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用人4个漏斗

合集下载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_为人处世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_为人处世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风云际会的杰出人物。

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竟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的给现代人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供大家阅读!曾国藩曾国藩成功之道:1、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

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2、作战:扎硬寨,打死仗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3、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

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4、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

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5、用人:尚朴实,耐劳苦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曾国藩处事三绝

曾国藩处事三绝

曾国藩处事三绝:识人用人管人内容提要:人到用时方恨少,人到用时用不了。

用钱总有用尽时,用人才才能坐拥天下。

曾国藩处世三绝,独到的听声辨人之绝学。

道破世间用人的各种禁忌及任用天下智才、天下偏才、天下奇才、天下权者等的妙法。

识人不准,用人不当,管人不精,则功亏一篑。

无须通天本领,无须绞尽脑汁,只要掌握了鉴人的妙招,就能洞察人性优劣,识别人心好坏,精明老练的用人,得心应手的管人。

成在识人,败也在识人;好在用人,坏也在用人。

你明白吗?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不是豺狼虎豹,而是人!你知道吗?世界上最大的秘密不是UFO,不是百慕大三角,不是艾滋病,而是关于人自己的秘密!人们总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们常说:千难万难,最难的事在于识人、用人、管人。

纵观历史上重大的阴谋,都是从不识人开始的;考察社会上最大的悲剧都是从用错了人开端的。

真可谓:“好在用人坏亦在用人”,“成在识人败也在识人”。

于是有了《识人·用人·管人》一书的问世。

本书所要告诉人们的,绝对是一些能让你“恍然大悟”、“霍然而起”、“拍案叫绝”的识人、用人、管人秘诀。

有人说一般人学会识人即可,聪明人学会用人则妙,而天才、大才、领导之才就一定要学会管人之道。

不能识人,何谈用人?不能用人,何谈管人?不能管人,何以打天下,创事业?根据五行的分类,各种形态类型的分述如下。

(1)金形人。

形貌:面额和手足方正轻小,如一块方金,骨坚肉实。

肤色:白色。

声音:圆润亢亮。

性格:刚毅果决,睿智机敏。

(2)木形人。

形貌:瘦直挺拔,如笔直大树,仪态轩昂,面部上阔下尖,眉目清秀,腰腹圆满。

肤色:青色(白中透青)。

声音:高畅而洪亮。

性格:温和宽仁。

(3)水形人。

形貌:圆满肥胖,肉多骨少,腰圆背厚,眉粗眼大。

肤色:略黑。

声音:缓急不定。

性格:情感丰富,富有想像力,聪明机智,多变。

(4)火形人。

形貌:头额窄下巴宽,鼻子高大而露孔,毛发较少。

肤色:赤色。

声音:燥烈。

深究曾国藩探寻企业管理用人之道

深究曾国藩探寻企业管理用人之道



重, 好 利 之 人 不能 用 ” ( 冰 鉴 ) 。 曾 有 一 位 穷 困 的 读 书人在 曾 国 藩 帐 下 谋得 一 份 差事 , 终 于 吃 上了饱 饭 。 此 后, 他 在 吃 饭 前 必 定 要 先 仔 细 地 将 饭 中 的 谷 粒 挑 出
曾国藩( 1 8 1 ] -1 8 7 2 ) , 湖 南 湘 乡荷 叶 塘 人 , 湘军创始入 , 晚 清
朽之 人 。
永 远 填 补不 了道 德 的 空 白。 ” 德才兼备, 人 人都 向往 , 而 这 样 优 秀 的人, 可 以说 是 凤 毛 麒 角 。 有人说 : 对于企业 , 没有 德 的 人 , 你 能 放 心用 吗 ? 又 有人 说 : 如 果 没 才, 企 业 还 会 有 利 润 吗 ?德 是 企业 导
种, 并 对不 同的 人 采 用 不 同的 用处 。 品行好、 业 绩 突 出的 人 , 类 似
圣 人者 要 提 拔 , 委以重用; 对品 行 好 、 业绩较差的人 , 类 似 君 子 者 要培养使用 ; 对品行差、 业绩好的人, 类似愚人者要观察慎用; 对 品行差、 业 绩 差 的人 , 类似 小人 者要 坚 决 弃 用。 品 行 表 现 是 内在 的 , 属于道德范畴 , 强调 品 行 。 而 业 绩 表 现
的成 果 , 及其在镇压 太平 天国中所表 现 出的战略 思想和经验 , 作
为管理者结合 企业管理的实际, 在实践 的过程 中用理 论去研 究、 分析和 总结 , 总结出适合 自己行之 有效的方法, 指导 自己行 为, 不 断锻 炼 自己, 提 高 自己。 关键 词 : 曾国藩 企业管理 管理者 用人
优势, 而管理 者就各 自 特点, 把 合适 的人放 到合适的岗位 。 同时,

