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课程纲要修改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课程纲要◆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教学材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3◆授课课时: 40课时◆设计: 郑州市第106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通过语文必修三的学生, 你将能:2,通过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说出情节和人物性格, 从而初步学会阅读小说。
3,通过反复诵读, 展开联想和想象, 列举诗歌的意象, 说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并交流诗人表达的感情;关注唐代不同时期诗歌的创作风格及诗人风貌。
4,通过诵读, 借助注释、词典等工具积累识记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欣赏议论文比喻论证的形象性、排比论证的有力性及事实论证的雄辩性。
5,根据教学内容, 灵活选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 分享科普文准确和简明的语言特点, 掌握科普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树立科学精神。
议论文写作, 通过分析习作, 初步概述议论文的三要素, 并能区分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及实践写作, 学习各种论证方法, 以达到能全面、辩证处理问题的方式。
通过本阶段阅读与写作的体验, 丰富情感体验, 树立科学思维, 发展为头脑更灵活, 心灵体质更健康的中学生。
课程内容与安排始业教育: 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学案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1课时)◆内容标准: 借助工具书、注释, 能初步完成对文本的内容的阅读, 并用勾圈点划法, 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认真诵读, 通过诵读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妙处, 重视朗读和背诵指导, 列举作者及时代背景, 分享作者思想的内涵, 关注作者创作的风格。
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资源⑴音像资源:录音带, 视频、音频材料。
⑵书本资料:①课本:必修3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必修3语文教案, 必修3语文课时作业。
②参考书目: 教辅资料2.实施手段⑴导学方式: 预习、展示、精讲和反馈。
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 充分利用导学案。
⑵学习方式: 探究、合作、讨论和自主学习, 先学后讲, 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完成每堂课的探究、答疑解难。
2018必修3课程纲要
必修三 课程纲要
一、课程内容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实施 四、课程评价
一、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二、课程目标
通过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可以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 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帮助我们更加全面 地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
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 政治活动的反映,又指导了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促 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学习思想文化史,应该联系 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相关内容,探讨它们书、完成学案) 课堂听讲(专心听、快速记、善思考、 勇表达)
课后巩固(总结、练习 )
四、课程评价
1、学生学案的检查与展示 2、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3、学生作业的批改 4、各种类型的测试
2015必修三课程纲要
(三)课外拓展
1.拓展练习。主要是完成学习卷的拓展提高 部分。 2.拓展活动。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较高,兴趣 较浓,可以指导他们进行一些课外拓展性活 动,如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课本剧、诗歌 朗诵、作文比赛等。
(二)评价指标
1.修习课时:学生上课出勤 修满2/3课时者,合 格(10分); 不满2/3课时者,不合格,需重修。
第四单元
课程内容与安排(必修四)
章节 内容(具体课文)课时 备注
第六周 2 第六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八周 第九周 2 第九周 3 第十周 第一单元戏剧 窦娥冤 3 雷雨 哈姆莱特 1 第二单元 古诗词 望海潮 雨霖铃 2 苏词两首 3 辛词两首 2 李清照词两首 1 第三单元 议论文 拿来主义 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短文三篇
5、表达交流 通过学生平时的作文,结合书中提到的例证 和记叙文、现代散文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会 抓住特征写景、描写、抒情、想像、写好写景文 和抒情文;通过虚构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 力。 6、梳理探究 重点学习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 会古文化的形式美、结构美、构思美、语言美, 领会中华文化特有的韵味,体会中华民族的族群 情感。 7、名著导读 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和自身修养,能尽量多的背诵名段、名篇。 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 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重点掌握文言 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类的活用类型 和活用原则;能对特殊句式进行准确的翻译;了 解“赋”的相关知识。 4、演讲辞 引导学生体会演讲的情感力量,学习其中生动 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的结 构层次,体会其说理的深刻透彻及其丝丝入扣的 论证力量。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 的主要观点。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课程纲要
【最新】地理《必修三》模块课程纲要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在高二上学期开设,课程总课程26学时,学生修完全部课程,经考核合格后,获得2学分。
一、模块课程目标(一)核心知识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5、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保护治理措施。
6、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7、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8、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9、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0、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1、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
12、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资料在城市管路中的功能。
13、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2、自然环境是存在差异的,从而形成在区域整治时因地制宜的观点。
