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登封历史建筑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洛阳自古称“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是中国著名的古都,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特别是在周、东汉、北魏、唐(武则天)以洛阳为都城时期,在中岳嵩山创建了无数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经历代风雨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留下来的成了珍贵文物。如今,经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和郑州市政府的不懈努力,中岳嵩山登封的古建筑群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虽然登封现在行政上隶属郑州管辖,但毕竟与洛阳有很深厚的渊源关系,是值得庆贺的大喜事。
祝贺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时间2010年8月1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9处世界遗
产。(央视新闻截图):
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调整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列其中。申遗期间,国家文物局多次派员和组织专家赴现场实地考察,指导开展各项工作。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国家文物局的意见,组织力量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完成了申遗文本编制、遗产本体保护和展示、环境整治、专项法规建设、管理机构建设、档案资料建设、遗产监测、社会宣传、等工作,为申报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申遗过程中,不仅使登封市的景观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美化,而且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公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从而为郑州登封“天地
之中”历史建筑群乃至全省的文化遗产长期、有效的保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河南登封原名阳城(告城),武则天当上了大周皇帝,将郑、汴划归王畿范围,武则天有《以郑汴等州为畿制》诏书曰:“朕膺此符合,绍隆周
之睿业,因丕洛之鸿基。相彼土中,实唯新邑。五方入贡,兼水陆之骏奔。六气运行,均霜露而调序。山川形胜,祥祉荐臻,远无乾心,近收亡欲,式建宗社,大启神都。”
登中岳嵩山祭祀封禅,遂将阳城改为登封,并投金简于嵩山。
金简1982年出土于中岳嵩山峻极峰,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唐代早期金简,呈长方形。正面镌刻双钩楷书
铭文3行63字: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发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此简是武则天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谴宫廷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这是中国目前发现唯一的皇帝祭神祈福金简。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
文化珍品,宝贵价值熠生辉
在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中心则在中原河南,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中国几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这里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这里也成为人们测天量地的中心,这一历史背景使得这里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纪念建筑,其精华,即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它们都与中国“天地之中”传统宇宙观发生着直接的、必然的联
系。
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是“天地之中”宇宙观形成的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其价值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高度认可。
周公测景台最早是西周(约公元前1037年)为测日影定地中而建的土圭,唐代(公元723年)在其旧址仿旧制建成了留存现在的石圭测景台。观星台为元代(1276年)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是当时27个天文观测站的中心观测点,见证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的测量演算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充分验证了"天地之中"
的信仰,是科学、宗教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
太室阙,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市区东太室山黄盖峰下中岳庙天中阁前600余米处的中轴线上,后来便成为历代中岳庙前
导空间的重要建筑。太室阙中心点坐标为北纬34°27′06.81″,东经113°04′04.09″。太室阙始建于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东汉首都在洛阳。东汉王朝崇信道教,在中岳庙(当时名称叫太室祠)前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建东西两阙,间距6.75米,相对如门,是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门。阙身平面呈长方形,上有出檐的四阿顶,为石质仿木结构,东西两阙分别由母阙和子阙组成,各通高3.96米,长2.13米,厚0.7米,子阙比母阙低1.31米。阙身四周雕饰有反映汉代社会风俗和信仰的画像,保存较好的有50余幅。阙的题额刻在西阙南面上部,阳刻,仅存“中岳太室阳城”六字。铭记刻在西阙北面,阴刻,计27行,每行7字,内容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阳城县长吕常等建阙的缘由。
东汉三阙,雕刻精美,上面生动记载的历史画面和生活场景体现出无可取代的艺术、建筑、历史价值,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由太室阙和中岳庙构成的礼制建筑群,是古代祠庙建筑群空间处理的优秀范例。少室阙、启母阙则以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和艺术内容代表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一种传统--祖先崇拜,这种传统是中国血缘政治和家族关系、伦理道德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准则,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汉三阙是建于"天地之中"的古代都城选址登封地区的遗迹证明,证实了早期人类对“天地之中”的信仰。
太室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为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太室阙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阳城县长吕常所建。分东西两阙,中间相隔6.75米。东阙通高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