“首席人才官”的战略心法(上)

“首席人才官”的战略心法(上)

“首席人才官”的战略心法(上)作者:何欣来源:《人力资源》2021年第11期据说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的天赋并不高。

有一次,一个贼夜间潜伏在他家窗下,等待他入睡后入室行窃。

听得曾国藩背一篇文章背了几十遍之久,直到深夜也没背会,贼实在等不及了,气急败坏地跳出来对曾国藩说:“你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他把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曾国藩资质并不高,但却被后人誉为“圣相”“古今完人”。

作为一个“以儒生治兵”的一把手,曾国藩选将基本上遵循四个标准:血性为主、廉明为用、简默朴实、性格坚韧。

创业公司一把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人、找钱、定战略。

在很多初创企业,一把手既是首席战略官,又是首席品牌官、首席营销官、首席人才官。

他们在忙业务的同时,也在街角的咖啡馆里见合伙人,或在某个论坛的讲台上宣传公司的产品,在直播平台上做产品推广。

无论在任何时候,战略、文化、人才都是一把手工程。

在组织当中,一把手及管理团队对人才战略的关注与布局思路,决定了一个组织智慧的上限。

当然,我更愿意把“一把手”概括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在内的各条线一把手、管理团队成员,这些人是一家公司真正的“首席人才官”,他们的用人之道与识人之法,以及在管理当中所体现的偏好,是一家公司人才战略的天花板。

以下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些“首席人才官”的人才战略心法。

汉高祖刘邦在夺取天下后,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

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所擒也。

”刘邦作为帝王,最难能可贵的是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人”的勇气和胸怀。

一個领导者,只有看到“吾不如人”的地方,才能发现人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领导团队。

管理者用人,关键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要有知人之明,更要有自知之明。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作者:倪玉平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中,曾国藩名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自此步入仕途。

此后,曾国藩先后任翰林院检讨、礼部侍郎等职。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席卷江南,曾国藩获得清廷批准,于湖南一带募集亲友、同乡组建团练,并在衡州造船练兵,建立水师,号称“湘军”。

清廷几乎凭借曾国藩一己之力,平定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除了在官场、战场平步青云外,曾国藩还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和洋务派。

他极力提倡西学,鼓励译书,建造轮船,开风气之先,位居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其为人处世之道亦颇得后世推崇,被誉为“千古完人”。

连毛泽东都说,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他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

“一个好汉三个帮”,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和用人密切相关。

曾国藩早年在北京任官时,便与其朋友曾亮、邵懿辰、刘传莹等人“为词章考据,尤留心天下人材”。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上奏用人三策,认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其提议深受咸丰帝称赞,谓之“剀切明辩,切中情事,深堪嘉纳”。

不久,曾国藩向朝廷举荐王庆云、江忠源等人,结果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一代名臣。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开始将他的用人之道付之于实践。

在练兵过程中,曾国藩发现塔齐布谈吐过人,其部队亦极为精整,便认定其为难得的人才。

当时,塔齐布和副将清德不和,清德还多次怂恿提督鲍起豹对其进行侮辱。

曾国藩用人不疑,当机立断弹劾清德,并向朝廷保证“塔齐布忠勇可大用,如将来出战不力,甘与同罪”。

清廷因此罢免清德,任用塔齐布为副将。

果然,塔齐布作战勇猛,是难得的一员虎将,迅速成为湘军的一大支柱。

湘军攻克湘潭后,塔齐布因战功卓著升任为提督,在绶印之日,“士民聚观,叹诧国藩为知人”。

严密的选人用人体系: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曾国藩之所以能准确地判断人才和使用人才,是因为其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曾国藩批评人的技巧

曾国藩批评人的技巧

曾国藩批评人的技巧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一直都能获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

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向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

前半句说道:不容听任过多!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何如。

世界上没一劳永逸的事情,也不可能将存有长久买进的事情,如果存有这种能一直买进的事情,那就可以说道这种事就是表面现象或者骗局,这时候一定必须维持头脑清。

后半句是说的安全,众人争执、争斗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惹麻烦或者招致祸患。

《论语》上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句话里的争,也可以理解为,争利。

意思是说,大家都去争抢的利益,你就不要去争抢了,因为那肯定是薄利。

第二戒:勿以大恶弃人大美,勿以大恨忘记人大恩不要因为别人小的缺点就忽视他的优点,不要因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别人的大恩。