3、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的能力。
2、案例分析的能力。
3、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4、培养根据环境问题找原因,找解决措施的能力。
二、模块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要求细目表三、模块课程实施本模块课程参考课时数26课时,每周安排2课时,本模块教学任务用13周时间完成,第13周进行复习和模块结业考试。
【课程纲要】课程纲要外研必修3
课程纲要高中“英语•必修3”是在高一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
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本书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以及对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和探讨研究,达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六级语言技能目标。
此模块属于必修模块,所有学生均应修习该模块。
学生在完成必修3学习后,词汇量应达到1,900—2,100,英语水平达到六级目标要求。
即达到以下要求:此模块要求学生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
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简单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策划、组织和实施英语学习活动。
能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
能初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
能体会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主动参与,积极观察、体验和感悟英语的表达,大胆类比、推测,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小组成员的合作,发现语言现象,归纳语言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通过集中练习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目标】在完成必修3学习后,词汇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提高,同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听、说、读、写等四项基本语言能力要求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具体如下:【课程设计】为了达到对教材的综合利用,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重组,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探究、合作能力,以全面提升我们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1. 精读课将Introduction 部分与Reading and V ocabulary 部分放在同一课时学习,设计成一节精读课进行训练自己对文章的综合掌握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课程纲要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人教版)课程纲要高一语文备课组厚慧珍◆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高一语文必修三◆课程名称:高一语文必修三◆设计:高一语文备课组全体成员◆授课课时:40课时◆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掌握朗读的方法,尤其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借助音乐欣赏等方式,、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2、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努力做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经历、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3、通过文本阅读,了解议论文论点的深刻性、论据的典型性、论证的严密性,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4、结合上下文和相关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并能根据要求给重要的语段断句或翻译。
5、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并用恰当的形式真实地叙述事件和描写人物,鲜明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6、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特别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
必修三第一单元课程内容分享课程纲要(1课时)通过全书章节体系的浏览,认识必修3的文本内容,能说出必修3学习内容。
通过学生的合作研读,学生能知道学期学习内容,要获得的知识、能力,并初步了解通过怎样的方法和步骤,解决语文学习存在的困难。
第一单元(10课时)必修三议论文写作课程纲要与计划(8课时)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资源⑴音像资源:录音带,视频、音频材料。
⑵书本资料:①课本:必修1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1语文教案,必修1语文名师导学同步测控。
②参考书目:教辅资料2、实施手段⑴导学方式:预习、展示、精讲和反馈。
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充分利用导学案。
⑵学习方式:探究、合作、讨论和自主学习,先学后讲,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完成每堂课的探究、答疑解难。
⑶练习处理:课本后随堂练习,随堂检测题。
⑷教学反馈: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板演、小测试等途径来实现,课后反馈主要通过课后作业、谈话、考试等途径来实现。
必修3数学教学大纲(具体)
必修3数学教学大纲(具体)必修3数学教学大纲高中数学必修3教学大纲包括以下内容:1.绪论: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它在高中课程中的重要性。
2.计数原理:介绍乘法原理、加法原理和排列组合的概念和运用。
3.概率:介绍概率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4.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介绍随机变量的概念、分布和期望值,以及如何利用随机变量解决实际问题。
5.统计:介绍统计的概念、方法和应用,包括如何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
6.算法:介绍算法的概念、方法和应用,包括算法的描述、分析和设计。
此外,必修3还包括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内容,介绍数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本质和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兴趣。
必修3教学大纲数学人教版以下是必修3教学大纲(人教版)的部分内容:1.绪论:介绍必修3的意义和作用,以及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2.算法初步:介绍算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和算法语句,以及常见的算法问题。
3.概率统计初步:介绍概率、统计的概念和基本方法,以及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等统计思想。
4.三角函数:介绍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三角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以及解三角形等问题。
5.平面向量:介绍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的坐标表示等基础知识,以及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的夹角等向量的运算。
