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屈米——拉维莱特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
这是个伫立着几十个红色“疯狂物”的让人无法忘怀的公园,它与世界上任何一所公园都迥然不同,在这里,解构主义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一.设计背景公园位于巴黎东北角,由原为公巴黎城生活的肉禽屠宰场改造而成。
当时,场地的北侧有已建成的高科技派的科学与工业城,以及一个闪闪发光的球体环形影城,而场地的西南面是由19世纪铁和玻璃建造的屠宰场改建的音乐会堂。
为了要处理这个计划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又要掌握整个错综复杂的基地,屈米在公园放进几个层层铺设的建筑系统,每个系统都在公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设计师——伯纳德·屈米“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
”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
l970-l980年在伦敦AA建筑学院任教,197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城市研究所,1980-1983年在Cooper union任教。
1988-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研究院的院长职务。
他在纽约和巴黎都设有事务所,经常参加各国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其新鲜的设计理念给世界各地带来强大冲击。
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
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
他鲜明独特的建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他作为建筑师、理论家和教育家的职业生涯中,伯纳德屈米的作品重新定义了建筑在实现个人和政治自由中的角色。
自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的联系。
他的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
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三.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思想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方案把公园构思为大都会投资事业,以现代的“拆散”和“分离”现象作为构思根据,运用“重叠”、“并合”,还有“电影景观”等手法,体现新的城市设计策略,独辟蹊径,创造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间断建筑”。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
建造目标
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 • 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 •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 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 人的交流场所。
中国园林.1999(2):74-76 6 /view/704670.htm 7 国外后现代建筑
尹国均,著 重庆出版社 8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伯纳德•屈米的作品与思想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18-19.
了的 “ 情景构造物 ”。
建筑思想 概念一 Technologies of Defamiliarisation 概念二 The Mediated Metropolitan Shock 概念三 De-structure 概念四 Superimposition 概念五 Crossprogramming 概念六 Event:The Turning Point
从音乐城看展厅
疯狂的构筑物:Folies
红色钢铁怪物
是公园中最著名的, 这40个明显具有构 成主义风格的
小建筑物采用 钢结构,出现在 120m×120m的方格 网的交点上,这些 疯狂物以10m边长的 立方体做基本形体 加以变化,达到了 变化与统一的效果。
在公园极为平 坦的地形和空旷的 草原上,特别显著 和张扬。
平面总概
屈米抛弃原有的 构图形式,和谐秩序 和其他一些形式美原 则通过点线面三个不 同系统的叠合,有效 的处理整个错综复杂 的地段,使设计方案 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 可塑性。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分析
Parc de la Villette
项目背景
拉·维莱特公园是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任期间为纪念法国大革 命200周年而主持在巴黎建设的九大工程之一。当时法国在政府为 此组织了一场公开的国际竞赛。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 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 当时包括瑞姆·库哈斯在内,一共有472份方案,最终屈米的方案 赢得了这次竞赛。拉•维莱特公园诞生的时代,正值法国园林复兴 运动的初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论是拉•维莱特公园的业主还是 设计师屈米,都意在创造一个与以往园林风格大不相同的作品,一 个21世纪公园的样板。
周边环境分析
科学工业城
公园用地范围
乌 尔 克 运 河
音乐城 市场大厅
公 园 区 块 图
地铁站
