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阳明病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91acfc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4.png)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中兽医第七章辨证第四节六经辨证
![中兽医第七章辨证第四节六经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7823ce89bd64783e08122b24.png)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
三阴证
– 太阴证:脾胃虚寒 – 少阴证:心肾阳衰 – 厥阴证:肝肾阳衰,寒热错杂
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正虚阳衰,抗病力弱, 病势衰退;多寒证、虚证;重在扶正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3
– 口燥,咽痛,烦躁不安 – 舌红绛,脉细数
邪入少阴,从阳化热,耗伤津液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6
(2)治法
– 滋阴泻火
(3)方例
– 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 阿胶,白芍 鸡子黄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7
(六)厥阴病证
– 外感病最后阶段,正邪相争,寒热错杂 阴寒衰,阳气恢复,病情好转 阴寒盛,阳气衰绝,病情危重 阴寒盛,阳气未衰,寒热错杂
第四节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 将外感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 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经六 个阶段的辨证方法 东汉·张仲景创立 用于外感病辨证 分三阳和三阴证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
三阳证
– 太阳证:风寒在表,营卫失和 – 阳明证:胃肠功能亢奋 – 少阳证: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反映胆经病变
正邪交争,耗伤津液 蛔得食而动扰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33
(2)治法
– 调理寒热,和胃驱虫
(3)方例
– 乌梅丸 乌梅,蜀椒,细辛 桂枝,干姜,附子 黄连,黄柏 人参,当归
13.07.202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34
(七)六经病的合病和并病
六经辩证之阳明病
![六经辩证之阳明病](https://img.taocdn.com/s3/m/31581e5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3.png)
六经辩证之阳明病一、阳明病定位定性阳明病是三阳的里病系统,人体胃肠系统皆属于里。
阳明病主胃家而统气津。
病位:在三阳之里,此病证反应即病邪引发证候所反应的部位,而不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病性:属于里阳(热)。
病态:属于里实热证,包括里热伴有里实(里热、里结、里燥)的阳明内证和里热而无里实的阳明外证(外热、外结、外燥)。
二、阳明病提纲证条文析义1.条文基本含义《伤寒论》第180条所说的:“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本条是阳明病的提纲,即正阳阳明的主症。
所谓“正阳阳明”,即《伤寒论》第179条所说:“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胃家实:胃家实,就是指里热,既包括阳明腑实证,也包括阳明里热而未结实的阳明外证。
胡希恕先生说:“所谓阳明病就是邪充斥于胃肠之里的这么一种病,这就叫胃家实。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阳明病不仅有因邪入于里伤损津液、胃中干燥而致大便燥结,腹胀腹痛,谵语潮热,盗汗等中下焦的腑实证,即承气汤证;也有邪结上焦的结胸证,即陷胸汤证;还会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燥烦渴的阳明外证,也就是阳明中风证。
胃家实的“实”,是阳明病提纲证的重点。
由《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可知,这个胃家“实”就是胃家的邪热盛实。
这个邪热盛实,既指有热而无积滞的无形实热,又指有热而有积滞的有形实热,但不论是无形实热还是有形实热,都会伤耗津液。
所以,阳明病胃家实涉及三焦的阳明实热。
阳明胃家实还可导致脑病症状,如神昏谵语、直视等症。
“胃家”指胃肠,《灵枢·本输》篇也有论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阳明胃家邪实热盛,肠腑之气不通,热浊上攻扰乱心神则神昏谵语,阳明热盛伤津,津气不荣于目则直视,如《伤寒论》210条所说:“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有关阳明病胃家实对大脑的影响,现代医学也有类似的论述。
现代医学有脑肠轴理论和脑肠肽概念,对脑与胃肠道相互作用的认识及胃肠道影响脑功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阳明病辩证纲要
![阳明病辩证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5bbe4ca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8.png)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阳明病研究将更加深入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阳明病的研究将更 加深入,其病因、病理机制等将得到更加清晰的 阐述。
阳明病治疗将更加精准
未来阳明病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化,根据患者的具 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阳明病预防将受到重视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阳明病的预防将受到越来 越多的重视,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等措 施,降低阳明病的发生率。
注意事项
阳明病来势凶猛,病情多变,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 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阳明病患者应卧床休息,饮 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之品。
04
阳明病常用方剂与药物选择
常用方剂介绍及功效解析
白虎汤
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主治阳明 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 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鉴别诊断
