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制定过程(对外经贸大学2009年研)答:政策制定过程是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
政策制定系统担负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
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
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政策制定过程可分为:①广义上的公共政策过程,从政策问题的确认开始,一直到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为止。
站在宏观角度,关注从问题确认到政策终结这样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
②狭义上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指从确立政策目标到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
站在微观角度,研究从确立政策目标到决策政策方案的微观过程。
2.孔多塞悖论(厦大2013年研)答:投票循环或投票悖论是指在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的现象。
包括:①孔多塞悖论,是指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
②阿罗悖论,又称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3.方案规划(首都经贸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政策规划(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评价(北大2002年研)答:政策评价是指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
政策效果一般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政策评价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政策结果评价。
它是对政策执行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程度的评价。
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各种结果。
若政策结果实现或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可称这项政策是有效果的,反之则是无效的。
(2)政策效益评价。
它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投入之间的关系所作的评价。
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人们所需求的结果,这是件好事。
但要看到政策结果产生的基础是人们自觉的政策投入,包括各种资源。
(3)政策效力评价。
它是对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综合评价。
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对社会及政策对象的综合影响力。
这种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有长期、短期效应,有直接、间接效应。
2.政策评估(中央财大2010研;中南财大2007研;首都经贸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公共政策评估(河海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政策评估,人们才能够判断一项政策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从而决定这项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结,同时通过政策评估,还可以总结政策执行的经验教训。
3.非正式评估(首都经贸大学2008年研)答: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非正式评估具有方式灵活、简便易行的特点,评估形式多种多样。
非正式评估的缺点是由于评价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失客观公正。
4.政策的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中山大学2009研)答:(1)政策的内部评估是由行政机构内部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答案
育明教育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概述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这里又说了一遍关于问题,社会问题的定义,我不再重复。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成为政策问题,这在前面也说过,有的不需政府解决,有的政府不能解决,有的政府不愿解决。
最终,公共政策问题的正式定义是: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即是“公共政策问题(概念)的内涵”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首先是客观的社会问题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和感知:社会多数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后者少数有识之士意识到问题潜在的严重性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社会问题产生之后,价值利益的冲突就会在不同的主体之间产生了,当这种冲突激烈到一定程度时,(要求解决它的呼声也会相应高涨)就会引起当局的重视和行动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某一主体如果想将某一社会问题转化成公共政策问题往往需要借助组织的力量5.政府的必要行动:政府往往会选择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和能力范围内的,与自身利益一致的问题采取行动,而且政府的必要行动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关联性;主观性;人为性;动态性(育明教育注:邓恩的观点)1.关联性:政策问题往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增加了解决政策问题的难度,要求树立整体协调的观念2.主观性:一方面,一个社会问题能否成为政策问题依赖于人们对它的主观感知;另一方面,对某一政策问题认识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如何界定)依赖于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圣才出品】
第九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一、概念题1.预测答:预测是指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协助管理者掌握情况,选择对策。
预测存在不同类型,按照预测的时间尺度和期限不同,可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按照预测的功能不同,大致分为直觉性预测、探索性预测、规范性预测、综合预测;按照具体计算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2.类比分析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
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的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
人们在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分析法往往能够奏效,在构建政策问题时,有三种不同的类比形式可以运用:人的类比、直接类比和想象类比。
3.效用分析答:效用分析是风险型决策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指利用效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决策的方法。
在一般的决策问题中,决策者对方案的选择通常是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货币收益值的大小,然后选择其中的较大者为最佳方案。