6.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介绍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锥曲线的关系等应用问题。
7.计数原理:介绍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排列组合等计数原理,以及二项式定理等数学模型。
8.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介绍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正态分布等基础知识,以及期望、方差等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9.统计案例:介绍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等统计方法的应用案例。
10.实习作业:介绍如何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提纲(方便复习,不下后悔)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原因(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政治:核心是“仁”含义:仁者爱人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1)“仁政”思想;(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1)“仁义”、“王道”;(2)“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儒学境遇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三、道家和法家(一)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3)政治:“无为而治”3)朴素辩证法思想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1)君主要以法治国(2)利用权术驾驭大臣(3)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
(核心)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生物必修三教学大纲
生物必修三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生物必修三是高中生物学的一门重要课程,为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学原理和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提供基础知识。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生物必修三的教学内容和研究目标。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 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的方法和技巧;3. 了解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基本原理;4. 探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5. 了解遗传变异和遗传基因的相关内容;6. 理解和应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7. 具备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生物科学实验。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细胞和细胞理论- 生物膜和物质的运输2. 生物学的方法和技巧- 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图表的绘制和使用- 生物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3. 生物多样性和进化- 物种和种群的概念- 进化论和自然选择- 生物分类学和分类方法4.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器的功能与特点- 细胞分裂和细胞增殖5. 遗传变异和遗传基因- 遗传的基本原理- 遗传变异和基因突变- 遗传基因的表达和调控6. 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7. 生物科学实验- 实验设计和步骤-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结果和结论的总结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流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交流。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实地考察,提供实践机会,加深学生对生物生态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
2. 学业水平测试:定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测试,评估学生的研究进度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后,提交实验报告,评估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什么是课程纲要
什么是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是以提纲形式一致性的呈现一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
这四个要素要回答的问题分别是: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基本的素材或活动是什么?我怎样带他们去?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课程纲要》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这个学期将要“学会什么?”,紧接着回答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内容、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以及什么样的评价任务能检测学生的学习进程及结果。
《课程纲要》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
《课程纲要》不仅要呈现课时安排,更要回答未达成本学期的目标,关键的教与学的活动及其方式是什么。
《课程纲要》要全面而一致的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
课程纲要可以干什么首先,它有利于教师形成学科观或课程意识,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
清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各个章节的逻辑关系及其与课程目标的关系,从而对任教学科有总体把握。
《课程纲要》就像一份认知地图,他要求教师理清本学期课程在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的基础上,不仅呈现本学期需要学生应知与能会的目标,同时也呈现各知识之间的结构以及与课程目标的逻辑关系,因此有利于整体的把握课程。
其次,它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某门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
《课程纲要》是一种计划,也是对教学实施的预期,要充分地考虑各种实施条件,如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学设备与其他资源、符合课程内容与认知规律的教与学的方式等等。
教师在撰写纲要的过程中,对这些要素的审视,有利于教师正视教学条件的现状。
再次,它有利于学生明确某门课程的全貌或相关政策。
《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因此,在教学前,就应与学生分享。
最后,它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纲要的审议与质量管理。
《课程纲要》既是一份合同,也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同,也是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合同,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工具,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工具。
通过这份合同,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
2019年北师大版数学必修3课程纲要
