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八讲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课件-第八讲宗教建筑

中国建筑史课件-第八讲宗教建筑
《洛阳伽蓝记》
1.4 寺院选址 两种佛寺的布局方式,实是两种佛教
的修行方式的区别。一重戒行实践,绕塔 礼拜;一重义理探求,宣讲佛法。自隋唐 以下,中心塔型的寺院不再是主要形制, 但始终没有完全消失。
远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 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叠基,即松载构,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 森树烟凝,石径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 而气肃焉。——《高僧传》
楼阁式塔
应县木塔(辽)
• 密檐塔
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 单层塔
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唐)
• 金刚宝座塔
北京西黄寺中心塔
• 藏传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虽然在空间
结构上,占居 塔的中心位置 的,依旧是佛 陀超凡绝尘的 塑像,但透过 内外两圈柱网 和窗棂的依稀 之光,怎能辨 认本尊的容颜 是关怀,还是 漠然?即使有 红色的大烛、 金色的酥油灯, 洞洞灟灟的幽 闭空间,又怎 能与外面极目 的山川景色一 争高下?
欧洲的基督教(天主教)与政治、社会、民众的关系联系紧密。
中国的佛教、道教虽也讲普渡众生,但更侧重个人的修炼,因而远离 红尘而隐遁林泉。中国的佛道教徒不像欧洲的基督教徒要定期去教堂礼 拜,而往往是要云游四海、遍访名山,以求修炼更高的境界。
因而,中国的寺庙道观所重视的与其说是建筑,不如说是环境。
巴黎圣母院
中国寺庙地处山林,西方教堂身居闹市。
后者如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西敏寺)、圣保罗大教堂,法国 的巴黎圣母院,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的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这些著名的教堂无一不在大都市。
前者则不同,寺庙道观一般说来都远离都市(伊斯兰教除外),尤其 是那些著名的则更是藏诸名山。如佛教的四大名山,其中五台山、峨嵋 山的海拔都在二千米以上,普陀山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海岛;道教胜地 也是如此,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都是远离都市的洞天福地。

中国建筑史学习资料(带图)

中国建筑史学习资料(带图)

中国建筑史学习资料(带图)中国建筑史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1、⼲阑式建筑(⽊构架建筑)井⼲式建筑(不是⽊构架建筑)2、最早空间理论——⽼⼦《道德经》: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3、影响建筑形制的因素:1、⽞学2、礼制——《周礼考⼯记》:匠⼈营国,⽅九⾥,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4、中西建筑⽂化的差异:稳定,变⾰第⼀章清式⽊构架建筑平⾯第⼀节单体建筑平⾯⼀、单体建筑平⾯的构成要素——间1、间的概念:(1)四柱之间的空间(2)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与⼭墙平⾏的屋架的空间)2、出廊——正式出廊:(1)⽆廊式(2)前出廊式(3)前后廊式(4)周围廊式3、⾯阔和进深4、间的名称:(1)⼗⼀开间:尽间稍间次三间次⼆间次间明间次间次⼆间次三间稍间尽间(2)九开间:尽间稍间次⼆间次间明间次间次⼆间稍间尽间(3)七开间:尽间稍间次间明间次间稍间尽间(4)五开间:尽间次间明间次间尽间(5)三开间:次间明间次间5、间的不等宽现象(1)中间(明间)最⼤,依次递减(2)明间最⼤,尽间最⼩,其他开间⼤⼩相等,宽度介于明间和尽间之间(3)间的不等宽现象的原因:①功能的原因②经济的原因③结构的原因(技术)④审美的原因6、间架柱⽹:(1)架(清):檩的数量(进深⽅向)为架的数量(2)步架(宋):两条檩之间的距离为⼀架(檩-1=步架)⼆、单体建筑的基本形式:1、正式:长⽅形2、杂式:除了长⽅形以外,都是杂式第⼆节庭院空间的组群布局⼀、建筑组群平⾯的形式1、扩⼤建筑规模的两种形式:(1)量的扩⼤(2)数的增加(中国建筑规模扩⼤的形式)2、建筑组群的离散型布局:(1)贯联式布局(2)联排式布局(3)散点式布局(4)庭院式布局3、庭院式布局的优点和功能:(1)空间聚合功能:空间组合功能,平⾯功能布局通过庭院分隔并连接。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中国建筑史课件
2 大木作
• 大木作:构件建筑中承重的构件 • 梁檩枋椽柱 • 斗拱昂翘升
中国建筑史课件
• 梁:沿进深方向在柱上架设的水平承重构件。宋代称“栿”。 明栿: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草栿:隐藏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加工的,称为草栿。
• 檩: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架; • 枋:联系梁,联系柱头和柱脚的构件; • 椽:飞子,首尾钉在上下檩上 • 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 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与寝。《礼记》
中国建筑史课件
• 规划或总体布局模式:
• 对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引入到人际关 系,礼纳入其中,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突出尊卑的差别 与和谐的秩序,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 果。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古代世界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欧 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 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 斯兰建筑被认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节 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
中国建筑史课件
• 1929年,朱桂辛(启钤)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长创办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纳入轨道。成果: 二十余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罗哲文”等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哲理
成熟的建筑体系――成熟的哲学体系。 中国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建立在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之上。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一 建筑的礼制化 • 中国建筑以体现人间的传统秩序为最重,中国古
代建筑布局,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 构思。 • 男女之礼――宫殿“前朝后寝”住宅“前堂后室” • 上下之礼――《周礼》《礼记》《仪礼》对包括 建筑在内的等级形式,做了原则规定。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3、坛庙组群中的建筑小品:亭、台、楼、阁、牌坊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坛庙 3 实例分析:北京天坛 、曲阜孔庙 群体分析注意建筑环境、布局特色等,一般需要总平面图 辅助说明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陵墓
1. 墓
墓。形声。从土,莫声。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 墓。泛指坟墓。
意义: 1 纵深序列的重视 2 空间和仪式的关系 3 门-堂单位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宫殿
3、注意:
-三朝五门
宫殿平面秩序的变化:高台中心-纵向“三朝”
-宫阙 -工字形殿 -千步廊 -宫殿和宫苑关系 -宫殿和宫城、都城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朝五门”的传统
周朝诸侯、王的宫室制度,有关“朝”、“门”的记载散见于先秦和秦汉古籍中,以 《三礼》之中为多。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紫禁城 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防御蒙古南扰,把首都迁到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营建北京宫殿。曾一度停止,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规模宏大的 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 的彩画。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廷是帝、后 居住的地方。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 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陵墓

