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心会,文本秘妙难与君说
《念奴娇·过洞庭》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 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 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 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 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 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 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 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 冰雪
——襟怀坦白,玉洁冰清,光明磊落,“ 一片冰心在玉壶”
“肝胆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 呼应,表明词人胸襟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 ,这也是词人高洁人格的象征。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现实:自己虽遭贬,变得萧条冷落, 但自己的心神无一丝动摇,仍沉稳地泛舟洞 庭,显得洒脱、豪迈。
字安国, 号于湖居士,安徽乌江人。
南宋前期爱 国词人。主张恢复,就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 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 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乾道二 年八月,他罢官北归,路过洞庭湖,写下这首著名词篇。
作者简介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词风特点
张孝祥《念奴娇》注释及译文
张孝祥《念奴娇》注释及译文《念奴娇》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鬓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洞庭青草:湖名。
二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为洞庭湖。
岭海:一作岭表。
即岭南,两广之地。
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孤光:指月亮。
萧骚:萧条稀少貌。
尽挹:舀尽。
北斗:北斗七星,排列形似长勺。
扣舷:拍打船边。
译文1:洞庭青草,临近中秋。
三万顷的湖面宽广,就像美玉田野营造成洁白的玉的世界。
上面只有我坐一条小舟,如一飘树叶。
明月的光辉散在湖面,一片银光,银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软地轻漾。
水面与天色,那么幽静,整个天水都清莹澄澈。
我心中悠然难言出那种美妙细微的感受。
想起在岭南这几年,皎洁的月光照见了我,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高洁品质。
如今我年岁已老,秋风满襟,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我心坚定稳坐着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我要以西江的江水当作美酒,用北斗当勺为自己干杯,请世间一切来做宾客。
我要尽兴狂饮,拍打着船边引吭高歌。
欢乐得忘记了今夕是何年!译文2:中秋前后的洞庭湖微澜不兴,三万顷的湖面象一方硕大的琼田玉镜,托着我的一叶扁舟。
明月的光辉洒在湖面上,一片银光,清莹澄澈,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美妙感受在我心中悠然而生。
想起在岭南的这么多年,只有皎洁的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
如今我虽然年岁已老,风满襟,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仍然稳坐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我要把这西江的水酿成美酒,斟满那天上的北斗做成的酒杯,邀请世间万物一起尽情豪饮。
我扣船引吭高歌,欢乐得忘记了世间的一切!鉴赏张孝祥(公元1132~117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他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文章过人,书法、诗、词均好。
2019高考诗词鉴赏阅读《念奴娇过洞庭》同步训练含赏析.doc
2019高考诗词鉴赏阅读《念奴娇过洞庭》同步训练含赏析诗词鉴赏阅读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要想解答好这类题型必须在课下多做训练题,在做完训练题之后要学会总结答题技巧,下面为大家带来2019高考诗词鉴赏阅读《念奴娇过洞庭》同步训练含赏析,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诗词鉴赏阅读水平。
必背古诗文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训练】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一句,描写已经临近中秋,洞庭湖草色青青,水波不兴,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2).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
三四句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
(3).月下的洞庭湖,妙不可言: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洁白如玉,水天一色。
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
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只感受到洞庭风光妙不可言。
(4).肝胆皆冰雪一句中,作者以冰雪自喻,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
(5).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表里俱澄澈是写洞庭湖景色的透明。
(6).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中,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细斟北斗是说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酒来喝。
于奇崛的想象之语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
这种豪情是宠辱皆忘之豪情,这种境界是物我两忘之境界。
(7).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
