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实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2015年北京考出现了新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考查获取特定的知识、信息以解决题中所给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此类新题型非常陌生,以往又缺乏训练,在高三复习备考阶段应作为专题突破点,从文本特点、阅读策略、试题类型、答题规范等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已经提前一天做完了授课教师专门为本课命制的试题,教师批阅后对学生答卷中的典型问题做了梳理汇总。

【学情分析】

丰台二中2016届高三8班是升入高三刚刚组建的年级末位班,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普遍较差,但部分学生知识面较广、课堂思维也比较活跃。进入高三复习以来,学生基本上是从零做起,从“补培养”语文学习习惯做起,语文学习在“复习回顾”与“补足新知”中兼顾推进。针对阅读题来说,该班学生目前已经进行了阅读速度的快速浏览训练、阅读习惯的圈点批划训练、答题区间的搜寻整合训练、答题语言的简洁规范训练。但对于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新题型的特点,尤其是和传统小阅读、大阅读之间的区别知之不深,以文解题的做题意识和书面答题语言的表达仍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 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文本特点和命题特点,引导阅读策略和答题规范。

2. 学生通过观摩典型答案,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借鉴优点,发现问题,在教师引导下修正、完善答案。

【教学重点】

从“读懂——标画——审题——整合——作答”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积累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经验和答题经验。

【教学难点】

通过典型例题训练学生答题的文本意识,训练答题语言的规范性。

【实施过程】

一、导入: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问题是,我们需要从长文本中获取哪些信息(一篇长文本中什么样的信息属

语言答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整体感知,思考文章中心意思,这是是否读懂的关键。

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阅读是由作者“编码”到读者“译码”的过程,我们采取的阅读策略应该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首先应该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文章的中心意思展开论述的。思考行文逻辑和两段材料的联系和不同侧重点,这就理清了文脉——各段落间的结构关系。(解决试题中可能会出现的“作者的行文模式”题)

找一学生谈本文的写作思路,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章,是否能把握行文思路。

三、圈点勾画,提取信息

通读全文,标划各段关键句。

要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起。古语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是对原文信息的第一遍筛选过程。平时训练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标记的意识。阅读时注意区分观点句和材料句,尤其要注意或明确或隐晦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理念、情感、评价的词句(定性),体现议论、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的含有限定词的词句(限制),有弦外之音的意在言外的词句(深意),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或是明显转折的词句(结构),运用了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词句(表达),揭示文章核心思想的词句(主旨)。在不同的文本中,上述各类句子的多少也有不同。

展示标画原文比较到位的学生的卷面,让他用自己实际标画的关键信息现场解决信息概括题(第8题)。

8、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后世对唐朝皇帝多以庙号称之的原因。(3分)

教师提示答题思路:要说明白其他称呼不合适的原因,也就是谥号、年号不好在哪儿;然后再说用庙号好在哪儿。要有文本意识,回顾上一环节的对材料一的“整体感知”,结合材料一并列式的文本结构作答。

【答案】

(1)唐朝皇帝谥号太过冗长(1分),以谥号称之多有不便。

(2)唐朝皇帝改元较为频繁(1分),以年号称之很难对应清楚。

(3)唐朝皇帝有追奉祖宗的传统,一般每个皇帝都只有一个庙号(1分),故而以庙号称之准确且不易造成混乱。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所标画文中信息的有效性,即是否为答题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四、审清题意,有的放矢

我们为了要“得出正确的且有意义的结论”,必须得结合题目搞清楚出题人让我们得哪方面的结论。所以,通过仔细审题明确答题要求,才不至于答非所问,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题干中可能有哪些限定?】

显性的限定:规定答题用什么样的语言。用原文答还是概括性的语言?

隐性的暗示:暗示答题时需关注的范围(“结合上下文”“结合材料一、二”)

一学生说多文本比照阅读题(第13题)题干中的关键词,其它学生修正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五、加工整合,规范作答

1.带着问题返回原文,确定答题区间,结合问题反复看。

第二遍读文章(部分),有目的有重点地读。

2.删繁就简,二次标划与问题有关的句子和词语。对第一次标划的内容进行取舍,留下的是要强调的加深印象的,很有可能就是答题需要的。

提示学生:句子不需要整句标,标的太多不好,全画上等于一点没画。

这里能反映一个人的阅读经验,读得多了时间长了,自己就能算准哪些句子一定会设置问题的,这样慢慢的自己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不能只是埋头做题,还要用心琢磨试题和文本,积累做题经验。

3.结合该题分值和答题纸上给的空间,瞻前顾后,合并“同类项”,酝酿答案腹稿。

分值往往暗示得分点,以及答案分条的数目。

4.整合答题语言,用题目要求的规范、完整、准确、精炼的语言作答。

找一学生简要总结自己做题的思路,随后教师总结答题步骤。

继续结合多文本比照阅读题(13题),分析典型错例,提醒学生培养文本意识,规范作答。请一个学生依据审题后重新锁定的原文答题区间,说出自己调整后的答案。

【答案】

意图:为了标榜自己的功绩(1分),且担心后世不能给他满意的谥号(1分)。(楚成王的例子)被耻笑的原因:谥号和庙号都是死后才定的(1分),在位时给自己定下谥号庙号,难逃有不敬先祖、急功近利之嫌(1分),所以被世人耻笑。

此处结合分析典型错例,告诫学生不能自说自话,答题语言要用陈述性的语言表达,不能“诗意地”“抒情地”表达。

设计意图:从“审题——思考——搜寻——整合——作答”的全过程,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并引导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和答题经验。

六、举一反三,合理推断

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候需要简单推导,找学生说出7、10题的推导过程。

7、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其嫡长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明成祖朱棣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以此类推,从年号纪年的角度,1405年史称。(2分)

【答案】永乐三年

教师提示答题思路:此题关键是确定“永乐元年”是哪一年,突破口在于“翌年”这俩字的意思,搞清楚了1403年为永乐元年,剩下的只需做简单的加法即可。强调文本意识:材料一第三部分有例证。注意“元年”就是“一年”,后边就是“二年”了,不要把“元年”当“零年”。

10、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南明朝廷给崇祯皇帝朱由检所定的庙号是()(2分)

A. 思宗

B. 世宗

C. 武宗

D. 灵宗

【答案】A

教师提示答题思路:要结合链接材料中的崇祯皇帝的生平遭际以及南明政权的政治立场两方面综合判定:末代皇帝不宜用“世宗、武宗”等称颂意味的庙号;南明政权是亡明的延续,加之崇祯本人并非昏庸无道的君王,不能用“灵宗”这样的批判性的庙号。继续强调文本意识:材料二首段直接点明“思”表示同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指向性明显的特定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纪元”的常识和算法也暗含着对文化常识的考查。

七、拓展延伸,应用探究

探究题其实就是以往北京卷阅读延伸题的简化,只是不必从文外找原型找例子来印证文内的原理,题干或链接材料中已经把需要解决的所谓“实际问题”的内容给了学生。简而言之:原理在文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题上(比如2015海淀期末“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题),需要内勾文本外联题目,从文中点出原理,落脚在问题上,并注意根据问题灵活选用答题语言的主语。

表面上形式灵活的题目其实解题关键都在文中。由文内到题目,一定要有文本意识,不能只顾用自己所知道的文本以外的知识来回答,还要顾及原文中的原理(比如2015丰台一模“宋朝赵姓的地位”题)。

呈现第14题的典型错例,学生从基于文本的角度分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用简练的语言修正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