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沈园两首

沈园两首

译文:
城上斜阳画角哀,斜阳惨淡,哀角凄凉。 沈园非复旧池台。现在的沈园已经不是四 十年前的沈园了,池台景物不复可认。暗 喻物是人非。 伤心桥下春波绿,现在看到桥下的流水啊, 都令我伤心。 曾是惊鸿照影来。曾经就是在这里看见她 的倒影。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
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 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 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 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 且至老不渝。

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 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 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 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 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 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 命极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 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沈园两首
陆 游
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 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 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晚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 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 泪装欢,瞒、瞒、瞒。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 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 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 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 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 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 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 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 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 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 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 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 落泪。

梦断香消四十,沈园柳老不吹绵。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梦断香消四十,沈园柳老不吹绵。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梦断香消四十,沈园柳老不吹绵。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
者出处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出自宋代陆游的《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1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赏析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
(绍兴)写下的。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
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出自宋代陆游的《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1全文赏析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下的。

他三十一
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

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

陆游《沈园二首》诗词鉴赏

陆游《沈园二首》诗词鉴赏

陆游《沈园二首》诗词鉴赏沈园二首宋代: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在此曾见她的倩影如惊鸿飘来。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

这里指唐琬。

“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

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

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xuàn)然:流泪貌。

鉴赏《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但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

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

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

这个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

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

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但“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

沈园二首原文及赏析

沈园二首原文及赏析

沈园原文及赏析沈园二首原文及赏析原文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翻译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

她去世已经四十年有余,我连梦里也见不到,沈园的柳树和我一样都老了。

连柳绵都没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行将就木,仍然来此凭悼,泪落潸然。

赏析这是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

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

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

沈园·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沈园·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沈园·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沈园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沈园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在七十五岁重游沈园时为怀念其原配夫人唐氏而创作的两首悼亡诗。

第一首诗写触景生情之悲。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沈园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

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

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xuàn)然:流泪貌。

赏析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

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

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

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六十八岁时来沈园已自称“河阳愁鬓怯新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

“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

“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

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

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

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

古诗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翻译赏析

古诗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翻译赏析

古诗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翻译赏析《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作者为宋朝诗人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前言】《沈园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在75岁时创作的两首悼亡诗。

第一首诗写触景生情之悲。

首句写斜阳黯淡,画角哀鸣,是通过写景渲染悲凉的气氛。

后三句写物是人非之悲,用反衬手法。

【注释】⑴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⑵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⑶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

这里指唐琬。

【翻译】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

【赏析】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

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

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

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

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

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

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

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毛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

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

沈园二首赏析

沈园二首赏析

沈园二首赏析沈园二首原文赏析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沈园二首赏析译文宋代: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二首赏析佚名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

她去世已经四十年有余,我连梦里也见不到,沈园的柳树和我一样都老了。

连柳绵都没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行将就木,仍然来此凭悼,泪落潸然。

沈园二首作者简介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下的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

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

《沈园二首》注释、分析

《沈园二首》注释、分析

沈园二首陆游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祖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

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①,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②。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③,沈园柳老不吹绵④。

此身行作稽山土⑤,犹吊遗踪一泫然⑥。

【作品注释】①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②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

这里指唐琬。

③“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

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

香消,指唐琬亡故。

④不吹绵:柳絮不飞。

⑤行:即将。

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⑥吊:凭吊。

泫(xuàn)然:流泪貌。

【作品分析】《沈园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在七十五岁重游沈园时为怀念其原配夫人唐氏而创作的两首悼亡诗。

第一首诗写触景生情之悲。

首句写斜阳黯淡,画角哀鸣,是通过写景渲染悲凉的气氛。

后三句写物是人非之悲,用反衬手法。

第二首诗写诗人情感的专一,也用反衬手法:以草木无情反衬人物的深情。

全诗体现了诗人忠实、笃厚、纯洁、坚贞的品格。

这组诗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但仍保持其语言朴素自然的一贯特色。

【思考与练习】1.《沈园》(其一)是如何借景言情来表达对往事的感伤的?2.通过这两首诗体会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刻骨铭心。

沈园二首其一其二翻译

沈园二首其一其二翻译

沈园二首其一其二翻译
沈园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翻译
其一
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在此曾见她的倩影如惊鸿飘来。

其二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沈园二首宋代: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二首》译文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我曾在这里见到她美丽的身影。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沈园二首》注释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

