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一等奖

合集下载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以及体会作者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3. 深入分析信中表达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信件内容概述通过阅读信件,了解作者林则徐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和立场,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2 信件结构分析分析信件的开头、结尾、主体部分的构成,以及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和抒情等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

2.3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讲解信件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结尾敬语等,使学生掌握信件的基本写作规范。

3.2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信件中作者运用的事实、论证、抒情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课堂实践4.1 仿写练习以林则徐的信件为模板,让学生写一封给当时中国政府或民众的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抗议。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信件,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件的格式和写作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其他文献,深入了解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课文解析进阶6.1 信件深层含义探讨通过深入分析信件,挖掘作者林则徐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于国际关系和战争态度的独到见解。

6.2 历史背景补充进一步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战争起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信件中提及的历史事件。

6.3 文化差异分析探讨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当时的中外交流和理解,从而加深对信件内容的理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2.分析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及其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雨果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这封信的写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吗?这封信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这封信?2.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文本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简要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雨果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3.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讽刺等。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雨果在信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对表达他的观点有何作用?4.语言特色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雨果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幽默等。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雨果在信中的语言特色,并分析其效果。

5.感受正义感与尊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雨果在信中是如何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的?这体现了他的哪种品质?6.小组讨论雨果在信中的观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和文化?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读后感,要求结合雨果的观点进行分析。

四、教学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2.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正义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八上语文一等奖说课稿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八上语文一等奖说课稿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八上语文一等奖说课稿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八上语文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

这篇文本选自《雨果文集》,是一封标准的书信。

书信最讲究的是情感的真挚,在信中,以两种感情交织——悲悯之情和愤怒之情,写悲悯,极尽赏识温柔,写愤怒,极尽强烈谴责。

读信,就仿佛是在听写信人的心声。

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表现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学习这篇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诵,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在朗读、理解、反思中达成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铺排、类比、对比手法等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

3、品析语言、体会的思想感情,培养世界眼光和反思精神。

教学重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重点)2、理解的人道主义精神。

(难点)三、说学情通过小学与七年级对各种作品的学习和接触,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认字和理解句子的能力。

而本文是一篇充分运用了语言艺术的作品,并且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

四、说教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第1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第1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第1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第1课时)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体会作者盛赞圆明园是世界奇迹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梳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新课导入教师课件出示有关圆明园的图片。

1860年,在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法军上尉巴特勒给雨果写信,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

雨果先生是如何回答他呢?让我们一起学习雨果先生的这封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看看雨果先生对圆明园被抢掠、烧毁持有什么看法。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作者及其作品,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者简介”作为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写作背景”的课件内容,让学生了解雨果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知识链接”的课件内容,让学生了解圆明园。

三、正音释义【活动内容】阅读课文,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赃物(_)箱箧(_)制裁(_)给予(_)琉璃(_)晨曦(_)瞥见(_)劫掠(_)惊骇(_)珐琅(_)恍若(_)绸缎(_)瞥见:____剪影:____赃物:____荡然无存:____富丽堂皇:____丰功伟绩: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巴特勒的观点是什么?给雨果写信的目的是什么?2.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能够表明作者立场、态度的句子,说说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3.雨果先生是从哪些方面回复巴特勒上尉的信的?4.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2023最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

2023最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一、导入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悟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投影圆明园的图片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教学内容: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掌握信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口头表达和辩论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多元性,培养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尊重。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信件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信件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

3. 信件内容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价值观和立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件的背景和意义。

2. 信件结构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信件的结构,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3. 信件内容解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并进行小组分享。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信件分析:评估学生在信件分析和论点阐述方面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表达。

五、教学资源1. 信件文本:提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历史背景资料:提供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资料,供学生参考。

3. 案例分析资料:提供相关历史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等奖创新教案_1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等奖创新教案_1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等奖创新教案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目标】1.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2.体会这封信精彩的语言;3.了解反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画出文中精彩语言;【教学难点】采用圈点法精读,仔细体味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电影片段《火烧圆明园》)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八里桥打败清军,直攻北京。

10月,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来感受一下伟大作家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板书文题)二、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珐琅(fàláng)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瞥(piē)见箱箧(qiè)2.朗读课文。

(小组检查,推荐一名班内展示。

)3.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4.圆明园:清代名园,在北京海淀附近。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

周约十余公里。

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

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

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

(2)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信件的内容。

(3)通过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和经过。

(2)通过分组讨论,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信件的背景和内容。

2. 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信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2. 对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2. 准备信件的文本,以便学生进行朗读和分析。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题目和写作练习的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信件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信件:(1)学生朗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基本内容。

(2)教师对信件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信件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总结,强调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组织学生对比研究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与八国联军侵华的异同,分析两次事件的背景、目的和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两次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些事件中的应对策略。

2. 参观考察:(1)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博物馆或展览,加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认识。

(2)鼓励学生实地考察相关历史遗址,增强历史现场的感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朱lù()晨xī()瞥()见箱箧()惊hài()2.写出反义词。

文明()干净()朴素()赞誉()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②眼花缭乱:③不可名状:④荡然无存:⑤富丽堂皇:⑥丰功伟绩: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二、阅读比较比较阅读(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19世纪中期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事件。

强调英法联军的行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遗产的巨大影响。

1.2 目的说明解释本章节的目的,引导学生了解并思考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二章:信件阅读与分析2.1 信件展示向学生展示巴特勒上尉的信件,并让其阅读。

2.2 信件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信件中的内容,包括巴特勒上尉对远征中国的描述、感受和观点。

鼓励学生关注信件中的细节,如巴特勒上尉对中国人民的描述、对中国的文化遗迹的破坏等。

第三章:历史背景与事件联系3.1 英法联军的行动回顾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具体行动,包括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等事件。

