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心法以中碰中
太极拳的“中心”与“重心”
太极拳的“中心”与“重心”练习太极拳必须要弄清楚“中心”与“重心”的关系。
重心的掌握对走架对敌至关重要,重心的作用在稳定。
然而重心的运用又须以中心为主宰,先辈言:“重心若不依于中心,重心将无所寄托,”且易反将被人所用。
中心,在几何上指和周围的距离相等的位置上,对称的那个对称中心。
也是太极拳上讲的中心,又特指劲源上的中心点,牵或发这个点,令其处于劣势。
重心,指物体处于任何方位时所有各组成支点的重力的合力都通过那一点。
重心在下,中心在上。
重心有顶力,中心则没有顶力。
中心是活的,不是什么固定的地方;重心是稳定的,一般在定位。
中心和重心有时是一致的,中心有时在重心之侧。
太极拳中的发劲,看似拳掌外形之劲,实则是身之中心所发之劲。
若非中心所发,局部之力则易于涣散,也易为人所制。
若再以中心运用重心,合而为一,则所发之劲沉而厚重,敌极易被摧,而己身则稳如泰山。
须辨彼之中心与重心。
发劲打“重心”,则易顶,阻力较大,且收效甚微。
如果击发“中心”,再以意念穿过对方身体,向中心点后发劲,则清脆而省力,能把对方抛跌较远。
先辈言:“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得中。
”得中的中,就是中线、中心的意思。
是说行工走架中,以身体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强调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身体的起伏(除向下及跳跃动作外)来借力,左右手臂各管身体的半边而不可随便逾越,双手不论如何动作,仍须一手护住自己的中线。
实战较技中,守住自己身体的中线,而极力的控制对方身体的中线,也就是控制了对方的重心,使其转动不灵,陷于被动状态。
得中和“守中用中”同理。
人体的中心在躯干脊柱腰胯之中,裆劲下沉即言重心。
四肢为重心所寄,发出之劲,由丹田而出,达于全身。
在手法上,则出手即为重心之运用,须处处稳住中心,保持重心。
沾粘点上的中心是不固定的,取决于功夫大小,姿势的差异。
搭手分五行,守住中,看住四方,其中一方给他顶住就是“重心”,旁侧就是“中心”。
恩师形象的比喻为“守住洞口”,简而扼要。
太极拳九字诀
太极拳九字诀
太极拳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娱乐功能、教育价值等于一身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武术。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九字诀。
太极拳九字诀
打太极拳九要:敬、静、定、慢、匀、柔、圆、松、整。
悟其要韵之。
太极九字敬为首,敬事敬师敬道友。
敬事乐群方能道,敬人人敬人更高。
太极神功须守静,洗心涤虑浊徐清。
以静制动动犹静,动静互根妙始生。
不偏不易为中定,气沉势稳心灵明。
虚实变化定中发,意守丹田功夫深。
毋骄毋惰事从容,慢练潜修日日功。
抽丝挂线能贯串,冷快绝伦在慢中。
轻灵贯串在均匀,行云流水一气成。
九曲连珠不断续,平稳均衡病不生。
行拳最忌僵拙力,专气致柔须谨记。
粘连黏随不丢顶,以柔克刚最神奇。
太极原是一圆圜,左旋右转本无边。
妙手一着一太极,乃乘千钧不可沾。
习拳一生都求松,松透乃得力世功。
软弱并非松之过,万劫不复在其中。
太极讲求一个整,完整一气力千钧。
内外相合上下随,身心术德全赖君。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拳术,只反映道家思想,事实上,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心法1 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心法2 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 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很少有文字的记载,对于很多的言论,永远都无法表明太极拳内功的真正意思。
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
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一、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怎么样才能在练拳的时候,做到周身一家呢?其实,先人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当你的意念和百会穴相联通,你自然就会觉得自己的气息和内力变得不一样。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
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二、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
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调整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调整太极拳的内功心法调整内功心法的修炼主要是对神意气形的身心锤炼,这种锤炼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身心调整,使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形体动作)从杂念纷呈的“五马分尸”和“四分五裂”状态,进入内心宁静(心中一静)、意识专一(专注一方)、气血通畅(气遍周身)、形体放松(松稳慢匀)的境界。
如何做到这这些呢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养过程——“修”是修正、修改、修复不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养”是培养、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这个过程要贯彻太极拳锻炼的始终,这其中,身心调整是进行内功心法修炼的前提条件。
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调整1.无中生有。
许多人都知道无极生太极这句话。
但是,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呢所谓无极者即“无”,所谓太极者即“有”,无极生太极即“无中生有”之意。
此外,道家所说的“无极”也有身体的意思。