人只要处事就可以犯错误,这两句话都就是说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大过错,一点道德上的小瑕疵,一点大恩怨,就全盘否定别人的不好,忘掉别人的恩情。

《礼记》上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意思是喜爱一个人而知道其缺点,厌恶而知道其优点。

这就是告诫我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感情用事,一定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第三戒:说道人之长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经常说别人短处的人,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可以说是“存心不厚,识量太狭。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经常谈论别人的短处,夸耀自己的长处,不仅是情商低的表现,也必然给自己招来怨恨,埋下祸乱的种子。

汉高祖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探讨各位将领的就可以。

刘邦问道:“像是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道:“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

”刘邦说道:“那对你来说呢?”韩信提问:“像是我,越多越好。

”韩信后来被杀死,无法说道与他这种性格毫无关系。

曾国藩这句话的意思,入目三分地画出了可这种人的精神肖像。

那种经常谈论别人缺点的人,内心其实是借此在掩饰自己的缺点;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内心其实是嫉妒或者想掩盖别人的长处罢了。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兰台世界2012·6月上旬□张骞沈丽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在长期的宦途生涯中,曾国藩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和利用人才的用人之道,谋略超脱,影响深远。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充分尊重人才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强调“成大事者,以多找助手为第一要义。

”按照他对人才概念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要干成能够影响时代格局、能够让后世铭记在心的大事,就必须拥有一些可以对其提供帮助和衷心辅佐的人。

曾国藩认为,在相对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一个人无论拥有多么强的能力和拥有多么大的权力,也不可能独打天下、包罗万象,总是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和支持的,只有将能力超群、技艺出众的人才团结起来,才能干成顶天立地的大事。

曾国藩熟读经史典籍,深谙儒家孔孟学说的用人观念,尊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诸人”以及孟子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核心思想,通过自己的深刻领悟与实践总结,树立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用人之道[1]61。

根据曾国藩遗留的奏折和信函记载,当提到收复安庆之事时,他总是将此功劳归于胡林翼的精心筹谋和多隆阿的卓越战斗;当谈到攻下金陵之事时,他总是将功劳归于各位统帅将领,却只字不提个人以及其弟曾国荃的任何功劳;当谈到击退捻军之事时,他总是将功劳归于僧格林沁的谋划进攻和吃苦耐劳,认为自己只及他的十分之一二;当谈到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时,他总是称对方为“一代名流”,比之“自愧不如”或“谋略莫及”,足见其对人才是多么的尊重和爱惜。

比如当年李鸿章饱学诗书但却科举未中,可谓是适逢气势豪迈、激情四射之时却遇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冰冷现实,无奈之下,垂头丧气的李鸿章经人介绍拜倒曾国藩门下,成了曾国藩的学生。

在与李鸿章交谈几次之后,曾国藩认为他才堪大用,对他非常器重,便有意安排李鸿章参与编撰《经史百家杂钞》,以使他磨砺心胆,为将来成就一番事业做好准备。

但是,受到曾国藩认可的李鸿章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缺乏耐心,在关键时刻反出师门,欲与曾国藩对着干。

曾国藩用人三原则

曾国藩用人三原则

成大事者必靠人才,而在使用人才之前,选人至关重要。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人才,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才都适合于你的事业。

因此,为了使组织和团队更好地发展下去,领导者如何选到合适的人,非常关键。

曾国藩在选人用人的实践中,给后人总结出了三条非常有用的选人原则,值得每一位选人用人者参考。

这选人的三大原则分别是:选人切勿眼光过高;首选忠义血性之人;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选人原则一:选人切勿眼光过高诸葛道熹:如果眼界过高,很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

万物皆遵循这样的道理: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

人自然不会例外:人无完人,才无全才。

中国的上古兵书《太白阴经》对此讲得很明白:强悍刚勇的人,可以勇敢地对待大难,其个性却难以持久;温顺安分的人,可以循规蹈矩,却难以灵活变通;性情沉静的人,可以考虑长远的规划,却难以应对突发的事件;性情谨慎的人,可以保持已有的成就,却难以开拓事业。

这段千古金言启示后人:如果对人才一味求全责备,“眼光过高”,难免会让你感觉“无人可用”。

曾国藩从来都不相信有所谓的“全才”。

他认为,书上所说的“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完人,只是后人的追崇之词罢了,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切勿上当。