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念奴娇过洞庭》阅读答案
《念奴娇过洞庭》阅读答案《念奴娇过洞庭》阅读答案1念奴娇·过洞庭①张孝祥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③经年④,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⑤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⑥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
②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洞庭湖。
③岭海:一作岭表。
即岭南,两广之地。
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④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⑤萧骚:萧条稀少。
⑥尽挹:舀尽。
1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4分)15.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5分)答14.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
“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
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
“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
15.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景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写洞庭湖波涛滚滚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描写洞庭湖的广阔无边。
两句从动态上描写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念奴娇·过洞庭》的上片描写洞庭湖:着眼于静态描写。
“玉鉴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
33《念奴娇·过洞庭》-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33 《念奴桥·过洞庭》《念奴娇·过洞庭湖》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piān)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chè)。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着同:著;玉鉴一作:玉界)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
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jīn)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yì)西江,细斟(zhēn)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xián)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沧浪一作:沧冥;岭海一作:岭表)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海:一作“岭表”。
孤光:指月光。
肝肺:一作“肝胆”。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
沧浪一作“沧溟”。
挹:舀。
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念奴娇过洞庭(原文及翻译)
念奴娇·过洞庭洞庭⑴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⑵。
玉鉴琼⑶田三万顷,着⑷我扁舟⑸一叶。
素月⑹分辉,明河⑺共影,表里⑻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⑼,孤光⑽自照,肝胆⑾皆冰雪。
短发萧骚⑿襟袖冷,稳泛沧溟⒀空阔。
尽挹⒁西江⒂,细斟北斗⒃,万象⒄为宾客。
扣舷独啸⒅,不知今夕何夕⒆。
注释:⑴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⑵风色:风势。
⑶琼:美玉。
⑷着:附着。
⑸扁舟:小船。
⑹素月:洁白的月亮。
⑺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⑻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⑼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经年,经过一年。
⑽孤光:指月光。
⑾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⑿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⒀沧溟:青苍色的水。
⒁挹(yì):舀。
挹一作“吸”。
⒂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⒃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⒄万象:万物。
⒅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⒆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文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文
下课铃声一响,我就追向教室,像一只被关了太久的兔子,一头扎进操场。
冬日的阳光有些冷清,微风轻轻吹拂,操场是红色的,有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地,还有红色、黄色、红色的运动器材。
我跑呀跑,跑得浑身是汗,像个被淋透的小猫。
忽然间,一阵悠扬的鸟叫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我缓缓抬起头一看,树枝上,一只小巧玲珑的小鸟正欢快地唱歌,它的一双黑眼睛闪着光芒,好似在对我说:“快来跟我玩吧!”
我禁不住想要靠近它,可惜,它却飞走了,留下一片寂静。
我静静地站在那儿,仿佛能感觉到鸟儿悠扬的歌声,仿佛能见到它敛翼的姿态,仿佛能体悟到它无拘无束的心情。
这时,一阵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像在跟我说话。
我闭上眼,静心聆听,风的声音仿似在告诉我,世界是多么美好和幸福!
我逐渐被这美好的景色和轻柔的风声包围起来,心中的烦恼和压力也渐渐消散。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半个世界都属于我,是那么自由,那么美好!
我倒觉得这是一种仙灵的感觉,它让我开心,让我充满了快乐,让我彻底放松。
但我却没能用语言表达出来,那样的感觉是如此美好,难以形容。
