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听听那冷雨 学案 (3)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六单元 第16课 听听那冷雨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六单元 第16课 听听那冷雨 Word版含答案

听听那冷雨雨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典型意象,萧瑟、凄迷、冷清。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说:“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无论哪个季节的雨,都是冷的,更何况料峭春寒中的雨,黄昏秋桐中的雨。

当作者隔了二十几年的雨遥望故乡,思念,如同长长绵绵淅淅沥沥的雨,一年一年在岁月里缱绻,那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清冷?豆腐颂豆腐原是很平民化的食品。

而对于作家林海音,它不只是这样,它是含有深远哲学意味的食品。

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

豆腐修养,恰恰是温文尔雅的君子修养。

让我们一起喜欢并赞美豆腐吧!老家的树家是建筑在心灵原野上的一幢精神大厦;家是点亮你人生驿站的明亮的灯。

在那个老家,生长着无数的生命之树。

它们高大,挺拔,葱郁,执着,而且四季常青。

它们生长在我们对故乡的永远无限的思念里。

第16课听听那冷雨昭君怨咏荷上雨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赏析】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上片“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

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

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

“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

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真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雨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

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亮晶晶的。

本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璨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被称为“缪斯的延长”,这是指他散文有诗的气质,像诗一样优美,情深,富于形象性。

我们读《听听那冷雨》(人教版读本第三册,苏教版第二册),可以发现通篇文字近乎奢华,将汉语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低声吟哦,细细咀嚼,如梦如幻,身心俱入氤氲雨气之中。

一.凝敛生动的文字《听听那冷雨》的文字凝练而隽永,是诗化的语言。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雨……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等句子,被评论家公认为诗化之笔。

在日式的古屋听雨一段,连用“挟”“掀”“压”“泻”“扑”“弹”“刷”“鞭”“打”等动词,用词富于变化,凝练而准确,生动的表现了七月台风台雨的狂野。

文字的生动多变还表现在修辞的多变。

对偶如“天潮潮地湿湿”,拟人如“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

”排比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倒装如“窗外在喊谁”“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

”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亚里士多德),《听听那冷雨》更不例外,形象生动的比喻俯拾皆是。