事实上,曾国藩自己就是一个有所长有所短的人。

比如统领将佐规划战略上他很在行,但要让他带兵亲自参加一场战斗,他就总是会吃败仗。

因此,他对这个选人切勿“眼光过高”的原则是深有感触的。

他曾指出,一世之人才足够一世之用,就看怎么去发现去识别。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大约上等的贤哲,只能靠天缘才能遇到。

中等人才,则可以以人力求得。

阁下眼界太高,将来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为你所用的人才。

程子曾经对司马光说:愿相公宁愿受一百个人的欺骗,也没有使好贤之心从此而没。

阁下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降低取才的标准,获取的人才也渐一天比一天多了。

诸葛道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领导要注意发挥人才的长处就行。

究竟应该怎样选拔人才呢?曾国藩认为,挑选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拘一格,评判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求苛细。

评议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评议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文儒之才:这是三种人才的合称,包括:文章写得好的人,可传道授业的教育人,才和口才好的舌辨之士。
饶雄之才:指一般胆力卓绝,才略过人!
招募以后还要慎用,因为其中搀杂着有才无能的,有能无才的,有能有才却无德的,身体健康方面有问题的,年龄太大的,年龄太小的,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人缘不好到处受排挤的等等,都要考虑到。另外,人各有所长,各有所长短,安排职位的时候应该扬长避短,这也属于慎用。所以广揽重要,慎用更重要!
大臣或地方官之才:兼有三才,但是三才都不够纯备。德行可以做一地一域的表率,法足以治理一地一乡,权术足以权衡处理一般事宜,这是出任大臣,地方官的人才。
智意之士:智慧明识的事业,本于推原测度。其治理之道顺遂而不逆遂。所以当其未发达时,被一般人所容纳,已成功时,为宠爱者所推许。
招募人员的路子不能窄,要宽!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放多宽放多宽,要通过各种渠道,动用各种可控资源去识别人才、发现人才、挖掘人才、结交人才、招募人才。当年曾国藩把人才划分为十种类型:
清节家:清节之人德行厚重,仪容端著,未被使用就已引人注目,他的道顺畅而有教化,因此在未显达之时,众人乐意举荐他。
藏否之才:褒贬善恶的事业,根本在于是非。其治理之道清廉而且规慷。当其未成功时,能够被一般人所认识,已经显达,又为一般人所称道,其功业足以辨别善恶,观察是非。
伎俩之才:讲求技能的事业,根本在于事务功能。其治理之道辨慧而且神速。当未显达时,为一般人所惊异,已成功时,被政府委以职任。
但是有些问题是“勤教”无法解决的,比如玩忽职守、贪污腐化等现象。这就需要严格的法纪来管理,所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优则赏,劣则罚!严格的法纪才是维护一切的根本,所以“严绳”更是重中之重!
由此看来曾国藩的用人观是先进的,是科学的。

曾国藩的管理智慧

曾国藩的管理智慧

3、用人的三个步骤 每当有人才来投效,先给少量薪资 让对方安定下来,然后亲自接见,一一 观察: 胆气血性——领兵打仗 胆小谨慎——筹办粮饷, 文学悠长——办理文案, 讲求性理——采访忠义, 学问渊博——校勘书籍。
第一步:身边历练:充营务处,或 者秘书处。 第二步:外出领兵。 第三步:独当一面。 案例:李榕 李就是曾国藩家信中经常提及的李 申夫,四川人,进士出身。原在礼部任 职。1859年曾国藩将他奏调来,办理营 务处。不计其数的交谈。历练一段时间 后准备派他出外。
2、曾国藩对人才等级的划分 从人的才能高低来分,他将人才分为三 等。各等次人才的特点。着意培养第二、 第三等人才。一等可遇,二等可求。 从人的资质来分,他又将人才分为两种 :一种是得之于天授,有得之于人事者 从人才类型来分二类:一类是实用型人 才另一种是很有名望,兼有一定智谋。
明末大儒吕坤写了《呻吟语》,将 人才划分为三等:深沉厚重,魅力十足 ,这是一等人物;不拘细节,磊落豪雄 ,实行力超乎众人,这是二等人物;聪 明绝顶,辩才无碍,这是第三等人物。 真正的大人物:大事、难事看担当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 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吕新吾
丁长胜,身文而笨,讷于言辞;目不妄动,为可靠。 龚隆贵,身长视下,有壮气,好说话。 李绳武,无英气,尚老成。 陈青云,眼圆而动,不甚可靠。 陈玉恒,长而清,可充戈什哈。 哈科癸 ,满面堆笑,可爱。矮而精明。 叶明瑞,面麻小样,狡诡能战,形模似三花脸。 成立福,朴实壮健,目光渐散。 萧浮泗,口拙讷,神不外散。 刘湘南,眼黄有神光,鼻梁平沓,口圆有童心,腰挺 拔,面英发可爱。 雍正朱批引见单---定品级 --咸丰八年十月十六日日记
推广乡气—不循规蹈矩、有开拓精神 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 事无惊世骇俗之象,凡遇一事,但凭书 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 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 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吾欲以“劳苦忍 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 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 到、眼到者。赵广汉好用新进少年,刘 晏好用士人理财,窃愿师之。