身体这个无极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就是“无”。
如果这个“无”有了运动,比如,我们的心(头脑)发出指令,所谓的“心为令”——念头(意念)一动,这就是太极的动,也就是身体里边有了“有”,这个“有”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发韧点)意(意念)气(内气和外气)的变化及运动。
这就是无中生有。
这个“无中生有”也是指太极拳爱好者通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而产生一种特异能量、一种新生物质的过程——太极拳老前辈所说的“身上有了东西”,或者说“功夫上身了”——通过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导引这种特异物质的产生和聚积过程,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
无中生有乃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总纲。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调整2.神为主宰。
太极拳强调神为主宰。
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发轫点。
比如,做任何太极拳的过程必须做到松散通空。
意念想“松散”、想“通空”等都是神为主宰,也就是意念在里面起主导作用。
主宰就是要发挥主导的作用——让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意念的发轫点做主人、发指令。
太极拳的中和之道(上)——从太极拳的守中用中体悟中和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 中有很丰富 的 即事理 ,事理皆拳理 ,拳理即道 道德思想 , 中庸 ” “ 其“ 、 中和” “ 理 )变通拳理看世事, 、中 , 看遍世间再 正” 中道” 的“ 思想是儒道两家的核 回味拳理 和人生 。 心。 儒家从“ 天道与人道一体” 观念 从“ 中” 守 正直 的形 架 , 到 出发, 注重血缘人伦关系和宗法制 头 顶悬意 的 中线平 衡 , 人生 事物 看 度 , 性善论” 以“ 为主线 , 强调人与 的中和之道 。
在当代老少皆宜中外皆知的太极拳风靡世界时我们让太极拳学的文化内涵不要只蕴含在太极拳的门规戒律拳术人物和拳术风格三个方面而是走出拳家拳架和练拳者透过拳家看为人为人看修养修养见功夫通过拳架知拳理拳理即事理事理皆拳理拳理即道理变通拳理看世事看遍世间再回味拳理和人生
太 极 天 地
太极拳昀 和 巾
— —
从太极拳的守中用中体悟中和之道
形正的第一要求头正, 头顶悬 戒律 、 拳术人物和拳术风格三个方 定 ”有 中定 就有 了一切 , 如李 派 分开。 , 正 不可左右歪 ■■● 面, 而是走 出拳家、 拳架和练拳者, 太极传人张绍堂先生说 :一身辗 意。即头为一身之主, “ 前俯后仰。头顶中心, 微微领起, 1 9 周身无处不太极 。太极 斜, 透过拳家看为人 ( 为人看修养, 修 转不离 中, 第二要求脊正, 脊为 养见功夫)通过拳架知拳理 ( , 拳理 围绕中定运 , 万法皆由中定生。 太 谓之虚领顶劲。 ”
是 思想方 面 的影 响 。 胎于道 教 内丹 承周易八卦理论 和阴阳五行说的 三教圣 人 之根本 心法 , 中 国文化 脱 的核心议题。 我们更重视道之祖师 术动功的太极拳 , 在千百年的传承 观念, 运用在诸道术之 中。金木水
太极拳技击原则
太极拳技击原则太极拳技击原则导语:太极拳技击的原则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以静制动,二是以柔克刚,最后是以顺避逆,下面我们具体学习一下。
太极技击的三大原则一、以静制动太极拳之静,乃动中之静,包括心理与生理两方面。
心理之静,指任敌千变万化,我只以镇静应之。
惟心静才能分明敌劲之来龙去脉,我才能乘其虚而攻之。
在瞬息万变的技击情况下,我应始终保持自身重心的稳定,此即生理之静。
在保持自身静的同时,应千方百计破坏对方心身的平衡,以利我之出击。
以逸待劳,劲不虚发,是以静制动原则。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一动无不动,是一项完美的全身运动,学习技击就要全身运动协调,在实战退进有度。
二、以柔克刚太极技击系用随敌劲伸缩而不含抵抗之柔劲,它对任何加于我之力,抱定不顶抗态度,而是予以走化,使之落空,然后引出对方弱点,运用合力的原理发劲,从而收到以柔克刚以小胜大的技击效果。
以柔克刚之理在于刚劲是有限的.,以刚应刚,则力弱者败;柔劲是无限的,敌力无论如何强大,我均以柔劲化之,则敌力于我何用?三、以顺避逆太极拳运动由无数圆圈组成,圆运动以逆来顺受技法避免了敌加于我的任何直接打击。
因直来之力与我之圆相交,我旋转使力成斜角而分散,减退之程度与斜角之大小成正比,故走化甚省力。
练习太极技击要学会化劲,很多人喜欢用劲,但是在实战中若能将对方的劲化为自己的劲,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我还用粘随把敌套入我之圆圈,使其手足如被网所缠缚,进退不得。
太极拳之圆圈运动奥妙无穷,但得之非易。
初练时大而笨,继则小而活,终则有圈之意,无圈之形,出手尚未见其转圈,敌已跌出,即化与发于刹那间已告完成。
太极技击的制胜技巧以高打矮,多用劈勾当敌人个子比我矮了一小截,或者敌人个子与我相当的潜伏进身时,应多用劈拳或勾拳往往可以一击必杀,成为制敌法宝之一。
“翻身撇身捶”的右拳是个劈拳,松腰落胯的带动右拳自上往下劈挂。
快架的“翻身撇身捶”比大架的“翻身撇身捶”用劲用法明显。
“双峰贯耳”的左拳、右拳是勾拳相合之势,在拳架中是假设打上面的耳部,技击实战中可灵活变化用来击打中面,要领是松腰转胯的带动拳头由外侧往内中勾打。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1 、概要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门外汉。
2、浅解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
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
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
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
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神,指眼神。
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
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