数学必修3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基础学科类课程资源:新编主持开发老师:参与开发老师:学习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规模预设人一、课程元素1.课程内容本模块包含统计、算法初步、概率三部分内容.2.课程目标(1)统计了解普查的意义;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参与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通过实例初步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在表示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并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会从样本数据中提取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做出合理的解释.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初步体会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的随机性.利用散点图直观地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经历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2)算法初步结合熟悉的算法,把握算法的基本思想,学会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算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如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构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选择、循环.经历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3)概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在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的基础上,能辨析生活中的随机现象,改变生活中对概率的一些错误认识.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实例,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能建立概率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随机数的意义,了解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实际应用,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能够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二、课程实施1.单元安排本模块安排24个课时.(具体安排见目录)2.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时间从年月日至年月日.3.教材重难点分析第一章统计学习重点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对样本数据中提取的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做出合理的解释;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初步体会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的随机性;利用散点图直观地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学习难点对样本随机性的理解,三种抽样方法的区别及各自的优越性与局限性;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和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总体分布的概念、回归思想的建立;理解回归直线与观测数据的关系.第二章算法初步学习重点算法的基本思想,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基本算法语句的结构和用法,以及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习难点如何划分算法步骤;算法框图的画法;如何将算法框图转化为算法语句表示的程序;含有循环结构的算法,如何提炼出算法中的循环结构,并通过算法步骤、程序框图或算法语句进行表示.第三章概率学习重点概率与频率的区别;古典概型的两个基本特征及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及对立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模拟方法估计概率与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学习难点频率与概率的关系;如何建立概率模型;设计和运用模型近似计算概率;实际应用问题中的概率计算.三、教学建议“学案导学法”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分组讨论式、学生主讲式与教师主讲式.分组讨论式,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按4至6名学生为一组划分,每个组都要有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指定其中一人为组长(也可以选举产生或自荐产生,过一段时间后需调换),由他组织学生进行自习讨论、分析讨论等活动,形成结论后推举一位为代表发言,与全班交流,其他人可以补充.各组之间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交流、竞赛等.注意:此种组织形式如果组织不当,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为避免这种情况,在采用此种组织形式时,需培养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小组其他同学,尽量让他们鼓励后进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或作为本组代表进行展示.学生主讲(教师在旁边指导)式,可由教师指定一人(也可以是几位学生合作,主讲人由学习小组推荐或自荐),先自行学习(与同学讨论及请求老师帮助与指导),然后在班级内主讲,主讲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主要是利用他的学习活动带动全班学习.注意:此种组织形式如果组织不当,将会把学习成绩较差的、比较内向的学生排斥在外,需要十分重视.因此采用此种组织形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参与主讲,要多加鼓励,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主讲,那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提出点评(教师可以给予提示或帮助).教师主讲式,就是教师主讲,采用设疑、提问、解惑、拓展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探索,从而起到能力提升与素质提高的作用.这里的主讲式与原教学大纲时的主讲式是截然不同的,原主讲式近似于“报告式”,这里是“主持讨论式”,任何学生都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也可以故意设置陷阱,以揭示问题.注意:此种组织形式极易让课堂回归到原来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因此,教师务必在问题设置、设疑提问、点拨探究等方面引起充分重视.这三种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构成“学案导学法”的三个教学元素,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生状态统筹兼顾,灵活安排,进行科学的组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四、课程观察安排本模块教学过程中,安排观察课两次,具体如下:五、测试与评估本模块结束后,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评估,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题目难度比为容易题∶中档题∶难题=5∶4∶1.由学校统一组织命题,由教研组安排教师统一阅卷,测试成绩达到90分以上的均可获得2学分,对测试达不到标准的学生,给予一次补考机会.六、使用说明(一)构成本书集预、导、固、思四层级于一体,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导学案.本书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选择的平台.