阳明病需与太阳病、少阳病等相鉴别。太阳病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症;少 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主症。阳明病则以高热、大汗、便秘等里实热症状为主 症。同时,还需与其他引起高热的疾病如肺炎、脑炎等相鉴别。
03
阳明病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阳明经证辨证分型
邪热炽盛型
表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 大等症状,治疗以清热生津为主 。
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思路
阳明病辨证不准确
由于阳明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初学者容易出现辨证不准确的情况 。解决思路是加强理论学习,掌握阳明病的辨证要点和鉴别诊断方 法。
阳明病治疗不及时
阳明病病情发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病情恶化。解决思 路是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治疗阳明病。
阳明病方剂选用不当
中医学“六经病证”——阳明腑证
![中医学“六经病证”——阳明腑证](https://img.taocdn.com/s3/m/7bf8cb0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7.png)
中医学“六经病证”——阳明腑证
一、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而致,多系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
其特点是阳热炽盛,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故将其主要病机简要概括为“胃家实”。
由于其邪热内实的病机不同,临床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二、阳明腑证
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日潮热,手足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多因阳明经证江多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以致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而成。
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实热弥漫于经,邪正相争更剧,故潮热日晡尤甚;故四肢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互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战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邪热炽盛,上扰心神,轻则不得眠,重则见谵语,甚至狂乱不了;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芒刺,甚则焦黑燥裂;邪热与燥屎内结于肠,脉道壅滞,故见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急,结而不甚,亦可见脉滑数。
辨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
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均为里实执证,但邪入阳明,弥漫全身,往往先出现阳明经证,邪热持续亢盛,消烁津液,继而导致肠燥便结,最终形成阳明腑证。
故阳明腑证的病情较阳明经证为重。
一般临床所见阳明病腑证多于经证,因为经邪弥漫不能久留,腑邪内结则聚而不行,故张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正病。
解读阳明病
![解读阳明病](https://img.taocdn.com/s3/m/2f6deed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3.png)
4、桂枝加芍药汤方证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 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方解〗在桂枝汤方加量芍药,意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 止痛作用,故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而腹挛痛明显者。 【歌诀】桂枝加芍为建中,表里并病腹满痛。芍药加倍为 缓急,虚劳里急常为宗。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20条:本太阳病,医反下 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 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辅助提纲 ①第182条: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 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有两种情况,即若热结成实,则即有 胃家实的腹证(腑实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这里应注意,热极于里者, 势必迫于外,故阳明病则身蒸蒸而热,此与太阳病热郁于体 表而翕翕发热者有别。热蒸于里因使汗出,汗量多而臭味重, 与太阳中风证的汗出量少而臭味轻者不同。
2、麻杏石甘汤方证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讨论归经】本方证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喘而 汗出,身无大热,为本方应用的主证。
05 传变合并证
太阳阳明,为由于发汗太过,而太阳病证未罢,即形成大便难的脾约证; 少阳阳明,为由于发汗或利小便,少阳证未解,而即见胃中燥烦实证; 正阳阳明,即热结于里的里阳证。
实际也在说:阳明病有3种表现。即太阳阳明者,即指太阳阳明合并病证; 少阳阳明者,即指少阳阳明合并病证;正阳阳明者,即指单纯里实热的 阳明病证。判定阳明病,除了依据胃家实(正阳阳明)特征外,还要依据太 阳阳明合病证及少阳阳明合病证来判定。应当指出,太阳阳明、少阳阳 明相对而言也是阳明病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d05f5c3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2.png)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译文】太阳、阳明两经并病,太阳表症已解,仅只见发潮热,手足微微出汗,大便解出困难而谵语的,是属阳明里实,攻下里实则可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二阳并病,是先见太阳表症,继见阳明里症,治疗必须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凡是表症未罢的,只可小发其汗,切不可攻下,本条虽然也是二阳并病,但太阳表症已罢,全是阳明里实症,潮热,手足漐漐汗出,谵语,都是典型的里实症候,虽然仅是大便难,也应当使用大承气汤。