作品分析 拉·维莱特公园 Parc de la Villette
公园内建筑
设计思想
屈米认为“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 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他主张必须认识到建筑是自 由空间、事件和活动组合而成的。自古以来都把建筑的主 体理解为空间,但在屈米心目中空间只是一种“诱发事 件”,还有比空间更重要的东西。 这些更重要的东西屈米用了“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 来诠释,即点、线、面系统。
在公园的绿色基底上加入了 醒目的红色“疯狂物”,立 刻让整个公园变得统一而又 充满吸引力
园内铺装
园内的铺装大量采用了具有中世纪的石砖铺地,延续了原来场地的历史感,在现 代的建筑与各种雕塑小品下,唤醒人们对场地的怀念。
园内植物设计
统一色调的林荫大道
高处平台的孤植树,远处建筑 前种了紫花泡桐,不同颜色的 植物相得益彰
连接公园内各个小主题园的曲折 园路
伯纳德屈米(B·屈米)
对采光的处理,让雕塑展品沐浴在最 佳的自然光线下 访客路线为三度环形,提供一条景观 大道 运动路线按年代推进,从考古发掘遗 址到帕提农神庙雕刻直至古罗马帝国
FIU建筑学校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
这个建筑像“发生器”一 样,在界定一个空间的同 时使之充满活力
建筑可以催生事件和产 生互动成了这个设计的 主要理论,两个朴素 的 “翼”(工作室,教室, 办公室,行政区)夹着 三个颜色鲜艳的“发生 器”(演讲堂,展览室, 阅读室)
东京国立歌剧院
日本.东京
音乐厅和展览中心
法国.鲁昂
21世纪玻璃房子
美国.纽约
创作灵感来源有三:艾森曼的Cannaregio规划,瓦 西里.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理论,以及以苏联电影导 演列夫.库尔雪夫为代表人物的无序性,分离性的 空间叙述手法,其中库尔雪夫“叙述性编辑”的 发明被他的学生-----爱森斯坦和普多金夫进一步发 展而成为所谓的“吸引力蒙太奇”技术
所以说当其他建筑师仍在历史中寻找灵感时,屈 米却转向电影寻找灵感,但是他不会对电影手法 做进一步的发掘
概念三:解结构
由于建筑传统思想的衰弱,架构与意 向,结构与表皮关系间的转变,因此最近 建筑圈中将兴趣转移到结构与装饰(额外 附加的,并不会减弱结构本身),争辩两 者之间的层级。 当代的思想家已经开始探讨有关构架 与表象间的问题,整体构架被视为结构, 而表象则比拟为装饰。 Jacques Derrida将这个问题转变为一个 主题的探讨:虽然,它可以比拟为绘画内 在与外在两部分构架来探讨。但是我认为 这是表皮的课题,传统上,构架与表皮只 是一样围塑建筑的功能。
概念五:交叉性的规划
即交叉程序设计
例如:哥伦比亚的图书馆,它的大厅常作为校园演讲的地 点:但是,有一天它可能成为运动选手的练习场所,或是 游泳池。 形式与机能已彻底的相互改变,瓦解了现代主义所坚 持的因果论,机能不在随形,形也不随机能,虚构的主题 不再是现实的世界,而这也是撞击概念的另一种呈现。
典型案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公园是点、线、面 三个全然不同的系 线系统 统的叠合,每个系 统相互之间没有关 系,但重叠起来就 会相互作用。它们 的相遇可能造成彼 此冲突,可能相得 益彰,也有可能相 点系统 安无事。公园设计 不追求整体的统一 与秩序,而是关注 局部的设计,并将 面系统 它们叠加形成公园 乐趣。
点系统
点系统是拉维莱特最具标示 性的特征
园内由120mx120m的网格相 交,每个交点设立一个 10.8mx10.8m的红色构筑物, 屈米称之为folly。这26个 folies构成了园内的点系统。 26个鲜红的folies除了作为标 志点和某些特殊功能外,里面 还安排了许多活动。作为信
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吧、 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 。
线系统
两条架空的长廊,连接园内各个建筑 和主题园,形成园内的两条主线
连接公园内各个小主题园的曲折 园路 线性的林荫大道
线系统
线的要素有长廊、林荫道和一条 贯穿全园的弯弯曲曲的小径,这条 小径联系了公园的十个主题园,也 是一条公园的最佳游览路线,徜徉 其间,公园的几乎所有特色景观与 游憩活动都一一网罗
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 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惯 的否定。
实际上,对一个作品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布 局、要素处理等表象上,而是要了解作品 蕴含的本质性内容,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 和教训。
设计思想
1、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的城市公园模式。力求创 造一种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结构,改变园林和的城市分离传统。 这一结构并非停留将公园的林阴道延伸到城市之中的简单层次,而 是要做到城市里面有公园的要素,公园里面有城市的格局和建筑。
市场大厅
地铁站
环城公路
•占地面积面积33公顷,是 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 一。 •包括公园北面的国家科 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以 及南面的钢架玻璃大厅和 音乐城,总占地面积达到 55公顷。在交通上以环城 公路和两条地铁线与巴黎 相联系。
解构主义美学对空间叙事的意义——以拉·维莱特公园为例
