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劝谏的艺术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课件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课件
翻译:所有的帝王,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开始做得好的 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翻译:稳固君主的道德基础,开凿泉源,使百姓日日享 用而不知其源,这样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政治境界。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理解:这句话指出,虽然很多君主在开始时都有很好的 治国理念和措施,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因此, 君主应该注重持之以恒地实践德义,避免半途而废。
时代背景介绍
唐朝概况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 代,创造了著名的唐文化,成为 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唐朝时 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政治环境
唐朝初期,政治环境相对清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僚主义和 腐败问题逐渐凸显。魏征的劝谏 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唐太宗巩固了
政治清明。
社会背景
唐朝社会相对开放,文化艺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 ,社会矛盾也逐渐激化,需要君
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十思”的理解
总结词
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详细描述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简短的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十思”的理解程度。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 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06
课程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回顾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 》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魏征的谏言技巧 和表达方式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 念和思想
平的理想境界。
重点字词解释
固:本来 君人:为人君者
逸豫:安乐
重点字词解释
诚:确实 敬终:始终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
慎始:开始时慎重考虑
重点字词解释
近善人
亲近贤良之人
远小人
远离奸邪之人
虚心
谦虚谨慎的态度
纳下
接纳臣下的意见和建议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人的劝说艺术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人的劝说艺术

群文阅读《古人的劝说艺术》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默读五篇选文,体会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领略文言文的言语智慧,学会有效地进行劝说。

教学重难点:体会古人的劝说艺术,学会劝说他人。

教学准备:阅读材料、阅读卡、PPT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一段劝说视频,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揭示群文课题:《古人的劝说艺术》二、随心所读《远公讲论》。

1、借助工具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出示阅读提示:快速默读《远公讲论》,借助注释读懂内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故事?故事中是谁劝说谁?为什么而劝?怎样劝说?结果怎样?勾画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快速默读选文,思考、批注。

4、学生交流汇报。

5、远公为什么能成功劝说?引导学生回答:巧妙设喻。

6、归纳小结学生方法:读—悟—勾—议三、随心畅读:1、出示阅读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可以是默读、浏览、选读、跳读)文章《优旃反语谏秦皇》《少孺子智劝吴王》《孙权劝学》《晏子谏杀烛邹》,然后选取一篇你最感兴趣的文章细细品读,想一想故事中是谁劝说谁?为什么而劝?怎样劝说?结果怎样?勾画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在旁边作批注。

(2)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合作完成阅读卡,准备全班交流。

2、学生自由默读文章,勾画相关语句,与小组同学作交流,并完成阅读卡:3、各组派代表交流阅读收获。

四、快乐分享:1、这几个故事中主人公能把对方劝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你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你认为如何劝说才有效?五、学以致用(妙笔生花)1、列举一个事例:爸爸经常教育小东不要和人攀比,要勤俭节约。

可是有一天,爸爸带小东去餐馆陪客人吃饭,却不打算将剩菜打包带走。

小东发问,爸爸却说这多没面子。

假如你是小东,该如何来劝说爸爸?2、学生练习写一写,再交流。

六、总结谈话、推荐阅读。

《谏逐客书》的劝谏艺术

《谏逐客书》的劝谏艺术

《谏逐客书》的劝谏艺术(一)课文解说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

修渠对秦国的经济有利,却会耗费大量国力,韩国以此疲秦之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要杀掉郑国。

郑国为自己辩护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

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后到秦国游说,受秦王重用,任为客卿,因此也在被驱逐的行列。

于是他为劝谏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

文章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使其收回成命。

而《谏逐客书》一文也因此名扬天下,千古流传。

全文共四段。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一“议”,一“以为”,鲜明地突出了观点上的对立。

接着,以“昔”字领起“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们对秦的贡献,使秦由“霸西戎”“诸侯亲服”到“(六国)西面事秦”,最后“成帝业”。