但在许多场合,情况并不是这样,最佳方案的选择往往因决策者的价值判断不同而异。
在不同风险的情况下,对同等收益,决策可能不同;在同等风险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不同,其决策也将不同。
4.决策树法答:决策树法是指利用概率论的原理,并且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该方法能使多阶段决策清楚、有条件地进行,是分析决定方案优劣的十分有价值的基本工具。
5.特尔菲法答:特尔菲法是指采用函询调查,对与所预测问题涉及到的有关领域分别提出问题,并将回答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的方法。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一、概念题1.公共物品与外部效应(南大2013年研)相关试题:公共物品(华南师大2013年研)答:(1)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具有下面两个特征的物品(或服务),包括的内容有:①个人很难拥有排他性的占有和支配该物品(或服务)的权力;②个体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一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务)的可能性。
与之相对,私人物品则是指那些基本上不具备上述两种特征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上述两个特征意味着,个体很难向那些消费这些物品的其他个体收取因提供这些物品而应当获得的合理补偿。
其结果必然是降低了个体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方面的激励。
这样,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地对公共物品具有需求;另一方面,在没有市场之外的其他途径参与这些物品生产的情况下,市场并不能保证这些物品一定能够被生产出来。
这显然意味着效率的损失。
(2)外部效应是指存在于市场之外而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
如果发生在市场之内的某种活动,其影响范围超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即这种活动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市场之内,但其延伸部分扩展到了不存在市场的地方,那么,这种市场之内的活动在不存在市场的地方所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外部效应。
具体的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为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2.寻租答:寻租是指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
它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和对既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活动。
寻租往往使政府的决策或运作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
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它们往往成为腐败、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之源。
政府中的决策者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利益的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是“寻租活动”。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问题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①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②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③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④团体的活动与力量;⑤政府的必要行动。
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有: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③政策问题的人为性;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2.政策议程答:公共政策议程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只有一小部分社会问题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政策议程即是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在政治系统中存在着多种政策议程。
查尔斯·琼斯从政策活动的功能方面将政策议程分为:①问题确认议程;②提案议程;③协议议程或讨价还价议程;④持续议程。
科布和埃尔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的议程:①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②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
3.系统议程答: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4.正式议程答: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在程序上表现较为正式和固定,在方法上表现比较严谨和精确,在内容上表现较为具体和集中。
5.第三类错误答:第三类错误是指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对问题的实质或规范作出错误的解读,表面上看似找到了引发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把人们带入歧途。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一、概念题1.效率答: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即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这也是配置效率的一个简化表达。
效率是在实践中最常遇到的价值标准之一,可以在两个层次上来理解效率这一概念:①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效率概念,实际上就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②经济学中所阐述的效率概念,实际上是对社会福利状态的一种描述。
按照该效率概念,如果还有可能对社会目前的状态进行改变,从而可以使社会中某些个体或群体的福利得到提高,但同时其他所有个体或群体的福利都至少维持了原先的水平,那么目前的状态就是没有效率的。
相反,如果进行这样的改变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则配置已经达到一种最优的状态。
2.公平答: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
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
在一般意义上讨论不平等问题时,往往是基于一些抽象的哲学观念来判断差异是否合理,但这些观念又往往是难以把握的;对是否存在不平等的判断也遇到与社会福利的加总类似的问题,即不同个体在进行判断时所依据的观念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很难取得一致。
3.政府答:政府是一个国家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一般地,将政府称为第一部门。
政府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是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②它由各种正式的公共机构(或组织)组成;③它在提供物品(或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目的;④通过合法地行使强制力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4.市场答:市场是指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由买卖关系引发出来的卖方与卖方之间的关系以及买方与买方之间的关系。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效果答: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政策效果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间的比率。