如“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形象的文字,多变的修辞让散文具有了诗般的灵动。

二.敲打乐式的音乐美感细心吟哦《听听那冷雨》,可以发现散文极具音乐的美感。

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使雨态表现得更加形象,也使散文具有了一种和谐的音韵美。

“廿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同音异义字的使用,又给人以错综变化之感。

“听听,那冷雨。

【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6课《听听那冷雨》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6课《听听那冷雨》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第六单元天涯赤子心系中华第16课听听那冷雨【文本导读】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43个春秋.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怀乡土的诗文佳篇.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诵的?乡愁? ,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 .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说: "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作者卡片】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 "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写作 ,自称为自己写作的 "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 ,涉猎广泛 ,被誉为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 ,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 ,散文集11种 ,评论集5种 ,翻译集13种 ,共50余部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热爱祖国 ,礼赞 "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他目前仍在 "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 ,却已经进入了历史 ,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根底荟萃】1.为以下加点的字注音①惊蛰.( ) ②裾.边( ) ③仓颉.( ) ④滂.沱( ) ⑤雷电霹.雹( ) ⑥薄荷..( ) ⑦蠢蠢.而蠕.( ) ⑧青霭.( ) ⑨氤氲..( ) ⑩沁.鼻( ) ⑪岑.寂( ) ⑫断柯.折枝( ) ⑬蓊郁..( ) ⑭一峰半壑.( ) ⑮山隐水迢.( ) ⑯铿锵..( ) ⑰||王禹偁.( ) ⑱如椽.( ) 2.为以下各组字组词 ①⎩⎨⎧宛()惋()婉( ) ②⎩⎨⎧ 峭( )俏( )诮( ) ③⎩⎨⎧ 潇( )萧( )箫( ) ④⎩⎨⎧ 霭( )蔼( ) ⑤⎩⎨⎧ 岑( )涔( ) ⑥⎩⎨⎧ 磁( )滋( ) ⑦⎩⎨⎧ 蛰( )蜇( ) ⑧⎩⎨⎧ 滂( )磅( ) ⑨⎩⎨⎧叠( )迭( ) ⑩⎩⎨⎧ 霏()非()斐( ) ⑪⎩⎨⎧ 孺( )濡( )蠕( ) ⑫⎩⎨⎧肘( )忖( )3.近义词辨析①想入非非·异想天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②跃跃欲试·蠢蠢欲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③凄切·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要点突破】1.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句话如何理解?点拨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种游子思乡的牵挂之情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2.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写冷雨吗?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点拨不是.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思念之情.3.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在 "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点拨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安宁,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会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4.作者一再写到 "雨〞,那么 "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拨作用主要有二:一、以雨为主线,用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把内心独特的感受通过 "凄冷〞的雨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二、借雨抒情,易于展开思路的想象空间,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的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5.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描写表达的内涵是丰富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宕开思路的?点拨①?听听那冷雨?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篇美文.文章从横的地域感来看,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怀乡、思乡之情,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从纵的历史感也可看出作者沧桑过后的对人生易逝、家国难回的深沉感喟;同时现实的感受中也渗透了作者对永恒的美好追求.这篇散文在雄浑华美的色彩的外表下,以听雨为主线,更包含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文中情绪多变,内容多变,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②作者先从一种狭长的巷子的永远延伸写起,通过时空的跨越描绘中|国的神奇迷离之境,把凄凉、凄清、凄楚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接着抒写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的感喟,作者把对乡村的恋情融入对故土的眷念,无奈和悲情地听雨自然勾起对故土的无限思念,在凄凉中更显示出对乡土回忆的温馨;最||后作者从时代的巨变着笔,把台湾和大陆的命运紧紧相连,表现出一个思归游子的爱国情怀.6.为什么在文中,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作者在文中感慨: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是为什么?点拨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时机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25年来他对故土魂牵梦绕,所以,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忆之中;而余光中此时嫁接古诗载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其中的江南清明雨、剑门细雨,无不融入了作者在大陆的经历,而渭城朝雨又与 "雨〞有关,所以这一些古为今用的古诗,铺展了多义多味的一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旺盛地生长着累累乡愁,生长着对大陆、大陆上的家乡的深深思念!因了这湿漉漉的雨,这乡愁、这思念也是湿漉漉的了,难怪乎作者感慨: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7.在本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那就是运用古典诗文拓展散文的思维空间.试举例分析.点拨①第4自然段中,开头 "杏花.春雨.江南〞描绘了一幅春到江南,杏花绽放,细雨迷蒙的动人景象.杏花属即目所见,春雨在整个望中,江南那么囊括了视线以外的景物,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层推衍开去,意境深邃,韵味隽永.作为视觉形象,烂漫杏花又仿佛洋溢着扑鼻的芳馨,潇潇春雨又仿佛传送来随风洒落的音响,使浓酽如酒的春之气息,伴和着由杏花与春雨所引发的欢欣愉悦之情,充盈于辽阔江南的大地与上空. "杏花春雨江南〞这句词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的词?风入松?里.②除直接引用的诗文, "荡胸生层云〞 "商略黄昏雨〞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外,还有一些巧妙的不露痕迹的化用,例如, "笑而不答心自闲〞化用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③作者引用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出了冷冷的雨串起少年、中年、暮年的人生历程.此词从 "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对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④第7自然段中, "疏雨滴梧桐〞一句出自孟浩然诗 "微云淡河汉,疏雨打梧桐〞. "疏雨滴梧桐〞这一情境大多是表现一种清寂、忧愁的情怀.还会使我们想到温庭筠的?更漏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而 "骤雨打荷叶〞,还会使我们想到李商隐的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总之 ,余光中仿佛信手拈来 ,常常使人感到这些诗文不是人工嫁接上去的 ,而是天然生成在那里的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 ,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 ,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 .文中屡引古人诗词 ,以衬托出自己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作者借雨声雨景 ,回忆生平往事 ,以寄托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仰慕之情 .