accumulation of civilization, the number of spaces expressing rich spiritual content will also increase. For architects pursuing new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schemes, space narrative is undoubtedly a solution strategy. Tschumi uses the event-architecture theory in la Villette park to refer to the three parts of space, events and activities in the city through the three levels of point, line and plane. The narrative of space is well conveyed.Key words narrative space; deconstruction aesthetics; la Villette park; multiculturalism当今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相较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人们受到的多样性数据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对于空间的社会文化情感需求更加突出。
在此背景下,解构主义率先提出融合叙事领域的思想,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以下简称“屈米”)作为先锋,其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是建筑和景观领域运用叙事学进行创作的典例。
文章将以拉·维莱特公园设计方案为例,从建筑叙事学的视角分析该公园内建筑的形成过程与动因,剖析建筑师的思维轨迹及其作品的美学意义,从而使读者领会解构主义美学对当代空间叙事的积极作用,期望建筑师将构建更多元的人与场所的互动。
拉维莱特公园简析
“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他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
” ——德里达“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 ——伯纳德•屈米欧洲一直是景观设计的试验场,众多一流的设计师都在那里留下了出色的作品。
其中位于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因其独特的形象和设计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
它不仅是欧洲近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更凭借所谓“解构主义”的设计思想和另类新奇的建筑设计成为国内一些设计师广为模仿的样板。
1解构主义1.1何谓解构主义?说起解构主义,就不得不提起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它们是20世纪50 年代后期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哲学理念。
结构主义坚信世界是由结构中的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本身构成的。
结构主义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它具有二元对立性、整体性、中心性及系统的封闭性[1]。
随后,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解构主义”一词,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的正式确立[2]。
解构主义认为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命题中森严的等级秩序是不合理的,它强调瓦解二元对立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采用分解、消减和移置的方法使二者势均力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解构主义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因而解构主义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便是对传统的审视与背叛、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3]。
1.2解构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张力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解构主义哲学渗透到建筑界,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思想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理论评论,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哲学在建筑领域的移植进一步也对景观设计产生影响,成为景观设计创新的生长点。
解构主义哲学基于对传统的一元专制的反抗,反对个性的压制,反对科学与技术的极端迷信,进而对其进行颠覆、解体,探索建立新的城市景观形式。
屈米公园思想及案例.
• 第三,基于城市形态的发展变化,屈米提出可塑 性空间的公园设计思路。他认为,城市处于不断 变化之中,公园及其周围土地的利用方式未来难 以预料,城市的发展往往造成公园因多次改造而 难以协调。而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保持自身协调 性和可塑性的公园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 ——在设计时应该有前瞻性,与场地的发展结合。
屈米与解构主义
• 建筑师出身的伯纳德· 屈米,在设计中能够跳出传统的设 计构思手法和结构,抛弃传统的构图形式中诸如中心等级、 和谐秩序和其他的一些形式美规则,采用解构主义的手法, 从法国传统园林中提取出点、线、面三个体系,并进一步 演变成直线和曲线的形式,叠加成拉维莱特公园的布局结 构。这种设计方法有效地处理了整个错综复杂的地段,使 设计方案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 • 所谓解构主义,简单地说就是采用解析的方法,将传统结 构分解成一系列要素并重新组合,组合的原则却不再遵循 传统的均衡与稳定,而是更加强调因地制宜和随机性。
THANK YOU
解构主义在园中应用