我明白,这正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受吧!确实我没能用语言具体解释它,但它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诗歌鉴赏及译文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诗歌鉴赏及译文《念奴娇·过洞庭》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
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
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念奴娇·过洞庭》宋代: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著同:着;玉界一作:玉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沧浪一作:沧冥;岭表一作:岭海)《念奴娇·过洞庭》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
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念奴娇·过洞庭》注释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孤光:指月光。
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念奴娇过洞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念奴娇·过洞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词、注释、翻译、赏析【原词】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①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释】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经年,经过一年。
孤光:指月光。
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泛沧:青苍色的水。
挹(yì):舀。
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背景】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
《念奴娇. 过洞庭》理解性默写30题
《念奴娇·过洞庭》理解性默写30题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出了中秋的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的句子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2、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的句子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3、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极言湖面之广,写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的诗句是“玉鉴琼田三万顷”。
4、“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两句,极状皓月朗照下洞庭湖的广阔可爱,仿佛一个琼玉铺就的空明的神仙世界。
在这个广阔无垠的世界中,个人显得那样的渺小。
5、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句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以世间万物的主人翁而自居的思想境界。
6、作者泛舟洞庭,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即本词的主旨句是“表里俱澄澈”。
7、“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片抒情,回顾岭海一年。
8、《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9、“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此诗人用“怡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地引出了下阕。
10、写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句子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11、写想起作者在岭南的这一年,只有月光可以见证的忠肝义胆,高洁品质的句子是“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12、《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海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的句子是: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13、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这三句是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的,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
14、“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
悠然心会 让妙处不再难与君说——对诗词鉴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 育科 学
学科教 育
悠然心会 让妙处不再难与君说
对诗词鉴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左玉利 ( 河北省青龙满族 自治县木头凳初级 中学 06 0 ) 650
十 几年 来 , 古诗 词 鉴 赏 这 种 考 查 形 式 在薪 火 相 传 中 日臻 完 善 ,认 知博 大精 深 的中 国文化 ,感悟 文人 墨客 的人 格魅 力 ,陶 冶 个人 情操 通 过这 一载 体得 以实现 。然 而 ,从每 年 高考 反馈 回来 的 信 息看 ,这 一板 块却 失分 最 多 ,在 复 习 中也成 了多年之 “ ” , 痛 耗 时多 却收 效微 。 究其 原因 ,是 由于学 生感 觉诗 词 的意蕴 “ 可 不 言传 ”,教 师教 学方 法 单一 。笔 者 以为 ,主 要是 教师 没有 给 学生 几个 有 力 的抓手 ,学生 不得 法 ,读一 遍 或几遍 仍 不得 要领 ,无 从 下 手 ,更不 要 说答题 了。笔 者 总结 了几条 不称 其 为文 的 东西 ,求 教 于方家 。 披文 入情 ,解 读诗歌 文本 “ 夫缀 文者 情动 而 辞发 ,观 文者 披文 以入情 。 ” ( 勰 《 刘 文 心 雕 龙 》 ) 解读 诗 歌 文 本 是 诗 歌鉴 赏之 始 ,也 是 基 础 。 诗歌 是 文 言 最 集 中 的表 现 形 式 ,时 空 的转 变 、心 灵 的 跳 跃 性及 古今 语 序 的异 同决 定 了它 解读 的难 度 ,加之 背 景 、文史 、用 典等 等诸 多 方 面 的障碍 ,使学 生难 于跳 跃这 道 坎 。如苏 轼 的 《 遇 乐 ・ 月 永 明 如 霜 》写 诗人 留宿 于唐 代张 尚书所 建 的燕子 楼 ,梦见 张 的爱妓 盼 盼 。张故后 盼 盼 因念 旧情仍 留住在 燕子 楼十 余年 。苏轼 在诗 中将 这 段 爱情 的终 结与 人生 的命 运 飘忽 联系 起来 。诗 的 开头 不带 有很