【课堂小结】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的形象 ,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浓重的思乡之情 ,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二、结构图解听听那冷雨(主线)⎩⎪⎨⎪⎧⎭⎪⎬⎪⎫人生足迹:大陆 - -香港 - -台湾 - -美|国- -台湾(横向:地域感)作者思绪⎩⎨⎧⎭⎬⎫现代 - -古代现实 - -历史纵向:现实感、历史感情感思路:少年―→中年―→白发……乡情、 亲情、友情、爱情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三、写作特色1.构思奇巧 .本文要表达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 ,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而是借 "听听那冷雨〞中的一个 "冷〞字 ,将因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巧妙地展现出来 .再如第4自然段 ,作者运用联想 ,由雨想到写 "雨〞的汉字 ,以对汉字的钟爱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 .这种联想有很多 ,表达了行文时巧妙的构思 .2.富有诗意 .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古典诗词外 ,还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等 ,增加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 .另外 ,还用了许多的叠音词 ,构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而文中的意象 ,充满诗情画意 ,其意趣之雅、境界之高都表达了本文的盎然诗意.【文苑天地】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张志和?渔歌子?2.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 -皇甫松?梦江南?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 -韦庄?菩萨蛮?4.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 -李璟?摊破浣溪沙?5.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 -李璟?浣溪沙?6.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 -秦观?浣溪沙?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李清照?声声慢?8.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 -宋之问?度大庾岭?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 -刘长卿?别严士元?10.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 -||王勃?滕||王阁序?11.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 -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1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 -苏轼?浣溪沙?13.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 -李攀龙?广阴山道中?1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素材积累】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为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两岁丧母,七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屠格涅夫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找到了他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 "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很大的轰动,连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都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假设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并无当作家的妄念.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感悟仅仅是一句鼓励的话,就使一位默默无闻的作家获得了信心,并最||终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大作家.可以说,鼓励的力量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屠格涅夫对后代的提携、发现与肯定也是一个大家必备的素质.适用范围【美文珍藏】莲恋莲(节选)余光中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是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地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开她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Narcissus) ,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十月,那朵水仙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丛沙草,万顷江田.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与冷隽.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了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 ,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假设即假设离,宛在梦(中|央) .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她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美|国画家佛瑞塞(John Frazer)有一次对我说: "来台湾以前,我只听说过莲.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象的更美.〞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爽朗,似乎在说:"Look at me !〞莲只赧然低语: "Don ,t Stare ,please .〞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对我而言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由于水生,她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 "芙蓉如面〞,联想来自水乡而终隐于水的西子.青钱千张,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惚兮,令人神移,正是东方女孩的含蓄.至||于宗教,那么莲即是怜.莲经,莲台,莲邦,莲宗,何一非莲?艺术、爱情、宗教,到了顶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的一身.赏析作者笔下的莲,在迷蒙的烟雨中豪艳而又冷隽,美丽如画.作者借用神话传说和强调自我的主观感受,盛赞莲的美,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着意于从灵魂上感知莲的形象.答案根底荟萃1.①zhé②jū③jié④pānɡ ⑤pī⑥bòhe⑦chǔn rú⑧ǎi ⑨yīn yūn⑩qìn⑪cén⑫kē⑬wěnɡ yù⑭hè⑮tiáo⑯kēnɡ qiānɡ公众号:惟微小筑⑰chēnɡ⑱chuán2.①宛然、惋惜、婉转②料峭、俏丽、讥诮③潇洒、萧瑟、洞箫④雾霭、和蔼⑤岑寂、汗涔涔⑥磁场、滋润⑦惊蛰、海蜇⑧滂沱、磅礴⑨重叠、迭宕⑩烟雨霏霏、想入非非、斐然⑪孺子、耳濡目染、蠕动⑫捉襟见肘、思忖3.①二者都有想得异乎寻常的意思.但 "想入非非〞重在想虚幻、不现实的事,多指不可能实现的想法或不可能到达的目的、企图,含贬义."异想天开〞既指不能实现的想法或不能到达的企图,也指可以做到或已经做到的事情,还可以表示解放思想,属中性词.②二者都有想动手试一下的意思.但 "跃跃欲试〞不但有 "试身手〞的意思,还有 "试刀枪〞的意思,属中性词."蠢蠢欲动〞表示 "想动手试一下〞,含贬义.③ "凄切〞指凄凉而悲哀,多形容声音,如 "寒蝉凄切〞."凄惨〞指凄凉悲惨,如 "身世凄惨〞 "凄惨地叫喊〞.。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描写冷雨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领悟作者通过描写冷雨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氛围。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达冷雨的?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让学生阅读其他描写雨的文学作品,如《雨巷》、《春雨》等,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雨的描写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雨”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可以是散文、诗歌或小说形式。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听听那冷雨 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听听那冷雨 学案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听听那冷雨学案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深层含义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不同形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品味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对冷雨的感受,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冷雨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冷雨美,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2)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冷雨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2)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听听那冷雨》2. 相关资料:关于课文作者及其背景的介绍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听听那冷雨》,激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讨论课文的大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

