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既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小说,小说的思想博大精深,同时主题思想也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红楼梦》它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与此同时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既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关键词:悲剧意识;框架束缚;主导因素;悲剧命运;悲剧美感引言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更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
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观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先来看看曹雪芹的生平。
曹雪芹的先世本是汉人,但在很久以前,就加入满洲旗籍,成了爱新觉罗氏的皇家“包衣”(奴隶)。
随清人入关后,逐渐晋升为皇家亲信的官吏。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保姆。
康熙登基后,曹玺任江宁织造(专做供应皇家的事物),直至病故。
康熙又命其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任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
曹寅幼时做过康熙的伴读,既是康熙的臣仆,又是朋友,深得康熙的信任。
曹寅极为显赫,康熙六次南巡,曾四次以曹家为行宫,曹家此时发展至鼎盛时期。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的解读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的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丰富的情节、细腻的描写和精妙的构思,展现出了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
通过对《红楼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悲剧元素和人物的悲剧心理。
首先,悲剧意识在《红楼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小说以贾府的衰落为线索,展现了一个豪门世家的兴衰过程。
贾府原本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大家族,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交织,最终走向了毁灭。
作者透过贾府的兴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无奈的悲剧意识。
无论是贾府的兴旺还是衰败,都是命运的安排,人们无法逃离命运的捉弄。
这种悲剧意识贯穿整个小说,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其次,小说中众多人物的悲剧心理也是《红楼梦》的重要元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贾宝玉是一个世家子弟,从小就被宠爱成长。
然而,他却深陷于红尘之中,陷入了情感的困惑与痛苦中。
他渴望真爱却无法得到,最终以病死的方式离世,成为整个故事的悲剧英雄。
而林黛玉则是一个才华出众、性格独立的女子,她深情而不被深情,最终因为无法忍受命运的安排而自愿离世。
她的悲剧心理凸显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苦闷。
这些悲剧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和心理状态,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
另外,小说中的一些描写和情节也凸显了悲剧意识和悲剧心理。
例如,贾府的草木花果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凋谢,预示着一个盛极而衰的命运。
而贾府的建筑也被赋予了生命力,随着人们的命运变迁而发生变化。
这种对时间和命运的把握,透露出作者对生命无常和人生悲剧的深刻思考。
总之,《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悲剧心理贯穿整个作品,通过对命运、人性和封建社会的揭示,让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境遇。
虽然小说中存在悲剧的元素,但它也展示了人类的坚韧与勇敢,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情感共鸣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以其独特的笔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正文: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打开《红楼梦》,每每眼前浮现宝黛二人荡气回肠的挚情苦恋,耳边响起宁荣二府巨厦崩彻的苍凉悲歌。
红楼一梦,不论是红绡帐里的多情公子,还是黄土垄中的薄命女儿,都在为无奈的世事悄然落泪,也正是他们在演绎着一场悲怆、惨淡的社会悲剧。
1、《红楼梦》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小说中的贾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缩影.是即将没落的清王朝的真实写照。
这个家族中折射的尔虞我诈的争斗、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朽,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点出了它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正是这封建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宗教礼法、婚姻制度、思想观念注定了社会的悲剧结局,注定了整个时代悲剧,注定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悲剧,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注定了封建四大家族的没落悲剧。