• 拉维莱特公园被屈米用点、线、面三种要素叠加,相互之 间毫无联系,各自可以单独成一系统。 • 点——点的体系由呈方格网布置的、间距为120m 的一组 “疯狂物”(Folies)构成。它们都是以红色金属为材料, 分布在整个公园中,是3个大型公建的建筑空间在园林中 的一种延续和拓展。
线系统
两条架空的长廊,连接园内各个建 筑和主题园,形成园内的两条主线
连接公园内各个小主题园的曲折 园路
线性的林荫大道
•
面——的体系由10 个象征电影片段的主题花园 和几块形状不规则的、耐践踏的草坪组成,以满足 游人自由活动的需要。10个主题花园风格各异,各 自独立,毫不重复,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感和断 裂感,充分的体现了拉维莱特公园的多样性。这10 个主题花园包括镜园、恐怖童话园、风园、竹园、 沙丘园、空中杂技园、龙园、藤架园、水园、少年 园。其中沙丘园、空中杂技园和龙园是专门为孩子 们设计的。 • ——设计充满了人性化,在面的前提下形式与功能 结合,充满人性化。这是我们应学习的。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32页PPT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The End ——谢谢观赏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线 系 统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第三层为点的体系,点的体系由呈方格网布置的、间距为120m 的 一组“疯狂物”,(屈米称之为folly)构成 。这些采用钢结构的红 色建筑物给全园带来明确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与草地及周围的建筑 物对比十分强烈, 因而非常突出。这些造型各异的红色“疯狂物”以 10m 见方的空间体积为基础进行变异,从而达到既变化又统一的效果 。“疯狂物”有些与公园的服务设施相结合因而具有了实用的功能; 有的处理成供游人登高望远的观景台;那些与其它建筑物恰好落在一 起的“疯狂物”起着强调了其立面或入口的作用;其它的是并无实用 功能的雕塑般的添景物。屈米不仅以这些小尺度的红色建筑物书写着 20世纪的建筑发展史,同时也给20世纪的景观发展史写下了特别的 一页。
伯纳德· 屈米
设计思想
屈米认为“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 就没有建筑”。他主张必须认识到建筑是自由空间、事件和活动组合 而成的。自古以来都把建筑的主体理解为空间,但在屈米心目中空间 只是一种“诱发事件”,还有比空间更重要的东西。屈米的
“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交叉程序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和“解析程序设计”。“交叉程序 设计”,是把空间用于与原来的空间意图不同的设 计。“横断程序设计”是把两项设计的各种空间布 置结合在一起,而忽略掉其对立性。“解析程序设 计”,是把两个设计结合起来,就是让设计A的必 要空间布置同设计B的可能布置两者混合起来。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他鲜明独特的 建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 的联系。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 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目录
1
背景
2
解构主义
3
伯纳德· 屈米
4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1
背景
拉·维莱特公园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初,正值法国园林复兴的初期。此时城市 绿地的概念已经遭到人们的抛弃,传统的城市公园也使人们失去了兴 趣,人们都在探寻新的园林形式,“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风格独特, 不同于普通园林,新颖有趣,逐渐被广大设计师认可.
背景
2
解构主义
拉·维莱特公园
简介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 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 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 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 构的研究更重要。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 ,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 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它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 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 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 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 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 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 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 ,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背 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大师作品分析——伯纳德·屈米
二 是 奇 特 的 建 筑 造 型 与 城 市 难 以 协 调 ;
一 是的品建 造景,筑 价 十观也师 分设是伯 昂 贵计充纳 ;的满德
典解屈 型构米 实主的 例义代 色表 彩作
.
