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爱国铸就震撼人心的美丽悲剧_兼谈_离骚_的思想内容与屈原的人格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卷 第6期
2004年11月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J ournal of T ianjin Adult H igher Learning NO.6Vol.6Nau.2004
忠君爱国铸就震撼人心的美丽悲剧
———兼谈《离骚》的思想内容与屈原的人格魅力
周云富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 615022)
摘 要: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长篇诗《离骚》,是流传千古的名篇,由于文字艰涩难懂,篇幅又长,加上文章条理多,线索交错,艺术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结合,学习时,很难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屈原的人格魅力。应从结构入手,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感情发展线索以及屈原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 《离骚》;思想内容;屈原;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98(2004)06-0099-03
收稿日期:2004-06-06
作者简介:周云富(1954-),男,四川成都人,西昌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汉语言教学与民歌民俗。
一、美政理想的破灭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大致说来,诗的前半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言诽谤被疏远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须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寻找出路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昭示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围绕着楚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就好像一首乐曲中的两个主旋律,这两个问题反复出现,不断地寻求合理的答案。《离骚》起笔不久就指出了楚国前途的危险:“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希望楚王能够离开“幽昧”的小路,离开误国的“小人”而采纳他的治国方略,跟他走上国治民强的大道。因为屈原不但是一位诗人,而且更是一位政治家。他的政治理想包括两个方面:对内,他主张“美政”,即举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政治,实行德政,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他主张合纵抗秦,而以德政统一中国。
屈原的“美政”集中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皇天之不纯命兮,遵江下以流亡”(《
哀郢》),屈原以深沉的哀痛画出了一幅国破家残的流民图。而“举贤授能”之目的也正在于减轻人民的苦难;提出“合纵抗秦”也同样是为了减轻战争的威胁与破坏。屈原的“美政”在客观上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当时战国七雄都有可能统一中国,而其中
条件较为优越的齐楚秦三国,当时的形势是:齐国最富,楚国最大,秦国最强,“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战国策》)。・
99・
由此观之,屈原“美政”的提出全在于实现从割据状态到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的过渡,的确反映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然而,他绝美的“美政”宏图却无法实现,他不得不抱憾满腔悲愤与“群小”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他被楚王疏远并流放,以他个人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忧愁忧思而作《离骚》”。
二、逆境中的艰难求索
1.现实中的两次被贬。屈原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空前进步与变革的时代。屈原本人就是为了建立新制度而奔走呼号的,他是走在时代先驱者行列中的历史人物,他高唱“来吾导夫先路!”并愿做弃旧图新的开路先导。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屈原是一位代表历史潮流的进步人物,他的“美政”思想指的是符合当时客观要求的进步主张的。正是由于屈原“美政”的进步性,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旧势力才竭力地在楚王面前诬陷他,“心害其能”而使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加上楚王昏庸无能,不能体察他的忠诚,反而听信谗言,任用佞臣,疏远并流放了屈原。不久,楚怀王客死于秦。这也是他第一次被流放的原因。怀王因未听屈原忠告而听信子兰之言,轻入虎狼之国,以致客死异乡。屈原如实揭露(此等政治阴谋岂能揭露),激怒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被永远放逐江南。这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的原因。这一次的流放使屈原“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的幻想彻底破灭,又不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战国策》曾这样评价:“群臣相女石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面对国势如江河日下的情形,“明于治乱”的政治家屈原,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抱负,同腐朽势力进行了毫不妥胁的斗争。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显示了他的非凡的才华和正直的品格。
2.屈原在流放中也不肯放弃对“美政”的追求。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追求理想之心反而愈加强烈、愈加执着。女
须女劝他明哲保身,与世同流合污,放弃理想。对于女须
女
的劝诫,用屈原自己的话说就是“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他认为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才是楚国的出路所在。他决心再一次地努力,来挽救楚国危亡的命运。他被一种新的希望鼓舞着,充满信心地开始了上下求索。他在人间得不到理解,便到天国去求天神。然而,得到的却是帝阍“依阊阖而望予”的冷漠。既然连天国都无好人,哪里还会有是非曲直。屈原的第一次求索失望了。
但是,屈原并没有因为上天无路的失望而停止求索,他的可贵之处是能够在失望中坚持追求光明,在痛苦中不断地寻求希望。他又怀着渴望的心情去追求古代的美女,盼望以爱的力量消除痛苦,最终改变“哲王又不寤”的现状。他振作精神去“求宓妃之所在”,可是,“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的宓妃骄而无理。故此,屈原只好改变主意舍弃而更求他女。他的第二次求索又失望了。
屈原看见有女戎国的美女,便托鸩鸟为媒,鸩鸟不肯并且远离了他。接着他又想托雄鸠为媒,但却“心犹豫狐疑”。最后转托凤凰,然而却迟了一步而“高辛之先我”。这样,屈原的第三次求索也失望了。
在失望中,他又想趁少康未娶家室之际去追求有虞的两个女儿,但是因为“理弱而媒拙兮”,他的第四次求索又再一次地失望了。
3.至死不渝,热爱祖国。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他的求索都没有结果,因而他的理想也没有实现的机会。所以,苦闷的心情始终得不到解脱,在极度失意的心境下,他又找来灵草、折断小竹枝而“命灵氛占之”。“灵氛”说:“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并劝告屈原“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指出了屈原“去国求女”的出路。屈原听后“欲从灵氛吉占”,但出于对楚国深挚的爱,他又“心犹豫而狐疑”起来。于是他又去请教“巫咸”,“巫咸”鼓励他说:“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还是力劝他“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而“去国事君”。最后屈原终于接受了“灵氛”和“巫咸”的劝告,决心远离楚国到异邦去实现自己的“美政”。“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他探索,他神游,他奔走,他追求。正当他“抑志而弥节兮,神高驰之邈邈”的时候,忽然在晨曦中看见了故乡,就连他的仆从和马也因为眷念故土而悲伤起来,不肯再继续走下去了。屈原在留楚不能、去楚不忍的激烈矛盾斗争中,看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的情形,觉得还是楚国最亲,宁可死去也不愿远离楚地一步。因之,他便采取了最后的断然措施,用死来表示自己坚如磐石的爱国忠心。
三、以死抗争的伟大精神
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诗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产生的美感,是真挚、纯洁、高尚、无私、诚实、善良的,而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体现的?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仅是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而多艰”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他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可概括为哀、怨、悔、忧、愤几个词:哀———民生多艰;怨———君王不察;悔———相道不察;忧———国运艰难;愤———奸佞当道。文章以“情”领起,以“情”贯穿,透视出巨大的悲剧力量。
屈原有旷世之才。他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一方面,正直的人遭到不幸,表现出强烈的悲愤之情,更・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