2、《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2.1、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背景和舞台,在描绘这一封建家族生活画面时,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原因之一。
荣宁二府所谓是“诗礼簪缨之族”,骨子里却龌龊之极。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问题一: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
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
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思想钳制造成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纵观《红楼梦》全书,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认识――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 ... ,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
贾珍的公媳 ... ,贾琏的“ ... ”,贾赦对鸳鸯的企图,甚至连王煦凤与侄辈贾蓉也有染,等等这些,正应证了老仆人焦大的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的话。
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 ... 、甚至恶毒的残 ... ,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虽然也有不少清白的女儿家门努力地在这罪恶的泥潭里挣扎反抗,但最终也都与这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几乎没能有一个落得好下场的。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了。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
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红楼梦》悲剧精神论文新境界论文
《红楼梦》悲剧精神论文新境界论文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作,其博大精深的悲剧精神在当代的文化、思想、政治等层面仍然具有很高的造诣。
我们的红学家们在研究的道路上,应当开发其新境界,深入探寻其中的现代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取更多的借鉴价值。
一、浅谈红楼梦中的悲剧精神《红楼梦》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宝库,其中蕴含的意义相当丰富。
曹雪芹先生以一个封建大家族以及其中命途多舛的多个人物的悲剧描绘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展现了一个相互融合的多层次的悲剧世界。
叔本华在其悲剧学中把悲剧分为了三种:第一种是由异乎寻常的极恶之人造就的悲剧,第二种是起源于盲目的命运而引发的悲剧,第三种是由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和关系造成的悲剧。
《红楼梦》中便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第三种悲剧,人物身份的贵贱、各自为营的立场、纷繁错杂的人物关系,身不由己、求而不得,从一开始便注定了这是一部悲剧小说。
纵读《红楼梦》,笔者认为其中的悲剧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人物的悲剧《红楼梦》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巨著,其中单是有姓名的人物已有四百余人。
而曹雪芹先生笔下重点刻画的人物,如体弱又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叛逆多情的贾宝玉、精明圆滑的王熙凤、性格各异的金陵十二钗等等,无一不以悲剧收场。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所处的时代、现实与思想的激烈冲突与矛盾,让这些在小说里真实生活的人物各自毁灭,成为了封建社会下悲剧的牺牲品。
(二)爱情的悲剧小说中最为吸引人的爱情故事,便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
一个是“木石前盟”,却因各自的性格问题以及截然不同的出身而不被家人看好,一者出家断尽尘缘,一者在他人洞房花烛之夜终于香消玉残无人怜。
一个是“金玉良缘”,虽然备受祝福却还是归于陌路。
在角色人生毁灭的同时,受到封建礼教摧残的爱情也随之毁灭。
(三)社会的悲剧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家族的繁荣兴衰都是其所处时代的缩影。
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更是封建主义思想统治下的产物。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红楼梦》作为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名著,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作品本身迸发出的巨大的历史穿透力更使其成为一个永恒性的文学典范。
《红楼梦》的创作可谓多层次整合的结构,而悲剧性主题显然居于中心地位。
作为一部旷世悲剧,《红楼梦》颠覆了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的结尾形式,而以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作结,从而使全书都笼罩着厚重的悲剧气息。