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一、布置预习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

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

(具体略)六、阅读拓展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七、作业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文章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文章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

《听听那冷雨》教案3

《听听那冷雨》教案3

《听听那冷雨》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一)课前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第一课时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一)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

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 诗歌全文解析,感受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祖国的情感。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冷雨”“夜色”“孤灯”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声词、排比句等,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作品《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解析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诗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分析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听听那冷雨 - 学案

听听那冷雨 - 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找出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深深依恋之情的句子和段落,并能说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2、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的浓浓的乡愁。

3、赏析本文的情思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21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思乡之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二、预习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 ) 裾.边()滂沱..()薄荷..()万籁.( ) 窥.见()氤氲..()舔舐.( )晌.午( )潺潺..()纤.手()岑寂..()擎.天()啾啾.( )苔藓..()湿黏黏.()铿锵..()忐忑..()三、整体感知: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深深依恋之情,分别在1--7段中找出一处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并说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如果说1---7段是作者站在一个阔大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感受“雨”和“听雨”,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大陆的深深怀恋,那么9--10段是作者站在什么角度来感受对故乡的思念的?而这种对故乡的思念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的?四、探究文本:日式瓦屋“听雨”虽然单调,但它却能够引发作者对故乡的回忆。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气息。

引导学生谈谈对雨的联想和感受。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布置作业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关注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创新能力,鼓励有独特见解的作品。

3. 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写作水平,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2020年高二语文《听听那冷雨》学案(3)人教版.doc

2020年高二语文《听听那冷雨》学案(3)人教版.doc

2020年高二语文《听听那冷雨》学案(3)人教版【学习目标】1、品味作者诗化的语言,领悟散文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1、品读重点句子讨论前置作业1,相互补充完善,分小组准备发言。

1、师生探究语言鉴赏:主要的语言鉴赏要点:第7段凄凉,凄清,凄楚,凄迷:(1)“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第8段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

第9段:(2)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

(3)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第11段:①羯鼓,电琵琶,“刷”、“鞭”、“打”。

叠词:(考点:叠词作用)①先是料料峭峭,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②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句式:(1)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第5节)(2)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第5节)(3)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第12节)小结:语言特点1、句式长短变化灵活多端。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使描写十分细腻。

3、在修辞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等手法,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感。

4. 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增强文章艺术底蕴余光中一首著名的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 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 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淡淡的乡愁。

2、体会文中的雨情、雨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教学重点:
体会意境,鉴赏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表达技巧,学会表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学习方式:
活动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从音乐《雨声》导入。

学生寻找古诗词中的写雨的诗句,品味意境。

如此优美的意境我们用散文的语言可以表达吗?
二、课文分析: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2、品读嗅雨、观雨、听雨的相关文字,体会意境、情思。

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

四、借鉴运用:
1、借鉴表达:作者在本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渲染和强化对大陆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

首先,作者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

其次,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

(顺及:余光中散文的特点)
2、体验运用:听相关雨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口头表达。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2、找出文章中写雨的诗句,注意积累。

1
用心爱心专心。

高中语文选修4听听那冷雨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4听听那冷雨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4听听那冷雨教案一、课程背景分析:《高中语文选修4教材》是安徽省教育厅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其中,选取了海子的《听听那冷雨》,旨在通过学习这篇现代诗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这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苦难,以及艺术对于人类精神的抚慰和启迪。

本教案主要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旨在通过对《听听那冷雨》这篇诗歌的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与理解《听听那冷雨》这篇现代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掌握诗歌美学的基本知识,如音韵、意象、节奏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学批评思维。

过程与方法:1.通过感知、解读、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氛围。

3.通过导读和导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3.通过艺术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把握《听听那冷雨》这篇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难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准备相关诗歌资料、相关文学理论知识。

五、教学活动组织安排:步骤一:导入(5分钟)请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雨景,并请他们形容一下这种景象。

引导学生想象雨的声音、味道、触感等,为后面的诗歌学习做准备。

步骤二:感知诗歌(10分钟)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录音中的雨声、风声,并请他们在心中描述这种雨的声音。

随后,播放歌曲《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用音乐表达雨声的方式。

步骤三:理解诗歌(20分钟)1.导读诗歌,让学生试图猜测诗的主题,并请他们在诗中找出支持自己猜测的依据。

2.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三

《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三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地朗诵,了解作品蕴涵的观点,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2。