【原文】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释】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
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
【译文】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阳阳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
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
少阳阳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
【评析】本条讲阳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
本条以三阳阳明冠于阳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阳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阳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阳阳明,又有少阳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阳阳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阳明自家燥实的正阳阳明。
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阳转属阳明,是不切实际的。
少阳阳明是少阳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阳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阳阳明。
如果少阳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阳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阳明,尤其多见于太阳病,并非仅见于少阳。
因此,太阳阳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阳阳明为少阳误治转属阳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二节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二节六经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f132da16a6c30c2259019e40.png)
名称
《素问· 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腹满而嗌干 口燥,舌干而渴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 寒化:脉微细,恶寒蜷卧,下利,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三)影响因素: 六经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 面的因素:即 ①正气的盛衰; ②感邪的轻重; ③治疗的当否。
(四)六经病的发病方式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和感邪的轻重不同, 其发病有直中、合病、并病之不同。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 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主要 由于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引起。
• 3.表热证——温邪袭表,肺卫失宣→辛凉解表→越婢 汤或麻杏甘石汤(银翘散、桑菊饮)。
4.蓄水证
蓄水证――膀胱气化不利——温阳化气行 水——五苓散
5.蓄血证
• 蓄血证——邪热瘀血搏结下焦 • • 轻证----桃核承气汤 治疗:攻下瘀血 • 重证 缓证----抵当丸 急证----抵当汤
6.太阳病兼证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二)证候类型与治法
1.表寒证
表 寒 证
辛 温 解 表
汗出表虚证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汤
无汗表实证
六经辨证之阳明病脉
![六经辨证之阳明病脉](https://img.taocdn.com/s3/m/d6100b0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b.png)
六经辨证之阳明病脉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正邪相争激烈,邪热极盛的阶段,以热盛津伤、化燥成实为特点,故阳明病的性质为里、热、实证。
阳明,包括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经及其所属的胃与大肠二腑。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循挟车,经耳前,上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循胸腹而至足。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循手臂外侧前缘上行至肩,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足阳明胃腑,与脾同居中州,以膜相连,且有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其性喜润而恶燥;脾主运化、传输精微,其气以升为健,其性喜燥而恶湿。
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手阳明大肠腑与手太阴肺,经脉相互络属,存在于表里关系。
大肠主传化物,排泄糟粕,又须依赖肺气的粛降、脾气的布津和胃气的降浊。
可见,只有阳明、太阴相济为用,才能完成水谷的收纳、腐熟、吸收、排泄的整个过程。
阴阳之气昌盛和顺,则水谷代谢正常,水谷精微就能奉养周身,化身气血,故《素问。
气血形志篇》有“阳明常多气多血”的说法。
阳明病的成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他经传来,如太阳失治误治,津伤化燥,邪传阳明者,称为“太阳阳明”;而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等法津伤化燥专属阳明者,称为“少阳阳明”;也有太阴病脏邪还腑、里病达外、阴证出阳,见大便结硬而成阳明病者。
二是本经发病,多因素体阳盛,或有宿食,或为燥热所感,病邪直从阳明化燥成实,称为“正阳阳明”。
由于阳明多气多血,其气昌盛,故邪入阳明,多正邪斗争激烈,而表现出一派大热大实之象,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高度概括了阳明病热盛、津伤、化燥、成实的病及特点。
阳明病主要分为热证与实证两类。
阳明热证,以邪热弥漫、胃热炽盛为主,可见身大热、多汗、烦渴、脉浮滑或脉洪大等。
若阳明经热误下,使邪热留扰胸膈,可见心中懊憹;阳明经热误下,使下焦阴伤,邪热与水相结,可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法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a1be8e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7.png)