曾国藩识人四法

曾国藩识人四法

曾国藩识人四法曾国藩,清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其执政严明、勤政爱民、开创新政而著称于世。

在他长达44年的官场生涯中,曾国藩通过对人才的挖掘、选拔和培养,为清朝政治、军事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识人四法”更是为后人所推崇和学习。

曾国藩在《曾国藩全集》中详细论述了自己识人四法,这四法是:格物致知、明辨诚伪、知人善任、作为范例。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曾国藩的识人四法。

首先是“格物致知”。

曾国藩提出,要想识人任用,首先要明了世事规律,了解人性原理,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总结,才能深刻理解人的行为、动机和本性。

只有掌握了实质性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做到以德服人,取信于人,从而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其次是“明辨诚伪”。

曾国藩认为,识人任用首要的是诚信。

只有明辨诚伪,才能避免被表象所蒙蔽,从而看清一个人的实质和品行。

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真假、善恶,要把握住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和品行,避免被表面的虚伪所迷惑,要以真正的优秀和踏实的品德为标准。

第三是“知人善任”。

曾国藩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才能准确判断其人才和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任用对的人。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重发现和挖掘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合适地把人放在合适的职位上,发挥其所长,才能实现人尽其才,事事顺利。

最后是“作为范例”。

曾国藩认为,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做一个模范,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他人。

只有自己率先垂范,才能树立榜样,让他人心服口服,努力跟随,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

曾国藩自己一生严格要求自己,恪守廉洁正直、勤政爱民的原则,深得人民拥戴和尊敬,成为整个官场的楷模。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识人四法”是对人才选拔和人际关系处理的一套系统而又深刻的理论体系,其实质是倡导诚信做人、用人唯才、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后人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对于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来说,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曾国藩箴言

曾国藩箴言

曾国藩箴言谨慎守住每一天。

曾国藩是位杰出的理论家,他一生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重要的一点,与他的理论水平是分不开的。

我们在读他留下来的一些数字表述,将深奥的理论寓于浅显的告白中,富含哲理,提炼归纳非常经典,即使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参考借鉴价值。

随便举一例,他说:“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我们评析一下,这段话粗看文采飞扬,再看哲味悠然,细思让人莞尔。

不是吗?人生的乐事或许我们从来没弄清过,他老夫子弄清了,乃此三乐也。

曾国藩使用数字将这样的箴言表达出来,内容非常之多。

他在咸丰九年十一月初二日的日记中说道:日来,每思吾身,能于十“三”字者用功,尚不失晚年进境。

十“三”字者,谓三经、三史、三子、三集、三实、三忌、三薄、三知、三乐、三寡也。

他于同治四年正月初二日的日记后留了一个附记也写了一段这样的话:三忌三薄三知三乐三不三经三史三子三集三实八本八常八德八败八国八源八理八文八考八书修身四课: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处,也就是在没有人管束的情况尚能严格要求自己。

这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说:“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主敬”一条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问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好还是坏,直接决定了他事业的成败与否。

所以他十分看重这个问题,为此,他作了专题阐述:“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他最后还说:“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他明白地告诉世人,“主敬”不但能使身体强健,而且能使天下太平,或许,这一条,就是“以身作则”最恰当的解释。

曾国藩的用人艺术

曾国藩的用人艺术

曾国藩的用人艺术用人是一门艺术。

毛主席也讲,领导的主要职责是用干部、出主意。

实际上,用干部就是用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善于用人的人。

比如汉高祖刘邦,刘邦得了天下之后就问他手下这些大臣,为什么咱们能得天下?我们知道,项羽出身很高,个人能力也很强,但是最终却失了天下,自刎乌江别虞姬。

而刘邦出身不高,个人能力也不行,但是最终却得了天下,为什么呢?刘邦和大臣们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范增而不用,所以最终失了天下,虽然刘邦个人能力不行,但是他用了这些有用的人才,所以他得了天下。