中国建筑史第八章

中国建筑史第八章

斗拱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 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其作用是: 承重,并将荷载传递到柱上 作为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有一定的装饰作

作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尺度衡 量的标准
斗栱
翘(华栱) 坐斗(栌斗)
横栱 昂 翘(华栱)
横栱 坐斗(栌斗)
通进深:屋架上 的檩与檩中心线 间的水平距离, 清代称为步。各 步距离的总和或 侧面各开间宽度 的总和称为通进 深。亦即前后檐 柱间的水平距离
柱 2、形制发展
原始社会已使用木柱 早期木柱多为圆形断面 商代,柱下置卵石柱础 秦代,已有方柱 汉代,石柱增加八角、束竹、凹楞、人像柱等式样,并出现倒栌
宋代,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 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 ,这时常简称为“进深”。
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 相等的,递增或递增以及不规则 排列的。
组合方式
1.对称式:
2.半对称式:
3.不对称式:

1、分类
总体分——外柱、内柱 结构所处部位——檐柱、金柱、山柱、角柱、童柱等 构造需要——雷公柱、垂莲柱、擎檐柱、槏柱等 外观——直柱、梭柱、凹楞柱、盘龙柱、收分柱、瓜柱、束 竹柱、束莲柱等
砚窝石
象眼石
图7.15 台基示意图
(2)发展演变
至少在商代已出现,全部用夯土筑成,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
东汉画像砖中:台基用砖石包土;具 备了压阑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 代已基本一致。
南北朝至唐,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 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作 连续的壶门。
图7.15 汉代台基示意图
宋式交互斗与清式十八斗宋式交互斗与清式十八斗(因为长度为1.8斗口而得名.)同样放置在进深方向的构件上。 作用为:将上层进深方向和面阔方向的构件固定在下层进深方向构件两端之上。而宋式交互斗的进深方向上有卡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中期)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中期)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唐时砖塔有楼阁式、密檐塔和单层塔三种, 其中楼阁式砖塔系由楼阁式木塔演变而来, 这种塔符合传统习惯的要求,可供登临远 眺,又较耐久,如西安大雁塔著名的唐代 楼阁型砖塔之一 。 西安大雁塔为方形,7层。塔的形制为模 仿木构的砖塔,塔内有木楼梯通向顶层, 层间的楼板、梁、地面枋也都是木制。逐 层收减高宽,塔壁略有收分。各层四面开 砖券拱门,可凭栏远眺。外壁各层均用青 砖砌出仿木构的柱、阑额、斗栱等。壁面 隐出立柱开间,柱间作阑额,柱头施栌斗。 各层叠涩出檐,檐下砌作菱角牙子。塔顶 为宝瓶、葫芦。塔造型雄伟稳重,风格简 洁古朴,为唐代楼阁式塔的典型。现在所 见塔的表面是经明代包砌过的。 西安慈恩寺塔,俗称大雁塔
麟德殿复原图p113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南禅寺大佛殿较小,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坡平缓。建在 月台上,平面近于方形,三开间,11.75米,进深也是三间, 10米,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 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坛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 代原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庑殿顶。总宽度为34米, 总深度为17.66米。由内外两圈柱子形成“回”字形的柱网 平面,称为“金厢斗底槽”。整个构架由回字形的柱网、 斗拱层和梁架三部分组成,这种水平结构层组合、叠加的 做法是唐代殿堂建筑的典型结构做法。 佛光寺大殿作为唐代建筑的典范,形象地体现了结构和艺 术的高度统一,简单的平面,却有丰富的室内空间。大大 小小、各种形式的上千个木构件通过榫卯紧紧地咬合在一 起,构件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多余的、没用的。而外观造型 则是雄健、沉稳、优美,表现出唐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p146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2.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3.辇道: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化所取代了。

4.单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单勾阑即一层阑板。

5.重台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重台勾阑即两层阑板。

6.寻杖绞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寻仗交接的一种做法,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撘交而又伸出者,称为寻杖绞角造。

7.寻杖合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交接的一种做法,寻仗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为寻仗合角造。

8.花街铺地:明、清在住宅及园林庭院中利用各种建筑废料,如碎砖瓦片、废陶瓷片、卵石、片石等,以组成多种构图,如几何纹样、动植物、博古等等。

可用单一材料或者几种不同材料组合,其形式与图案极多,江南苏州一带称之为花街铺地,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值得大力继承推广的优秀建筑传统做法。