呼吸深沉,也正是古人所说的“吐纳术”。
太极拳的基本口诀
太极拳的基本口诀武术教学,特别是太极拳教学,是非常艰难的一个过程。
要在这个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就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方法。
口诀口令的运用,就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基本口诀。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基本口诀太极拳的基本口诀(一)、秘授歌无形无象。
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秘授歌》是唐人李道子所传,反映了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所能印证的八种功夫境界。
修炼太极拳的关键就是锤炼平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阴面的东西,即神之虚灵、意之专一(专注一方)、气之内外(内气和外气)混化,积攒出功夫。
“无形无象”就是这种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
太极拳每招每式中的内功心法和专门的内功修炼法、太极松腰、太极球等松散之功、意气之功的修炼,其目的就是使周身内外上下、整个皮肉筋脉被意气滋润,练至似乎没有了形体存在的感觉,即无象无象了。
“全身透空”指无形无象的内外之气沁润躯体内外,畅通无阻,进入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形成“混元一体”的整体功夫之象。
张三丰讲:“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应物自然”是对有功夫之人的一种描述。
内功修炼有素的人,神意清净虚灵,无所挂碍,从不分辩,无私无欲,但又清澈明了,什么都知晓。
如此之人,自己练太极-拳8,1-既能知晓自身之神意气和大自然之花草树的互动信息,又能感觉内外混元时自身所形成的鼓荡和裹携状态;推手时,对方神意刚刚萌生、形体还未及起动,则自身已随感而应、随机而动,不早不晚恰到好处。
有此功夫的人对万事万物都能做到不贪、不执、不欲,只有这样才能应事接物不迷凡、不动心,情绪不起伏,自己的心性不仅能清静无为,而且能凝神聚气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养。
“西山悬磬”者,西山比喻清静世界、神意发轫之所在;“悬磬”即空悬,要虚其心。
虚到什么程度?像庙里的磬,一碰即口向。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2017年太极拳心法太极拳是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有店铺为大家分享2017年太极心法,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
如身法正确,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
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
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讥。
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
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
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拳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
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
千万不可自作聪明。
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
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注:即为曲池发劲),此乃意会而不是能言传者。
学者要细心体味之,不可拘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背脊)直也。
吊裆,裆气由尾閭向上提(注:尾闾后翻)也。
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驼背,以致肺部受伤。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
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
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注:即为拳意上手),则进步更速。
倘每次一趟,日练十余趟也无用处。
如年老活动血脉者,不在此例。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沾)连黏随之妙。
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两臂模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
惟进步较慢。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
对方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立坐卧,皆可行功。
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是检查一个拳手的考验,是衡量太极技击家功夫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要精通一门太极拳,并且要融合多家拳术精华。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是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的精髓,它集合了古代中医治病原理及古代文明。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
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练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而太极内劲则是刚的一面,太极拳内劲质量是刚,不是僵硬、蛮、呆的拙力。