学校、教师在使用时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学校课时安排、学生学习基础情况、学生学习态度情况、学校硬件设施情况等,对本导学案所列内容进行有效调整(如取舍、增减、重组等).每个模块都设置了《课程纲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全面了解本模块的知识构成、课程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及大致的学习时间与方法.它包含如下几个部分:课程元素: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包括课时安排、学习时间安排、教材重难点分析.教学建议:主要介绍“学案导学法”的几种组织形式.每章开始都设置了课标要求、单元结构和教学建议.课时结构以知识分类、知识综合、知识应用、知识拓展等形式描述出了本章的知识结构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二)课时安排本书根据新课程标准与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以方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为目的,进行了科学的课时划分.此外,为方便教师进行每章复习与模块复习,每章结束与模块结束后均设置了复习课及章末测试与模块测试,供教师选择使用.(三)课时结构每课时分四个学习目标进行编写,方便学生自习与讨论.每课时开始,首先安排了《学习清单》,给学生指明了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起到“导向”的作用.第一层级为《知识记忆与理解》,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自主预学》,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又简单的情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一方面掌握书本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掌握“自习方法”,实施“依法自习”;二是《自我检测》,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教材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群学发现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好笔记,是“导思”的初级阶段.第二层级为《思维探究与创新》,针对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知识,结合近年来高考趋势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探究题型,引导学生应用教材知识,通过“方法指导与解析”,解决有关问题,达到能力与技能的提升,通过变式设问,让学生突破难点,发现探究点的关键,通过针对训练巩固学习内容,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层级为《技能应用与拓展》,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当堂检测》,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智能化、迁移化,解决一些具有灵活性的基础问题;二是《素养提升》与《拓展延伸》,其中《素养提升》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提升数学学科素养.第四层级为《总结评价与反思》,包含三个内容:一是《知识重构》,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情况、学习效果等方面对重点难点用形象的图形来复述;二是《学习总结》,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本节课的参与情况、学习效果、学习体会等方面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三是《固学案》,供学生课后巩固训练用,根据难度设置基础达标(水平一)、拓展提升(水平二)二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练习.(四)课时学案的使用方法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与增减.对导学案的使用,一般按“自主预学、合作交流——预习检测、展示质疑——精讲点拨、当堂检测——课外拓展、反思评价”的循环形式,循序渐进.具体操作模式:要根据班级情况(学生学习基础与人数)确定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注意这里说的学习小组与原来班级的行政小组是有区别的,行政小组是属于班级组长管理范畴,各个学科是相同的,是相对固定的,由班主任负责分组;学习小组是由各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划分的,各个学科可以是不相同的,而且它呈现动态架构形式,一段时间后学科教师应根据小组学习状态进行适当调整.每个组设立一名组长,各组之间学习成绩层次的人数应基本相同.第一环节自主预学、合作交流在上课前由各小组对学案所列的内容(包括第一、二学习目标的所有内容)进行讨论,共同分析研究,完成所有问题.这项工作都是在课外进行的,时间一般为40~50分钟.教师在课前把学案交给组长,由他组织组员进行自习与讨论.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自主学习.根据学案所列的问题,由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完成第一、二层级学习目标所列的两类问题(允许有些问题不会或解答错误).这一步工作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般限时15~20分钟.学生完成后按要求交给组长,然后交换批改.注意问题: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可能不会完成任务,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无法完成任务.采取措施:对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规定他们必须完成,给组长以批评教育的权力,教师要加强思想工作;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可以允许他们只完成部分问题,要求他们先做到认真、自主,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必要时教师可以预先给予适当的辅导.第二步:互相讨论.对第一步中出现的不同意见、第二层级学习目标所列问题,学生在组内展开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完成任务.这一步一般限时30分钟左右.注意问题:①讨论过程成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主题发言”过程,学习成绩较差与性格内向的学生默不作声,不发表意见.②错误意见或不成熟意见成为学生取笑的对象,久而久之,那些学生就不参加讨论了.采取措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方面先不要抢着发言,另一方面要启发其他同学发言;对学习成绩较差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注意肯定、鼓励、表扬,让他们找到自信,达到踊跃参与的目的.第三步:达成共识.通过前两步的学习,在组内形成统一意见,并选出在课内展示的代表,鼓励组内学生自我推荐.同时对全组成员给出适当评价,并要求组内同学在讨论结束后继续反思讨论的过程与有关结论,对新发现、新问题鼓励组员在课堂展示时发表意见.注意问题:学习成绩较差与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敢参与课堂展示.采取措施:初期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教师要动员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做好展示的准备工作.特别说明:对于一些内容比较少、比较容易的课时,第一环节也可以放在课堂内完成,但这只是在时间上的不同处理,在讨论方法、步骤、注意问题等方面都不能变化.第二环节预习检测、展示质疑在课堂上,各组派代表在演示板(黑板、屏幕等)上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组内成员可对此予以补充或说明.课堂展示是“学案导学法”的关键一环,对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展示形式,这一环节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简单展示.第一层级学习目标所列问题一般可采用简单展示法,即由某个小组成员报出答案,教师直接在演示板上显示,其他各组如无异议,就不必议论,教师也只作简单总结或拓展.这段时间一般限制在5~8分钟.第二步:预习检测.学生完成《自我检测》中的内容,然后小组成员进行答案对比,统一答案后各小组展示检测结果,对各组间发现不同答案时进行讨论,直到发现错误为止,教师最后对各组的预习效果进行简单评价.