•
屈米完成的建筑作品不多,拉.维莱特公园是他的处女作。那次竞赛 是世界著名的设计竞赛,同时也是争议不休的设计竞赛,获一等奖的 屈米的方案是前所未闻的、超激进的设计。因此,屈米一跃成了世界 名人。不知道散点布置的红色框架状的这个方案的建筑师多少有些不 合时宜。但好事是1982年开工的该项目,很快就经过了13年,这期 间法国政权更替了5次。这个项目也经过了各种考验,变得更加牢固 起来。有意思的是。随着这个项目的进展,维莱特街区也开始发生了 变化,受到公园的影响,街区也发展了起来。公园成了刺激城市发展 的发生器,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对完整的,和谐的形式系统的解构 无论是在古典还是现代几乎没 •有设计师会动摇对和谐,逻辑,秩序和完美的信念。 但在解构主义出
现后景观设计成为了一种即兴的创作,一种随意的拼凑,一种支离破碎的 古怪堆积。
• 将中心论解构 传统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会安排一个中心一个聚焦空 间。而解构主义认为这是毫无理由的将空间一锤定音而不顾及日后 的可变因素,所以他们要打破这么一种固定的思维惯性,呆滞以更 具有前瞻性和更富有弹性的空间的组织形式。 • 对功能意义的解构 埃森曼说“我们需要取代这样一种建筑概念, 即作为服务,人们居住和供给系统的建筑概念。居住的观念仅仅意 味着’日益变得习惯‘。而习惯的东西正是人们希望从建筑师那里 得到的东西。换而言之只要建筑满足人们的习惯建筑就是好的。但 是一旦你对习惯提出质疑你就会搅乱平衡,会引起动乱。对于景观 的功能意义与价值的解构也是需要思考的一方面。
策略性设计——屈米与库哈斯的拉维莱特公园
能( 图 1) 。无论是垂直重叠还是水平分裂,屈米的拉维莱特 公园体现着“事件-空间-人”三者之间的系统偶然性和随机 性,建筑使用的不确定性对应着城市未来的无限可能。
图 1 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设计
1.2 库哈斯的拉维莱特公园方案 库哈斯的方案以水平条带及人工景观两大部分为主,其
中人工景观包含三个不同的叠加层面。首先,水平条带作为 东西向场地分区的主要基底层面,由宽 50 m 的带状结构按 规律水平排布,且水平条带在南北向相接。如此均匀连接的 设计不仅控制了场地区域流量,同时也考虑了场地活动必要 的交互性。三个人工景观叠加层面分别为点格层面、交通环 线层面以及特定元素层面。点格即商铺、廊亭等必要游憩功 能设置。交通环线即连接公园各个区域的路径交通系统,特 定元素即公园中现存及新修建的大体量构筑物( 图 2) 。三
[定稿日期]2018-06-18 [作者简介]苏宛仪( 1994 ~ )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为园林规划与设计。
24
四川建筑 第 39个叠加层面既可提供不同的活动需求场地及内容,也解决建 筑物与区域的肌理连接问题。最终水平条带与人工景观层 面叠合整理了公园水平肌理的同时也自然明确了相应边界。
【关键词】 拉维莱特公园; 屈米; 库哈斯; 策略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志码】 A
在 20 世纪下半叶,城市的发展纠葛于资本主义都市本 质,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和风起云涌的建筑浪潮几重交错 的关系下城市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探索新的城市设计模式迫 在眉睫。以拉维莱特公园为契机,屈米和库哈斯的拉维莱特 设计方案不约而同地着眼于城市设计的可持续问题。尝试 为城市、地段、内容和建筑体之间设计一个媒介装置,以此来 解析当代城市的分裂与断续,阐述时代发展中城市结构、内 容演变两大适应未来城市设计的关键问题。所有这些构筑 了全新的城市景观,新的城市设计策略浮出水面,为日新月 异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媒介探索的潜力和可能。本文从设计 师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两个方案的比较研究,探讨拉维莱特 公园设计方 案 背 后 体 现 的 深 层 城 市 设 计 策 略。 在 这 里“策 略”指的是架构操作工具和策略实施的通用架构概念,是整 个设计过程中的行动模式。
伯纳德·屈米——拉维莱特公园
点线面三层基本要素返回拉维莱特公园平面图返回伯纳德屈米1944代表作品拉维莱特公园拉维莱特公园科学工业城241m长86m宽的金属框架建筑返回拉维莱特公园巨大的不锈钢球幕电影院位于科学工业城南侧返回拉维莱特公园科学工业城南侧的公园返回在空中步道中远望乌尔克运河与圣迪尼运河交汇处乌尔克运河上的游轮返回空中步道一条位于运河南岸一条位于园西侧贯穿南北
, 作 为
返回
拉·维莱特公园——科学工业城南侧的公园
返回
在空中步道中远望 乌尔克运河与圣·迪尼运河交汇处
返回
乌尔克运河上的游轮
空中步道 一条位于运河南岸,一条
位于园西侧,贯穿南北。
返回
大草坪
林荫大道 返回
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 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屈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作品是他在AA建筑学院所教授课程的总结,这些设计包括《电影剧本》 (1977年), 《曼哈顿手稿》 (1981年)等。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
对建筑功能确定性和结构形式的解构。 屈米设计的“疯狂物”——folies ,消解了它的具体功能,它在功能意义 上具有不确定性和交换性。消解了传统构筑物的结构形式以及功能的互换性和 因果关系。在这里形式没有服从功能,功能也没有服从形式。“建筑不再被认 为是一种构图或功能的表现”,空间成为了一种“诱发事件”。
城市的布景者
屈米的设计通过组织事件的方法,往往暗示了 一种比平常的生活更有效的生活方式。建筑的责任从
提供功能空间转向了组织社会活动。
“没有事件发生就没有建筑的存在”,他的设计永 远是提供了充满生命力的场所,而不是重复已有的美
学形式。屈米作品在行为学上有明显的动机性,引 导使用者自发革命性地使用他所提供的空间。这样建 筑就成了一个受设计概念、城市地形和规划所界定好 了的 “ 情景构造物 ”。
理论基础
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 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 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 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理论基础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 形而上学的历史,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 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 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 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 逻各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 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 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