公共政策评价中的政策效果有如下几种类型:①直接效果;②附带效果;③潜在效果;④象征性效果。
2.政策产出答:政策产出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
老年人获得人均福利支出以及家庭食品服务数量就是政策产出的一个例子。
对政策产出和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3.政策影响答: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例如,如果提供给老年人的家庭食品服务数量是政策产出的一个合适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老年人日平均蛋白质摄入量就是政策影响的一个衡量指标。
对政策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4.正式评价答: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其在公共政策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公共政策的主要依据。
正式评价具有评价过程标准化、评价方案科学化、评价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的优点。
其缺点是,对开展评价的相关条件要求苛刻,不仅要有足够的评价经费和掌握系统的相关信息,而且对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
5.内部评价答: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
内部评价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评价人员实施的评价。
就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自己实施的评价而言,这类评价的评价主体对政策的全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这有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同时,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结论,对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实现方案迅速地做出调整,使评价活动真正地发挥作用。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
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一、概念题1.制度分析答:制度分析学家认为,制度是指“结构”和“游戏规则”。
这些结构规则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和本人效用最大化中的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
制度分析主张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的产物,不同的政府制度导致不同的公共政策。
政府应着眼于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致力于促进以个人自由、公民权利、市场经济、公共经济、自主治理、有限政府、宪政法治与民主制度等制度平台为基础的公共政策。
2.精英决策答:精英分析方法认为所有的政治系统都分为两个阶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精英分析的核心观点在于,公共政策是统治精英的偏好和价值体现,大众在相当程度上是被精英所操纵的。
因此精英决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杰出的精英人物决定的,大众不能决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反映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观而不是大众的需求和意愿。
3.集团决策答:集团决策认为公共政策是集团斗争的产物。
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政府决策就是在不同集团的相互冲突中进行选择。
在集团分析模型看来,公共政策是团体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其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并相互竞争着的党派或集团之间出现的均势。
4.理性决策答:理性决策是指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问题,从而做出决策的过程。
其不是依靠人的直觉或凭借个人经验所做出的决定。
理性决策的步骤如下:(1)确定问题。
找出实际情况同标准的偏差,研究发生问题的原因。
(2)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
(3)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筛选出可行性方案,如通过系统分析法、模拟法等,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
5.完全理性答: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根据数字和事实,用合理的科学方法与精细的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政策方案的优劣,从而求得最佳的政策或问题的解决办法。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第7~12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效果答: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政策效果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间的比率。
公共政策评价中的政策效果有如下几种类型:①直接效果;②附带效果;③潜在效果;④象征性效果。
2.政策产出答:政策产出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
老年人获得人均福利支出以及家庭食品服务数量就是政策产出的一个例子。
对政策产出和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3.政策影响答: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例如,如果提供给老年人的家庭食品服务数量是政策产出的一个合适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老年人日平均蛋白质摄入量就是政策影响的一个衡量指标。
对政策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4.正式评价答: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其在公共政策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公共政策的主要依据。
正式评价具有评价过程标准化、评价方案科学化、评价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的优点。
其缺点是,对开展评价的相关条件要求苛刻,不仅要有足够的评价经费和掌握系统的相关信息,而且对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
5.内部评价答: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
内部评价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评价人员实施的评价。
就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自己实施的评价而言,这类评价的评价主体对政策的全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这有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同时,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结论,对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实现方案迅速地做出调整,使评价活动真正地发挥作用。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第八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一、概念题1.事实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研)答:在政策分析中,事实是指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与过程的描述与判断。