念奴娇过洞庭的意象和意境
念奴娇过洞庭的意象和意境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宋代〕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
平静清澈的湖面像白玉磨成的镜子,像美玉铺成的田地,有几万顷那么宽阔,湖上只漂浮着我的一叶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澄明。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如今我(虽)因年老而深感短发稀疏,衣襟单薄透着寒意,(但)我仍能平静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地放声高歌啊,不知道今夕是何年!下面是对其意境和意象的分析:意境:宁静与广阔:整首词营造了一个宁静、广阔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平静之感。
澄澈与透明:“表里俱澄澈”不仅描述了洞庭湖水面的清澈,也象征着作者内心的纯净与高洁。
豁达与超脱:词中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态度,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自然与人合一: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意象:洞庭湖与青草湖:广阔无垠的湖面,象征着作者视野的开阔和心境的宽广。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明净如镜,如同美玉铺成的田野,寓意着作者内心的纯净。
扁舟一叶:在广阔的湖面上,一叶扁舟象征着个体在宇宙中的渺小与孤独。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皎洁的月光与银河的倒影相互映衬,表现出天地间的一片和谐。
短发萧骚襟袖冷: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经历坎坷后的心境,但仍保持内心的坚定。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豪迈的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原文】《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①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②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③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④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⑤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⑦【注释】①洞庭青草:洞庭湖在湖南岳阳县西南,青草湖与洞庭湖相通,总称洞庭湖。
②玉鉴琼田:形容洞庭湖如同玉镜和白玉田地。
③明河共影:天上的银河与洞庭共同被月光照耀着。
④岭表径年:指作者在五岭以南的静江府(桂林)做官一年多。
岭,指五岭,即大庾岭、始安岭、临贺岭、桂阳岭、揭阳岭。
岭表,五岭以南。
孤光,指月亮。
⑤萧骚:萧疏,此指头发稀疏。
沧溟;大水弥漫貌。
⑥尽挹(yi义)西江:舀尽长江之水(为酒)。
挹,用勺子舀水。
西江,西来的长江。
细斟北斗:以北斗为酒器,慢慢斟酒。
北斗七星形如舀酒的斗,故云。
万象为宾客:邀请宇宙万物为宾客。
⑦不知今夕何夕:意谓今夜美妙难言。
《诗经·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译文】中秋将到,洞庭湖和青草湖上没有一点儿风涛。
万顷湖面如同玉镜玉田,我的一叶小舟在上面浮漂。
明月洒下它的光辉,银河和湖面都与月光相映,上下一片澄彻明皎。
我安闲地领略着这月夜风光,真是有说不出的美妙。
回想我在岭南做官一年多,我的心象月光下的冰雪一样纯洁美好。
而今我鬓发稀疏,两袖清风,稳坐小舟在广阔的湖面上逍遥。
舀尽这长江之水作为美酒,把北斗星座当作斟酒的酒杯,把宇宙万物作为宾客相邀。
敲击着船舷独自长啸,不复知此时是何夜何宵!【集评】宋·叶绍翁:“张于湖尝舟过洞庭,月照龙堆,金沙荡射,公得意命酒,唱歌所作词,呼群吏而酌之,曰:‘亦人子也。
”其坦率皆类此。
”(《四朝闻见录》) 宋·魏了翁:“张于湖有英姿奇气,著之湖湘间,未为不遇。
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方其吸江酌斗,宾客万象时,讵知世间有紫微青琐哉!”(《鹤山大全集》) 明·田艺蘅:“杜工部‘关山同一点’,岑嘉州‘严滩一点舟中月’,又:‘草头一点疾如飞’,又:‘西看一点是关楼’,又:‘净中云一点’,花蕊夫人云:‘绣帘一点月窥人’,张安国词‘更无一点风色’,夫月、云、风也、马也,楼也,皆谓之一点,甚奇。
《山中问答》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山中问答》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全诗语言朴素,转接轻灵,活泼流利,浑然天成;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意蕴幽邃;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作品原文:山中问答[唐] 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作品注释:⑴山中答问:一作“山中答俗人”,一作“答俗人问”,一作“答问”。
⑵余:我,诗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隐居。
碧山:山名,又名“白兆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⑶不答:一作“不语”。
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⑷“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一作”宛然“。
⑸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作品译文: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
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创作背景: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
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
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
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念奴娇过洞庭阅读赏析
念奴娇过洞庭阅读赏析原文: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字词解释:⑴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⑵风色:风势。
⑶琼:美玉。
⑷着:附着。
⑸扁舟:小船。
⑹素月:洁白的月亮。