第三步:综合展示.第二层级学习目标所列问题一般采用综合展示法,即对某个问题先由某个小组成员展示出他们讨论的结论(课堂内一般是几个组同时进行,同一时间展示出所列的全部问题),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教师组织其他各组分别对各个问题的结论进行讨论、批评、修改或提出其他结论与方法,教师对大家所提问题、结论、方法等作出总结或拓展.对具有拓展性的问题可采用启发式展示法,即在教师的启发、点拨、提醒、引导下对问题逐步深入,挖掘规律性的结论.这段时间一般限制在25~30分钟.这一环节的注意问题与采取措施列表如下:第三环节精讲点拨、当堂检测教师总结归纳(也可以由学生进行归纳),把讨论得出的结论归纳成一般的理性结论,提炼解题的一般方法.同时对本课时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及改进要求,然后各组间以小组为单位做成一份《当堂检测》的答案,与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进行对比,对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各组间课后相互讨论并解决.第四环节课外拓展、反思评价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完成后交由小组交流批改,教师也可以指定此项训练交由教师批改,完成后学生先各自反思本课时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再由小组或教师对每个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如学习态度、自觉性、创新性、成效性、进步性等)作出一个评价.评价要从鼓励进步的角度出发,作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积极性的评价.这个环节一般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完成这一环节工作后,即转入下一课时的第一个环节,事实上,上一课时的第四环节与下一课时的第一环节是连在一起进行的.第1章统计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地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收集数据,根据所获得的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统计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可增强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的重点有:统计问题的提取,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与步骤,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的特点及应用,样本数据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利用散点图直观地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根据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教学的难点有:理解样本的随机性,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总体分布概念,建立统计思维、回归思想,理解回归直线与观测数据的关系.本章在教学中多采用学生自主研究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类现实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数据时可让学生体验一下计算机(或计算器)的强大作用,但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地手动处理大量数据.本章内容是在初中“统计初步”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要对相关概念进行回顾与复习.对于抽样方法,要通过实例说明它们抽到每个个体的机会的均等性,即抽样的公平性.对于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要让学生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以及可能存在误差的分析.对于变量相关性方面要让学生理解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化过程,体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三课程纲要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文化生活》课程类型:必修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授课时间:32课时左右授课教师:王宝平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10班和15班课程目标: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3、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课程内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5课时+复习考试2课时)第一课文化与社会(2课时)体味文化(1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1课时);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2课时)感受文化影响(1课时);文化塑造人生(1课时);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1课时)复习(1课时);考试(1课时)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7课时+复习1课时)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2课时)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课时);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课时)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2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1课时);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课时)第五课文化创新(2课时)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课时);文化创新的途径(1课时)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1课时);复习(1课时);然后进行期中考试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5课时+复习考试2课时)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2课时)人民代表大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课时)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2课时)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课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课时)综合探究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1课时);复习和考试(2课时)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7课时+复习和考试2课时)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2课时)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1课时);在文化生活中选择(1课时)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课时)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课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课时);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课时);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修养(1课时)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1课时);复习和考试(2课时);期末复习考试。
必修三文化生活课程纲要
以上要求最终解释权归张老师所有!