事实分析是指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
事实分析中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其基本方法之一是进行观察,同时为保证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真实可靠,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从政策分析的研究角度来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必须搞清楚。
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客观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
但在描述事实时,不论是判断、推理还是分析、综合,都离不开价值趋向的引导。
同样一个客观事实,人们在观察上明显地表现出主体的价值观。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具有价值的事实。
对政府政策而言,问题还不在于事实的价值性,更在于事实的选择性。
因此,政策分析的一个基本点是选择特定价值的事实。
2.可行性分析(首都经贸大学2004年研)答:可行性分析,是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论述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条件与能力。
在政策分析中,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方面表现在政治、技术及经济的可行性上。
(1)政治上的可行性。
政府的政策,从最终的实际执行结果来看,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反映整个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与此同时,作为指导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的政策,必须反映和代表那些具有共同经济地位的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在我国,强调政策的实施结果,首先要有利于政治稳定,这是政治可行性考虑的出发点。
(2)经济上的可行性。
其基本目的是全面研究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益。
在制定政策与实施政策中,都需要消耗资源,即消耗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种资源。
考虑经济效益,既要重视投入项,更要重视产出项。
(3)技术上的可行性。
其主要表现在实现目标的科技手段上。
政治、经济及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成功的政策,往往要全面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可行性,并选出一个最佳结合点。
3.系统理论(华中农大2011年研)答:政策分析的研究方法或观点有五种:系统理论、团体理论、杰出人物《精英)理论、过程理论、制度理论。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一、概念题1.规划方法答:规划方法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包括线性规划11-1、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
其中,线性规划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功的运筹学模型,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有效方法。
2.决策方法答:决策方法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的方法。
根据决策所面临问题的特点可以分为几种:①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③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④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⑤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3.投入产出法答: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内容:①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②制定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③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二、思考题1.某企业生产A、B、C、D四种产品。
相关资料如表11-1所示。
表11-1在资源限量及市场容量许可情况下,问如何安排生产获利最大?建立模型,并用Excel 及LINDO软件求解(结果要求整数)。
解:根据题意,线性规划模型为:利用Excel求解可得:当X A=228件,X B=150件,X C=100件,X D=21件时,该企业生产获利最大,即最大利润为21X A+35X B+47X C+54X D=15872元。
2.某种物资分别从A、B、C三地运往甲、乙、丙、丁四个地区。
A、B、C三地运出的物资量分别为400件、480件、600件。
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的需求量分别为260件、350件、440件、430件。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10.1 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1.制度分析模型(1)学者对制度的界定①康芒斯认为制度的概念难以把握,但还是应该对制度进行一个界定。
在他看来,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标准。
或者更通俗地说,制度就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或规范。
②科斯主要是从产权交易规则或产权结构和经济组织形式的角度论述“制度”,在科斯看来,制度是指一系列关于产权安排、调整的规则,制度就是“规则”或组织形式,其外延非常广泛。
③诺斯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2)旧制度主义旧制度主义关注的更多是制度的属性,以及制度如何使个人行为变得更好。
由于个人行为的善变,如何使个人行为朝向有利于集体目标的方向,就成为政治制度的主旨和目标。
因此,旧制度主义的重点在于制度的规范性导向,以及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力。
旧制度更多的是从正式制度及成文规定的角度来探讨制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表明公共政策必须在既有的制度下运作,它比较少关注制度中个人活动的要素,忽略个人活动与制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的兴起,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元素纳入到了制度分析的视野。
新制度主义保留着旧制度主义的许多特征,同时也从理论和经验层面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①新制度主义沿用旧制度主义的一些假设,但在研究工具和理论关注上吸收了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要素,从而丰富了旧制度主义的研究内涵。
②新制度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制度主义中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倾向。
在新制度主义的文献中,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新制度主义开始转向以社会为中心进行研究。
新制度主义事实上是旧制度主义与理性主义、行为主义相互影响和渗透而发展形成的新的研究途径。