这几乎概说了秦的发展史,实证客卿有功,而且影响至今。

段末,以一句判断(四位君主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就)、一句反诘(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一句假设(四个君主若拒绝客卿,秦国不可能民富国强),步步蓄势,作出强有力的总结。

此段首言逐客为“过”,却并不急于继续批驳,而是充分陈述客卿之功,这样既避免了过分针锋相对,又给秦王一个正面的良好印象,为下文批驳错误意见作好了铺垫。

宗室大臣抓住郑国事件,刻意回避客卿的贡献,李斯反其道而行,虽非直斥,暗地里却一寸不让,可谓明缓而暗紧。

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

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

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人都不是傻子,我凭什么要听你的?其实,正因为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才给劝说提供了可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欢迎借鉴参考。

让别人改变主张,听从你的建议,这是一件很难的事。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公输》、《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愚公移山》,这几篇文章,都涉及到了劝说的问题,很有意思,文章表现的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令人拍案叫绝,难以忘却。

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风尘仆仆,前往劝说;齐国要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勉强要参战,作为草根一族的曹刿虽不在其位,但坚信“肉食者鄙”,挺身而出,劝谏鲁庄公不要鲁莽行事,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弹丸之地的安陵进入了不怀好意的秦国的视线,贪得无厌的秦王诡计多端,想占领安陵,面对这种局面,唐雎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以死相拼,保住了自己的国家;邹忌从自己和徐公比美中发现了问题,劝说齐威王纳谏;愚公要搬走太行王屋山,智叟前往劝说,结果没有成功,还成了反面教材。

细细研究这些人物和故事,对于我们有很多需要借鉴的地方。

劝说要注意分析清楚各种情况,针对不同的形势和人物,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方式得当,就会有一定的效果,就能到达目的。

一、利用正当名义名义总是具有给予希望、刺激功名欲并诱发对新生活的向往的魔力。

它对后悔的人和寻找奋斗目标的人都能起到激励作用。

二、颠倒黑白一旦常规性逻辑被弄混,人的思维就会产生错误,失去判断能力,这是人们普遍的心理特点。

以打破对方逻辑思维结构为目的的诡辩不应该受到常规逻辑的约束。

三、利用数字提高可信度即使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内容,只要列出“以调查和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具体统计数据,就可以大大提高可信度,因为很多人都十分迷信数据。

记住,最好精确到小数点以后,如“99.9%”。

四、揭其短处虽然是讨论,可一旦升级为近似口角的争论,就难以找出解决的办法。

这时与其使用正当的语言进行理论,不如直接攻击对方身体、能力、地位上的缺陷。

跟古人学点劝谏学生的艺术

跟古人学点劝谏学生的艺术

跟古人学点劝谏学生的艺术人们常用“口若悬河”来形容很能说话,很会说话;用“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形容劝说的重要作用;用“舌如利刃”来比喻口才与劝说技巧的效果。

对于中小学教师,虽不用“巧舌如簧”,但,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如何能让学生接受我们的建议,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愉快接受我们的意见,对于心智还需完善的中小学生,还真需要许多沟通技巧和艺术。

古人早有劝说“刺头”的许多方式方法,我们不妨学习,借鉴,以期更好开展班级工作。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巧妙地用自己身边的例子讽喻齐王应该“纳谏”。

齐王在邹忌讲比美的过程中不自觉有了兴趣,很自然接受了建议,于是才有了“群臣吏民都前来进谏”。

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学生,许多教师选择批评、指正,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甚至体罚、打骂,很不接地气,殊不知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叛逆、抵触情绪很容易被激起,一味“教育”未必能取到预期效果,弄不好的“教训”甚至会让学生“破罐子破摔”。

然而,找到缘由,对症下药,能用各种生动活泼的身边事例春风化雨地“进谏”,效果可能会更好。

有句网络语: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把它改一下就是“你永远教不会一个不想学习的学生”。

