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君-上海证券报资料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潘伟君:PEG指标

二、定性定量和趋势

三、技术指标的深层次运用-MTM与EMTM

四、PE的要点

五、技术分析新思路

六、探究股价波动

七、测算大盘波动区间的一种思路

八、送转增股本的市场效应

九、股价异动未必主力所为

十、从行业到个股

十一、量化反向指标

十二、潘伟君:经济发展是硬道理

十三、股价强势的基础

十四、次新股高PE的合理性

十五、老鼠仓的研判

PEG指标

潘伟君:PEG

潘伟君:

2010年12月27日

PEG指标在定价过程中经常被机构投资者所器重,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该指标将会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它的计算公式很简单:

PEG=PE/企业年盈利增长率*100。其中PE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市盈率。

该指标的使用方法很简单,PEG为1是一个临界点,如果PEG<1则表示股价被低估,是买进信号,PEG>1则股价可能被高估。

乍一看使用该指标进行投资成为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过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简单。

PEG指标的计算涉及两个数据,一个是PE,另一个是盈利增长率。尽管PE的计算很容易,但它存在静态和动态两种计算方法,应该采用哪一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如果要计算动态的PE,那么就涉及预期的EPS。再看盈利增长率,这个数据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静态和动态,一个是年限。静态就是过去的盈利增长率,动态就是未来的盈利增长率。年限就是计算多少年。这两个方面都难以定夺,所以PEG这个指标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

因为PEG指标存在多种不同的版本,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指标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它背后的含义,否则的话就会有些不着边际。

通常在计算PEG时用的是静态PE,而机构投资者一般青睐于用未来3到5年的预期盈利增长率来进行计算。比如某公司未来3年预期盈利增长率为30%,目前静态PE为30倍,因此该股的PEG为1。表明目前的股价并没有被市场低估或高估。

然而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因为假设条件不一定正确,实际上我们很难把握一家上市公司未来三年的盈利增长率。

另外这个指标本身也有缺陷,它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对PE进行区分。我们知道,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甚至不同规模的公司其在市场上的PE是不一样的。比如高科技行业和钢铁行业的PE标准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的盈利增长率其对应的PE完全不一样,但这一点在PEG指标中没有涉及。

我在《白领投资攻略》系列专栏中提出的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中研判PE是重点。比如我们经过研判得到某股的基本PE应该不低于20倍,该股目前股价是20元,静态EPS 为1元,所以静态PE正好是20倍。明年预期EPS为1.3元,按1.3元计算20倍PE的股价为26元,离目前股价有30%的空间。

现在计算PEG。根据通常的算法,静态PE为20倍,一年的动态盈利增长率为30%,目前PEG=20/30*100=0.667<1,所以目前价格确实被低估。当PEG为1时PE为30倍,对应股价为30元,这是该股内在的价值,但这一基本定位明显高于我们根据PE计算出来的26元。如果确实为30元,那么明年的动态PE为23倍,尽管这并不是一个很高的PE,实际上也确实有可能会到,但超过了20倍的基本PE会使我们增加持有筹码的风险。

再假设后年的预期EPS是1.5元,那么按1.5元计算20倍PE的股价为30元,距目前价位有50%的空间,但时段要延长一年。

再来计算PEG,其中计算盈利增长率的年限改为两年,其复合盈利增长率为22.47%,因此PEG=20/22.47*100=0.89<1。对应PEG为1的PE是22.47倍,相应股价为22.47元,按照后年1.5元的EPS计算动态PE只有15倍,明显偏低,与我们研判的20倍PE明显不符。

以上测算说明两种方法的差异会非常大,实际上两者也没有相同之处。由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还难以摆脱PE定价的模式,因此我们仍然要以PE为主,至于PEG则可

以作为辅助的研判工具。当然,由于我们在研判PE中确定的是基本的股价定位,所以股价在波动的过程中极有可能高于我们的预期,这样就有可能获取额外收益,实际上只要PE研判得当一般我们都能够获取额外的收益。

定性定量和趋势

2011-5-232:13:00潘伟君上海证券报

用来研判市场的因素很多,比如汇率、利率、货币政策、GDP、CPI、IPO、三板市场、国际版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市场,然而有时候也不一定。比如加息,实际上对应每次加息周期市场上涨和下跌的事情都发生过。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呢?

我们注意到这些因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持续性。如果不具有持续性就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比如加息只是加一次的话就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再比如CPI的上涨要连续多个月形成了通胀周期才会影响市场。

如果这些因素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那么市场一定也已经开始反映出这种影响,因此这些因素是否还会继续影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里就有一个量的问题。

量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现在上证指数是2858点,中国经济正处于通胀周期中,那么对应这个通胀周期上证指数应该低到什么点位?甚至我们能否研究出CPI与上证指数的关系方程式?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只是进行定性的讨论,只是在喋喋不休的讨论有还有没有影响,但并没有将这个影响进行量化,这个讨论其实是有些不着边际的。

那么定性分析有用吗?肯定有用,因为它是定量分析的前提,不过当我们根本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的时候这个前提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其实这些因素的定性分析结论早就已经盖棺定论了,比如“汇率上升对出口企业有负面影响”这种定性结论现在就是连没有文化的老太太都知道。因此我们要反思,是否还有必要纠缠于这些结论明显但对于市场分析没有意义的问题,是否应该转换思路把宝贵的时间更多的用在更为实用的市场分析上面。

我们都承认,市场定位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它是可以通过PE进行量化的,所以研判市场就变成了研判PE。而上市公司的业绩又与GDP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又可以通过GDP来推算PE。尽管GDP的增速是不确定的,但政府会进行调控,我们并不需要去考虑政府如何进行调控而只需要知道这个目标就可以了。

这样我们研判的量化过程就是:GDP→PE→上证指数。

今年政府对于GDP增速的调控目标为8%,一季度实际为9.7%,因此调控目标可能过于保守。去年GDP增速为10.3%,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超过三成,所以我们取GDP两倍的增速即16%作为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速仍然是相当保守的,更何况今年GDP的增速很有可能超过8%。

目前上证指数对应的静态PE为17倍,根据上市公司业绩增长16%计算则11年动态P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