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
”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
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
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
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
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
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
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
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
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心法手法和步法
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心法|手法和步法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
下面将介绍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心法、手法和步法,希望大家喜欢!武式太极拳身法武式太极拳身法练习的法则是“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明”。
当练习者学会架式后,这些法则怎样才能上身,就成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早在《太极拳解》中说明:“先在心,后在身”。
武禹襄胞兄武秋瀛在《打手论》中指出:“心知才能身知,身知胜于心知”。
也就是说以上的身法练习法则,必须心理先能明白,然后方可逐渐练到身上。
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用虚实图将涵胸、拔背身法形象地在“胸”字上用一弧线来描绘。
也就是说只要能正确的掌握了涵胸,那么自然就可拔背。
他还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里说身法怎样才能上身。
“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
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真概括“练太极拳有三层意思,出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
使动作缓慢优雅,细心体会身法要领。
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郝月如在《身法要点》一文中对涵胸、拔背解释为:“何谓涵胸?曰: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涵胸。
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
何谓拔背?曰: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郝少如在《武式太极拳》一书中的《节序兴例及身法要领图解》中,用图的方式注明,在“胸“字上画一弧线说明为涵胸,在弧线上方向上画一箭头为拔背,该图较李亦畲《虚实图》更为直观,使人易懂,并在图下有身法要领注释:“涵胸,心以上为胸,胸既不可挺,亦不可凹,而要往下松,两肩胛微向前合,谓之涵胸。
能涵胸者,才能以心行气。
拔背:由腰际(命门处)一分为二,意往上拔,至两肩中间的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胛要领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拳心法口诀太极拳24句心法口诀学太极拳,初学的学员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操之过急。
下面是太极拳24句心法口诀,为大家提供参考。
“太极拳”秘传之心法24句口诀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
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
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
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
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太极拳修炼五字诀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
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
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
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
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
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
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
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於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
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
举手不可有呆像。
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
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
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
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