THANKS
感谢观看
阳明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阳明病证辨识
阳明病是外感病的里热实证阶段,表 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 状。
治疗原则
清热生津,通腑泄热。选用白虎汤、 承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少阳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少阳病证辨识
少阳病是外感病的半表半里证阶段,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症 状。
治疗原则
和解少阳,扶正祛邪。选用小柴胡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六经辨证施治
太阴病辨证
腹满时痛、自利不渴,舌 淡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 湿为主,如理中丸等。
少阴病辨证
脉微细,但欲寐。治疗以 回阳救逆、滋阴降火为主 ,如四逆汤、黄连阿胶汤 等。
厥阴病辨证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 热、饥而不欲食,脉弦细 。治疗以寒热并用、攻补 兼施为主,如乌梅丸等。
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01
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六经辨证法,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
一致性,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02
将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与科技手段引入六经辨证中,推动中医诊
断学的现代化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需求。
弘扬中医文化
03
六经辨证作为中医经典理论之一,其发展和创新有助于弘扬中
医文化,提升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太阴病辨证
带下病、妊娠呕吐等,治疗以温中散 寒、健脾燥湿为主,如理中丸、香砂 六君子汤等加减应用。
少阴病辨证
闭经、不孕症等,治疗以滋阴降火 、温补肾阳为主,如黄连阿胶汤、 右归丸等加减应用。
厥阴病辨证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治疗以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主,如乌梅 丸、温经汤等加减应用。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六经辨证概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六经辨证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3049ba96941ea76e59fa041b.png)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六经辨证概要六经辨证的含义: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三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因风寒侵袭人体,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肌肤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若邪气循经入腑,则发生太阳腑证,包括蓄水和蓄血。
(一)太阳经证含义: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脉证特点: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分类: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1.太阳中风证含义: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或鼻鸣,干呕。
审证要点:恶风,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含义: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郁,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审证要点:恶寒,无汗,身痛,脉浮紧。
(二)太阳腑证含义: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分类: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含义: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等。
审证要点: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
2.太阳蓄血证含义: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鞭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审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
二、阳明病证含义: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中医诊断-四诊与辨病、辨证的综合运用
![中医诊断-四诊与辨病、辨证的综合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dedfb949172ded630b1cb6bf.png)
表现:
1、血分实热证:(病及心肝,热盛动血动风)
2、血分虚热证:(病及肾肝,阴伤内热动风)
五、卫气营血的传变
传变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轻转重 传变方式
1.顺传:指温热病邪循卫、气、营、血的次序 传变。标志着邪气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 2.逆传:指温热病邪不按上述次序及规律传变。 具体表现:一是不循次序传。二是不按规律传。
二、阳明病证
(一)阳明经证 概念: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经,肠中燥屎
未结所表现的证候。(“胃家实”) 表现:(四大症) (二)阳明腑证 概念:为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
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痞、满、燥、实
三、少阳病证
概念:邪犯少阳胆腑,正邪交争,枢机不 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为半表半里证。
概念:温热之邪侵袭上焦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 包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 概念:外感风邪,营卫失调所表现的证