⑺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⑻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⑼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经年,经过一年。
⑽孤光:指月光。
⑾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⑿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⒀泛沧:青苍色的水。
⒁挹(yì):舀。
挹一作“吸”。
⒂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⒃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⒄万象:万物。
⒅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⒆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念奴娇·过洞庭翻译: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念奴娇·过洞庭阅读答案:试题:(1)“妙处难与君说”中“妙处”有怎样的内涵?联系上阕,简要分析。
《念奴娇过洞庭》名句默写
《念奴娇•过洞庭》名句默写1.《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二(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2.《念奴娇•过洞庭》中,“"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一句是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3,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则是用“,”两句写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4.苏轼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舟泛水上,境致与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5.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的句子:“(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6.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的句子:“,,J(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7.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想起在岭南光明磊落生活的句子:“,,J(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8.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设想自己做主人,请万象作宾客,纵情豪饮的句子:“,,J(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9.《念奴娇・过洞庭》中“,"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10.《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OIL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念奴娇•过洞庭》表达物境与词人心境相会,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句子是:,O(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1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13.《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
《念奴娇.过洞庭》文意理解及情景式默写
念奴娇.过洞庭一.文意理解1.原文填空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三万(),()我()舟一叶。
()()分(),()()共(),表里()()()。
()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经年,孤光自照,()()皆冰雪。
短发()()()()冷,稳()()()空阔。
尽()西江,细()北斗,万()为()客。
扣()独(),不知今夕何夕!2.文本分析(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译文:洞庭湖边静立着的纤草,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点出地点、时间,“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风有色彩,词人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诗意(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译文: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玉鉴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
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罢,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极言湖面之广。
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于其中,该是多么惬意。
(3)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译文: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
“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地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4)表里俱澄澈译文: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这句是本词主旨所在,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的浑浊与污染;另一层是说在湖上泛舟的我也如秋月秋水般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不仅是写景,更是在写人,写自己的品格之美。
(5)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译文: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体验。
《念奴娇·过洞庭》理解性默写
《念奴娇·过洞庭》理解性默写1.《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
2.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也有类似的句子是:,。
