiàn)书 • 表:多用于臣向君陈请祝贺
第二页,共37页。
解题:策-科举考试的一种(yī zhǒnɡ)文体
安逸为:::知替安 安道逸 逸现安在乐危劳人却::民危辛不的险劳知(祸x道īn患l危áo究难),竟,吃在苦能哪享里受呢安?逸在却于不只 计:能想劳办法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
是(dànshì)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 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兴作,指大兴土木或
做出劳民伤财之事
位高势危
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满骄傲
● 转品(名→动)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
ㄧ ㄠ
盘ㄆ ㄢ


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自始至终都抱持谨慎恭敬的态度
பைடு நூலகம்三段
端正自己
属下,此指臣民
的行为
虑壅
ㄩ ㄥ

,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
第五课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重点
一、认识“疏”的文体性质与特色。 二、学习运用譬喻、排比以说理的技巧。 三、从“十思”中体悟做人处世的道理。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
网延统应问课结课作文 目
络伸测用题文构文者章 录
资阅精练讨赏表 介题
源读选习论析
绍解
一、文章题解
文章题解-1
本文录自《魏郑公文集》 。是魏征上呈 给唐太宗的奏章,题目为后人所加。疏 ,意 思为逐条陈说,是古代人臣向君王陈述意见的 一种文体 ,古称奏,属奏议类,为应用文的 上行公文 。因篇中列有十点建议,故题曰“ 十思”。
,刚开始较有作为,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 之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消 耗民力。可是,到了贞观中期,人民生活逐渐 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得胜,边防日益巩固,国 威远扬,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他渐渐 骄奢。
文章题解-4
贞观十一年,他先下令修筑飞仙宫,后来 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 ,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 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老百姓为了服徭役, 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的大臣向他进谏,他却 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新唐书‧魏征传》)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教师用书:07奏议教战守策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教师用书:07奏议教战守策含答案

教战守策本课话题——居安思危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患于未然,在积极审慎的心态下才能尽量避免犯错;在顺境中要善于发现危机,才能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已经过去了5年时间,虽然灾难造成了惨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是时隔这么长时间,大地震和海啸给人们留下的警醒还有多少呢?由于担心民众放松懈怠,日本政府近日发布了一则恐怖的海啸视频,提醒民众居安思危。

这是利用实景街拍和电脑CG动画技术合成的虚拟视频,展现了镰仓附近相模海槽发生地震8分钟后所产生的海啸灾难.据研究,相模海槽周边每隔数百年就会发生一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一旦发生这样的地震,镰仓居民的逃生时间只有8分钟。

这则最新的海啸视频在提醒市民不要淡忘海啸灾难的同时,还希望人们能在看视频的时候提前规划好逃生路线.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周易》2.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丘明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4.治不忘乱,安不忘危。