2.精英分析模型(1)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张①帕累托认为,任何社会都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人数较少的统治精英集团、非统治的精英集团和普通大众或非精英集团。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
(6)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集中趋势测度和离散趋势测度是描述统计的两类基本描述方法。集中趋势测度描述了统
计数据分布的定位情况,比如均值、中位数等测度方式。离散趋势测度则描述了统计数据在
均值附近分布的聚集或离散程度,比如全距、平均差、四分位差、标准差等测度指标。
(7)均值
均值即数据的算术平均数。n 个数 x1,x2,…,xn 的算术平均值是:
(8)中位数 中位数是指一组数据按照数值大小顺序排列后,恰好处于中心位置的那个数。如果数据 量为偶数,即中心处有两个数据,则取两个数的均值作为中位数。在 Excel 中,可利用函数 MEDIAN 计算一个数列的中位数。 (9)标准差 标准差是最常用的离散趋势测度方法,记作σ,计算公式为:
其中,n 为统计数据的个数,xi(i=1,2,…,n)为统计数据的值, 为均值。标准差 的平方,即σ2 称作方差。
本题中,犯第二类错误即接受原假设,其检验统计量应该小于 3.2,即 3.2 。
x 0 3.2 → 3.2 x 0 3.2 → 3.2 x 5 3.2 →4.68<X<5.32
/ n
/ n
1/ 100
则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为 P(4.68<X<5.32)。
此时,X 服从 N(4.8,1)的正态分布,所以 P(4.68<X<5.32)=Φ(5.32-4.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
一、概念题 1.推断统计 答:推断统计是指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来推断或估计总体的分布特性。在公共管理活动 中,统计对象往往相当复杂,数据量较大,因此一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 后通过样本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在推断统计的基础上,管理者做出解释、预测或估价。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整理)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
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有政治家,既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这个定义对政策内容规定得太窄,并受到政治与行政二元论的影响。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个定义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但对价值可以有广义的理解)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作为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取向的行动计划,以及与一般计划的区别,但内涵过于笼统。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不做"的形式,但它没有严格地指出政府要做的事情与决定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的偏差。
)5、詹姆斯。
安德森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由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有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采取的。
(这一定义强调公共政策是政府官员的活动过程,是政府实际做的事情而不是政府打算或将要做的事情,指出了公共政策的动态性和实证性。
但这种理解忽视了价值判断与政策方法的重要性,尤其忽略了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6、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这个定义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公共政策的表现方式,而且突出了它是一种行为规范。
但定义没有把公共政策的本质反映出来。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完整性;政策的过程具有完整性等.2、超前性政策是对未来的一种安排与指南,所以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3、层次性不同的主体制定的不同政策是有主次之分的.4、多样性由于政府职能管理内容的扩大,而引发的政策问题页涉及到诸多领域,从而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5、合法性政策体现着政府的行为,在法治国家,政府的行为必须依法而行.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该定义具体包括四层内容: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②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③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④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管理制定准则。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
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
2.公共利益答:公共利益是指公众和社团普遍享有的包含某种金钱利益,或者公众或者社团的权利和义务因之受到影响的某种利益。
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1)具有“公共性”。
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显著特点。
(2)具有合理性。
由于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作为代价的,因此立法机关在界定公共利益时就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
(3)具有正当性。
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立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意之上。
(4)体现公平性。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正义和公平。
3.社会利益答:社会利益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
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
其内容主要有: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4.利益选择答:利益选择是指政府对利益的分配是有一定的导向性和目的性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
第十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一、概念题1.规划方法答:规划方法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包括线性规划11-1、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
其中,线性规划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功的运筹学模型,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有效方法。
2.决策方法答:决策方法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的方法。
根据决策所面临问题的特点可以分为几种:①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③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④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⑤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3.投入产出法答: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内容:①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②制定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③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二、思考题1.某企业生产A、B、C、D四种产品。