通过探究与活动,明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雅的情趣,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放飞想象,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

教学难点 1.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的“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2.确立“见仁见智”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家学习过余光中的《乡愁》吗? 生:(齐声)学过了。

师:大家背诵的不错——音准气足,字正腔圆。

余光中先生面对着这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时,在历经半个世纪,终于跨过空间带来的“乡愁”的诗人,又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之中。

余光中先生是谁呢?哪位同学知道? 生1: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生2: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

生3: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生4: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

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

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

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家及其主要作品;积累“劲”“粘”“想入非非”“皇天后土”等重要词语。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思维;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3、情感目标体味祖国文化和作者浓浓的乡愁。

二、题目解说《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

作者从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

余光中写作此文时,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绕,这种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怀念,通过对雨的描写和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三、背景资料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绕,所以,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回忆之中;而余光中此时嫁接古诗栽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其中的江南清明雨、剑门细雨,无不融入了作者在大陆的经历,而渭城朝雨又与“雨”有关,所有这一些古为今用的古诗,铺展了多义多味的一片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旺盛地生长着累累乡愁,生长着对大陆、大陆上的家乡的深深怀念!因了这湿漉漉的雨,这乡愁、这怀念也是湿漉漉的了,难怪乎作者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四、积累基础知识1、正字音料峭()裙裾()滂沱()沁()人心脾琐屑()羯()鼓忐忑()霏霏()细雨孺()慕蜗牛()滂沛()苔藓()黔()首仓颉()氤氲()2、释词义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

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指胡思乱想。

非非,原为佛教用语,指虚幻境界。

皇天后土:指天和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料料峭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黔首:古代称老百姓。

黎民:百姓。

孺慕:发自内心的向往。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滂滂沱沱:雨下得很大的样子,也可以用来形容泪流很多的样子。

仓颉: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人。

商略:准备,酝酿。

青霭:青白色的雾。

云气氤氲:形容云气、烟雾很盛的样子。

听听那冷雨-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

听听那冷雨-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

听听那冷雨-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散文的定义和历史渊源。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

3.能够分析和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经典文本。

4.熟练运用语文知识,理解、解读和欣赏语言艺术。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建立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经典的欣赏能力和文艺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审美情趣,欣赏散文的美感和思想深度。

2.增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历史渊源和代表作品。

2.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3.散文的意义、主题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分析散文的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

2.能够发现或理解散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3. 教学内容1.讲解散文的定义和历史渊源,介绍中国散文的流派和发展。

2.阅读并分析中国现当代散文经典作品,如《荷塘月色》、《钓鱼岛是我们的》、《呼吸》、《故都的秋》等。

3.对比分析散文和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如小说、诗歌等。

4.散文写作体验和实践,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验,自由创作散文。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散文的知识点和理论。

2.阅读法:分析和鉴赏经典散文作品。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意义解读、评价分享等讨论和交流活动。

4.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提高写作技巧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散文是什么1.导入:播放音乐《听听那冷雨》。

2.课堂讲解:–什么是散文?散文的定义和历史渊源。

–散文和其他文体的区别和特点。

3.范文赏析:阅读《荷塘月色》,分析散文的语言艺术和意义。

4.讨论分享: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5.作业布置:写一篇心情散文,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第二课时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1.导入:学生分享自己的散文作品。

2.课堂讲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四种写作手法:描写、抒情、议论、叙事。

〖2021年整理〗《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3

〖2021年整理〗《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3

《听听那冷雨》教案文学鉴赏的核心是探寻美——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

因此,本课的教学流程基本为:了解意境的特点,整体感知内容和体验散文的意境美;围绕重点段落,探讨鉴赏意境美的方法;通过朗读表现文章的意境美。

学生体验的方式主要是听和读,朗读活动贯穿课堂始终。

这篇文章虽然是从原文中节选的,内容仍然很丰富,围绕“雨”,写到大陆、美国、台湾,除了写“听雨”,还从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等角度写。

正常教学应该安排两课时,公开课只有一课时,所以要求学生适当预习,课堂重点鉴赏“听雨”部分的意境美,以第5自然段的鉴赏为例,以点带面,鉴赏最精彩的几个段落,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⑵品读、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⑶联系自己的所见所感,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2、过程与方法:⑴了解余光中的作品特点,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⑵指导学生开展朗读、鉴赏散文的方法,整体感知,体会文章意境的美妙和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体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深厚感情:故园之思,乡土之情,赤子之心。