3. 《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
4.词人写出了中秋的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的句子是:,,。
5.《念奴娇·过洞庭》中在明净光洁的广阔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为我所用的意味,有力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6.词人描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的词句是:,,。
7.由忆往事到内心抒怀,表现作者襟怀坦荡问心无愧的句子:,,。
8. 《念奴娇·过洞庭》化用苏轼文词击节叹咏夜色美好的诗句:,。
9.写自己虽然年老孤寂但是却安稳地泛舟于洞庭之上,没有一点动摇的句子是:,。
《念奴娇·过洞庭》理解性默写(答案)1.《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2.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也有类似的句子是: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3. 《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4.《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出了中秋的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的句子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5.《念奴娇·过洞庭》中在明净光洁的广阔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为我所用的意味,有力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的句子是: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悠然心会,文本秘妙难与君说——基于课例的开发谈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肖绍国一当下,文本细读的大旗在小语界被广泛扯起,细读功力的修炼成为小语人必须历经的重要法门,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读的功力有多深,决定了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走多远。
这话虽有些绝对,但切己体味,似乎颇有些道理。
但凡能打动学生和听课者的好课,执教者背后的文本细读都有着独到之处。
那么,细读,到底读什么?按照西方“新批评”学派的观点,细读,包括分析语义、语气、语法、意象、比喻、象征、音步、格律、态度和情绪等因素,以辨认出“复义”、“张力”、“悖论”和“反讽”等特性,从而揭示作品的内在有机结构和全部含义。
只有这样细读,你才是“文字之三昧”的真正解人。
韦勒克认为,“细读法”对文学批评必不可少,“因为任何知识分支能够和已经取得进展全靠认真细心地考察其对象,把它们置于显微镜下仔细观察”。
笔者以为,细读,说白了,读两个东西,读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言语的形式)。
内容是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形式是承载这些信息的方式。
站在内容的角度上,形式即内容,站在形式的角度上,内容即形式,此二者水乳交融。
没有内容,谈何形式?内容是形式的家;没有形式,谈何内容?形式是内容的外显。
就一篇文本来讲,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此二者承载着文本言说的方式。
细读文本,第一步,要迅速捕捉文字传送的基本信息,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文章讲了什么,一般人一看就懂。
譬如,读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轻轻地咀嚼文字,一幅幅画面在我们眼前立了起来:“秃瓢”上袅袅的白烟,傻傻地学骆驼咀嚼,轻轻地谈驼铃的用处,愣愣地看垂得老长老长的驼绒,连连地问妈妈骆驼的行踪……似乎英子的童年跟骆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是细读的第一步,细读者要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四幅画面,然后将四幅画在脑中联结成一片,于是,老北京城下特有的孩童的童年生活渐次映入我们的眼帘,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
这是第一层面上的细读,读出文本讲了什么。
有了第一层面上对《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捕捉之后,细读进入第二步,去发觉内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譬如:——对课题的细读:这篇文章的题目非常抢眼,林海音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之间加上两个小圆点,这样表达的用意在哪里?表面上看,很明显,文章应该写三个板块:冬阳、童年、骆驼队。
但细读课文,你会发现:林海音把大量的文字用来描写骆驼,单“骆驼”一词,共出现19次,还有用“它们”代替“骆驼”的有8次,加在一起共27次。
可见,骆驼是文章的“主线”又是“主象”。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的序言,林海音为什么要选择骆驼来写?留在她童年记忆中的肯定不止骆驼,譬如还有老北京的冰糖葫芦、北海的白塔、香山的红叶等,但她为什么只写骆驼?说明在林海音看来,骆驼是最能反映她童年的“意象”。
骆驼为什么能承载林海音对童年的所有情感呢?必须思考。
这题目中间的两个小圆点是林海音随便点的吗?还是别有用意?“冬阳”和“骆驼队”为什么要包围着“童年”?这样细读后我感受到,骆驼队是流动的,暗示着在季节交替中童年一去不返。
我觉得林海音选骆驼来写,选得很高明。
《城南旧事》一书,落在“旧”中,在老北京,骆驼队是很典型的东西。
正是骆驼的安静、缓慢、沉默,跟《城南旧事》故事的文笔高度融合,这其实就是林海音处事的状态,折射出的是她的个性和生命的特质。
别人看不到骆驼的安静,林海音偏偏看到的是安静、从容,这是她本人生命哲学的投射。
——对驼铃声的细读:再次细读全文,有一处描写在我耳边回荡,那就是“铛、铛、铛”的驼铃声,一共出现了三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这驼铃声我似曾熟悉,因为我听过许多关于驼铃声的歌曲,譬如:“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
”(小轩《梦驼铃》)再如:“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王立平《驼铃》)又如:“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彷佛又回月牙泉。
”(杨海潮《月牙泉》)难道这“驼铃声”仅仅是一种巧合?它会不会是如古诗词中的“意象”呢?你想啊,在茫茫的大漠中,没有妻儿陪伴,没有好友问候,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清泉绿野……有的只是大漠的茫茫,孤星弦月。
就在这样的白天和黑夜,驼铃声正好带去了人们对故园、对亲人的温暖的怀想。