相关资料如表11-1所示。
表11-1在资源限量及市场容量许可情况下,问如何安排生产获利最大?建立模型,并用Excel 及LINDO软件求解(结果要求整数)。
解:根据题意,线性规划模型为:利用Excel求解可得:当X A=228件,X B=150件,X C=100件,X D=21件时,该企业生产获利最大,即最大利润为21X A+35X B+47X C+54X D=15872元。
2.某种物资分别从A、B、C三地运往甲、乙、丙、丁四个地区。
A、B、C三地运出的物资量分别为400件、480件、600件。
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的需求量分别为260件、350件、440件、430件。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一、辨析题1.戴伊和安德森对公共政策定义的区别。
(暨南大学2013年研)答: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1)托马斯·戴伊对公共政策定义的界定:“公共政策是一个政府选择要做的任何事,或者它选择不去做的任何事”。
即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该定义强调了政策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不做”的形式,但它没有严格地指出政府要做的事情与决定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偏差。
(2)詹姆斯·安德森(James E.Anderson)认为,“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制定的政策”。
该定义强调政策是向着既定目标的前进过程,认为政策主体是政府与政府机关。
(3)两位学者对公共政策定义强调的侧重点不同:①托马斯·戴伊对公共政策的定义是从政策制定的主体(政府)出发,政策的重点是政府决定做或不做的事情。
②詹姆斯·安德森从政策的目的性和内容出发,将政策看成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强调政策是为处理某一问题而采取的行动。
2.从解决企业管理中的营销政策问题,到解决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政府作用问题,直至全球治理,所有这些都是公共政策活动。
(暨南大学2011年研)答:错误,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公共政策活动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导,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的。
企业管理中的营销政策问题不属于公共政策活动。
二、概念题1.公共政策(武大2012年研;中央财大2011年研;中南财经2007年研)答: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
第九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一、概念题1.边界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研)答:边界条件,是相对应输入情形输出等价类直接在其边缘上,稍高于其边界和低于其边界的这些状态条件。
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通常输入等价类和输出等价类的边界值,选取刚好等于、稍小于、稍大于等价类边界值的数据作为测试用例。
它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决策方法,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
为实现边界分析,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实现:①饱和抽样,指通过多重阶段的采样过程获得;②诱导性的提出问题,可以用多种形式,诱导地提出各种可供思索的问题,让人们回答讨论;③边界估计,指制定一个积累频率分布图。
边界分析法与等价类法有两方面区别:①边界分析不是从某个等价中随便挑一个作为代表,而是选出一个或几个元素,使得这个等价类的每个边界都要作为测试对象;②边界分析不仅根据输入条件,还要根据输出的情况(按输出等价类)设计测试用例。
2.灵敏度分析(北大2001年研)答:灵敏度分析是指在政策分析中,当人们已经对政策问题制定出政策方案后,与政策问题相关的某些因素,或者所构造模型中的系数或参数发生了变化,需要确定其中最敏感的某些因素,获得可能出现的偏差及结论的可信度等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风险性决策中,实际所使用的概率基本都是估计的,无十分的把握。
灵敏度分析是在主观概率的可能的估计误差范围内,选取许多不同主观概率值进行试算,看哪些因素变动不影响最优策略的选取;反之,哪些因素稍加变动,最优策略就会变化,即从一个策略变为另一个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所提供的数据称为灵敏性数据。
凡是面对灵敏性数据,必须重新审查原来估计的主观概率是否正确。
3.特尔菲法(北京大学2000年研)相关试题:德尔菲技术(华中农大2010研);德尔菲法(中国传媒大学2008研;北大2001研)答:特尔菲法是指采用函询调查,对与所预测问题涉及到的有关领域分别提出问题,并将回答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一、概念题
1.模型
答:模型是指主体为了某种特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
通常把模型分为实物模型与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所讨论的对象经常既可以是定性相似,也可以是定量相似;既可以是外在的相似,也可以是内在的相似;既可以是结构的相似,也可以是功能的相似。
2.系统
答: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坚持系统观点,要充分认识到系统是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从要素的量的组合达到系统整体的质的飞跃的矛盾统一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3.决策论
答: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采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
4.对策论
答:对策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
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5.模型方法
答:模型方法是指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所提供的观念和印象,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条件,而且是人们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
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模型方法在满足政策系统整体性的要求下,力求抓住本质、化繁为简,为处理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
6.线性规划
答:线性规划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即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
这个目标既可以使产出最大,也可以使投入达到最小。
7.事实分析
答:在政策分析中,事实是指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与过程的描述与判断。
事实分析是指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
事实
分析中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其基本方法之一是进行观察,同时为保证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真实可靠,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从政策分析的研究角度来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必须搞清楚。