第二单元讲“文化为何发展、如何发展” 阐述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教材着 眼于文化传承的理解,讲文化传播、文化 继承和文化创新三个主题,帮助大家形成 形成有关文化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第三单元讲“怎么看待中华文化” 阐述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价值和作用。 教材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阐明民 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认识 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经济:
神州天宫对接;中国大妈厉害(黄金降价);以房养老;退伍老 兵纳入社保;
文化:
恒大冲出亚洲;《全能星战》;《爸爸去哪儿》;鹏菲离婚;网 络热词(不觉明历,喜大普奔,累觉不爱,)
学习《文化生活》的必要性 就个人而言,文化是每个人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 内容 就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必修三《文化生活》课程纲要
请带着下列问题观看视频《中国梦里见》 • 1、尽可能多的记录视频当中出现的 2013年以来热点事件的关键词。 • 2、根据我们社会生活三个部分—— 政治、经济、文化,将上述关键词进 行分类,并说明你分类的依据。
政治:
十八届三中全会;治理贪污腐败(打老虎拍苍蝇);追问汶川地 震捐款;吹牛皮是犯法;车撞金水桥。
第四单元讲“怎样开展文化建设” 阐述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教材从 现实生活中的文化选择出发,以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着重阐明 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思想道德建设 的现实意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必修三课程纲要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课程纲要一、课程概况课程名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课程类型:基础学科课程设计教师:刘惠娜授课对象:高二年级课程资源:教材、网络、学科资源教学时数:25课时二、课程说明必修3的指导思想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模块是学生在学习了模块1和模块二,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五个论题,以说明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应采用不同的对策和措施。
三、课程目标本模块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课程内容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共两课,一个问题研究,共5个课时。
本章教材从区域的含义和区域特征叙述开始,通过实例的对比分析,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教材中得案例,分别从横向角度分析比较两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纵向角度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分别介绍了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功能与作用,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与作用。
本节教学侧重与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本章共两课,一个问题研究,共5个课时。
本章第一节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重点分析了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和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第二节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阐述了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生态的脆弱性、亚马孙雨林的开发计划及其影响,探讨了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本章共两课,一个问题研究,共5个课时。
第一节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分析了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介绍了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状况及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
划表
课程目录
1. 第一单元: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 1.1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 1.2 南北朝政权的建立与统一
- 1.3 南北朝社会的基本特征
- 1.4 南北朝政权的对外关系
2. 第二单元: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 2.1 隋唐政权的建立与统一
- 2.2 隋唐帝国的政治制度
- 2.3 隋唐社会的基本特征
- 2.4 隋唐帝国的对外关系
3. 第三单元:五代十国及北宋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 3.1 五代十国的形成与统一
- 3.2 北宋王朝的建立与中央集权
- 3.3 北宋社会的基本特征
- 3.4 北宋帝国的对外关系
4. 第四单元:中国古代帝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 4.1 中国古代帝国的政治制度演变
- 4.2 中国古代帝国的社会状况与阶级关系
- 4.3 中国古代帝国的政治取向与民族政策
- 4.4 中国古代帝国的对外关系与边疆地区
5. 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 5.1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 5.2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
- 5.3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经济活动
- 5.4 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化
教学计划表
以上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课程内
容涵盖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社会、五代十
国及北宋时期的政治与社会、中国古代帝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
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帝国的组织与运作,
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与文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III课程纲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III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人教版必修III课程类型:必修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1授课时间:36课时授课教师:高三历史组授课对象:高三年级文科班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关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具体知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适当介绍一些思想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优秀品德、名言名句等,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为理想而献身的高贵品质等,陶冶自己的性情,提升自己的情操。
二是各地区、各民族在不同的时间或区域创造了截然不同各有特色的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认识、理解、尊重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三是不能忘记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能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丧失自我,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优秀的文化遗产自觉做好传承。
课程内容:【课时1】始业教育: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学案的结构及授课方法,上好新课第一课的导课。
