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课堂实录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导读:一、学习目标: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3、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论述通过积累回顾、导入课题,整体感知、进入画面,咀嚼品读、感悟诗情,升华诗意、拓展语言,提升学生朗读、背诵能力,感悟诗歌韵味和意境的能力。
【关键词】《赠刘景文》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反思【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78-05《赠刘景文》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古诗写了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再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本教学设计在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一、教学思路及目标教学思路:复习导入,夯实字词——初读感知,进入画面——精读释疑,感悟诗情。
教学目标:1.读准要认的10个生字,写好生字“刘”。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积累回顾,导入课题1.师:同学们,深秋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看(出示图片)——你能用四字词语来说说这幅图吗?生1:大雁南飞。
师:是啊,飞得可真高啊!生2:瓜果飘香。
师:嗯,我仿佛都闻到了它们的香味儿。
这一幅呢?(出示图片)生3:层林尽染。
师:说得真好!还能想到什么吗?生4:叠翠流金。
师:关于秋天的词语同学们积累得可真多啊!【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图说出相关的四字词语,以此来复习巩固在《识字一》时学过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这样导入是为最后的拓展训练做准备。
2.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古代大诗人苏轼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生(齐):想!师:好,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题目叫——(板书)“赠景文”。
(“赠”字写大一点)【设计意图】教师在板书课题时故意漏写“刘”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在写“刘”字的时候要注意笔画顺序及特点,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 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2学情分析《赠刘景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也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
因此,教学中我更加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诗,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本课我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通过这种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3重点难点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4教学过程4.1新设计一、游戏导入,激兴趣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玩个游戏,名叫“我问你答”,回答时要迅速站起、大声说出。
好吗?听好了!师:谁姓李?(生答:我姓李。
)哪个李?(生答:木子李) ( 张?吴?熊?刘?)师:刚才几位同学回答问题又准确、声音又响亮。
真不错!二、故事再引、解题意1、师讲述:说起“刘”姓,老师想起来一个故事。
(出示“刘”)古代有一个姓刘的人,1)、师:来,读准这个姓——生读Liu。
2)、师:边音L, Liu“刘”。
(生跟读)3)、师:怎么记住它?(文+刀——刘),再读。
这个人全名叫刘景文(出示“刘景文”),那时他已58岁了,跟我们的爷爷一个年纪。
再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当大官的诗人(课件出示:苏轼),苏轼常常和刘景文一起喝酒写诗,长时间的交往让苏轼敬佩刘景文的品德,便推荐他做了一个小官。
二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引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表达、沟通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8.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合理安排: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到作业小结,教学过程层次分明,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9.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0.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本案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二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赠刘景文》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首古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在教学本课时,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要,本案例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碰撞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本教学案例旨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诗歌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年级语文上《赠刘景文》板书优秀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赠刘景文》板书优秀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赠刘景文》优秀教案1【教学要求】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难点】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目的〗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许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苏东坡画像。
2、出示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
3、了解苏东坡:苏轼:宋代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写的诗。