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
交叉程序设计: 把所给空间用于与原来空间意图不同的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 把两项设计中的各种空间布置结合在一起,忽略掉其对立性。 解析程序设计: 把两项设计结合起来,让设计A的必要空间设置和设计B的可
能布置两者混合起来。
代表作
新 卫 城 博 物 馆
拉·维莱特公园
[ UeD ] 099 | 02 | 2016In 1983 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 was selectedfrom over 470 competitors in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o design the Parc de la Villette in Paris. The project was one of the Grands Projets of the French Government, which included the new Library of France, the Louvre Pyramid, the Arch at La Defense, and the Arab World Institute, among others. The objectives of the competition were to mark the vision of an era and to act upon the futur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a key area in Paris.La Villette is located on one of the last remaining large sites in Paris, a 125-acre expansesituated at the northeast corner of the city that was previously occupied by its centralslaughterhouses. In addition to the master plan, the project involve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over 25 buildings, promenades, covered walkways, bridges, and landscaped gardens over a 15-year period.As described in the competition, La Villette was not intended as a simple landscape replica; in contrast, the brief for this “urban park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developed a complexprogram of cultural and entertainment facilities. Over one kilometer long by 700 meters wide (3,000 by 2,300 feet), the park is a dispersedprogrammatic field containing, in addition to the park, a large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a City of Music, a Grande Halle for exhibitions, and a rock concert hall. The park currently accommodates eight million visitors a year.The concept of the superposition of points, lines and surfaces generate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arguments about architecture and urban landscape in our times.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1983年,伯纳德·屈米建筑师事务所从470支团队里脱颖而出,赢得了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二、区位分析
• 巴黎(Paris)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 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巴黎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距 河口 (英吉利海峡)375公里。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 成两座河心岛(斯德和圣路易)。市区人口217万。城市 本身踞巴黎盆地,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 严寒;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18℃,年平均气温 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 619毫米。
这样建筑就成了一个受设计概念、城市地 形和规划所界定好了的“情景构造物”。
点线面
在方格网的交点上有26个 红点, 有些仅作为点的要素存在, 有些folie作为信息中心、 小卖饮食、咖啡吧、手工艺 室、医务室之用。
26个红色的点景物(folie))
点
线面
• 线的要素有长廊、林荫道和一条贯穿全园的弯弯曲曲的小径,这条小 径联系了公园的十个主题园,也是一条公园的最佳游览路线,徜徉其 间,公园的几乎所有特色景观与游憩活动都一一网罗
• 藤架园以葡萄园为蓝本,再现了法国典型的文化景观;夏 季葡萄园中萤火虫飞舞的情景,成为照明设计的源泉;藤 本植物表现出园林空间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特征。
竹园
藤架园
源于萤火虫飞舞 的照明设计 Lighting design from fireflies
藤架园
竹园
水园
• “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 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伯纳德•屈米