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
太极拳九诀
太极拳九诀太极拳九诀一、全体大用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着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风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二、十三字行功诀1、十三字:“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2、口诀: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按手用着似颠倒,二把采住不放松。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
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
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三、十三字用功诀逢手遇掤莫入盘,黏粘不离得着难。
闭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掤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精难。
四、八字法诀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掤莫让先。
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惊弹走螺旋。
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方法
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方法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方法太极拳属于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修炼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那么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方法有哪些呢?太极拳教学有详细的讲解,现代人练习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下面随着太极拳意念学习一下吧!以下仅供参考!太极拳的意念运用方法太极拳主张用意念带动身体四肢,修炼太极拳能锻炼灵活的大脑思维,练习太极拳用意念引导四肢。
在内丹学中将“意念”称之为“黄婆”,但这种意念绝非杂念,而被定性为“真意”,相当于唯识学中的末那识。
武术中的意念运用多与气功有相似之处,追求热、胀、麻等生理效应。
内家拳修炼之始自然也离不开此类的臆想,但久而久之,极易生患。
有一位给我划过拳架的太极拳老师,因为非常强调用意行拳,且走架极慢,所以导致气滞成弊,才过五十岁就患上了三叉神经炎、静脉曲张、高血压等病症,健康状况尚不及常人,寿禄亦不高。
初学太极拳要学会如今以及放松身体,这样才能启发意念,在意念的作用下,使身体协调运动。
一、意既“媒”也有读者来信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应该是心意六合拳?还是六合心意拳?我认为两者皆有道理,姬祖师精六合大枪,又入少林习心意把,将两种功夫糅而化之,如称之为六合心意拳,则是以六合之理统领心意把;如称其为心意六合拳,则是以佛家典籍《俱舍论》的唯心理论主宰六合拳学。
心意拳谱上强调要在心意上下工夫,而束展、对挣拔长,丹田的转动,一枝动百枝摇等练法,其实都是《易筋》、《洗髓》二经的衍生功夫。
近百年来注释《易筋》、《洗髓》二经者不下数十家,但多是在用意上着笔,尤其以周潜川先生为著。
意念是一种无形之力,上世纪80年代气功热时,有科研人员通过反复实验发现:人经过特殊的训练,可以运用意念控制体温、心率。
现代量子力学也证明,人的意念对物质的最基本结构有影响作用,并将这种作用称之为“海德堡的测不准原理”。
太极拳最重视意念活动,全神贯注练习太极拳,能使大脑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缓解大脑疲劳,修复病灶。
内家拳中最强调用意的首推太极拳,杨澄甫将“用意不用力”列为“太极拳术十要”之六:“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练习的心法、意念和重点
太极拳练习的心法、意念和重点1、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2、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3、“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4、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5、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6、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7、「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8、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
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9、我们经常说「松沉」。
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
然后,右边沉,左边升。
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10、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
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11、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拉。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
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12、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跨扩膝,手上劳工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13、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这点我做的不好,总是赶拍似的。