——扬雄5。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豢.于游戏( )钝眊( ) 痿蹶..浸渍.( )狎.风雨( ) 狃.于寒暑()【答案】huàn mào wěi juézìxiáni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2)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3)人民日以安于佚乐()(4)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5)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答案】(1)“见"同“现",出现(2)“顿”同“钝”,不锋利(3)“佚”同“逸”,安逸(4)“卒”同“猝”,忽然(5)“陵”同“凌”,侵犯,欺侮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安错误!(2)治错误!(3)微错误!(4)者错误!【答案】(1)疑问代词,哪里/形容词,安乐,安逸/动词,适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形容词,安稳(2)形容词,太平/动词,治理(3)动词,衰弱/形容词,精妙,深奥/连词,如果没有,除了(4)代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指代人或事物/用于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用于判断句中,引出判断,不译/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________(2)四方之民,兽.奔鸟.窜()________(3)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________(4)岂不亦甚明.欤()________(5)轻.霜露而狎风雨()________【答案】(1)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2)名词作状语像兽一样/像鸟一样(3)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雨(4)形容词作动词明白(5)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盖尝试论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试;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段作者论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论述的? 参考答案: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雨反而获得免疫力,与王侯 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患疾病做对比论证,说明只有四 肢习惯于冷热的变化,才能保持身体强壮的道理。进而说明国 家要保持战斗力,必须“教战守”。比喻来自生活,使人觉得 亲切自然,容易接受。
【名人名言】 1.强将手下无弱兵。(宋·苏轼《题连公壁》) 基本解释:有本领的将领手下没有懦弱的兵。比喻好的领
一、阅读课文第1段,师生互动疏通文意并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夫当今生民之患. ①,果安.②在哉(①名词,_祸__患__ 词,_哪__里__)
②疑问代
【一词多义】 1.安 (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疑问代词,哪里) (2)在于知安而不知危(名词,安乐,安逸) (3)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动词,适应) (4)风雨不动安如山(形容词,安稳)
三、阅读课文第4段,师生互动疏通文意并回答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浸渍. ( zì )
(2)狎. ( xiá )
(3)重. 屋( chónɡ )
(4)狃.( niǔ )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盖尝. 试. 论之(古今异义词,古义:_曾__经__试__着__。今义:试; 试验)
(2)而其平. 居.①常苦于多疾. ②(①副词,_平__日__,__平__素__ ②名词, _疾__病__) 【一词多义】 疾 (1)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名词,疾病)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快、速。这里引申为“洪 亮”) (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形容词,敏捷)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痛心、憎恨)
根据文中所述,请你谈谈古今在教民战守方面的做法有何不同? 效果又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
古代 近代
教民讲武。虽有乱,民不惊溃
卷甲而藏,民安于佚乐。有乱即天 下分裂
【知识撷贝】 少数民族称谓
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 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 为戎、狄、蛮、夷、胡等。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是错杂 生活在一起的。但习惯上按照他们生活的方位,又称之为东夷, 西戎,南蛮,北狄。
(2)能逸. 而不能劳(_安__逸__) (3)今不为之计. (动词,_考__虑__,__谋__划__) 【一词多义】
2.计
(1)今不为之计(动词,考虑,谋划)
(2)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动词,计算)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动词,商量)
(4)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名词,计谋,计策)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译文:_现__在__百__姓__的__祸__患__究__竟__在__哪__里__呢__?__(宾语前置句,“安” 作宾语,前置) (2)此其患不见于今。 译文:_这__种__祸__患__现__在__看__不__出__来__。__(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今” 后置)
(3)盛夏力. ①作,而穷冬暴. 露. ②(①名词作状语,_奋__力__ ②古今 异义词,古义:_在__野__外__劳__动__。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
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4)轻. ①霜露而狎. ②风雨(①形容词作动词,_轻__视__ ②动词, _亲__近__)
(5)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形容词作动词,_危__害__) (6)风. ①则袭裘,雨. ②则御盖(①名词作动词,_刮__风__ 动词,_下__雨__)
(9)渐. 不可长(名词,_开__端__,__起__始__,__事__物__的__苗__头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译文:_而__他__们__平__日__常__常__由__于__病__多__而__苦__恼__。__(状语后置句,正常 语序应为“于多疾苦”) (2)此疾之所由生也。 译文:_这__是__产__生__疾__病__的__原__因__。__(判断句,“……也”表判断)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 能劳。”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作者明确指出知安忘危、逸 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并用极其简洁的文字说明如果不迅速采取 措施,则后果将不可挽救。一落笔,便使人触目惊心,发人深 省。