兴趣、毅力需要目标,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难,许多学生面对困难逐渐产生畏惧情绪,对学习没了兴趣,以致从开始一点不懂到最后的完全放弃,当再回头努力想去补习,已跟不上,只能“空悲切”,最后自暴自弃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苦口婆心的讲道理能不能改变这个现实呢?比较难!不过,老师利用知识越来越受到社会尊敬,等等学生身边具体例子让学生感悟,从而重新树立新目标,特别是同班中“浪子回头”的例子。

也许会让他变成课堂的“参与者”。

小阚是一个因违纪回家反省一周的“旁观生”,因耽搁了几节课跟不上,渐渐自暴自弃,最后变得上课就趴着头假睡。

我没有说教、指责,而是录制了临班一个摔伤右胳膊用左手坚持做作业,和本班一个女生一边打吊瓶一边背书的两个小视频,让他自己静静的看,然后让他写感受。

古人的劝谏艺术

古人的劝谏艺术

古人的劝谏艺术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要讲究礼仪。

如果不遵守这些礼仪,那么就容易被别人瞧不起,而在交际过程当中也常因为缺乏教养和礼貌而产生很多误解、隔阂或冲突。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便特意设置了劝谏这门学问来让大家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可是怎样做才能够恰到好处呢?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三点:首先,什么叫劝谏?古时候劝谏又称规谏,即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指出对方错误并加以纠正。

比较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诗经》里面的“谏诤”篇章了。

它通过采薇、采苹等几个小故事,把君王和臣下之间的关系描写得非常细腻动人,从而表达了作者希望君王勤政爱民、戒骄戒躁的美好愿望。

其次,该怎样进行劝谏呢?我认为应注重两点:一是态度诚恳;二是说话技巧。

前者决定你的劝谏效率高低,后者则影响着你最终的结局。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若某位官员犯了罪,皇帝想要治他死刑,但却碍于情面没有明确宣布,此时就需要有人站出来替他求情,这个人必须态度诚恳且富有智慧,否则无异于火上浇油。

再看另外一件事儿——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开创贞观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李世民逐渐变得昏庸奢侈,沉迷酒色,甚至连朝廷日常运转都由身边宦官负责。

这引发了魏征等老臣的强烈反弹,纷纷向皇帝提建议,批评他荒废朝政,使百姓苦不堪言。

第二种方法就是直接的劝谏了。

虽然这种方式见效快,但弊端同样显著。

历史上曾有许多忠心耿耿的大臣冒着杀头的危险直言进谏,但最终还是落得悲惨收场。

除去少数幸运儿,绝大部分都遭受了残酷迫害乃至满门抄斩的命运。

所以我觉得这条路走不通。

既然如此,何不换一种迂回的办法呢?比如苏轼,他的名气很大,尤其擅长写词,自号东坡居士。

他曾经给宋神宗写信,陈述自己的政治抱负,期待获得重视。

但宋神宗根本听不懂他在说啥,只是敷衍道:“朕知道了。

”苏轼很失望,只好继续努力。

有些人喜欢旁敲侧击,试探性地询问皇帝一些问题,然后找机会告诉他真实答案。

这种方法固然奏效,但风险极大,稍微不慎就会掉脑袋。

古人的劝谏技巧

古人的劝谏技巧

古人的劝谏技巧
古人的劝谏技巧
《墨子》与《战国策》均为先秦时期的优秀散文。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文中善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方法进行说理,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

《墨子》中的《公输》和《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便是体现了“说谏”特色的优秀篇章。

墨子和邹忌都是能言善辩之士,在“说谏”过程中均体现了高超的论辩技艺。

一、引鱼上钩、巧用迂回的墨子
墨子论辩的巧妙就在于他能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要他们说出自己想要他们说的话,这样就可以抓住其把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墨子见公输盘,采用的是“引鱼上钩”之法。

公输盘问他有何见教,他并不直陈其事,而说:“北方有侮臣者,原借子杀之。

”他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意在一下子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迫使对方对这件事立即表示态度,说出自己想要他说的话。