也正因此,《红楼梦》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
一中国传统悲剧的审美追求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100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
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西方悲剧的主体特征是刚性的,最重要的审美形态是崇高。
在康德看来,崇高不只是在力与量两方面被绝对地表现出来,而且“美好像是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的概念表现……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并且不断地被反复拒绝着”,也正因为这样,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美狄亚》的主人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以毁灭告终,体现了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
中国悲剧的主体特征是柔,其表现形式多以大团圆为悲剧的结局。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de yishu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de yishu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全书记述的是那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
以冯珊珊家为中心的旧时社会的历史,特别是以冯家的宫刑与下落为核心的典型家族的封
建伦理及悲剧下落的故事。
全书藉由一系列的惨剧,真实地表现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和封建
道德的虚伪,把封建的悲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呼应张慈扬所说的“红楼梦里,每个
人都是悲剧的角色。
”
《红楼梦》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性。
全书着重记述了定陶家故事情节中,从宝玉出生就
颠沛流离直至家破人亡的悲痛故事。
宝玉本为一匹春秋兵,然而触及封建法缮之后,却一
蹶不振,在历经误会、诋毁、被迫娶妾、逃家等周折下,活力荡然无存,精神萧索,最终
只能以身负命救护知己宝钗。
接着,林黛玉受着误会与熏炼而断送婚姻的希望而无抑止的
表达着悲痛的情感,而薛宝钗、薛宝琴、贾母等人则更由于封建法缮和宗法规范,以及贾
宝玉为取高尚品格而漫无目的熏陶和政治舞弊,而遭到牢狱之灾。
尤其是贾母,屡屡举起
自己的“女托”,结果受到贾雨村癿讨好及兰贵人的陷害,而不知所措,只能黯然消瘦、
离去。
更为悲剧的是,封建礼教之态和其特有的“家规”,以及封建伦理中以褐婆以及
“弃逆绝宪”来正名正义,竟未能拯救一片地域乃至一类人民和一道文化的悲剧下落,而
以此及把有言之喻无穷尽,在此提出社会之批判。
总之,《红楼梦》内容丰满,唤起了一个个珠联璧合、情节离奇、悲剧跌宕的宫廷绮剧,昭示出封建道德背后的深深主题,使封建悲剧性得以完美表现,其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精品之一。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内容摘要】《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本文主要从封建家族的兴衰,宝玉、黛玉和宝钗爱情婚姻以及凤姐、黛玉的人生历程这几个方面探索其中的悲剧意识,形象生动地暴露了封建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着力表现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通家庭的兴盛衰落,人们的发家致富和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笔调,以青年男女间的爱恨为表层线索,层层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一、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红楼梦》是通过各种人物的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与矛盾,各种男女恋爱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幅贵族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红楼梦》这一历史悲剧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绝不是单纯地建筑在贾宝玉、林黛玉恋爱失败的基础上,而主要的是建筑在揭露贵族家庭的骄奢淫逸上。
由於种种的腐烂与罪恶,结果应了秦可卿所说的“树倒猢狲散”的预言,使红楼梦在结构上一反旧有小说的大团圆形式,而创造了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
在贾府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的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有可能爆发尖锐的利害冲突。
赵姨娘可以为了给贾环争取家族继承权而施魇魔法暗害宝玉,险些令宝玉丧生。
置亲人于死地的手段在大观园这个大舞台演绎得“美妙绝仑”。
外表的相亲相爱深深腐蚀着这个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大家族,贾家的灭亡是指日可待的!作为专制家长的贾政,只想到个人的面子与声誉,与儿子宝玉的相处没有一点和乐融融的迹象,反倒是树起其道貌岸然的形象,对宝玉实施严厉的封建管制。
【推荐】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学习中心:西安奥鹏学习中心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3 年09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杨桢日期:2013 年09 月摘要《红楼梦》是最具影响力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
