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
醉翁亭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
醉翁亭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时常需要编写教案, 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醉翁亭记教案模板,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醉翁亭记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 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 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 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 再现美文的意境, 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 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 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本文的语言代美, 适于反复诵读, 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 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主旨的理解, 要通过找关键句, 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 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 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 这一学习重点, 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 写“醉”是表象, 写“乐”是实质, 以“醉”写“乐”的用意, 是学习的难点, 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 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 而是他旷达情怀, 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 作此补充介绍, 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 投影仪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利用工具书, 书下注释, 自学文章, 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 它们在表达语气, 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 指导诵读, 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 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了解文章, 感受精美的语言, 感悟优美的意境, 理解文章主旨(二)整体感知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 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 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 遭到嫉恨, 被贬滁州。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获奖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获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醉翁亭记》。
1.2理解《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学习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1.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3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2.1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2.2对课文修辞手法的把握。
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1.2学生分享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结构、语言特点。
2.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讲解3.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教师通过PPT、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展示课文中的美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课堂讨论4.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描绘自然美景的短文。
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3.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仿写练习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创意,提高了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写作能力。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醉翁亭记这一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掌握关键词汇和重点句子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
2. 关键词汇和重点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学会通过阅读和鉴赏,准确把握醉翁亭记的主题和意图。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材、辅助教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学习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以一组图片或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开始,来吸引学生对醉翁亭记这一文学作品的兴趣。
2. 文学作品背景介绍(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给学生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可以简单分享一些背景故事和历史背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兴趣。
3. 文本阅读与分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醉翁亭记的文本,可以先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再进行细节分析。
教师重点解析其中的关键词汇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内涵。
4. 文学鉴赏与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思考能力。
5. 情感表达与写作(30分钟)教师以醉翁亭记为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或写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合适的写作形式,如记叙文、议论文等。
六、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作文,鼓励他们深入研究醉翁亭记的主题,拓展和提升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与欣赏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这份《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醉翁亭记这一文学名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
醉翁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醉翁亭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酿僧辄霏暝朝而往伛偻洌蔌射者中弈觥筹翳△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
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
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第12课 醉翁亭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2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加深理解。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2.了解文本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预习文章,自主阅读林文俊《送郑君有章守滁州序》、欧阳修《与梅圣俞四十六通》(其二十)。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引兴趣北宋庆历新政改革,对此了解的人可能不多,但与这项改革密切相关的两个人和两篇文章家喻户晓,光耀千年。
这两个人是改革的主持者范仲淹和改革的支持者欧阳修。
改革失败后,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陈述心志,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令后人敬仰。
欧阳修被贬安徽滁州,他寄情山水,创作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
今天,我们就跟随欧阳修一起去领略醉翁亭的蔚然秀色,探寻他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品美文1.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2.比较诵读,感受“也”的韵味。
师:本文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之美,得益于它怎样的句式?生:骈散结合。
师:此外,也有赖于作者运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关注这两个字眼,对朗读好全文至关重要。
我们一起来感受吧!生在文中勾画出带“也"字的句子,去掉每句话末尾的“也”字,自由诵读,谈感受。
师明确:(1)去掉“也"字后,气息短促不畅,有生硬滞涩感。
“也”字独具匠心,使文章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体现出一种任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
(2)读出“也"字描述景物时的陈述语气,气息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3)读出“也"字介绍人物时的肯定语气,气息着重强调,需简洁明快。
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4)读出“也”字直抒胸臆时的感叹语气,气息舒缓流畅,可从容吟咏。
《醉翁亭记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醉翁亭记》,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创作特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文本分析和思考。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文学评论或议论文。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掌握《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 运用文学知识进行文本分析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1. 能够准确把握和理解《醉翁亭记》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能够运用相关文学知识进行文本分析和思考。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评论或议论文的撰写。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与《醉翁亭记》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讨论的形式,对《醉翁亭记》的内容和特点进行详细解读。
3. 合作学习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同分析文本,开展讨论和思考。
4. 写作指导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引导他们撰写文学评论或议论文。
五、教学内容1. 《醉翁亭记》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唐代文学的发展背景- 《醉翁亭记》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2. 《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醉翁亭记》的结构和情节梗概- 《醉翁亭记》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文本分析和思考- 分析《醉翁亭记》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探讨《醉翁亭记》中的主题和形象塑造手法4. 文学评论或议论文的撰写-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撰写文学评论或议论文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讲述唐代文学的发展背景,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学创作的兴趣。