拉•维莱特公园
• 20世纪80年代兴建 • 公认的创新性园林作品 • 成为21世纪的城市公园模式
一、建设背景
20世纪70年
代末至80年初,正
值法国园林复兴的 初期。 城市绿地的概 念已经遭到人们的 抛弃,传统的城市 公园也使人们失去
伯纳德·屈米作品---巴黎拉维列特公园
伯纳德·屈米作品---巴黎拉维列特公园城市公园出现于19世纪中叶。
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城市污染,人们提出了将自然引入城市、以园林弥补城市之不足的观点。
拉维莱特公园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诞生的作品。
它位于巴黎东北角,是远离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人口稠密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1868年在此兴建了牲畜屠宰场及批发市场,鼎盛时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一个混乱不堪的聚居地。
1973年10月屠宰场关闭之后,德斯坦总统提议兴建一座大型的科技、文化设施,包括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及南面的音乐城和公园。
密特朗总统执政时期,拉维莱特公园才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并列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在巴黎兴建的九大“总统工程”之一。
在总统的要求下,1982年4月8日开始了拉维莱特公园国际性方案招标,这也是法国第一个为选择城市公园的设计师而组织的国际性方案竞赛。
设计纲要明确指出:要将拉维莱特公园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广泛及多元文化牲的新型城市公园:它将是一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法归类”的并由杰出的设计师们共同完成的作品。
拉维莱特公园面积33公顷,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
包括公园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以及南面的钢架玻璃大厅和音乐城,总占地面积达到55公顷。
在交通上以环城公路和两条地铁线与巴黎相联系。
园址上有两条开挖于19世纪初期的运河区,东西向的乌尔克运河主要为巴黎的输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它将全园一分为二:南北向的圣德尼运河是园址上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而且运河本身就是人、自然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公园的主题十分贴切,所以参赛的许多方案都是由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在公园的总体设计上屈米强调了变化统一的原则。
虽然各体系、各建筑要素和植物要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却完全统一在建筑式的处理手法和红色的“游乐亭”的控制之下。
而对于10个主题花园的设计却风格迥异,毫不重复,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感和断裂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维莱特公园
地 点:法国巴黎 设计师:伯纳德·屈米
谢墨托夫 弗克斯拉 面 积:约55 hm2
“点”——由120 m的网 线交点组成,在网格交点 上分布了40个10 m边长的 立方体。 “线”——由空中步道、 林荫大道、小径组成。 “面”——地面上大片铺 地、大型建筑大片草坪、 水体等。
点、线、面三层基本要素 返回
拉·维莱特公园平面图
返回
伯纳德·屈米(1944-)
c、 代表作品——拉维莱特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科学工业城 241 m长,86 m宽的金属框架建筑
返回
拉·维莱特公园 巨大的不锈钢球幕电影院
位于科学工业城南侧 。
返回
·
装拉
饰
或维
具莱
有特
某公
种园
——
使
用
功园
能中
。
形 态
各
异
的
红
色
的
Folie
• 1983年 地点:法国巴黎-拉维列特公园 • 1986年 地点:法国Strasbourg-县集会堂的增建案 • 1986地点:日本东京-东京歌剧院 • 1987地点:美国纽约-未来公园 • 1989地点:德国Volklingen-工业城市 • 1989地点:德国Karlsruhe-媒体传播中心 • 1989地点: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 1990地点:荷兰Groningen-玻璃盒影像展览场 • 1990地点:法国Nancy-多用途集会场所 • 1991地点:法国Chartres-商业性公园 • 1991地点:日本东京-复合性火车站 • 1992地点:瑞士Lausanne-桥状式的复合性建筑 • 1996地点:美国-哥伦比亚学生活动中心
, 作 为
返回
拉·维莱特公园——科学工业城南侧的公园
返回
在空中步道中远望 乌尔Hale Waihona Puke 运河与圣·迪尼运河交汇处返回
乌尔克运河上的游轮
空中步道 一条位于运河南岸,一条
位于园西侧,贯穿南北。
返回
大草坪
林荫大道 返回
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 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屈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作品是他在AA建筑学院所教授课程的总结,这些设计包括《电影剧本》 (1977年), 《曼哈顿手稿》 (1981年)等。
伯纳德·屈米(1944-)
b、 作品列表
伯纳德·屈米(1944-)
a、简介 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 l970-l980年在伦敦AA建筑学院任教。 197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城市研究所。 1980-1983年在Cooperunion任教。 1988-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研究院的院长职务。 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另外, 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他鲜明独特的建筑理念对新一 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的联系。他的作品强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