它的伟大已经被每一位读者肯定,它不仅结构庞大,人物典型生动,语言流利传神,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它以情感悲剧为主线,来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由胜至衰,真实地刻画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这幅画卷不仅塑造了形态迥异的人物形象,更费尽心力地描绘了其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悲剧的价值在于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人生、社会理想。
本文试图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形成一条脉络清晰的线索,以期对小说悲剧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冲突人生悲剧目录序言 (1)一、《红楼梦》悲剧精神概述 (1)(一)、悲剧问题的提出 (1)(二)、悲剧冲突的确立 (2)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个方面 (2)(一)、《红楼梦》的时代悲剧 (2)1、从封建与反封建看社会悲剧 (2)2、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 (3)(二)、《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3)1、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 (3)2、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 (4)(三)、《红楼梦》的人生悲剧 (4)1、晴雯的人生悲剧 (4)2、王熙凤的人生悲剧 (5)3、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6)三、总结 (8)参考文献 (9)序言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由曹雪芹写作,其内容涵盖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有关领域。
小说中通过精心刻画的各个角色之间的故事关系,展示出贵族家庭的社会地位、文化形态以及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家族观念。
整部小说是以悲剧的精神形式进行构筑,故事情节披露出家庭人物站在变革车轮之下所承受的沉重压力,在最终撤废贵族制度的过程中充满悲剧色彩。
这种悲剧精神不仅体现在家庭的政治变化上,也体现在全书的主题上,即传统中国家庭理念的解体。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讲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映射了清末的贵族家庭的家族垂危的景象,突显出家庭传统伦理观念的地位的脆弱性。
它也暗示了清朝贵族制度日薄西山的悲剧命运,揭露了贵族家庭中矛盾之深渊。
《红楼梦》用传统的家庭情节讲述了朝代更迭带来的沉重打击,令人悲伤地想象在文明变迁的大潮中,两代及以上家庭的共同传承被迫终止,从而引出更橹深远的哲学思考。
聚焦清末大变局,贵族家庭败落若梦的际遇,利用家庭情节贴切地勾勒出悲剧精神,阐释了历史演变的无奈和大势所趋的重要性。
《红楼梦》把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失衡和更大的社会历史重压融合在一起,运用家庭纷争与内部秘密交织起的宫廷戏剧的形式,使悲剧气运更深刻地体现出来。
作者把情节层层叠叠,用命运悲剧的郁积有机融合,将整个故事放在内心纠结无尽情感犹如庞大家族抗争史的最终运动中,让人们感受到深深的哀伤和悲剧精神。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主题.doc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主题《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虽然正值所谓康乾盛世,然从整个封建制度的漫长延续过程来看,却只不过是西山夕照,留下一片最后的辉煌而已,其必然衰亡之势已经日益显露。
在思想界,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一股世纪末的情绪正在蔓延,感伤思潮笼罩文坛、诗坛、剧坛和小说界,在反思旧制度和传统文化及其积弊的沉重忧患意识中,冲破腐朽文化的千年格套,向往思想解放,追求个性舒张的民主进步思想,继晚明之后,更不可遏止地生长起来。
产生在这样一种时代文化氛围之中,而且似乎要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作一个艺术总结的《红楼梦》,虽然也不时描写歌舞宴乐与欢声笑语,但从情节的走向、人物命运以及创作者感伤意识的不断流露等许多方面来看,它都是一部催人下泪更启人感悟的大悲剧。
《红楼梦》的所有描写,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深刻的悲剧主题。
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国文学传统中国向来并不缺乏悲剧精神,从老庄、屈原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煜、苏轼、李清照,到关汉卿、马致远、罗贯中,历代作家不断为文学星空贡献各自的悲剧杰作。
大致说来,与儒家用世激情相联的社会忧患意识,与佛家、道家出世思相联系的命运意识、色空观念和虚无哲学,还有从历史无情、世事沧桑、人生短暂的生活事实中激发出来的苦痛悲哀和幻灭感,以及这种意识的混合交融,构成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久远传统。
《红楼梦》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悲剧性反思,显然继承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传统,但又在悲剧精神的彻底性上,挣脱了世俗艺术观念和旧小说戏剧中始困终亨、钦赐团圆、清官雪冤、神灵感应、因果报应等浅薄格套,超越了传统悲剧美学的文化局限,从而把《红楼梦》这部大悲剧引向了无比深刻的新的美学境界。