候。 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
浮缓或鼻鸣干呕
(一)太阳经证
2、太阳伤寒证: 概念:寒邪侵袭,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
现的证候。 表现: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喘, 脉浮紧。 3、鉴别: 太阳中风证:风邪袭表,营卫失调 太阳伤寒证:寒邪束表,卫阳被郁
三阴病证:病位偏里在脏、正气不足、病势虚弱者
六经辨证是以阴阳为纲
一、太阳病证
概念: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类型: 太阳病证
太阳经证
太阳腑证
太阳
太阳 蓄水证 蓄血证
中风证 伤寒证
一、太阳病证
(一)太阳经证: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邪 正相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诊断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06104c5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a.png)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诊断疾病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辨证则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六经辨证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六经所属的证候,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趋向以及六经之间的传变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太阳病。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邪多在体表。
其主要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
太阳病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太阳中风证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太阳伤寒证则表现为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
比如,一个人在吹风受凉后出现了头痛、发热、怕冷、身上没有汗,而且脉搏跳动比较紧,这就很可能是太阳伤寒证。
通过这些症状的辨别,可以判断病邪在太阳经,治疗上多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
阳明病多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病邪多在胃肠。
主要症状有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
阳明病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表现为身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阳明腑证则表现为潮热、谵语、腹满痛、大便秘结等。
例如,一个人高热不退,大汗淋漓,极度口渴,脉搏洪大有力,这可能是阳明经证。
而如果一个人午后定时发热,胡言乱语,肚子胀满疼痛,大便不通,那可能是阳明腑证。
治疗阳明病,经证多采用清热生津的方法,腑证则多采用攻下泻热的方法。
少阳病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症状较为复杂。
常见的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
比如,一个人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觉得热,嘴里发苦,咽喉干燥,头晕目眩,两侧胁肋部胀满不适,没有食欲,心情烦躁,容易恶心呕吐,脉搏弦细,这可能就是少阳病。
治疗少阳病,多采用和解少阳的方法。
太阴病多为脾胃虚寒证,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沉缓而弱等。
中医的六证辩论
![中医的六证辩论](https://img.taocdn.com/s3/m/b141aa9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6.png)
中医的六证辩论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
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
六经辨证:阳明病
![六经辨证:阳明病](https://img.taocdn.com/s3/m/7f8eeb9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5.png)
六经辨证:阳明病
阳明病症是外感热病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病邪已由寒化热,病位也由表入里,主要在阳明经及肠胃,主要临床表现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不大便,腹胀痛等。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阳明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阳明腑证:本证是里热炽盛,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所致的病症。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尤以日哺潮热,大便不通为主要见症。
阳明病为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随着病程的进展,若正气出现不足,病邪亦逐步消退,可向少阳病发展。
2)阳明经证:本证是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脉洪大,舌红,苔薄白或薄黄。
也有归纳为“四大症”的,即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病机分析:本证以热邪充斥阳明经为特征。
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故壮热;热盛迫津外泄则汗出;病邪已由寒化热,由表入里且里热炽盛,故不恶寒反恶热,不恶寒是区别太阳表证与阳明里证的主要标志;热盛伤津则烦渴;里热炽盛,邪正斗争激烈,故脉洪大,表示病还在继续发展;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均为邪在气分,里热炽盛的征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
本证当与太阳中风证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汗出等症状,其主要区别是有无恶寒这一症状,恶寒者为表证未解属太阳中风证,不恶寒而反恶热者为本证。
辨证注意点:本证属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四大症”,在排除表证的前提下即可诊断。
中医诊断 六经辨证(新)
![中医诊断 六经辨证(新)](https://img.taocdn.com/s3/m/4c4c28eaf705cc17552709b7.png)
位置——阴经之尽,阳经之始,阴中有阳