4、出示教学挂图: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等。
5、导语: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学习生字1、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组词、读准字音:赠送姓刘擎雨盖菊花残枝犹有君子必需橙色橘子3、注音平舌音:赠、残。
4、指导写字:枝、记、刘,注意字的结构。
三、学习诗歌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3、自由读,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同学讨论后教师点拨。
⑴出示荷叶田田图解诗句1:荷花开放了,巨大如盖的荷叶消失了。
⑵出示菊花盛开与衰败图解诗句2:菊花干枯了却还留在枝头,似乎在斗寒霜。
⑶导语: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⑷齐读3、4句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飘绿的时候。
5、朗读诗歌:⑴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带来什么?(快乐,幸福、丰收……)⑵这么快乐、幸福的秋天该怎么读?(喜爱、快乐……)⑶齐读诗歌,注童重读以下词语:擎天盖、傲霜枝、君须记、正是。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之《赠刘景文》第一课时教案(张华梅)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之《赠刘景文》第一课时教案(张华梅)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赠刘景文》第一课时教案上课班级二(2、4)班主备教师张华梅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5年9月15日星期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过程与方法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运用引导,范读,创设情境。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学习,讨论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Ppt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
板书:古诗两首。
指导书写“首”。
自由发言学习“首”的书写学习古诗谈话导入P1初学新课(初步探究)二、初读古诗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
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 出示生字](3)再读诗句。
(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
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
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书空“刘”读古诗学习生字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听师讲解诗意再读全诗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难点P2~P5引导释疑(合作学习)三、朗读激情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二年级语文上册 4《赠刘景文》教案 人教版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word教案 1
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比一比,看谁读的最有味道。读的好的给他配乐。
配乐齐读。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深秋时节,荷塘里荷花已经凋谢,就连那擎雨的荷花叶也已经枯萎了,菊花也已经开败了,但花枝还站在那傲霜斗雪。山坡上,橙子黄了,橘子正绿,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深秋的景色多么美呀!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意境。
背诵。
1、学生观察,说说怎么写。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写字
这首诗中的生字较多,学生学起来有些困难,需在师的指导下进行,但指导力度不够,学生朗读不到位。
学生自读。
同桌互读
齐读。
小组合作识字。
学生自由吟诵体会。
生朗诵。
生背诵
生朗读
4古诗两首
课题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识字
教学仪器与媒体
生字卡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思路
拓宽语文学习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读激趣,合作识字
三、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意
五、配乐朗诵全诗。
六、指导写字
课后反思:
老师听说我们同学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你们可真了不起,谁能来两首?
1、板书课题
2、解释课题,了解作者。
1、老师配乐朗诵。你们想读吗?自己试试。
2、指名读
朗诵-赠刘景文 教学实录
朗诵:赠刘景文教学实录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朗诵:赠刘景文
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荷尽/已无//擎雨/盖,
读此句时要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
“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
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一句的声音稍高,注意强调“犹有”。
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要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留下让人回旋想像的余地,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朗诵《赠刘景文,》,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研读古诗领悟诗情-赠刘景文教学实录
研读古诗领悟诗情-赠刘景文教学实录
刘玉敏
【期刊名称】《收藏界:名师探索》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教学目标:1、会认菊残君橙橘五个生字,写首刘枝记4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总页数】2页(P122-123)
【作者】刘玉敏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漆园办事处城北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古诗教学,仅仅意会还不够——《赠刘景文》教学思考 [J], 李竹平;
2.古诗赏析:赠刘景文 [J],
3.品意象,构意境,悟意蕴——《赠刘景文》教学与思考 [J], 李小倩
4.《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J], 余鳍
5.赠刘景文 [J], 王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赠刘景文听课记录