9.梭柱: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两段平直,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

10.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1.生起:屋宇檐柱的角度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则是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12.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和两山均向内倾斜,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如为楼阁建筑,则楼层与侧脚上再加侧脚,逐层仿此向内收。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资料《中国建筑史》绪论1.穿⽃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向,再⽤⽃枋把柱⼦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矮柱⽀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拱上。

3.建筑与环境: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合⼀”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使中国建筑有⼀种和环境荣威⼀体的、如同从地中⽣出⼀般的⽓质。

主要⽅⾯有: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理补偿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

5.⼯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周⾄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匠”,唐宋“将作监”6.中国建筑之最:1)最早采⽤榫卯技术的⽊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2)最古⽼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河梁⼥神庙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4)我国唯⼀的⽊塔:辽代⼭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图:战国中⼭王墓兆域图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颐墓⽯阙西阙:第⼆章城市建设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战国《考⼯记》,“匠⼈营国,九千⾥,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环城的城墙九千⾥,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

皇宫南⾯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

皇宫南⾯是举⾏朝会,议政之所。

皇宫后⾯是市场。

这个可以⽐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

紫禁城南⾯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

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使用环保、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中国建筑史)0绪论

(中国建筑史)0绪论

5 屋顶组合
(四)木构架 1 木构架体系
1)抬梁式 (椽-檩-梁-柱,
室内空间大, 多用于宫殿、 庙宇)
(椽-檩-柱,穿。柱 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 空间,如张飞庙
2 穿斗式
2)穿斗式(椽-檩-柱,穿。柱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空间,如张飞庙)
四川民居构架
1.檩 2.挂 3.穿 4.挑 5.柱 6.地脚枋 7.连磉 8.楼欠 9.地欠 10.楼板 11.地板
攒尖顶
四角攒尖顶—四垂脊,圆攒尖顶—无垂脊
2 卷棚屋顶
1. 卷棚硬山 2. 卷棚悬山 3. 卷棚歇山 4. 庑殿顶没法做卷棚
3 重檐屋顶
1. 重檐庑殿 2. 重檐歇山 3. 重檐攒尖
4 屋顶等级(就正式建筑而言)
1. 重檐庑殿 2. 重檐歇山 3. 单檐庑殿 4. 单檐歇山 5. 卷棚歇山 6. 悬山 7. 卷棚悬山 8. 硬山 9. 卷棚硬山
3 )井干式 (西南、 东北,)
– 怒族
兰 坪, 普 米
宁蒗, 普米
干栏式:现在专指底层架空的建筑,原意为“房 子”。如壮语、侗语、水语、黎语
通常为穿斗+架空,有时为井干+架空
2 斗拱
– 中国建筑特有的构件,高级建筑才可以使用 – 构成:斗、拱、昂
清式斗拱正面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0年12月22日星期 二10时12分51秒10:12:5122 December 2020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10时12分51秒上午10时12分10:12:5120.12.22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12.2220.12.2210:1210:12:5110:12:51Dec-20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初级培养目标:•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能够熟练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掌握各部分的构造做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初步尝试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并运用于实践设计之中。