《红楼梦》悲剧主题的深刻性,来源于悲剧精神的普遍性、彻底性和悲剧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表现为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社会历史悲剧、人生命运悲剧的多重主题变奏,交织着忧患意识、感伤心态、命运意识、色空观念、虚无哲学等各种悲剧精神,因而让人品味不尽。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和 其 他 课 程 相 比 ,有 特 殊 的难 度 。因此 相 对 于 其 他 课 程 的 教 师而 言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 的 业 务 素 质 与 教 育 教 学 能 力 素 质 要 更 高 。
教 育 能 力 素 质 由于 存 教 育 中处 于 隐性 地 位 ,容 易 被 人 忽 视 ,但 它 又是 教育 过 程 中不 可 缺 少 的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要 掌 握 在 不 同学 科 教 学 中进 行 德 育 的方 式 、方 法 .善 于 从 教 材 中 挖 掘 德 育 教 材 ,培 养 学 生 的 道 德 判 断 力 和 道 德 敏 感 性 :以 自己 的 高 尚品 质 影 响学 生 ,达 到 “随 风 潜 入 夜 .润 物 细 无 声 ”的 效 果 。另 外 ,教 育 能 力 更 多 的 指 教 学 能 力 ,它 是搞 好 教 学 的 必 要 条 件 ,不 仅要 求 教 师 有 丰 富 的 学 科 知 识 .而且 要 有 灵 活 多 变 的 教 学 策 略 .从 而 使 学 生 更 快 地 掌 握 知 识 。
3.要 进 一 步 增 强 吸 引 力 虽 然 思 想 政 治理 论 课 是一 门科 学 ,但 也 讲 求 艺 术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 要 以 丰 富 的 内容 充 实 人 ,以 高 超 的 教 学 艺 术 感 染 人 。要 在 吃 准 吃 透 教 材 的 基 础 上 钻 研 讲 课 艺 术 ,坚 持 贴 近 实 际 、贴 近生 活 ,争 做 育 人 楷 模 ,努 力 提 高 职 业 道 德 素 质 :要 忠 减 党 的 教 育 事 业 ,具 有 强 烈 的 事业 心 和 责 任 感 ,用 高 尚 的 人 格 魅 力 影 响 和 感 染 学 生 ,做 学 生 心 灵 进 步 的 疏 导 者 、良好 品 德 养 成 的示 范 者 。 4.要提 高个 人 的知 识 储 备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 除 了具 备 坚 实 的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基 础 以 外 ,还 必 须 有 比较 合 理 和 完 善 的 知 识 结 构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除 了应 当 熟 练 掌 握 本 专 业 的知 识 外 .在 经 济 学 、文 学 、 历 史 学 、教 育 学 、心 理 学 、伦 理 学 等领 域 应 当 具 有 一 定 的修 养 , 对 现 代 自然 科 学 知 识 也 应 略 知 一 二 。这 是 因为 只有 教 师 懂 得
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性zlm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红楼梦》爱情悲剧性——宝玉、黛玉、宝钗命运悲剧 (3)(一)“木石前盟”对“金玉良缘”——命定的爱情悲剧 (3)(二)独特的人物个性——形成爱情悲剧的原因 (4)(三)宝黛反世间之道而行的结局——理想的幻灭 (5)二、《红楼梦》女性人物之悲剧人生 (5)(一)贾氏四春的命运悲剧 (5)(二)贾府丫鬟们的命运悲剧 (6)三、《红楼梦》人物的悲剧性之必然性及社会根源 (7)(一)家庭环境背景造成的必然性 (7)(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人物悲剧的根源,作品的本身也影射出作者内心的悲剧意识 (7)参考文献 (9)浅论《红楼梦》人物的悲剧性摘要《红楼梦》一部洋洋古典巨著蕴含了无尽的悲剧性,一曲《好了歌》写尽了人们对功名、金钱、权势、情色的追求都是枉费心力的,这所有的一切在时间的面前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不堪一击。
《红楼梦》涉及人物三百多个,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曹雪芹以自己独到的视角来描写每个人物,通过人物来反映自己对家族和社会的态度。
本文对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思想意蕴做了简要论述,通过文中主人公的爱情悲剧、部分女性的悲剧性人生和这些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和社会根源来浅显的分析《红楼梦》人物的悲剧性。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人物爱情女性悲剧必然性“别人笑我太痴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武林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红楼梦》的故事开始于无稽崖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本是一块孤独而宁静的石头,有着悠长永远的生活,无生命,无欲无求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可它偏偏有了“灵性”,“有了感觉,有了情意,有了灵魂……成了人以后便脱离了物,在大自然面前感到了疏离和孤独。
这是一种灵性的孤独,情感的孤独,灵魂的孤独。
”于是,这块石头再也不能忍受神界的凄清和寂寞,它要用它的灵性去感知这个世界,主动要求下凡红尘,而经历了一切生命所具有的种种欲望和痛苦,这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线,预示了故事的悲剧性。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如下是有关《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即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1)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①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贾府是封建特权阶级,是靠剥夺和奴役维持其生存的。