)14、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15、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
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
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李雅轩太极拳心法精要
李雅轩太极拳心法精要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
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
如这样又刚又柔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日子久了,会将身体练成为一种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间也起了一种僵肉的”胚胎”,有了这种“胚胎”,就一辈子去不掉了。
有了这种情形,他的神经感应也必然非常迟钝。
练大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太极拳的练习要保持纯正的风格,这个风格是在大松大软中落实的。
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后摆、袖子,都提不顺。
只有提领子才顺,一提领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顺地提起来了。
这衣服是垂下、松软的,也是整体的。
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样。
太极拳练习到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太极拳的练习好比伞的撑开。
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
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
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
太极拳练习松软的情况与此类似。
”“揣思摩像”,我当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杨老师打拳推手的神气,便觉功夫有进步,如长久不见老师了,练拳就找不到味道了。
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对的。
对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随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盈,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
不过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
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
太极拳心法探秘以中碰中
太极拳心法探秘以中碰中汪永泉老师幼年随父跟杨健侯学习太极拳,拜杨澄甫为师,又常受杨少侯的指教,得到两代三位大师的真传。
经过几十年的修炼,太极功夫造诣高深,有继承,有创新,对传承、发展杨式太极拳作出贡献。
汪传杨式太极拳以下简称“汪传”很有特点,他留下的宝贵遗产有待发掘、传承、弘扬。
汪老师说:“学习一种拳术,跟一个老师学拳,都要先了解其特点,抓住特点,才能学得好、学得快。
”“汪传”特点很多,方方面面,各个层次都有,需要先抓住“他传”所缺少的、主要的特点。
汪老师太极功夫高超,主要表现在:不论对方身形、手势、姿势、来力如何,只要一接手,立即把对方弹击出去,正如通常所说的,“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对方“如钱投鼓,如球碰壁还”。
特点是被击发的人不感到肌肤疼痛,有时还觉得舒畅。
在交手过程中,不发生强力“顶牛”,互相撕扭、拉扯、推杵等较力现象。
现略举数例。
汪劝说一青年按顺序排队,对方举扁担迎面打来,汪一接招,立即把他弹抛出两米以外。
汪坐在饭铺吃饭,不接受小贩强卖花生瓜子,对方举手就打,即刻被汪反击出两排饭桌之外。
笔者曾见,汪坐在藤椅上,屈两小臂在胸前,前后摆动腕手,把对面听劲的人弹击出两三米远。
汪坐在椅子上,来访的人在对面站定骑马蹲裆式。
汪抬一只手臂,用两指点弹对方上臂外侧,使他横跳出两步远。
这体现出杨少侯用两指弹人的功夫。
汪老师这种功夫是他高超的各种劲法集中的体现,他总的概括为:以“中”碰“中”。
——以自己的神、意、气的中心,碰击对方的中心。
不是直接碰,而是通过气球去碰。
这里有二个要素:一个是“中”——神、意、气运行最后击打的“靶的”;是神、意、气运行的方式——气球。
二者都具有不同于“他传”的特点。
碰“中”是“汪传”技击的特点。
“中”是击打对方身上的一个特定的点。
技击要想取胜,选择打击的点十分重要。
打哪个点,武术界有不同的路数。
如有人主张对方哪里紧就打哪里。
“汪传”从把对方视为一个整体考虑,认为打对方身上一个特定的点能有效地打动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心法以中碰中
太极拳心法以中碰中
太极拳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太极宗师对心法已有深入的研究,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太极心法以中碰中。
汪老师幼年随父跟杨老师学习太极拳,拜杨澄甫为师,又常受杨少侯的指教,得到两代三位大师的真传。
经过几十年的修炼,太极功夫造诣高深,有继承,有创新,对传承、发展杨式太极拳作出贡献。
汪传杨式太极拳(以下简称“汪传”)很有特点,他留下的宝贵遗产有待发掘、传承、弘扬。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跟一个老师学拳,要先了解其特点,抓住特点,才能学的快,太极拳的特点非常的多。
汪老师太极功夫高超,主要表现在不论对方身形、手势、姿势、来力如何,只要一接手,立即把对方弹击出去,正如通常所说的,“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对方“如钱投鼓,如球碰壁还”。
特点是被击发的人不感到肌肤疼痛,有时还觉得舒畅。
在交手过程中,不发生强力“顶牛”,互相撕扭、拉扯、推杵等较力现象。
现略举数例。