赠刘景文听课记录赠刘景文听课记录讲师:***主题:赠刘景文时间:****地点:*****背景:苏轼与刘景文是好友,经常一起游览西湖。
当时,苏轼已经退居苏州,而刘景文则担任着太守的职务。
在一次重阳节时,苏轼来到杭州,再次与刘景文相遇,他为刘景文写下了这首诗。
概述: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主要描写了赠给好友刘景文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写重阳节时湖边的景色,表达了苏轼对刘景文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用词简练,意蕴深厚,给人以美的享受。
重点内容和关键概念:1. 诗人通过对重阳节时湖边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好友刘景文的思念之情。
2.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友情和人生的感悟。
案例分析或实践介绍:1. 诗人通过对重阳节时湖边景色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种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手法,是苏轼诗歌中的重要特点之一。
2.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3.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友情和人生的感悟。
这种感悟是苏轼诗歌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位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考和讨论环节:1. 你认为苏轼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2. 你认为苏轼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3. 你认为苏轼通过这首诗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4. 你如何评价苏轼的诗歌风格和这首诗的艺术价值?结论和总结:赠刘景文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七言绝句,通过对重阳节时湖边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好友刘景文的思念之情。
诗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的情感。
同时,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自己对生命、友情和人生的感悟。
苏轼的诗歌风格独特,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极高,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品味。
个人观点和反思:在听完苏轼的赠刘景文后,我深深地被诗人的才情和思想所打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刘景文》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师(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的叶子红了,一大片的非常漂亮。
生:我看到了那一片黄色的是菊花。
生:我觉得那一片红色的不是枫叶,应该是桃花,我看过桃花开了,就是这样一大片,红红的,很漂亮。
生:我看到了一片的荷花,开得红红的。
生:我也觉得不是枫叶,不过我觉得那是梅花,老师讲过,梅花开了也是红色的。
师:红梅开了是红色的。
看来,小朋友们对图中这一片红色的植物看法不一样。
谁能说一说你们说的枫叶也好,菊花、桃花、荷花、梅花也好,它们都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生:我知道枫叶到了秋天就变红,我们在识字1的学过。
师:真好,会用学过的知识。
生:我知道桃花是在春天开的。
生:我知道荷花是夏天开的,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叫夏夜多美,里面讲的。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
生:我知道梅花是冬天开的。
生:菊花是秋天开的,我学识字1时找过一个词叫春兰秋菊,我想菊花是秋天开的。
师:说得真好,能学以致用。
师:现在你们观察一个黑板上的板书,再根据你们刚才说的,这一片红色的植物是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是枫叶,因为菊花是秋天开的,说明这是秋天的景物,桃花、荷花、梅花都不是秋天开的,只有枫叶在秋天的时候变红。
师:你的反应可真快!你都同意他说的吗?
生齐答:同意!
师:小朋友们越来越聪明了,靠自己的分析找到了答案。
师:刚才,小朋友们从图中找到了秋天,秋天不但藏在图中,而且也躲在了诗中,请你们读一读苏轼写的这一首诗《赠刘景文》,找一找诗中什么地方还能找到秋天?有疑问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生自读诗文)
师:谁能说说?
生:荷尽是说荷花开尽了,就说明夏天已经过去了,秋天来了。
师追问:秋天来了,秋天还可分为初秋,深秋,你们再仔细看看,这首诗写的是属于哪一种?
生:我知道,应该是指深秋,我从“菊残”这里知道的,菊残是指菊花快开完了,谢了,说明秋天快过去了。
师:你读得很仔细。
生:擎雨盖是什么意思?
生:是不是挡雨的盖子?
生:我认为应该是指挡雨的伞。
师:准确的说是指托住雨珠的叶子,诗中比喻荷叶,盖是伞的意思。
生:傲霜枝怎么解释?
生:不怕风霜的枝叶。
师:看来小朋友们懂得可真不少!
生:橙黄橘绿是不是指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师:可以这么解释。
生:这也可以看出是秋天。
前几天,我妈妈买了橘子给我们吃,就是绿色的。
现在正好是秋天。
师:喔,你还能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师:在诗人眼中,这是个什么样的秋天?
生:很美的秋天,因为诗中写到好景。
生:丰收的秋天,橙子橘子都熟了。
生:我也觉得应该是个很美的秋天,有黄色的,有绿色,如果有枫叶是红色,那就更漂亮了!
师:是啊,虽然花都谢了,但果子的树上,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在诗人的眼中,这是个丰收的,美丽的秋天。
……
【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从上面两篇古诗教学的课堂实录片段来看,《梅花》这篇的教学手段显然是比较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
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更注重于对诗句的意思的理解。
课堂氛围显得枯燥无味。
而《赠刘景文》这篇的教学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
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课堂上学生呈现出了良好的思考状态,这样的“乱”多宝贵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
在教学中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在这过程中只起到点拔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启发讨论,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
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氛围显得和谐、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