特权维护贾府,也制造罪恶。
依附贾府的官僚贾雨村故意葫芦判案,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为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得人家破人亡。
连贾府的少妇王熙凤也可以随意操纵官府,制造冤案。
②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这个贵族之家即使不发生被抄家的厄运,也难以维持下去了。
(2)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
主奴名分是天经地义的,奴仆只是主子的活器物,不管是“家生的”或买来的,也不管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都只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在贾府里,不准女孩子有私情,不容许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爱情,但却将男主子们的淫乱视为正常的现象。
(3)人生悲剧人生悲剧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近十年来有关《红楼梦》悲剧精神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有关《红楼梦》悲剧精神的研究综述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及悲剧性色彩的作品。
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看《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构成,悲剧精神的表现及造成其悲剧精神的因素几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角度表现原因一、从不同角度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一)从家族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在贾府庞大的家族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自私自利。
赵姨娘为了争继承权竟险些让宝玉丧生。
专制的家长贾政,只想到个人面子和荣誉而忽略与儿子的相处之道。
至亲血肉,竟如此冷漠无情。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如探春所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凤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贾府这个大观园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
而凤姐则是这个封建家族进一步推向没落的重要人物。
她可谓是贾家最会算计的一个,善于玩弄手段,把贾府弄得一塌糊涂。
失去了人心,没有为生活精打细算,子孙一代不如一代,铺张浪费,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终于导致家族的灭亡。
(二)从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宝、黛倆人都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
他们志同道合,并且有着宿世姻缘,在经历多番波折之后,才得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然而,家族的阻碍与人物性格的软弱,只是其不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们彼此深爱的前提是对传统封建观念的共同鄙夷,而也正正是违背了当时社会和家庭的要求与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不被当时的环境及人们接受,,注定是悲剧结局。
此外,他们在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同时,又十分渴望得到封建家长接受他们的爱情,这也是他们的爱情走向悲剧的一个原因。
他们是勇敢的,也是软弱的。
他们认识到封建制度的黑暗,却又无能为力去改变。
于是,他们选择了逃避。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的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并不符合当时封建社会。
虽是情比金坚,但也敌不过众人的重重围栏,铸造了天各一方的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悲剧框架悲剧冲突悲剧美感
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
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这便是第一回的“好了歌”。
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
但人们为此拼搏一生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1)”不过绝大部分人却是蒙昧的,麻木不仁的,他们上演着悲剧又不明就里,所以作者之将这种悲剧人生观赋予两个人,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她的诗词,无疑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而贾宝玉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可谓贾府之中第一安富尊贵的人。
岂料他“富贵不知乐业,无故寻愁觅恨”(2),内心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他除林黛玉这个同盟者外再无其他外援,因而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
从人生观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扩而广之,深化出悲剧的世界观。