这里指唐琬。

“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

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

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xuàn)然:流泪貌。

《沈园二首》鉴赏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

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

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

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

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沈园二首》原文、诗意及赏析

《沈园二首》原文、诗意及赏析

《沈园二首》原文、诗意及赏析
【原诗】: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意】:一
城楼上的夕阳已经西斜,画角声音凄厉哀怨,沈园的池塘楼台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

看见那小桥下碧绿的春水,让我悲伤,想起她好像轻盈的惊鸿一般,曾在这里临水照影。


你离开人世间已有四十年,沈园的柳树很古老了,已经没有柳絮飘飞。

我这一生都快化作稽山的泥土,现在凭吊过去的遗迹,仍然禁不住伤心落泪。

【点评】:
这两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当时陆游已七十五岁。

陆游二十岁的时候和表妹唐婉结婚,非常恩爱。

可陆母却不喜欢唐婉,陆游被迫休掉唐婉。

陆游再娶王氏,唐婉改嫁同郡赵士程。

陆游二十七岁的时候,去沈园偶然碰到唐婉,两人都非常悲伤。

陆游写了著名的《钗头凤》词题壁,唐婉看后,回了一首,过了几年抑郁愁怨而死。

中隔四十四年后,陆游又一次来到沈园,然而人事、景物皆非,诗人
感伤万分,吟诗抒怀,倾吐了对唐婉的深切怀念。

陈衍《宋诗精华录》评道:“无此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等伤心之诗。

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

沈园二首原文及赏析

沈园二首原文及赏析

沈园二首原文及赏析沈园二首原文及赏析原文: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

她去世已经四十年有余,我连梦里也见不到,沈园的柳树和我一样都老了。

连柳绵都没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行将就木,仍然来此凭悼,泪落潸然。

鉴赏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下的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

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

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

《沈园二首·陆游》原文与赏析

《沈园二首·陆游》原文与赏析

《沈园二首·陆游》原文与赏析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二十岁左右与唐琬结婚,彼此恩爱,伉俪相得。

但因不容于陆母,被迫离婚。

这个封建家长制造成的爱情悲剧,使陆游甚感痛苦。

数年后,他在沈园偶然与已经改嫁的唐氏相遇,曾题词壁间纪事。

不久,唐琬就郁郁去世。

陆游晚年两次重游沈园,回忆这段往事,总是十分伤感。

第一次是绍熙三年(1192),陆游六十八岁,上距与唐琬相会于沈园已四十年了。

为此他写了一首七律:“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想向唐琬一诉多年来的思念之忱,但幽明路隔,无法传到。

第二次是庆元五年(1199),陆游已七十五岁。

他与唐琬离异,此恨绵绵,终身难以忘怀,于是又写了这里所选的两首绝句。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陆游此次重游时,沈园已三易其主,初归许氏,后又属汪氏。

这次旧地重临,无复旧观,语下有时移事去的隔世之感。

斜阳画角渲染环境气氛,衬托陆游此时感怀悼亡的悲凉心情。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是说只有桥下的一湾春水,曾经是唐琬临流照影之处,但春水依然,人、影俱亡,不禁使他流连哀伤。

“梦断香消四十年”,四十年不是指与唐琬重逢于沈园,而是指唐琬亡故。

“沈园柳老不吹绵”,表明历时之久,且寓有地老天荒之感。

“此身行作稽山土”,指自己行将老死,骨朽后化为故山之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尽管往事久远,自己也不久人世,但凭吊遗踪,悲从中来,不禁老泪纵横。

陆游此时已是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了,可谓尘缘已断,但对这少年情事,却终身长忆,一往情深,凄惋欲绝。

因此这两首诗写得沉厚深挚,哀感动人。

此后陆游还有怀念唐琬的诗。

开禧元年(1205),陆游八十一岁,于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作诗两绝:“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沈园二首》陆游古诗赏析word版本

《沈园二首》陆游古诗赏析word版本

《沈园二首》陆游古诗赏析《沈园二首》陆游古诗赏析《沈园二首》陆游古诗赏析【沈园二首】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赏析】陆游被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尝自称“老夫壮气横九州”(《冬暖》),渴望“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是一个豪气冲天的大丈夫,写有大量天风海雨般的作品。

但这只是其人其诗之一面(当然是主导方面)。

他还有另一面,即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儿女之情的缠绵悱侧。

他抒发此类感情的作品,写得哀婉动人。

他一生最大的个人不幸就是与结发妻唐琬的爱情悲剧。

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与近人考证:陆游于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二十岁时与母舅之女唐琬结琴瑟之好,婚后“伉俪相得”,但陆母并不喜欢儿媳,终至迫使于婚后三年左右离异。