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客观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
但在描述事实时,不论是判断、推理还是分析、综合,都离不开价值趋向的引导。
同样一个客观事实,人们在观察上明显地表现出主体的价值观。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具有价值的事实。
对政府政策而言,问题还不在于事实的价值性,更在于事实的选择性。
因此,政策分析的一个基本点是选择特定价值的事实。
8.价值分析
答:公共政策中的价值分析,主要是指决定某项政策的价值,提供的信息是评价性的。
政府所做的往往是社会的公共事业,基本目标是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需要。
公共政策的倡导、评价功能,决定了价值研究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突出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出,人的全部活动都是在追求着某种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越大,越是同活动主体的需要相一致,人们所激发的潜能也越大。
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价值取向,为社会不同群体的实践活动提出行动导向。
离开了导向,就失去了政策存在的意义。
9.规范分析
答: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科学规范、道德规范、审美规范、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等。
规范分析,同样离不开价值。
规范要有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为基础。
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规范的变化。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存在着彼此联系的四种形式,即
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规范判断和命令判断。
这种关系,在政策分析中处处都表现出来。
10.利益分析
答:在公共政策中,利益分析必须与事实分析、价值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并需要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中:①人们在分析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是:分配什么利益,向谁分配利益,谁获利益多,谁获利益少等。
这些属于事实层面的分析。
②利益分析离不开价值分析,在利益分析中必须渗透平衡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理念,为利益分析提供价值导向。
③要在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中寻找利益平衡,化解利益冲突,必须通过规范分析,达到激励和约束多元利益主体行为的目的。
11.公共利益
答:公共利益是指具有社会分享性的,为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
所以公共利益也应具有客观性、满足主体的需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
在公共利益的体系中,不仅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公共利益,而且还存在着完全自愿性分享,以及包含着自愿性分享与强制性分享并存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利益。
在含有强制性分享的公共利益之中,公共利益必须以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符合法定程序为前提条件。
12.系统思想
答:系统思想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应该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有系统、组成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13.系统分析
答:系统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
系统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不同,其以系统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经过一定范围内的综合分析,寻求最优的可行方案。
系统分析既有局部分析,又有整体分析,突出整体性;系统分析在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运用上,强调综合性;系统分析在对系统输入、输出、转换过程和动态变化,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研究时,注重动态性。
14.可行性分析
答:可行性分析,是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论述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条件与能力。
在政策分析中,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方面表现在政治、技术及经济的可行性上。
(1)政治上的可行性。
政府的政策,从最终的实际执行结果来看,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反映整个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与此同时,作为指导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的政策,必须反映和代表那些具有共同经济地位的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在我国,强调政策的实施结果,首先要有利于政治稳定,这是政治可行性考虑的出发点。
(2)经济上的可行性。
其基本目的是全面研究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益。
在制定政策与实施政策中,都需要消耗资源,即消耗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种资源。
考虑经济效益,既要重视投入项,更要重视产出项。
(3)技术上的可行性。
其主要表现在实现目标的科技手段上。
政治、经济及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成功的政策,往往要全面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可行性,并选出一个最佳结合点。
15.科学方法论
答:美国学者W.I.B.贝弗里奇对现代科学方法论概括如下:①问题的识别与表述;②搜集相关资料;③用归纳得出假说,说明资料中的因果关系或重要模式;④从假说作出演绎,并用实验或搜集更多的资料检验演绎结论的正确性;⑤推理,若所得结果与演绎一致,则假说得到加强。
但贝弗里奇又认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这种表述,事实上无论从逻辑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会有困难,比如:①问题可能表述得不正确;②很难知道什么样的资料是相关的;③归纳是极不可靠的;④实践中可能遇到实际困难,可能存在产生错误的多种原因;⑤在一般情况下,所得结果充其量是概率性的,因为同一结果会有多种解释,可能使人误入歧途。
二、思考题
1.公共政策分析对建构模型有哪些主要要求?
答:公共政策分析对构建模型的主要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逻辑推理上模型与事实相符
在处理多数政策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数学模型本身在逻辑推理上是否正确,而且要注意分析模型中各参量是否与事实相符。
任何一个模型的建立,如果基本假定及其相关资料与事实不符,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本身再正确也无实际意义。
比如,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经常建立若干不同的政策模型来协助决策。
如果建立模型的资料是人为编造的,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领域中的实际,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客观物体的量的规定性,决定了需要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
正因为任何客体都有量的。