汪劝说一青年按顺序排队,对方举扁担迎面打来,汪一接招,立即把他弹抛出两米以外。
汪坐在饭铺吃饭,不接受小贩强卖花
生瓜子,对方举手就打,即刻被汪反击出两排饭桌之外。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练习武术就要掌握太极心法,心法是习武的关键,也是核心,没有心法,武功再高,也是不堪一击。
笔者曾见,汪坐在藤椅上,屈两小臂在胸前,前后摆动腕手,把对面听劲的人弹击出两三米远。
汪坐在椅子上,来访的人在对面站定骑马蹲裆式。
汪抬一只手臂,用两指点弹对方上臂外侧,使他横跳出两步远。
这体现出杨少侯用两指弹人的功夫。
汪老师这种功夫是他高超的各种劲法集中的体现,他总的概括为以“中”碰“中”。
以自己的神、意、气的中心,碰击对方的中心。
不是直接碰,而是通过气球去碰。
这里有二个要素,一个是“中”神、意、气运行最后击打的“靶的”;是神、意、气运行的方式气球。
二者都具有不同于“他传”的特点。
碰“中”是“汪传”技击的特点。
“中”是击打对方身上的一个特定的点。
技击要想取胜,选择打击的点十分重要。
打哪个点,武术界有不同的路数。
如有人主张对方哪里紧就打哪里。
“汪传”从把对方视为一个整体考虑,认为打对方身上一个特定的点能有效地打动他。
击一点而动其全身,有“四两拔千斤”的功效。
“汪传”称这个点为“中”。
“中”是“中心”的简称。
中心这个词的本来含意是“跟周围距离相等的位置”。
太极拳的“中”,属内功范畴,有特殊的内涵。
它是神、意、气的中心,发劲之本源。
对方的中心在劲源上,是劲源上的一个特定的点。
视对方劲源为一个球体,球面上有阴、
阳、虚、实之分。
上面有若干点,顶点是阳、实,有阻力,称为重心。
顶点周围是阴、虚,没有阻力,中心就在其中。
汪老师提出,要分清中心和重心,不能稀里糊涂地发劲儿。
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中心和重心的区别,这是汪对技击功法的发展。
中心不是固定的,中心在劲源上。
劲源因对方的身形、手势、姿势、功力的不同,而位置不固定,中心,当然不会是固定的。
中心存在在一定的范围内,大体在对方脊柱前后的两条虚线上。
发劲儿要击发中心之侧。
汪老师说:“意念在对方的‘中’奔向上死点或下死点。
”“拿到‘中’以后,击发上死点或下死点。
”
“发劲儿技击的点不外有四种,对方劲源的上、下、左、右,可以不拘于考虑上死点、下死点。
”具体的打法有绝命点、上死点、下死点、丹田、阴部、尾闾,等等。
这些都是发点。
“发落点对即成功”。
击发发点以后,要奔向落点。
汪老师说,意念在对方身体上找出路,走出对方身体,到达他身外的某个点。
这个点是“手达不到的”,“中间要走空”,这个点叫“落点”。
找“中”、碰“中”、击发“中”,必须把意气渗入对方体内,通过气球运作,“听”、“问”、“拿”、“放”来实施。
对方身体外部的一些标志,如胸口、纽扣等,可以作为神、意、气运行的参考系,在导向方面起辅助作用。
前提条件是,要有内劲儿能渗入对方体内。
气球运作是汪永泉独特的功夫,太极拳属内家拳,注重神、意、气的运行。
在神、意、气运行的具体方式、机制上,各个分支不尽相同,各有特点,“汪传”神、意、气运行的方式是气球。
汪老师讲过一个事例。
他的一个练杨式太极拳的比试。
二人刚一搭手,对方立即被碰弹出去。
对方很诧异,听不懂劲儿,便问:“这是怎么回事儿?”汪笑而未答。
笔者请道其详。
汪说,自己用的是从师爷健侯处学来的气球功夫。
对方端着硬的平圈来碰,一下就被碰到“中”,跳了出去。
气球是“汪传”的内功术语,不同于一般气球的概念,有它特殊的内涵,它是神、意、气存在的一种方式。
“意气松散圆形成空、虚、散的气球,就能养(生),就能有(内功)。
”这是汪老师对气球功夫的简要说明。
全身都有球。
设想自身是个大气球。
大气球之中还有小气球,手中捧着球,脚下踩着球,全身处处都有球,这同一般讲太极拳的球是很不相同的。
手中气球,无论手心朝向,始终持有。
气球可大可小,大如网球,小如小米,功夫越高,球体越小。
气球的特点是“空、虚、散”,“无边无沿,摸不着,看不见,能养生,能技击”。
那种实、硬、聚的,有边有沿,摸得着,看得见的,不是“汪传”的气球。
气球的形成是意气的舒散,不是筋、骨、肉的撑胀。
气球习练的方法是意气从中心向外“松、散、圆”。
“松、散、圆”同“松、散、通、空”的说法是一致的。
前者强调“圆”。
松是最基本的,没有松,就没有散、圆。
松的前提条件是静,先要心静。
意气从头向下松到脚下;还要从脚向上松到中心;再从中心向四周松,这叫作散,散成气球。
散是“汪传”特有的功法。
散的方向是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不是单一的,平
面的。
有的理解散的方向只限于一个平面的方向,忽略了四面八方其他方向,这不够全面。
汪老师讲散时,曾举石子投入水中,引起水波平面扩散的事例。
这只是讲散的一个方向。
他还讲过,石子入水后,旋转下沉,形成涡轮形圆圈,这是散的另一个向下的方向。
其实水,还向上溅起圆形水花,是另一个方向。
要防止一叶障目,认识偏差。
散成的气球是立体的、三维的,不是平面的、二维的。
“汪传”说的圆,包括平圈、立圈、斜圈,肩圈、腰圈、胯圈等等,都是在立体的气球之上存在和运作的。
脱离球体,孤立、平面地去理解、运作圆圈,这和“汪传”功法大不相同。
气球运作形成全部功法,包括知己之功、知彼之功。
气球涨缩、旋转、进退、静止,形成各种动作、姿势、功法和套路。
气球大小配合运作,实施各种技击功法,其中手中气球功夫,是汪老师的绝技。
汪老师说,跟他学拳比较难,他进行技击,主要用手势,很少动身形。
把劲源移到手上,手中气球代表“中”,实施各种功法,“手中有八卦”,“掤、捋、挤、按、采、挒、肘、靠都在手中行”。
“用手中气球技击快捷、厉害”。
以下列举几条例子
1、引进落空,合即出。
手中气球旋转,对方来力在接触点上碰到侧,改变方向,失空。
“来力不过腕”。
这叫对来力“不要”。
或者球向一个方向旋转,放掉部分来力。
再向相反方向逆转,找到合适的点,借留下的部分来力反击,这叫“又要,又不要”。
汪老师经常用此法。
2、渗内劲儿入对方体内。
二人的劲儿抵触,我手中的球旋转,避实就虚,从顶点之侧,“找缝儿”,“叫开门”,把内劲儿渗入,沿来力劲路逆上,直奔劲源。
3、掌控击发对方的“中”。
意气抵达对方劲源之后,手中气球通过接触点,在对方劲源上运作,分辨阴、阳、虚、实,确定重心、中心,发点、落点,上死点、下死点,击发中心之侧,为内劲儿找出路,等等。
4、掌控劲路、方向。
发劲儿击发,靠手中球转动,变点、变劲儿,准确地击中对方的“中”。
5、发凌空劲儿。
一只手拿住对方的“中”,另一只手把手中气球抛出“虚射”对方的“中”,这叫“气球拽(zhuāi)人”。
以“中”碰“中”的功夫有二个阶段
1、初级阶段
通过“听”、“问”、“拿”、“放”,找“中”,确定“中”,击发“中”。
2、高级阶段
自己意气放松,形成气球。
不去找“中”,让对方把他的“中”送上来碰。
无论他碰到气球的哪个点,都被碰到他的“中”之侧,碰回去。
这叫作“气球崩人”,“用(动)想法儿发人”。
汪老师的功夫就达到了这个高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