中国建筑史精品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精品PPT课件
台榭,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 两者合称为台榭。春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用 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始建年代不详,重 建于唐建中三年)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
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因此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金辽时期建筑
这个时期接近于唐代风格,为了扩大室内的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 上创造性地使用“减柱法”,使梁架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中国建筑史第八章 第九章汇总

中国建筑史第八章 第九章汇总

屋架

(2)梁
梁是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于二柱顶端或其它梁枋上。依部位 有大梁、抱头梁、抹角梁、递角梁、顺梁、扒梁、采步金梁等,依形状 分有直梁、月梁、荷包梁、轩梁等。
平梁(三架梁) :是梁架最上一层位于脊檩下的梁。长二椽。清代称 为太平梁。
月梁 :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 只负荷平棊荷载。 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 雕刻,外观秀巧。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 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 台基上。
台 基 须弥座
天坛圜丘台基
(二)踏道
踏道: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 踏道类型:阶梯形和斜坡式两种。 (1)阶梯形踏步 :常布置在明间的阶下,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 也可位于室内,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2)坡道
挑尖梁(大式做法,有斗栱):檐柱和老檐柱之间的短梁称为挑尖梁 。作用:加强廊子的结构。
抱头梁(无斗栱)
(3)桁(檩,宋称榑):与屋脊平行的构件叫檩,它的取名方
式与柱子名称一致。 檐檩 脊檩 上金檩 中金檩 下金檩 挑檐檩
第三节 墙 壁
分类: ➢ 根据单栋建筑墙壁的性质和部位:檐墙、山墙、槛墙、八字墙、屏风墙、 照壁、隔断墙等。 ➢ 根据建筑材料:土墙(夯土或土坯)、砖墙、石墙、木墙、编条夹泥墙等。 ➢按结构受力情况:承重墙、非承重墙。
五等材:4.4寸x6.6寸,用于3间小殿、3间厅堂; 六等材:4寸x6寸,用于亭榭或小厅堂; 七等材:3.5寸x5.25寸,用于小殿或亭榭; 八等材:3寸x4.5寸,用于殿内藻井或小亭榭。 清代则以斗口为模数单位。 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

中国建筑史讲义郭江泳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内容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重要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二、小结1。

建筑类型:A。

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窑址、城市2。

建筑结构:A。

木骨泥墙建筑B。

干阑式建筑3。

建筑材料:A。

土木为主B。

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C。

土坯砖,夯土墙4.平面布局:A。

单体建筑复合平面:龙山文化“吕”字形,前堂后室B。

女神庙的多重空间沿轴线组织C。

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第二节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前771)一、重要建筑实例: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商,郑州商城,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商,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周,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二、小结1. 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2. 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3. 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4. 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5.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第三节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一、春秋战国至秦1.城市建设高潮2.高台建筑兴盛:秦咸阳宫3.大型工程多:秦始皇陵与长城4.技术进步:A.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B.砖的出现C.铁制工具的使用D.金属构件的使用5。