【课时2】第1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4】第3课:宋明理学【课时5】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6】梳理单元结构体系,讲解课后作业,布置课下单元检测练习。
【课时7】总结单元检测成效及讲评检测试题【课时8】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时9】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时10】第7课:启蒙运动【课时11]梳理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讲解课后作业,布置课下单元检测练习【课时12]总结单元检测成效及讲评检测试题【课时1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时14]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时15]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时16]梳理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讲解课后作业,布置课下单元检测练习【课时17]总结单元检测成效及讲评检测试题【课时18]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必修三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课程类型:高中英语必修三课程教材:人教版新课标授课时间:40 设计:王龙佳授课对象:十一中分校高一(3)(5)班学生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模块总目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你将能:1.用英语表达节日的含义及来源;了解健康饮食的概念,并学会合理膳食;学会鉴赏戏剧,提高文学素养;学习天文学方面知识,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了解加拿大的风土人情,激发对自然的热爱2.掌握每单元的重点单词,词组,并学会使用3.·4.强化对情态动词的认识,并初步学习名词性从句。
4.在高一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拓宽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全面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特别是阅读理解的能力,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课时1]开学英语学习探讨:解读本学期的《课程纲要》、学案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内容标准:(1)学习打电话谈论与描述节日,并邀请朋友共度一个节日,能够正确使用表达感谢的语句。
(2)学习本单元40个单词,14个短语及情态动词can, could,may, might, will, would 等情态动词的用法。
(3)通过比较,了解中外节日的异同,引导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单元重难点:谈论一些节日的含义和来源,以及人们是如何庆祝的。
◆教学安排:[课时2]warming-up & reading】[课时3]language points[课时4]Exercises[课时5]grammar(情态动词用法讲解及练习)[课时6]using language[课时7]单元总结及综合检测题讲评[课时8]writingUnit 2 Healthy eating◆内容标准:(1)讨论和学习健康饮食的概念,学会用英语给他人提建议,给予忠告,并会表达同意与不同意。
(2)学习和饮食相关的词汇,学习一些表达意愿,责任,及猜测的情态动词。
](3)了解膳食平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高中政治必修三课程标准要求
高中政治必修三课程标准要求
1.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2.引述党章规定,明确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3.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意义,阐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道理、方式和表现。
4.列举宪法有关人民主体地位的规定,说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
6.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释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7.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8.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搜集材料,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10.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③》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地理必修③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③》
授课时间:15--20课时
授课老师:高二地理备课组
授课对象:全体高二学生
课程目标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活动的影响,以此让学生关注不同区域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尊重不同区域的生活习惯;
4、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遥感在区域面上和动态的研究工作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5、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尝试在野外、社区或者校园里组织运用手持GPS接收机进行定点、寻宝等活动;
6、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7、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8、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引导学生学会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
9、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0、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开发水利资源的同时应兼顾生态环境的效益,避免盲目开发;
1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分析农业条件对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地理问题的观念;
12、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
13、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影响使学生意识到不能仅仅局限于工程建设本身,而要着眼与对各产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进而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3)》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式: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1.对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或南部比较大的内容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问题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学习方式:
1.基础知识以课堂自学为主,结合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等各种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
2.应用性知识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每章末的问题研究等则以自学,小组合作,结合实践进行学习。
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权重:30﹪)
1、课堂表现(10分)课堂纪律及参与互动、小组讨论等情况
2、平时作业(20分)课堂练习、课下作业完成情况和交纳情况
(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权重:70﹪).
1、第一次月考(10分)
2、第二次月考(10分)
3、期中考试(20分)
4、期末考试(30分)
过程评价和成绩评价的总分为学期末最终评价,
学生得分0---39分0学分
学生得分40—59分1学分
学生得分60--100分2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