咱们的主人公曾国藩是书生出身,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带兵打仗的能力也是很糟糕的。

据说,当时打仗,如果曾国藩亲自在前线坐镇指挥,那基本上都失败,如果他不亲自在前线指挥,而是在后方谋划,那么取胜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也就是说,曾国藩的带兵打仗的本领是很糟糕的。

到太平天国后期,据说遇到重要的战争,临开战之前曾国藩就赶紧走,害怕在前线坏事,但是为什么他又能平定太平天国?就是源于他用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胡林翼说,他跟曾国藩只差一两岁,但是胡林翼总尊称曾国藩为老师。

李鸿章也说,我以前跟了很多大帅,最终都是昏昏噩噩,无所作为,直到我遇到曾大帅才如同人生遇到了指南针。

可见,曾国藩在用人方面确实是有高明之处。

一、诚心、智慧、度量: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我总结了几条,第一条,用人者应该具备三大素养:诚心、智慧和肚量。

第一,用人要有诚意。

曾国藩认为,驾驭下属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推诚布公,而不是玩弄权术。

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渐渐地就能使他人为我所用。

即使不能让他们全心全意地为我效力,也必然不会有先亲近而后疏远的弊端。

光用智谋和权术去笼络别人,即使是驾驭自己同乡都是无法长久的。

有这么一个典故,话说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

曾国藩用人司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用人司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曾国藩识人四法(2007-03-21 07:35:01)转载重人、识人、取人、用人是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特长。

尤擅长于通过人的身体语言来判断的对方的品质,性格,情绪,经历,并对其前途作出准确的预言。

某天,有新来的三位幕僚来拜见曾国藩,见面寒暄之后退出大帐。

有人问曾国藩对此三人的看法。

曾国藩说:“第一人,态度温顺,目光低垂,拘谨有余,小心翼翼,乃一小心谨慎之人,是适于做文书工作的。

第二人,能言善辩,目光灵动,但说话时左顾右盼,神色不端,乃属机巧狡诈之辈,不可重用。

惟有这第三人,气宇轩昂,声若洪钟,目光凛然,有不可侵犯之气,乃一忠直勇毅的君子,有大将的风度,其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只是性格过于刚直,有偏激暴躁的倾向,如不注意,可能会在战场上遭到不测的命运。

”这第三者便是日后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罗泽南,后来他果然在一次战争中中弹而亡。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

当时曾国藩晚饭后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李鸿章不便打扰,就与那三个人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个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是惊讶。

曾国藩解释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

第一个人低着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善良之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

第二个人喜欢弄虚作假,我眼光扫过他时他毕恭毕敬,等我一转身,他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

第三个人气宇轩昂,双目平视,始终挺立不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他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个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

而那第三个人便是台湾的首任巡抚刘铭传,他为收回台湾、治理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人向幕府推荐了陈兰彬,刘锡鸿两人。

陈兰彬,刘锡鸿颇富文藻,下笔千言,善谈天下事,并负盛名。

接见后,曾国藩对陈,刘二人作了评价:“刘生满腔不平之气,恐不保令终。

陈生沉实一点,官可至三四名,但不会有大作为。

不久,刘锡鸿作为副使,随郭嵩焘出使西洋,两人意见不和,常常闹出笑话。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曾国藩,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用人识人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一个人的品德就像是根基一样,根基要是不牢,就算有再多的才能,那也是白搭。

在他的观念里,忠诚、诚信、正直这些品德是最为关键的。

忠诚的人会对自己的团队、对自己的事业忠心耿耿,不会轻易背叛。

就好比战场上的士兵,如果对自己的将领不忠,那打起仗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诚信的人呢,说话算话,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大家都愿意相信他,这样的人在团队里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情的推进。

正直的人不会搞那些歪门邪道,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大家都会服气。

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总是先考察品德这一关,只有品德过关了,才会进一步去看这个人有没有才能。

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识人的方法,那就是观察细节。

从一个人的小习惯、小举动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能力。

比如说,看一个人在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如果一个人一看到一点小利益就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想要据为己有,那这样的人往往是比较贪婪、目光短浅的。

而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能够保持淡定,考虑的是整体的利益或者是更长远的利益,那这种人就比较可靠。