2. 讲授:详细讲解《醉翁亭记》的背景和作品特点,分析其文学价值。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分析《醉翁亭记》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4.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醉翁亭记》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探讨其主题和形象塑造手法。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
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记》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醉翁亭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文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3.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醉翁亭记》的文学特点和主题;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3. 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深层含义;2. 运用修辞手法分析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醉翁亭记》;2. 课本、笔记本、教学PPT等。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引发思考,如:你们都喜欢阅读吗?你们最喜欢读的是哪种文学作品?你们了解过宋代文学吗?2. 给出答案后,通过简短的讲解和课件展示,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整体了解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醉翁亭记》的全文。
2.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主题?步骤三:深入分析1.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让学生找出并解释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第一段中的“白发”、第四段中的“转瞬之间如烟云”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作者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3. 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分组分析《醉翁亭记》的第二段、第三段和第五段,找出其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步骤四:探究主题和思想1. 引导学生讨论,通过对文中细节的分析,他们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主题?2. 教师点拨: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文中的句子和段落,深入挖掘韩愈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3.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作品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步骤五:文学鉴赏1. 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文学鉴赏文章和评论,给学生展示不同人对于《醉翁亭记》的解读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一篇作品?应如何进行文学鉴赏?六、教学延伸:1. 作品鉴赏:要求学生选择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推荐《岳阳楼记》等;2. 作文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写一篇类似的文学随笔或者醉翁亭记式的作品。
《醉翁亭记》教案模板五篇
《醉翁亭记》教案模板五篇《醉翁亭记》教案模板五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前一项。
教学时数:3~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
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
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二)学生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三)简介两篇散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学生试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七)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
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
(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
(九)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
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
”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
”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
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
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
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
”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6篇
第4篇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课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难句,不多费时。
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用自主参与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2、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
3、掌握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学设计:1、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要求: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材料准备:1、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2、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
3、滁州地理环境的图文介绍。
教学实录片段: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
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
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生: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生:《醉翁亭记》。
生:还有《滁州西涧》。
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
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生:(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
)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师:谁来解释?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
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二、作者链接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文忠是他的谥号。
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三、背景链接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yáo)(sù)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潺(chán)2、诵读课文。
《醉翁亭记》教案模板8篇
《醉翁亭记》教案模板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醉翁亭记》教案模板8篇《醉翁亭记》教案模板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28.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
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
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
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获奖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和背景。
2.理解《醉翁亭记》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3.通过学习《醉翁亭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醉翁亭记》的文学风格和人物形象。
3.掌握《醉翁亭记》中的重要诗句和意象。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和背景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相关介绍,了解文学家欧阳修和他的代表作品《醉翁亭记》。
2.老师给学生介绍《醉翁亭记》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课时:分析《醉翁亭记》的主题和文化内涵1.通过师生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醉翁亭记》的主题是什么,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了解《醉翁亭记》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第三课时:学习《醉翁亭记》中的重要诗句和意象1.老师选择《醉翁亭记》中的几个重要诗句,给学生解读其含义和意象。
2.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这些诗句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相关材料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醉翁亭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其中的问题和意义。
2.课外阅读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相关材料,并结合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和思考。
3.提问和回答: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3.小组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拓展1.学生可选择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加深对《醉翁亭记》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可通过写作或演讲等方式,展示对《醉翁亭记》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案总结通过对《醉翁亭记》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该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主题和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醉翁亭记优质课教案模板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醉翁亭记优质课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1.2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1.3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剖析文章的内涵。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1.2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1.3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2.教学难点:2.1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简要介绍《醉翁亭记》的写作背景。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醉翁亭记》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查找并理解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4.背诵全文(1)学生跟随教师朗读全文,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背诵全文,教师检查并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文章的内涵。