《考工记》二、汉1。

木架建筑渐趋成熟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了与天进行对话的场所,如祭坛、明堂、坛庙等
北京日坛
玄武门
城市、宫殿、陵寝等的规划、设计、
命名均与天有直接联系
白 虎 门 朱雀门
青 龙 门
玄武位 (黑土) 青龙位 白虎位 黄土 (青土) (白土) 朱雀位 (赤土)
北京社稷坛 唐乾陵
使天人合一的观念转化为建筑设计中的关系
如山西传统民居中“堂”位于合院建筑中轴线上,堂前的庭院是一空地,上对苍天, 组成了完整的天地象征。堂是一个家庭叩拜天地、祖宗的地方,是举行盛事之所。 堂的尊位上经常有类似“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院落空间
尚祖制
中国木构建筑的“二千年一贯制” 原因:我们习惯于“按既定方针办”、“摸前有” 我国一般注重师傅授徒弟或家族传授的模式
匠人的习性是重复、艺术家的天性则是创造!
广东陈家祠堂庭院
佛光寺大殿(唐,公元857年)
北京太和殿(明,公元1420年)
首先,“一分为三”的原理,和由此产生的中庸之道。 (“天、地、人”,只有天、地是不够的,必须有第三因素“人”来 “赞天地之化育”,世界才能称其为世界。 其次,中庸之道,它的真精神是从“过”和“不及”的两端,找到一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广 之谓之通,举而张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上》
第一节、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中国古代将无形的观念把握与有形的具体 制度这两种活动类型分割开来,并进而与社会 身份相联系; 长于宏观把握、拙于实验验证的思维特点, 使得中国建筑技术的拓展停留在经验科学的层 面上,而难以经由知识阶层通过建立在工具理 性基础上的抽象、归纳、推演上升到结构理论 的层次上。
概况源起
第三节、我国古代风水理论
“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 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 一家的祸福。” ——《辞海》
一、概况源起
风水曾经在中国广大的城市和乡村的建设中,扮 演过特殊而重要的角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和宠 儿,君臣父子,士农工商,上起皇帝,下到百姓,几 千年来传承不衰。影响所及,远播东南亚诸国及东北 亚的日本和朝鲜,时至今日,依然余波不绝。
山西襄汾丁村民居11号院内景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内院
二、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1、自然观是人对生活其中的可见的天然世界的 认知; 2、自然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包含着“自”与 “然”两个部分,即包含着人类自身以及周围 世界的物质本体部分,即中国文化的自然观是 将自然看作包含人类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 3、“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成了中国古代人工 环境的意境追求;
四 川 重 庆 云 阳 盘 石 城
苏 州 盘 门 水 城 门
中国古代环境分析中重整体、重关系、重小环境 和小气候,同时又重视社会心理影响的特色及其直观 简单的观察分析方法,仍是当代环境科学值得借鉴与 学习的;
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
陕西韩城党家村
从1364年东阳湾改名党家村至今,已有626 年的历史。这批古建筑经久不衰,保存相当 完好。经建筑学家考察认为:一是自然条件 优越,该村依塬傍水,位于狭长的沟谷之中, 南北土塬高达40 米以上。既减弱了西北季 风的侵袭,又使夏天的凉风顺沟谷吹过, 是理想的冬暖夏凉的好处所。另外由于北塬 的红粘土与南塬的白 粘土均不起尘,加之 泌水绕行,空气得到净化,使党家村的古建 筑数百年来一尘不染。
火(南、朱雀)