墨子之所以使他不高兴,继而又激怒他,无非是让他说出这句话来,然后再予以批驳。

墨子见楚王,则又是“巧用迂回”了。

一开头就对楚王作比说:“今有人于此”如此这般。

他不说“倘若”“假使”等假设字样,好像是在讲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使对方不致发生错觉,能听得进去,然后让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的话来。

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也不得不诺诺称是。

可谁知楚王虽言“善矣”,却又以“公输盈。

《劝谏——起于唇舌,止于智慧》优质课课件

《劝谏——起于唇舌,止于智慧》优质课课件

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
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
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

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


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
表 》
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
送 东 阳 马
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
劝谏—— 起于唇舌,止于智慧
● 学习他人的说话技巧,练习口语交际。 ● 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得到不同的启示。 ● 认识语言艺术在创建和谐人际关系及和谐社会中
的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 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 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这 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
善思-----善悟

第八单元主题阅读 进谏的艺术 课件(共1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主题阅读 进谏的艺术 课件(共1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这就是魏征的进谏智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用“劳民伤财” 这样的陈词滥调去劝唐太宗,作用几乎等于零,那就讲讲其中的关键利 害,最急于展示的东西恰恰会成为最怕暴露的东西。别说是英明的唐太 宗,就是一个昏君,也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谏成功也就顺理成章 了。
(选自《文史博览》,有删改)
【赏析】唐太宗曾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 魏征在唐太宗时期受到推崇、重用,除了因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 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魏征进谏没有鲁莽,把握分寸到位,善于把 握太宗的心理,且进谏的意见,能够让太宗接受。
最有创意的进谏 宋传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了自己的帝业后不久,就出台了一项 “只封功臣,不封亲朋”的法规,赢得了民众的好评。关于这项立法的 诞生,还有一段有趣的画谜故事。
在朱元璋打拼天下时,刘伯温就给他当谋士。在朱元璋的许多谋士 中,刘伯温总是默默地在帐下工作,朱元璋对他也挺冷淡的。谁知,变 幻莫测的战事让朱元璋连连失利,一时间地盘日渐缩小,许多官兵都觉 得大事不好,纷纷逃出军营另谋高就去了。朱元璋看着心里很是着急, 但又没办法解决。而且,往日里围着朱元璋高谈阔论的那些谋士也诚惶 诚恐地没了主意,有的还离帐而去。朱元璋看到刘伯温还和往常一样每 天都来帐下看他,且一反常态地为他出谋划策,便不解地问:“你怎么 不走,难道你就不害怕?”刘伯温说:“我很害怕,但我不能因为害怕 就自己逃命而放弃了忠诚。”刘伯温的行为和话语让朱元璋感慨万分, 由此也使他精神大振,朱元璋随即重整旗鼓度过了危机,此后,朱元璋 就把刘伯温当成最贴心的谋士。
朱元璋打下江山做了皇帝后,顾念亲情和旧友,除了打算给有功之 臣和自家的亲戚册封嘉奖外,还想大赏那些功臣的亲戚和朋友。刘伯温 觉得给那些大臣的亲戚册封嘉奖没有必要,他深知此事一旦扩大,将会 危及江山社稷。如何能够劝得朱元璋只封功臣不封亲朋,又能不令他难 堪,聪明的刘伯温决定设计进谏。

古人劝谏的艺术.docx

古人劝谏的艺术.docx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全国第三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大赛参赛作品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剖析劝谏成功的原因。

集体构建,达成共识。

(一)读过这几篇文章,我们发现他们的劝说都很有妙处,劝谏都非常成功。

《七步诗》教师点拨:用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和现象来比喻兄弟之间应该有骨肉之情。

《晏子劝谏》教师点拨:晏子以历史人物侧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既尊重了景公的权威,又达到劝谏的效果《鲁哀公问孔子》教师点拨:孔子首先以历史发展中国家的兴亡,提示鲁哀公应该有惧怕意识——然后以船和水的关系来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少孺子智劝吴王》教师点拨:少孺子以自然界小昆虫小动物的故事来警示吴王,做事不能只顾及眼前和利益,否则会有隐患。