2.分析文章结构(1)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理解其结构安排。
(2)讨论文章的过渡句和照应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理解政治理想(2)讨论作者的政治理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1.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醉翁亭记》中的美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剖析《醉翁亭记》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醉翁亭记教案一等奖课件模板
醉翁亭记教案一等奖课件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文中描写醉翁亭的景色美和表达作者情感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本中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2)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文中描写醉翁亭的景色美和表达作者情感的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中抽象词语的含义。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醉翁亭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文本语言美。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描写醉翁亭的景色美。
4.精讲点拨(1)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文中景色描写的妙处。
(3)讲解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5.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
(2)教师批改练习,反馈讲解。
6.课堂小结(2)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1.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写一篇关于醉翁亭的读后感。
3.搜集其他描写景色的古诗文,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精讲点拨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醉翁亭记》的内容,感受到了文本的语言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于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不够理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课堂小结环节可以更加精炼,以便为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醉翁亭记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获奖优质课醉翁亭记醉翁亭记优秀教案醉翁亭记教案醉翁亭记王君篇一:【醉翁亭记】获奖优质课配套导学案《醉翁亭记》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
2、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3、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醉翁亭记》这篇游记佳作一出,便盛传不衰。
滁人唯恐失之,于庆历八年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
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摩拓,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就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遥隔千年时空,继续赏析本文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知识回顾(一)解释加线的词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名之者谁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颓然乎其间者伛偻提携射者中,弈者胜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醒能述以文者太守谓谁(二)翻译下列句子。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自学交流(一)走近醉翁亭,感受景物之美欣赏下列图片,自由朗读课文后,结合课文内容,为下面的每张美图配上文中的一两句美文。
(二)小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在美景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之乐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醉”与“乐”呢?本文的主旨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四、展示释疑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进行班级大展示,学生与老师及时进行补充点评。
五、反馈训练(一)完成填空。
1、本文选自《》,作者_____,他是_____时著名的_____ 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___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中则是用________来指代。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表格式)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表格式)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课题醉翁亭记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教材内容分析《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设计理念建议从技术融合创新的思路上表达,描述整节课中期望利用何种技术,在教学教研、课堂应用、学生评价、有效反馈等哪个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在熟读课文,在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疏通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以问题切入,课堂学习主要以课文诵读,问题讨论,品味鉴赏,比较阅读等形式,感受文章音韵美,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了七八年级的文言阅读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通过猜读、组词、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大致疏通文意,因此本课教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情景想象,文自转换的方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能力提升。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方法,能够通过分析景物特点、抓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情感。
九年级的教学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可以教会学生通过分析文辞即语言形式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九年级学生思维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升,因此教材所选文章更有深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醉翁亭记》主旨需要学生将相关文字进行整合阅读,分析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学生联系创作背景及作者同期创作才能够深入地理解。
教学设计2:醉翁亭记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第2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适当辅以讲授【课前准备】查阅资料,熟读课文【教学课时】3课时第三课时一、检查复习山行:名作状,在山上。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临,靠近。
名之者谁:命名。
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意,情趣。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
瞑,昏暗。
伛偻提携:伛偻,这里指老人。
提携,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
洌,水清。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交错,交互错杂。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
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
以,用。
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二、解读补充习题1.指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醉翁之意(助词,的)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乐趣)(2)日出而林霏开(表顺承关系)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关系)而不知人之乐也(表转折关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
3.作者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和太守之乐,这些“乐”是不是都在同一个层面上?请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并不是都处在同一个层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醉翁亭记教案模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醉翁亭记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
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
《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
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
“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
“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后一层介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答案:(1)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
第二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和四项内容。
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
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
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结尾部分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结尾部分用“)醉翁亭记教案模板2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学生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导入课文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1.小组合作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习交流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
(幻灯显示检查内容)朗读效果检查。
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
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习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板书:山水乐四时乐乐游宴乐太守乐“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1.文中写出了谁“乐”?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
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感受作者情怀美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