⑵通过个性化、多元化解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4、教学重点、难点⑴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是教学的重点。

⑵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阅读鉴赏力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背景资料1974年,似乎在春寒料峭的台北,春雨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有一位诗人,穿行在厦门街的长巷短巷,潇潇的冷雨打在伞上,也滴落在他心里。

听听那冷雨,迸溅出了半生飘泊的感怀,更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绵绵乡愁。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这节课我们就将陪着82岁高龄的台湾老作家余光中先生一起来《听听那冷雨》。

2、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作家余光中人生经历:余光中祖籍福建,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重新踏上祖国大陆土地的时候,已是经历了整整43个春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听听那冷雨学案年轻的时候,余光中戏称自己可以“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

他对写作四度空间的定义:诗、散文、评论和翻译。

对于每一项,他都有其独爱之处,正如他所说:“诗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我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古典文学比较爱好。

虽然我是从事新文学的创作,不过我觉得我作品的基调,主要的灵感,感情的来源,主要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白天教的是英文,晚上写的是中文。

……在文学上,我追求的是四样东西,诗、散文、评论、翻译。

我的这四个追求,是我生命的‘四度空间’。

”美字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赏美文不朽,是一堆顽石?(节选)余光中那天在悠悠的西敏古寺里,众鬼寂寂,所有的石像什么也没说。

游客自纽约来,游客自欧陆来,左顾右盼,争先恐后,一批批的游客,也吓得什么都不敢妄说。

岑寂中,只听得那该死的向导,无礼加上无知,在空厅堂上指东点西,制造合法的噪音。

十个向导,有九个进不了天国。

但最后,那卑微继续的噪音,亦如历史上大小事件的骚响一样,终于寂灭,在西敏古寺深沉的肃穆之中。

游客散后,他兀自坐在大理石精之间,低回久不能去。

那些石精铜怪,千魂百魄的噤嘿之中,自有一种冥冥的雄辩,再响的噪音也辩它不赢,一层深似一层的阴影里,有一种音乐,灰扑扑地安抚他敏感的神经。

当晚回到旅舍,他告诉自己的日记:“那是一座特大号的鬼屋。

徘徊在幽光中,被那样的鬼所祟,却是无比的安慰。

大过瘾。

大感动。

那样的被祟等于被祝福。

很久,没有流那样的泪了。

”说它是一座特大号的鬼屋,一点也没错。

在那座嵯峨的中世纪古寺里,幢幢作祟的鬼魂,可分三类。

掘墓埋骨的,是实鬼。

立碑留名的,是虚鬼。

勒石供像的一类,有虚有实,无以名之,只好叫它做石精了。

而无论是据墓为鬼也好,附石成精也好,这座石寺里的鬼籍是十分杂乱的。

帝王与布衣,俗众与僧侣,同一拱巍巍的屋顶下,鼾息相闻。

高高低低,那些嶙峋的雕像,或立或坐,或倚或卧,或镀金,或敷彩,异代的血肉都化为同穴的冷魂,一矿的顽块。

李白所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在此地并不适用。

在西敏寺中,诗人一隅独拥,固然受百代的推崇,而帝王的墓穴,将相的遗容,也遍受四方的游客瞻仰。

一九六六年,西敏寺庆祝立寺九百年,宣扬的精神正是“万民一体”。

西敏寺的位置,居伦敦的中心而稍稍偏南,诗人史宾塞笔下的“风流的泰晤士河”在其东缓缓流过,华兹华斯驻足流过的西敏寺大桥凌乎波上,在寺之东北。

早在公元七世纪初年,这块地面已建过教堂。

一○六五年,敕建西敏寺的英王,号称“忏悔的爱德华”。

次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北渡海峡,征服了大不列颠,那年的圣诞节就在西敏寺举行加冕大典,成为法裔的第一任英王。