再看一个人对待小事的态度,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马马虎虎的,那大事肯定也难以托付。

相反,那些对待小事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人,往往有着很强的责任心,是值得信赖的。

曾国藩用人也是很有一套的。

他懂得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不会强求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

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安排合适的职位。

比如有的人擅长出谋划策,那他就把这样的人放在谋士的位置上,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有的人勇猛善战,那就把他们安排到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不会让擅长谋划的人去打仗,也不会让只会打仗的人去做文案工作。

这样一来,整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团队的力量也就发挥到了最大。

而且,他用人还讲究用人不疑。

一旦他认定了一个人是可用之才,他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用人4个漏斗
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赢得了天下。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
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个漏斗来进行,层层筛选,最终聚拢各路精英。

第一步“广收人才”
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曾国藩全集•家书》)是说你平常老说手下没人可用,那是你自己眼孔太高,发现不了人才。

然后他又现身说法,说兄长我平常用人啊,“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

”(《曾国藩全集•家书》)
那意思虽然有点自吹自擂,但也确实符合实情,所以当时人就评价,当世最擅于用人的就是曾国藩,以至于一向不喜欢的王闿运在《湘军志》里也评价说,曾国藩身边人才济济,“几乎举全国之精华,汇集于此”。

是说当时全国的人才都围绕在他身边。

这还得了,所以曾国藩想要不成事都难。

但曾国藩用人也不是完全没条件,所以他这个“广收人才”论里,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官气、乡气”说。

他说:“大抵人才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

也就是把人才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官气的人,一类是有乡气的人。

那什么叫官气呢?曾国藩解释说:“有官气的人,就是有官僚气的气,曾国藩认为这种人最死气沉沉,最没有活力,所以虽然这种人可能也有小才,也有些个人专长,但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要想成事,一定要摒弃这种人。

”那什么叫乡气呢?曾国藩说:“有乡气的人好逞能,个性鲜明,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但也确实有本事。


曾国藩开始招湘军的时候,据说他坐镇招兵处,看到油滑的人,他就不吭声,意思就不要。

看到朴实的人,他就“唔”一声,那就认可了。

这一招说起来还是跟戚继光学的,当年戚继光招戚家军的时候,也是这个选人的标准。

所以,虽然说面对人才,要广收,要唯才是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甄别。

所谓的唯才是举。

第二步“慎用”
这其实才是曾国藩人才论里最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发现人才的长处到底在哪里,要合理地用其长,避其短,能做到这一步,才叫真的会用人。

因为有材不用,固然是浪费;大材小用,也有损于事业;至于小材大用,那就会对事业带来危害了,这样反而还不如不用。

曾国藩在“慎用”上是有着很大的心得的。

比如说他为什么如此重用塔齐步,在湘军初期,甚至把塔齐步推崇到手下第一的重要位置。

按道理,要说从知识分子的共鸣上,他跟罗泽南早就是知己;要说从儒家知识分子的信仰上,他更推崇“忠义血性”的彭玉麟。

但塔齐步不论从哪方面都比这两人差远了,而且还是一个满族将领,还是原来的绿营将领,曾国藩怎么会对他这么重用呢?难道就因为他是一个穿草鞋的将军。

曾国藩是一个做事极讲究布局的人,他打一开始就没想只办个和别人一样的团练,就算是办团练他办的和别的省都不一样,规模都要大得多。

他这个人做事,不做则已,一做就是大手笔,所以从办团练到办湘军那是早晚的事。

但要办起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来,就要面临一个清王朝两百多年来一直要担心、要面临的问题,那就是——满汉相防。

满人一直都不放心汉人带兵,所以就是汉军的绿营,主要是军事负责将领也一般都是满族人。

曾国藩要办湘军,全是汉人知识分子为主,要是一个满人也没有,朝廷怎么信得过你呢?但一般满族将领当时又都是纨绔子弟,人才都算不上,又怎么能用呢?所以,难得有塔齐步这样一个人,曾国藩极为推崇,极为倚重,就看出曾国藩用人上的精明与慎重来了,他是要布一手棋,而塔齐步这手棋在他那儿要发挥的作用绝不只在于眼前,而要在于长远。

可惜,塔齐步太能打仗了,所以死得太早,曾国藩固然因为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而痛惜,但同时也为自己的这一手好棋的丧失而痛惜。