后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

绍兴二十五年春,陆游三十一岁,偶然与唐琬夫妇“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

唐以语赵,遣致酒肴。

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

唐氏见后亦奉和一首,从此郁郁寡欢,不久便抱恨而死。

陆游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沈园》即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

《齐东野语》日:“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人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又赋二绝云:(引诗略)。

盖庆元己未也。

”庆元己未为公元1199年,是年陆游七十五岁。

《沈园》乃诗人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五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沈园》之一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

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

《沈园二首》陆游古诗赏析word版本

《沈园二首》陆游古诗赏析word版本

《沈园二首》陆游古诗赏析《沈园二首》陆游古诗赏析《沈园二首》陆游古诗赏析【沈园二首】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赏析】陆游被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尝自称“老夫壮气横九州”(《冬暖》),渴望“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是一个豪气冲天的大丈夫,写有大量天风海雨般的作品。

但这只是其人其诗之一面(当然是主导方面)。

他还有另一面,即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儿女之情的缠绵悱侧。

他抒发此类感情的作品,写得哀婉动人。

他一生最大的个人不幸就是与结发妻唐琬的爱情悲剧。

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与近人考证:陆游于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二十岁时与母舅之女唐琬结琴瑟之好,婚后“伉俪相得”,但陆母并不喜欢儿媳,终至迫使于婚后三年左右离异。

后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

绍兴二十五年春,陆游三十一岁,偶然与唐琬夫妇“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

唐以语赵,遣致酒肴。

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

唐氏见后亦奉和一首,从此郁郁寡欢,不久便抱恨而死。

陆游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沈园》即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

《齐东野语》日:“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人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又赋二绝云:(引诗略)。

盖庆元己未也。

”庆元己未为公元1199年,是年陆游七十五岁。

《沈园》乃诗人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五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沈园》之一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

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

《沈园二首》注释、分析

《沈园二首》注释、分析

沈园二首陆游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祖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

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

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①,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②。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③,沈园柳老不吹绵④。

此身行作稽山土⑤,犹吊遗踪一泫然⑥。

【作品注释】①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②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

这里指唐琬。

③“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

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

香消,指唐琬亡故。

④不吹绵:柳絮不飞。

⑤行:即将。

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⑥吊:凭吊。

泫(xuàn)然:流泪貌。

【作品分析】《沈园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在七十五岁重游沈园时为怀念其原配夫人唐氏而创作的两首悼亡诗。

第一首诗写触景生情之悲。

首句写斜阳黯淡,画角哀鸣,是通过写景渲染悲凉的气氛。

后三句写物是人非之悲,用反衬手法。

第二首诗写诗人情感的专一,也用反衬手法:以草木无情反衬人物的深情。

全诗体现了诗人忠实、笃厚、纯洁、坚贞的品格。

这组诗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但仍保持其语言朴素自然的一贯特色。

【思考与练习】1.《沈园》(其一)是如何借景言情来表达对往事的感伤的?2.通过这两首诗体会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刻骨铭心。

沈园二首赏析

沈园二首赏析

沈园⼆⾸赏析 《沈园⼆⾸》是宋代⽂学家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在七⼗五岁重游沈园时为怀念其原配夫⼈唐⽒⽽创作的两⾸悼亡诗。

下⾯是爱汇⽹店铺给⼤家整理的沈园⼆⾸赏析,供⼤家参阅! 沈园⼆⾸原⽂赏析 宋代:陆游 城上斜阳画⾓哀,沈园⾮复旧池台, 伤⼼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消四⼗年,沈园柳⽼不吹绵。

此⾝⾏作稽⼭⼟,犹吊遗踪⼀泫然。

沈园⼆⾸赏析译⽂ 佚名 城墙上的⾓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

那座令⼈伤⼼的桥下,春⽔依然碧绿,当年这⾥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现。

她去世已经四⼗年有余,我连梦⾥也见不到,沈园的柳树和我⼀样都⽼了。

连柳绵都没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将就⽊,仍然来此凭悼,泪落潸然。

沈园⼆⾸赏析 这是陆游七⼗五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下的诗。

他三⼗⼀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把⼈带进了⼀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惊鸿照影”的幻觉,第⼆⾸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消⽟殒”是古代⽐喻美⼥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世已经四⼗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

在⽣死对话中,诗⼈产⽣天荒地⽼、⼈也苍⽼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的沈园杨柳,也苍⽼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

美⼈早已“⽟⾻久成泉下⼟”,未亡者这把⽼⾻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在今绍兴)的泥⼟,但是割不断的⼀线情思,使他神差⿁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二首》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二首》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二首》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沈园①二首陆游【导读】沈园是陆游与唐婉相识相恋的地方,也是他们爱情的归宿之地。