(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都是用语言来劝谏的。

其实,这些语言里都藏着一面镜子。

这些被劝谏的人只要面对这面镜子,他们就会从行为上做出改变,从思想上做出改变,从决策上做出改变。

那他们都用什么来作这面神奇的镜子的呢?《七步诗》豆萁与豆——以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为镜《晏子劝谏》纣王————以历史人物为镜《鲁哀公问孔子》望亡国之虚————以历史事件为镜思水舟关系————以哲理为镜《少孺子智劝吴王》螳螂捕蝉——以故事为镜怎样劝谏才更有效?根据讨论——共识达成:以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为镜,用豆萁与豆比喻曹氏兄弟之情;以历史人物昏君纣王为镜,衬托出景公有英明;以王朝的变迁为镜,以人尽皆知的哲理为镜,让鲁哀公心底里有了忧患与惧怕;以小动物的故事为镜,告诫吴王不能只顾及眼前利益,而忘记自身的险境。

正是这一面面镜子,让被劝谏者清晰地认此环节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意在通过对四篇文本的研读和挖掘,发现各篇文章中的共同点即为劝谏成功。

这很轻易,所以带过。

不同点则在劝谏成功原因的挖掘。

四篇文章从四个不同侧面,成为构建的支撑。

在比较之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劝谏才有效?学生则可以从四篇文本的不同角度出发去构建共识:针对不同的劝说对象,不同的劝说目的,我们要有适合的路径。

微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劝说的艺术

微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劝说的艺术

劝说的艺术
邹忌 (己) 妻 妾 客 私 畏 有求 齐王 (人) 宫妇左右 朝廷之臣 四境之内 王之蔽甚矣
讲 策 略 推 己 及 人
——
吾为之蔽矣
劝说的艺术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因“蔽甚” 巧 类 比 以 理 服 人 Nhomakorabea家事
国事 须“纳谏”
——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 ——《古文观止》
课堂小结——劝说的艺术
“ 讽 ”: 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明对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讲策略:以己之悟,施之于人 重技巧: 有理走遍天下
拓展思考
1.邹忌成功地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 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可取之处? 2.晏婴、唐雎、诸葛亮面对他们的劝说 对象,他们也都取得了成功。请结合原 文,归纳出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说话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
——劝说的艺术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实验中学 赵琼彬
假如是这样——
唐雎 诸葛亮 晏婴 (劝说) 齐王

劝说的艺术
邹忌 齐王

明对象:看人说话,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劝说的艺术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 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由此观之:吾为之蔽矣。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 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 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 矣。”
教学反思
1.旧知引新知。围绕确定的教学点,引导
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对文本内容 重新建构。
2.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邹忌的劝说中
掌握劝说的艺术,学会劝说。
3.提升思维品质。借助文本分析,提升
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上课实用课件

《邹忌讽齐王纳谏》-上课实用课件

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 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 “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 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 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 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 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 政治,齐国大治。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 刺寡人之
对,好
当面。名→状 指责
过者,受 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于
过失
授予; 上等的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议论
市朝 谤讥”
市朝,得到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 介词
公共场合 使…听到。
结构 后置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偏爱,形→动

我也。”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 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 远不如徐公漂亮。邹忌晚上躺着想 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 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对我有所 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 服衣冠,窥镜
长,身高
光艳美丽 早晨 穿戴, 照
名→动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对…说
固定句式:“与…相比,谁更…” 孰:哪一个,谁
=甚美,太美了。
徐公何能及君也!”
甚:很,极。
比得上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一天) 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 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他的妻 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全国第三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选文一:
七步诗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选文二:
鲁哀公问孔子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

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选文三:
晏子劝谏
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置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

”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


时景公烦于刑,有鬻踊者。

踊,刖者所用。

公问晏子曰:“子之居近市,知孰贵贱?”对曰:“踊贵履贱。

”公悟,为之省刑。

选文四:
少孺子智劝吴王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舍人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