从此,在西敏寺加冕,成了英国宫廷的传统,而历代的帝王卿相高僧名将皇后王子等等,也纷纷葬在寺中,不葬在此地的,也往往立碑勒铭,以志不忘。

西敏寺,是一座大理石砌的教堂,七色的玻璃窗开向天国,至今仍是英国人每日祈祷的圣殿。

但同时是一座石气阴森阳光罕见的博物巨馆,石椁铜棺,拱门回廊,无一不通向死亡,无一不通向幽暗的过去。

对于他,西敏古寺不止是这些。

坐在南翼大壁画前的古木排椅上,两侧是历代诗人的雕像,凌空是百呎拱柱高举的屋顶,远眺北翼,历代将相成排的白石立像尽处是所罗门的走廊,其上是直径廿呎的蔷薇圆窗,七彩斑斓的蔷瓣上,十一使徒的绘像,集花了上界的天光——这么坐着,仰望着,恍恍惚惚,神游于天人之际,西敏寺就是一部立体的英国历史,就是一部,尤其是对于他,石砌的英国文学史。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人之隅,他是屏息敛气,放轻了脚步走进来的。

忽然他已经立在诗魂蠢动的中间,四周,一尊尊的石像;顶上,一方方的浮雕;脚下,一块接一块的纪念碑平嵌于地板,令人落脚都为难。

天使步踌躇,妄人踹莫顾,他低吟起颇普的名句来。

似曾相识的那许多石像,逼近去端详,退后来打量,或正面瞻仰,或分行侧望,或碑文喃喃以沉吟,或警句津津而冥想,诗人虽一角,竟低回了两个小时。

终于在褐色的老木椅上坐下来,背着哥德斯密司的侧面浮雕,仰望着崇高的空间怔怔出神。

六世纪的英诗,巡礼两小时。

那么多的形象,联想,感想,疲了,眼睛,酸了,肩颈,让心灵慢慢去调整。

【课内挖掘】余光中的生活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旧的人。

他不烟不酒,一杯茶足矣,过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

机械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都是千篇一律。

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朋友中唯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

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

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对话不投机者,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他确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很善解人意,乐于提携有才情的朋友。

余光中文章写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

在他退休后仍热情挽留,作为学校的“门脸”,每遇事不遂,一打余光中牌,便无往而不胜。

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的一片净土。

余光中的谐趣他说他生就一副“不列颠的脸”,西装、领带,洋气十足,外表一本正经;他的锦心绣口是有名的。

他把谐趣作为社交场合一件漂亮的服饰。

他刚到中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别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

写介绍信啦,作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学生们都说,把听他的课当作一种享受。

1994年,余光中赴厦门大学出席一次会议时,有二百学生之众,找他签名的是山东某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听听那冷雨》。

使他吃惊的是,他是头一次看到此书。

编者虽然给他写过信,但还来不及回复表示同意就出版了。

对这种不尊重原作者的盗版行为,余光中非常生气,他对笔者说:“山东是出圣人的地方,怎么可以出‘强盗’!当然,自己的孩子流落到江湖,如果白胖胖的,那我也高兴。

可此书编得错漏甚多,这会给以后的研究者带来版本上考证的麻烦。

”余光中的婚姻家庭余光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几乎都是女性。

婚前他有母亲,婚后有妻子,然后是四个女儿,八条小辫飞舞。

母亲去世后,岳母又搬来和他们同住。

他身边的女人都爱他,宠他,敬他,让他,一切以他为中心。

外表娇柔的范我存,也许是深受母亲的影响,其实内心是极有主张的。

她兼具传统与现代女性的优点和特质,虽然自己也很有才干,但是婚后完全奉献自我,不但是贤内助,更是贤外助。

从内务大臣到外交部长,全由范我存一手担当。

“她帮我摒挡出一片天地,让我在后方从容写作,我真的很感谢她。

”余光中不止一次这样说。

“他忙起来,可以几天关在书房中,对你不理不睬,好像天塌下来都要由我自己去挡。

当然刚开始我也不能适应,后来觉得他的创作的确很重要,我们都以他为荣,为他牺牲也就值得了。

”范我存就这样从新婚的娇妻,一下子变成了四个女儿和一个丈夫的保姆,最后又成为他们的支柱。

【课外运用】示例灵魂的舞者——我读余光中余光中的文字,像极了一枚温柔典雅的青花瓷。

它没有珐琅瓷的繁复神经质,也没有粉彩瓷的矫揉造作,它郁郁地立在历史的余晖中,用它独特的尊贵典雅和隐士气质一遍遍呼唤祖国的名字。

它从里到外透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墨香,是书馨。

它优雅地舒展着暗青色的脉络,在思想的某个角落爬满蜷曲的藤,藤里面,收藏着他布满伤痕的过去和远星眸子般鹅黄温暖的故乡。

它们在黑夜里泛起层层雾一般的光华,像是“千里共婵娟”中的月晕,摇曳着他过半个世纪的思乡;又像是滴水观音头顶的光轮,他看到滴落的水像一粒粒相思泪,汇成了那弯“浅浅的海峡”。