厥阴 生理——主司阴阳之气的交接
病理——病至厥阴,势必干扰阴阳出入和交接之
机,产生阴阳逆乱、变化多端的病变。
厥阴病特点
阴阳对峙 寒热错杂 厥热胜负
上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临床表现】
下寒——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六经病证的传变
(一) 传经:由某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
【含义】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特点】 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为里虚寒湿证。
脾胃虚寒,寒湿凝滞,阻塞气机 时腹自痛(腹痛时发)
寒湿犯胃,胃失和降 呕吐
【临床表现】 中阳不振,脾失健运 食不下(食欲不振),自利(腹泻)
三、少阳病证
半表半里证 为邪犯少阳胆经,枢机不利,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邪热侵犯少阳胆腑,胆热上炎灼津 口苦、咽干、目眩
临床 表现
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盛则发热 邪郁少阳,经气不利 胸胁苦满
寒热往来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默默不欲饮食,欲呕
邪在少阳,气不条达 脉弦
小柴胡汤
特点
只有无形邪热
白虎汤
大热 邪热炽盛,充斥表里
大汗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
四大症 大渴 热盛及汗出伤津
【表现】
脉洪大 阳热亢盛,正邪剧争
面赤
热盛,气血沸涌
心烦
热扰心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内传阳明或本经自病而起邪热炽盛,伤津成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基本特征。
病位主要在肠胃,病性属里、热、实。
根据邪热入里是否与肠中积滞互结,而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阳明经证,是指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 肠中并无燥屎内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又称阳明热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或见手足厥
冷,喘促气粗,心烦谵语、舌质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临床特征。
邪入阳明,燥热亢盛,充斥阳明经脉,故见大热;邪热熏蒸,迫津外泄故是大汗;热盛煎熬津液,津液受损,故出现大渴引饮。
热甚阳亢,阳明为气血俱多之经,热迫其经,气血沸腾,故脉现洪大;热扰心神, 神志不宁,故出现心烦谵语;热邪炽盛,阴阳之气不能顺接,阳气一时不能外达于四末,故出现手足厥冷,所谓“热甚厥亦甚”正是此意; 舌质红、苔黄腻皆阳明热邪偏盛所致。
阳明腑证:阳明腑证,是指阳明经邪热不解,由经入腑,或热自内发,与肠中糟粕互结,阻塞肠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又称阳明腑实证。
临床是症以“痞、满、燥、实”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日哺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 或腹
中转失气,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多厚黄干燥,边尖起芒
刺,甚至焦黑燥裂。
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较经证为重,往往是阳明经证进一步的发展。
阳明腑实证热邪型多为日哺潮热,即午后三至五时热较盛,而四肢禀气于阳明,腑中实热,弥漫于经,故手中汗出;阳明证大热汗出;或误用发汗使津液外泄,于是肠中干燥,热与糟粕充斥肠道,结而不通,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夭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夭,则腹中夭气频转。
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出现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
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苔黄干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
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又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六经辩证之少阴病证与厥阴病证
少阴病证,是指少阴心肾阳虚,虚寒内盛所表现出的全身性虚弱的一类临床证候。
少阴病证为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
病至少阴,心肾机能衰减,抗病能力减弱,或从阴化寒或从阳化热,因而在临床上有寒化、热化两种不同证候。
少阴进化证:少阴进化证,是指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而阳气衰弱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证候分析】阳虚失于温煦,故恶寒倦卧,四肢厥冷;阳气衰微,神气失养,故呈现“但欲寐”神情衰倦的状态;阳衰寒盛,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见脉微细;肾阳虚无力温运脾阳以助运化,故下利清谷; 若阴寒极
盛,将残阳格拒于上,贝y表现为阳浮于上的面赤“戴阳”假象。
少阴热化征: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病邪从火化热而伤阴,致阴虚阳亢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口燥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热灼真阴,肾阴亏,心火亢, 心肾不交,故出现心烦不寐;邪热伤津,津伤而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心火下移小肠,故小便短赤;阴伤热灼,内耗营阴,故舌红而脉细数。
厥阴病证
厥阴病证,是指病至厥阴,机体阴阳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所表现出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临床证候。
为六经病证的较后阶段。
厥阴病的发生,一为直中,系平素厥阳之气不足,风寒外感,直入厥阴;二为传经,少阴病进一步发展传人厥阴;三为转属,少阳病误治,失治,阳气大伤,病转厥阴。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证候分析】本证为上热下寒,胃热肠寒证。
上热,多指邪热犯于上焦,此处应包括胃,患者自觉热气上冲于脘部甚至胸部,时感灼痛,此属肝气挟邪热上逆所致;热灼津液,则口渴多饮;下寒,多指肠道虚寒,此处亦应包括胃。
胃肠虚寒,纳化失职,则不欲食;蛔虫喜温而恶寒,肠寒则蛔动,逆行于胃或胆道,则可见吐蛔。
此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