由于陆游母亲的原因,这一对恩爱夫妻被拆散。

十年后,两人在沈园偶然相遇,唐婉用酒殷勤相待,陆游伤感地在园壁上题了《钗头凤》一词,表达了不忍分离的哀怨和离别后的相思。

唐婉读后伤心欲绝,也回了一首《钗头凤》,不久就忧郁而死。

于是,沈园就成了陆游终生魂牵梦萦的相思地。

四十年后,陆游已七十五岁,来到沈园,重温往事,感慨万千,写下了这两首诗。

其一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原诗】城上斜阳画角哀②,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③。

【注释】①沈园:故址在今绍兴市禹迹寺南。

②画角: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出自西羌。

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因外形彩绘,故名。

其声哀厉高亢。

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③惊鸿:受惊的鸿雁。

常用以比喻女子体态轻盈。

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

”【译诗】残阳斜照着城头传来画角声哀,沈园里再没有过去的亭池楼台。

桥下起伏的碧波看了使人伤心,那里曾照过她的身影向我走来。

其二名句: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原诗】梦断香销四十年①,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②,犹吊遗踪一泫然③!【注释】①梦断香销:指前妻唐婉之死。

②行作:即将变成。

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

③泫然:流泪悲伤的样子。

【译诗】梦醒才知道她已经死了四十年,沈园的柳树老得飞不起柳絮来。

我也将老死埋葬在这会稽山下,还来凭吊遗踪伤心得泪流满面。

【赏析】这两首悼亡诗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对发生在四十年前的一场爱情悲剧的惨痛回忆。

当唐婉去世四十年后,陆游又来到沈园,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引起千种感慨,于是含泪写下了这两首诗以寄托哀思。

其一是回忆与唐婉离异后在沈园邂逅的往事,写物是人非之悲。

诗歌使用了借景言情的手法,以城头的斜阳和哀鸣的画角来渲染气氛,使眼中之景和耳中之声都染上哀怨的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园原文、翻译及赏析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沈园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在七十五岁重游沈园时为怀念其原配夫人唐氏而创作的两首悼亡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我曾在这里见到她美丽的身影。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

这里指唐琬。

“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

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

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xuàn)然:流泪貌。

赏析: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下的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

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

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

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

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

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

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xuàn)然:流泪貌。

赏析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

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

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

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六十八岁时来沈园已自称“河阳愁鬓怯新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

“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

“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

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

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

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

“泫然”二字,饱含无比复杂的感情:其中有爱,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

陆游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创作背景陆游一生最大的个人不幸就是与结发妻唐琬的爱情悲剧。

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与近人考证:陆游于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二十岁时与母舅之女唐琬结琴瑟之好,婚后“伉俪相得”,但陆母并不喜欢儿媳,终至迫使于婚后三年左右离异。

后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

绍兴二十五年春,陆游三十一岁,偶然与唐赵夫妇“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

唐以语赵,遣致酒肴。

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

唐氏见后亦奉和一首,从此郁郁寡欢,不久便抱恨而死。

陆游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沈园二首》即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

《齐东野语》曰:“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又赋二绝云……盖庆元己未也。

”据此可知,这组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己未(1199),是年陆游七十五岁。

整体赏析《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

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

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

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

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

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

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

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欢喜与永久的悲,那首摧人肝肺之词《钗头凤·红酥手》也题于此。

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

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

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

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

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

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

她是那么婉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欲绝。

离异之后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

诗人赋《钗头凤》,抒写出“东风恶,欢情薄”的愤懑,“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悲哀,“错!错!错!”的悔恨。

唐氏和词亦发出“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今非昨,病魂常恨千秋索”的哀怨。

虽然已过了四十余春秋,而诗人“一怀愁绪”,绵绵不绝,但“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将永在心中。

第二首诗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

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

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

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

这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六十八岁时来沈园已自称“河阳愁鬓怯新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

“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

“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

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

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

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

“泫然”二字,饱含无比复杂的感情:其中有爱,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

这两首诗与陆游慷慨激昂的诗篇风格迥异:感情性质既别,艺术表现自然不同。

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但仍保持其语言朴素自然的一贯特色。

名家点评陈衍《宋诗精华录》:“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

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年论,不可无此诗。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陆游作此诗时已七十五岁。

四十多年前发生的悲剧,一直啮嚼着老诗人的心。

故地重游,触景生情,仍禁不住伤心泪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