书中第二十二回有这样一句话“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3)”前面几句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便进入了佛性的自由王国,最后两句说,追求佛理的天国这一过程也是空的,
一切皆空方是大彻大悟。
最后贾宝玉遁入空门便是这种悲剧世界观最好的诠释。
或者现实中作者看到社会上的丑恶太多了吧。
他被这一切包围压迫着,美好的东西被摧残,被毁灭致使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因而产生了虚无厌世的悲剧思想,也是因为有了这种悲剧的世界观,才创作出这样一部真正的悲剧。
二,规模宏大的悲剧框架。
《红楼梦》这部作品仿佛一座摩天大楼,高大严谨,丝丝入扣。
作者用前五回的序幕奠定了整部书的悲剧基调,营造了全书的悲剧氛围,它预示了这样一个轨迹家庭——社会——人,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将走上毁灭和消亡。
第六回起,作者便层层展开,步步推进,让悲剧的种子,萌发,生长,看似一幅繁华景象,实质危机四伏“山雨欲来风满楼(4)”。
第十六至三十九回,悲剧事件频频发生已露出那下世的光景。
直至八十回之后总爆发,在没有歌舞升平,只有险象环生,树倒猢狲散,达到了悲剧的顶峰。
正像书中所说“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还了命,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5)”
在这恢宏的悲剧框架中更隐藏着众多人物的悲剧命运。
首先是主人公贾宝玉,他的悲剧是第一位的。
多少年来人们对此分析得最多,也最深入,成果也最大,可以说,贾宝玉的悲剧蕴含了品质最高的思想矿脏,可谓千个悲剧第一人。
其次便是作者饱含深情,浓墨重彩表现的金陵十二钗,他们性格鲜明,个性各异却无一例外的归入“薄命司”,“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具有叛逆思想的林黛玉无需多说,纵使堪称封建妇德楷模的薛宝钗也难得善终。
已走向封建社会至尊至贵的贾元春何尝有一日欢悦,炙手可热的管家王熙凤到头来却是“哭向金陵事更哀”,即使“无暇白玉”的妙玉依旧“风尘肮脏违心愿(6)”。
总之在《红楼梦》中,绝大部分有名有姓的人物,几乎全部的主要人物,莫不走向一个共同的方向——毁灭和死亡,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是怎样的音符,无疑不是悲哀的旋律。
三,包罗万象的悲剧冲突。
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腐朽思想的冲突无疑是一条主线,他藐视皇权,否定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倡导自由平等,是一位民主主义思想的先驱。
他对自己的思想深信不疑,面对强大的压力,必然失败的命运毫不妥协,坚持自己的阵地,勇敢的对抗着冰时刻准备为之献身。
然而在当时的年代,面对根深蒂固
的封建思想,他的抗争无异于以卵击石,悲剧的结局是注定的。
除贾宝玉外,还有很多社会中下层的人,他们善良友爱,渴望自由与爱情,但由于家庭及种种社会因素被侮辱,被践踏,被伤害,甚至被逼上绝路。
如水月庵的智能儿,她勇敢的与秦钟相爱,甚至私逃进城来找秦钟,最后却被无情的逐出。
封建旧势力的代表们的日子也不想我们想象中的好过。
“薛宝钗具有艳冠群芳的容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知识,也有一流的艺术才能和封建思想道德(7)”。
然而越是如此,他的人生路途越显得可悲之至。
他得到了贾宝玉的婚姻,直落得独受空房,他以温柔贤惠博得了众人的好感,却成为协助顽固势力扼杀新思想的帮凶。
她天生丽质最后以凄苦为伴,让人深感惋惜。
在这种封建守旧的社会中,她以一位适时的人,生活在社会阶级的冲突,大家思想性格的矛盾中落的悲剧下场。
四,出神入化的悲剧美感。
曹雪芹先生不仅写出了悲剧之悲,更写出了悲剧之美。
林黛玉是书中重要悲剧人物之一,而她便是被愚昧的结合体。
且看她的容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8)”她多愁,多病,多泪。
“黛玉葬花”令多少人寝食难安,如痴如醉。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梦成真自不知(9)”委婉动人,荡气回肠的词章,不仅淋漓酣畅的抒发出她无限哀伤的情怀,更是她一生不幸的写照,其景其情,可谓将悲与美推到了极致。
晴雯是《红楼梦》中有始有终的重要人物,她的一生也是悲与美结合的典型范例。
抄检大观园前王夫人听信谗言召见晴雯时“病西施”的形态和她从容应对以及遭受侮辱后的悲愤情状;临终前宝玉探望她时她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咬下送与宝玉的情景,令人同情,令人喝彩,令人愤慨。
那动人的画面,永远定格在人们心灵深处,永远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这样的情节在《红楼梦》中不胜枚举,正是这种美,成为《红楼梦》的最大亮点,是《红楼梦》成功的秘诀。
《红楼梦》是一部万代传承而不朽的文学作品,其中每一个角色的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综观古今中外,象《红楼梦》这样把悲剧的氛围营造的如此之浓厚者,也是非常少见的。
正如王国维所说:“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
”
参考文献
(1)《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灵通,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2)《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3)《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4)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6)《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7)邹玉义《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
(8)《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9)明义《题红楼梦》文章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