余光中笔下那些湿潮潮青黛色的文字,更是湿潮潮青黛色的怀乡。

所以,它有一种刺骨的寒冷,越读越冷。

心冷,情冷,魂魄冷。

他是早已拔剑出鞘的武士,孤独地挥剑向天地。

织云锦的新娘永远年轻,而他却老了,满头苍白的武士不甘地呼喊,我——是——谁?一瞬间,所有的光都息羽回顾,猬集在他的睫下。

“你是一切”,光说。

“你是炎黄子孙”,我说。

“星裔罗列,虚悬于永恒的一顶皇冠,多少克拉的荣耀。

”你为谁加冕?为中国!为记忆中的历史中的中国!为《诗经》中的北国!为《楚辞》中的南方!余光中狂吟,黑暗应匍匐静听,“为了痛苦地欢欣地热烈而又冷寂地迎接且抗拒时间的巨火,火焰向上,挟我的长发挟我如翼的长发而飞腾!”他是永恒的斗士,披着几千年的风霜,目光犀利,额如磐石。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敢在时间里自焚,必在永恒里结晶!可他终究无奈地叹,当我死时啊当我死时。

“夜凉如浸,虫吟如泣,星子的神经上,挣扎着许多折翅的光源,天苍苍何高也,绝望的手臂岂得而扪之?”那是绝望的手臂啊,够不到母亲悬着泪珠的眼眸,所以当我死时啊当我死时,“老人星该垂下白髯,战火烧不掉的白髯,为我守坟”。

那就可以在宇宙之巅看到很辽很远的内陆蓝天,可以裁乳色轻罗般初秋的云。

可,余光中一遍遍悲哀地典数着过去,他用哀痛但自豪的声音说,“千岁前一朵芬芳的文化欲绽放。

欧洲在深邃时中世纪深处冬眠,拉丁文的祈祷有若梦呓。

”他是时刻为自己自豪的中国人,虽然他知道有一种候鸟只去不回,有一种时间的乡愁无药可医。

余光中的灵魂生活在四月里,永恒的四月里。

是古战场的四月,黑眼眶中开一枚白薇;是旧中国的四月,冷日若亡母成灰的手。

他不断寻找着自己的春天,却寻来了一季豪华的寂寞。

他执着地迷恋着永恒,每一篇,总能看见这近乎“禅宗”的两字。

永恒的永恒,他知道,是他回家的唯一路标。

他知道他必死于怀乡之火,“当我死时,愿江南的春泥覆盖在我身上”。

棋局未终,观棋的人早已一代代死去,海峡两岸棋局未终啊棋局未终,而亲人早已一代代死去。

终于,他“梦见另一个夏夜——一颗星的葬礼”,梦见萤火虫的小宫灯,梦见金色的皇宫,梦见故土的老城墙,在梦中与故乡相遇,与亲人团聚。

一轮落日被海沫吞没,让夜孵化没有性别的明天。

老人站在岛边陲上,用日渐沧桑的眼,望海平线的尽头。

他为怀乡而生,也将为怀乡而死。

我看到怀乡之火熊熊燃烧,点起遍地的冰霜,诗人蹈着烈焰,“乱日,我的血沸腾,为火浴灵魂!”(摘自教育城)一、基础巩固1.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形成惩腐高压态势,重点在于“三度”——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查处速度、对不正之风保持零容忍度。

惩处力度决定震撼强度。

许多“前腐后继”的案例表明,腐败分子敢于以身试法,是在权衡收益与风险之后做出的堕落选择。

坚持有腐必惩、严惩不贷,让贪者名利尽失,让腐者没有后路,才能以儆效尤,根绝“牺牲我一个,幸福一家人”的念想,打破“出来后还有好日子过”的念头。

A.道高一尺,魔高一丈B.震撼C.严惩不贷D.以儆效尤解析:A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碍会更大,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B项,“震撼”指震动,摇撼;此处应改为“震慑”;C项,“严惩不贷”指严厉处罪,不宽恕;D项,“以儆效尤”指用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