强调这些行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2 中国的反抗与抵抗介绍中国在英法联军远征期间的反抗和抵抗行动,包括民间的抵抗和义和团运动等。

第四章:文化遗产的破坏与影响4.1 圆明园的毁灭详细介绍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英法联军的破坏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华文化的损失和影响。

4.2 其他文化遗产的损失探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期间对其他文化遗产的破坏,如对故宫、颐和园等的洗劫和破坏。

第五章:讨论与反思5.1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信件内容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观点。

5.2 反思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珍惜文化遗产,以及如何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第六章:历史视角下的英法联军远征中国6.1 英法联军的组成与目的详细介绍英法联军的组成,包括英国和法国的军事、政治和外交代表。

探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目的,包括打开中国市场、传播西方文化等。

6.2 军事行动的过程分析英法联军的军事行动,包括战斗、战略和战术等。

引导学生了解英法联军在远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征服城市。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案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这是一封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信件,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信件格式和修辞手法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观点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的案例分析。课文展示了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规范地书写信件。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语言素养: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观点的能力。
2.增强历史意识:使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历史事件对现实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培养跨文化素养: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信件格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为了巩固这些知识点,我计划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所学。
最后,我认为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有效的。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关注,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导致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前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历史背景的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文。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我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多地采用轮流发言和小组互动的方式,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讨论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雨果的信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雨果的信对当代有何启示?”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2.教学难点
-理解雨果的写作意图和深层含义,这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
-掌握文本分析的方法,如何从语言表达中提炼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够理性表达。
举例解释:
-针对雨果的写作意图,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理解雨果作为法国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强调了雨果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试图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来理解其深层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这些写作技巧的讲解,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这样学生才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同时,我也发现,对于难点部分,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深度,以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明确雨果写信的目的和立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致”、“远征”等,并理解其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分析雨果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讽刺、批评等,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提炼出雨果反对侵略、主张和平的观点。
4.体会雨果在信中对巴特勒上尉的讽刺和批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爱国主义情怀。
5.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旨,学会用事实论证观点的方法。
6.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认识现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为您带来了5篇《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⑴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⑴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⑴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一等奖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一等奖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一等奖《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一等奖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__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辨别__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掌握__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三、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二、重点难点:掌握__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辨别__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侵华历史资料,查阅有关雨果资料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出示目标:(投影仪)(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赃(zāng)物箱箧(qiè)制裁(cái)给(jǐ)予恍(huǎng)若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晨曦(xī)瞥(piē)见劫(jié)掠4、解词: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观点,明确作者对侵略者批判的立场。

2.理解铺陈、类比及反语的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感悟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的观点,明确作者对侵略者批判的立场。

2.理解铺陈、类比及反语的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布置任务《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让文物回家。

顺利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玉壶为解仍在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们的思乡之苦,她带来了许多书信,其中就包括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文物们对大文豪的信件十分感兴趣,希望你能够代替小玉壶帮他们解读。

任务如下:任务一:读信件,明态度任务二:赏信函,绘圆美任务三:研内容,表立场准备活动了解雨果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写作背景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制造借口,于1856年联合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法国巴特勒上尉,在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给大文豪雨果写信,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

1861年11月25日,雨果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字词积累赞誉yù恍若huǎnɡ绸缎chóu duàn 琉璃liúlí惊骇hài瞥见piē劫掠jiéluè赃物zānɡ珐琅fàlánɡ晨曦xī箱箧qiè眼花缭乱liáo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一等奖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一等奖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一等奖《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一、导入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三、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请举手?很简单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家庭就是我们祖国呀!那可恶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情况呀?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空间。

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地方?(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语句。

2)、讽刺劫掠者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一切成就。

3)、是幻想某种规模巨大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

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

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概括——具体——概括。

(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

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

)用了怎样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光荣,他们期待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

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口吻,有辛辣讽刺意味。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

2.比读分析,体会文章写法。

3.合作讨论,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写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件上作家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雨果?预设:法国作家,“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读题目,你读到哪些信息?预设:书信体,信的内容。

过渡:信的内容写的是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一个法国作家,会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咱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1.速读全文,思考:巴特勒征求雨果的看法,目的是什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远征,有什么看法?预设:想要借大作家的名气对侵略加以赞美,突显自己的功劳,美化侵略行为。

雨果认为远征是偷窃行为,是强盗行为。

2.文章以巴特勒索要赞誉开头,以赞誉结尾,请同学们齐读——投影: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三、教学活动活动一:读出雨果对联军之“赞誉"过渡:雨果究竟怎样“赞誉”英法联军的远征?咱们进入活动一,读出雨果对联军之“赞誉"。

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态度的句子,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态度鲜明的词语。

请学生分享。

2.老师把同学们分享得句子放在了左右两栏,请大声朗读,读出区别后举手示意我。

投影: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等奖创新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文章中铺陈、类比和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真是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把握作者观点,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铺陈、类比和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文章中铺陈、类比和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真是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三、资料助读1、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圆明园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的是,这一世界园林艺术的伟大杰作,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的野蛮的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一等奖2023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一等奖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__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__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1、雨果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3、圆明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__。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5.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__的丰富内涵学生朗读所划的语句,细细体味语言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五、拓展练习1.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

而雨果能够这样做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请具体说说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有哪些?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

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创造者。

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

这实在非常了不起。

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六、小结全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心: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

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七、布置作业1.仔细阅读__第三段,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3.预习下一课2023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一等奖2 课型:新授课时:2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__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__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__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

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

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

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

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

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

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

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

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

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概括——具体——概括。

(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

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

)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

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人类的立场。

(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

)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

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

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2023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一等奖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__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__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1、雨果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3、圆明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__。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5.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__的丰富内涵学生朗读所划的语句,细细体味语言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