后来,果然不出曾国藩所料,
满人主政的朝廷对他时时小心提防,再找塔齐步这样一个含金量高的棋子,就不那么容易了。

同样,推崇罗泽南也体现出曾国藩用人的高超来。

曾国藩用罗泽南开始从来不拿他当自己的下属看,因为罗泽南比自己年龄大,出道也比曾国藩早,所以曾国藩虽然名义上是湖南团练大臣,但一直尊称罗泽南为兄,并处处说罗泽南才是湘军的创始人。

当然,曾国藩这么推崇罗泽南也完全是发自真心的,但这样一来,罗泽南作为湖南当地最有名的知识分子之一,因为他死心踏地地跟着曾国藩,所以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以及他影响力所及的一批读书人,也就都聚拢到了曾国藩的周围,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湘军中的骨干。

在罗泽南罗老师的影响下,他们也都以曾国藩为师。

后来罗泽南强攻武昌战死之后,罗泽南的那些弟子就只认一个曾老师了,像湘军大将李续宾,在曾国藩离开江西战场回老家守父丧跟咸丰皇帝斗气的一段时间里,连兵部都调不动他,他还是只听已经辞职在家歇菜的曾国藩的话。

用人真是一门艺术,曾国藩为什么讲“慎用”?一是怕用错,更关键的还在于怕
不能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作用。

不仅不用错,还要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作用,这才是“慎用”的诀窍。

第三步"勤教"
这一点也是曾氏人才论里非常有特色的地方,也体现了曾国藩他自己就是一个“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的勤于实践的人。

曾国藩一直认为找到了人才,用对了人才还不算完,作为一个领导者,你还必须善于引导人才,使人才不断提升,不断发展。

所以,曾国藩算是最早提出了人才培训的概念。

你看,虽然曾国藩真正认可的入室弟子,严格说起来也就是李鸿章,但当时很多湘军将领都以师礼对待曾国藩,曾国藩对此也坦然接受,因为他确实在长年征战的过程中,很注意对手下的人培养,而且这些培养,他大多是亲力亲为。

他治军的时候,很注意思想政治工作,每次练兵都要亲自训话,一次训话都要半个时辰到一个时辰。

这个气力花得不可谓不大,但正因为他教训的勤,他手下的人才也才跟他跟得紧。

曾国藩的勤教,既是一种人才培训的手段,也是一种凝聚人才的手段。

第四步“严绳”
这就要说到曾国藩为什么容不下号称最有才的湘军早期统帅王錱了。

曾国藩是非常讲究所谓人才是要能为我所用的,而使用人才,一定有一个环境,要么是一个团队环境,要么是一个组织环境。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一个体系里使用人才的,这个体系小可以小到一个团队,大可以大到一个政党,甚至国家机构,但不管大小,这个人才环境它要自成一个体系,就必须要保证这个人才环境的有序与稳定。

所以,我们看现在的市场经济,有些小企业为什么始终做不大?原因就在于它的人才流动、人才跳槽太厉害,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人才环境。

湘军也是一个团队,也相当于一个企业,它为什么做大了呢?就在于曾国藩这个团队核心他很会并且很注意打造这个有序和稳定的人才环境。

为了保证它内部的人才环境的稳定,所以不稳定的因素,他就要剔除出去。

所以他说过有两种人他不用,一种是表现欲过强的人,一种是虽有大才但性格极其
偏激的人。

因为这两类人最容易破坏整体人才环境的稳定。

他认为,王錱就属于第二类虽有大才但性格极易偏激的人。

通过前文的介绍可以看出来,应该说曾国藩对王錱性格的判断基本上还是准确的,要不然王錱也不会自作主张并轻易把他和曾国藩的内部矛盾公开化。

对曾国藩来说,这会给其他人起了很危险的示范作用,到时候一个王錱就会影响两个、三个甚至几个王錱来。

一个团队里,不要多,有几个这样的人,你的人才环境就要被打破了,就难以掌控了。

所以曾国藩宁肯舍王錱之才,也要跟他较真。

但王錱确实有才,后来左宗棠重用王錱也确实建立了不少功勋。

可曾国藩虽然面对左宗棠的嘲讽挖苦也不后悔。

从长远的实际效果来看,他这么做虽然绝情了一些,但对湘军这个团队的建设来说,还是有很大的正面意义的。

所以,所谓“严绳”,就是对人才的管理与驾驭。

这也算是曾国藩人才论里最有特色的一点。

统观曾国藩的人才论,他并不只说“唯才是举”四个字,他在家书里总结说:“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得人不外四条: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全集•日记》)可以说,正是这个“用人四部曲”,成就了那个人才济济的湘军团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