二、阅读课文第2、3段,师生互动疏通文意并回答问题。
五、阅读课文第6、7段,师生互动疏通文意并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天下苟. ①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②(①连词,_如__果__ ②副词,_逐__渐__,__缓__进__) 【一词多义】 3.渐 (1)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开端,起 始,事物的苗头) (2)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逐渐,缓进)
(2)致. 民田猎以讲武(动词,_召__集__) 【一词多义】 4.致 (1)致民田猎以讲武(动词,召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达到) (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动词,说、回答) (4)致食客三千人(动词,招致;引来)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致;情趣)
(3)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 (名词,_军__事__方__略__)
(4)以去兵为王者之盛. 节. (名词,_好__的__法__度__,__指__仁__政__德__治__) (5)数十年之后,甲兵顿. 弊(通假字,_同__“__钝__”__,__不__锋__利__)
(6)而人民日. 以安于佚乐(名词作状语,_一__天__天__地__) (7)则相与恐惧讹. 言. (名词,_谣__言__,__蛊__惑__人__心__的__话__) (8)不战而走. (动词,_逃__跑__)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旌. 旗( jīnɡ ) (2)斩刈. ( yì )
(4)豢. ( huàn )
(5)钝 .( mào )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3)慑. ( shè )
(1)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动词,_舍__弃__)
【一词多义】 3.去 (1)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动词,舍弃) (2)一狼径去(动词,离开) (3)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4)去日苦多(形容词,过去了的) (5)去粗取精(动词,除掉、去掉)
(15)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 矣(形容词,_衰__弱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 译文:_训__练__他__们__学__习__进__军__退__兵__驻__守__营__作__等__军__事__方__略__。__(状语后 置,正常语序应为“以进退坐作之方教之”) (2)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译文:_因__此__小__小__的__安__禄__山__一__旦__乘__机__作__乱__。__(宾语前置句,应为 “以是”)
(2)一旦出. 身. 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古今异义词,古 义:_投__入__,__献__身__。今义:a.动词,个人早期的经历或家庭经
济属于(某阶层)。b.名词,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情况所
决定的身份) (3)教以行. 阵. 之. 节. (_指__军__事__指__挥__技__术__。__行__阵__,__军__队__。__节__,__节__度__)
教战守策
积弱积贫,富国强兵 苏轼少年“奋厉有当世之志”,有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 理想。宋仁宗嘉六年(1061),他在应制科考 试时,针对当时财乏、兵弱、官冗和边备空 虚、赋役不均等弊病,作《讲策》25篇,提 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主张。《教战守策》即其中一篇。作 者分析了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已成为宋朝西北地区严重威胁
的形势,他们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 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清醒地预见到战争的不可避 免,明确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是当时的严重 危险,批评了迂儒们“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的错误主张。作 者从边防安全着眼,征引史事,阐述了教民习武、以为战守之 备的重要性,建议朝廷要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使平民皆习于兵”,以便应付突然爆发的战争。这些主张, 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对强兵兴国的远见卓识。
(2)此亦不然. 也(_对__) (3)今国家所以奉. 西北二虏者(动词,_奉__送__、__进__献__) 【一词多义】
2.奉
(1)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动词,奉送、进献)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动词,接受、承担)
(3)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动词,侍奉、伺候) (4)此其势必至. 于. 战(古今异义词,古义:_导__致__。今义:a.介 词,表示另提一事。b.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4)然. ①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 ②以军法(①转折连词, _然__而__ ②动词,_扰__乱__,__阻__挠__) 【一词多义】 4.然 (1)夫民亦然(这样) (2)此亦不然矣(对) (3)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然而) (4)屋舍俨然(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译为 “……的样子”)
本段中说“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请先写出《六国论》中内容与此相似的句子,然后比较二者观 点的不同。 参考答案:《六国论》中内容与此相似的句子是:“今日割五 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教战守策》意在说明“其势必至于战”,说明“教战守” 的必要。《六国论》意在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说明六国失败的原因是“赂秦而力亏”。
导必然能带出好的部属。 2.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则兵易解而功易成。
(宋·苏轼《乞诏边吏无进取及论鬼章事宜札子》) 基本解释:善于用兵打仗的将领,必须先使敌人在心理上
屈服,然后再挫败他们的兵力,这样,敌兵就容易瓦解,战功 就容易建成。
四、阅读课文第5段,师生互动疏通文意并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