五行方位图
第二节、选址与布局
一、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
1、近水利而避水患,即接近水源但地势要高于洪水位; 2、防卫性好; 3、交通通畅,供应有保障,这一点在较大的消费性城 市尤为重要; 4、注重小气候; 5、理想的景观模式; 6、有良好的环境主体,即对生活其中的人群的一定期 望值,这是对社会环境的选择;
中国风水学在我国建筑、选址、规划、设计、营造中 几乎无所不在。这在我国大量的现存古城镇、古建筑、 园林、民居及陵墓中得到印证。 中国风水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其它相关学科交叉 渗透,具有了我国古代哲理、美学、心理、地质、地 理、生态、景观等诸方面的丰富内涵。 应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风水学中同时也掺杂着许多非 科学的、落后的及人为的因素,这正是开展中国风水 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国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中国风水探求 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 调关系。
安徽徽州呈坎村水系图
建筑组群的处理
北 京 紫 禁 城 平 面
中轴线、对称的几何关系 产生原因:
正统观念,在建筑上强调中正,不中则不正
木结构自身特点 (不仅关注其形式,更关注其内涵,
“左祖右社”)
中国建筑的组群,无论是宫殿、寺庙、衙署、住宅、陵寝,一般都有一
条对称布置的轴线,这个组群中的主要建筑物,也是这一建筑群中之人 伦代表性人物或偶像(帝王、祖先、长辈、神佛等),必须居于沿轴线
第八讲:建筑意匠
学习要点:
1.了解中国古代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2.重点掌握我国古代选址与布局的基本内容及相关 的遵守原则; 3.认知中国古代审美与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 4.熟悉我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相关知识;
■建筑意匠
建筑意匠,就是探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尤其在漫长 的封建社会中,有哪些是相对稳定的、作为观念形态的社 会文化意识影响了以至决定了古建筑设计的结果,这些影 响又是怎样转化为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过程的。
布置的居中的建筑中,按照其人伦的阶梯,组群中至高人伦的代表,不
仅要左右居中,而且要负阴抱阳,即在这座建筑的前部,要有一个空阔 的空间,也就是古代风水术中的所谓“明堂之位”。
同构 表现在园林中的水边建筑,“向心性” 《易经》中的太极图,包含了向心、互否、互含三种关系
北京北海静心斋
江苏苏州网师园东院的向心关系
中国文化的自然观是将自然看作包含人类自身的自我一体的概 念,人与自然 其它要素是处于同样层次与地位上的。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园林的影响: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有着截然 不同的旨趣
三、阴阳有序的环境观
1、认定方位是有主有从的; 2、赋予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以互相依存又有主有次的 属性;; 3、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 结合并逐渐与车舆、服装等一样纳入到规范文化的要 求中,且随着统治者强化等级制、维护皇权至尊的需 求日趋强烈而渐趋明确; 指人对周围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更多事物是存在于相互对应的关系:天地、 明暗、昼夜、阴晴、左右、男女等
二、古代风水理论相关知识
中国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 作技术。 中国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 中国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 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 书》中说:"葬者,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清人范 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 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 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这就是说,风水是 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 下,才能得到生气。 什么是生气呢?《吕氏春秋-季春》云:"生气方 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 发生命力的元素。
当然,在选择风水环境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古代先民 逐渐累积起许多的经验体会,于是产生了抽象的理论 认识,以后又慢慢形成体系,这就成为风水或堪舆的 理论,以及它们的流派。清乾隆修的《古今图书集 成〃艺术典》专辟《堪舆部》,收集了历代有关风水 的各种文献,达30卷之多,可谓集中国堪舆文献之大 成,里面充满了从阴阳、五行、八卦所演绎出来的风 水理论和操作要领,并附有大量的图解说明,现代人 看来,会觉得不知所云,难以理解。主要是现代人生 活在科技知识的环境里,对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很难理 解的《易经》、《河图》、《洛书》、 阴阳、八卦、 五行及其大量的阐释文献,非常陌生了。
中国名园与太极图同构图
拙政园远香堂一带的互否关系示意图
空间上的序列、层次 “庭院深深,深几许” “过白”,要求后栋建筑和前栋建筑的距离要足够大,使坐于后栋建 筑中的人通过门楼可以看见前一进的屋脊,还要看见一条发白的天光。 “序曲”,引言,慢慢地走向意境。
山 西 祁 县 乔 家 大 院 内 门 安徽黟县碧阳镇民居鸟瞰
对建筑的影响
认定方位是有主有次的。开始东向为最尊(日出日落),后来 逐渐发展,坐北朝南,又与中国所位的经、纬度相吻合,从而 “面南而尊” 不仅为帝王的代名词,也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最 主要的朝向。左为尊,左边的座位为上座。男左女右…
北 京 பைடு நூலகம் 庙 入 口
北京社稷坛南门
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有主有次(如,山为静,水为动,山 为阴,水为阳)
③ 含蓄性和模糊性
如庑殿顶、歇山顶的广泛运用(庑殿顶延伸线直指苍穹,且已构成等腰或等边三角形 “和而不同”,中国自身的审美观点即要求多样的统一,而不单一 意境
北 京 明 清 故 宫 乾 清 门
建筑空间
把老子的《道德经》中本意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哲理,借用 进来,说明建筑空间的作用 中国特有的空间层次,院落、檐下、廊下——灰空间
论风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狩猎时期,那 时人们就已经知道选择避风向阳的洞穴作住所,有利 于保温、防潮、防兽、防火,可说是狩猎采集人已经 知道选择穴居的风水。 到了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开始定居了,对环境居住条 件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和理解。从考古发掘的新石器 时代聚落遗址来看,它们都遵循一个共同原则,即中 华大地处于北半球温带的前提下,必然坐北面南,背 山近水,或有濠沟环绕聚落,聚落以内,祭祀区位那 里,墓葬区位那里,公共屋在那里,粮仓位那里,都 有合理的设计和布局,这就是原始社会时期的风水。
广州民居营建时的过白做法
中国建筑的真实性
形式与结构的统一,所谓的装饰也是有实际功能作用的,如兽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