曾几何时,那温暖的驼铃声,在远离故园时响起;在别离亲友时响起;在我们长大时对童年的怀想时响起……于是,我相信,“驼铃声”已经化为某种“意象”,闻驼铃声,必怀想童年,必想念故园,必思念亲友。
……显而易见,这第二步对文本的细读,非常之关键,非常之细致,非常之艰巨,因为它聚焦的是文本内部细微的生发点,教师要对文本任何一处的细微点保持高度的敏感,倾听它们发出的细微的声响。
文学的生命在于它的细节,文学的成就也在于它的细节,细节是灵魂,没有灵魂,“神居何所”。
《冬阳•童年•骆驼队》文质兼美,用情含蓄,不温不火,不断地反刍,“骆驼式”地吸收,反复咀嚼,令人口齿留香。
经过这样的细读,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都呈现出来,细读逐渐向第三层次进发。
二千万不要以为,经过第二步细致、艰巨的工作,读出了文本的弦外之音,读出了文本的言外之意,细读便到位了,其实还远远不够。
细读的最高层次应该是读出形式,读出言语的形式,这是埋得最深的东西,对绝大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所以: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宗白华说:文学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接着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了解的。
文本在向我们传递着什么,按照英美“新批评”学派的观点,文本的结构,语调的态度潜藏在字里行间,从写的角度,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同样表达意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来,一般人看不到。
“新批评”是作为一种分析文学作品的技巧确立其地位的,它是一种修辞形式的批评。
它的最大优点在于承认文本的“语言”和“形式”是文本意义的基础,由此确立了对所有用非文学来解释文学的“背景”批评的抵制立场。
从言语形式上去细读文本,是最新、最难的视角。
其实这样去读,是还原了作者打腹稿的过程。
对文本要先从“境感”的角度去把握,再从“语感”的角度去把握,在两个点上去整合,细读便到位了。
基于这样的思考,现在《冬阳•童年•骆驼队》的细读,该进入第三步了:——寻觅语言表达上的暗线:驼铃声深深地烙在了英子的生命底层,挥之不去,所以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留下了一条明线,那就是阵阵驼铃声。
那么,文章有无暗线呢?很多人理解这篇文章的暗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条情感上的暗线当然是对的,文字从头至尾暗含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但我要找的不是这条暗线,我要找的是林海音语言表达上的暗线,因为我深深地知道,要上好这篇课文,必须破译林海音语言的密码。
此时,我把目光再次投向那几首关于驼铃声的歌曲,我轻轻地哼唱费玉清的《梦驼铃》、刀郎的《驼铃》、田震的《月牙泉》,我惊喜地发现这三首歌曲的节奏都是那么“缓缓地”,我再读英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无独有偶,语言的节奏同样是那样“缓缓地”。
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林海音的语言密码就是“缓缓地”。
——倾听语言内部的撞击声:歌曲靠作曲家对节奏的控制来把握节奏,那么文字靠什么来体现节奏呢?英子的文字中有哪些“魔法”使得“缓缓地”节奏流淌出来的呢?我经过细读,发现英子的手法不外乎这么几种:比如,重复地使用某些词语,拉长语言的节奏,“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一口气连用三个“那样”,假如改一下,“那样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
”感觉节奏完全不一样,快多了。
再如,运用ABAC、AA式的叠词,拉长语言的节奏,“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叠词的使用,一呼一应,语言像荡秋千似的,节奏是那么舒服。
此外,无限想象,也使得语言的节奏被放慢了、舒缓了,与爸爸谈论驼铃用处的那段文字,看垂在肚皮底下的驼绒那段文字,在小英子无限的遐想中,驼铃是赶狼还是增加行路的情趣,驼绒终究有没有被剪掉,英子都没有写下去,但语言的节奏被无限地拉长了,读者不知不觉早已沉浸其中。
——发现言语结构上的秘妙:《冬阳•童年•骆驼队》在结构上的最大秘妙,是“突转”的手法。
前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在讲30年前发生的事情,最后突转,“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回到30后的今天,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
这并不像其它写回忆童年的文字,譬如琦君写《桂花雨》,语调就是写的时候,一开始就明确是在回忆,没有转的感觉。
贾平凹写《风筝》,一开篇就点明是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没有转的感觉。
而林海音不是这样,一开始就拉到过去的镜头,最后转一下,这是文本在结构上的最大秘妙。
……一如《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文本细读,从内容和形式上去细读,分三步行进,细读才会渐臻佳境。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只能从表层和中层去读,深层很少人能进入,很难。
但作为语文人,要知难而进,因为引导学生读出言语的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叶圣陶语)。
三读法决定教法,有什么样的细读姿态就有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我坚信:语文课,必须从“言语形式”上去观照,也就是要把着力点放在“怎么写”上。
因为:朱光潜说: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有一种方式精确地表达出来。
在思想和方式之间需要寻找的桥梁,途径,载体,那就是语言形式,那就是话语形式,那就是语言意图,那就是话语意图。
王国维说: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秘妙——文本秘妙。
文本的秘妙在召唤我们,那是一种“心会”的感觉,按照王国维所说的就是“隔”和“不隔”的境界。
对于文本,要追求“不隔”的境界,唯有“心会”。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通过“心会”,我发现了文本的秘妙:驼铃声是其语言的暗线;通篇文字的节奏是那么“缓缓地”;结构上“突转”的效果等,这些都是林海音语言的密码。
在课堂上当然要跟孩子们玩味这些种语言表达的妙处,我锚定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读写并理解“咀嚼、寂寞、情趣、悦耳”等词语,感受课文中的叠词“默默、慢慢、缓缓、软软、磨来磨去、不声不响”所体现出来语言节奏,体会叠词的运用对语言节奏影响的妙处;2.在感情朗读中,让文字的画面立起来,在冬阳底下编织着英子与骆驼的故事:傻傻地学咀嚼、轻轻地谈驼铃、愣愣地看驼绒、连连地问行踪,一切都是那么舒缓、惬意;3.感受林海音笔下的童年是缓缓的、默默的、慢慢的,品味作家的心其实是想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